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管理4--信用风险管理-2011

合集下载

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是指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过程中,针对各类风险制定并执行相应的管理措施,以保障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投资者的利益。

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降低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提高其盈利能力和稳定性。

一、市场风险管理市场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来自市场波动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等。

为了管理市场风险,金融机构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包括风险测量和监控、风险限额和风险分散等措施。

此外,金融机构还应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政策,明确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管理策略,确保风险管理与机构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二、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来自借款人或其他交易对手无法履行合约义务的风险。

金融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等环节。

风险评估主要通过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确定其还款能力和意愿;风险控制则包括制定贷款政策、设定贷款额度、选择担保方式等措施;风险监测则通过建立风险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信用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面临资金流出压力时,无法及时筹集足够的资金来满足支付义务的风险。

为了管理流动性风险,金融机构应制定合理的资金管理政策,包括建立充足的流动性储备、设定流动性限额和制定应急策略等。

此外,金融机构还应建立流动性风险监测和应对机制,及时评估和管理流动性风险。

四、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是指金融机构面临的来自内部操作失误、系统故障、欺诈等因素导致的风险。

为了管理操作风险,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风险报告和监控机制等。

此外,金融机构还应加强员工培训和意识教育,提高员工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五、法律风险管理法律风险是指金融机构面临的来自法律法规变化、合同纠纷等因素导致的风险。

为了管理法律风险,金融机构应建立合规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合规部门、制定合规政策和程序、加强合规培训和监督等。

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是指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过程中,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的一种管理活动。

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保障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营,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对金融机构的不利影响,确保金融机构能够持续提供稳健的金融服务。

一、风险识别和评估金融机构在进行风险管理时,首先需要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

这包括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通过分析市场数据、监测市场动态、评估客户信用状况等手段,金融机构可以对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和量化评估。

1. 市场风险识别和评估市场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面临的资产价格波动和市场变动带来的风险。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建立风险模型、分析历史数据、进行场景分析等方法,对市场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

通过对不同市场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金融机构可以评估市场风险的潜在影响。

2. 信用风险识别和评估信用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与客户进行交易和借贷过程中,由于客户违约或信用状况恶化而导致的风险。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客户信用评级、债务违约概率计算、贷款违约概率模型等方法,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

通过建立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框架和控制措施,金融机构可以有效降低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

3. 操作风险识别和评估操作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业务运营过程中,由于内部操作失误、系统故障、欺诈行为等原因导致的风险。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员工培训、完善业务流程等方法,对操作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

通过建立风险事件管理系统和风险指标体系,金融机构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操作风险事件,减少损失。

二、风险控制和管理在识别和评估风险之后,金融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和管理风险,以确保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这包括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监测等方面的措施。

1. 风险分散和分配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将资金投资于不同的资产类别、行业、地区等,实现风险的分散和分配。

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和合理的资产配置策略,金融机构可以降低特定风险对整体投资组合的影响。

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

⾦融风险管理⼀、名词解释1、系统性风险:不可分化的风险。

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全局性的共同因素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可能变动,这种因素以同样的⽅式对所有证券的收益产⽣影响。

系统性风险即市场风险,即指由整体政治、经济、社会等环境因素对证券价格所造成的影响。

系统性风险包括政策风险、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利率风险、购买⼒风险、汇率风险等。

这种风险不能通过分散投资加以消除,因此⼜被称为不可分散风险。

2、纯粹风险:只有损失机会,⽽⽆获利可能的风险。

3、⾦融风险管理:以消除或减少⾦融风险及不利影响为⽬的,⼈们通过⼀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控制⾦融风险的⾏为。

4、存款保险制度:⼀种⾦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融机构集中起来建⽴⼀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按⼀定存款⽐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存款保险准备⾦,当成员机构发⽣经营危机或⾯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保护存款⼈利益,维护银⾏信⽤,稳定⾦融秩序的⼀种制度。

