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经方药对——桂枝篇(伤寒论现代研究PPT课件)

01
《神农本草经》记载,该药具有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 、利关节、补中益气等功效。
02
长期服用可以通神、轻身、不老 ,具有神奇的药用价值。
注意事项
• 夙体阴血虚弱及阳亢者,慎用。
02
桂枝用量
桂枝用量
01
用量主要包括常用量、张仲景最 小用量和最大用量3部分。
02
常用量:3-12g
最小量:18铢(约2.3g),如桂枝 二越婢一汤。
运用指导
01 02 03 04
太阳伤寒证用麻黄汤,太阳中风证用桂枝汤,关节、肌肉疼痛用桂枝 附子汤。
胃痛用黄连汤,肺气上逆用小青龙汤,气冲心胸或咽用桂枝加桂汤。
脐下悸动用五苓散,心悸用桂枝甘草汤,心下逆满用苓桂术甘汤。
瘀血证用桂枝茯苓丸,寒凝经脉证用当归四逆汤,妇科经血不调、带 下证用温经汤。
药用溯源
主治病证
• 发热恶寒,或汗出或无汗,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心 悸,心烦,心痛,胃痛,腹痛,胁痛,肌肉疼痛,咽痛,呕 吐,咳嗽,气喘主治疾病
• 感冒、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心绞痛、风 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子宫肌瘤、前列腺炎、慢性浅 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肠炎、痛经、闭经、盆腔炎、血栓闭塞性脉 管炎、骨髓炎、骨膜炎、过敏性疾病等。
03
可以用于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红细胞减少症、免疫功能低下、贫血、过敏性 血小板减少、神经衰弱、内分泌失调、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风湿性心脏病、病 毒性心肌炎、心律不齐、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
桂枝配柴胡
01
桂枝发汗解表,调和营卫; 柴胡清胆除热,调理气机。 柴胡与桂枝相用,治疗太阳 中风证与少阳胆热气郁证相 兼。
《伤寒杂病论》中的肉桂桂枝考证

2015.02中医中药232桂枝的名称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但是随着历史时期的不同它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含义,所以考证张仲景所用的桂枝对现代的医学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
《伤寒杂病论》没有对桂枝的形态做出详细的描述,仅仅在方剂的桂枝名下注有“去皮”二字,也就是除去栓皮,把留有韧皮部的枝条入药。
单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不是现在我们用的桂枝。
现在的桂枝是肉桂的细嫩枝条,直径只有0.3cm 到1.0cm ,皮部也只有1mm 左右,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去除栓皮的。
那么当时所用的桂枝到底是什么呢?1 从医学古籍、历史文献考证《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时间不晚于春秋战国,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大约成书于东汉末年,距离时间较近,因而在药物的选用上应该会受《神农本草经》的影响。
据统计,《伤寒杂病论》一共用了136种《神农本草经》中所记载的药物,占该书使用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但是查阅文献发现,桂枝在《神农本草经》甚至唐朝以前的本草著作中都没有出现过。
《神农本草经》中只有牡桂和菌桂的记载,更早的文献如《五十二病方》和《黄帝内经》中也没有桂枝的记载,只有桂。
在这些经典著作中都没有桂枝的记载,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却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
这是因为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的林亿等在刊行张仲景的医术时,为了统一药名,尽量减少桂类药物的冲突矛盾现象,将《伤寒杂病论》中的所有桂类药物,包括桂、桂心、桂皮等都改为了桂枝,统一采用“桂枝去皮”的说法。
