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米文库汇编之但丁《神曲》读后感

合集下载

但丁《神曲》读后感精选

但丁《神曲》读后感精选

但丁《神曲》读后感精选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数篇但丁《神曲》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但丁《神曲》的读后感篇一:神曲读后感恩格斯曾这样说:“封建的中世纪终结和现代新纪元的开端,是以大人物为标志的.人物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是但丁最的作品,但丁的经验包括爱情、政治、人生观、宗教观、宇宙观均反映.《神曲》的外壳是宗教的,但诗中所写的见闻,大都以现实为题材.诗人与亡灵谈论的兴衰,听倾诉自己的悲苦哀怨,揭露的丑行劣俗.《神曲》共分三篇:地狱、净界、天堂,每一部分由33章组成,加上最的序章,全书共100章.基本情节架构看似简单:,但丁在森林中迷路,危急之际,罗马诗人维其略受贝亚德之托付,带领但丁穿过地狱、净界.这段旅程中,但丁看有些罪人在地狱因生前不同之罪过而遭受不同的惩罚,另罪人则在净界里努力洗除自己的罪孽,后来贝亚德出现,接替维其略的向导地位,在迫使但丁对自己的过失作一番告白后,引导但丁游历天国,但丁最后终于见到上帝.在但丁的笔下,《神曲》中的地狱是意大利现实的映射,天堂是人类梦想达到的净界,炼狱则是人类从现实走向净界时所的苦难.但丁希望人能熟悉自身的罪恶,改过自新,去达到理性天堂的净界.和中古文学作品,《神曲》除了字面的意义外,寓言的意.“从字面说,《神曲》的主题是死后的状况;从寓言上说,主题人凭自由意志去。

行善行恶,理应受到公道的奖惩.”但丁自己也提到“全诗和各部分不是为思辨而设的,而是为可能的行为而设的;假如章节的讨论是思维的,目的思辨,而在行动” 这里确定了他写《神曲》是影响人的行动,就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 在〈地狱〉、〈净界〉、〈天堂〉三篇中,诗人在作品中广泛地、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他一感叹意大利的分裂和局势混乱,哀叹“意大利是奴隶”、“是苦难的旅舍”、“不再是各省的女主,而是妓院”、“意大利各城市布满了暴君”;他也严厉谴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卢道夫一世和阿尔伯特一世只愿在德国扩充势力,竟不来意大利行使皇帝的权利,“听任帝国的花园荒凉”;尤其对教会的揭露和批判尤其尖锐.他盛怒地斥责教皇贩卖圣职的罪行,“你们的贪婪使世界陷入悲惨的境地,把好人踩在脚下,把坏人提拔.”其人物庞尼菲斯八世,因此但丁多处揭露他的罪行,并借犯贩卖圣帜罪的教皇尼古拉三世的之口,当庞尼菲斯八世还在世时,就公布他要入地狱.至于《神曲》现实的揭露,一般是透过人物形象进行的.揭露者和被揭露者的对象大透过历史上或当代的闻名人物.如用号称代教皇的圣彼得揭露教廷的腐/败;用法国卡佩王朝的始祖休·卡佩揭发腓力四世和其它后裔的罪行;用教皇尼古拉三世揭发他自己和他的后继者庞尼菲斯八世和克力门特五世的罪行.但丁,只有通过闻名物和事件,打动人心,促使改革早日实现.也因此《神曲》所塑造的各类型人物,大都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一座丰富多姿物画廊,这在中古文学中是无与伦比的.关于《神曲》的成就评论部分.有人认为《神曲》的两大因素爱情与政治,但丁的最大动机亦在歌颂贝亚德而作的.我们透过《神曲》的细节所的高度技巧来看,它的主要成就还在于高度概括和综合性.但丁看到祖国壮丽的河山,接触社会各国阶层,加深了爱国思想,丰富了生活经验,视野从佛罗伦斯扩大到意大利全国乃至基督教世界.他看到意大利和欧洲处于纷争、混乱的状态,探索了祸乱的根源和拨乱反正的途径,意识到自己担负着揭露现实,唤醒人心,给意大利指出政治上,道德上复兴之路的历史使命.认为自己诗人,就要通过创作一部有巨大感染力的作品,此一使命.因此这部作品把诗人内在的生活经验、宗教热情、爱国思想和政治文化的重大;把历史的和现实的、古典的和基督教的因素融合为和谐的整体,一点上,《神曲》确实是非常的.难怪艾略特在他的〈但丁论〉中宣称“但丁与莎士比亚平分了现代的世界,再没有者存在.”“莎士比亚出人类情感的最大宽度,而但丁出最大的高度和深度.”但丁《神曲》的读后感篇二:读神曲有感读但丁《神曲》有感《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代表作品,也是一本值得去读的名著。

《神曲》精彩读后感4篇(每篇800字)