5、久期:也称持续期,是1938年由 F. R . M a c a u l a y 提出的。

它是以未来时间发⽣的现⾦流,按照⽬前的收益率折现成现值,再⽤每笔现值乘以其距离债券到期⽇的年限求和,然后以这个总和除以债券⽬前的价格得到的数值。

6、缺⼝:利率敏感性缺⼝⽤于衡量商业银⾏净利息收⼊对市场利率的敏感程度。

利率敏感性缺⼝由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差表⽰。

7、表内套期保值:不分别考虑即期交易和远期交易的损益,调整外汇风险敞⼝为零,来消除外汇风险影响。

但是表内套期保值成本较⾼,同时通过对资产负债的调整会对整个机构的运营产⽣影响。

8、远期利率协议:交易双⽅约定在⼀定期限后以⼀个固定的远期利率出借⼀定期限和规模的资⾦的协议,提供了防范未来利率变化风险的⼀种机制。

9、极限测试:极端测试法指将商业银⾏置于某⼀特定的极端市场情况下,如果利率期限骤升150个点,汇率贬值10%等异常的市场变化,然后测试该银⾏在这些关键市场变量情况下的表现状况。

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一、背景介绍金融风险管理是指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通过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种风险,确保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对于保护金融机构的资产和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二、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贷款、投资和交易等活动中,由于借款人或者交易对手无法履行合同义务而造成的损失风险。

为了有效管理信用风险,金融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包括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和担保品的价值等。

此外,金融机构还应制定合理的贷款政策和授信限额,并进行定期的风险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三、市场风险管理市场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和交易活动时,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利率变动和汇率波动等原于是造成的损失风险。

为了管理市场风险,金融机构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包括制定投资策略、设定风险限额和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等。

此外,金融机构还应加强市场监测和风险预警,及时调整投资组合和采取对冲措施,降低市场风险的影响。

四、流动性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面临资金流出压力时,无法及时获得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债务偿付和业务发展的风险。

为了管理流动性风险,金融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流动性管理机制,包括制定流动性管理政策、建立流动性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及建立应急融资渠道等。

此外,金融机构还应加强资金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流动性风险的发生和影响。

五、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日常运营中,由于内部流程、系统故障、人为失误和欺诈行为等原于是造成的损失风险。

为了管理操作风险,金融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制定操作规程、设立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部门,加强员工培训和风险意识教育等。

此外,金融机构还应加强对外部合作火伴的风险评估和监控,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操作风险。

金融风险管理部分答案

金融风险管理部分答案

第一章概述一、名词解释风险: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组织实现其既定目标的影响。

操作风险:指由内部流程、人员行为和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败,以及外部事件导致直接和间接损失的风险。

金融风险管理:金融机构用于识别、测量、监管和控制其风险的一整套政策和程序。

即识别、衡量并控制各种风险的过程。

法律风险:是指金融机构签署的交易合同因不符合法律而得不到实际履约,从而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的风险。

风险补偿:一是指损失发生之前的价格补偿,如提高贷款利率、期权费、保险费,其核心是风险定价。

二是指事后的抵押、担保与保险等形式获取的资金补偿。

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持有的资产流动性差和对融资能力枯竭而造成的损失或破产的可能性。

投机风险:既能带来损失又能带来收益的风险战略风险:指由于经营决策失误、决策执行不当或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束手无策,从而对银行形成长期负面影响。

结算风险:是指不能按期收到交易对手支付现金或其他金融工具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国家风险:指经济主体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贸易与金融往来中,由于别国宏观经济、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变化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系统风险:对所有资产(或主体)的收益都起影响的事件所导致的风险。

特定风险:只对单个资产(或主体)收益有影响的事件所导致的风险。

事件风险:该概念的提出最初与新兴市场有关,指由重要的政治或经济事件造成可能损失的风险,后又将自然灾难与信誉风险包括进来。

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政治)风险。

合规风险:指由于违犯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造成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

