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十六年前的回忆》ppt课件

合集下载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件(共23张PPT)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件(共23张PPT)
神态描写
返回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 是 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 乱蓬蓬的长头 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返回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 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动作描写
返回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 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 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 望我们。
1
Hale Waihona Puke 234567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 看去。”
语言描写
返回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 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 喊叫。
场面描写
返回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 动作描写
返回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 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 道理可讲的。
学法归纳,小结全文
学完这节课之后,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布置
阅读课本P62、63“阅读链接”,查找资料, 了解更多革命先烈的事迹。选择其中一位,完成革 命烈士档案卡。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返回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他对 革命事业的信心。
资料链接
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 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 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 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 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归纳总结李大钊的品质。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面对死亡——

部编版(五四学制)(2018)六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共27张PPT)

部编版(五四学制)(2018)六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共27张PPT)
中国共产党的创 始人之一。新文化运 动和“五四”爱国运 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 义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 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 顺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北京坚持革命 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 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 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 日被敌人绞死。李大钊从容就义,时年38岁。
按照时间顺序(被捕前,被捕时,庭审 时),画出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神 态等的语句。从中可以看出李大钊具 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例如第7段中,“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
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
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
呢?”
语言描写表现出李大钊在严
峻的形式下,一心考虑革命工作需要,不顾
这篇文章,就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 年,为缅怀父亲,创作的回忆性散文。
读读写写 fá yú pì bù xiàn
阀 娱僻怖宪
xíng yā jiù jiăo jí
刑 押 舅 绞籍
词语的理解: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难点突破
• 本文是缅怀李大钊先生的,但我们也不要 忽视文章是站在女儿李星华的视角上进行 叙述的,因此,我们要理解作者对父亲的 情感。
• 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呢?从哪 里能看出来?
• 找到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如“我永远忘不了那一 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体 现出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再如“他的心被一种伟 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 的一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表现出作者对父亲 的理解和敬仰。作者对父亲李大钊的情感态度还 可以从文中的细节描写中读出来。如“父亲说完 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一个“又”字,表明这 一次的“望”是特意为之,写出了父亲内心深处对 家人的不舍。而这一“望”被女儿看在眼里,记在 心里,也写出了这一刻女儿与父亲的心灵相通。

十六年前的回忆ppt(完美版)

十六年前的回忆ppt(完美版)
感恩过去
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力量。在过去的十六年里,我们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我们需要感恩这些人的帮助 和支持,让感恩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拥抱未来
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机遇。我们需要拥抱未来,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同时,我们也需要 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更加自信等。
04
CATALOGUE
十六年后的变化与成长
自己的变化与成长
身体变化
01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逐渐发育成熟,身高、体重等生理特征
发生变化。
心理成长
02
随着经历的增多,心理逐渐成熟,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更加深
入。
技能提升
03
通过学习和实践,技能和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和生活。
家人和朋友的变化与成长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的调整和改革 可能对个人的生活和发
展产生影响。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的变化可能对 个人的职业发展、收入 水平等方面产生影响。
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的变化可能对 个人的价值观、审美观
等方面产生影响。
05
CATALOGUE
回忆中的感悟与启示
珍惜当下,感恩过去珍惜眼前来自光回顾过去的经历,更加珍惜现在的每一刻,把握当下,活在当下 。
梦想与追求
那时的我们有着自己的梦 想和追求,对生活充满热 情和动力。
经历与成长
回忆起十六年前的自己, 我们会发现自己在经历中 不断成长和变化。
十六年前的家人和朋友
亲情的牵挂
回忆起十六年前的家人, 我们会想起家人的温暖和 牵挂,以及与家人的相处 时光。
友情的陪伴
回忆起十六年前的朋友, 我们会想起与朋友一起度 过的快乐时光,以及朋友 之间的友谊和陪伴。

《十六年前的回忆》PPT优秀课件

《十六年前的回忆》PPT优秀课件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 前仆后继。李大钊、叶挺、刘胡兰、董存瑞、飞夺泸 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 烈的篇章。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 交流。
下面的句子分别写了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读 一读,再找出类似的句子加以体会。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 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粗暴 便衣 魔鬼 包围 肥胖 苦刑 自杀 严峻 态度 残暴 匪徒 拘留 法庭 安定 占据 会意 执行 昏倒 过度
___h_ú___ 糊涂

