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地所有条文及解析汇报
【精讲伤寒】刘渡舟老先生: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精讲伤寒】刘渡舟老先生: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导读
太阳病表证不解,延迟八九日之久,当考虑有传经入里的可能。
但判断是否已传经,则必须以客观脉证为依据。
现病人不呕,说明未传入少阳;
大便正常而不燥结,即“清便欲自可”,说明也没有内传入阳明;
发热恶寒同时并见,说明病邪更没有内传三阴,仍在于表。
邪在表,正气与之斗争,正有胜负,邪有进退,故时凉时热,寒热休作,像发疟疾-样一日发作二三次。
如果寒热不等,表现为发热时间多怕冷时间少,即所谓“热多寒少”,切其脉不紧不数,呈微缓脉象,说明在正邪斗争过程中正胜邪却,是疾病自愈的征象,可不用治疗;
若其人恶寒多发热少,脉微而不兼和级之象,说明这个患者阴阳(血俱虚,正气衰不能胜邪,这种情况非但不可发汗,就是吐、下也在所禁忌;
若其人脉不缓不微而见浮象,面色正赤带有发热的表现,
说明有小邪在表留恋不解,以致阳郁不得宜泄,开欲出而不得出,邪郁肌表不得发散,故皮肤必发痒,治疗宜以桂枝麻黄各半汤发点小汗。
桂枝麻黄各半汤,是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方,
其药有: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麻黄,杏仁。
由于本证小邪在表,稽留日久,又不得小汗出,故见脉浮、发热、身痒等证。
古人认为“痒为泄风”,也就是说痒是风邪外泄的一种表现,故此证当因势利导,“汗而发之”。
然邪气不甚,如用麻黄汤发汗,则嫌其峻烈;
用桂枝汤发汗,则又嫌其太缓。
此证既不可不汗又不可多汗,故取桂枝汤与麻黄汤各三分之一的剂量,合和服之,发一点小汗,就可以把病治好。
桂枝麻黄各半汤有辛温轻散,小汗解表之功。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刘渡舟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例如:浮脉主表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精讲伤寒】刘渡舟老先生: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精讲伤寒】刘渡舟老先生: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
新加汤
导读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出自《伤寒论》。
用2分钟的时间,跟随本文来看一下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的用法吧!
太阳病未经发汗的身体疼痛,是表不解;
已经发汗后的身体疼痛,多为气血两虚,不能濡养筋脉所致。
凡属表证的身疼,其脉应浮;
属气血虚的身疼,脉多见沉迟而涩。
气虚血少,充盈鼓动血脉的力量不足,故脉沉迟而涩滞不畅。
表证身疼,治当汗解;
汗后气血不足的身疼,则应温补,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疗。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是由桂枝汤加重芍药、生姜的用量,再加人参所组成。
桂枝汤有调和营卫的作用;
加重芍药以滋养营血;
加人参补气生津,调营养卫;
重用生姜可宣通阳气,使药力达于体表。
医案举例
曾治一樊姓妇女,新产之后,忽而身痛,自服生化汤两帖无效。
随笔者实习的学员诊为气血两虚身痛,用当归、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等药,服之有效但治不彻底。
切其脉沉缓无力,舌淡苔白,嘱用新加汤,三剂而病愈。
学员不解,纷纷问询是什么道理?
