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 下编 80-90年代的文学

合集下载

例谈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异同

例谈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异同

2013.02徐冬杨奎一.文学史观和历史叙述的不同维度对文学史的书写在某种意义上受制于编写者个人对文学史的理解及他本人对文学史材料的掌握程度,“从体制的设置、史料的选择到描述的方式﹑评价的尺度无一不体现着作者的文学史观念”[1]不同的文学史观所叙述的文学历史也各有差异,史学家无不企图建立自己独特的叙史模式,以期打破长期以来笼罩当代文学史写作中众口同声的尴尬局面。

洪版以文学的体制化研究贯穿全书,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提出当代文学是从一体化走向多元化的历史进程的文学史观,据此他以“一体化”的叙史模式构建起自己特有的文学史研究与叙述体系展开对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及文学体制与格局如何建构的论述。

在具体评述中他将当代文学分为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和下编“80年代以来的文学”,“上编主要叙述特定的文学规范如何取得支配地位,以及这一文学形态的基本特征”这里讲述的是当代文学规范与体制“一体化”的构建过程。

“下编则解释在变化了的历史语境中,这种规范及其支配地位的逐渐消弱、涣散,文学格局出现的分化、重组的过程”[2]在文学史的整体框架上,洪版以“一体化”文学规范的形成与解体整合当代文学史,视野开阔,立意深邃。

华师版作为一本通用教科书,较多的因袭传统文学史观,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把握,并对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予以极大关注,不仅罗列作品更努力理清线索,注重对文学的历时性、共时性和规律性的研究。

体系严密、条理清晰、兼容并蓄。

如对长篇小说《创业史》的分析解读,从作家简介、创作经历、作品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作品优缺点等方面层层深入,条分缕析显示了一种客观而包容的文学史观。

在历史叙述上,两部文学史研究都坚持历史唯物史观,都主张对文学现象、文学作品的分析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他们均认为研究文学史必须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客观地、冷静地叙述文学历史的发展进程,但由于二者文学史观各有差异在具体历史现象的阐释中又呈现出不同的历史观。

80年代文学

80年代文学

论80年代文学——当代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12汉本2班鲁国霞 120302099【内容摘要】文革结束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很大变化,在文革中“损毁”的文学体制的修复、重建。

成为构建“新时期文学”的首要任务,在80年代复杂的政治环境,以及政治与文学的复杂关系中,涌现出各具特征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文学思潮等,成为20世纪末中国小说家热情最高涨、态度最积极的、成绩较为突出的十年。

【关键字】黄金时代 80年代文学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实践实践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命题,确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路线,提出中共“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与社会政治关联密切的文学界,随后也把“文革”后的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的发生,被看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另一次重大“转折”。

让我们从当时的政治氛围、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方面看80年代文学这一当代文学史的“黄金时代。

政治氛围1980年代,当代文学在“文革”后迎来了“复苏”,大批有影响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文学”一度占据着社会话语的中心,并有效地策应着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许多文学史研究者从纯粹“文学性”的角度描述20世纪中国文学史,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路径。

但由于20世纪中国人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政治化倾向,使得置身其中的文学必然无法回避“政治”这样的事实存在,因此有许多文学史研究者仍然关注着文学的生存环境,包括政治环境,这当然也无可厚非。

80年代中后期,这时以追求创新为总体特征。

经过难得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改革开放的现实环境里,也在海外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的影响下,人们对现代文学史的认识,有了很大发展,并产生了一批新的认识成果。

这时现代文学教学、科研队伍也比“17年”有了很大发展,老中青三代汇聚成一股思想活跃又看重严谨学风的学术力量。

80年代文学

80年代文学

80年代文学一、过程:80年代前期1976年底“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文学并未在较大的范围里实现从“文革文学”的转变。

写作者的文学观念、取材和艺术方法,仍是“文革文学”的沿袭。

出现对于“文革”模式的明显脱离,是从1979年开始。

因此,不少批评家在谈到“新时期”文学的开端时,并不以“文革”结束作为界限。

这些艺术上显得粗糙的作品,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特征:对个人的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和作家对于“主体意识”的寻找的自觉。

以1985年前后为界,80年代文学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

80年代前期,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

刚刚过去的“文革”,在当时被广泛看作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肆虐”。

因此,挣脱“文化专制”的枷锁,更新全民族观念的“文化启蒙”(“新启蒙”),是思想文化的“主潮”。

与此相关,文学是对于“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呼唤。

在这几年间,文学主题可以说都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是亲历者对“历史灾难”所提供的“证言”,以及对于“历史责任”(“谁之罪”)所作的思考和探究。

