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

合集下载

《2024年2013年1月华北地区重雾霾过程及其成因的模拟分析》范文

《2024年2013年1月华北地区重雾霾过程及其成因的模拟分析》范文

《2013年1月华北地区重雾霾过程及其成因的模拟分析》篇一一、引言在近几十年里,我国经历了越来越频繁的重雾霾事件。

这些天气现象,对公共健康和区域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1月的华北地区重雾霾事件,因其严重影响而受到广大研究者及公众的广泛关注。

本研究致力于分析这次雾霾事件的模拟数据,从而为进一步改善大气质量,降低重雾霾的发生率提供参考。

二、事件背景2013年1月,华北地区出现了持续的雾霾天气,涉及北京、河北、天津等主要城市。

该期间的雾霾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导致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困扰。

三、模拟分析方法本次模拟分析主要采用了先进的空气质量模型和气象学模型,通过综合气象条件、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等多种因素进行模拟分析。

同时,我们还利用了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来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四、重雾霾过程模拟结果根据模拟结果,2013年1月的华北重雾霾天气主要由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天气系统稳定,缺乏有效的冷空气或风力影响,使得空气流动性差;二是区域内燃煤排放的大量污染物难以迅速扩散;三是周边地区的工业污染、汽车尾气等污染源也是造成重雾霾的重要原因。

此外,由于当时的城市规划布局及环境保护措施不完善,也为重雾霾的持续存在提供了条件。

五、成因分析1. 气象因素:稳定的气象条件使得污染物难以扩散,形成了雾霾的积累。

特别是逆温层现象的出现,使得近地面的空气层处于稳定状态,进一步加剧了雾霾的严重性。

2. 污染源:燃煤排放、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

此外,农业活动如秸秆焚烧等也对雾霾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3. 城市规划与环保措施:城市规划布局的不合理、环保设施的不足以及环保意识的缺失也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

例如,部分城市的热电、钢铁等高污染行业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和控制。

六、结论与建议结论:本次模拟分析表明,2013年1月的华北地区重雾霾事件是由气象条件、污染源和城市规划与环保措施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3强雾霾事件成因

2013强雾霾事件成因

2013强雾霾事件成因污染物遇水汽发生灰霾事件研究认为,人类污染物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内因,可以说是“主谋”。

专项组成员、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陈良富说,空气污染物中的可溶性成分遇到浮尘矿物质凝结核后会迅速包裹,形成混合颗粒,再遇到较大的空气相对湿度后,就会很快发生吸湿增长,颗粒的粒径增长2倍至3倍,消光系数增加8倍至9倍,也就是能见度下降为原来的八分之一至九分之一。

通俗地讲,空气中原本存在的较小颗粒的污染物遭遇水汽后变成人们肉眼可见的大颗粒物,随即发生灰霾事件。

中国科学院分布在京津冀区域的15个PM2.5监测站的监测数据统计显示,1月份京津冀5次强霾污染分别发生在1月6日至8日、9日至15日、17日至19日、22日至23日、25日至31日。

这5次都少不了陈良富所说的水汽做“帮凶”。

霾中检测出危险有机化合物专项组“大气灰霾溯源”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说,本次席卷中国中东部地区的强霾污染物化学组成,是英国伦敦1952年烟雾事件和上世纪40-50年代开始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的混合体,并叠加了中国特色的沙尘气溶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在该污染事件中,共有800余人丧生。

美国政府在后来的调查中称,石油挥发物(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产生一种有刺激性的有机化合物,这个过程被称为光化学反应,其产物就是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

在京津冀雾霾天气的专项研究中,专项组检出了大量含氮有机颗粒物,这在王跃思看来是“最危险的信号”,因为这就是“洛杉矶上世纪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之一”。

经过源解析技术,这些包括含氮有机颗粒物在内的有机物被识别出了4类有机组分:氧化型有机颗粒物,主要来自于北京周边;油烟型有机物,主要来自局地烹饪源排放;氮富集有机物,一种化学产物;还有烃类有机颗粒物,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和燃煤。