风险管理文化:指金融机构对待风险的态度以及在风险管理方面采取的常规性制度和指导性文件。

二、单项选择1.按弗兰克.奈特(Knight)爵士对风险的定义,风险是指()。

A.确定性;B.不确定性;C.可能性;D.既知道未来发生的所有可能状态,而且知道各种状态发生概率的大小。

2.只能带来损失而不能带来收益的风险是()。

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措施,以识别、评估、监控和控制各种金融风险,从而保护金融机构自身利益和客户利益的过程。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交易中可能会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因素。

合理的风险管理可以帮助金融机构避免或减少潜在的损失,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市场风险管理市场风险是金融交易中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潜在损失。

金融机构应该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来监控市场风险,例如建立风险限额和监测机制,确保交易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此外,金融机构还应该进行市场风险的评估和模型验证,以提高风险识别和预测能力。

二、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在信贷和担保业务中面临的潜在损失风险。

金融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评估和监测机制,包括客户信用评级和贷款审核流程等。

此外,金融机构还应该加强风险分散和风险管理措施,通过多样化投资组合、限制信贷额度等方式减少信用风险。

三、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操作失误、技术故障、违规行为等因素导致的潜在损失风险。

金融机构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风险管控岗位设置、内部审计、交易监测等,以减少操作风险的发生。

此外,培训和教育员工,加强风险意识,也是减少操作风险的重要手段。

四、流动性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是金融机构在资产负债管理和资金运营过程中面临的潜在风险。

金融机构应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资金筹措和管理计划,包括确定流动性指标、建立充足的流动性储备以及制定流动性应急预案等。

同时,金融机构也应该加强对市场流动性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减少流动性风险。

五、法律合规风险管理法律合规风险是由于法律法规变动、合同失效等因素引发的潜在损失风险。

金融机构应该建立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内部合规政策和流程、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等。

此外,金融机构还应该加强法律风险和合同风险的预防措施,确保金融业务的合规性和合法性。

综上所述,金融风险管理对于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至关重要。

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

unit11、金融中介机构功能:(PPT《金融风险管理绪论》)(体现在哪?)①经纪人业务②资产转换2、金融风险的定义:(PPT《金融风险管理概述》)金融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遭受损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

金融风险是从事资金的借贷、资金经营等金融活动所产生的风险。

它特别强调结果的双重性,既可以带来经济损失,也可以获得超额收益。

3、金融风险的特征:(P4)①普遍性②传导性和渗透性③隐蔽性④潜伏性和突发性⑤双重性⑥扩散性⑦可管理性⑧周期性4、金融风险的分类:(P6)①信用风险②流动性风险③利率风险④汇率风险⑤操作风险⑥法律风险⑦通货膨胀风险⑧政策风险⑨国家风险5、金融风险管理的定义:(P9)风险管理从狭义角度讲是风险度量,即对风险存在及发生的可能性、风险损失的范围和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从广义角度讲是指风险控制,包括监测及制定风险管理规章制度等。

总体来讲,金融风险管理是指人们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控制金融风险以消除或减少其不利影响的行为。

unit3.计算题1、信用风险的定义:(P39)从狭义上来讲,信用风险通常是指信贷风险,广义上的信用风险指所有因客户违约(不守信)所引起的风险。

2、影响贷款收益因素:(PPT《信用风险管理》)①贷款利率②与贷款相关的所有费用③贷款的信用风险溢价④贷款的抵押担保⑤其他非价格条件(尤其是补偿余额和准备金要求)3、预期收益率:(PPT《信用风险管理》)①违约风险:借款人无力或不愿履行贷款合约承诺条款的风险。

②贷款的收益与承诺收益的关系:E(r)=p(1+k)-1p为还款的概率4、零售贷款和批发贷款手段:(PPT《信用风险管理》)①零售贷款决策:风险机构控制其信用风险的手段是信用限制,而不是一定范围内的利率和价格浮动。

②批发贷款决策:金融机构使用利率和贷款数量来控制信用风险。

5、单项贷款的种类:(PPT《信用风险管理》)①工商业贷款②房地产贷款③个人(消费)贷款④其他贷款unit4.案例题1、流动性风险的定义:(P75)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来满足客户当前或未来的资金需求。