在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的潮流。

已经在酝酿着艺术观念和方法上的更为深入的变革,但还未成为显在的、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

从总体而言,这几年文学的取材和主题,是指向社会一政治层面的,也大多具有社会—政治的“干预”性质。

涉及的问题,表达的情绪,与社会各阶层的思考与情绪同步。

文学创作与社会政治、与公众的生活和情感的密切关系,是后来不再重视、并为一些人怀恋的“昔日的光荣”。

由于“文革”被看作是中国现代文艺史的“最黑暗的一页”,文艺的“园地”受到严重摧残而“百花凋零”,因此,“新时期文学”被看作是“文学复兴”,“复兴”的提出,又通常与“五四”文学相联系,看成是对“五四”的“复归”。

在80年代初,人们最为向往的,是他们心目中“五四”文学的那种自由的、“多元共生”局面。

但从80年代前期的中心问题看,所要“复活”的,主要是“五四”提倡“科学、民主”的启蒙精神,和以“五四”为旗帜的、在50至70年代被当作“异端”批判的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资料汇总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资料汇总

虑到国内中文强势院校近几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越来越多不提供参考书目的现实状况,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及道听途说所得,大海捞针般列举出这些资料,重点书目并附扼要说明文字,希望能为与我有同一考研目标却苦无门路的同学带来稍许宽慰……1、现代文学类《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合著,虽有缺点,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现代文学史能超过它,何况该书代表了中国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对现代文学的官方阐述。

该书配套有温儒敏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补充读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姜涛等合著,提供了这个学科的研究概况,非常精炼,也很全面。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下册),在原《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基础上增订而成,叙述更完整而富于特色,比如不再坚持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分章叙述,台港文学也不再作为整体附后而是采取了分期编入的方式,文学各个阶段分期还附有详尽的文学大事年表,是最适合本科生全面了解现当代文学演进概况的一个本子,所以目前全国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广泛选用这部教材。

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至2011年10月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最新的第三版,现正行销海外。

该书为二十多年来“重写文学史”显著成果之一,各专题章节均由大陆相关研究的知名学者编著,建立了与读者“平等对话”的叙述姿态,观点新颖、语言平实且脉络清晰,部分章节显示出编写者尝试突破体制内主流话语霸权的可贵努力,是一部有着相当独立价值的现代文学史。

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原分四卷,最新修订本分上下两卷),收集了80年代至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主要论文,其中的很多论文在不少专家的集子里出现过。

看了这个以后再看他们的专集,就能把握住他们的研究方向。

刘俊等人编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从文学史的观照、作家作品解析、思潮流派透视等角度收编学科内专家学者最经典的探索成果,建议作为案头必备书,以便随时翻阅。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一、本大纲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国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广告学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讲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而其中又以叙事性的作品为这,突出名家名作和有特色的作家作品,突出散文和报告文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学现代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现代文学史上纷呈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

2、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众多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名家名作,学会分析作品和人物形象。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鲁迅的作品分析。

2、沈从文作品分析。

3、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和创作。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

