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道两家的动物保护思想的当代意义
善待动物中国传统美德的生命尊重

善待动物中国传统美德的生命尊重善待动物——中国传统美德的生命尊重动物是地球上的可爱生灵,是与人类共同生活的伙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动物生命一直是一项重要的美德。
善待动物不仅是保护自然生态的责任,更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从历史传统、现实现状和具体行动几个方面阐述中国人善待动物的传统美德。
历史传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注重尊重动物生命。
在古代文化中,动物常常被视为神圣的存在。
在《周礼》中,已有有关保护动物的规定,比如禁止乘坐有伤害动物的车辆,禁止盲目捕杀野生动物等。
这些规定体现了对动物生命价值的认可和尊重。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节日与动物也有密切关系,如春节的“年兽”、“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都以动物为主题,既能表达对动物的敬意,也展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文化意蕴。
现实现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根基中存在对动物生命的尊重,但实际上,动物权益在一些方面仍然受到侵犯。
例如,许多人对动物进行虐待、残害甚至非法贩卖。
这些行为严重违背了中国传统美德中对动物生命的尊重与保护。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导致它们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
现实的问题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加强对动物生命的尊重与保护。
具体行动为了恢复中国传统美德中对动物生命的尊重,我们需要付诸具体行动。
首先,推动立法,建立更加完善的动物保护法律体系,从法律层面上保障动物的权益。
其次,加强教育宣传,培养人们对动物权益的认识与意识。
通过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到动物与人类有着共同的生命体验,激发对动物的同理心。
同时,鼓励人们参与到动物保护的实际行动中,例如志愿者活动、捐赠等,共同努力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
此外,通过科技手段,推动动物保护的研究与发展,在保护动物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结语善待动物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生命尊重的重要体现。
传统的历史文化凝聚着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智慧,然而现实中的问题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儒道互补的由来及其社会意义

[ 作 者 简介 ]张 子 玉 , 山 东艺术 学 院 艺术 管理 学 院 2 0 1 3级硕 士 研 究 生 ,研 究方 向 为 艺术 美 学 。
2 8
文 化 传 承
会 的关 注 和 重 视 。
的游戏 ,而是有取 于具体游戏 中所呈现 出的 自由 活动 ,因而把它 升华 上去 ,以作 为精神状态得 到 自由解 放的象 征。不要求 政治上 的杰出成 就 ,也
不 要 求 事 业 上 的进 步 ,只 是 力 求 一 种 自然 无 为 , 世 外 桃 源 般 的 生 活 环 境 。从 某 种 角 度 上 说 ,也 具 有 了一 定 的 消极 避 世 的态 度 。 人 生 态度 是 人 生 观 的体 现 ,同 时 也 决 定 了人 的 处 世 方 式 。儒 家 强 调 实 践 理 性 ,提 出 以道 德 规
儒道互补是中国思想的主干和基本线索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进行考察不难看出儒道互补是中国思想的主干和基本线索更确切地说正如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所指出的儒家的确在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上起了主要作用墨子30老庄也从不同方面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反映了原始氏族传统的某种因素或问题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2 . 共 同构成 的完 整人 生 观
范和指导人们 的 E t 常生活 ;而道家则强调 “ 逍遥 游” ,提出精神 自由,无拘无束 ,自然无为 ,超然 物外 的人生态度 。儒道两派在人生观上形成 了约 束和 自由 ,理性 和非理性 的鲜 明对 比。然而 ,到 底应该持有哪种态度 ,无论哪一方都存在片面性 , 任何一方也都无法独立存在 ,这也就必然存在儒
影 响最 大的是儒家学 派 ,道 家学 派则是起 到了补 充 的效果 ,两者 相辅 相成 ,共 同构成 了完整的人 生观 、价值 观以及 艺术观 ,与儒家一道 ,起到 了
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影响

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影响摘要儒家和道家一直是两种矛盾的思想,一主张“入世”,另一个主张“出世”。
但是中国古代却有很多文人政客能够把这两种矛盾的思想统一并加以利用。
儒道互补的思想对当时的不少文人政客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互补出世入世独尊儒术互补1.儒道互补的含义及内容“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是儒道互补。
