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全文
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前言
学生发展
立德树人
就业质量
职业发展
自主创业
计分卡
.教育教学
专业建设
产教融合
教师资源
信息技术应用
学校管理
.政府责任
政策落实
“行动计划”引领创新发展
质量保障
经费保证
.国际合作
国际影响
独特贡献
来华留学
合作发展
服务贡献
服务贡献强
服务“一带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建设
服务区域协调发展
服务农业现代化
服务中国制造
服务现代服务业
.面临挑战
定力不足挑战内涵发展
投入不足挑战整体提升
环境质量挑战能力建设
管理能力挑战人才培养
附件:高职教育主要质量指标的地区分布
附件:指标名词解释
附件:关于报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
后记
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认证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认证报告一、引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一种灵活、便捷的教育方式,已经在中国广泛应用。
自学考试的学历认证是验证个人通过自学提升知识和技能后所取得的学历证书的一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就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认证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谈论。
二、自学考试的进步历程自学考试制度源于20世纪80时期的中国高教进修中心制度,起初只是为有老年进修和提升需求的同砚提供学历认证服务。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行,自学考试制度在90时期末迅速进步,逐渐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
目前,自学考试已成为中国平凡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本科、硕士和博士层面。
三、自学考试的优势与问题1. 优势自学考试具有时间灵活、地点自选、不受年龄限制等诸多优势。
同砚可以依据自身状况,合理打算进修时间,兼顾工作、家庭等其他重要事务,提高进修效率。
同时,自学考试还能够让同砚选择自己感爱好的专业和课程,更加灵活地拓展知识面。
2. 问题自学考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起首,由于同砚在进修过程中主动性和自律性的差异,一些同砚可能无法坚持进修,导致进修效果不佳。
其次,自学考试与传统的面授教育相比,缺少了和老师互动、谈论和进修的机会,这可能影响同砚的深度理解和精通。
此外,自学考试的知识评估方式以笔试为主,可能无法充分考核同砚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学历认证的重要性与现状1. 重要性学历认证是自学考试的核心目标之一。
学历认证可以确保个人通过自学考试所获得的学历证书得到公正认可,为个人提供更多就业、升学和进步的机会。
2. 现状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认证是通过我国教育部及各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的。
同砚需要通过考试并达到一定学分,才能获得学历证书。
此外,在国内一些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中,对于自学考试学历认证的接受程度也有所提高。
五、提高自学考试学历认证的质量与效果1. 提高同砚自律性和进修能力同砚在选择自学考试时需要明确进修目标和进修规划,提高自己的进修自律性和进修能力。
中国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阅读随笔

《中国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阅读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述 (2)二、报告概述 (2)三、大学教育评价 (3)1. 评价方法与标准 (5)2. 大学综合实力评价 (7)3. 大学学科专业评价 (8)四、研究生教育评价 (9)1.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10)2. 研究生教育学科优势分析 (12)3.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13)五、学科专业评价分析 (15)1. 学科专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6)2. 学科专业的优势与特色 (16)3. 学科专业建设的建议与策略 (18)六、案例研究 (19)1. 典型案例介绍 (20)2. 案例分析 (22)3. 启示与借鉴 (23)七、结论与展望 (24)1. 评价报告的主要结论 (26)2. 对未来中国大学和研究生教育的展望 (27)八、阅读体会与思考 (28)1. 报告的核心观点与亮点 (30)2. 对自身学习与发展启示 (31)一、内容概述大学综合排名与评价:基于各项指标和数据,对我国各大学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名,包括师资力量、科研实力、教学设施等方面。
研究生教育评价: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规模、结构等进行全面分析,探讨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问题。
学科专业评价:根据学科特点,对各个学科专业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学科发展水平、科研实力、就业前景等,展示我国高等教育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优势与不足。
案例研究:选取典型高校或学科专业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成功经验和发展路径。
问题与挑战:分析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包括教育资源分配、教学质量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等。
二、报告概述《中国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是一份全面解析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文献。
本报告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高校、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的深入评价,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为推动高校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参考。
报告首先从宏观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情况。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0-2011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0-2011)《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0-2011)》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共同研发,由邱均平等编著。
全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排行榜。
