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管理经典案例2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金融风险管理案例集目录案例一:法国兴业银行巨亏案例二:雷曼兄弟破产案例三: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事件案例四:“中航油”事件案例五:中信泰富炒汇巨亏事件案例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破产案例七:越南金融危机案例八:深发展15亿元贷款无法收回案例九:AIG 危机案例十:中国金属旗下钢铁公司破产案例十一:俄罗斯金融危机案例十二:冰岛的“国家破产”案例一:法国兴业银行巨亏一、案情2008年1月18日,法国兴业银行收到了一封来自另一家大银行的电子邮件,要求确认此前约定的一笔交易,但法国兴业银行和这家银行根本没有交易往来。
因此,兴业银行进行了一次内部查清,结果发现,这是一笔虚假交易。
伪造邮件的是兴业银行交易员凯维埃尔。
更深入地调查显示,法国兴业银行因凯维埃尔的行为损失了49亿欧元,约合71亿美元。
凯维埃尔从事的是什么业务,导致如此巨额损失?欧洲股指期货交易,一种衍生金融工具产品。
早在2005年6月,他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技术,绕过兴业银行的五道安全限制,开始了违规的欧洲股指期货交易,“我在安联保险上建仓,赌股市会下跌。
不久伦敦地铁发生爆炸,股市真的大跌。
我就像中了头彩……盈利50万欧元。
”2007年,凯维埃尔再赌市场下跌,因此大量做空,他又赌赢了,到2007年12月31日,他的账面盈余达到了14亿欧元,而当年兴行银行的总盈利不过是55亿欧元。
从2008年开始,凯维埃尔认为欧洲股指上涨,于是开始买涨。
然后,欧洲乃至全球股市都在暴跌,凯维埃尔的巨额盈利转眼变成了巨大损失。
二、原因1.风险巨大,破坏性强。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牵涉的金额巨大,一旦出现亏损就将引起较大的震动。
巴林银行因衍生工具投机导致9.27亿英镑的亏损,最终导致拥有233年历史、总投资59亿英镑的老牌银行破产。
法国兴业银行事件中,损失达到71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案件,震惊了世界。
2.暴发突然,难以预料。
因违规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受损、倒闭的投资机构,其资产似乎在一夜间就化为乌有,暴发的突然性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
金融行业警示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违规操作、内幕交易、欺诈行为等屡见不鲜,给金融市场带来极大风险。
本案例将以一起典型的违规操作事件为例,对金融行业进行警示教育。
二、案例概述2018年,某证券公司员工王某,利用职务之便,违规操作客户账户,进行非法获利。
王某在任职期间,负责管理客户投资账户,却利用职务之便,将客户资金转入自己控制的账户,并利用客户账户进行非法交易,从中获利。
经过调查,王某非法获利金额高达数百万元。
三、案例分析1. 违规操作原因分析(1)内部监管缺失。
该证券公司在内部监管方面存在严重漏洞,对员工的管理不到位,导致王某有机会进行违规操作。
(2)员工道德风险。
王某在道德层面存在严重缺失,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客户利益,违规操作客户账户。
(3)法律意识淡薄。
王某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足,对违规操作的后果认识不清,导致其敢于铤而走险。
2. 风险影响分析(1)损害客户利益。
王某的违规操作导致客户资金损失,损害了客户合法权益。
(2)破坏市场秩序。
王某的违规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3)损害公司形象。
王某的违规行为给公司带来了负面影响,损害了公司形象。
四、警示教育1. 强化内部监管。
金融机构应加强内部监管,完善制度,堵塞漏洞,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 提高员工道德素质。
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员工的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3.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
金融机构应定期组织员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确保员工在业务操作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4. 强化责任追究。
对违规操作行为,要严肃查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形成震慑作用。
五、结论金融行业违规操作事件给金融市场带来了极大风险,损害了客户利益,破坏了市场秩序。
本案例警示金融行业要切实加强内部监管,提高员工道德素质,强化法律法规宣传,确保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集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集-案例一:A银行贷款违约风险管理A银行在2024年金融危机期间面临了大量的贷款违约风险。
由于当时全球经济不景气,许多公司无法偿还债务,导致A银行面临大量的坏账和损失。