《神曲》精彩读后感4篇(每篇800字)

注:总共4篇、每篇字数800+,精彩在最后。

《神曲》读后感一标题:穿越《神曲》的炼狱:对人性与救赎的深度探索但丁的《神曲》是一部史诗级的诗作,它以独特的寓言形式,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由地狱、炼狱和天堂组成的奇幻旅程。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挣扎、罪恶的重量以及救赎的力量,它引发的思考深入而持久。

首先,但丁的地狱描绘得栩栩如生,每个层级都对应着不同的罪行,从轻到重,从世俗到道德,展现了人性的阴暗面。

这使我深思,我们的行为是如何塑造自我,又是如何影响他人和社会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也看到了道德的边界,更明白了罪恶并非源自外界,而是源于内心的失衡。

进入炼狱,我看到了罪人的悔过与自我惩罚,这是对人性的救赎和自我提升的象征。

但丁在这里强调了悔过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即使犯下错误,只要愿意承认并改正,就有可能走出困境,实现自我救赎。

这不仅是对个人的启示,也是对社会的呼吁,让我们明白,宽容与自我修正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

最后,但丁的天堂描绘了一种理想的状态,那里的纯净与和谐让我对人性的完美有了新的认识。

但丁的天堂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追求,是通过自我净化和道德提升可以达到的境地。

这让我思考,尽管我们生活在充满挑战和困惑的世界,但仍有追求美好、实现和谐的可能。

《神曲》不仅是一部描绘人类灵魂之旅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性、道德和信仰的哲学诗。

它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们有能力和责任去选择自己的道路,去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去追求内心的光明。

这部作品以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引发了我对生活、道德和信仰的深度思考,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神曲》读后感二《神曲》是但丁创造的文学奇迹,作为中世纪晚期的史诗巨作,它以罗马诗人维吉尔为引导,穿梭于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构建了一个宏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揭开了人类命运深处的迷雾。

在阅读《神曲》时,我被书中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富的哲学思考以及精妙的想象力所震撼。

但丁《神曲》读书感悟(通用5篇)

但丁《神曲》读书感悟(通用5篇)

但丁《神曲》读书感悟(通用5篇)但丁《神曲》读书感悟篇1恩格斯曾这样说:“封建的中世纪终结和古代新纪元的开始,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记的。

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诗人但丁。

”《神曲》是但丁最巨大的作品,但丁毕生的教训包含恋情、政治、人生观、宗教观、宇宙观均反应其中。

《神曲》的外壳固然是宗教的,但诗中所写的见闻,大都以事实为题材。

诗人与亡灵念叨的是国度的兴衰,听他们倾诉本人的悲苦哀怨,揭穿他们的丑行劣俗。

《神曲》共分三篇:地狱、净界、天堂,每一部分由33章组成,加上最前面的序章,全书共100章。

基础情节架构看似简略:一天,但丁在森林中迷路,危急之际,罗马诗人维其略受贝亚德之拜托,率领但丁穿过地狱、净界。

这段旅程中,但丁看到了有些功臣在地狱因生前不同之罪过而遭遇不同的处分,另一些罪人则在净界里尽力洗除自己的罪孽,后来贝亚德呈现,接替维其略的向导位置,在迫使但丁对自己的差错作一番告白后,亲身领导但丁游历天国,但丁最后终于见到上帝。

在但丁的笔下,《神曲》中的地狱是意大利现实情形的映射,天堂是人类幻想到达的净界,炼狱则是人类从现实走向净界时所必需阅历的苦难。

但丁盼望人能意识本身的罪行,改过自新,去达到感性天堂的净界。

和很多中古文学作品一样,《神曲》除了字面的意思外,还有寓言的意。

“从字面说,《神曲》的主题是逝世后灵魂的状态;从寓言上说,主题就是人凭自在意志去行善行恶,理当受到公平的赏罚。

”然而但丁自己也提到“全诗和其中各局部不是为思辨而设的,而是为可能的行动而设的;假如某些章节的探讨方式是思维的方法,目标不在思辨,而在实际行为”这里断定了他写《神曲》是为了影响人的实际举动,就由于如斯因此存在强烈的政治偏向。

在〈地狱〉、〈净界〉、〈天堂〉三篇中,诗人在作品中普遍地、深入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

他一方面感慨意大利的决裂和局面凌乱,悲叹“意大利是奴隶”、“是苦难的旅舍”、“不再是各省的女主,而是一个倡寮”、“意大利各城市充斥了暴君”;他也严格谴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卢道夫一世和阿尔伯特一世只愿在德国裁减权势,竟不来意大利行使天子的权力,“放任帝国的花园荒凉”;尤其对教会的揭露跟批评尤其尖利。