另外,在公元前168年的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陪葬品中,有七种作为医疗的香料,其中有桂枝的树皮小片,调查报告称其为桂皮。
《伤寒杂病论》中的肉桂桂枝考证吴秋叶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孟楼镇孟楼卫生院 河南省南阳市 474178【摘 要】桂的药用历史悠久,它的原植物为樟科肉桂,桂的药材一般有肉桂和桂枝两种,都是日常常用的中药。
桂枝一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中,用桂枝竟达76方之多,其中《伤寒论》中就有41方,而《金匮要略》中有35方,对后世的医疗实践影响深远。
《伤寒论》之桂枝汤

《伤寒论》之桂枝汤浅谈《伤寒论》之桂枝汤伤寒论“ 研习《伤寒论》已有⼀段时⽇”,每每翻阅都会带给我新的体悟,使我⼜兴奋⼜困惑,也让我不断地去思考、学习、钻研。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传承《汤液经》成为⼀门普世之学,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也为当时百姓及后⼈留下了数百⽀宝贵的经⽅。
桂枝汤○⽽桂枝汤作为仲景群⽅之魁,在《伤寒论》中以本⽅及其加减⽅的形式反复出现。
其变⽅之多是其他⽅⼦不可⽐拟,所以被历代医家⼴为推崇,并被誉为古今第⼀⼤⽅。
在细述桂枝汤之前,不妨先谈⼀谈何为伤寒。
伤寒,即伤于太阳寒⽔经。
⼈⾝分为六个层⾯,由表⾄⾥依次为:太阳(即太阳寒⽔层,以卫⽓为主,⼈体的津汗系统)、阳明(以营⽓为主,为胃肠系统)、少阳(⽔⽕之道,处半表半⾥,为三焦系统)、太阴(主⼈体⽔液代谢,为体液系统)、少阴(即⾎脉系统)、厥阴(即精路系统)。
六淫邪⽓⾃外⽽⼊,⾸伤太阳。
太阳寒⽔经伤于六邪,故名伤寒。
所谓“两精相搏谓之神”,⼈⾝之疾病,必主客相搏。
主体为⼈⾝正⽓,⽽客体则为淫邪之⽓。
⼈之所以⽣病,并不是真的有外邪进⼊了⼈的⾝体⾥,⽽是势均⼒敌时,机体对外的应激反应。
⼈体的⼀切应激反应都是为了保护⼈体,有时应激过度,譬如⽞府闭合太过,导致体内聚集了很⼤的热,散不出⽽发热。
《内经》云:“夫精者,⼈之本也。
”⼈出⽣时先天禀赋不同,有的⼈弱,有的⼈强。
伤寒之病,以⼈为本,⼈以精为本,天赋⼈精不同,所伤也有异。
⼩孩常常容易应激过度,⾼烧不退却精神依旧良好的情况并不少见;⽽⼤⼈的应激反应往往就不如⼩孩激烈,因为精⽓不⾜了。
也有两种⼈是不会⽣病的:⼀种是体格极强的,外邪过来⽆法⽣存。
另⼀种则是⽣不起病的弱⼈,最极端者便是死⼈,即使腐烂了也不会发热。
所以养⽣主要就在于藏精。
先天之精很难改,全有赖于后天调养。
⽽治伤寒法,只在于如何把机体内外⽞府的变形回复正常。
当然,⼀味的⾃伤,最后机体也不会发热,很明显,这有违我们治病之初衷。
伤寒论用药总结

伤寒论用药总结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张仲景所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作为中医学的瑰宝,伤寒论在中医药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伤寒论的用药总结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药学者提供参考。
一、药物分类伤寒论对药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草木药:包括麻、桂、辛夷、防风等。
这些药物具有辛散、甘甜、温和平和的作用,属于平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病证。
2.虫类药:包括蜂蜡、寸啄石、鬼箭羽等。
这些药物具有甘寒、粘滞、清热的性质,属于清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阴病证。
3.介类药:包括介壳、猪肤、犬骨等。
这些药物具有甘平、辛涩、温厚的特点,属于平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证。
4.鱼类药:包括鲈子、鲤鱼子、狗宝等。
这些药物具有甘平、咸寒的性质,属于平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少阴病证。
5.矿物药:包括礞石、皂矾、禹余粮等。
这些药物具有咸寒、苦燥的特点,属于清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证。
6.皮类药:包括蝉蜕、胡麻、蛇蜕等。
这些药物具有甘寒、辛平的特点,属于清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风寒病证。