包括主旨论文“中国大学发展的主要方向:质量、效益、国际化—— 2010 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启示”、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民办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重点大学分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总表)、中国大学分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分表)、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竞争力排行榜等 10 个方面的 201 个排行榜。
第二部分,全国各大学概况、各类排名结果及联系方式。
第三部分,附录。
提供了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自行研制的“本科专业新旧名称对照表”。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0-2011)》从 10 个方面全面、系统、客观地评价了国内 119 所重点大学(包括 20 所一流大学)、 599 所一般大学和262 所民办院校竞争力、 11 个学科门类和 192 个专业的实力和水平。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0-2011)》评价指标合理,方法科学,数据准确,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资料翔实,权威性高,适用面广,可供政府管理部门、高等院校、教育研究机构、培训机构、广大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阅读使用。
目录第一部分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排行榜中国大学发展的主要方向:质量、效益、国际化—— 2010 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启示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民办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前 100 强)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排行榜(前100 强)中国重点大学分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总表)中国大学分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分表)(前20 %)哲学( 66 )经济学( 497 )法学( 524 )教育学( 362 )文学( 664 )历史学( 210 )理学( 611 )工学( 634 )农学( 171 )医学( 216 )管理学( 667 )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竞争力排行榜( 192 个)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68 )010102 逻辑学( 7)010103 宗教学( 7)020101 经济学( 285 )020102 国际经济与贸易( 433 )020103 财政学( 78 )020104 金融学( 230 )020105 国民经济与管理( 16 )020107 保险( 60 )030101 法学( 434 )030201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6) 030202 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 8) 030301 社会学( 75 )030302 社会工作( 186 )030304 人类学( 2)030401 政治学与行政学( 95 )030402 国际政治( 47 )030403 外交学( 9)030404 思想政治教育( 246 )040101 教育学( 205 )040102 学前教育( 121 )040103 特殊教育( 14 )040104 教育技术学( 194 )040201 体育教育( 249 )040202 运动训练( 70 )040203 社会体育( 148 )040204 运动人体科学( 30 )040205 民族传统体育( 35 )050101 汉语言文学( 428 )050104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29 )050105 古典文献( 11 )050201 英语( 608 )050202 日语( 286 )050203 德语( 65 )050204 法语( 74 )050205 俄语( 90 )050206 阿拉伯语( 13 )050207 西班牙语( 22 )050208 朝鲜语( 57 )050209 其他语种( 33 )050301 新闻学( 266 )050303 广告学( 202 )050304 编辑出版学( 53 )050305 传播学( 40 )050401 音乐学( 302 )050406 美术学( 317 )050408 艺术设计( 449 )050409 舞蹈学( 112 )050414 戏剧影视文学( 47 ) 050420 广播电视编导( 75 )050422 艺术学( 18 )050423 影视学( 204 )060101 历史学( 209 )060102 世界历史( 15 )060103 考古学( 28 )060105 民族学( 2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420 )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404 )070201 物理学( 270 )070202 应用物理学( 162 )070301 化学( 271 )070302 应用化学( 309 )070401 生物科学( 246 )070402 生物技术( 284 )070403 生物信息学( 21 )070501 天文学( 3)070601 地质学( 23 )070701 地理科学( 112 )070702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128)理(070703 地理信息系统( 130 )070801 地球物理学( 16 )070901 大气科学( 13 )071001 海洋科学( 24 )071101 理论与应用力学( 24 )07120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308 )071202 微电子学( 42 )071203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102 )071205 信息安全( 67 )071401 环境科学( 202 )071402 生态学( 53 )071501 心理学( 62 )071502 应用心理学( 164 )071601 统计学( 178 )071701 系统理论( 1 )071702 系统科学与工程( 8)080101 采矿工程( 28 )080102 石油工程( 12 )080103 矿物加工工程( 21 )080104 勘查技术与工程( 32 )080105 资源勘查工程( 30 )080106 地质工程( 36 )080201 冶金工程( 29 )0802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280 )08030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36 )08030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44 )080303 工业设计( 253 )080305 机械电子工程( 78 )080306 车辆工程( 114 )080401 测控技术与仪器( 186 )080501 热能与动力工程( 136 )080502 核工程与核技术( 18 )080503 工程物理( 9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99 )080602 自动化( 277 )080603 电子信息工程( 405 )080604 通信工程( 346 )08060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70 )080607 生物医学工程( 85 )080611 软件工程( 245 )080701 建筑学( 171 )080702 城市规划( 135 )080703 土木工程( 275 )080704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131 )080801 水利水电工程( 51 )08080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38 )080803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19 )080901 测绘工程( 