金融风险管理习题答案-第4章 信用风险

金融风险管理习题答案-第4章 信用风险

第4章 信用风险8. 某企业持有A 、B 、C 三种债券(相互独立),其面值和违约率见下表,假定违约的(1) 计算各种可能的信用损失及其分布。

(2) 求出预期损失和给定置信度为95%时的未预期损失。

违约概率:P(A)=0.05*(1-0.1)*(1-0.2)=0.036;以此类推。

预期损失(万元)由信用损失分布可知给定置信度为95%时的未预期损失=50-16=34(万元)9. 某公司当前资产的市值为2500万元,资产的增长率预计为每年20%,公司资产波动率预计为14%,公司1年后的违约临界值为870万元。

求违约距离。

答:第132页公式(4-30)应修改为:T DEFT V V DD V σ-=⋅,其中T V 为T 时刻的预期资产价值;DEF V 为T 时刻的违约临界值;σ是资产波动率。

所以可得出违约距离2500*1.28705.0712500*1.2*0.14TDEF T V V DD V σ--===⋅10. 一张A 级债券的面值为10万元,三年后到期,年利率为6%,违约回收率及其标准差分别为38.52%、23.81%。

求该债券一年后的价值分布。

(信用等级转移见表4-4,远期利率见表4-5)=200.108+300.068+500.165+700.027+800.017+1000.003=16⨯⨯⨯⨯⨯⨯答:首先计算当债券一年后由A 级上升为AAA 级后的价值为()20.610.60.610.965610.040610.0406AAA V =++=++(万元)按此方法依次求得一年后债券变换为不同信用等级(AA~CCC )后的价值。

违约时的价值为(万元)11. 某机构有10笔相互独立的贷款,假定风险暴露频段值为L =3(万元),可将10笔贷款分为两个频段级,其中4笔位于频段,其余位于频段,在每个频段内,贷款违约的平均数目为,违约数服从泊松分布。

(1) 求、频段级内,对应于不同违约数目的违约率及违约损失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信用风险管理学习目标1.信用风险的含义、特点2.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风险敞口的含义和计算3.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第一节信用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一、信用风险的概念随着历史的演进,对信用风险的看法出现不同的观点。

传统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指的是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即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到期债务造成违约,而给经济主体经营带来的风险。

现代观点认为,当交易双方不愿意或不能全部履行它们的合约责任时,信用风险就会形成,既包括违约风险又包括市场风险。

随着风险环境的变化和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定义已经不能反映现代信用风险及管理的本质。

从组合投资的角度出发,信用资产组合不仅会因为交易对手(包括借款人﹑债券发行人等)的直接违约而发生损失,也会因交易对手履约可能性的变动而带来的风险。

一方面,一些影响交易对手信用概况事件的发生,如信用等级降低﹑盈利能力下降,造成所发行债券跌价,从而给银行带来风险;另一方面,在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易市场是贷款等流动性差的资产价值能够得到更恰当和及时的反应。

如信用衍生品市场上,信用产品的市场价格是随着借款人的还贷能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动的,这样,借款人信用状况的变化也会随时影响银行资产的价值,而不仅仅在违约发生时出现。

正是从这两个方面来看,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不仅包括违约风险,还应包括由于交易对手(债务人)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上的变化导致债权人资产价值发生变动遭受损失的风险。

二、信用风险的特征信用风险所注重的问题和市场风险有很大的区别:(1)信用风险要在考虑违约风险的同时,还要考虑因违约导致资产价值变化的市场风险;(2)市场风险的风险限额取决于交易组织(如业务单位﹑交易或投资组合),而信用风险的限额取决于总体的风险,即对每一个在法律上明确界定的交易方的总风险或者净风险;(3)市场风险通常以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天)作为时间尺度,但是对一潜在的违约等,通常以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年)作为时间尺度;(4)市场风险可以通过套期套汇等避险方法得到彻底的消除,而信用等县只能最大限度地缓解,但是无法根本消除,因此必须加以审慎的管理;(5)法律方面的规定在估测性用风险方面也非常重要,但是在测量市场风险方面却几乎不予考虑。