二、药物性能特点伤寒论对药物的性能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为中医药学者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以下是一些药物性能特点:1.辛夷:辛夷苦温,具有发散风寒、祛除外感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牙痛等病症。
2.桂枝:桂枝甘温,具有温通经脉、活血祛寒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病证、关节痛、供血不足等病症。
3.防风:防风辛甘,具有祛风胜湿、止痛止痒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头痛、风湿痹痛、皮肤瘙痒等病症。
4.甘草:甘草甘平,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咳嗽、喉痹、疮疡等病症。
5.大枣:大枣甘温,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心悸失眠、虚寒痢疾等病症。
6.生姜:生姜辛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呕吐、泄泻等病症。
7.附子:附子辛热,具有温肾壮阳、祛寒止痛的功效。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桂枝)性味功效味辛、甘,性温。
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散寒止痛。
传统应用主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寒湿痹证,肢节酸痛;胸痹痰饮;腹中寒痛,闭经痛经;小便不利等病症。
传统方剂①桂枝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甘草、生、大枣。
治疗外感风寒,发热、恶风等症。
②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麻黄、附子、防风、白术、生、甘草,治疗历节、肢节疼痛;③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桂枝、茯苓、桃仁、丹皮、赤芍,治疗痛经。
在治疗痰饮病的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中,治疗腹痛的小建中汤中,治疗四肢厥冷青紫的当归四逆汤中,治疗虚劳不足脉结、心悸的炙甘草汤中,桂枝也都是主要药物。
主要含挥发油类桂皮醛等成分。
1、含挥发油0.2%~l.o%,其中主要是桂皮醛,占70%~80%。
2、尚含反式桂皮酸、香豆精、β-谷甾醇、原儿茶酸、硫酸钾结晶、长链脂肪酸等成分。
(一)解热水煎剂及其桂皮醛对发热兔有降温解热功效,麻黄和桂枝同用对大鼠足跖汗腺有兴奋作用而能发汗。
(二)抗菌、抗病毒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亚洲甲型68―1株和埃可(ECH011)病毒有抑制作用。
(三)祛痰止咳桂枝挥发油吸收后,经肺排泄,能稀释痰液,容易咳出,起到止咳、化痰的功效。
(四)抗炎、抗过敏有抑制炎性肿胀的功效,与芍药有协同作用。
对呼吸道炎症有抑制作用。
桂枝浸膏对肾病嗜异性抗体反应显示出抑制补体活性的效果,认为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因而五苓散对过敏性肾炎,柴胡桂枝汤对过敏性皮炎和荨麻疹,均有较好疗效。
另有报道,桂皮醛有组胺释放作用,能引起皮疹。
(五)芳香健胃桂枝和桂皮醛能促进胃肠蠕动,能排除腹中胀气。
桂皮酸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
(六)扩血管有扩毛细血管和扩冠状动脉,增加微小血管和冠状血管血流量;扩肾血管而能利尿;增加子宫血流而有通经作用。
此外,桂皮醛尚有镇静、镇痛和抗惊厥作用。
1.治疗冬天受寒冷后普通感冒的轻症,怕风、畏冷、鼻塞流涕。
伤寒论桂枝下气降冲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桂枝下气降冲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大量关于疾
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中有一篇名为《桂枝下气降冲》的
内容,下面是原文及解释:
原文:
桂枝下气,降气,和中,消痞,宽中,行水,除热,宜桂枝湯。
解释:
桂枝,中药名,具有温阳、解表、和解、宣通的作用。
在《伤
寒论》中常用于治疗表证、气滞、痞满等症状。
下气,指气机下陷不通畅,出现胸闷、呕恶等症状。
降气,指促使气机下降,使得气机通畅。
