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2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2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生活化教学:本节课以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昼夜长短变化,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定义和原因,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变化,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实践性教学: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记录昼夜长短变化,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3.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观察并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昼夜长短变化,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强调作业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按时完成,并认真对待。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昼夜长短变化的定义和原因;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3)昼夜长短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使学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第一篇: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三地理备课组吴盈利老师【教学设计思想】: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结合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相互交流。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其成因及变化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述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变化规律。

本节内容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又是本教材的难点内容,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学生能从周围环境中切身的体会到,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形成原理搞不清,感到抽象。

【重难点分析】: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学情分析】:刚升入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感性思维及对地理现象的观察上,缺乏对地理现象的理性分析。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从身边环境中有感性的认识,可以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但很难弄清其成因。

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借助教学工具,让学生观察、合作探究,概括出两大规律,教师然后加以指导使学生明确其成因。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启发式、多媒体演示、比较法等方法。

【学习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能够说出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学生通过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示意图能够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九月开学到现在白天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昼夜长短不断变化。

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变化有什么规律?(学习新课)学生对照课本17页第一段内容完成学案1、2两题。

初中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之昼夜长短的变化(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与1.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

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

因此1.6课又是1.4课、1.5课内容的继续。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本节课选择《昼夜长短的变化》来教学,重点来探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有关昼夜长短变化的解题技巧。

既密切联系实际,又关注到高考。

【课型】复习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②理解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

③掌握有关昼夜长短变化的解题技巧。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多幅图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②能够结合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动画演示,总结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成都最近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以及成都今天昼长的计算,让学生既关注身边的地理,又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重难点】①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②昼夜长短变化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突破重难点方法】学生按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动画图分组讨论,总结规律,并绘制太阳光照俯视图,课堂展示。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归纳法,案例教学法和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学生读图绘图法,阅读归纳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前准备】学生观察最近成都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板书设计】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二、昼夜长短的计算1.昼弧、夜弧法2.日出、日落时间法(地方时)【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运动是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叠加,由于地球的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完整版】

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完整版】
6:规律总结。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各地的昼长均逐渐增长,夜长逐渐缩短简述为:点哪哪昼长,越高越长向哪哪增长,二至最长。
7:当堂检测。思考今天你所在的地方昼夜长短是什么状态呢明天将如何变化呢
首先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昼夜变化的现象进行导入。
再回顾相关知识:晨昏线、昼弧、夜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然后利用动态的光照图逐步分析:(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2)昼夜长短的分布特点,(3)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
然后对分析出的规律进行总结。
最后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刚刚得出的规律进行分析,学以致用。
5: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晨昏线就开始向左侧发生变化,即导致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增长,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缩短。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晨昏线就开始向右侧发生变化,即导致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增长,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缩短。由以上观察可知: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各地的昼长均逐渐增长,夜长逐渐缩短;另一半求反之。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王丽云
课题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
目标
1、认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运用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Hale Waihona Puke 用具课件ppt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1导入:在生活中,我们常能感受到夏季天亮得早,黑的晚,昼长夜短;冬季天亮得晚,黑的早,昼短夜长。说明昼夜长短是在变化的,这节课就来一起探讨昼夜长短是怎样变化的。
2:知识回顾:晨昏线,昼弧,夜弧
3: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化观察动态图会发现: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太阳光线的入射角度发生变化,使得分割昼弧和夜弧的晨昏线发生不同情况的倾斜,从而导致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同学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受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育同学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试验验证猜想的技能。

3、培育同学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技能。

4、培育同学尊敬事实、实事求是,仔细严谨的科学立场和合乎规律的推理技能。

教学预备1.多媒体课件。

〔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2.地球仪,大头针,电筒。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课件出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

2.问:同学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3.收集归纳同学形成的问题。

二、推想假设1.为什么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夜晚会不断交替呢?2.同学依据已月的知识作出假设。

3.师收集同学的假设。

三、模拟试验1.师出示试验器材,让同学明白其作用。

2.同学做模拟试验并记录所观测到的试验现象。

四、进一步推想1.在同学们猜想中你认为涌现“昼夜交替”现象,哪种可能性最大。

2.同学推想,沟通。

五、阅读资料同学阅读资料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缘由。

六、沟通汇报七、课外延伸1.课后了解哥白尼的故事,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与同学沟通。

2.了解更多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试验;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进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缘由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试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预备:老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2、昼夜改变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爱好的问题?3、同学争论沟通。

