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血液
《生理学》分章单选题库(B5)

B. 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
C.
2+
ca
与横桥结合
D. 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E. 肌节缩短
39、在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胞浆内
的C汒来自
A. 横管膜上电压门控C汒通道开放引起的胞外
C汒内流
B. 细胞膜上NMDA 受体通道开放引起的胞外
C汒内流
C.
肌质网上C汒释放通道开放引起的胞内
+
ca2
释放
D. 肌质网上C汒泵的反向转运
E. 线粒体内C汒的释放
40、有机磷农药中每时, 可使
A. Ach合成加速
B. Ach活性降低
C. Ach释放晕增加
D. Ach水解减慢
E. Ach受体功能变异
41、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骨骼肌对运动神经冲动的
反应降低是由于
A. 递质含晕减少
B. 递质释放量减少
C. 胆碱酕酶活性增高
D. 受体数目减少或功能障碍
44、肌张力最大的收缩是
A. 等长收缩
B. 等张收缩
C. 单收缩 D. 不完全强直收缩 E. 完全强直收缩 45、短时间的一连串最大刺激作用于肌肉, 当相 继两次刺激间的时距小于绝对不应期,后一刺激 则出现 A. 一连串单收缩 B. 一次单收缩 C. 无收缩反应 D. 不完全强直收缩 E. 完全强直收缩 46、平滑肌中与C汒结合并引起肌丝滑行的蛋白 质是 A. 肌钙蛋白 B. 肌凝蛋白 C. 肌纤蛋白 D. 钙调蛋白 E. 原肌凝蛋白 47、多单位平滑肌的主要特点是 A. 静息电位不稳定 B. 具有自律性 C. 不受外来神经的支配 D. 不受化学递质的影响 E. 各细胞活动时各自独立 48、平滑肌细胞被刺激时, 钙离子来自 A. 钙调蛋白 B. 肌钙蛋白 C. 肌质网 D. 细胞外液 E. 肌质网和细胞外液 49、下列哪项不是平滑肌的特性 A. 横桥激活的机制需要较长时间 B. 细肌丝中含有肌钙蛋白 C. 活动所受的调控多种多样 D. 肌质网不发达 E. 肌丝结构不像骨骼肌那样整齐、规律和有 序 50、肌丝滑行理论的直接证据是骨骼肌收缩时 A. 明带和H带缩短, 暗带长度不变 B. 明带缩短, 暗带和H带长度不变 C. 暗带长度缩短, 明带和H带不变 D. 明带、暗带和H带长度均缩短 E. 明带、暗带和H带长度均不变 51、生理情况下, 机体内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儿乎 都属于 A. 等张收缩
运动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PPT

大家好
18
第二节.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一、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1、段时间大强度运动,血浆容量和血细胞容
量都明显增加,而血细胞容量增加较明显。 2、长时间耐力性运动,血容量的改变,主
2段时间大强度快速运动比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红细胞增加的更明显这种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血浆的相对和绝对减少有关不能以单位容积血中红细胞的绝对数值作为评定红细胞数量变化的依据
运血液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第三节: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 响 第四节:运动员血液 第五节:血型与输血原则
虽然单位体积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不 高,但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总量较高。
大家好
23
(四).运动对红细胞压积的影
响
1、运动时红细胞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红细 胞压机的变化。其红细胞压积值的变化基本与红细 胞数的变化相一致。
2、在一定的温度和切变率条件下,正常人红 细胞压积是影响血液黏度的主要因素。在正常范围 内增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将有利于更好地运 输氧,增加带氧能力。
3、运动后白细胞的恢复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运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其恢复速度越慢。
4、如果白细胞数量变化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将对 机体免疫功能产生深刻影响。反之不会影响。
大家好
27
四.血四.小血小板板与与运运动动
大家好
28
大家好
29
1、血小板是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裂解下来 的小块细胞质。血小板在止血、凝血及纤溶过程中 起着重要作用。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个完整的血栓分三部分
1
起始部(头部)-多呈白色
2
躯干部-红白相间
3
结束部(尾部)-红色
4
白头花身红尾巴
5
类型和形态
04
05
01
03
02
死后血凝块
血栓
表面 情况
干燥、粗糙、 无光泽
湿润、平滑、 有光泽
质地
较硬、质脆、易碎
柔软有弹性
色泽
混杂,灰红相间,有横行的灰白色波浪状条纹
均匀一致,暗红色, 上层浅黄色, 似 鸡脂
后果
01
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含血量增多, 又称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02
淤血(congestion)/被动性充血( passive hyperemia)
1.静脉受压 2.静脉管腔阻塞 3.心力衰竭
(一)原因
内阻外压加心衰
