伤寒论方剂——桂枝人参汤——阴阳解析

合集下载

桂枝人参汤功效与作用

桂枝人参汤功效与作用

桂枝人参汤功效与作用桂枝人参汤是一道常见的中药汤剂,由桂枝、干姜、人参等中药组成,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桂枝人参汤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桂枝人参汤的功效与作用,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桂枝人参汤是一种具有温补气血、益气固表的中药汤剂。

其主要成分有桂枝、干姜、人参、大枣。

这些中药的搭配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对于调和气血、行气活血、温补体表有着显著的功效。

首先,桂枝人参汤具有温补气血的作用。

桂枝汤中的桂枝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能够温补气血,缓解气血虚弱的症状。

人参是一种中药补品,具有益气提神、强身健体的作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改善气虚的症状。

此外,干姜和大枣也具有温补气血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氧气供应,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其次,桂枝人参汤能够行气活血,改善气滞症状。

桂枝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改善气滞的症状。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可以促进消化系统的功能,改善胃肠道气滞的症状。

大枣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滞引起的疼痛症状。

此外,桂枝人参汤还具有温补体表的作用。

桂枝具有温阳宣通的作用,可以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毛细血管扩张,改善寒凝的症状。

大枣具有暖中生津的作用,可以提高机体的代谢率,改善体表的冷感症状。

桂枝人参汤在中医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例如,对于气血虚弱的患者,桂枝人参汤可以温补气血,缓解疲乏无力、气短乏力的症状。

对于气滞症状较重的患者,桂枝人参汤可以行气活血,改善胸胁胀闷、气滞疼痛的症状。

对于体表寒凝的患者,桂枝人参汤可以温补体表,改善寒冷不适的症状。

总结而言,桂枝人参汤是一种具有温补气血、行气活血、温补体表的中药汤剂。

它的功效与作用包括温补气血、改善气滞、改善气血虚弱、改善体表寒凝等。

桂枝人参汤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对于一些常见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使用桂枝人参汤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遵医嘱使用,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桂枝汤及其类方之探究

桂枝汤及其类方之探究

桂枝汤及其类方之探究作者:马晟来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年第02期【摘要】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被誉为经方之祖、群方之魁。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桂枝汤及其类方颇多,广泛应用于诸多外感及内伤疾病中。

以下即为本人对桂枝汤及其类方的简要探究。

【关键词】桂枝汤;类方;应用【中图分类号】R977.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148-01柯琴谓桂枝汤曰:“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

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

”可见其名不虚传,寓意深奥,为后世受用无穷。

1 桂枝汤组成、方义及功用桂枝汤以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驱除在表之邪。

芍药为臣,益阴敛营,固护外泄之营阴。

桂芍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呕;大枣甘平,意在补中益气,且可滋脾生津。

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共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

桂枝汤收录于中医教材《方剂学》中的解表剂,其功用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综合《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杰出医家的临床经验,桂枝汤的功能及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①祛邪。

在外感风寒时,针对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汤既可祛邪,又可调正,然其祛邪之用亦是建立在调和的基础上,因桂枝汤发汗之力甚微,故服药后需“啜热稀粥”,并“温覆”,以助其调合营卫。

营卫既合,邪不能容,微汗而解。

如《汤液本草》所云:“用桂枝发其汗,此乃调合营气则卫气自和,气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开凑发其汗也。

”②调和营卫。

营卫属于阴阳范畴,具有阴阳属性,营属阴,卫属阳。

《内经》中阐述阴阳的关系时谈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协热利,虚寒利,霍乱,腹泻——桂枝人参汤

协热利,虚寒利,霍乱,腹泻——桂枝人参汤

协热利,虚寒利,霍乱,腹泻——桂枝人参汤6协热利——刑锡波医案霍某,女,63岁,家庭妇女。

病史:素有脾胃衰弱之证。

因感寒而身发冷热,头痛无汗,心下痞满,医者用辛温解表之剂,而佐以苦寒消痞之法。

服药后,汗未出,表不解,而溏泻数次,痞满加剧,渐至不欲饮食,腹痛,肢厥,脉象沉微,舌苔滑润。

此乃脾阳素虚,因误用苦寒,邪转内陷。

由于脾阳不运,故痞益甚,而下利不止。

应疏散表邪,温健中州,宜用桂枝人参汤予之。

辨证:脾阳素虚,复感外邪。

治法:疏散表邪,温健中州。

处方:桂枝10克(后下),炒白术10克,党参10克,干姜10克,甘草6克。

服药后,啜稀粥一碗,以助药力。

服药2剂,身见小汗,冷热消,痞轻,下利已减。

连服5剂,痞消泻止,诸症痊愈。

《刑锡波医案集》论:本条是典型医案。

上面几条,都有一个共同点,一是外感风寒引起,二是必见腹痛与下利(葛根芩连汤应无腹痛),三是舌苔白而无质红之热象(葛连汤是舌质红而黄腻),四是虚脉(葛连汤是脉促加喘)。