三、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四、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金融机构的本质是风险的吸收者﹑调解人和咨询顾问,成功的金融机构应该具有卓越的平衡风险—收益的技能和实力,需要建立强有力的信用文化。

(1) 信用文化及对风险的态度对风险的管理至关重要(2) 随时监测公司所面临的一切风险并采取相应对策(3)在机构设置上更加有利于信用风险管理第二节信用风险的度量方法总而言之,定性和定量两类方法信用风险度量的参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度量信用风险的参数: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风险敞口一、违约概率的(定量)度量方法风险价值(VaR)的概念来自市场风险,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市场风险最重要的标准型的度量。

按照VaR的定义,其核心内容是勾画风险的分布。

按照分布类型,信用风险VaR模型可以分为损失(Loss)分布和盯市价值分布两类。

基于损失分布的信用风险VaR模型,如CSFP的Credit Risk+模型(Credit Suisse,1997),是对于两维评级框架的进一步细化,参数PD和LGD本身都不再是常数,而是符合一定的分布,但是并没有考虑信用利差风险。

基于价值分布的信用风险VaR模型,典型代表是JP摩根的CreditMetrics模型(CreditMetrics,1997)的核心是信用风险评级的转移概率矩阵,McKinsey的CreditPortfolioView模型(Wilson, 1997a,1997b)建立宏观经济违约模型,得到信用风险评级的条件转移概率矩阵,而KMV模型(Crobie, 1997)则基于Merton模型框架,利用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时间序列推演信用风险分布。

这些模型都考虑了信用利差风险。

上述四个模型是信用风险VaR模型的典型代表,目前在实业界的应用都比较广泛,特别是CreditMetrics和KMV模型。

一个很有意义的现象:这四个模型都有咨询公司推出的,而且个咨询公司的模型白皮书都是在1997年首次发布的。

(一)判断分析1.专家评分略2.奥特曼Z-Score模型Edward Altman的Z得分公式(Z-Score Formula)是一个多变量财务公式,用以衡量一个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并对公司在2年内破产的可能性进行诊断与预测。

研究表明该公式的预测准确率高达72% - 80%。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金融经济学家爱德华·阿特曼(Edward Altman)在1968年就对美国破产和非破产生产企业进行观察,采用了22个财务比率经过数理统计筛选建立了著名的5变量Z-score模型Z-score模型是以多变量的统计方法为基础,以破产企业为样本,通过大量的实验,对企业的运行状况、破产与否进行分析、判别的系统。

Z-score模型在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爱尔兰、日本和荷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Z-Score 模型概述Z—Score模型在经过大量的实证考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计算出一组反映公司财务危机程度的财务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对财务危机警示作用的大小给予不同的权重,最后进行加权计算得到一个公司的综合风险分,即z值.将其与临界值对比就可知公司财务危机的严重程度。

Z—Score模型判别函数为:Z = 0.012X1 + 0.014X2 + 0.033X3 + 0.006X4 + 0.999X5其中: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反映公司资产的变现能力和规模特征。

一个公司营运资本如果持续减少,往往预示着公司资金周转不灵或出现短期偿债危机。

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反映公司的累积获利能力。

对于上市公司,留存收益是指净利润减去全部股利的余额。

留存收益越多,表明公司支付股利的剩余能力越。

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

即EBIT/资产总额。

可称为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而通常所用的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为EBIT/平均资产总额,分母间的区别在于平均资产总额。

避免期末大量购进资产时使X3降低,不能客观反映一年中资产的获利能力,衡量上市公司运用全部资产获利的能。

X4=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总额/负债总额.测定的是财务结构,分母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的账面价值之和.分子以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取代了账面价值,使分子能客观地反映公司价值的大。

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即总资产周转率,企业总资产的营运能力集中反映在总资产的经营水平上。

如果企业总资产周转率高.说明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的成果好。

反之,如果总资产周转率低,则说明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的成果差.最终将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