和中,指调和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消痞,指消除胸腹部胀满、不适的症状。
宽中,指舒缓脾胃,促进消化吸收。
行水,指排除体内积聚的水液。
除热,指清除体内的热毒。
宜桂枝湯,建议使用桂枝汤来治疗这种病证。
综上所述,《桂枝下气降冲》是指利用桂枝汤的药效来治疗气机下陷、胸腹胀满、消化不良等症状。
桂枝汤具有温阳解表、和解宣通的作用,能够促进气机下降、消除胸腹胀满、促进消化吸收,同时还具有排水、清热的功效。
因此,根据《伤寒论》的记载,可以使用桂枝汤来治疗这类病证。
《伤寒论》药物的用法概述

《伤寒论》药物的用法概述摘要《伤寒论》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其中记载了许多药物的用法,对于中医学学习者和从业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对《伤寒论》中常用药物的用法进行概述。
石膏石膏,中药名。
性味甘淡,无毒。
入肺、胃经。
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散瘀止痛。
在《伤寒论》中,石膏可以用于治疗伤寒、温病等热病时出现的高热口渴、心烦口干等症状。
常用方法为石膏汤,具体用法如下:•取石膏六两(约180克),加清水七升(约3.5千克),煮至水剩三升(约1.5千克),去渣取汁。
•汁温,分温三服,一日三次。
桂枝桂枝,中药名。
性味辛甘,温。
入心、肺、脾经。
主要功效为发汗解表,宣通阳气。
在《伤寒论》中,桂枝多用于治疗伤寒、太阳病等表寒发热、畏寒肢冷等症状。
常用方法为桂枝汤,具体用法如下:•取桂枝六两(约180克),煨之七日,去外皮。
•取桂枝三两(约90克),加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加清水九升(约4.5千克),煮至水剩三升(约1.5千克),去渣取汁。
•汁温,分温三服,一日三次。
甘草甘草,中药名。
性味甘平。
入心、肺、脾、胃经。
主要功效为调和脾胃,缓急止痛。
在《伤寒论》中,甘草常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以其调和其它药物,增强疗效。
常用方法为煎汤或糖浆,具体用法如下:•取甘草一两(约30克),加清水六升(约3千克),煮至水剩三升,取汁。
•汁温,分温三服,一日三次。
细辛细辛,中药名。
性味辛温。
入肺、脾经。
主要功效为温肺祛痰,通神开窍。
在《伤寒论》中,细辛被广泛用于治疗伤寒头痛、伏案多眠、喉咽肿痛等症状。
常用方法为细辛汤,具体用法如下:•取细辛三两(约90克),加清水六升(约3千克),煮至水剩三升,去渣取汁。
•汁温,分温三服,一日三次。
总结《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著作,里面记载了许多常用药物的用法。
本文对石膏、桂枝、甘草和细辛这四种药物的用法进行了概述。
这些药物在治疗伤寒、温病等热病时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桂枝的治疗功效最为广泛,其它药物常常与桂枝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浅析桂枝在《伤寒论》经方组方配伍中的作用

浅析桂枝在《伤寒论》经方组方配伍中的作用《伤寒论》中应用桂枝的方剂较多,纵观全书桂枝在经方组方配伍中的作用,概括起来可为解肌发表、调和阴阳、温通心阳、化气行水等功效。
标签:《伤寒论》;桂枝;经方;配伍作用桂枝首见于《名医别录》,为樟树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主产于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
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属辛温解表药,具有解表散寒,温经通脉,通阳化气之功[1]。
历代著作对于桂枝功用的记载诸多,如《医学启源》云:“《主治秘诀》: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风湿。
” 《本草备要》曰:“温经通脉,发汗解肌。
”《本草再新》中记载“温中行血,健脾燥胃,消肿利湿。
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
”《本草疏证》中记载,桂枝具有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6种功效,临床运用颇为广泛。
桂枝在《伤寒论》中配伍应用更为广泛,书中113个方中有43方含有桂枝,仅次于生姜,既可治疗外感表证,又可治疗内伤杂病,现就桂枝在《伤寒论》经方组方配伍中的功效作一浅要分析,具体如下。
1解肌发表仲景用麻黄配桂枝,乃取其解肌发表之功,体现这一配伍特点的方剂为麻黄汤,方中麻黄辛温发散,善开腠、宣肺、透毛窍而发汗解表,乃发汗解表之要药。
