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遗传多样性综述
遗传多样性的名词解释

遗传多样性的名词解释遗传多样性是指物种或群落中的个体之间或不同群体之间,遗传信息的变异和差异。
这种遗传变异是由于基因的组合、基因的突变、基因的移位和重新组合等原因而产生的。
遗传多样性不仅是生物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是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基础。
遗传多样性包括了两个层面的变异,即个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个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源自个体之间基因的不同,可以通过基因型(genotype)和表现型(phenotype)两个方面来描述。
基因型可以反映基因的组合,而表现型则反映了基因在个体中的外显表现。
个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是由基因突变、细胞分裂和性繁殖等过程造成的。
群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则是指同一个物种或群落中的不同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
这种差异往往是由于遗传漂变、基因流动、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等因素引起的。
群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反映了不同群体在进化中的适应能力。
遗传多样性的存在对生物的生存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遗传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它使得物种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保持生存的竞争优势。
其次,遗传多样性是保持种群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
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越高,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就越强,相应的种群也就越稳定。
最后,遗传多样性还对农业、畜牧业和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学意义。
在农业领域,利用遗传多样性可以培育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医学领域,研究遗传多样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尽管遗传多样性对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但目前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人类活动的干扰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物种灭绝的加剧,进而导致生物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因此,保护和维护遗传多样性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任务。
为了保护遗传多样性,国际社会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制定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情况综述和展望

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情况综述和展望引言: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万物生存发展的基础,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民间社会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策略。
本文将综述当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现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1. 设立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网络: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已经建立了大量的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网络,以保护各类生物栖息地和珍稀物种的自然栖息地。
这些保护区不仅可以提供庇护所和繁殖地,还可以限制人类活动,减少对野生物种的威胁。
2. 制定法律和政策保障生物多样性:各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这些法律和政策涵盖了物种保护、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
通过法律的约束和政策的支持,可以促使各界共同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加强保护意识和行动。
3. 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生物物种的分布、数量、保护需求等信息,为制定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技术创新也可以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例如使用无人机进行生物监测,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栖息地评估等。
4. 发展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经济:在传统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下,生物多样性保护往往被忽视。
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开始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
通过推动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经济,可以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实现经济的繁荣。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挑战1. 跨界保护的问题:生物多样性跨越国界,因此单个国家的保护措施往往难以解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损失问题。
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制定跨界保护策略,共同应对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2. 资金和人力资源的不足: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而这些资源往往匮乏。
我国沙生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综述