为了管理贷款违约风险,A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加强了与借款人的沟通,了解借款人的经济状况和偿还能力。
其次,他们更加严格地审核贷款申请,从更多的角度评估申请人的信用状况。
此外,他们还增加了贷款抵押品的种类和价值,以减少贷款违约的损失。
通过这些措施,A银行成功地减少了贷款违约风险。
虽然仍然有一些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但损失总体上得到了控制,并未对A银行造成巨大的影响。
-案例二:B公司外汇汇率风险管理B公司经常与国际供应商进行贸易,需要进行外汇交易。
然而,由于外汇汇率波动较大,B公司面临着较大的汇率风险。
为了管理外汇汇率风险,B公司采取了一些措施。
首先,他们与银行签订了外汇远期合同,锁定了一些未来时点的汇率。
这样,无论汇率如何波动,B公司都可以按照合同约定的汇率进行交易,减少了汇率波动对公司盈利的影响。
其次,他们与供应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与其协商使用一种相对稳定的币种进行交易,减少了外汇汇率的变动。
通过这些措施,B公司成功地管理了外汇汇率风险。
尽管外汇市场波动较大,但公司的盈利受到的影响较小。
-案例三:C基金投资风险管理C基金是一家专业的投资基金公司,管理着大量的投资资金。
然而,投资市场的风险较高,C基金需要有效地管理投资风险。
为了管理投资风险,C基金采取了一些策略。
首先,他们进行了充分的投资研究,对投资标的进行深入分析,评估其潜在风险和回报。
其次,他们采取了分散投资的策略,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的领域和资产种类,以减少投资组合的风险。
此外,他们还建立了风险管理系统,对投资组合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及时应对市场风险。
通过这些措施,C基金成功地管理了投资风险,并取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
总结: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和企业管理风险的重要措施。
第二讲金融风险管理概述二案例 阿克洛夫旧车市场模型

案例2阿克洛夫旧车市场模型【事件背景】阿克洛夫模型是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经典模型,它描述的是在非对称信息环境下的“不利选择”问题,揭示了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市场如何变得低效率的过程。
不利选择是指在建立委托人一代理人关系以前,代理人已经掌握了某些委托人不了解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有可能对委托人不利;代理人利用这些信息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合同,而委托人则由于信息劣势而处于不利的选择位置上,这就是所谓不利选择。
目前有关不利选择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从产品销售、保险和资本市场三个方面展开的。
阿克洛夫模型以旧车市场上的旧车销售情况为例,来解释产品销售方面的不利选择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要想确切分辨出旧汽车市场上哪些是高质量汽车,哪些是低质量汽车是困难的,一辆外表全新的汽车也有可能是低质量汽车。
由于买主无法了解汽车的质量,所有外表相同的汽车都将以同样的价格出售。
这样,高质量的汽车在旧车市场上就无法以预期的高价格出售,这对于卖主是不利的。
但另一方面由于高质量的车的确有可能在旧车市场上存在,顾客偶然也能在这里以买卖双方都满意的价格买到高质量的车。
这样就使得低质量汽车的卖主不愿意以较低价格卖出,直到旧汽车的低质量性质充分显示出来为止。
从买卖双方的分析可以看出,从效用最大化的角度来讲,人们更愿意培养低质量汽车占大多数的旧汽车市场,因此,拥有高质量汽车的卖主往往将他们的汽车撤出市场。
这样旧汽车市场上汽车的平均价格在下降。
简单地说,那些低质量的汽车将高质量的汽车排挤到市场之外。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利选择问题。
由此,阿克洛夫模型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是只使用过一次的“新”汽车,在旧汽车市场上也难以卖高价。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现象与传统经济学概念——商品质量决定其市场价格——相悻。
在非对称信息环境中,商品质量依赖于价格。
这也是市场参加者以价格判断商品质量的信息经济学解释。
当然,实际的经济环境比上面的分析更复杂,因为市场不仅仅是由高质量和低质量的车组成的,而且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市场中旧汽车的质量也会发生变化。
金融业警示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金融行业也存在一些风险隐患,如违规放贷、内幕交易等。
以下是一起发生在我国某银行的违规放贷事件,旨在通过警示教育,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合规意识。
二、案例经过2018年,我国某银行在开展一项信贷业务过程中,发现一笔贷款业务存在违规操作。
经调查,该笔贷款业务由该行一名客户经理负责,在办理过程中,该客户经理违反了银行信贷管理规定,违规放贷给一名不具备贷款资格的企业和个人。