左心衰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Local Hemodynamic Disorders)
01
左心房
02
左心室
03
右心室
04
右心房
05
血液完整的循环
06
心脏
目 录
本章学习内容纲目 (一)血液质量改变 1.血液量改变: ①增多→充血(A性充血,V性充血) ②减少→缺血 2.血液质改变: ①血液成分改变→血栓形成 ②血液内出现异物→栓子→栓塞→梗死 (二)血管壁改变 1.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水肿、漏出性出血 2.血管壁破坏→破裂性出血
04
05
06
07
08
09
10
各条件经常同时存在
03生理学-血液

NaCl溶液
等渗溶液
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
等渗性缺水
高渗性缺水
低渗性缺水
第二节
水和钠代谢紊乱病人的护理
水、钠失衡
135 145
等渗(钠)性缺水
(急性缺水)最常见 水钠成比例丧失 血清钠135-150 渗透压290-310 急性缺水 消化液急性丧失
体液大量丧失 急性肠梗阻、烧伤早期
低渗(钠)性缺水 (慢性缺水)
RBC叠连
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120 d。 衰老红细胞变形能力弱,脆性增加。 ①血流湍急处收机械冲击而破损——血管内破坏; ②滞留在肝、脾、骨髓的血管或血窦的狭窄处, 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管外破坏。 脾脏功能亢进使得红细胞破坏增多可引起脾性贫 血。
红细胞生成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缺氧→肾→EPO→骨髓→刺激骨髓中红细胞 系统的定向干细胞生成原始红细胞,加速决血红 蛋白合成,并促进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进入 血液,从而保持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 负反馈。 2.雄激素(androgen): 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①直接刺激骨髓,促进幼红细胞分裂繁殖和血红蛋 白合成; ②促进肾分泌EPO; ③促进蛋白质合成。
血气分析三步法(案例)
• • • • 例1.病人的pH为6.80,PCO2为60mmHg,PO2为45mmHg。 第一步:pH值小于7.35,提示为酸中毒; 第二步:PCO2和pH值异向改变,表明为呼吸性; 第三步:PCO2增加20mmHg,pH值应降低2×0.08(±0.02)即 为7.24±0.02,但病人实际pH值低于此值,说明存在代谢因 素,而且代谢因素使病人的pH值更偏酸。 • 结论:此病人为原发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 • • • • 例2.病人的pH为7.50,PCO2为50mmHg,PO2为100mmHg。 第一步:pH值大于7.45,提示为碱中毒; 第二步:PCO2和pH值同向改变,表明为代谢性; 第三步:不用,因该病人不是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 结论:此病人为代谢性碱中毒。
03.生理学题库(第三章-血液)

第三章血液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2.渗透压3.悬浮稳定性4.红细胞沉降率5.输血原则6.交叉配血实验二填空1.骨髓受大剂量X线照射,引起____贫血,维生素B12缺乏可导致____贫血。
2.血液中重要的抗凝物质是____和____。
3.Rh阳性是指红细胞膜上存在____抗原。
4.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____%。
5.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____和____,促进它成熟的因子是____和____。
6.血浆晶体渗透压由____构成,可维持____的水平衡。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____构成,可维持____的水平衡。
7.红细胞平均寿命为____天,衰老的红细胞主要被____吞噬破坏。
8.白细胞中吞噬作用最强的是,细胞,与机体免疫功能关系密切的是____细胞。
9.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液有____和____,临床上常用血沉检查红细胞的____。
10.血型是依据红细胞上____的类型而定的,血清中有抗A凝集素,其血型可能是____或____。
三单选题1.肝素抗凝主要作用机制是A.抑制X因子激活B.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C.促进纤维蛋白溶解D.去除Ca2+E.抑制血小板的作用2.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占体重的百分比是A.5%~6%B.6%~7% C.7%一8% D.8%一9%E.9%~10%3.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的根本区别在于A.参与的凝血因子都不同B.启动因子不同C.最后形成的凝血块不同D.外源性凝血不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E.内源性凝血不需要稳定因子4.若某人的血清中含抗A与抗B两种凝集素,其血型是A.A型B.B型C.AB型D.O型5.50kg体重的正常人的体液量与血液量分别为A.40L与4LB.30L与4L C 20L与4L D.30L与2.5LE.20L与2.5L6.大细胞贫血是由于缺少A.铁B.铁和蛋白质C.维生素D12和叶酸D.促红细胞生成素E.雄激素7.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A.尿激酶B.抗凝血酶Ⅲ和肝素C.激肽释放酶D.组织激活酶E.蛋白质C8.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人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人血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为A.A型B.B型C.O型D.AB型 E.B亚型9.