央 民 族 大 学 “ 1 工 程 ” 期 “ 新 人 才 培 养 ” 目“ 21 三 创 项 研究 生 教 育 ” 题 ( o 0 1 10 00 0 0 ) 课 N .2 2 1 39 9 29
作者简介: 周芸芸 (96一 , ( 18 ) 女 汉族) 湖南湘乡人, ,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理 起 到 了极 其重 要 的作用 , 是维 系 沙漠植 被 生 态 系统 的重 要 保 障 .本 文从 形 态 学 、 胞 学 、 细 生化 和 分 子 四个水 平综 述 了我 国沙生 植物 遗传 多样 性研 究 的进 展 , 并讨 论 了 沙 生植 物 遗 传 多样 性 研 究 中存 在 的 优
表 型性 状 有两 类 : 一是 符合 孟德 尔遗 传规 律 的单 基 因性状 , 质量 性状 、 有突变 等 ; 如 稀 另一 类是 由多 基 因
决 定 的数 量性 状 , 大 多数 形态 性状 、 活史 性状 . 如 生
通 过形 态解 剖 比较 , 够分 析 物种 间 的遗 传 变异 .石凤 翎 等 通过 对 6个 不 同来 源 ( 能 产地 ) 蓿 扁
1 引
言
遗传 多样 性是 生物 多样 性 的核心 和基 础 .物 种 的稳 定 性 和 进 化 潜力 依 赖 其 遗传 多样 性 , 种 的 经 物
济和 生态 价值 也依赖 其 特有 的基 因组 成 , 为此 , 保护 生 物多 样性 最 终是 要保 护其 遗传 多 样性 H .广 义 的 ]
亲 本选 配 等均具 有重 要 意义 ¨ . 沙 生植 物是 沙漠 形成 后 , 自然选 育 出 的特 殊植 物 类群 , 适应 风 沙大 、 大 是 雨水 少 、 冷热 多变 的严 酷沙
中国主要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主要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文献综述)玉米育种的首选技术路线是利用杂种优势(张世煌,2001)。
因此系统研究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而划分杂种优势群、构建杂种优势模式,一直是国内外玉米育种研究的热点。
这一研究不但有利于克服组配杂交组合的盲目性、提高育种效率,同时对于拓宽种质资源和克服种质的遗传脆弱性也十分重要。
在全面了解种质间遗传关系的基础上,合理准确地划分杂种优势群和构建杂种优势模式,可以为自交系选育 (尤其是二环选系 )、群体合成与改良、杂交种选配及育种研究管理等工作提供理论基础(谢俊贤,2001)。
1 国内外玉米种质研究现状1.1 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杂种优势群(Heterosis group)是指遗传基础广阔,遗传变异丰富,具有较多的有利基因,较高的一般配合力(GCA),种性优良的育种基础群体。
是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经过反复重组种质互渗而形成的活基因库。
从中可不断分离筛选出高配合力的优良自交系(李竞雄,1983;刘纪麟,1991)。
杂种优势模式(Heterosis pattern)是指两个不同杂种优势群之间具有较高的基因互作效应,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SCA),相互配对成为产生强优势的模式。
从配对的两个优势群分别选出的优良自交系之间,出现强优势杂交种的几率也相应较高(李竞雄,1983;刘纪麟,1991)。
划分杂种优势群和构建杂种优势模式是玉米种质分析的主要内容,也是玉米育种中关键性的基础工作。
1.2 国外的研究现状杂种优势理论应用于玉米生产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最早根据远缘优势的原理划分出两个杂种优势群,并据此构建出第一对杂种优势模式Lancaster×Reid,这已成为经典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玉米育种工作中(刘纪麟,1991)。
随着研究的深入,美国的种质基础清晰地分为依阿华坚杆综合种(BSSS)、Reid黄马牙(Reid-YD)和Lancaster(LCS)三个种质系统(Melchinger et al,1991)。
参考文献著录及综述撰写格式

•
1引言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和基础. 物种的稳定性和进化潜力依赖其遗传多样 性,物种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也依赖其特有的基因组成,为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最终 是要保护其遗传多样性[1](或王洪新,1996).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生物界所有 遗传变异的总和;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亦称基因多样性,是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 内显著不同的居群间和同一居群内不同个体间的遗传变异. 研究遗传多样性对了解 物种起源、预测种源适应性、估算基因资源分布、进行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确定 核心种质并保存、进行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等均具有重要意义[2].沙生植物是沙漠 形成后,大自然选育出的特殊植物类群,是适应风沙大、雨水少、冷热多变的严酷 沙漠环境的植物,明显带有沙漠的气候和环境的印记[3]. 沙生植物对于我国北部西 北部荒漠化防止和治理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维系沙漠植被生态系统的重要保 障. 2 研究进展
2.1 形态学水平
•
•
•
形态标记是指利用植物的外部特征特性进行的一种标记方法[4]. 用它来检测遗传变 异是最古老、最简便易行的方法[5]. 由于表型和基因型之间存在着基因表达、调控、 个体发育等复杂的中间环节, 2.2细胞学水平
参考文献
• [1]王洪新,胡志昂.植物繁育系统、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J] .生 物多样性,1996,4( 2) : 92 - 96. • [2] 冯夏莲,何承忠,张志毅,等.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概述[J].西 南林学院学报,2006,26( 1) : 69 - 75. • [3] 潘伯荣. 沙漠里的生命演绎———沙生植物[J]. 森林与人类,2006, 6: 70 - 73. • [4] 张传军,刘亦肖,肖娅萍. 遗传多样性与植物的遗传标记[J]. 陕西师 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34: 275- 278.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漂变的关联性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漂变的关联性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遗传多样性是指同一种生物体群中,个体间或者群体间基因和表型的差异。
而遗传漂变则是指某个基因型的频率因随机事件而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本文将探讨遗传多样性和遗传漂变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它们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漂变之间的关联性生物的遗传多样性是来源于基因的分化与分配,在每代遗传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遗传漂变。