而桂枝辛温宣通,解肌发表,温通经脉,透营气达卫阳。
故柯琴云:“桂枝之条纵横……,为分散风寒之品”。
两者合用发汗解表之力尤峻,主治伤寒表实证,如“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第35条)柯韵伯曰:“麻黄中空,辛温气薄,为肺家专药,走太阳能开腠散寒,桂枝辛温……,通经络而汗出,两者合用发汗散寒,麻黄不得桂枝不发汗。
”2调和阴阳仲景通过不同的配伍,达到不同的调和作用,如桂枝汤中桂枝温卫阳,解肌发表;芍药益阴敛营,两药合用,一阴一阳,相制相成,散收兼施,共达调营卫、阴阳之功。
《金匮要略论注》云:“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浅谈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摘要: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共113方,其中运用桂枝的方剂多达42处,可见仲景对桂枝应用的灵活。
研究其各个方剂中桂枝的应用方法,有助于我们在临床上更好的灵活运用桂枝。
现将其应用总结为以下十个方面:解肌发表、温经活血、温通心阳、温中健脾、温阳化饮、散寒止痛、化气行水、平冲降逆、利咽散痹、安蛔止痛。
关键字:伤寒论桂枝应用解肌发表温经活血温通心阳温中健脾温阳化饮散寒止痛化气行水平冲降逆利咽散痹安蛔止痛
桂枝,药用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性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为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本经》曰:“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本经疏证》曰:“和营、通阳、下气、利水、行瘀、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
”医方之祖张仲景在其《伤寒论》113方中,运用桂枝的方剂达40余处,体现了“外证用之解肌和营卫,内证用之化气和阴阳。
”仲景对桂枝的治证、配伍、用法有独到之处。
现将其在《伤寒论》中桂枝的应用做一粗浅总结。
1、解肌发表
太阳病表虚营弱卫强或营卫俱弱,导致营卫不和,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方用桂枝汤。
桂枝与白芍敛散同用,相辅相成,解表中寓敛汗之意。
和营中有调卫之功。
复配姜、草、枣,安内攘外,共奏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效。
太阳表实无汗而喘,常与麻黄相伍,发汗解表,方用麻黄汤。
太阳病项背强,寒束表闭,气不运津,津不养经者,多与麻黄,葛根相配,发汗解肌,运津养经,方用葛根汤。
风邪袭表,汗出损伤营阴,经失所养者,则与葛根配伍,解肌升津养经,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表寒内热,无汗恶寒而烦者,与麻黄、石膏相配,表里双解,方用大青龙汤。
少阳兼太阳表证者,与柴胡配,用太少双解,方用柴胡桂枝汤。
太阳过汗,气阴两伤,身痛者,配人参,无形生有形,如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本草纲目》言“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
”《本草求真》谓“驱风散邪,为解肌第一要药。
”故解肌发表,是桂枝的第一大用法。
2、温经活血
太阳表证不解,邪热随经入腑,深达下焦与血搏结而成膀胱蓄血证,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者,与大黄、桃仁配伍,宣阳行气,通经活血,如桃核承气汤。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属心阳两虚,实有瘀血留滞,方用炙甘草汤。
其中,桂枝与炙甘草、生地等药配伍,通阳活血,滋阴复脉。
厥阴病血虚寒凝,手足厥寒,脉细欲厥者,方用当归四逆汤,桂枝与当归、细辛等药配伍。
温经通脉活血。
3、温通心阳
心阳虚损者,《伤寒论》中多以桂枝与甘草配用,不欲酸收,不欲苦泄,辛甘合化,甘温相得,温通心阳,心阳复则气血和。
如太阳过汗,汗乃心液,汗多则心阳随汗液外泄,而致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者,方用桂枝甘草汤。
药仅二味,配伍得法,被后世推崇为温通心阳之祖方。
心阳虚烦躁者,方如桂枝甘草龙牡汤;心阳虚惊狂者,方如桂枝去芍药加蜀。
