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1概述

合集下载

2019 年圈养大熊猫繁殖管理策略建议及种群概况

2019 年圈养大熊猫繁殖管理策略建议及种群概况

2019 年圈养大熊猫繁殖管理策略建议及种群概况2019年,圈养大熊猫繁殖管理策略至关重要。

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并概述现有大熊猫种群的情况。

一、遗传多样性的维持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对其长期存续至关重要。

为了避免近亲繁殖所带来的基因缺陷问题,建议在大熊猫圈养种群中实施精确的亲缘分析,确保配对的个体之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差异。

此外,鼓励国际间的大熊猫交流和合作,以增加种群间的基因流动。

二、繁殖条件的优化大熊猫在圈养环境中面临着许多繁殖障碍。

为了提高繁殖成功率,建议加强对圈养大熊猫的繁殖条件的研究和优化。

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此外,要定期检查大熊猫的生殖健康状况,并提供适当的医疗护理和饮食管理,以提高繁殖成功率。

三、促进自然配种自然配种是大熊猫繁殖中最自然和有效的方式。

为了促进自然配种,建议提供适宜的交配场地和条件,以创造舒适和私密的环境。

此外,要定期监测雄性大熊猫的性成熟周期,并与雌性大熊猫进行精确的配对。

四、人工授精技术的发展人工授精技术在大熊猫繁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虽然自然配种是首选方法,但有时候可能无法实现成功。

因此,建议继续研究和发展人工授精技术,提高成功率。

这需要培养专业人员,并配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五、新生幼仔的保护新生幼仔的保护对种群的繁衍至关重要。

建议加强对母兽和幼仔的监测和护理。

提供适宜的饮食和生活环境,确保幼仔的健康和成长。

此外,加强对幼仔教育培训,提高其自主行为,并减少对人类的依赖。

大熊猫种群概况:截至2019年,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逐渐增加,目前全球圈养数量已超过600只。

中国是大熊猫的主要圈养国家,拥有多家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致力于大熊猫的繁殖和保护。

然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问题仍然存在。

由于圈养数量相对较小,近亲繁殖不可避免,导致种群中的基因缺陷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通过国际间的大熊猫交流和合作,增加种群之间的基因流动,以提高遗传多样性。

2024全新国宝大熊猫ppt课件

2024全新国宝大熊猫ppt课件
栖息地
大熊猫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环境优 雅,空气清新,常年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那里有充足 的竹子,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他们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
保护级别与意义
保护级别
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 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进大熊猫保护事业 加强大熊猫保护研究,提高保护水平
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构建生态屏障 倡导绿色生活,共建和谐家园
THANKS
识。
合作与交流
03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大熊猫保护事业的发
展,提升我国在全球生态保护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05 大熊猫文化价值 与传承
传统文化中地位象征
和平与友谊
自古以来,大熊猫被视为和平与友谊的象征,常被作为国礼赠送 给外国元首。
珍稀与保护
大熊猫因其珍稀性和独特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特殊的 保护意义。
2024全新国宝大熊猫ppt课 件
目 录
• 大熊猫基本概述 • 大熊猫生物学特性 • 大熊猫生态环境适应性 • 大熊猫保护工作进展与挑战 • 大熊猫文化价值与传承 • 总结与展望:共筑美好家园,守护国宝大熊猫
01 大熊猫基本概述
大熊猫定义与特点
定义
大熊猫属于熊科、大熊猫属哺乳动物 ,是仅有二个亚种的熊猫中之一,也 是中国特有种。
繁殖习性及幼崽抚育
繁殖习性
大熊猫的繁殖能力较低,一般每两年才繁殖一次,每次产仔1-2只。大熊猫的发情期通常在春季,雌性大熊猫在 发情期会表现出明显的求偶行为,而雄性大熊猫则会通过气味和声音来寻找配偶。
幼崽抚育
大熊猫的幼崽非常小,出生时体重只有100克左右,全身粉红色,没有毛发。幼崽出生后,母亲会把它抱在怀里 ,用体温温暖它,并给它喂奶。在幼崽成长的过程中,母亲会教会它许多生存技能,如爬树、觅食等。