但丁神曲读后感

但丁神曲读后感

但丁《神曲》读后感篇一:神曲读后感恩格斯曾这样说:“封建的中世纪终结和现代新纪元的开端,是以大人物为标志的.人物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是但丁最的作品,但丁的经验包括爱情、*、人生观、宗教观、宇宙观均反映.《神曲》的外壳是宗教的,但诗中所写的见闻,大都以现实为题材.诗人与亡灵谈论的兴衰,听倾诉自己的悲苦哀怨,揭露的丑行劣俗.《神曲》共分三篇:地狱、净界、天堂,每一部分由33章组成,加上最的序章,全书共100章.基本情节架构看似简单:,但丁在森林中迷路,危急之际,罗马诗人维其略受贝亚德之托付,带领但丁穿过地狱、净界.这段旅程中,但丁看有些罪人在地狱因生前不同之罪过而遭受不同的惩罚,另罪人则在净界里努力洗除自己的罪孽,后来贝亚德出现,接替维其略的向导地位,在迫使但丁对自己的过失作一番告白后,引导但丁游历天国,但丁最后终于见到上帝.在但丁的笔下,《神曲》中的地狱是意大利现实的映射,天堂是人类梦想达到的净界,炼狱则是人类从现实走向净界时所的苦难.但丁希望人能熟悉自身的罪恶,改过自新,去达到理性天堂的净界.和中古文学作品,《神曲》除了字面的意义外,寓言的意.“从字面说,《神曲》的主题是死后的状况;从寓言上说,主题人凭自由意志去。

行善行恶,理应受到公道的奖惩.”但丁自己也提到“全诗和各部分不是为思辨而设的,而是为可能的行为而设的;假如章节的讨论是思维的,目的思辨,而在行动” 这里确定了他写《神曲》是影响人的行动,就因而具有强烈的*倾向. 在〈地狱〉、〈净界〉、〈天堂〉三篇中,诗人在作品中广泛地、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和社会现实.他一感叹意大利的*和局势混乱,哀叹“意大利是奴隶”、“是苦难的旅舍”、“不再是各省的女主,而是妓院”、“意大利各城市布满了暴君”;他也严厉谴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卢道夫一世和阿尔伯特一世只愿在德国扩充势力,竟不来意大利行使皇帝的权利,“听任帝国的花园荒凉”;尤其对教会的揭露和批判尤其尖锐.他盛怒地斥责教皇贩卖圣职的罪行,“你们的贪婪使世界陷入悲惨的境地,把好人踩在脚下,把坏人提拔.”其人物庞尼菲斯八世,因此但丁多处揭露他的罪行,并借犯贩卖圣帜罪的教皇尼古拉三世的之口,当庞尼菲斯八世还在世时,就公布他要入地狱.至于《神曲》现实的揭露,一般是透过人物形象进行的.揭露者和被揭露者的对象大透过历史上或当代的闻名人物.如用号称代教皇的圣彼得揭露教廷的腐/败;用法国卡佩王朝的始祖休·卡佩揭发腓力四世和其它后裔的罪行;用教皇尼古拉三世揭发他自己和他的后继者庞尼菲斯八世和克力门特五世的罪行.但丁,只有通过闻名物和事件,打动人心,促使改革早日实现.也因此《神曲》所塑造的各类型人物,大都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一座丰富多姿物画廊,这在中古文学中是无与伦比的.关于《神曲》的成就评论部分.有人认为《神曲》的两大因素爱情与*,但丁的最大写作动机亦在歌颂贝亚德而作的.我们透过《神曲》的细节所的高度技巧来看,它的主要成就还在于高度概括和综合性.但丁看到祖国壮丽的河山,接触社会各国阶层,加深了爱国思想,丰富了生活经验,视野从佛罗伦斯扩大到意大利全国乃至*教世界.他看到意大利和欧洲处于纷争、混乱的状态,探索了祸乱的根源和拨乱反正的途径,意识到自己担负着揭露现实,唤醒人心,给意大利指出*上,道德上复兴之路的历史使命.认为自己诗人,就要通过创作一部有巨大感染力的作品,此一使命.因此这部作品把诗人内在的生活经验、宗教热情、爱国思想和*文化的重大;把历史的和现实的、古典的和*教的因素融合为和谐的整体,一点上,《神曲》确实是非常的.难怪艾略特在他的〈但丁论〉中宣称“但丁与莎士比亚平分了现代的世界,再没有者存在.”“莎士比亚出人类情感的最大宽度,而但丁出最大的高度和深度.”但丁《神曲》的读后感篇二:读神曲有感读但丁《神曲》有感《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代表作品,也是一本值得去读的名著。

但丁神曲的读后感

但丁神曲的读后感

但丁神曲的读后感但丁神曲的读后感1说实话,《神曲》真的是神才听得下去的曲子,整个阅读过程十分煎熬,后来去豆瓣看了一下才了解到,朱维基的译文确实不算上乘,这里推荐没有读过的选择田德望(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可能会较有起色。