这三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就其内容和结构来看,儒道两家的思想无疑是主体;就其特质来看,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最具决定性和典型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逐步确立的儒释道多元互补的稳定的文化结构中,儒道两家思想的交融互补居于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
因而,了解儒道互补,对于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深层底蕴,都是至关重要的。
儒道之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提的。
它们各有长短得失,且此家之长正为彼家之短,反之亦然,从而使得两家思想的互补成为必要和可能。
2.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影响儒道互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论古代帝王还是文人雅士都有收到儒道互补影响的人如汉武帝刘彻、文豪苏轼都受到儒道互补的影响。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多次文化整合。
而士人是一个具有文化特质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社会的精英。
因此,在乱世或每一次社会变革与文化整合当中,士人阶层往往成为时代的先锋,社会与文化前进的推动者,亦或某种社会风气、时代思潮的倡导者。
然而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人们却往往成为政治集团间权力倾轧的牺牲品。
动物保护的内容及意义

动物保护的内容及意义动物是地球上宝贵的资源,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滥用和盲目破坏,许多动物正面临着濒危甚至灭绝的威胁。
为了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我们必须加强动物保护工作。
本文将深入探讨动物保护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一、保护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是动物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
通过划定自然保护区、禁猎区等,野生动物得以有相对安全的栖息地,避免了人类活动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
同时,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培养,禁止非法猎杀和贸易,有效控制走私行为,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
二、推动动物权益保护动物享有与人类一样的权益,应受到法律保护。
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动物权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动物的福利保护标准,规范动物实验、动物娱乐等活动,以减少对动物的伤害。
此外,培养社会公众对动物权益保护的重视和认同,形成社会共识,共同为动物的生存和福祉负责。
三、强化动物教育和宣传动物教育和宣传是提高社会公众关注动物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将动物保护纳入教育课程,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动物关爱观念。
另外,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媒体应积极参与动物保护宣传活动,倡导人们远离野生动物非法贸易,鼓励采用植物性饮食,减少对动物资源的需求。
四、加强国际合作动物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
国际之间可以加强信息交流,分享成功的保护经验,共同制定保护政策和计划。
同时,通过合作,可以联合制止国际走私行为,减少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非法贸易,减缓人类对动物的压力。
动物保护的意义不仅在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更在于维护人类自身的利益。
首先,许多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消失将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环境。
其次,动物是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许多药物和医疗技术的研发都需要动物实验。
保护动物不仅意味着尊重生命,也为人类未来的医疗进步提供了保障。
最后,动物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对于人类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动物保护的内容及意义

动物保护的内容及意义动物保护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和行动来保护和维护动物的安全、生存和福利。
动物保护的内容广泛,包括野生动物保护、动物庇护所、动物权益保护、动物实验伦理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介绍一些具体的动物保护措施。