简介大熊猫

简介大熊猫
对于大熊猫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我们 都只是知道,而不是真正的了解,我将从 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它:
(1)物种简介
中文学名: 大熊猫 别称: 猫熊、竹熊,银狗,洞尕,杜洞尕,执夷,貊,猛豹,食铁兽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哺乳纲 目: 食肉目 亚目: 犬型亚目 科: 熊科 亚科: 熊猫亚科 属: 大熊猫属 种: 大熊猫 分布区域: 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 性情: 温顺 体征: 肥硕似熊,头圆尾短,黑白相间 保护级别: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4)栖息地域
大熊猫生活在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竹子是这里主 要的林下植物。我国长江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这一系列高山深谷地带,包 熊猫家族的生活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 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的县是洋县,仅有少 量分布的县有太白、宁陕周至、留坝、宁强等。岷山系除甘肃文县为一般分 布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在四川主要分布的县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县, 一般分布的有九寨沟县、松潘、茂县等县,少量分布的县有安县、绵竹、彭 州、卧龙、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崃山系主要分布的县有宝兴、汶川和天全等, 一般分布的县有大邑和芦山,仅少量分布的县有邛崃、崇州、康定、泸定等。 大小相岭除洪雅和冕宁为一般分布县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荥经、石棉、 汉源、九龙等。大小凉山除马边、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数量外,仅有少量分布 的县有甘洛、峨边和雷波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生物简介
大熊猫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 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 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大熊猫是中国 特有种,属熊科,现存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 西等周边山区。全世界野生大熊猫现存大约1590只左 右。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 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 深受全球大众的喜爱,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 时就以大熊猫为其标志,大熊猫俨然成为物种保育最 重要的象征,也是中国作为外交活动中表示友好的重 要代表。

保护大熊猫遗传多样性--拯救人工饲养下的大熊猫种群的历史回顾

保护大熊猫遗传多样性--拯救人工饲养下的大熊猫种群的历史回顾

14保护大熊猫遗传多样性——拯救人工饲养下的大熊猫种群的历史回顾Protecting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Giant Panda— The Historical Review of Saving the Species of Giant Panda in Artificial Feeding摘 要:对1984—1995年中国拯救大熊猫物种工作进行历史回顾:创建了中国动物园协会;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落成;促成建设部和林业部2个部门的合作;与多国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磋商,达成多项国际合作;推行“动物园是野生动物移地保护基地”的理念;启动了为大熊猫种群开辟新栖息地——“大熊猫进,人类退”的前期工程。

该时期开创了拯救人工饲养下的大熊猫种群工作的系统工程,成功拯救了动物园濒临灭绝的大熊猫种群,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奇迹。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大熊猫;生物多样性保护;人工饲养下的种群保护;遗传基因多样性保护Abstract: The paper reviewed the work of saving the species of giant panda from 1984 to 1995 in China historically: Chinese Association of Zoological Gardens was founded; Chengdu Base of Giant Pandas Breeding was buil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ministries of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Ministry of Forestry was facilitated; government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were consulted and negotiated, with successful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concept that "the zoos are the bases of wild animals conservation and for the purpose of transferring them back to the wild" was promoted; and the preliminary work of the project that building a new habitat for the species of the giant panda -"the giant panda forwards, human activities retreat" was initiated. This period started the work of saving giant panda under the artificial breeding in a systemic way and successfully saved the endangered giant panda population in the zoo, and it has important meaning and are well-known as the miracle of China in the world.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iant panda;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protection of species in artificial feeding; protec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1 中国大熊猫种群保护历史背景1.1 保护大熊猫物种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价值和意义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大自然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濒危物种日益增多。

大熊猫的资料

大熊猫的资料

大熊猫的资料大熊猫是一种被动物学家称为“活化石”的古老动物,与其同期的动物如剑齿虎等已经灭绝。

它们分布在我国四川北部、陕西和甘肃南部,是我国的一类保护动物。

大熊猫也被称为‘猫熊’,是哺乳动物,身体肥胖,形状像熊但要略小一些,尾巴短,眼睛周围、耳朵、前后肢和肩部是黑色,其余部分都是白色。

它们的毛密而有光泽,耐寒,喜欢吃竹叶和竹笋。

曾经,大熊猫居住地带的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威胁着大熊猫的生存,全世界都为珍稀动物大熊猫的抢救和转移工作而关注。

大熊猫的幼仔非常小,一般只有100多克重,最小的仅50多克,最大的也不过200多克。

这样小的体重仅相当于母亲的千分之一左右。

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科学统计表明,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于食肉目。