例如:- 突变:DNA序列的突变可能导致一个基因的不同形式产生;- 重组:同源染色体或同源染色体片段之间重组,可以导致基因型的变化;- 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存在非整倍体现象,导致异常染色体分化等。
这些遗传漂变累积下来,就产生了生物体群体存在的遗传多样性。
同时,遗传漂变又可能导致遗传多样性收缩或扩展。
例如在一定因素作用下,某一具体基因型的频率可能会发生推移造成了某种基因型的丢失或增加。
这样的过程被称为遗传漂变。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遗传漂变是遗传多样性的基础,是生物进化的最基本因素之一。
遗传多样性与生物进化遗传变异使得生物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为生物体复杂的生存和繁殖环境提供了适应的途径。
遗传多样性与生物进化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适应性进化:生物体在某些适应压力下,若拥有某些合适的基因型,则能获得更好的适应性和繁殖成功率。
- 演化速度:遗传变异使物种适应性增强,达到新的高度,从而加快种群进化速度。
- 物种适应性:多样性能使得物种克服内在和外在压力,形成新物种的起点和保障。
综述遗传漂变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推动了物种不断变异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于遗传漂变的结果而存在的,多样性能使得生物体在逐步进化的过程中从简单不断向复杂过渡,从生态位的利用不断扩展,使生物生存和繁殖进一步得到保障。
森林的生物多样性综述

三、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
1.森林过伐 森林采伐 量一直大 于生长量, 而且呈增 长居高不 下的趋势。
2.森林火灾
破坏作用大,不仅直接烧毁大量的森林 物种,而且也影响森林生境,改变区域的 气候、土壤以及植被组成和演替。新中国 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森林火灾:1987年大 兴安岭北部林区的特大火灾。
(一)森林的植物物种多样性
我国有乔灌木树种8000余种,其中, 乔木2000多种,灌木6000多种,包括了世 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泛地中海 分布以及中国特有的各种成分。
(二)森林的类型多样性
原生性森林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南天然林区。
按森林树种的生态功能型划分为针叶林 和阔叶林,面积前者占 49.8%,后者占47.2%,其余3%为针阔叶 混交林。
6.战争
7.栖息地丧失和碎裂化
橡胶林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采取措 施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呢?
第二节 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森林类型众多,拥有各类针叶林、针 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 热带林,以及它们的各种次生类型。
据《中国植被》(1980)对天然乔灌林的 分类,中国有森林210个群系、竹林36个群 系、灌丛(不含半灌丛及草丛)94个群系。 人工栽植的有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和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类型。
(三)森林的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
中国森林的野生动物资源极其 丰富,估计有1 800余种。
珍贵的有驼鹿、雪兔、东北虎、紫貂、白唇 鹿、大熊猫、金丝猴、野牛、长臂猿、野象等。
长臂猿
白唇鹿
扬子鳄
紫貂
森林的鸟类、昆虫、爬行类、两栖类和各种生活于 土壤中的低等动物也是丰富多样的。
浙江省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况(综述)

浙江省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况(综述)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陆域面积10.55 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74.6%,水面占5.1%,平坦地占20.3%,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
海域面积26 万平方千米,其中领海和内水面积 4.4 万平方千米。
海湾海岛众多,海岸线总长6633 公里,占全国的20.30%;海岛4300 余个,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
浙江省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复杂,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中山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山脉自西南向东北呈大致平行的三支,西北支延伸成天目山、千里岗山等;中支延伸成四明山、会稽山、天台山,入海成舟山群岛;东南支延伸成大洋山、括苍山、雁荡山。
江河湖泊众多,有钱塘江(含曹娥江)、瓯江、椒江、甬江、飞云江、鳌江、苕溪、运河等八大水系,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四大名湖以及人工湖泊千岛湖等。
浙江省地处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
多样的地质水文条件孕育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其中以森林、湿地、海洋三大生态系统最为突出。
森林植被丰富,森林面积609.81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1.24%,位居全国前列。
按植被群系划分,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竹林、灌丛、草丛、水生植被等7 个植被型组318 类群系。
浙江省有湖泊、河流、滨海、沼泽及人工湿地5 大湿地类型,湿地面积16.52 万公顷,其中沿海滩涂、内陆滩涂分别占93.36%、6.53%,是我国湿地生物多样性重点分布区和生态安全重要区域。
浙江省海域广阔,拥有河口、海湾、海岛、浅海、上升流等多种类型的海洋生态系统,海岸线长度和海岛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浙江省物种多样性丰富,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790 种,其中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2 种,中华凤头燕鸥、华南梅花鹿、黑麂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都以浙江为主要分布区域;有高等植物6100 余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7%,其中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5 种,浙江特有种超过200 个,百山祖冷杉、普陀鹅耳枥和天目铁木等濒危植物闻名于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遗传多样性陈XX 2009XXXXXXX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09级X班摘要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