笔者对他们说,关键在于桂枝汤走肌表而参芪走里,身疼痛一证是在表的营卫气血不足,故进参芪其效则缓,而服桂枝汤就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有益气养血,调和营卫之功。
将本文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中医人人学到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的用法吧!。
刘渡舟讲柴胡桂枝干姜汤

刘渡舟讲柴胡桂枝干姜汤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55)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三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三两熬,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这一条论述因伤寒误治而导致的邪传少阳,气化失常,津液不布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这个方子和大柴胡汤是一个对比的方子。
大柴胡汤治少阳之邪归并入阳明,阳明燥热,所以既解少阳,又下阳明,是治实证。
这一条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少阳之邪不解而有脾寒和气阴、气津受伤,气化不利,所以它夹有一定的虚寒,也可以说就有阴证的机转,有太阴病这个阴证的机转,所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这个病来于伤寒五六天,已经发汗,而又用泻药下之,汗下就伤津液,汗下就要伤正气,所以这个人有一个正气不足的问题。
误下之后太阳之邪传到少阳,少阳的枢机不利所以“胸胁满微结”。
少阳之气不利就“胸胁满”,“微结”就是说气有郁结,但是郁结得不是太重。
“小便不利”,津液虚了,气化的作用也不太好,再加上少阳还有“微结”,所以就小便不利。
“渴”津液虚了就口渴,这种口渴不是胃里停饮,所以“不呕”。
“小便不利”和“渴而不呕”连起来看,如果是停水的口渴,小便不利就往往要“欲呕”,现在它是津液虚,不是停水,所以“渴而不呕”,这个提法有鉴别诊断的意思。
“但头汗出”,由于津液虚了,气也虚了,正气不能越热以外出,所以浑身没有汗,头上出一点儿汗,热邪不能从汗而解。
少阳有邪,所以“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这个病未好。
问题的焦点是少阳有邪、津液虚,气化功能也不好,所以小便不利,汗也出不来。
这个病很像是湿热凝结小便不利,湿不得泄但头汗出,很像那个湿热发黄的那一条,但是这不是湿热,这是津液虚,因为它有口渴。
这怎么办?一方面还得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一方面加桂枝、干姜助气化,加上天花粉生津液、布津液;加牡蛎,是小柴胡汤的加减法,胸胁满微结有凝结了,牡蛎咸寒软坚,能去肝胆之气的凝结和肝胆的痞硬,所以要加上牡蛎,去大枣。
伤寒论113首方歌(刘渡舟整理)

伤寒论113 首方歌(刘渡舟整理)1.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刘渡舟讲伤寒论28条条文

刘渡舟讲伤寒论28条条文刘渡舟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学家,被誉为现代伤寒学的奠基人。
他曾经讲解过《伤寒论》,这是一本中医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在他的讲解中,他以28条条文的形式,对《伤寒论》做了详细的解读和阐述。
下面我们将围绕这28条条文展开讨论,探究其中的奥秘和中医治疗方法。
第一条:伤寒者,发热恶寒,腹痛呕逆,身有微恶。
这是《伤寒论》开篇的第一条,也是最基本的表述。
在中医理论中,将伤寒分为六经伤寒、伤寒太阳、伤寒太阴、伤寒少阴、伤寒阳明、伤寒厥阴六个部分,各个部分的症状有所不同,但发热恶寒、腹痛呕逆、身有微恶是共同的症状。
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恶寒,自汗恶风。
这条是对太阳病的进一步描述,太阳病是伤寒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发热恶寒,自汗恶风。
刘渡舟通过这样的描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太阳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第三条:太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寒。
这一条是通过脉搏观察来判断太阳之病的方法,如果脉搏浮大,手足感觉寒冷,那么可以判断为太阳之病。
第四条:发热恶寒,大便不利者,名为阳明病。
这条是对阳明病的描述,阳明病是伤寒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发热恶寒,伴有大便不利的症状。
第五条:病人脉浮数者,名为热也。
这是通过脉搏观察来判断病人是否有热病的方法,如果脉搏浮数,那么可以判断为热病。
第六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这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刘渡舟对伤寒论的解读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寒病要以热法治疗,热病要以寒法治疗。
第七条:伤寒下之,其人静,独语如见有人。