一、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关键的物种,它们维持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如果某种野生动物灭绝或数量急剧减少,会导致食物链的破裂,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动物是地球上的共生伙伴,它们对人类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例如,许多动物是农作物的授粉者,对农业生产起到关键作用;另外,动物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并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动物对人类的精神和心理健康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与动物互动可以减轻压力、增加幸福感。
二、动物保护的具体措施1. 野生动物保护保护野生动物对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各国和环保组织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护野生动物。
一方面,建立和扩大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手段。
自然保护区可以提供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并限制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干扰。
另一方面,加强野生动物的监测和研究,掌握它们的数量、分布和生态需求,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
此外,禁止非法猎捕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加强打击野生动物走私的力度,也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措施。
2. 动物庇护所动物庇护所是为流浪动物和受虐动物提供庇护和救助的地方。
这些庇护所为动物提供食物、水源、医疗和收容等基本需求,并寻找有爱心的人来领养这些无家可归的动物。
此外,庇护所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动物保护的意识和认识,倡导人们爱护动物、不虐待动物。
3. 动物权益保护动物权益保护是指通过法律和伦理的途径,保护动物的权益和福利。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制定动物保护法,明确动物的权利和保护措施,禁止虐待和虐待动物的行为。
此外,社会组织和个人也通过发起请愿、抗议和宣传等方式,呼吁人们尊重动物的权益,不进行虐待和剥削。
先秦儒道理想人格思想之比较及现实意义

先秦儒道理想人格思想之比较及现实意义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文化领域中两大主流思潮。
两家主张各异,但对于理想人格的探讨均颇有建树。
儒家主张以仁爱为中心,追求完美的君子之德;道家则主张以自然为中心,推崇完美的自然人格。
本文将对两家理想人格思想进行比较,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一、理想人格思想比较儒家强调“人之为人也,必具备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方才是真正的人”,强调追求完美的君子之德。
儒家认为,只有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尊重、诚信、善待他人等美德才是合格的人。
同时,儒家也追求自我完美,认为适度的奢华、美食、美酒等,表现出对自己的合理关爱是必要的。
道家则主张以自然为中心,推崇完美的自然人格。
道家认为,人类不应该与自然对抗,而应该悉心照顾自然,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家强调,追求自我完美,不应该在外在材料上追求,而应该在自我内心修养中寻求。
他们认为,自我修行只有在内心境界完善,达到“无我”的状态,才是真正的完美。
二、现实意义探讨1. 追求真正的人格魅力现今社会中,被称作“颜值即正义”的观念已经占据了很大比重,但是在儒学和道家的思想中,都强调了人格魅力的重要性。
这就提醒我们,在个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尊重他人,善待他人,更加信赖自己,从而让自己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2. 解决沟通障碍在当今社会中,许多在职场及个人境遇中,人们之间的沟通遭遇越来越多,而儒家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道家思想中的“以和为贵”,都提醒人们在沟通中要解决冲突,多一些宽容和谅解,尊重他人隐私权和观点,这样与他人交流时就不容易出现误解。
3. 用平和心态面对孤独现在的社会杂乱无章,人们之间的沟通渐渐变得浅薄,而道家的理想人格追求,暗示我们可以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孤独。
在人生中会有这样那样的独处时间,在此期间,我们可以通过独自反省,自我修养的方式,寻找自我,达到心灵上的完善。
在独居时,通过阅读、思考等方式开拓自己的心灵,令精神得到提升,以达到完美的自我。
道教善书的动物保护思想初探