具体违规操作如下:1. 虚构贷款用途:该客户经理在办理贷款时,虚构了贷款用途,将贷款资金用于企业日常经营,而非规定的项目投资。
2. 虚报贷款金额:该客户经理在办理贷款时,虚报了贷款金额,实际贷款金额远高于企业实际需求。
3. 伪造贷款资料:该客户经理在办理贷款时,伪造了企业财务报表、贷款申请材料等,以掩盖企业实际经营状况。
4. 违规审批贷款:该客户经理在办理贷款时,未严格执行贷款审批程序,违规审批贷款。
三、案例分析1. 违规放贷的危害违规放贷是金融行业的一大风险隐患,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损害银行利益:违规放贷可能导致银行资金损失,影响银行资产质量。
(2)损害客户利益:违规放贷可能导致客户资金无法收回,损害客户合法权益。
(3)扰乱金融市场秩序:违规放贷可能导致金融市场出现泡沫,加剧金融风险。
2. 违规放贷的原因(1)客户经理职业道德缺失:该客户经理为追求业绩,忽视职业道德,违规操作。
(2)银行内部控制不完善:银行在信贷业务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行为。
(3)监管力度不足:监管部门对银行信贷业务的监管力度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查处违规行为。
四、警示教育1. 提高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金融从业人员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严守职业道德,自觉抵制违规行为。
2. 加强银行内部控制银行应建立健全信贷业务管理制度,加强风险防控,确保信贷业务合规操作。
金融机构 风险管理 案例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案例在当今这个复杂多变的经济世界里,金融机构就像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的巨轮,风险管理就是那保证巨轮不被风浪掀翻的关键舵手。
咱先来说说巴林银行,这曾经可是金融界的巨头啊!但就因为一个小小的交易员尼克·里森,愣是把整个银行搞垮了。
里森在新加坡分行工作时,偷偷进行了未经授权的期货交易,一开始可能就像小水滴掉进大海,没啥大动静。
可随着时间推移,亏损越来越大,最后就像决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直接导致巴林银行破产。
你说这不可怕吗?一个小小的交易员,居然能让一家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银行说倒就倒,这风险管理要是没做好,后果得多严重啊!再看看雷曼兄弟,曾经那也是华尔街的巨头之一。
在次贷危机的狂风巨浪中,由于过度投资高风险的次贷产品,资产大幅缩水,风险管理失控。
这就好比在悬崖边开车,还猛踩油门,能不出事吗?最终,雷曼兄弟也没能逃过破产的命运。
那咱们国内也有这样的例子。
比如某些小的网贷平台,为了追求高利润,放松了对风险的把控。
把钱借给那些信用不好、还款能力差的人,结果大量的贷款收不回来,平台也只能关门大吉。
这就像盖房子不打牢地基,稍微有点风吹草动,房子就塌了。
那到底怎样才能做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呢?首先得有一双火眼金睛,能识别出各种潜在的风险。
这就好比医生看病,得先找准病根儿。
比如说市场风险,就像天气变化,一会儿晴天一会儿暴雨,得时刻盯着。
信用风险呢,就像交朋友,得看清对方是不是靠谱,不然借出去的钱就可能打水漂。
操作风险就像家里的电路,一个不小心短路了,可能就引发大麻烦。
然后要有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就像给巨轮装上坚固的护甲。
从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到风险监测,每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还得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有机可乘。
还有啊,员工的风险意识也特别重要。
每个人都得明白,风险无处不在,就像影子一样跟着咱。
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就把风险抛到脑后。
总之,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可不是闹着玩的,这关系到整个机构的生死存亡。
金融风险管理的案例和思路

金融风险管理的案例和思路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业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涉及到金融机构的安全稳定和客户的利益,而金融风险管理的实施需要的是金融机构的专业性和决策者的敏锐性。
本文将针对金融风险管理的案例和思路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加强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是金融业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指的是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
为了避免这种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从而保证机构的安全和客户的利益。