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XXX等。

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异常低下,这是导致它们几百万年来由盛而衰、濒临绝灭境地的原因之一。

除了外界环境的恶化,大熊猫自身的生育繁殖能力也存在问题。

据有关专家对大熊猫所作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和内分泌学等方面的长期研究表明,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原因,许多大熊猫的生殖系统严重发育不良,成年后生殖内分泌机能紊乱,不能排卵或不能正常排卵,以至终生不育。

大熊猫是一种喜欢独居的动物,通常只在发情期间才会与异性接触。

雌性大熊猫每年只发情一次,而且非常挑剔,只会选择最优秀的雄性进行交配。

在野外,雄性大熊猫们通常需要进行激烈的斗争才能争取到雌性的青睐。

大熊猫的敏感性与稀有保护状态

大熊猫的敏感性与稀有保护状态

大熊猫的敏感性与稀有保护状态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们以其特有的黑白外貌和可爱的形象远近闻名。

然而,除了美丽可爱的外表之外,大熊猫还具有许多与环境、觅食等方面相关的敏感性。

同时,由于栖息地的不断退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大熊猫面临着严重的灭绝威胁,因此,它们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

本文将重点阐述大熊猫的敏感性及其稀有的保护状态。

一、对生境的敏感性大熊猫对其生活环境的要求非常严苛,主要栖息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竹林中。

它们依赖竹子作为主要食物,并占据较大的活动范围,由此可见它们对栖息地的敏感性。

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大熊猫的栖息地面临着严重缩小和破碎化的问题。

这使得大熊猫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和栖息地,对它们的生存带来了威胁。

二、对竹子的敏感性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是竹子,尤其是箭竹和毛竹。

然而,大熊猫只消化竹子中约17%的纤维素,这意味着它们需要摄食大量的竹子来满足营养需求。

此外,大熊猫对竹子的种类也有一定的偏好,这增加了它们对于竹林的依赖性。

如果竹子的种植面积减少或者竹子种类的多样性下降,大熊猫的食物选择将受到限制,对其生存将带来更大的挑战。

三、对野外干扰的敏感性大熊猫是一种非常敏感的动物,对于来自野外的干扰非常敏感。

它们通常在高海拔地区栖息,对于外界的声音、气味和干扰非常敏感。

人类活动如伐木、农业和旅游等都会导致大熊猫的栖息地被破坏,干扰它们的正常生活。

更严重的是,这些干扰会迫使大熊猫迁移到更小的范围内,增加了种群之间的隔离,导致遗传多样性的降低,从而增加了其灭绝的风险。

四、大熊猫的稀有保护状态鉴于大熊猫生境的退化和物种灭绝的风险,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并将大熊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修复栖息地、加强野外巡护等方式,积极保护和恢复大熊猫的栖息环境。

我国华南地区大熊猫系统演化与遗传多样性的古DNA研究

我国华南地区大熊猫系统演化与遗传多样性的古DNA研究

我国华南地区大熊猫系统演化与遗传多样性的古DNA研究生命的起源与演化问题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直备受关注,古生物学家、进化生物学家依据发现的动植物化石或亚化石遗体或遗迹,来探寻它们的演化与灭绝的原因。

但是,由于化石记录的不完整,建立在比较解剖学和形态分类学基础上的传统化石分析方法在研究中越来越难以解决生物演化方面的问题。

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古生物遗体或遗迹中古DNA的研究,为揭示古生物演化提供了有力的分子生物学证据,同时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也拓宽了传统古生物学研究的领域。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地质历史时期中大熊猫在我国分布广泛,更新世中晚期大熊猫的分布达到全盛期,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华北部分地区,最北界达40°N(周口店第一化石点),向南则延伸至越南、老挝、缅甸部分地区,向东抵达东南沿海地区,第四纪末次冰期大熊猫的分布范围也开始缩小。

目前由于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大熊猫分布目前仅限于陕西西南的秦岭南麓,四川盆地西北缘的岷山和邛莱山、西缘的大、小相岭及凉山。

大熊猫的分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争论的热点,80年代以前其争论形成三派学说——熊科、浣熊科、大熊猫科(独立一科)。

Mivart通过研究大熊猫的颅骨结构、四肢骨、牙齿、足型、肾、毛的触感、内脏以及一些化石,还有对进化有重要意义的第四上前臼齿,凭借大熊猫与浣熊类动物在颅骨结构、牙齿、内脏等方面具有的相似性,尤其是裂齿(P4)的齿冠冠型,他认为大熊猫应该属于浣熊科。