红细胞沉降率变快主要因为A.红细胞比容增大 B.红细胞比容减小C血浆白蛋白的含量增多D.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E.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10.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物质是A.因子ⅢB.因子ⅦC.PF3 D.Ca2+ E.凝血酶原11.血凝块回缩是由于A.血凝块中纤维蛋白收缩B.红细胞发生叠连而压缩C.白细胞发生变形运动D.血小板收缩蛋白发生收缩E.纤维蛋白降解12.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A.红细胞上受体的类型B.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C.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13.输血时下列不易找到合适的供血者的人是A.O型,Rh阳性B.A型,Rh阴性C.B型,Rh阳性D.AB 型,Rh阴性E.AB型,Rh阳性14.某人接受输血前进行交叉配血,结果为:其红细胞与B型供血者的血清发生凝集,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也发生凝集。
最新生理三血液

第三章血液12一、单选题31.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A.8﹪B.16﹪C.12﹪D.10﹪E.14﹪452.50Kg正常体重的人体液量与血量分别为:6A.20L与3LB.30L与4LC.40L与5LD.20L与2.5LE.30L与72.5L83.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9A.与血管容积之比B.与白细胞容积之比C.与血浆容积之比1011D.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E.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124.体液中蛋白质浓度:13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B.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14C.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D.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15E.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165.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17A.蛋白含量低B.K+含量高C.Cl-含量高D.Na+含量高E.不含血细胞18196.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20A.总渗透压B.K+浓度C.Cl-浓度D.Na+浓度E.胶体渗透压21227.决定溶液渗透压大小的主要因素是:23A.溶质颗粒的总数B.溶剂的性质C.溶质颗粒的形状24D.溶质颗粒的大小E.溶质的性质258.将红细胞放入0.09%氯化钠溶液中,会发生:26A.膨胀B.皱缩C.完全溶血D.部分溶血E.保持不变9.构成血浆总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2728A.纤维蛋白原B.葡萄糖C.球蛋白D.氯化钠E.白蛋白2910.血浆渗透压的下列说明,正确的是:30A.与0.5%葡萄糖溶液相当B.与溶质颗粒数呈反比C.胶体渗透压维31持血容量32D.胶体渗透压占大部分E.与0.09%NaCl溶液相当3311.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34A.γ球蛋白B.α球蛋白C.纤维蛋白原D.β球蛋白E.白蛋白12.下列哪种溶液属于等渗溶液:35A.0.45%氯化钠溶液B.5%葡萄糖溶液C.25%葡萄糖溶液36D.9%氯化钠溶液E.0.09%氯化钠溶液3713.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分正常分布的因素主要是:38A.血浆胶体渗透压B.血浆总渗透压C.血浆晶体渗透压39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E.组织液晶体渗透压4014.有关血液的正常参考值,正确的是:41A.血小板数(10 ~30)×109 /mlB.白细胞总数(4.0 ~4210.0)×109 /ml43C.红细胞(女)(3.8 ~4.6) ×1012 /mlD.血液pH值7.4 土0.0544E.血红蛋白(男)120 ~ 160㎎/L4515.关于血浆蛋白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46A.参与血液凝固B.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C.参与机体防47御功能48D.调节血浆酸碱度E.作为某些物质运输的载体4916.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决定下列哪种缓冲对:50A.K2HPO3/KH2PO3B.KHCO3/H2CO3C.NaHCO3/H2CO351D.Na2HPO4/NaH2PO4E.蛋白质-Na+/蛋白质5217.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并且不易分离的气体是:53A.氮气B.氢气C.二氧化碳D.氧气E.一氧化碳5418.有关红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55A.血浆中球蛋白增加可使血沉加快B.随着红细胞衰老脆性减小56C.在血浆中红细胞具有悬浮稳定性D.血红蛋白数量低于正常范围时,57称为贫血58E.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范围时,称为贫血5919.红细胞在0.45%氯化钠溶液中完全溶解,说明红细胞的:60A.脆性正常B.脆性小,抵抗力小C.脆性大,抵抗力小61D.脆性大,抵抗力大E.