在金融风险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从而制定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以下将列举出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些常见案例,从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金融风险管理思路。
案例一: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种普遍存在的风险,当市场利率发生变化时,会对金融机构的投资组合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金融机构在面对利率风险时会采取一些对冲措施,例如使用金融衍生品,通过卖空期货、套期保值等方式对冲掉自身的风险。
此外,还可以通过调整投资组合的结构,或者选择具有固定收益的资产,从而降低市场风险。
在实施利率风险管理时,需要结合自身风险情况和市场环境进行具体的制定方案。
案例二: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无法及时筹集足够的资金来满足现有或未来的债务和支出。
为了避免这种风险的发生,金融机构需要在筹集资金方面保持足够的灵活性。
一些金融机构在面对流动性风险时采取的措施包括:提高存款利率,增加资金来源,拓展融资渠道等。
此外,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和负债结构管理,优化流动性管理。
案例三: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贷款或投资过程中遭遇的借款方或投资方违约的可能性。
为了避免这种风险的发生,金融机构需要对借款方或投资方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给予贷款或投资。
此外,金融机构还可以采取“分散风险”的策略,即通过投资多种资产或集合投资等方式来降低信用风险。
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案例分析

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案例分析一、引言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金融风险管理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金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管理是针对企业面临的风险实施的预测、评估、控制和应对等一系列行为。
本文将通过对多个企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剖析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并介绍具体的风险管理方法。
二、市场风险的管理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行情、利率、时机等因素导致的企业财务损失的可能性。
具体表现为股票和外汇价格的波动、利率变化和商品价格波动等。
案例一:某大型科技企业市场风险管理一家科技企业在全球的市场份额领先,公司发展前景看好,但虽然市场占有率大,但在市场风险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压力。
公司因需求减少和产能不足而在短时间内失去了数百万美元的订单。
企业分析市场变化,发现这种状况有可能会重复,因此,制定了一个市场风险管理策略,以减少这种类似事件的风险。
为了降低风险,该企业采取了多种管理策略。
首先,完善了市场预测机制,定期统计市场数据和公司需求数据,对市场的变化进行及时跟踪和预测,并进行相应的手段进行应对。
其次,制定市场调整机制,对市场风险实时进行分析和调整,把风险降到最低。
三、信用风险的管理信用风险是企业从客户或对手方承诺付款不能得到偿付的风险。
信用风险包括违约、延期付款、拖欠账单等。
案例二:某国际贸易公司信用风险管理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在市场拓展发展的过程中发现,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信用风险的管理需要注重。
公司采取三种策略来降低风险。
第一,通过制定合理的信用风险策略,减少业务中存在的信用风险。
该公司制定了完整的信用风险管理程序,包括了评估、批准、监视、更新和响应措施等,以确保对客户、供应商及承包商的信用状况有严格的把控。
第二,通过增加动态监控和信用评估机制以减少信用风险。
这家国际贸易公司采用了先进的宽松的信用评估程序来提高信用评估可靠性;并且对客户和供应商的相关信息进行跟踪,透彻了解其运营情况,进一步降低信用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峰在10月29日到来。星期二早晨10点钟,证券交易所大厅 的大锣刚刚响过不久,剧烈的抛售就突然发生。大量股票涌到市 场,不计价格地在抛售,出卖的不仅有小企业的股票,也有大企 业的股票,股票坐市商被争先抛售股票的经纪人团团围住,全然 没有人考虑买进,交易所的情况十分混乱。开盘后半小时内,交 易量就在300万股以上,12点时超过800万股,下午1点30分,超 过1200万股,当这天收市的大锣敲响后,股市创造了1641万股成 交的历史最高纪录。根据《纽约时报》的统计,50种主要股票的 平均价格几乎下降了40%。
这场经济危机迅速地、无一例外地席卷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所