这条是对伤寒患者精神状态的描述,伤寒下之后,患者会表现出静默不语,甚至独自对话的情况。
第八条:脉之不同,不同之为病,其状一也。
这是对脉搏观察的进一步解读,不同的脉搏状况可以判断出不同的疾病,但其状况却是一致的。
第九条:寸口脉微而长者,小便不利。
这是通过脉搏观察来判断小便是否不利的方法,如果寸口脉微而长,那么可以判断小便不利。
第十条:病有所养,脉有所存者,必主有余。
刘渡舟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刘渡舟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
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这一条论述心阳不足而致心悸的证治。
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为心之液,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成。
因此,过汗必然要耗伤心阳。
心阳被伤,心脏失去了阳气的庇护,空虚无主,故见心中悸动而又喜按,借以安定心悸之苦,正是所谓的外有所护,则内有所恃,也就是条文中的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
根据临床观察,患者还可以见到心前区憋闷不适的证候。
治疗当用桂枝甘草汤来调补心阳。
桂枝甘草汤由桂枝、甘草组成。
桂枝辛甘以补心阳,甘草甘温以滋心液,二药相合,辛甘合化为阳,以补阳为主,阳生阴化以奉于心。
心阳得充,则悸动自安。
桂枝去芍药汤治疗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除了有这两味药外,还有生姜、大枣,就有调和荣卫之意;桂枝甘草汤单用辛甘合化助阳,不用生姜、大枣,是为了使药专力锐,能直达病所的意思。
虽然本证在临床上也可见到胸满,这是阳虚不运所致,并不是由于邪气干扰,故治疗上只宜温补心阳。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精讲伤寒】刘渡舟老先生:桂枝加葛根汤证

【精讲伤寒】刘渡⾈⽼先⽣:桂枝加葛根汤证导读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解肌祛风,加葛根疏经通络。
那么本⽅应⽤于临床效果如何?本⽂,刘渡⾈⽼先⽣的医案告诉你。
原⽂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本有头项强痛的太阳经输不利之证。
若太阳中风,经输不利严重时,不仅颈项强急不舒⽽且连及背部,以致顾盼俯仰受限,这就是《伤寒论》中所说的“项背强⼏⼏”。
⼏⼏,本是形容短翼之鸟伸颈欲飞⽽⼜不能飞的样⼦,在这⾥⽤以⽐喻项背强急⽽不舒。
⼀般来讲,此证多见于伤寒⽆汗表实之证,⽽今却反见汗出、恶风,故知这个证候,仍属太阳中风的范围,还要⽤桂枝汤以解肌祛风,加葛根则可以疏通经脉以治项背强急。
原宋本《伤寒论》中记载,此⽅中尚有⿇黄,但林亿等⼈⼜在⽅后注: 既有汗,不当有⿇黄。
故后来的注家,多按照林亿等⼈的见解,去掉了⿇黄。
医案举例刘渡⾈医案:张××,⼥,26岁。
在乘长途汽车回家途中,靠窗倚睡⽽受风,回家后,突然感到左侧⾯部肌⾁拘紧,⼝眼向左侧歪斜。
脉浮,⾆苔⽩润。
辨证属风邪客于阳明经络治疗当以祛风通络为主。
桂枝9克⽩芍9克⽣姜9克⼤枣12枚炙⽢草6克葛根15克⽩附⼦6克全蝎6克服药⼆剂,汗出邪去⽽愈。
按语阳明经脉⾏于⾯部,经脉受邪,所以,⾯肌拘紧,⼝眼歪斜。
歪斜见于左侧,是风邪客于右侧,⽽被左侧正⽓所引。
如《⾦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所指出的: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反缓。
正⽓即急,正⽓引邪,歪僻不遂。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可以解肌祛风,另⼀⽅⾯疏经通络。
解除经脉⽓⾎的凝滞。
同时,葛根还能升达阳明津液,滋津润燥,以缓解经脉的拘急。
临床上还常⽤本⽅来治疗冠⼼病的腰背疼痛,以及⾼⾎压动脉硬化所引起的后脑部疼痛等证。
桂枝加葛根汤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桂枝汤证兼项背强⽽不舒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货!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析方药| 桂枝汤方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校(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恶四等物。
方义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
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
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
方为辛温解表轻剂。
服用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值得重视。
【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本条句首指出太阳中风,故当与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互相参看。
证见阳浮(脉浮)、翕翕发热,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