病理学不透时,只能从方证学习,另一点就是两方证互相对比。

第一条医案,用桂枝人参汤,是病机传变。

之后几条就是典型医案,就是本虚而外感,表里俱病,桂枝人参汤,能双解表里。

然后就是从方证学习,外感证与里虚证并见,认识病理。

台湾医家朱木通7协热利(霍乱)——朱木通医案有发热恶寒之表证,同时并有泄痢腹痛之里证者,伤寒论谓之,“协热利”-即痢-所以诱发此证之原因,据《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太阳下篇),准此以观,则此证原先只是桂枝汤证而已,由于医者误投下剂,乃成此证。

然而,从临床上的经验,此证不一定皆由误下,大抵平素胃肠虚弱 (即是本有寒分之义),容易下痢者。

大多半于罹感冒之初即现此证。

以现代术语言之,属于感冒之胃肠型。

1962年夏秋之交,台湾发生震惊国际之霍乱症,历时7、8、9三个多月,其间因官方过于渲染,且施行强制的隔离治疗,因此,偶有食伤呕吐,或肠炎下痢者大都不敢公然求之西医,于是中医临床家就更有机会接触此类疾患。

桂枝汤---调和阴阳第一方

桂枝汤---调和阴阳第一方

桂枝汤---调和阴阳第一方桂枝汤“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以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需啜粥一碗,以助药力。

覆取微似汗为佳。

汗出停服· 正· 文· 来· 啦·1浅谈在伤寒金匮的方剂中,十之有六出自于“桂枝汤”的加减,历代经方家称桂枝汤为“调和阴阳第一方。

人之所以会生病,其实就是受到外邪或者是情志上面出了问题,导致“阴阳不平衡”,怎么知道阴阳不平衡呢?一个人白天精神不好,昏昏沉沉,到了晚上精神焕发,这其实就是阴阳不平衡(此处只是举一个例子),吃同样的东西,别人都没事,你反而拉肚子了,也就是你的身体除问题了。

因为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所以,倪海厦老师说过,一个人没事的时候,可以喝喝“桂枝汤”能够预防感冒,增强自身免疫力。

伤寒论中的经方,其药物搭配是很紧密的,每一味药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且经方中的药物比例是“黄金比例”,也就是计量可以变,但是比例不能变,这是历代医家经过长期实践出来的比例,具有很权威的临床意义。

2方解桂枝:壮心阳,加速动脉血液流速,使病毒通过人体免疫系统以“汗液”为载体清除体外。

白芍:加速经脉血液回流速度,轻用还有补血的作用。

因为人的动脉长度和静脉长度是等长的,所以桂枝和白芍是等量的。

甘草:解百毒,人体生病以后,食欲不振,因为能量都跑去对抗病毒了,所以肠胃蠕动减缓,会有食物坏死在肠道里。

大枣:因为喝完桂枝汤,人会出汗,为了防止津液不足,红枣将其肠胃津液补足,防止便秘。

生姜:起发阳的作用,就是提供动能,加速肠胃蠕动,恢复食欲。

桂枝汤的主力是桂枝、白芍,把人体的病毒从体内清除出去,甘草、生姜、大枣,起的主要作用是“固本”,保护肠道。

桂枝汤是恢复胃阳、脾脏功能的方剂,桂枝、白芍使心脏的力量加强,就五行来说“火生土”所以会调动食欲,此时啜粥一碗,可以增强药力,加速人体机能的恢复。

精彩解读:桂枝人参汤并非表里同治!

精彩解读:桂枝人参汤并非表里同治!

精彩解读:桂枝人参汤并非表里同治!小编导读桂枝人参汤是公认的表里同治之剂,基本上没有争论过,可是桂枝人参汤的主要解表药是桂枝,那么单味桂枝能否解表?在《伤寒论》中,单以桂枝解表的只此一处,况且,假如单味桂枝能解表,则为何设立桂枝汤、麻黄汤?假如桂枝的作用不是辛温解表,为何学术界普遍认为桂枝人参汤能治里虚兼表的痞利证?这要先从原文分析。

1.原文分析桂枝人参汤在《伤寒论》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条文中首先说明“外证未除,而数下之”,数下之后表证是否仍在,则要从脉证判断,不能拘泥病名。