脆性小,抵抗力大6220.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时,将发生:63A.红细胞叠连加速B.红细胞聚集C.溶血64D.红细胞脆性增加E.血栓形成6521.红细胞沉降率变大,多数是由于:66A.红细胞比容变小B.血液粘滞性下降C.血浆纤维蛋白原减67少68D.血浆的白蛋白含量增多E.血浆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6922.成年人的造血器官是:70A.脾脏B.所有骨髓C.肝脏和骨髓71D.肝脏E.脊椎骨、扁骨及长骨近端骨髓处骨髓7223.以下因素不属于红细胞生成条件的是:73A.需要维生素B12和叶酸 B.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74C.红骨髓的正常造血机能D.需要蛋白质和铁E.血中氧分压增75高7624.成人红细胞主要生成部位是:77A.脾脏B.红骨髓C.肾脏D.淋巴结E.肝脏7825.人体造血主要原料是:79A.铁、维生素B12 B.维生素B12和叶酸 C.铁、维生素B12和叶80酸81D.蛋白质和维生素B12 E.铁和蛋白质8226.血红蛋白(Hb)的下列说明,错误的是:83A.正常成年男性 Hb量为 120~160㎎/LB.Hb与CO结合后不易84分离85C.Hb有运输 O2 与 CO2的功能 D.红细胞破坏后,Hb就丧86失作用87E.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是铁和蛋白质8827.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子是:89A.维生素CB.蛋白质C.钙离子D.维生素B12和叶酸 E.三价铁90离子9128.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少:92A.维生素B6 B.维生素B12或叶酸 C.铁 D.铁和蛋白质 E.促红细93胞生成素9429.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95A.生长素B.肾上腺素C.雌激素D.促红细胞生成素E.肾上腺96皮质激素9730.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是促进:98A.小肠吸收维生素B12 B.血库释放红细胞 C.睾丸分泌雌99激素100D.骨髓造血E.促进小肠吸收铁和蛋白质10131.在下列白细胞中,称为免疫细胞的主要是指:102A.单核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C.淋巴细胞D.中性粒细胞E.嗜103酸性粒细胞10410532.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虫疾病时,白细胞计数增加的是:106A.单核细胞B.淋巴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E.中性粒细胞10710833.血小板的数量低于多少时,可出现出血倾向:109A.<80×109个/LB.<50×109个/LC.<40×109个/L 110D.<150×109个/LE.<100×109个/L11134.下列不属于血小板功能的是:112A.吞噬微生物、异物B.参与生理性止血C.促使凝血块收缩D.参与血液凝固过程E.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11311435.血清与血浆的主要不同点是,血清中不含:115A.球蛋白B.白蛋白C.钙离子D.纤溶酶原E.纤维蛋白原11636.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根本区别是:117A.前者速度快,后者速度慢B.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118生在血管外119C.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发生在体外D.前者只需体内因子,后者只120需体外因子E.前者由Ⅻ因子启动,后者由Ⅲ因子启动12112237.关于血液凝固的叙述,错误的是:123A.凝血过程中需要钙离子B.是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C.许多凝血因子在肝脏合成124125D.内源性凝血较外源性凝血速度快E.凝血因子除钙离子外都是蛋白质12638.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127A.激活因子ⅩB.使纤维蛋白降解C.激活因子Ⅻ128D.使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E.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129白39.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是:130131A.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132B.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133C.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134D.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形成135E.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13640.下列凝血因子中,哪一个不是蛋白质:137A.因子V和ⅦB.因子IVC.因于X和ⅫD.因子IXE.因子Ⅰ和Ⅱ13813941.凝血过程的内源性与外源性激活的区别在于:140A.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始动过程B.凝血酶形成过程141C.Ca2+是否参与作用D.纤维蛋白形成过程E.血小板第3因子是142否参与14342.血凝块回缩是由于:144A.白细胞发生变形运动B.红细胞发生叠连而压缩C.红细胞145发生聚集压缩146D.血小板的收缩蛋白收缩E.血凝块中纤维蛋白收缩14743.抗凝血酶Ⅲ的抗凝作用主要是由于:148A.抑制因子Ⅻ激活B.抑制纤维蛋白形成C.使活化型凝血149因子失活150D.抑制凝血酶原激活E.