74 )081001 环境工程( 266 )081002 安全工程( 94 )0811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224 )081102 制药工程( 161 )081201 交通运输工程( 146 )081203 油气储运工程( 17 )081206 轮机工程( 17 )081301 船舶与海洋工程( 27)0814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198 )081402 轻化工程( 46 )081403 包装工程( 66 )081405 纺织工程( 35 )081406 服装设计与工程( 82)081501 飞行器设计与制造( 22 )081701 工程力学( 71 )081801 生物工程( 218 )081901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41 )081902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19 )081903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17 )081904 农业水利工程( 29 )082001 森林工程( 11 )082002 木材科学与工程( 16 )090101 农学( 68 )090102 园艺( 85 )090103 植物保护( 53 )090104 茶学( 12 )090201 草业科学( 28 )090301 林学( 35 )090302 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 090401 园林( 110 )090402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090403 农业资源与环境( 48 ) 090501 动物科学( 75 ) 090601 动物医学( 58 ) 090701 水产养殖学( 49 ) 090702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100101基础医学( 26 ) 100201预防医学( 76 ) 100203妇幼保健医学( 11 )100204 营养学( 13 )100301 临床医学( 130 )100302 麻醉学( 44 )100303 医学影像学( 75 )100304 医学检验( 79 )100306 眼视光学( 14 )100307 康复治疗学( 30 )100308 精神医学( 11 )100401 口腔医学( 77 )100501 中医学( 47 )100502 针灸推拿学( 35 )100503 民族医学( 7 )100505 中西医临床医学( 38 ) 100601 法医学( 26 )100701 护理学( 143 )100801 药学( 134 )100802 中药学( 72 )100803 药物制剂( 62 ) 110101 管理科学( 70 )11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10104 工程管理( 271 ) 110201 工商管理( 386 ) 110202 市场营销( 424 ) 110203 会计学( 437 ) 110205 人力资源管理( 220 ) 110206 旅游管理( 314 ) 110209 电子商务( 230 ) 110210 物流管理( 166 )110301 行政管理( 225 )110302 公共事业管理( 373 ) 23)24)10)394 )110303 劳动与社会保障( 119 )110304 土地资源管理( 69 )110401 农林经济管理( 66 )110501 图书馆学( 30 )110502 档案学( 32 )110503 信息资源管理( 4)第二部分全国各大学概况、各类排名结果及联系方式北京市( 62 所)重点大学10001 北京大学10003清华大学10027北京师范大学10002 中国人民大学1000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019 中国农业大学10007北京理工大学10004北京交通大学10008北京科技大学10013 北京邮电大学1003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0030 北京外国语大学10005北京工业大学10045 中央音乐学院10053 中国政法大学10010北京化工大学10032 北京语言大学10026 北京中医药大学10034 中央财经大学11414 中国石油大学10033 中国传媒大学10052 中央民族大学10048 中央戏剧学院10047 中央美术学院10043 北京体育大学10042 国际关系学院10022 北京林业大学一般大学10025 首都医科大学10028首都师范大学10046 中国音乐学院10040 外交学院10038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123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10041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0011北京工商大学10050 北京电影学院11417 北京联合大学10051 北京舞蹈学院10029首都体育学院10009北方工业大学10018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10016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2453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10012北京服装学院1003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1625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10017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10049 中国戏曲学院10037 北京物资学院10015 北京印刷学院10020 北京农学院11149 中华女子学院10023 北京协和医学院民办院校11418 北京城市学院12733 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12802 北京吉利大学12564 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12566 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13703 北京科技职业学院13728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12565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12568 北京汇佳职业学院江苏省( 62 所)重点大学10284 南京大学10286东南大学10319 南京师范大学10290中国矿业大学10285 苏州大学1028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0307 南京农业大学10288南京理工大学10294 河海大学10316 中国药科大学10299 江苏大学10295 江南大学1030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般大学11117 扬州大学10291南京工业大学10312 南京医科大学10298 南京林业大学10315 南京中医药大学10293 南京邮电大学10320 徐州师范大学10327 南京财经大学10304 南通大学10289江苏科技大学10331 南京艺术学院10292江苏工业学院民办院校辽宁省(50 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山东省(62 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湖北省(43 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上海市(44 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广东省(56 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陕西省(49 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河北省(44)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浙江省(36 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四川省(40 