阴弱(脉缓)、汗自出,为卫外不固,营不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
汗出营弱,脉应之缓。
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
原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两证有轻重之别,但可并见,似不可误为或见之证。
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
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
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
诸证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吕震名说:“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互,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营本行脉,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
啬啬恶寒,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同,所以经又互言之。
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之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也。
太阳中风证状之和此谛实,此证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须辨证也。
”【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释义太阳病虽只出现头痛、恶风,但恶风与发热并见,在太阳经脉所过之部位出现疼痛,反映病在太阳之表无疑。
更见汗出,是太阳中风证的要点悉具,故当用桂枝汤为主治疗。
本条提出的四个表现中,头痛、发热、恶风与太阳伤寒同,唯汗出是一特点,提示有汗、无汗是中风、伤寒的鉴别要点之一。
条中不言脉象,似示人太阳中风证的确诊,在于重要临床表现的组合,而不拘于一个症状或脉象。
柯韵伯说:“此条是桂枝本证,辨证为主,合此证即用此汤,不必问其为伤寒、中风、杂病也。
今人凿分风寒,不知辨证,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
四证中头痛是太阳本证,头痛发热恶风与麻黄证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证。
”尤在泾说:“太阳受邪,无论中风伤寒,俱有头痛,俱有发热,但伤于寒则表实无汗,伤于风表疏自汗,是头疼发热者,伤寒所同,而汗出恶风者,中风所独也。
中风必以风剂治之,云桂枝汤主之者,见非他药所得而更者耳。
”【原文】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卫强营弱,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释义本条以太阳病具有发热、汗出的特点及宜用桂枝汤治疗,提示证属太阳中风证。
以荣弱卫强对太阳中风证的病理作具体补充说明。
荣弱,即指卫外不固。
营不守,具体说明了“阴弱者汗自出”;卫强,指风寒束表,卫气浮盛以抗邪引起的病理改变,即“阳浮者,热自发”的实际含义。
明确阐述了太阳中风证的营卫不调病理及其病理主导方面。
本条还补充说明太阳中风证的病因是外感风邪。
提出宜桂枝汤治疗,说明桂枝汤既可调和营卫,也有解肌祛风之功。
方有执说:“上条言阳浮而阴弱,此言荣弱卫强,卫强即阳浮,荣弱即阴弱,互相发明也。
”黄元御说:“邪风者,经所谓虚邪贼风也。
”徐大椿说:“提出邪风二字,见桂枝汤为驱风圣药。
”【原文】24条:太病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则愈。
释义太阳病,病初即服桂枝汤治疗,致烦闷不解针刺后仍与服桂枝汤,说明病证属于太阳中风证。
太阳中风,服桂枝汤,是正确的治疗方法,本应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汗出而解。
今服桂枝汤后,不仅病邪不解,反而增加烦闷不舒,似属发生变证。
但认真分析其不曾误治,服药后只增烦闷一证,其他脉证未见变化,故可断言病证未发生传变。
其反烦不解,乃太阳中风证邪气较重,服桂枝汤后正气得药力之助,欲驱邪外出,但力尚不足,正邪相争,邪郁不解,故证属太阳中风的较重型。
治疗之法,先刺风池、风府疏通经络以泄邪,然后再服桂枝汤以解肌表。
针药并用,祛邪之力倍增,病可得愈。
徐大椿说:“此非误治,因风邪凝结于太阳之要路,则药力不能流通,故刺之以解其结。
盖风邪太甚,不仅在卫而在经,刺之以泄经气。
”魏荔彤说:“恐误认为已传之烦躁,故标出以示人,言不解,则太阳之证俱在,但添一烦,知其非传里之烦,而仍为表未解之烦也。
”【原文】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释义太阳病,表邪未解,治当发汗解表。
现病人脉象浮弱,不宜发汗过多,故用桂枝汤解肌发汗为宜。
方有执说:“外证未解,谓头疼项强恶寒等证犹在也。
浮弱,阳浮而阴弱,此言太阳中风凡在未传变者,仍当从表解肌,盖严不得下早之意。
”【原文】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释义太阳伤寒证发汗后,若得脉静身和,为表邪已解,病证向愈。
本条指出太阳伤寒证汗解后半日,病人出现烦闷不适、脉象浮数,为余邪在表未尽,故治疗可再用发汗之法。
由于前已发汗,再次发汗不宜峻剂,故用桂枝汤轻度发汗,使邪去而不伤正。