1964年Davis发表了《大熊猫形态学与进化机理研究》的专著,他根据大熊猫50个器官系统比较研究的结果,断言“大熊猫每一个形态特征都表明它们仅仅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熊,故可把它放在熊科,或对它的差异给予足够的承认,也可独立一科”。

从这开始对大熊猫的分类地位逐渐形成两派——熊科、大熊猫科。

林峰等采用PCR和Southern杂交等方法对大熊猫、小熊猫、马来熊、浣熊等共有的1条113kb的RAPD产物片段进行初步分析,发现马来熊产物则无相应的杂交带,认为这种结果暗示了大熊猫与熊科马来熊的亲缘关系要近于小熊猫和浣熊,主张将大熊猫划为熊科。

熊猫调查总结报告范文(3篇)

熊猫调查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大熊猫,被誉为“中国国宝”,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珍稀动物,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国大熊猫调查工作的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调查背景1. 大熊猫的濒危现状: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大熊猫的野生种群数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1000余只增加到目前的1600余只,但仍处于濒危状态。

2. 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不仅关系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因此,开展大熊猫调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 调查工作的必要性:为了更好地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状况,科学制定保护策略,有必要开展大熊猫调查工作。

三、调查方法1. 野外调查:通过设置监测站点,对大熊猫的栖息地、活动范围、食物来源等进行实地调查。

2. 遥感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大熊猫栖息地进行监测,获取大熊猫分布、活动等信息。

3. 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DNA检测、遗传多样性分析等方法,了解大熊猫的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

4. 公众参与:通过科普宣传、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大熊猫保护的意识,鼓励公众参与调查工作。

四、调查结果1. 栖息地状况:大熊猫的栖息地主要集中在四川、陕西、甘肃等省份的山区,其中四川的岷山、邛崃、大相岭等地区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

2. 种群数量:根据野外调查和遥感监测数据,我国大熊猫野生种群数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1000余只增加到目前的1600余只。

3. 遗传多样性: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发现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较高,种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隔离。

4. 栖息地威胁:栖息地破碎化、非法狩猎、气候变化等因素对大熊猫的生存构成威胁。

五、存在问题1. 栖息地破碎化:人类活动导致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降低了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能力。

2. 非法狩猎:部分地区的非法狩猎活动仍然存在,对大熊猫的种群数量造成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2. 1 概述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我国的国宝。

自1869年法国神甫David在四川宝兴发现并定名大熊猫以来,大熊猫的研究一直受到我国学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尤其是近十年来,一些国内和国际兽类学会议将大熊猫列为专题进行讨论,而且还举行了以大熊猫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

有关大熊猫各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大熊猫的进化地位是著名的难题。

总结起来有三种观点:①大熊猫属熊科。

②属浣熊科。

③应自立为一科,即大熊猫科。

我们倾向于第3种观点(Zhang,Ryder 1993)。

大熊猫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禄丰始熊猫(Ailuractos lufengensis),其牙齿较小型大熊猫小(邱占祥 1989)。

裴文中(1965)认为大熊猫在早更新世为小型大熊猫(A.microta);中更新世体型变大,为化石大熊猫(A.fovealis);现生大熊猫则体型稍减。

王将克(1974)确定大熊猫的祖先始于晚第三纪,更新世初期成为小型大熊猫;更新世中晚期小部分个体体型增大,由于适应新的环境,发展形成大体型的巴氏亚种(A.m.baconi);后来体型又稍减,成为现代种。

看来,随着环境的变迁,大熊猫体型经历了由小变大、又变小的过程。

大熊猫的头和身体长120~150cm,尾长约13cm,体重75~160kg。

其被毛较粗,毛里充塞的松泡髓质层较厚,有良好的保温性。

和典型的食肉类动物不同,大熊猫朝采食竹子的特化方向发展。

其牙不像食肉的猛兽尖利,也缺乏食肉齿。

但其臼齿磨面不平整,呈现明显的高峰低谷,说明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其祖先食肉的咀嚼能力。

大熊猫一般栖息于海拔1400~3 600m的各种植被类型的竹林里,地形多属各分支沟源头坳沟,尤以流水切割线的夷平面、平缓上升的山脊和平台(胡锦矗 1990)较多。