漆龙牡救逆汤,桂枝可温通心阳,心肺同居胸中,则胸阳虚损,外邪内陷者,仍可用桂枝与甘草、附子等药配伍,以温通胸阳,方用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4、温中健脾
太阳病之要为脾土虚弱或三阳病失治误治,邪陷于里,脾运失健,寒湿不化,气机壅滞。
如太阳病误下,出现腹满时痛等证,系误下脾阳受陨,脾虚气滞之由,方用桂枝加芍药汤,重用芍药缓急止痛,与甘草配伍,又能酸甘化阴,今病本脾阳虚,温运失司,仅以甘草、大枣为健脾温阳之药,似有药不胜病之弊,可知桂枝必具温中之功,尤在泾曰:“伤寒里虚则悸,邪扰则烦。
”伤寒二三日,出现悸而烦,系脾阳失健,气血双亏,复有邪扰,桂枝与饴糖相配,温中健脾,方用小建中汤。
伤寒胸中有热,脾胃虚寒导致上热下寒,出桂枝与干姜相配,以温下寒,方用黄连汤。
现腹痛欲呕,乌梅丸中桂枝配姜附,麻黄升麻汤桂枝配干姜、白术等,其意同此,均属温中健脾之用。
5、温阳化饮
《金匮要略》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桂枝辛温,自当能温中化饮。
太阳表不解,心下素有留饮,证见呕咳等证者,桂枝与半夏、生姜、细辛等配用,宣通化饮,方用小青龙汤。
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而呕者,系外邪内迫阳明,复有饮邪作祟,桂枝与半夏相伍,温阳化饮止呕,如葛根加半夏汤。
伤寒吐下后,脾运失司,水饮留积心下为患者,桂枝与白术、茯苓相配,温中健脾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
伤寒汗出后,温运失司,饮停下焦者,桂枝与茯苓相配,通阳化气逐饮,方用茯苓甘草汤。
少阳兼水饮病者,症见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者,桂枝与柴胡、干姜等相配,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6、散寒止痛
风寒湿三邪杂至为痹,伤寒八九日,风寒湿侵袭,留着肌肉,阻碍气血运行,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方用桂枝附子汤。
其中,桂枝、附子配伍,能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三邪留着关节,牵引拘急,骨节痛者,治用甘草附子汤,桂枝配附子、白术等,温中散寒,祛湿痛。
少阴风寒郁遏,痰湿阻滞,胸中痛者,桂枝配夏,疏风散寒,涤痰止痛,方用半夏散及汤。
另外,当归四逆汤证属血虚寒凝,桂枝具有温经活血、散寒止痛之功效。
7、化气行水
太阳表证汗不得法,外邪随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水道失调,邪与水结而成蓄水,出现小便不利、微热而渴等证,桂枝与泽泻、茯苓等药配伍,化气行水,表里同治,方用五苓散。
太阳汗后,水停下焦,欲作奔豚者,可用桂枝与茯苓相配伍,温通化气行水,方用苓桂草枣汤。
太阳误下后,烦惊谵语,小便不利者,系邪入少阳,枢机不利,阳气内郁,三焦壅滞,决读失职,桂枝与半夏、茯苓相配,仍属化气行水之用,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8、平冲降逆
《伤寒论》用桂枝汤加桂枝二两,治疗烧针令其汗奔豚。
奔豚为气机紊乱、肝气上逆所致,重用桂枝治之,可见桂枝能平上逆之肝气。
若素有喘疾、因表虚感邪诱发者,配伍厚朴、杏仁,标本兼顾,调和营卫,宣降肺气。
后世对此多有非议,实属对桂枝作用的曲解。
近代名医张锡钝曰:“桂枝性本条达,能引脏腑之真气上行,而又善降逆气”。
9、利咽散痹
少阴客寒咽痛证是客寒上犯兼湿痰壅遏咽嗌,治宜散寒通咽,涤痰开结。
方用半夏散及
汤。
《神农本草经》云:“桂枝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
”指明桂枝主治,喉痹。
10 、安蛔止痛
《伤寒论第338 条云:”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 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此条为蛔厥证属于上热下寒的寒热夹杂,治宜温安蛔止痛,方用乌梅丸。
方中的桂枝配合乌梅、蜀椒、干姜等,共奏温脏安蛔,散寒止痛之效。
综上所述,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十分灵活,不拘泥于一方一法,证明桂枝的功用较多,并非单纯解肌发表、温经通阳,关键在于配伍,必须掌握其处方原理及药物间的配伍关系,不能只看单味药的功效。
参考文献:[1]宋妍.伤寒论秒用桂枝考略.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10):12
[2]柴瑞震.《伤寒论》桂枝的应用功效.现代远程教育.201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