能滥杀的记载。 在道教伦理中,动物保护思 想也十分丰富。早期道教经典 《太平经》 “夫天道恶杀而 就认为 好生,蠕动之属皆有知,无轻杀 " 伤用之也。” 即蠕动的小生命都 有知觉,不能轻易杀伤。五代谭 峭《化书》直接认为动物界也有 它们的伦理关系, 他说: 夫禽兽之于人也何异: 有巢穴之居, 有夫妇之配, 有 父子之性, 有生死之情。 乌反 哺, 仁也。 隼悯胎, 义也。 蜂有 君, 礼也。 羊跪乳, 智也。 雉不 再接, 信也。孰究其道 , 万物 之中,五常百行,无所不有 也。 ……且夫焚其巢穴, 非仁 也; 夺其亲爱, 非义也; 以斯 为亨, 非礼也; 教民残暴, 非 智也; 使万物怀疑, 非信也。 夫 "#欲不止,杀害之机不 已, 羽毛虽无言, 必状我为贪 狼之与封豕; 鳞介虽无知, 必 名我为长鲸之与巨虺也,胡 为自安焉 , 得不耻吁, 直疑自 古无君子。 # 《 孙真人卫生歌 》 也认为某 “雁有序 些动物知情达理, 他说: 兮犬有义,黑鲤朝北知臣礼。人 无礼义反食之,天地神明俱不 “三厌” 喜。” 于是道教形成了 之 “三厌” 戒的传统。 就是孙思邈真 人提到的天厌雁、地厌犬和人厌
有趣的推广方式可以为今天的 环境伦理道德的宣传和实施提 供借鉴,弥补生态环保思想普及 性不够的缺陷。道教对世俗社会 的策略是两种,所谓“遇上等人 说性理, 逢下等人谈因果” 。它把 道德劝化普及到社会各个层面, 提出的规范又是人人都能做到 的、 具体的、 日常的善事, 而不是 提出远离现实生活的空洞目标。 其次善书讲的道理通俗易懂、方 “行善获福, 法简便易行。 作恶遭 殃” , 谁都能明白。今天, 人们虽 然不惧怕神灵的惩罚,但法律的 惩处,更主要的是我们受到良心 的自责。再次,道教善书的语言 多用俚语,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 中的口头用语,讲的故事也是老 百姓非常熟悉的人物和事情。最 后就是道教善书的操作非常简 便。 注:
动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动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动物是地球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持生态平衡、人类的粮食供给、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过度捕猎、栖息地破坏、环境污染等因素,许多动物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因此,动物保护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
第一,动物保护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动物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例如,蜜蜂通过授粉促进了植物的繁殖,而被称为“森林工程师”的海豚能够帮助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当某种动物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绝时,会导致连锁反应,破环生态平衡,对其他生物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第二,动物保护对人类的粮食供给至关重要。
许多动物种类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食物资源,如鱼类、家禽、牛羊等。
如果这些动物受到威胁或灭绝,将会导致食物链的中断,给人类粮食产量和营养供给带来严重影响。
此外,许多药物、化妆品和其他生活用品的原料也来自动物,如某些植物的药用部分、动物皮毛等。
保护动物的多样性将有助于维持人类的食品安全和药物资源。
第三,动物保护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科学研究都依赖于对动物的观察和实验,以提供关于生物学、医学、行为学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例如,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科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社交结构、迁徙行为和种群生态学。
此外,许多疾病的治疗和疫苗的开发也需要动物模型来进行实验。
因此,保护动物种群不仅有助于保护物种本身,也对科学研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的重要意义外,动物保护还具有道德和情感上的意义。
动物与人类共存在同一个地球上,它们也有生存权利。
作为有智慧和道德的生命体,人类有责任保护动物的权益和生存环境。
此外,许多人对动物具有情感依赖,这种情感与动物的存在和健康密切相关。
动物的保护不仅有助于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还能培养人类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动物保护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维持生态平衡、粮食供给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还体现在道德和情感上。
人类应当更加重视动物保护,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共同努力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儒道两家的动物保护思想的当代意义作者:闵浩高小华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31期摘要目前中国对于动物保护立法体系应如何建立,保护到何种程度,一直有诸多不同的观点,莫衷一是。
究其原因,当代动物保护的理论成果多为外来成果的引进,对中国社会缺乏一定的适应性。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智慧,为今所用,不失为一条本土化理论构建的重要方法。
中国古代各家当中,儒道两家对于动物保护问题涉及相对较多,影响也较大,本文以此两家为对象,梳理古代中国涉及动物保护的思想成果,而对于本土原生以及本土化的其他外来思潮,限于篇幅不作涉及。