其中氧化型有机颗粒物在整个污染过程所占比例最大,为44%,其余三个组分别占21%、17%和18%。

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

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

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2013年1月,中国东部地区持续性强雾霾天气频繁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这一系列雾霾天气的产生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大气稳定度、温度、天气系统、地形与气候特征等多个方面对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

首先,大气稳定度是造成雾霾天气产生的重要气象条件之一。

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层内的温度逆温现象比较明显。

逆温指的是大气层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增高,而不是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情况。

当逆温现象较为明显时,空气密度较大,湿度较高,气象条件比较稳定,有利于水汽的聚集以及污染物排放物的积累,从而形成持续性强雾霾天气。

其次,温度是影响雾霾天气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013年1月中国东部地区的温度较低,这为雾霾天气的生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低温导致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雾霾。

同时,低温还会导致污染物的释放速率降低,从而使得污染物在大气中停留时间更长,加剧了雾霾天气的程度。

第三,天气系统也对雾霾天气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3年1月中国东部地区强雾霾天气的形成和持续与冷空气活动有关。

当冷空气移动到地面,与地表发生接触,相对较暖的海面水汽蒸发增加,冷空气抬升形成云。

而在云层下方,冷空气向地面输送污染物,从而导致雾霾的产生和加剧。

此外,地形与气候特征也是影响雾霾天气产生的重要因素。

中国东部地区地势相对较平坦,山脉、丘陵等地理特征相对较少。

这就导致湿度较高,空气相对稳定,有利于雾霾天气的形成。

同时,中国东部地区气候特征也对雾霾天气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该地区的冬季天气多寒冷多雨,湿度相对较大,也增加了雾霾天气的形成几率。

综上所述,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的产生与多个气象因素密切相关。

大气稳定度、温度、天气系统活动、地形与气候特征等都是导致雾霾天气形成的关键因素。

中国的雾霾成因及其治理

中国的雾霾成因及其治理

中国的雾霾成因及其治理一.背景自2013年伊始,我国中东部地区受雾霾天气影响持续攀升,将近有8亿人成为受害者。

雾霾逐渐被人们高频率的关注,并且相关的政策已上升到国家层面。

二.成因(1)自然因素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和微风。

因此,山、河谷地区(山西的部分城市,湖南长沙等)、平原河湖地区(南京、杭州、合肥等)更易形成雾霾天气。

而干燥多风地区则不易形成雾霾,如乌鲁木齐、呼和浩特等。

(2)“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成本)”的经济发展方式经过改革开放这三十几年的粗放型高速经济发展,2009年我国每千元美元GDP的能耗约0.77吨原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

2010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别占比10%、47%、43%,而能源结构但三次产业及其与居民生活的能源消费比例为2:71:16:11。

比产业能耗结构更突出的问题是能源结构。

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其中49.5%用于火力发电)、石油、天然气、电力(包括水电、核电、其他能发电,不含火电)比例为71.9:20:4.6:3.5(下文同此口径),同期世界煤炭消费占比不到30%,我国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明显偏低。

(3)大气污染的区域化和生活方式的高碳化是一些大城市霾日数增加的主要原因。

2012年北京单位能耗为0.32吨,三次产业结构为0.9:24:75.1,能源结构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比例为27.1:32.6:14.4:25.9,基本达到世界大城市水平。

今年1月影响北京PM2.5的因素中周边地区影响、机动车直接和间接排放占比24.5%、22%占比较高。

三、治理措施(1)顶层设计和法律保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明确中央政府及各级政府的权责,并且通过财政补贴、政府扶持的政策让企业、个人参与到治理当中,并设立相关的部门监督,开设相关的微信平台等媒介手段(如在反腐过程中的监督手段)让普通大众参与到监督的行列当中。

2013年1月华北地区重雾霾过程及其成因的模拟分析

2013年1月华北地区重雾霾过程及其成因的模拟分析

2013年1月华北地区重雾霾过程及其成因的模拟分析2013年1月华北地区重雾霾过程及其成因的模拟分析近年来,雾霾问题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而2013年1月,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严重雾霾事件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思。

本文将对这次雾霾事件进行模拟分析,旨在寻找其成因,并探讨防治雾霾的有效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对2013年1月华北地区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