“协热而利”,众注家均明确指出,这里的热是指外证发热的表现,而不是指热邪在表,但因为六经也有发热,这里的“热”也不一定是指表证的发热。

但是从后文“表里不解者”一句,可知确实有“表证”仍在,但是并不代表用桂枝人参汤的目的在于解表,《伤寒解外方证原意》“五苓散并非表里同治”一文中指出,《伤寒论》74条五苓散证中虽然有“有表里证”一句,但并非等同于用五苓散的目的在于解表,而是为了分清治法上的表里先后缓急。

2.单味桂枝能否解表(1)非助阳解表有人认为人参汤(即理中汤)的功效像麻黄细辛附子汤那样是温阳解表,但按照方中的药物组成来看,其中的人参、白术、干姜都是属于温中守而不走的药物,这不及附子、细辛等的辛散走而不守,因此理中汤的组成只能温中而非助阳解表。

(2)桂枝配甘草的目的虽然本方还有一药甘草看似能够帮助桂枝解表,但治疗心阳虚重证的桂枝甘草汤却没有人说是为了解表。

还有,桂枝人参汤中的甘草,从原方理中汤的三两增加至四两,比较两条文便知道其目的是为了治疗下利,如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从本来半夏泻心汤的三两增加至四两一样,其原因是158条所说的“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此证类似于桂枝人参汤中的“利下不止”,增加甘草用量目的是补胃气而缓急止利。

(3)方剂配伍目的如果说桂枝人参汤是表里双解,只用桂枝一味药去解表,并不符合临床实践。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7.桂枝去芍药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治表里皆寒的桂枝人参汤详解与应用

治表里皆寒的桂枝人参汤详解与应用

治表里皆寒的桂枝人参汤详解与应用桂枝人参汤出自伤寒论【组成】:桂枝四两(12克),炙甘草四两(12克),白术三两(9克),人参三两(9克),干姜三两(9克)。

【煎服】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3)【解说】本证为脾阳内虚,外证不解的表里皆寒证。

表证不解,当有发热恶寒之症;脾阳内虚,升降失常,则胃寒腹痛。

清阳不升则下利不止,浊阴不降而心下痞硬。

方用理中汤温太阴虚寒,加桂枝以解太阳之表。

凡里虚外感,表里皆寒之证,皆可使用。

【运用】一,脾胃虚寒之人外感风寒妙析天人医案实录:吴某女30岁,2019.3.20初诊,3天前因风寒感冒微信问诊,让其吃风寒感冒颗粒3天虽愈大半但未痊愈。

今面诊症见:鼻塞,少量清鼻涕,怕冷,平素胃胀易受凉,吃凉的腹泻,今受寒感冒后恶心,胃胀,不欲饮食,大便稀黏滞。

舌淡红,苔白,脉沉虚。

处方:党参15,白术20,干姜12,炙甘草12,桂枝12,砂仁10(后下),葱白10厘米切成三段(后下),3剂。

喝完三剂鼻塞流鼻涕怕冷痊愈。

胃胀恶心食欲不振好转,大便仍稀黏滞。

转方:党参15,白术20,干姜12,炙甘草12,桂枝10,炒苍术12,山药15。

7剂。

服完7剂胃胀恶心,大便稀黏滞好转。

仍不敢吃凉的,开丁蔻理中丸再吃7天,巩固善后。

嘱咐饮食忌寒凉,注意保暖。

后来告知脾胃一切正常。

二,胃脘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刘赤选医案:谭某某,男,36岁,1973年9月17日就诊。

素患胃痛,反复发作,经胃肠钡餐检查,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近月来胃脘隐隐作痛,经常发作,以饭后二三小时及夜间尤甚。

右上腹部有明显压痛及痞闷感,口淡无味,时泛清水,胃纳欠佳,神疲乏力,大便正常,小便较多,脉迟弱,舌质淡白,苔薄白。

此为胃虚气寒,治拟温中散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人参汤——阴阳解析
伤寒论: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处方:
桂枝四两,别切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解析:
阳性药:桂枝、白术、干姜
平性药:甘草、人参
阴性药:无
君药:桂枝
桂枝: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干姜:辛,热。

归脾、胃、心、肺经。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
饮。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人参:甘、微苦,平。

归脾、肺、心经。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没有阴性药物,针对寒证;君药功效以温经解表为主,针对虚证;太阳太阴合病,表里通病。

方剂中,桂枝,温经解表;白术、干姜,温中健脾;甘草、人参,补虚生津。

诸药合用以温经解表为主,温中健脾为辅,兼顾补虚生津。

适用于表里虚寒,兼有胃虚津亏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