抑制血小板粘着、聚集15144.能使抗凝血酶Ⅲ活性增强的物质是:152A.组织胺B.肝素C.维生素KD.柠檬酸钠E.草酸153钾15445.肝素抗凝的主要作用机理是:155A.去除Ca2+B.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C.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156157D.抑制因子X的激活E.增强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15846.临床常用的抗凝物质是:159A.草酸钙B.纤溶酶C.柠檬酸钠D.维生素KE.柠檬酸160钙16147.枸橼酸钠常用作抗凝剂是由于:162A.能溶解纤维蛋白B.能抑制Ⅻ因子的激活C.能抑制凝血酶163的活性164D.能增加抗凝血酶Ⅲ的活力E.能与血浆中的Ca2+结合成不易解离165的络合物16648.子宫、甲状腺、肺等手术后易渗血,是组织中含有较多的:167A.纤溶酶B.组织激活物C.抗凝血酶D.纤溶抑制物E.凝168血酶原激活物16949.纤溶酶的主要作用是水解:170A.活化的因子ⅡB.因子VC.因子ⅫD.因子I和活化的因子l 171E.因子IV17250.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173A.红细胞上受体的类型B.血浆中特异凝集元的类型C.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174175E.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17651.关于ABO血型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AB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凝集素B.O型血的红细胞上不含凝177178集原179C.A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B凝集素D.B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A 180凝集素181E.AB型血的红细胞上含有A凝集原和B凝集原18252.当A型血的红细胞和B型血的血清相混时,会发生:A.聚集B.凝集C.粘着D.叠连E.凝固18318453.ABO血型划分的主要根据是:185A.红细胞膜凝集原的有无和类别B.血清中凝集素的有无和类别186C.血清中凝集原的有无和类别D.凝集素和凝集原的配合情况187E.红细胞膜凝集素的有无和类别18854.献血者为A型,与受血者作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次侧凝189集,受血者的血型是:190A.O型B.A型C.AB型D.B型E.无法确定55.某人红细胞与A型及B型标准血清都无凝集反应,其血型是:191192A.A型B.B型C.AB型D.O型E.Rh型19356.在异型输血中,严禁:A.O型血输给A型人B.O型血输给B型人C.A型血输给B型人194195D.B型血输给AB型人E.A型血输给AB型人19657.急需时,O型血可少量输给其他血型的人,是因为:197A.红细胞上含有A、B凝集原B.红细胞上不含A、B凝集原198C.血清中含抗A、抗B凝集素D.血清中不含抗A、抗B凝集素199E.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红细胞上含B凝集原58.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200201A.红细胞不发生叠连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202C.血浆不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D.血浆不使受血者的血浆发生凝203固204E.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20559.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206不凝集,此人血型是:207A.B型B.O型C.A型D.AB型E.O型Rh阳性20820960.某人血清中无抗 A 抗B凝集素,红细胞膜无D抗原,其血型属210于:A.AB型Rh阴性B.O型Rh阴性C.AB型Rh阳性211212D.A型Rh阴性E.O型Rh阳性21361.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能发生在:214A.Rh阳性母亲孕育的Rh阳性婴儿B.Rh阴性母亲孕育的Rh阳性婴儿215C.Rh阴性母亲孕育的Rh阴性婴儿D.Rh阳性母亲孕育的Rh阴性婴儿216E.Rh阳性母亲与Rh阴性父亲孕育的婴儿217218219血液2201.A2.B3.E4.B5.A6.A7.A8.C9.D 22110.C22211.E 12.B 13.A 14.D 15.B 16.C 17.E 18.B 19.C 22320.A22421.E 22.E 23.E 24.B 25.E 26.A 27.D 28.B 29.D 22530.D31.C 32.C 33.B 34.A 35.E 36.E 37.D 38.E 39.C 22622740.B22841.A 42.D 43.C 44.B 45.E 46.C 47.E 48.B 49.D 22950.C23051.A 52.B 53.A 54.C 55.D 56.C 57.B 58.B 59.D 23160.A23261.B233234。
血液—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生理学课件)

Ⅷ 抗血友病因子 肝细胞
于血浆中 除Ⅶ(有活性)外,其余均为无活
性的酶原 多数因子在肝脏合成,且Ⅱ、Ⅶ、
Ⅸ、Ⅹ依赖维生素K参与
Ⅱ 凝血酶原
肝细胞 需VitK
Ⅸ
血浆凝血激酶
肝细胞 需VitK
Ⅲ
组织因子 内皮细胞
X
斯图亚特因子
肝细胞 需VitK
Ⅳ Ca2+
肝细胞
Ⅺ
血浆凝血激酶 前质
肝细胞
活化的凝血因子在右下角字母“a” Ⅴ 前加速素 标记
意义:形成血凝块,堵塞伤口止血 评价:凝血时间正常值3-8min
血清与血浆
来源 纤维蛋白原
血浆
血液抗凝离 心后取上清液
有
血清
血液凝固后 从血凝块析出
无
一、血液凝固
(一)凝血因子
编号 同义名 合成部位 编号
同义名 合成部位
除Ⅳ(Ca2+)外,其余均为蛋白质 除Ⅲ(在组织中)外,其余均存在