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河南省(40 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安徽省(38 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黑龙江省( 32 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湖南省(36 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吉林省(27 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天津市(19 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广西壮族自治区(28 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福建省(37 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云南省(25 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江西省(25 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山西省(22 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重庆市(21 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贵州省(18 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甘肃省(14 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内蒙古自治区(17 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3 所)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宁夏回族自治区(6 所)一般大学民办院校海南省(8 所)一般大学民办院校青海省(3 所)一般大学西藏自治区(3 所)一般大学第三部分附录。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报送《“质量工程”2007年度进展报告》相关材料的通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报送《“质量工程”2007年度进展报告》相关材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8.01.15•【文号】教高司函[2008]16号•【施行日期】2008.01.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报送《“质量工程”2007年度进展报告》相关材料的通知(教高司函[2008]1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相关直属单位:“质量工程”实施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精神,在扎实推进“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教高〔2007〕14号)精神,为全面反映“质量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及时总结、交流各地方、各高校开展“质量工程”建设情况,“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编写《“质量工程”2007年度进展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
为做好《年度报告》的编写工作,请将你们省(自治区、直辖市)、部门和学校在实施“质量工程”过程中的有关材料收集整理后统一报送“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1.材料内容:(1)调研报告;(2)配套政策文件;(3)实践经验总结;(4)学校师生及社会各方面的反应;(5)其他相关材料。
2.组织形式:(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所属高校情况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汇总整理后统一报送;(2)中央各部委及所属高校情况由各部委教育司(局)汇总整理后统一报送;(3)教育部直属高校和相关直属单位情况由各高校(单位)汇总整理后直接报送。
学位及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

Annual Report on Graduate Education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编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2014—2015学年)2014 20151目录目录一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概况 11.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本情况 12.年度改革举措与成效 2二 学位授权学科、专业情况 41.博士、硕士学位点分布及结构 42.学科设置与经济发展融合度 53.重点建设的学科情况 64.学科评估水平 75.学位点合格评估和动态调整情况 76.学士学位授权专业分布及结构 8三 研究生招生及规模情况(不包含留学生) 101.研究生招生机制改革 102.研究生招生及生源情况 103.研究生规模及结构 12四 研究生培养过程 131.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源与条件 132.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143.研究生课程改革和建设情况 154.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项目实施及成效 165.研究生专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实施及成效 182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2014—2015学年)6.导师队伍规模及结构情况(含杰出人才队伍情况) 187.研究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218.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 219.研究生培养特色及改革案例 22五 学位授予及研究生就业情况 241.学位授予情况 242.研究生毕业及就业状况 24六 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成效 251.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及成效 252.研究生教育管理与服务举措 263.学位论文评优获奖情况 274.学位论文盲审及抽检情况 275.研究生奖助体系建设情况 286.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 287.研究生论文发表、专利授权及科研获奖情况 298.研究生参加国家及省级相关专业能力比赛获奖情况 29七 产学研合作情况及成效 301.产学研合作培养政策及机制 302.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与成效 30八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情况 321.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 322.留学生情况 32九 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331.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打造学位点特色和学科优势 332.以提高生源质量为导向,改革博士生招生机制 333目录3.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进培养模式改革 344.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345.