根据气象数据显示,这个月的平均气温较低,大气湿度较高,风速较弱,这些气象条件为雾霾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环境。

此外,当时的华北地区存在大量的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如工厂的排放、交通运输尾气等,这些污染源的存在也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因素。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数值模型对上述因素进行模拟分析。

数值模型是一种对大气物理和化学过程进行仿真和模拟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雾霾的形成机制。

在模拟过程中,我们将考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气象条件以及地形等因素,并结合实际观测数据进行验证。

通过模拟分析,我们发现,2013年1月华北地区的雾霾主要是由颗粒物和气体污染物的积累引起的。

在这个月期间,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较高,达到了严重超标水平。

而颗粒物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以及农业等。

此外,气体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也对雾霾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发现,华北地区的大气扩散条件较差,这使得雾霾的治理难度加大。

而且,华北地区的地形和气象条件也对雾霾的分布和扩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有利的气象条件下,雾霾的持续时间会更长,扩散范围也会更广。

针对这次雾霾事件,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

首先,要加强对固定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减少工厂排放的污染物。

其次,要加强对移动污染源的控制,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并实施交通限行等措施。

此外,还要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能力,及时发布空气质量信息,并向公众提供相应的防护知识。

总结起来,2013年1月华北地区发生的严重雾霾事件主要是由大气颗粒物和气体污染物的积累引起的。

上海2013年一次最严重雾霾 的发展过程及成因研究-大气科学论文-物理论文

上海2013年一次最严重雾霾 的发展过程及成因研究-大气科学论文-物理论文

上海2013年一次最严重雾霾的发展过程及成因研究-大气科学论文-物理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引言(Introduction)霾也称灰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能见度小于10km 的空气普遍混浊的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物体微带蓝色(中国气象局,2010)。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的进步和城市化的加快,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以及城市中心风速减小,为大气气溶胶的低空积聚创造有利条件,导致霾天气不断增加(张保安等,2010),从而对交通安全、人体健康、气候变化等造成了较大的威胁,也加剧了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白志鹏等,2006)。

近50 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数呈增加趋势,雾日数明显减少,霾日数明显增加,且持续性霾过程显著增加,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雾霾日数增加最快(曹进冬,2013)。

国外学者对雾霾的研究源于大城市对能见度降低的重视。

自20 世纪70 年代,世界上不少大城市空气污染严重,进而导致城市能见度的降低。

研究表明,PM2.5、PM10和NO2的增加引起了城市能见度的降低(Appel et al.,1985; Hodkinson J R,1966)。

Malm 等定量分析了美国雾霾天气的时空演变,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追踪了雾霾物质的源头(Malm,1992);Marcazzan 等研究了1997 年到1998 年间PM2.5和PM10意大利米兰地区的浓度变化,PM2.5在冬季的浓度更高(Marcazzan et al.,2001);Macias 等通过对美国西南部多个城市雾霾天气的个案研究,分析了气溶胶的化学成分(Macias,1981);此外,国外学者深入系统地研究了雾霾现象对天气气候的影响(Morris et al.,2006;Ferman et al.,1981)。

国内学者也已经开展了较多关于雾霾天气出现时的天气特征和成因等的研究(潘本锋等,2013;过宇飞等,2013;周涛等,2012;郑庆锋等,2012;史军等,2010;胡亚旦等,2009;刘爱惜等,2005)。

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

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

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近年来,中国东部地区频繁出现持续性强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2013年1月,中国东部地区再次遭遇了一次严重的雾霾天气。

本文将通过对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雾霾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2013年1月,中国东部地区普遍出现了持续性的低温、稳定的大气层结以及高湿度的天气条件。

这些气象条件为雾霾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首先,低温天气是雾霾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低温会导致大气中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雾,从而产生雾霾现象。