有国家,成为一次规模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危机使整个资本 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退回到比1913年还低10%的水平。
二、原因分析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综合国力大大膨胀。1914~1918年大战期 间,美国加工业生产增长了32%。与此同时,美国资本加强了对外经济 扩张。在战时,美国的对外贸易出口总值增加了两倍,进口增加80%, 而同一期间,整个世界的对外贸易总额缩减到战前的60%。美国在世界 金融体系的地位也得到大大提高。大战结束后,美国从债务国一跃而升 为债权国,它掌握了世界黄金储备的40%,世界上许多国家欠美国的债, 连 以 前 的 资 本 主 义 霸 主 —— 大 英 帝 国 也 欠 美 国 44 亿 美 元 的 债 务 。 虽 然 1920~1921年间也曾出现过一次经济危机,但1921年渡过危机后,出现 了新的工业高涨。在2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和企业合并浪潮兴起的同时, 美国的股票市场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然而正是这种繁荣背后的严重弱 点和隐患,引发了这场空前绝后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五)股市操纵和金融欺诈的流行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2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存在严重的股市操纵,证券交易所的规 则默认甚至鼓励股市操纵。集资团伙先收买或雇用金融专栏作家, 然后同作为炒作对象的公司的大股东进行接触和交易。他们先悄 悄地收购股票,然后喧闹地购买,把价格炒上去,接着,受其雇 佣的金融分析家在报刊上鼓吹该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在价格节 节上升时候,炒作者再给股票以实在的推动,他们相互之间进行 对敲交易,等股票价格再次大幅度上升之后,便不露声色地把手 中的股票抛出。由于炒作资金的90%可以由银行贷款提供,这大 大扩大了他们的能量。在股票出手后,集资团伙通常还做空,促 使股票价格进一步下降。上述行为在当时是一种合法或至少是一 种不受法律制裁的行为。尽管有一些州制定了反欺诈法,但对证 券交易难以实施和发生效力。大部分承销商还进行欺骗宣传。在 1920~1923年间,承销商售出证券500亿美元,到1933年这些证 券的一半已完全消失,另一半也只保留了其价值的一小部分。
(一)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金融体系得以正常运行的 基础
经验告诉我们,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内在的不稳定性,这就要 求政府加以适当的干预。在30年代,罗斯福就任总统后积极推行 新政,一反以前历届总统的对经济的不干预政策,对国民经济进 行了多方面的管理,其中总需求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理论 上,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所创立的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在30年代开 始为人们所熟悉,并且逐步影响到大学和政策实施。
(七)从深层次的原因来说,这次世界性的大危机是资本主
义制度内在的基本矛盾的大爆发,它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 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各国政府正是吸取了这场 危机的教训,二战后开始了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体制的变革, 从而使得资本主义进入又一个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
三、启示
1929年的大危机发生在美国经济持续多年的繁荣之后,它所 带来的震荡是如此深重,以致时隔多年,人们对此仍心有余悸。 有人曾如此说:“大萧条像一场大屠杀一样,幸存者的精神创伤 影响了以后几十年的公共政策。”这场危机的历史经验即使在今 天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训与启示:
筹借短期银行信贷,奥地利信贷银行宣布破产后,美英等西方国家担心 资金安全,纷纷从德国提取短期资金。由于外资大量抽走,从5月到7月, 德国黄金储备减少42%,德国政府于1931年7月宣布停业两天,德国四大 银行中有两家随即破产,同年9月宣布停止支付外债,禁止黄金自由输 出。德国中止对外支付后,英国在德国的资金不能够调回,加之大量资 金从英国抽走,同年9月底,英国宣布停止黄金支付,停止纸币兑换, 放弃金本位,英镑贬值31%。由于英国放弃金本位,与此同时,许多国 家的银行大批破产倒闭。1931~1932年,美国银行倒闭达5096家。1933年 春,美国又爆发了信用危机的新浪潮,存款大量提取,银行资金周转不 灵,发生挤兑风潮,又有4000家银行倒闭,引起资金外逃,联邦储备银 行黄金储备锐减,于是美国不得不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其他国家的 货币也纷纷贬值,截至1936年底止,欧、美、亚、非、拉几大洲就有44 个国家货币先后贬值,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得以幸免。截至1933年底,全 世界有25个国家停止偿付国债,这也是世界经济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