《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昼夜长短的变化,我将运用生动、贴近生活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放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动画、展示不同地区昼夜变化的图片等,让学生在视觉上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现象的魅力。同时,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经验,如体育课上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对本章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3.如何利用地理知识解释昼夜长短变化现象?
学生们可以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此过程中,我会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并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我会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如“为什么会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等,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地理知识。此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对季节、气候等方面的影响,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途径,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地理现象的规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一教学案例旨在引导学生们探索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现象,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以我国初中地理课程为背景,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验,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昼夜长短变化 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 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
教案标题:昼夜长短变化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复杂性。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观察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 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通过实验和模型展示让学生直观理解。

3. 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探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差异。

4. 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和观察。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形成自己的认识。

四、教学手段
1. 实验仪器和模型
2. 多媒体课件
3. 学生讨论和展示环节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
2.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总结归纳的成果
3. 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认识的调查问卷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也发现了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概念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主题:昼夜长短的变化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昼夜长短变化的原理,并能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 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变化3. 地球公转导致的昼夜长短变化4.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意义及对昼夜长短的影响教学步骤:1. 导入(约5分钟):引入学习主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你们有没有觉察到夏天的白天比冬天长?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 学习新知(约15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PPT展示,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原理,并解释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变化和地球公转导致的昼夜长短变化。

3. 实验(约15分钟):安排实验活动,用橙子或苹果等代表地球,用手持小球或灯泡代表太阳。

让学生扮演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观察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不同角度时,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4. 讨论(约15分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解释他们观察到的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5. 检测与总结(约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检测,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程度。

随后,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家中进一步观察和思考。

6. 拓展(约10分钟):教师介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意义,并与昼夜长短变化做关联,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气对昼夜长短的影响。

7. 作业布置(约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整理成一篇小短文,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影响。

板书设计:主题: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自转: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 公转:地球绕太阳转一周需要365天昼夜变化:- 自转导致地球不同区域昼夜交替昼夜长短变化:- 公转导致不同季节昼夜长短不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春分:昼夜时间相等- 夏至: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秋分:昼夜时间相等- 冬至: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昼夜长短变化的原理,并能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赵三国2012-08-02
教材分析:地球自转导致地球表面产生昼夜交替,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指示方向的稳定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昼夜长短
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形成。

这些特点是世界气温形成的
天文原因,是导致世界自然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

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知识链长、时空跨度大、试题难度大,学生学习困难较多。

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理清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建
立易于调动运用的知识网络,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的计算;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归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夏天热、冬天冷的主要原因是不是夏天距离太阳近,冬天距离太阳远?
【新授】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计算(单位:时)
昼长=昼弧所跨的经度/15°
=(12-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2
=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夜长=24-昼长
想一想:图中各点昼夜长短有何特点?成因是什么?
A昼长24小时,发生极昼;B点昼长夜短;
C点昼夜等长;D点昼短夜长;E点昼长0小时,发生极夜。

因为晨昏圈、赤道都是地球大圆,互相平分,所以赤道上总是昼夜等长。

图中太阳直射北半球,晨昏圈偏离地轴(夹角等于直射点纬度),与B、D所在纬线圈斜交,与A、E 所在纬线圈相切。

故……
若图中太阳直射20°N,则发生极昼极夜的纬度为南北纬70°,日期为6月8日或7
月6日。

一年中有两天(二至日除外)昼夜长短相同,但变化趋势相反。

发生极昼极夜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互余。

当直射点移动时,各地昼夜长短随之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
读教材第19页图1.23,填写下表,思考相关问题。

①夏至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有什么规律?冬至日、二分日呢?(学生板书,师生讨论订正。


同一日期,南北半球相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同一纬度,夏至日与冬至日昼夜长短相反。

夏至日,赤道上昼夜平分;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发生极昼现象;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发生极夜现象。

想一想:今天(8月2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特点是什么?
今天(8月2日),太阳大约直射12.5°N,赤道上昼夜平分;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77.5°N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77.5°S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②全球昼夜长短季节变化有何特点?
春分日至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至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秋分日至冬至日,
北半球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至春分日,北半球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南半球相反。

想一想:学校(31°16′N,113°39′E)昼夜长短季节变化有何特点?
学校(31°16′N,113°39′E)二分日昼夜平分,春分日至夏至日,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夏至日至秋分日,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秋分日至冬至日,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冬至日至春分日,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3)例题与练习
讲义第26页例题5、第24页例题2。

【小结】昼夜长短的变化:分布规律,季节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