其次,稳定的大气层结也是雾霾形成的关键因素。

大气层结指的是大气中的温度垂直分布情况。

一般情况下,在正常的大气层结中,温度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递减。

而在稳定的大气层结下,温度递减的速率较低,导致空气难以上升和对流不畅,使得雾霾在一定区域内滞留。

最后,高湿度也是雾霾生成的必要条件。

高湿度会导致大气中的水分饱和度提高,使得水蒸气凝结成云雾颗粒,形成雾霾。

此外,2013年1月中国东部部分地区还出现了臭氧和颗粒物浓度的增加,也为雾霾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臭氧是一种有害气体,是雾霾的重要成分之一。

臭氧生成和积累主要与空气中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光照等因素密切相关。

而颗粒物是一种微小的悬浮固体或液体颗粒,也是雾霾的重要成分之一。

颗粒物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和大气自身,包括工业排放、车辆尾气、燃煤等。

这些臭氧和颗粒物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雾霾天气的严重程度。

另外,更为严重的是2013年1月中国东部雾霾天气持续时间的延长。

雾霾天气的持续时间也是影响其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次雾霾天气持续了较长时间,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这主要是由于持续的高湿度和稳定的大气层结使得雾霾无法迅速消散。

在这种条件下,空气流动不畅,无法将雾霾带走,导致雾霾天气持续存在。

北京雾霾天气探讨

北京雾霾天气探讨

北京雾霾天气探讨2013高考历史热点:北京雾霾天气探讨一、热点背景:2013年1月27日,第四次雾霾侵扰京城,10时空气质量实况监测显示,城区、郊区空气质量指数A Q I均在200以上,为五级重度污染。

1月份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出现雾霾天气,与空气质量相关的呼吸道疾病病例相应增多,也引发了人们的“空气焦虑”。

专家表示,持续雾霾污染天气与冬季多雾有关,但根本原因则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尤其是燃煤、工业污染、机动车排放、城市人口密集等因素加剧了冬季空气质量恶化。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24日说,PM 2 .5治理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力度治理。

二、历史考点分析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史范围:1、道家(无为)、儒家思想(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2、建国后的50年经历了三次资源环境恶化:一是1958年“大跃进”导致的第一次资源环境恶化,二是“文化大革命”导致的第二次资源环境恶化,三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第三次资源环境恶化。

前两次均系国家当时领导人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而第三次则是人口惯性增长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建国后环境保护工程、政策与法制。

世界近现代史范围:三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三次工业革命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

2013年高考可能的命题角度:用生态史观解读古今中外气候变化,从人与自然互动的角度来看待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解读古今中外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站在整体史的高度,思考当前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

三、考点拓展: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1、农耕文明时代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农本”思想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农业的垦殖,虽然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使中国文明能够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长期过度的开发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使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气候恶化等问题日渐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
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2013年12月25日报道盘点了2013年全球各地在气候和能源领域的五大话题事件,中国雾霾排第一。

2013 年1月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为4.7天,较常年同期(2.4天)偏多2.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

2013年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重庆、天津十三省市,雾霾日数均为历史同期之最。

辽宁雾霾天数已经破了历史纪录。

2013年雾霾高发的原因是什么?偶然还是必然?
雾霾天气的出现主要受两个条件的影响:一是大气颗粒物浓度,二是气象条件。

大气污染是雾霾发生的元凶,这是人们的共识,这里就不多讨论了。

本文主要讨论雾霾发生的气象条件规律性,以便有效地预测和预防。

一、雾霾发生的半年周期和年周期
最近的研究表明,雾霾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每年11月至次年1月的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雾霾的形成,每年2月~4月的潮汐组合类型不利于雾霾发生;每年5~7月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雾霾发生,每年8月~10月潮汐组合类型不利于雾霾发生,潮汐组合类型转化的周期为6个月。

这个半年周期是固定的,每年都是这样。

与雾霾季节性相叠加,雾霾频发期是每年的1月和12月。

吴兑等人根据1951年~2005年中国大陆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出同样的结论:就中国大陆而言,12月和1月霾天气日数明显偏多,两个月霾日数的总和达到了全年的30%;9月霾天气日数最少,约占全年的5%。

这一研究结果与潮汐类型的划分完全一致。

2013年的中国雾霾首发在1月,并于12月进入高潮。

二、潮汐南北震荡的18.6年周期
美国科学家相信,即使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自己的卫星月球也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