Ⅰ 纤维蛋白原 肝细胞
分型:红细胞表面含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Rh+) 红细胞膜上缺乏D抗原者称为Rh阴性(Rh-)
分布:白种人:85%Rh+,15%Rh汉族人:99% Rh+,1%Rh少数民族Rh-比例较大(苗族12.3%、塔塔尔族15.8%等)
一、血型 (二)Rh血型系统
临床意义:主要对Rh-的人而言,有一定的危险性
RBC上相应凝集原 (抗原)
+
血清中相应凝集素 (抗体)
RBC凝集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体内输血反应
体外血型鉴定
一、血型
(一)ABO血型系统
分型:依据红细胞膜上所含凝集原A和
血型
血液复习思考题.doc

第三章血液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种物质是制造血红蛋白必需的?A.维生素B12B.维生素KC.叶酸D.铁E.内因子2.成年人的造血组织是:A.肝脏B.脾脏C.胸腺D.所有骨髓腔的骨髓E.扁骨及长骨近端骨飾处骨髓3.低温贮存较久的血液,血浆中哪种离子浓度升高?A. Na+B. K+C. Cl-D. Ca2+E. HC03-4.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时,将发生:A.溶血B.血栓形成C.叠连加速D.脆性增加E.凝集反应5.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人体内缺乏:A.铁B.铁和蛋白质C.维生素B12和叶酸D.促红细胞生成素E.维生素B66.血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A.与血浆容积之比B.与血管容积之比C.与白细胞容积之比D.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E.在血液中所占重量百分比7.血友病A是缺乏哪个凝血因子引起的?A.因子VB.因子VHC.因子VIDD.因子IXE.因子XI&肝硬化病人容易发生凝血障碍,主要是由于:A.血小板减少B.某些凝血因子合成减少C.维生素K减少D.抗凝血酶III减少E.血中抗凝物质增加9.在生理情况下,使血小板聚集的最重要的物质是:A.外源性ADPB.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ADPC.血小板内的cAMPD.血小板释放的5-HTE.外源性cAMP10.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A.红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类型B.血浆中特异性凝集素类型C.血浆中特异性凝集原类型D.红细胞膜上特异性凝集原类型E.红细胞膜上特异性凝集素类型11.AB0血型系统的血型抗体是:A. IgAB. IgDC. IgED. IgGE. IgM12.Rh血型系统的血型抗体是:A. IgAB. IgDC. IgED. IgGE. IgM13.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能发生在:A. Rh阳性母亲所生Rh阳性婴儿B. Rh阳性母亲所生Rh阴性婴儿C.Rh阴性母亲所生Rh阳性婴儿D. Rh阴性母亲所生Rh阴性婴儿E. B和D都可能14.红细胞膜上钠泵活动所需的ATP主要通过下列哪条途径来供给?A.葡萄糖有氧氧化B.糖酵解和磷酸戊糖旁路C.脂肪酸B氧化D.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E.瞟吟核昔酸循环15.红细胞沉降率变快主要是由于:A.红细胞比容增大B.血浆白蛋白含量增多C.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D.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E.红细胞体积增大16.在下列白细胞中特异性免疫细胞主要指: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单核细胞E.淋巴细胞17.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其血清与B型血的血细胞不凝集,此人的血型为:A. A型B. B型C. 0型D. AB型E. A亚型18.肝素抗凝的主要机理是: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B.去除Ca2+的作用C.抑制因子X的激活D.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E.增强抗凝血酶III与凝血酶的亲和力19.关于缺铁性贫血,正确的是:A.红细胞体积增大B.血红蛋白含量减少C.红细胞数量正常D.与EPO缺乏有关E.与维生素12和叶酸缺乏有关20.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是由于血小板:A.不易粘附于血管内膜B.使血块回缩出现障碍C.释放血管活性物质不足D.不能修复和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E.不能吸附凝血因子21.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A. NaClB. KC1C. CaC12D. MgC12E. NaHC0322.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A. a-球蛋白B. B-球蛋白C. Y-球蛋白D.白蛋白E.纤维蛋白原23.区别造血干细胞与祖细胞的主要细胞表面标志是:A. CD34、CD38 和LinB. CD34、CD38 和CD3C. CD34、CD38 和CD19D. CD34、CD38 和CD14E.CD34、CD38 和CD3624.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由人体的哪个器官产生?A.肝脏B.肺脏C.肾脏D.心脏E.肌肉25.下列哪种细胞不能伸岀伪足作变形运动?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E.单核细胞26.原癌基因c~mpl表达的蛋白质Mpl的配体是:A. BPAB. EPOC. TPOD. IL-1E. IL-327.下列哪种因素可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小?A.