以推进分类指导为导向,完善考核分流机制 34十 附录:基本数据 35附表01 学位授权点情况一览表 35附表02 湖南师范大学重点学科情况表 39附表03 学位点专项评估情况 39附表04 学士学位授权专业数量及结构 40附表05 博士生招生情况 40附表06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 41附表07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 42附表08 全日制研究生生源情况 42附表09 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规模及结构 43附表10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及结构 44附表11 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情况 44附表12 重点研究基地和平台情况 45附表13 科研项目数及科研总经费 46附表14 人才培养基地情况 46附表15 研究生奖助学金情况 46附表16 学术学位开设研究生课程情况表 47附表17 专业学位开设研究生课程情况表(不含专业实践) 48附表18 研究生暑期学校情况 49附表19 研究生创新论坛情况 49附表20 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情况 49附表21 校级学术论坛、讲座及参与学生情况表 49附表22 校级专业能力竞赛举办情况 50附表23 研究生参加国家及省级专业技能竞赛情况 50附表24 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情况表 50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2014—2015学年)附表25 研究生导师队伍情况 51附表26 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数及学士学位授予人数 51附表27 成人教育本科生学位授予人数 51附表28 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人数 52附表29 研究生如期取得学位率 53附表30 授予学位人数及当年取得学位的研究生学习年限数 53附表31 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情况 53附表32 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情况 54附表33 研究生论文核心期刊发表情况 54附表33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情况 541一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概况一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概况1.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本情况湖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8年,是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国立师范学院,第一任校长为著名的教育家廖世承先生。
中国高等学历认证报告

中国高等学历认证报告为了满足国际间教育与职业领域的对学历的认可需求,中国政府与教育部门设立了高等学历认证机构,负责对中国高等教育机构所颁发的学历进行认证。
这一认证的目的在于确保中国的学历与其他国家的学历具有同等的国际公信度,方便中国学历在国际范围内的交流与应用。
一、认证机构与法律制度中国高等学历认证报告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CDGDC)负责颁发。
作为国家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CDGDC依据中国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负责对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学历进行认证。
CDGDC通过对学历证书、学历证书附件以及学位证书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估,判断其是否符合中国高等学历认证标准,最终发放高等学历认证证明报告。
二、认证程序与政策1. 申请材料申请人需要向CDGDC提交一系列的申请材料,包括学历证书、学历证书附件、学位证书等。
在提交申请材料时,申请人还需提供个人身份证明、申请表格以及其他可能需要的证明文件。
2. 审核过程申请材料提交后,CDGDC将对其进行初步审核。
审核的内容包括申请人的个人信息、学历学位信息以及其他可能的关联信息。
如果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要求,CDGDC将进行下一步的详细审核。
3. 详细审核CDGDC会对申请人的学历证书、学历证书附件以及学位证书进行具体的评估。
评估的内容包括学历的学习年限、课程设置、教学质量以及学术水平等。
同时,CDGDC还会与提供申请材料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联系,核实提供的学历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4. 发放认证证明经过详细审核后,CDGDC将根据评估结果发放高等学历认证证明报告。
该报告将注明申请人所持学历的级别、专业、学位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在国际上,该报告也被广泛公认,并可作为证明中国学历的有效证据。
三、认证的意义与重要性中国高等学历认证报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为拥有中国学历的人提供了国际认可的方式,可以在国际范围内自由交流、学术研究和就业。
其次,认证报告的发放也提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学生来华留学。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若干问题商榷

关 键词 :高 等职业教 育 ; 人 才培养 质量 ; 问题探 讨
中图分类 号 :G6 4 0 文 献标志 码 :A 文章 编号 :l 6 7 3 8 3 8 1 ( 2 0 1 4) 0 2 0 0 4 4 0 5
高等学 校人才 培养质量 年度报 告发布 制度是 高 等教育面 向社 会信 息公 开 的重要 举 措 , 继 本科
第2 期
朱 方 鸣, 等 《 中国高等 职业教 育人 才培养 质量 年度 报告 》 若 干问 题商榷
4 5
达到“ 学生一毕业就 要能上岗” 的要求 。 2 .“ 社 会需 要 什么 学校 就 提供 什么 , 职业教 育 就是要 为老 百姓 服务 。 高 职教育 要 满足社 会 和老百姓 需 要不错 , 但 高 职教育 发 展还 远没 有 到“ 社会 需要什 么学 校就 提供 什 么” 的程度 。“ 大 学不能盲 目地 满足任 何 社会 需要 , 而是 应该 把 引 领 社会进步 作 为 自己义 不容 辞的使 命 , 并且 在 这
作 者简 介 : 朱方 鸣 , 研究员、 高 级 工 程师 , 南 京 化 工 职业 技 术 学 院高 教 研 究所 所 长 , 从 事 高 职教 育 研究 陈 华, 副教 授 , 从 事 计算 机 技 术 教 育研 究 。
网 络 出版 时 间 : 2 0 1 4 0 1 2 0 网 络 出版 地 址 : Mt p : ∥一 c n k I n < / k c m s / d o i / 1 0 1 3 3 1 6 / j c n k I f h e m 2 0 1 4 0 2 0 0 8 h t m l
业 为导 向, 并得 出“ 学 生一 毕业 就要 能上 岗” 的结 论, 使得高 职教育 界误 认 为学生 一 毕业 就能 上 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2016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事实和数据说话,展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自信与自省这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实现了两个“首次”,这是中国首次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