关键词动物保护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自然法基金项目:1.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4JK1505);2.西安理工大学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9-211102)作者简介:闵浩,西安理工大学;高小华,西安思源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1-173-02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长期占据统治性的地位,故儒家思想中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不论其是否最具有合理性或先进性,但必然是最具典型性的,对包括动物保护在内的社会课题的观点,一般即为中国传统社会之基点。
对于动物的保护,儒家是以温和的面貌示人的,这种温和的态度来源于儒家认为人性本善的基本认定,以及为此应当尽力维持人“善”的天性的基本处世态度。
“人性善”是儒家的基本教义,儒家的初学经典读本《三字经》开宗明义的一句,即“人之初,性本善”。
儒家认为善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使善待的行为对象因善行而受益,更是为了维持人的心性;那么,善举的外在对象便因此没有必须拘泥于人的理论必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万物,善的对象可以被推而广之也是合乎逻辑的。
对于动物,儒家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不同,人类某些能力优越于动物,这种优越性最重要的体现就在于道德性。
道德性要求要善待同属于一个天地系统的动物,和包括动物在内的所有万物共同处于“和”,即和谐的状态,是儒家设想的世间的理想模式,而关怀万物,心怀“恻隐之心”,是人道德性的重要体现。
儒家名篇《孟子·梁惠王上》篇的内容,可被看做是儒家对于“恻隐之心”,也即及于动物的悲悯之情肯定的代表之作,在此篇中,梁惠王悲悯牲牛的做法得到了孟子的肯定。
但是儒家对于动物的态度也仅止于悲悯而已。
虽然儒家同情所有遭受痛苦的其他生命,但如果是为人的需要,则动物的牺牲还是可以,甚至是必须的;如众所周知的孔子好肉。
孔子赞颂肉味,并经常会以美味来比喻自认为美好的事物:“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
而为享用美味而必然需要的杀生,与维持善良心性的矛盾又如何解决,同样可在《孟子·梁惠王上》中,间接演绎出答案:“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也。
” 儒家对于在保护动物与满足人需的问题的这种解决之道,其实是自欺欺人的。
如此看来,儒家对动物的立场可以被划定为人类中心主义。
儒家毕竟是人类早期农业时代,尤其是中国小农经济性质的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对待动物的态度是其农业时代的时代性所决定的。
综上,学理上对儒家关于动物保护的考究,相对于今天已经流派众多立场观点各不相同的动物保护研究来说,参考价值其实有限,毕竟对于以何态度对待动物,只是儒家以“治人世”为主要方向的研究的副产品,探讨范围和深度有限在所难免。
但在儒家有限的对动物的保护的态度背后,等差有别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原则,却可以成为思考今日中国动物保护问题的突破口。
儒家思想是以对人性的研究为所有理论的基础的,而合乎人性之爱被儒家高度概括为“仁”。
仁首先是爱,儒家认为应在力所能及以及不与其他事物相害的情况下,尽量与人为善,与可善待的所有事物为善。
但更重要的是,与墨家人世意义上的兼爱、佛教万物意义上的博爱相比,儒家的仁爱观并不掩饰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爱的差异性。
儒家认为人的天性是最爱最亲近的人,然后由近及远,依次而爱。
儒家认为有差异的爱仁爱才是人性的自然反应,所以儒家既明确地反对法家的“无爱”,也不认同道家的“无所谓爱”,也以不置可否的方式表达了不认同墨家的“兼爱”的观点。
依此理论,动物是相对于人而言的较为疏远的关系体,所以对动物应有爱,但爱必须处于相较于其他更为亲密的关系对象而言比较次要的位置。
这种劣于优先等级的有限度的爱,即“恻隐之心”。
如此,则儒家对动物的基本态度可概括为:可爱,但应在能力所能及时,以适当的强度爱;说的更加直白也即,力所不能及时可以不爱,对动物的爱不应超越对人的爱。
对于当代中国的动物保护法律构建,儒家理念对动物保护的意义有两个方面。
其一,儒家是在中国社会至今仍旧起着最基础性影响的一家思想,其对于中国人的世俗生活的影响,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其他域内自生及域外传入的近现代思潮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儒家思想是倾向维护传统的中国文化的根基。
在中国当代,用儒家的思想观点与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一直都是中国人的自然选择,这样做也会极大减少很多行为的阻力。
如,当某种动物的存在状态影响人的利益时,捕杀与扑杀是人的自然选择,而不论这种存在状态是否是自然而然的或是由人的不当行为引起的;而政府如果肯定并参与这样的作为,也更容易获得普通民众的支持。
笔者不怀疑现在当代西方影响重大的动物权利论与动物解放论的先进性与至善性,但如果想要解决中国现实生活的矛盾,如同儒家一样向现实的人性妥协是无可避免的。
儒家思想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则妥协于在动物保护方面并不绝对坚定的儒家思想,是能使动物保护工作避免曲高和寡、能够切实可为的必须之选。
其二,从方法论上,儒家差异化多层次的、非一概而论的思维方法,对于当代中国动物保护问题非常适宜。