这些遗传信息储存在生物个体的基因之中。
因此,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的遗传基。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同一生物物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主要包括染色体水平的多样性和DNA水平(基因)的变异性。
其包括表型的多样性,染色体的多样性,蛋白质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
遗传的多样性还受环境有关。
生物遗传的多样性其对生物的稳定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研究遗传多样性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基因环境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生物多样性可分为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多样性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其中,遗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
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源泉,变异的类型有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量变异。
1.生物多样性概念的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关注生物资源的保护问题,并且在拯救珍稀濒危物种、防止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等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
1948年,由联合国和法国政府创建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1961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建立。
1971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著名的"人与生物圈计划"。
1980年由IUCN等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编制完成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正式颁布,该大纲提出了要把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观点,对促进世界各国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在开展自然保护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各个物种之间、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自然保护仅仅着眼于对物种本身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往往也是难于取得理想的效果的。
要拯救珍稀濒危物种,不仅要对所涉及的物种的野生种群进行重点保护,而且还要保护好它们的栖息地。
或者说,需要对物种所在的整个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保护。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2.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组成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1)物种多样性 (species diversity)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可以反映群落组织化水平,而且可以通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间接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征。
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叶,当时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群落中物种面积关系的探讨和物种多度关系的研究。
1943年,Williams在研究鳞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时,首次提出了"多样性指数"的概念,之后大量有关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概念、原理、及测度方法的论文和专著被发表,形成了大量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一度给群落多样性的测度造成了一定混乱。
自70年代以后,Whittaker(1972)、Pielou(1975)、Washington(1984)和Magurran(1988)等对生物群落多样性测度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生物多样性通常包含三层含义,即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遗传(基因)变化,亦称为基因多样性。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物种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即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区系的状况(如受威胁状况和特有性等)、形成、演化、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等。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等。
(2)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遗传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染色体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等。
①.基因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主要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改变,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按照基因结构改变的类型,基因突变可分为碱基置换、移码、缺失和插入4种。
A.碱基置换:某位点一对碱基改变造成的。
B.移码突变:某位点添加或减少1-2对碱基造成的。
C.缺失突变:基因内部缺失某个DNA小段造成的。
D.插入突变:基因内部增添一小段外源DNA造成的。
不论是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的突变,也不论是什么类型的突变,都具有随机性、低频性和可逆性的特点。
一.随机性。
指基因突变的发生在时间上、在发生这一突变的个体上、在发生突变的基因上,都是随机的。
在高等植物中所发现的无数突变都说明基因突变的随机性。
二.低频性。