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对世界高等教教育发展和改革来讲,这都是一个创举,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系列质量报告的研制目的系列质量报告积极回应了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四次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6年要“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战略部署;积极回应了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全面提高质量”的战略主题;积极回应了社会各界和公众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热烈关切。
系列质量报告由四本报告组成,即1本总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和3本专题报告,分别是《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
四本质量报告的内容,紧紧呼应“十三五”阶段高等教育“提高、争创、优化、转型”四大主要任务,即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新任务新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以社会需求适应度、培养目标达成度、办学条件支撑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学生和用户满意度五大标准维度,力图全面回答、全方位展现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状况;《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大视角,展示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现状、问题与出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大数据”精准监测新建本科学校的“三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培养质量基本得到保证)实现情况;《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以“两突出”(突出学校办学定位的地方性、突出人才培养类型的应用型)为标准,全面客观深度展现近170所经过合格评估过的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
二、系列质量报告的主要特点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评估中心着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研制探索工作。
这次公开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是由教育部评估中心会同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教科院、合肥学院等高水平专家团队精心研制而成。
一是充分体现和运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系列质量报告参考了4000多位评估认证专家的质量评估报告、700多所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基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40多万个数据,并对20多万份专门调查问卷、数百人次深度访谈进行了系统分析整理统计。
二是在国内评估和国际认证的成功实践基础上,推出全新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
无论是全口径高等教育质量的“五个度”质量维度,还是工程教育质量的“三个面向”,或者新建院校“三基本、两突出”,都基于中国高等教育实际,借鉴国际教育质量评价先进经验,建立了自己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质量新标准新体系。
三是强调国际可比性,把握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国际实质等效性。
工程教育质量强调国际完全实质等效,尤其突出了国际工程联盟组织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s-centered)、成果导向(obe)、质量持续改进(cqi),得到了《华盛顿协议》组织来华考察专家的高度认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的“五个度”标准,也具有国际通用性和普适性,是中国质量标准领域的新探索,也是对世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新贡献,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等国际组织与专家的高度评价。
四是强调全面客观,全方位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的自信与自省。
对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给予积极肯定,展现我们充分的教育自信,同样直面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展示我们冷静的教育自省,力图为今后中国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精准发力提供重要依据。
我们用8个字来概括研制发布系列质量报告的目的和意图,就是“存史、资政、预警、导研”。
三、系列质量报告的重要结论(一)历史纵切面中国高等教育“井喷式”飞速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起到人才和智力的决定性支撑用数据和事实说话一是绝对量的变化以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例。
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17万;改革开发的1978年87万;刚刚过去的2015年3700万,与新中成立时相比,高等教育的规模增长超过310倍,位居世界第一。
目前,全世界平均每5个在校大学生中至少有1个是在中国高校学习的。
二是相对量的变化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例。
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0.26%;改革开放的1978年55% ;刚刚过去的2015年40%,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超过150倍,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5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三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建国后首次统计的1952年679亿元人民币;1978年4545亿元人民币;2015年67万亿元人民币与1952年相比,增长了1000倍,成为世界上二个gdp超过10万亿美元的国家之一。
四是全球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已占106家。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高等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8400多万。
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没有中国高等教育接近1亿人才和智力的贡献和支撑,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我们说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伟大的、辉煌的、无以伦比的历史性成就,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伟大的、辉煌的、无以伦比的历史性贡献。
(二)时代横切面“做大”的基础上开始“做强”,“五个度”展现中国高等教育的真实面貌一看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人才数量充足、类型多样。