本课程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联系紧密。

(五)学时分配安排本课程为72学时,每周4学时。

(六)本课程为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本课程通常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多看原文、多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背景以及创作实绩。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学时)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4学时)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5、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
a.文艺界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解 决了文艺家的历史观问题;
b.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 斗争,将文艺问题强调成一场政治斗争, 给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带来了深 远的消极影响。(↓)
△社论的要点有——
武训传》狂热地宣扬封建文化,歌颂了不应歌 颂的行为;
b.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反衬投降办学的 胜利,污蔑了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了中国历 史、污蔑了了中国民族。
中国当代文学史
绪论
一、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当代部分,有 的被称为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当代部分。
一般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
定义一:首先是指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 其次 是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 它 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畴中,台湾、香港、澳 门地区的文学不包括其间。(北大,洪子诚)
背景: ①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文学艺术内部的变革 a.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作家群的大规模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
◇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沈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 师陀、李健吾、穆旦、郑敏;
◇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 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号召,适应、追赶形势;现代作家至此存在着广泛的自我 反省行为。之交,
例如最早索隐派代表人物、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
培写了《石头记索隐》,认为它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 它是扶汉排满的。“红”字影射“朱”字,即朱元璋,
朱者明也、汉也,《红楼梦》中女子都是指汉人,男子
都是指满人,并把贾宝玉影射康熙原太子胤 ,林黛玉 影射当时著名诗人朱彝尊,把《红楼梦》所描写的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从小说到电影剧本——80年代以来小说改编现象透视与反思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从小说到电影剧本——80年代以来小说改编现象透视与反思
本论文对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小说改编电影剧本的现象进行研究。全文 ~共由三章组成,第一章梳理了中国现当代小说到电影改编的百年历程,分析了 小说与电影剧本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以及当代中国改编原则的讨论和改编方式。 第二章探讨了不同年代作家的小说到电影剧本的改编,有具体文本分析,有现象 分析,阐述了作家改编的得失和“触电”方式,以及作家和导演的认同和选择。 第三章分析、反思改编带来的影响,尤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一分为二地分析了 作家参与改编的利与弊。
80年代以来,现代经典小说被搬上了银幕,鲁迅、巴金、茅盾、老舍等等 现代作家对于自己作品被改编有着不同的看法,一改以往泛泛而谈,深入小说和 剧本,对照两者,审视当代改编者是否尊重原著,改编是否成功,对现代经典作 家作品的改编从文本上进行考察。80年代,是作家“触电”萌发的阶段,作家 直接或问接接触影视,一“第五代导演”挖掘了许多小说成为了他们功成名就的砝 码,1988年王朔电影年将小说改编推向了一个高潮。进入90年代,市场经济的 推动,多元文化的驱动,作家涉足影视成为了书籍出版电影上映炒作的热点,作 家创作的主动迎合,带来了作家小说创作的影视化倾向,带来了“剧本式”小说
Abstract
In 80’s later.the contemporary novel arrived reorganize of movie to enter the third high tide now.along wi th the reform variety of SOCial whole aspectses,participating to reorganize of novel more and more,the 1 i teratut。e I,eaded for an edge gladual 1Y。showbiz cul Lure of prosperous, the novel creations faced a new chal lenge,the thought and identi ty of the writer took place huge variety,the writer”get an electric shock”from shallow taste arriwe activelY cater to an etc..these hovels arrived the text of the manuscript originally,reorganized the variety and influence for bring to become us to study 80’s the main object of the adapted from the novel phenomen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文学史
下编80-90年代的文学
第八章文学新时期的想象
一、思想解放和外来文化共同构建80年代中国文学背景
1、思想解放大潮涌起
1984年中国作协提出了“创作自由”,为文学的思想解放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作家们开始自由创作,出现“争鸣”,文学环境变得宽松。

2、外来文化影响巨大
(1)单元文化背景向多元文化背景置换
(2)外来文化的实际影响
a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生活秩序,许多新的生活观念和行为准则纷至沓来
——萨特:存在主义(人的行为决定他是什么样的人,不自由的痛苦)——亚当·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人生来是自私的)
——弗洛伊德:性力说
——尼采:超人哲学(超越平凡)(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体系)
b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和社会发展史观
c拓展了国人的思维方式
(3)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学
a影响中国80年代文学的外国文学
——英美法文学:心理剖析与心理活动的描绘、灵活地心理表现手法(心理小说)
——日本文学:细腻的东方情感和优雅的艺术风格
——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
——俄苏文学:重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始终将人放在宽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书写(平凡的世界路遥)
b新时期文学的外来主题
——存在主义主题:强调“人在存在中可以自由地选择”,弘扬新的人道主义。

(反思文学)(人到中年谌容)
——荒诞主题:认为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不合理的,不可理喻的。

人不了解自己的世界,也无法理解自己的世界。

先锋文学《不无法选择》《车站》
——魔幻主题:利用魔幻的表现方式审视人与文化的关系
寻根文学《爸爸爸》
二、作家的分化与重组
1、复出与归来作家
复出后的创作取材:
自身所经历过的苦难生活,表现知识分子在困难中的反思
以理性思考书写人生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
2、知青作家(知青生活)
知青文学记录了他们在近十年动荡中的生活历程和心灵轨迹,具有“自序传”
的性质
(1)在伤痕文学的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以控诉、揭露和义愤代表一代人的觉醒卢新华《伤痕》
(2)走出伤痕后,重新审视生活,出现思辨、哲理化的倾向
王安亿《本次列车终点》
(3)相对集中和独立的状态开始打破,逐渐融入到整个文学进程中去。