突变是极为稀有的,基因以极低的突变率(生物界总体平均为0.0001%)发生突变。
三.可逆性。
突变基因又可以通过突变而成为野生型基因,这一过程称为回复突变。
正向突变率总是高于回复突变率,一个突变基因内部只有一个位置上的结构改变才能使它恢复原状。
四.少利多害性。
一般基因突变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被淘汰或是死亡,只有极少数会使物种增强适应性。
五.不定向性。
例如控制黑毛A基因可能突变为控制白毛的a+,也有可能突变成控制绿毛的a-。
②.染色体多样性(1)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发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有各种射线、化学药剂、温度的剧变等,内因有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的失调、衰老等。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 染色体可能发生断裂,断裂端具有愈合与重接的能力。
当染色体在不同区段发生断裂后,在同一条染色体内或不同的染色体之间以不同的方式重接时,就会导致各种结构变异的出现。
分别有这几种结构变异的情况。
1.缺失。
缺失是指染色体上某一区段及其带有的基因一起丢失,从而引起变异的现象。
缺失的断片如为染色体臂的外端区段,则称顶端缺失;如为染色体臂的中间区段,则称中间缺失。
缺失的纯合体可能引起致死或表现型异常。
在杂合体中如携有显性等位基因的染色体区段缺失,则隐性等位基因得以实现其表型效应,出现假显性。
缺失引起的遗传效应随着缺失片段大小和细胞所处发育时期的不同而不同。
在个体发育中,缺失发生得越早,影响越大,缺失的片段越大,对个体的影响也越严重,重则引起个体死亡,轻则影响个体的生活能力。
2.重复。
染色体上增加了相同的某个区段而引起变异的现象,叫做重复。
在重复杂合体中,当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发生重复的染色体的重复区段通常形成一个拱形结构,或者比正常染色体多出一段。
重复引起的遗传效应比缺失小,对生物体的不利影响一般也小于缺失,因而在自然群体中较易保存。
重复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作用。
这是因为“多余的基因可能向多个方向突变,而不致于损害细胞和个体的正常机能”。
突变的最终结果,有可能使“多余的基因成为一个能执行新功能的新基因”,从而为生物适应新环境提供了机会。
因此,在遗传学上往往把重复看做是新基因的一个重要来源。
3.倒位。
指某染色体的内部区段发生180°的倒转,而使该区段的原来基因顺序发生颠倒的现象。
倒位区段只涉及染色体的一个臂,称为臂内倒位;涉及包括着丝粒在内的两个臂,称为臂间倒位。
倒位的遗传效应首先是改变了倒位区段内外基因的连锁关系,同时还使基因的正常表达因位置改变而有所变化。
倒位纯合体通常不能和原种个体进行有性生殖,但是这样形成的生殖隔离,为新物种的进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4.易位。
易位是指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从而引起变异的现象。
如果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叫做相互易位。
相互易位的遗传效应主要是产生部分异常的配子,使配子的育性降低或产生有遗传病的后代。
易位的直接后果是使原有的连锁群改变。
易位杂合体所产生的部分配子含有重复或缺失的染色体,从而导致部分不育或半不育。
易位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2)染色体数量变异1.整倍性变异。
指以一定染色体数为一套的染色体组呈整倍增减的变异。
一倍体只有1个染色体组,一般以X表示。
二倍体具有 2个染色体组。
具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者统称多倍体,如三倍体、四倍体、五倍体、六倍体等。
一般奇数多倍体由于减数分裂不正常而导致严重不育。
如果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则称同源多倍体。
如直接使某二倍体物种的染色体数加倍,所产生的四倍体就是同源四倍体。
如使不同种、属间杂种的染色体数加倍,所形成的多倍体则称为异源多倍体。
异源多倍体在植物中相当普遍,据统计约有30~35%的被子植物存在多倍体系列,而禾本科植物中的异源多倍体则高达 75%。
2.非整倍性变异。
生物体的2n染色体数增或减一个至几个染色体或染色体臂的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个体称为非整倍体。
其中涉及完整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称初级非整倍体;涉及染色体臂的非整倍体称次级非整倍体。
染色体数的非整倍性变异可引起生物体的遗传不平衡和减数分裂异常,从而造成活力与育性的下降。
但生物体对染色体增加的忍受能力一般要大于对染色体丢失的忍受能力。
同时1条染色体的增减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一般也小于1条以上染色体的增减。
利用非整倍体系列向栽培植物导入有益的外源染色体和基因亦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③.蛋白质多样性蛋白质是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蛋白质是由α—氨基酸按一定顺序结合形成一条多肽链,再由一条或一条以上的多肽链按照其特定方式结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蛋白质就是构成人体组织器官的支架和主要物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活动的存在。
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
蛋白质分子上氨基酸的序列和由此形成的立体结构构成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蛋白质具有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
一级结构: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
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局区域内,多肽链沿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
三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空间构象。
四级结构: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的方式聚合所形成的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用约20种氨基酸作原料,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将氨基酸分子互相连接成肽链。
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脱去一分子水而连接起来,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
通过缩合反应,在羧基和氨基之间形成的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那个键叫做肽键。
由肽键连接形成的化合物称为肽。
3.遗传多样性的总结与发展首先,物种或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大小是长期进化的产物,是其生存适应和发展进化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