(六)政府对市场的宏观控制及监管不力和社会公众的普遍投机 心理使市场的崩溃不可避免
美国政府在当时信奉的是无为而治的经济哲学,对市场上出 现的各种问题由其自己解决。每当股市显示出弱势,总统或政府 要员就出来发表讲话,宣称经济基本是健全的,持续的繁荣不会 结束。当胡佛在1929年3月1日就任美国总统时,尽管他连任两届 商业部长并早从1922年就知道股市存在问题,但他没有强烈地向 国会和报界表明自己对股市的看法,没有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虽然此时采取行动可能为时已晚。当时,工商界和银行业普遍反 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一般舆论对通过立法来控制持股公司、投 资信托公司、监管信用交易也没有任何支持。
(一)经济的结构性失调造成一部分重要产业长期处于危机状态
美国经济存在结构性的失调,某些工业产业如煤矿、纺织、造船、 铁路和制革业等,始终没有从战后的萧条危机中恢复过来,陷入长期的 萧条中。尤其严重的是美国农业的长期危机。美国农业过剩的生产能力 由于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欧洲农业的发 展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尽管20年代美国经济整体上出现空前的繁 荣,但仍然有一部分重要的产业持续萧条或长期处于危机状态。
(四)银行业对证券市场的信用扩张和证券市场的保证金制度造成了过 度信用交易
在20年代经济空前繁荣的7年中,随着美国经济财富的价值的不断 增加,华尔街股市的股票价格节节上升,大大刺激了人们的发财欲望, 各阶层的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向证券市场,大量的资金也因此源源不断地 流入股票市场。由于股市行情的持续上升和实际经济的开始萎缩,银行 业置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原则于不顾,对证券市场进行大量融资。这种融 资通过当时证券市场的信用交易其作用被显著放大。20年代,证券投资 者购买1万美元的股票可以只支付1000美元,即保证金比例是10%,其余 部分由证券经纪商提供,而证券经纪商的背后则是银行。这样,银行提 供给证券商和投机者的贷款则成为股市价格暴涨暴跌的基础,货币和信 用的扩张使投机活动达到了火热的程度。到1929年夏,美国股票市场在 持续5年上升的情况下,再度急剧上升,保证金账户迅速增加,资金从 全美乃至全世界流入纽约,经纪商的贷款以每月4亿美元的速到15%。这种股价上 涨只有在增量资金源源不断涌入市场的情况才能维持,一旦新的资金难 以为继,市场的涨势就停止,相反的趋势和机制就会发生作用,保证金 制度的内在逻辑会加速市场崩溃的速度和深度。过度的信用交易隐含了 市场崩盘的危险性。
1929年美国证券市场的崩溃拉开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帷幕,危机迅速 蔓延,导致全球股市暴跌,从而引起借贷市场的混乱。1931年5月,奥 地利信贷银行破产成为触发各国银行信用危机的导火线,而信用危机加
剧了世界经济危机的程度,首当其冲的是德国。当时德国本身存在严重
的国际收支危机,每年要支付大量战争赔款的利息,不得不向英美等国
一、 案例介绍
1929年9月5日,一位叫鲁杰·巴布森的统计学家在美国全 国企业家大会上预言:“一场大恐慌就要到来,而且可能非常可 怕。”或许是预言起的作用,几个小时内,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 价下跌了10点。为安定人心,胡佛总统公开发表讲话,宣称美国 经济从总体上看是健康的,从而引起股市行情再次上升,而且其 上升幅度比任何时候都大。然而9~10月间,股价时起时落,局势 异常。
在美国社会一般公众中,当时弥漫着一种时而近于狂热,时
而又惊慌失控的非理性心理,使投机之风增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 程度。股票价格的非理性心理,使投机之风增大到令人难以置信 的程度。股票价格大大上涨,超过其账面价值3~20倍,成千上 万的人们对自己的正当职业失去了兴趣,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炒作 股票上,股票交易成为商业和社交集会的主要话题。以往在证券 交 易 中 一 天 有 100 万 股 股 票 的 成 交 量 就 算 是 创 造 纪 录 , 但 是 在 1929年,成交量在400万股以上的日子有122天,其中有37天的成 交量在500万股以上。投机是那样的疯狂,以致最终使这场投机 浪潮发展到了极点。
这场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其他经济领域,发展成一次空前的 经济危机,危机给了美国经济极其沉重的打击。1929年,美国的 工业生产下降了46%。如果按月份资料计算,从危机前的最高点 (1929年5月)到危机的最低点(1932年7月),美国的工业生产 下降了56%,退回到1905年的水平。危机遍及工业各部门,工业 生产连续下降3年之久。危机期间美国13万家企业倒闭,上千万 工人被赶出工厂,失业人数在1933年达到1283万人,占美国劳动 力总数的1/4。与此同时,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约1/4。对外贸易 和资本输出也受到严重打击。危机期间进出口总值减少70%。资 本输出一落千丈,1928年美国发行的外国有价证券是13亿美元, 1931年下降到2.5亿美元,1933年仅160万美元,资本输出几乎停 止。
第三篇 国际金融风险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