大熊猫的食物主要是高山和亚高山的各种竹类,其食物的99%由竹笋、竹叶和竹秆组成;除主食竹子外,偶尔也食其他一些植物;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还可食一些动物。

由于竹子各部分所含的干物质和灰分在一年中略有变化,故大熊猫在选择竹子的食用部位上也有季节性变化。

大熊猫一年四季都生活在竹林中,活动时移动的距离较短,平均每天的直线距离不到555m,其巢域仅为3 . 9~6 . 4km2(胡锦矗 1990)。

大熊猫为独栖型,但在发情和哺乳期也发生社会联系。

大熊猫在更新世时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16个省市,南至缅甸和越南北部。

全新世时,在我国广西、河南等地区发现其化石。

在历史上的文字记录中,河南、湖北、湖南、贵州和云南等地也有其残存的分布点。

由于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环境的变迁和栖息地的急剧减小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大熊猫仅分布于四川盆地西北缘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山岳地带。

整个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章作者:张亚平,宿兵8 中国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比较狭窄,呈条状弧形,地形复杂,山高谷深,由南向北有凉山、相岭、邛崃山、岷山和秦岭南坡5个山系,属长江水系中游的汉江和上游的嘉陵江、岷江等的支沟河源地带,包括四川、陕西和甘肃3省约40余个县(胡锦矗 1990)。

由于大熊猫单调的食物来源逐渐枯竭,加之自身的生殖力又较为低下,其数量已极为稀少,大约仅存1000只,且多割裂为小群体,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胡锦矗 1990)。

大熊猫的保护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大熊猫的形象还被作为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会徽图案。

我国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自然保护区以拯救濒危中的大熊猫,同时,还计划建立一些区域内和区域间的走廊,以促进割裂群体间的基因流,维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准确了解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程度及其群体遗传结构,是探讨大熊猫濒危机制和制定经济有效的保护对策的基础。

迁地保护是大熊猫保护计划中的重要部分。

根据赵庆国等(1993)的资料,在世界上共有35个单位饲养着113只大熊猫。

由于大熊猫的生殖力较低,人工繁殖虽有长足的进展,但仍不理想。

1992年以前,在圈养群体中每年人工繁育的大熊猫数尚不足死亡数的一半,圈养群体只能依靠不断吸纳野生个体来维持其数量。

1992年,人工繁殖获得了巨大成功,有13只幼仔出生,其中11只存活期超过半年。

在人工繁殖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母熊猫受孕的机会,经常采用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相结合以及一雌多雄交配的对策。

相应的问题是,由此出生的幼仔具有两个以上可能的父亲。

确定这些未知的父系关系是迁地保护中的重要问题。

鉴于上述原因,近几年来我们实验室在分子水平上较系统地研究了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并建立了“非损伤性”鉴定大熊猫谱系关系的方法。

2.2 同工酶与蛋白质多态性同工酶与蛋白质多态性分析是研究动物核基因组遗传变异、群体杂合度和近交情况的十分有效的方法。

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淀粉胶电泳。

其特点是操作相对较为简便,适合于大群体的分析。

只要选择足够数量的座位,就能提供群体遗传结构的基本信息。

我们以成都动物园人工饲养的12只大熊猫的血液作样品,同时以17只亚洲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作为对照(表2-1)。

我们分析了36种血液同工酶及蛋白质,总计40个遗传座位。

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大熊猫的40个遗传座位中,仅有一个座位(黄嘌呤脱氢XDH-2)存在多态,在此座位存在两个等位基因,分别以A、B表示。

所检测个体中的分布为AA(A2,E8,A12)、AB(A1)、BB (B3,B4,C5,D6,D7,F9,G10,F11)(样品编号见表2-1),无显著的地区间差别,此位点的杂合度(heterozygosity)h=0.329,其余的39个座位均为单态,即无变异存在,通常用以衡量一个物种蛋白多态水平的两个主要参数——多态座位百分比(percentege of polymorphic lici)P=0.025和平均杂合度(mean individual heterozygosity)H=0.008(P值和H值的计算参照Ferrand 1990)。

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亚洲黑熊则存在丰富的多态性,P=0.216,H=0.056(表2-2)。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的电泳结果,大熊猫在此座位为单态,而亚洲黑熊则具高度的多态性,显示有3个等位基因,此座位杂合度H=0.52。