___h_ù___ 糊弄
他一时糊(hú)涂,被骗子糊(hù)弄了。
冲 _c_h__ō_n_g_ 怒气冲冲
_c_h__ò_n_g_ 冲着
他怒气冲(chōng)冲地跑回来,冲(chòng )着同学发了火。
答案参见“课文解读”的第5题。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想想 这样写有何好处。
文章开头写了“ 1927 年 4 月 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父亲牺牲后全家 人的悲痛心情,并写到要牢记父亲的被难日,“ 4月28日”,与 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照应关系。这样写,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结 构严谨,对文章的中心也起到了强化的作用,表现了作者对敌人 强烈的憎恨,对父亲深切的怀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军阀(√fá fā) •
避暑(√bì pì)

魔鬼(m√ó mò)

苦刑(xìng x√íng) •
执行(√zhí zhì)

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共20张PPT).ppt

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共20张PPT).ppt
力日渐衰弱。当时的有识之士纷纷寻找强国 之路,先是洋务运动,后有1898年康有为、 梁启超等人发动的“百日维新”。李大钊就 诞生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之中(1889年 生)。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长 达2千余年的封建统治。但是人与人之间的 等级关系没有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制度也没有改变。后来,袁世凯复辟、军阀 混战。时局动荡,民不聊生。从1917五四运 动前夕到1927国内第一次革命时期,整个国 家笼罩在一片阴云惨雾之中。
• 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 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他是我真正的老师。
• •
②张李大作钊同霖志是一位真阎正—的—振革毛命三泽者东,主永席远是娱共产乐党人场学习的楷
• 模暂和榜时样。
宪——兵习近平总书记 侦探
• 押—下—毛去泽东主席 李大钊
• ②李大钊同志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永远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 模和榜样的严峻的态度,没 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 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局势越来越严峻,
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 紧张。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
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 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 时候,这里的工作是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纷纷涌 入,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

——习近平总书记
宪兵:军事政治警察,在文中是代表反动 派的军事警察。
押:本意是在文书契约上签字或画符号。 在课文中的意思是“押解”,表示敌人 把我们像犯人一样对待。
埋头 幼稚 含糊 避免 局势 严峻 轻易 尖锐 僻静 魔鬼 苦刑 冷笑 残暴 匪徒 法庭 安定 占据 会意 执行 过度
避 僻峻 靴 魔绑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课件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课件

理清脉络 再读课文,试着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第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第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第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第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教师小结
作者是在父亲李大钊去世十六周年时写的,通 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以及父亲遇 难后的沉痛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我们 把这样的表达方法称作倒叙。你还想起了我们以前 学过哪些文章,也采取了这样的表达方法呢?课后 收集一下。
理解词语
【军阀】 【尖锐】 【乱蓬蓬】 【会意】 【怒气冲冲】
形容须发或草木凌乱。
(声音)高而刺耳。 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 的人。
复习导入
➢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 件事?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被捕前
精读感悟
➢ 快速阅读“被捕前”部分,找出李大钊 说的两句话,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 含的意思。
精读感悟
被捕前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对“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中“知道什么” 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 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 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
被捕前
精读感悟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 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 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 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 哪能离开呢?"
父亲的坚决无私 和大无畏精神。
精读感悟
•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 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 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人教部编版《十六年前的回忆》ppt-优秀版1