提示桂枝汤可作为发汗轻剂使用。
尤在泾说:“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者,非旧邪去而新邪复乘也,乃余邪未尽,复集为病耳。
脉浮数者,邪气在表之证,故可更发其汗,以尽其邪。
但以已汗复汗,故不宜麻黄之峻剂,而宜桂枝之缓法,此仲景随时变易之妙也。
”【原文】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释义病证在表,治当汗解;里实之证,治当攻下。
今表证未解,宜用桂枝汤解表,而禁用攻下之法。
若误用下法,每因邪气陷而引起变证,故仲景告戒攻下是错误的治法。
【原文】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需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释义太阳病,应正确使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如果使用汗法以后,病证不解,即应认真分析,辨明原因,对汗不如法者,当再恰当取汗祛邪对病重药轻者,则师法继进,以使病愈。
若不加分析,改用攻下治法,即属误治,每每引起变证。
但本条指出汗下之后,脉浮未变,病证仍然在表,知病证未因误下而生变,故施治之法,仍须解外,桂枝汤为宜选之方。
徐大椿说:“脉浮而下,此为误下,下后仍浮,则邪不因误下而陷入,仍在太阳,不得因已汗下而不复用桂枝也。
”璐说:“虽已下,而脉仍浮,表证未变者,当急解其外也。
”【原文】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释义外感病,已有六七日不大便,其并见头痛、发热或热证的表现,属里热结实,浊热上扰之证,用承气汤攻下实热,病证可愈。
里实热证,小便必为赤浊,本条指出病人小便清长,虽然多日不大便,是邪仍在太阳之表,治以辛温发汗为法,用桂枝汤适宜。
“若头痛者必衄”倒装笔法,不可随文作解。
成无己说:“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故宜当下,若小便清者,知里无热,则不可下。
《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况此不大便六七日,小便清者,不可责邪在里,是仍在表也,与桂枝汤以解外。
若头痛不已,为表不罢,郁甚于经,迫血妄行,上为衄也。
”尤在泾说:“‘宜桂枝汤’四字,疑在‘当须发汗’句下。
【原文】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释义太阳病,应从发汗而解,若误用下法,最易发生变证。
但本条指出,误下之后,病人自觉胸中气逆,是虽然误下而正气未衰,表邪尚未陷,且正气能与邪争,表证有外解之机,故可与桂枝汤以解外。
提示桂枝汤适宜太阳病误下后,表证仍在不宜峻汗之证。
如果误下后气不上冲,反映邪已陷,发生变证,则不当再用解表之法,桂枝汤自然不得与之。
成无己说:“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上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
其气不上冲者,里虚不能与邪争,邪气已传里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
”修园说:“太阳病误下之后,则太阳之气当从肌腠而下陷矣。
若不下陷而其气竟上冲者,是不因下而陷,仍在于肌腠之间,可与桂枝汤方。
用前啜稀粥,温复微取汗法,从肌腠外出而愈矣。
若不上冲者,邪已陷,不在肌腠之中,桂枝不可与之。
”【原文】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容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而。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释义本条指出,病人常自汗出一证,有属病在浅表的营卫不调类型。
其营卫不调的主导方面是卫气发生病理变化,即由于卫不固护于外,致营不守,营卫不相协调此属于营卫不调的自汗证,仲景提出用发汗的治法调和营卫,使病证得愈,桂枝汤当得优选之方。
本条提示:营卫不调既可见于外感表证,也可见于杂病的自汗症。
两者病因不同,分属两种疾病类别,但以有相同的病理机制,而采用相同的治法和方药。
间接说明,桂枝汤具有调和营卫的功用,可用以治疗营卫不调引起的多种病证。
条文还提示:病理性自汗与发汗不同。
自汗是营卫不调病理的外在表现,自汗越明显,反映病理变化越重,故出汗不可能成为治疗因素。
使用药物发汗,是祛邪复正的治疗手段,能够达到使营卫调和,自汗自止的目的。
锡驹说:“卫气者,所以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也。
今受邪风,不能卫外,故常自汗出,此为营气和而卫不和也。
卫为阳,营为阴,阴阳贵乎和合,今荣气和而卫气不与之和谐,故营自行于脉中,卫自行于脉外,两不相合,如夫妇之不调也。
宜桂枝汤发其汗,调和营卫之气则愈。
”徐大椿说:“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乃荣卫相离,发汗使荣卫相合。
自汗伤正,发汗驱邪,复发者,因其自汗而更发之,则荣卫和而自汗反止矣。
”【原文】54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而愈,宜桂枝汤。
释义病人有时出现发热、自汗,且可除外脏腑属里之病,病在肌表无疑。
细究其病,仲景指出“此卫气不和”即由于卫气发生病理改变所致营卫不调,故宜用桂枝汤发汗祛,调和营卫。
因证时发时无,故用先其时的服药方法,颇有截断疗法特点,值得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