古今众多的思想流派,在当代中国社会没有实现相互的共识,则,有层次的包容、在不同层次不同的包容各种理念的方法,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这种区别对待的理念具体到动物保护实践,如未来的动物保护立法,对于伴侣动物,可以适用于更福利的保护思想作为保护规则的依据,而对于用益动物,可试用于有限福利的规则;如对于高等级智慧生物,可以适用于更彻底关怀的思想作为保护规则的依据,而对于非智能发达动物,试用于有限保护的规则,等等。
道家是中国古代一家重要的学派,在动物保护研究的视域下其重要性甚于中国古代其他诸多学派。
在很多问题上,道家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唯一一家能够和同时期的西方文明产生共鸣,甚至殊途同归的一家学派。
道家的核心教义是“道”,道家认为道是世界中一切事物最普遍的运行规则和最基础的价值源泉,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自作自化的产物。
道家所言的“道”其实就是自然万物的自然法则,它源于自然也归于自然,这所谓的“道法自然”。
所以道具有普遍性,蕴含于一切自然现象之中,如庄子答东郭子“道”在何处时所说的“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秭稗,在瓦甓,在屎溺”。
道家强调“道”的唯一性,尤其是道的超越于人性的“天”性,也即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绝对性。
道家所谓的“道”,不论是无主体意志的客观存在(若如此,道家思想即朴素的唯物主义),还是有超越于人独立存在的、有自我意志的抽象主体(如此,道家思想即为客观唯心主义),其概念的确是世界万物的根源、内在动力和运行法则这点无疑。
那么从道的绝对意义上看,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是平等的,即“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
从万物各自的性质、形态、功能上看,他们之间千差万别,不过这些差别都是相对的,万物的不同特点,只是道的整体价值的实现工具,他们的价值相对于道的整体价值来说,是没有大小高低贵贱之分的。
既然如此,对于人来说,在道家看来人与万物一样都是为道所创生,因而万物与人具有相同的价值尊严。
人不能从自身的需要、利益和是非出发对待万物,更不能对自然界的万物按人的标准区分高下贵贱,也就是说,人不能从万物是否对自已有利或有用,来对万物做价值评判,因为这时人的评判价值标准是“人道”而不是“天道”。
庄子提出应该摒弃“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的成心,以道的观点来看待万物,这样才能够看到万物本无贵贱之分,人之所以贵己而贱物,是因为人仅仅站在了人的立场,而没有达到“道”的境界,如果达到“道”的境界即“得道”去看待万物,就会“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了。
道家希望建立的天人关系是基于人的“无为”态度的“天”与人的和谐状态,即所谓“天人交融”的理想状态。
人与自然的关系按老子的说法,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摆明了道家的基本立场,简单地说即天道在上,人道要服从天道。
而既然如此,人就应该克制自己的滥为,所以道家主张“无为”。
具体到提及动物的保护观点,道家认为顺应天道,对动物保持一定的宽恤是应该的。
《老子》第51章:“生之畜,生而不有,为而不悖,长而不宰。
”其含义即为了天道应尊重生命,加以善待;又如《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至于万物一齐的思想,列子在其《列子·说符》中提到:“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而上文提到的庄子已《齐物论》等著作中大量提及,最后总结道家认为的和谐状态。
即与万物和谐相处,“同与禽兽居”而不互相侵害,从而享受人生的乐趣,“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而人则“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这里都直言人之所以应该保护动物的原因——物我同类。
对比儒家的观点可以看出,道家是旨趣于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思想流派,这种倾向从道家经典《道德经》的首句“道可道,非常道”便可看出。
道家非常在意于阐释自身与其他各家理论的独特性,以体现自己学说的独特价值,因为包括儒家在内的思想体系主要志趣在于解决人世的问题,道家认为自己的理论范畴更大。
与儒家思想相比,儒家要求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更多是一种心灵与情感的体验,而道家认为动物应该被一定程度的保护是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儒家主张善及动物根本上是为了人的心性纯良的维护,而道家倡导保护动物本质上是为了对自然规律的遵守;儒家是温和的人类中心主义,为了人而保护动物,而道家是冷峻的客观唯心主义,为了“天道”而保护动物。
两种思想体系都不是真正的动物保护主义支持者,对动物的保护思想,都是自身思想体系的副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其实道家思想与西方古代的自然法思想具有颇多的相似性。
虽然道家并非是为了动物而保护,但这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已经算是非常先进的。
但道家并没有长期处于中国古代文明的主导地位,发展过程中的宗教化也一定程度地使其思想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相比西方的自然法思想,其在所属的社会的影响更小,并未为中国社会的动物保护思想提供根本性的推动。
但既然明确其先进性,利用道家思想的影响力为当代动物保护所用,将是对动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助力。
注释:《论语·述而》.《孟子·梁惠王上》.庄子:《庄子·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