人教部编版《十六年前的回忆》ppt-优秀版1
课后练
1.看拼音,写词语。
在军阀割据的年代,各方势力矛盾日益
尖锐,冲突不可bì miǎn(避免 )。革命者 在如此yán jù严n(峻 )的形势下,面对
mó ɡu魔ǐ(鬼
)般的fěi 匪tú徒(
),宁
死不屈,为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2.下面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A )。 A.埋头 捆绑 瞪眼 皮靴 含糊 B.安定 险俊 局势 袍子 执行 C.残曝 僻静 啃食 噼啪 过度 D.尖锐 法庭 占据 会意 亨气
人教部编版《十六年前的回忆》p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 优秀版1
人教部编版《十六年前的回忆》ppt- 优秀版1
示例:“瞧,又一个,‘我准备得不好’;一个个背得滚 瓜烂熟的,还‘请大家原谅’。”这说话的人不是别 人,正是头号“活宝”孔兵杰。孔兵杰这个人,高高瘦 瘦的,五官虽不很和谐,却平添了几分风趣。这会儿, 他坐在演讲台下正准备上场,口里却为其他选手彬彬 有礼的开场白而大发牢骚吧。
人教部编版《十六年前的回忆》ppt- 优秀版1
4.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这段话是对父亲的 外貌 描写。“没戴眼镜”“乱
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 写出了李大钊 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的状 态,“慈祥”充分体现了李钊 对亲人的爱 。
人教部编版《十六年前的回忆》ppt- 优秀版1
人教部编版《十六年前的回忆》ppt- 优秀版1
(6)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父亲的牺牲太意外了,让“我”不敢相信,所以
又看了一遍,确认一下。 B.这句话是对“我”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我”
失去父亲的悲痛。 C.这句话是对“我”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我”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共27张PPT)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共27张PPT)

前后照应
突出了作者对父 亲深切怀念的悲痛 心情。
板书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被捕时
沉稳严峻
法庭上
视死如归
被害后
敬仰、怀念父亲
从1921到2021,中国共产党栉风沐雨艰难走过100年。翻开历史记忆的 书签,像李大钊这样为了民族和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还有 很多,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视死如归的狼牙山五壮士……让我们永远 铭记他们的动人故事,用行动表达对先烈的深切缅怀。向他们致敬。敬 礼!
地对妻子说……
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
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
朋友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北京的 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局势这么紧张,你趁现在赶紧逃走吧,父亲
坚决地说……
妻子对他说,孩子们还小,你是咱们家的顶 梁柱,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可怎么过 呀,可是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前诵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文中对于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 描写,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 神,和对家人深沉的爱。 3.感悟课文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的行文特 点。
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 命者?
有感情地朗读8—18自然段,抓重 点词研读李大钊被捕时的神态描写。
被捕时
神态、动作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危险已经降临,但李大钊依然镇定从容, 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地应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课下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
表达出她们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同时表明她们没 有在悲痛中倒下,要铭记父亲被难的日子,要向反动 派讨还血债,要继承父亲的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
找一找课文还有哪些前后照应的句 子,画出来,并说说前后照应的好处。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 籍和文件”“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 火炉里去。”
“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 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 书籍和文件烧掉。”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 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 了一下头。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照应开头。这种前 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使整篇文章显得 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被害 的事情牢牢地记在心里。
当全家听到父亲被害的噩耗后悲痛万分,母亲说:“昨天 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
词语解释
被难(nàn):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 幼稚: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纷乱:杂乱;混乱。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
一拥而入:一下子全拥了进去,挤了进去。拥,拥挤。 严峻:严厉;严肃。 沉着:镇静;不慌张。 怒气冲冲:形容满脸的怒气,异常激动。冲冲,形容愤怒、 激动的样子。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练一练
一、连一连组词语。 偏 水 苦肉
躲外
刑 形 僻避 绞 饺
二、将下列词语按意思相近的分组。
残暴 含糊 安宁 可惜 占据 坚决 模糊 残酷 坚定 安定 惋惜 占领
(残暴 )——(残酷) (含糊 )——(模糊) (安宁 )——(安定) (可惜)——( 惋惜) (占据 )——(占领) (坚决 )——(坚定)
造句