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使地球的温度上升,是地球的恒温器。

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

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

当日、地连成的直线与月、地连成的直线相互垂直时,太阳潮汐减弱月球潮汐,使地球海洋潮汐变小,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

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

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
比其他周期的潮汐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数据,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温度14℃高0.54℃。

2005年地表温度比这30年的平均值高出0.48℃,名列第二位。

全球最热年的排序:1998年、2005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6年。

由此可见,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难以恢复到1998年的水平。

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5年-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年~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

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12月初的雾霾波及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雾霾天数均创下历史纪录。

权威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29.9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0.3天,达到52年来的峰值。

2014年~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2013年雾霾高发,并将在今后三年持续高发。

52年前,1959年~1960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前一周期的雾霾高发。

三、准60年“太平洋十年涛动”周期
“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
1996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为PDO)。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年至30年。

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

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1890年至1924年,而1925年至1946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1947年至1976年,1977年至1999年为“暖位相”。

第三周期的“冷位相”为2000年~2035年之间。

在1947年~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西方工业化国家雾霾事件频繁发生:
1946年、1948年在美国洛杉矶两次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26日~31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发生因烟污染而导致43%的人受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而病倒, 17人死亡事件;
1952年12月5日~8日,伦敦烟雾事件,造成4000人死亡,8000多人得病;
1955年8月~9月,又在洛杉矶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造成400老人死亡,在该地的250万辆汽车,日排1000多吨碳氢化合物石油烃废气、一氧化碳和氧化氮,铅烟进入大气与空气中其他化学成份反应产生浅蓝色烟雾,由于地
势使之长期滞留造成污染;
1970年7月8日,在日本东京也发生光化学烟雾和二氧化硫废气使万人受害事件。

2013年中国雾霾事件频发也是在2000年~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显示了雾霾发生的拉马德雷周期性,也表明雾霾高发时间的长期性。

在2030年~2060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雾霾事件将进入相对平静时期。

四、风速减弱是雾霾频发的重要原因
一项研究表明,北半球最近30年风速减慢。

法国和英国研究人员分析了欧洲、亚洲、北美的822个气象观测点的风速记录,结果显示,从1979年到2008年,大部分地方的风速都有所下降,风速下降幅度介于5%到15%之间。

风速下降可能有多种原因,比如气候变化可能影响了气流的传统活动模式,导致风速下降。

一些地方的森林植被恢复和增长使得地球表面更为“粗糙”,也会起到降低风速的效果。

澳大利亚Tim McVicar博士研究小组发现近30年来澳大利亚平均风速以每年0.009米每秒的速度递减,该递减的现象遍布88%的国土范围。

不只是大洋洲,已有的文献表明,包括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在内的中纬度的世界,好像真的都正在变得风平浪静了。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莫兴国研究员的研究小组也发现华北平原风速在过去50
多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我们在2010年指出,北半球最近30年风速减慢的研究提出如下两个重要课题:其一,风速减慢是否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二,利用风能是否存在负面效应。

事实上,大陆集中在北半球,比森林高得多的城市高层建筑密布在沿海地区,阻挡陆海之间的季风循环,是北半球最近30年风速减慢的人为原因。

密布在大陆内部的高架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如蜘蛛网,也是减慢内陆风速的重要原因。

风力发电机利用风能发电,更是风速减慢的重要人为因素,这表明,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风能利用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由温差产生的大气环流是信风和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其结果是均衡赤道和两极、大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营造全球正常均衡的气候变化。

人为降低风速,阻碍大气环流的正常运作,可造成热带地区更热、寒带地区更冷的极端气候频发,是严重气象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城市内涝与城市减慢风速、云层阻挡在城市上空有关。

由于城市减慢风速和改变风的方向,大城市的无序扩张将导致周围农村大气环流的改变和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这些问题需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和解决。

最典型的例子是“三北防护林”工程。

三北防护林是防治沙尘暴的成果,也是2013年中国雾霾高峰的生成原因。

近年来北京的沙尘暴确实减少了,但是,北京的雾霾也确实在突飞猛进:一种灾害的防治意味着另一种灾害的增强。

灾害防治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该综合防治,合理布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