中国高等教育“体量”世界最大,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上大学”的强烈愿望,人才培养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高等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并适度超前。
2000年以来,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国主动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调保持协调。
新建院校助推中国高等教育大转型,占据“半壁江山”,与产业结构对接更加紧密。
二看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质量的“软实力”显著增强,特色发展势头强劲。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四种类型”(即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现在扭转了以往“千校一面”的状况,高等学校正在朝着各安其位、各显其能、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的方向发展。
一些重点建设高校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5%以上的科研成果集中在高校,在国家自然科学“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数量占据三分之二以上,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祝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新建本科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更加切合实际。
2009年之前,新建院校自觉面向地方、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比例不足80%;2009年之后,100%的新建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应用型。
围绕“怎么去培养人”,校企合作、行业协作的一套“组合拳”取得明显进展,校内外联合培养和协同育人初见成效。
三看办学资源支撑度质量的“硬指标”高速增长,部分985大学硬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中国高等教育“硬件”建设数量上井喷式增长,各级各类高校面貌焕然一新。
2013年与2003年相比,全国高校教育经费总收入增加了6倍,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增加了9倍,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增加了7倍。
从2010年到2014年,全国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增加了41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增加了57%;十多年来,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数增加2倍多,而且超过半数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位,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他们将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中坚力量。
四看质量保障有效度质量的“保障体系”开始迈入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高等学校全面建立起内部质量保障制度,90%以上的高校成立了专门性质量保障机构,有效开展各种形式的质量评价。
中国建立了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建立了一整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建立了以院校评估和专业认证为支柱的评估制度,广泛开展国际领域质量保障合作,走出了一条“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质量保障新路子。
院校评估确立的“五个度”质量标准,日益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和积极评价;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程序、方法、结论等被认为与“华盛顿协议”高度一致,认证专家工作水平专业一流。
中国评估首次走出国门,实现历史性突破。
受俄罗斯国家公共认证中心的正式邀请,2015年10月至1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先后分批赴俄评估。
本轮赴俄评估开拓了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合作的新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在国际上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体量和质量也日益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201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将赴中国以教育部评估中心评估专家的身份,参加评估中心组织的对中国高校的评估。
五看学生和用户满意度质量的“客户评价”口碑较高。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全文}.各类高校基础设施和教学、生活环境等整体提升幅度较大,在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加大人员、资源投入和制度保障,学生的在校学习体验和生活环境的满意度较高。
相关调查显示总体上看,全国高校的学生院校满意度分值为09(5分制)。
579所普通高校的抽样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总体认可,高校学生评教的“优占比”达70%以上。
高校普遍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表示认可,对院校提供的就业服务质量满意度较高。
(三)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短板和软肋也较突出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中国高等教育问题依然不少。
主要表现为“四不够、一不高”。
其一,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不够,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率不高,“短板”问题依然严重。
其二,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是“软肋”。
其三,高水平教师和创新团队不够,教学经费和实践资源不足,实现由量到质的新跨越仍是突出问题。
其四,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不够,绩效评价不力,不少高校“等靠要”思想还相当严重,对教师评价“重科研轻教学”。
其五,就业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高,不同类型院校学生对学习过程体验和就业状况满意度存在不平衡现象,“级差”现象明显。
四、结语中国高等教育的作用已不仅仅是过去的“全面支撑”,更要转变为当前和未来的“率先引领”。
在“十三五”开局的大战略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红利就是人力资本红利,是中国持续发展、由“大”变“强”的源动力。
一百多年来的近现代中国发展史告诉我们,当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极度动荡时期,教育不能救国;当国家处于和平建设时期,教育能够兴国;当国家处于伟大复兴的跃升时期,高等教育可以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