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减少B.红细胞内的粘度增大C.红细胞膜的弹性升高D.红细胞膜的粘度降低E.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增大2&在基因治疗中,选择造血干细胞作为导入目的基因的靶细胞的主要理由是,利用其:A.多向分化能力B.增殖潜能大C.自我更新能力强D.在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所占比例大E.目的基因导入后容易控制29.造血微环境不包括下列哪个因素?A.基质细胞B.造血干细胞C.细胞外基质D.造血调节因子E.神经和血管30.人白细胞上最强的同种抗原系统是:A. ABOB. MNC. KoD. PIE. HLA二、问答题1.试述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其生理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RBC比容(hematocrit value)
(1)含义:RBC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正常值:男性40%-50%,女性37%-48%。
(3)临床:脱水及真性RBC增多征导致比容上升。
(二)RBC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1. RBC生理特征 (1)RBC可变塑(形)性:
RBC 呈双凹圆盘形,具有的最大表面积与容积比 率有关,可挤过口径比其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最大 表面积与容积比和可变形性两者成正变关系。也和 RBC 内粘度及膜弹性有关。
第三章
第一节 血液生理概述
血 液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第一节 血液生理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一)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充满心血管 系统中红色、不透明的循环流动的 液体。 (二)血量: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相当于体重的 7—8%(70 ml-80 ml /kg)。 (三)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所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约为 45-50%,血浆占血液的50% - 55%。
(二)血浆成分的功能
1. 水:
调节体温,比热大,蒸发热大,流动性大。作
为溶剂参与化学反应。参与渗透压,酸碱度维持。
2. 电解质:
主要是Na+,Cl-,HCO3-。维持血浆渗透压和
酸碱平衡,与神经-肌肉兴奋性有关。
3. 血浆蛋白:
六大功能:营养,运输,缓冲,胶体渗透压, 机体免疫(抗体、补体系统)和参与血凝-纤溶 生理性止血。
5. 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白蛋白因其分
子量小及含量多,因此是胶体渗透压主要来源。
因为血浆蛋白不能透压血管壁,所以,胶体渗
透压对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正常血容量,
防止水肿有重要作用。
6. 与临床关系:
①等渗液(0.85%NaCl,5%葡萄糖)、 高渗液、低渗液及等张液(能使RBC保 持正常的体积和形态的溶液)。 ②血浆白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
血浆的化学成分
(一)血浆的主要成分:H2O (90%以上),多种 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 等),气体(O2、CO2),血浆蛋白(白、球、纤维 蛋白原)。 注意:血浆与血清的区别:血浆是血管中流动的 液体部分或抗凝血离心后的液体成分;而血清是血 液凝固后析出的液体成分,即血清无纤维蛋白原。
血浆蛋白质可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
白原。球蛋白可再分为-、-、-球蛋白。正常
成人血浆蛋白含量为65~85 g/L,其中白蛋白为
40~48 g/L。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不透明红色,动脉血(氧合Hb多)鲜红,
静脉血(还原 Hb 多)暗红。当还原 Hb>5% 时
出现口唇青紫。空腹血浆:淡黄,清澈,透明,
血红素经过原卟啉、胆绿素,转变为胆红素。Fe2+
被再利用。
三、白细胞生理( leukocyte ,white blood cell, WBC)
(一)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 1. 数量:4.0 ~ 10×109/L(4,000~10,000/μl)。
小于4000为WBC减少,大于10000为增多。白细
胞数量生理变异较大。 2. 分类:(1)粒细胞(中性、嗜酸性、嗜硷 性);(2)单核细胞;(3)淋巴细胞(T、B细 胞)。
血细胞生成模式图
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细胞表面抗原演变过程
二、红细胞生理
(erythrocytes or red blood cell,RBC) (一)RBC数量和形态 1. RBC数量: RBC 数量巨大,约25万亿个:男 性500万/μl(5 × 1012/L),女性420万 /μl(4.2 × 1012/L )。
高渗溶液
2. RBC的功能
运输O2和CO2及缓冲pH。 由RBC运输的O2和CO2 分别是血浆运输的 70倍和18倍。 注意:只有Hb存在于RBC中才发挥其作 用。如果RBC破裂, Hb逸出,则RBC
(三)RBC生成的调节
1. RBC生成所需的物质 (1)基本原料:蛋白质,铁。缺少铁或慢性出血 产生小细胞性贫血。
透压为3.3 kPa,或25mmHg,占0.5%,主要血 浆白蛋白产生。
4. 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电解质,尿
素,葡萄糖等)。由于血浆和组织液中晶体物质极