Z--Score模型从企业的资产规模、变现能力、获利能力、财务结构、偿债能力、资产利用效率等方面综合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进一步推动了财务预警系统的发展。

奥特曼通过对Z—Score模型的研究分析得出Z值与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成反比,Z值越小。

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行就越大,Z值越大,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

当Z<1.8时,企业属于破产之列当时;当1.8<Z<2.99时,企业属于“灰色区域”,很难简单得出企业是否肯定破产的结论;当Z>2.99时,公司财务状况良好,破产可能性极小。

但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环境不同,每个国家值的判断标准也各不相同,因而各国家公司值的临界值也各不相同。

(2) Z-Score模型的缺点仅考虑2个极端情况(违约与没有违约),对于负债重整、或是虽然发生违约但是回收率很高的情况就没有做另外较详细的分类。

权数未必一直是固定的,必须经常调整。

未考虑景气循环效应因子的影响。

公司违约与否与风险特性的关系实际上可能是非线性的。

缺乏经济的理论基础,也就是为什么就这几个财务变量值得考虑,难道其它因素(例如公司治理变量)就没有预测能力吗?对市场的变化不够灵敏(运用的会计资料更新太慢)。

无法计算投资组合的信用风险,因为Z-Score模型主要是针对个别资产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对整个投资组合的信用风险无法衡量。

(3) Z-Score模型在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中的实证分析1.样本的选取。

以沪深两市A股市场2007年因财务状况异常被特别处理的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由于A 股上市公司执行国内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其对外财务信息容易收集也较完整,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的特征较明显,2001年2月22日中国证监会根据《公司法》正式颁布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建立了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机制,使得这一研究对象具有很高的关注度。

对上市公司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判断.对于规范证券市场的运作、降低投资风险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2007年ST公司中界定12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再按照与之同时期、资产规模相当(相差不超过10%)的原则选取与其相对应的12个正常上市公司。

基于ST企业被“特别处理”的前3年的资料,即假设上市公司在第t年被实施ST.选取上市公司ST之前的第t一2、t一2、t一3年财务数据为样本建立模型。

样本数据来源于证券之星、深沪证券交易所网站以及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采用Excel2003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指标的适应性设定。

鉴于我国股市非流通股无市场价格,在计算股权市价总值时采用的是每股股价与社会公众股股份数相乘的办法.又考虑到计算息税前利润时需要用到利息费用,因此对Z计分模型中的各项指标的设定作以下调整:X1=(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资产总额;X2=(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金)/资产总额;X3=(税前利润十财务费用)/资产总额;x4=(每股市价*流通股数+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数)/负债总额;X5=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按照Z—Score模型的要求收集整理财务数据,利用Excel计算得到不同年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z值得分。

见下表。

Z值公司名称t-1年t-2年t-3年ST建机(600984) 1.48 2.041 2.147S*ST东方A(000725) -0.265 0.458 0.685ST自仪(600848) -0.076 -O.56l 0.133ST通科(600862) 0.963 1.872 1.764S*ST四环(000605) -0.864 0.387 1.087ST汇通(000920) 0.861 1.542 1.695ST中纺(600610) 0.87 1.695 1.793ST三元(600429) 2.882 1.819 1.78ST金马(000980) 0.58 1.676 2.76ST天宇(000723) -0.37 1.12 1.37 ST常柴(000570) -0.014 0.81 1.7 ST证星(600213) 0.52 0.5 1.8l 鼎盛天工(600335) 1.867 1.873 1.942 经纬纺机(000666) 2.246 1.919 1.959 江钻股份(000852) 3.22 2.682 1.994 青海华鼎(600340) 1.974 1.969 3.453 北人股份(600860) 1.275 1.879 2.262 全柴动力(600218) 2.992 1.747 3.03 国祥股份(600340) 3.67 3.78 4.14 北矿磁材(600980) 2.869 4.203 6.129 思达高科(000676) 3.05 1.85 2.55 长征电器(600儿2) 3.2l 3.03 2.68 江淮动力(000816) 1.7 2.92 2.73对ST公司的预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