笔顺 组词
造句

笔顺 组词
造句

笔顺 组词
造句

笔顺 组词
造句

笔顺 组词
造句

笔顺 组词
造句

笔顺 组词
造句

笔顺 组词
造句
hnɡ

易写错
右下角是“了” 这一笔是撇
xínɡ

多音字

hng(——) hēng 哼哧
例:哼(hng),大家都累 得哼(hēng)哧地直喘气, 就小明在偷懒,什么活也不 干!
三、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回忆” 的近义词是 记忆 ,“十六年前” 指的是 距写文章的1943年16年的1927年。
课文详解
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 顺序,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再深 入学习课文,感受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革命者!
默读课文,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 上”顺序,画出描写父亲李大钊语言、行动、 表情的语句,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对比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 敌人:虚张声势 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不慌不忙
动作描写:临危不惧、处变不惊
来的人
对 比
父亲
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 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 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的态度, 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 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敌人:兴师动众
父亲神态描写:从容镇定
说一说:被捕时的父亲 是什么样子的?
坚定沉着 将生死置之度外
法庭上
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
没戴眼镜
暗示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
乱蓬蓬的长头发 平静而慈祥的脸。
表明父亲经历残酷的 折磨后依旧坚强。
充分体现了父亲对亲人的爱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 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 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 革命事业的信心。
近义词
词语对对碰
反义词
慈祥——和蔼 幼稚——天真
幼稚——成熟 耐心——急躁
含糊——模糊 严峻——严厉
含糊——清楚 严峻——和气
粗暴——粗鲁 残暴——残忍
粗暴——温和 残暴——仁慈
整体感知
课文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在这么久的 时间里,作者回忆了些什么,回忆了谁?
他就是—— 李大钊先生
自读课文,思考:让作者永远忘不了 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前导入 李大钊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 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 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 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 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课前预习
1
李大钊(1889-1927)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 国共合作期间,在帮助孙中山确定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 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 主要著作收录于《李大钊文集》。
父亲对工作高度负责
反问句: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哪能离开呢?
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 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坚持到底忠于党
为了革命工作,他早已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说一说:被捕前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
被捕前的父亲
对工作高度负责 对革命高度忠诚
被捕时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 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 接着就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1927年4月28日
父亲的被难日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第一件事情(第2—7自然段):写被捕前父 亲烧掉文件和书籍,以及 工友阎振三被抓 。 第二件事情(第8—17自然段):写父亲 被敌人, 逮捕的经过 。 第三件事情(第18—29自然段):写在法庭上 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 的情景。 第四件事情(第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 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心情 。
仿写句子。
“无论……总是……”表示条件关系,我会用 它造句。
无论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从不 迟到。
说一说:“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能表现得那么积极勇敢?
父亲平时对“我”的教育和熏陶。“我” 看到了父亲在法庭上的表现。“我”从父亲 那里获取了无穷的力量。
说一说:女儿眼里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
在女儿眼里
层次梳理
被捕前——忠于革命事业
十六年前 的回忆
被捕时 法庭上
临危不惧, 视死如归
主题概括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被捕前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 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险恶、危险 ,被捕时,写了敌人的
___心虚、残暴 与父亲的 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 的 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 无比沉痛,展现了革命先烈 的 忠于革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 敬仰与怀念 。
前面埋下伏笔
使读者对人物的做法 了解得更加清楚,得
到更深的印象。
后面揭示答案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 血换来的。除了李大钊,你知道为国牺牲的革 命者还有哪些?
面对敌人 残酷审讯, 坚贞不屈 的赵一曼
舍身炸碉堡 的董存瑞
为了不暴露 目标,在火 中纹丝不动 的邱少云
宁死不屈 的刘胡兰
父亲是一个对孩子慈爱, 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 和力量的父亲。
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与 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 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 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军阀张作霖在帝 国主义支持下,率兵 进关,占领河北、山 东等地,以武力威胁 北伐国民革命军,下 令通缉李大钊同志。
局势危急
早出晚归 烧掉文件和书籍
局势越来越严重面对朋友和母亲 的劝离,父亲是怎么说的,你从中体 会到了什么?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 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 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 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 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 开呢?"
思考:联系上下文说说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
因为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所以
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面对敌人严刑拷打不动摇 面对亲人不忧伤。
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说一说:法庭上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
坚定沉着 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人们眼里,李大钊是一位忠诚的革命 者;在他女儿的眼里,他又是一个怎样的父 亲呢?读一读画出相应的句子体会一下。
父亲是很慈样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 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 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耐心 含糊
对比
充分表明了父亲对“我们”的慈爱 也表明父亲对革命事业是很慎重的
对比 对比 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同 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突出被 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好处 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不同的事物或同 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对比来写,效果会更加突出。
被捕前
1927年春天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 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 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早出晚归 工作忙碌
父亲为 什么而 忙碌?
1926年春天
李大钊领导并 亲自参加北京人民 反对日、英帝国主 义和反对军阀张作 霖吴佩孚的斗争。
必须争分夺秒工作
1927年春天
二、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相呼应的句子。 (1)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