第2章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910 中国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近年来,同工酶分析被广泛用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Smith(1978)等给出已研究过的47种哺乳动物(含200个大陆群体)的H值为0~0.155,而分布区域较为局限的种类H值一般小于0.02。

一些濒危动物如北方象海豹(Mirounga angustirostris)、北极熊(Ursus maritimus)、非洲猎豹(Acinonyx jubatus)等的蛋白电泳研究表明,其蛋白质多态性大大低于同科或同属的近缘种(Bonnel,Selander 1974;Allender,Christianser 1979;O’Brien et al.1983)。

从初步结果可看出,大熊猫在遗传上呈现高度的单态性,而来自云南两个地区的亚洲黑熊则具丰富的地区间和地区内部的多态性,其中滇西(瑞丽)群体内的H=0.046,滇南(西双版纳)群体内的H=0.062,两个地理群体间平均杂合度的差异达0.016。

2.3 线粒体DNA序列变异快速进化并呈母系遗传的线粒体DNA是研究动物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有效的标记(张亚平,施立明 1992)。

线粒体D环区(控制区)由于不编码基因,其DNA序列的进化速度在线粒体基因组中最快,是群体遗传研究中最有效和最灵敏的DNA区域。

从本章2.2中可看出,大熊猫个体间的遗传变异程度很低,因此进化速度最快的D环区是在DNA水平上分析大熊猫个体间和群体间遗传变异的理想选择。

第2章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11我们的试验对象为40只大熊猫,其中2只来自马边,1只来自美姑,2只来自越西,11只来自宝兴(8只捕获自野外,其余3只其母亲捕获自野外),1只来自平武,2只来自青川(捕获自野外和其母亲捕获自野外的各1只),1只来自南坪,1只来自白水江。

其余19只是上述大熊猫的后代或与上述大熊猫来自共同的母亲。

用PCR定点扩增线粒体DNA D环区序列。

PCR引物两对:①L15926(5’-TCAAAGCTTACACCAGTCTTGTAAACC-3’)/H16498(5’-CCTGAACTAGGAA CCAGA TG-3’)(Zhang,Ryder 1994);②根据Zhang和Ryder(1994)D环区序列设计的大熊猫特异的引物,L748(5’-AGACTCAAGGAAGGAGCAAC-3’)/H1142(5’-CGG AGCGAGAAGAGGTACACGTAC-3’),引物名称中的数字表示在该文献DNA序列中的位置。

其扩增片段在第1对引物扩增的区域内。

这对引物主要用于扩增毛发DNA。

PCR扩增条件参照Zhang和Ryder(1994),运行40个循环。

我们采用热变性法直接测定由PCR扩增而来的双链DNA的序列(Zhang,Ryder 1993)。

并用PC/GENE6 . 0版本程序对同源DNA序列进行排序。

在此基础上以PAUP程序作支序分析,确定线粒体DNA单倍型间的亲缘关系。

在我们的40个样品中,我们视每一个来自野外的个体为一个线粒体基因组创立者。

对于人工繁殖的个体,考虑到线粒体DNA的母系遗传特性,我们仅按照它们来自野外的母亲的数量计算创立者。

由此可看出,我们的40个样品包括了21个线粒体基因组创立者,并代表了除秦岭以外的大小凉山、相岭、邛崃、岷山等所有主要山系的大熊猫群体。

这些实验得出DNA 序列变异、单倍型间的分歧时间、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结构等结果。

2.3.1 DNA序列变异在21个创立者中共检出9种线粒体DNA单倍型。

这9种单倍型318bp的D环区序列的排序见图2-1。

有3个位点出现转换,2个位点出现缺失/插入,未检出颠换。

由此可见,在我们研究的大熊猫序列中,转换发生的频率远高于颠换。

9种单倍型间序列变异的情况见表2-3。

值得注意的是,在熊超科D环区存在一个长达数十至一百余bp的缺失/插入区域(Zhang,Ryder 1993,1994),显然,这是功能上不重要因而变异较大的区域。

而第87位的转换、第135位和第137位的缺失/插入正好位于该区域。

同时,第135位和137位的缺失/插入发生于C n重复序列区,这两位点的变异可能是由于重复序列区在复制过程中的错配所致。

12 中国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虽然在21个创立者中就检出9种线粒体DNA单倍型,即个体间存在变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