知青生活成了一种表现社会和人生的“取景框”。

作品更多地具有了社会化、心理化地特征。

阿城《棋王》
第九章80年代文学概况
一、80年代文学进程
1、80年代前期
(1)小说
伤痕小说
反思小说
改革小说
(2)诗歌
归来的歌
朦胧诗
2、80年代中后期
(1)小说
寻根文学
先锋文学
新写实
(2)诗歌
新生代
二、文学诸样式的状况
1、诗歌
三代诗人的崛起
(1)归来者诗人:艾青、公刘、昌耀
(2)朦胧诗人:舒婷、北岛、顾城
(3)新生代诗人:海子、于坚、韩东
第十章归来者的诗
一、文革后的诗界
1、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得到弘扬
2、抒发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关注个体生命
3、诗歌追求的多元化得到普遍认同
二、归来者的诗
1、艾青
(1)在浓郁的诗歌氛围中以真情反映生活的真实《在浪尖上》
(2)在思想上大都笼罩着哲学氛围《鱼化石》
(3)在语言上具有散文美,即口语美
诗歌创作的发展阶段:
1955-1957:初到青海的高原风情写生
《高车》1957
1959-1967:荒原流放中的心灵低语
《良宵》1962
1978-1986:复出之后的心灵史记和高原形体造型
《鹿的角枝》1982
1986-2000:常态生存中的灵魂叙事
《花朵受难——生者对生存的思考》1992
内容:抒写高原神韵,抒发高原情怀,通过高原特有的物象,写出了对高原的独特感悟。

四部长诗:《大山的囚徒》《慈航》《山旅》《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
第十一章新诗篇
一、关于朦胧诗两种意见的争论
主流
逆流
三崛起: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二、人本主义文学思潮的重新确立
人本主义,是指以人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的一种思想。

人的尺度也就是理性的尺度,人本主义根据这一尺度,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民主反对专制,弘扬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黄翔《野兽》食指《相信未来》
三、英雄主义精神的确立
英雄主义,是指为了崇高的理想而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一种思想。

它具有英雄化、理想化和崇高化的特征。

北岛《回答》
四、改造人性的理念的确立
突出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关怀和爱的呼唤
舒婷《神女峰》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五、朦胧诗派
1、朦胧诗的发展概况
1978年12月,《今天》创刊号出版,标志着朦胧诗从地下走向公开。

(1)萌芽阶段:60年代末-1978年
特点: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各自探索趋向风格一致;由艺术上的幼稚逐渐达到创作上的成熟。

(2)高潮阶段:1979-1984年
朦胧诗在各处发表,形成一股崛起势头,并作为一种新诗体得到了社会的全面承认。

(3)变异阶段:1984年以后
现代史诗——后朦胧诗——第三代诗
2、代表诗人
(1)舒婷《致橡树》
歌颂了追求独立的个性,平等自主的爱情,表达了坚定的“现代反抗意识”。

很少以理性姿态正面介入外部现实世界,而是以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
对人生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其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
将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与现代主义的象征手法融合,善于寻找生动的意象,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现主观直觉体验;
(2)北岛《回答》
往往以十年动乱这段历史作为凝聚点,进行反思,充满深沉的哲学意识,表现了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深藏着一代人曾经备尝的迷惘和痛苦,但还洋溢着对时代、祖国和人民命运最为关切的感情。

风格冷峻、凝重、深沉。

理性批判精神和英雄救赎意识的交织,呈现了一种坚强不屈的独立意志和反抗精神。

(3)顾城
纯净的童心;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有灵性的自然;
《杨树》
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放飞的生命与灵魂;
《生命幻想曲》
《小春天的摇篮》
我是一个王子心是我的王国
六、朦胧诗的发展和变异
1、后朦胧诗人
继承从朦胧诗传递过来的“五四”新文学传统,更强调体现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注重从哲学层面探讨人生价值和诗的终极意义,诗歌更加深邃丰厚,艰深晦涩。

代表诗人:海子追求意象的深刻与跳跃,表达生命的刻苦。

2、第三代诗人
以朦胧诗和后朦胧诗为反叛对象的更年轻的代诗人,他们把诗歌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充分表达个体的生命意识,以反崇高、反英雄为己任,追求超语义的美。

第十二章历史创伤的记忆
一、80年代前期的小说
1、伤痕文学
痛定思痛的文学,也是控诉文学,“激愤”是它的特点。

人们郁结于心的愤懑之情由伤痕文学得以宣泄,这也表示着新时期文学关心人民疾苦,敢于直面现实的开端。

代表作为卢新华《伤痕》,刘心武《班主任》。

2、
3、改革文学
这是社会生活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的反映,说明文学在回顾、反思历史的同时,也在关注着现实。

作家一边审视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建设的思考和设想。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二、复出作家
1、王蒙
(1)以意识流手法表现人物内心活动,更为准确深入地透视社会和历史
意识流是一种创作方法,不是一个流派。

打破了传统小说按故事情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