大部分不易透过胞膜,所以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相 对稳定。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平 衡。因此,可使悬浮在血浆中的RBC保持正常的 体积和形状。
2. RBC形态:
RBC无核,呈双凹圆盘状,直径约8μm, RBC表面积与容积之变最大。使气体通过的表 面积较大,使气体进出RBC距离较短,也有利 于可塑性变形。RBC内的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 白(hemoglobin,Hb),男性Hb 120~160 g/L, 女性 110 ~150 g/L。高原居民 RBC数量增加, Hb含量升高。
(2)必须物质:叶酸参与DNA合成,叶酸活化需
要VitB12参与。核内DNA对细胞分裂及血红蛋白合成 是必须的。 VitB12:含钴有机物,吸收需要内因子快结合蛋白 (R)参与。机体缺乏内因子,或有抗内因子抗体。 导致吸收障碍,产生巨幼红细胞贫血。
2. RBC生成的调节
RBC数量相对恒定有赖于对RBC生成的细节。 (1) 促RBC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
四、血小板生理 (platelet) (一)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1. 来源: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胞浆裂解物(每个可裂解 200~7000 个)。血小板无核,不规则扁平状,大小约 1/4 RBC。其胞浆中含有颗粒和致密体,前者储备血小 板纤维蛋白原,后者存储有ADP、5-HT及磷脂等。 2. 数量:100~300×109/L。
(2)RBC悬浮稳定性与血沉(ESR)
A. RBC悬浮稳定性:RBC持续悬浮在血液中而
难以下沉的特性。ESR是1小时 RBC下沉数值(距
离)。正常成年男性 ESR为0~15mm/hr,正常成年 女性ESR为0~20mm/hr。双凹盘碟型RBC表面积与 容积之比与悬浮稳定性产生有关。 B. 若RBC叠连, ESR加快。其决定因素在血浆,
2. 单位:以溶质浓度1mol/L(6.02×10 23 颗
粒/L)称渗透克分子(Osm),其1/1000称毫渗克
分子(mOsm)。
3. 血浆渗透压组成及正常值:
血浆渗透压:300 mmol/L(即300mOsm
/kgH2O,或770 kPa,5775 mmHg),其中晶
体渗透压占99.5%,主要由NaCl产生,胶体渗
(4)单核细胞:占4-8%,在进入组织后,体积可增
大5-10倍,称为巨噬细胞。a,吞噬病原微生物和衰 老RBC。b,能激活及生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细 胞毒,参与防卫。 (5)淋巴细胞:占20-40%。根据生长、发育过程不
同,可分为T、B淋巴细胞和裸细胞。a,T淋巴---细
胞免疫(血液中占大多数,70-80%)b,B淋巴细胞 (15%)---体液免疫。c,裸细胞(5-10%)包括K细 胞和NK细胞。 3. WBC破坏:一般3-4天衰老、死亡。
与RBC本身无关。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带负
电荷)增加使血沉加快,白蛋白(带正电荷)作用
相反。
(3)RBC渗透脆性:
RBC对低渗溶液具有的抵抗能力称渗透抵抗力, 即抵抗破裂、溶血特性。抵抗力大,渗透脆性小。 反之抵抗力小,渗透脆性大,RBC易破裂、溶血。 临床上测定渗透脆性有助于对某些溶血疾病的诊 断。 等渗溶液 低渗溶液
●鉴于上述作用,可以解释男性RBC和Hb比女性多
的原因。
BFU-E:爆式集落形成单位;CFU-E: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EPO:红细胞生成素
(四)RBC的破坏 RBC平均寿命120天。在循环中平均流动距离
约27 km。每分钟约有160×106 RBC生成及破坏,
主要在脾脏中分解。衰老RBC脆性大,变形能力 减小,使其在血流冲击下及通过微小孔隙时易受 破损、阻止,溶液被脾脏中巨噬细胞所吞噬。 RBC在网状内皮系统中先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
3. 生成过程:参见RBC四个阶段。
(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1.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1)WBC渗出性(游走性):作变形运动,
穿过血管壁(粒细胞,单核细胞)
(2)趋化性:趋向某些化学物质(细菌、病 毒、异物等)的特性。 (3)吞噬性:把异物包围起来,吞入胞浆。 (4)分泌性:白细胞分泌白介素、肿瘤坏死 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等。
进 食 后 变 浊 。 全 血 比 重 1.050-1.060 , 取 决 于 RBC数量。血浆比重 1.025-1.030,取决血浆蛋 白浓度。
(二)血液的黏度(粘滞性)
粘滞性产生于内部颗粒或分子间的摩擦,通 常测定与水相比的相对粘度表示,全血为水的4-5 倍,血浆为1.6-2.4倍。全血取决于RBC数量及它
2. 各类WBC的生理功能
(1)中性粒细胞(多形核 WBC):占60%, 一 半在血流,一半在血管壁,有储备。在非特异性细 胞免疫中起作用,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一线战士,颗 粒中含有溶菌酶。 (2)嗜酸性粒细胞:占 2-4%,a,限制嗜硷性粒 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作用。b,参与对蠕虫的免 疫反应。所以,在有过敏反应、寄生虫时,嗜酸性 粒细胞数量增加。 (3)嗜硷性粒细胞:占0.5-1%,胞内含肝素(抗 凝)及组织胺,过敏反应(如哮喘、寻麻症和异物 过敏等)产生和嗜硷性粒细胞释放组织胺有关。
2. RBC缓冲对: Na2HPO4 /NaH2PO4
三、血液的免疫学特性
• (一)固有免疫
• (二)获得性免疫
小结:血液的功能
1. 运输功能:营养物质、代谢物、气体、生物活
性物质。
2. 缓冲作用:缓冲pH(血浆及RBC中缓冲对); 缓冲温度(水的比热大,可吸收代谢中过剩热量而 使体温升高不多)。 3. 维持稳态:内环境的变化,通过感受器(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