如果还是要为此次阅读做一些笔记的话,那么就是以下:《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

故事叙述主人公但丁本人在三十五岁那年突然迷失了正路,彷徨了一夜之后,来到一座曙光笼罩的小山脚下,刚欲登山,却被三只野兽(豹、狮、狼)挡住去路。

危急之中,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受贝雅特丽齐嘱托,前来搭救他,并引导他去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后贝雅特丽齐又亲自引导他游历天国。

《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国篇》三部曲是但丁游历过程和见闻的记载。

《神曲》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给了中古文化以艺术性的总结,并显现出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我所阅读的是《地狱篇》,在地狱中,但丁先后遇到了历史上很多人物,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

以前我一直以为我国文人喜爱用典,但是今天突然感受到这是通行在全世界的一种风气,掉书袋一直是文人沾沾自喜的手段。

多给一颗星吧,我很善良。

但丁神曲的读后感2没什么感觉。

用语啰嗦。

又不是非常有意趣。

可能之后都不会认真看外国古典名著了,投入和收获不成正比。

1.思想性:2016年,我看了60本外国古典名著,16本各领域的学术著作。

我从16本学术著作里面得到的营养,远远多于这60本小说。

所以小说是一个错误投入。

2.娱乐性:较差,不如通俗小说和纪录片。

还不如看学术著作来得爽。

3.学习写作技巧:分析现代通俗小说,能学到更多的写作技巧。

虽然那些都是很低俗、基本的技巧,比如“教你如何表达清楚一件事,并让它显得吸引人”。

不过所有建筑物,都是由这些基础的东西堆起来的…看名著,学到的是更高级的技巧,比如《不朽》的写作方式,《百年孤独》的跳跃感,《呼啸山庄》的文本氛围。

这太高端了,对还在打基础的我来说用不上…不过就冲着这点,以后还是可以时不时看几本所谓名著,起码可以保持审美水准…4.方向问题:应该会接着看国学和传记。

但丁神曲读后感(一)

但丁神曲读后感(一)

但丁神曲读后有感(一)但丁的《神曲》原名《喜剧》,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

《神曲》是一部达到很高的艺术境地的作品,但丁把这三部诗歌的内容描绘的恰似中公民间相传的十八层地狱同样。

但丁将自己做为主人公,聚集想象地编译了《神曲》的故事情节。

读过《神曲》以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悲痛,人类的悲痛、社会的悲痛、活着的悲痛。

但丁描绘的地狱、炼狱和天堂,遇到古典文学特别是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启迪和影响,如维尔斯在《埃涅阿斯记》中对于主人公由神巫指引游览阴间的描绘,中世纪作家达维隆纳的《耶路撒冷天国颂》、《巴比仑地狱诗》和德拉利瓦的《三卷书》对罪孽的灵魂在地狱接受惩戒,天堂光明、幸福的表达,都给但丁供给了借鉴。

但《神曲》不像中世纪文学作品那样粗拙俗气、空中楼阁,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精湛的神学、哲学涵养和新奇的构想,为三个境地设计了严实的构造、清楚的层次。

他把地狱、炼狱、天堂各分为9 层,包含着深沉的道德涵义。

在描绘不一样境地时,他采纳不一样的色彩。

地狱是惩戒罪孽的境地,色彩凄幽、阴沉;炼狱是悔悟和希望的境地,色彩转为淡泊、安静;天堂是至善至美的境地,笼盖在一片绚烂、绚烂之中。

多层次、多色彩的形象描述,表达了诗人精粹而又抽象的哲学、神学看法,又给予这些境地以巨大的真切性,奇而不诡,精微致深,使人如身临其境。

《神曲》可谓一座多姿多彩、形象鲜活的人物画廊。

作为这部史诗的主人翁,但丁自己苦苦求索的品行和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刻画得最为细微、饱满。

维吉尔和贝娅特丽丝这两位导游,固然拥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但仍旧各具鲜亮的个性。

维吉尔是导师,在对但丁的关心和教诲中,显示出父亲般平和、慈爱的性格。

贝娅特丽丝是恋人,在对诗人的救援和鼓舞中,显示出母亲般温柔、隆重的性格。

但丁善于在戏剧性的场面和行动中,以极其正确、简短的语言,勾画出人物外形和性格的特点。

在哀怨欲绝的惨剧性气氛中,诗人描绘保罗与弗朗齐丝卡这对恋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品行,在灰暗、愤懑的情境中,诗人勾画教皇朋尼法斯八世贪心、欺骗的性格,无不力透纸背。

但丁《神曲》读后感

但丁《神曲》读后感

但丁《神曲》读后感但丁《神曲》读后感但丁《神曲》读后感1迷失在了黑暗森林里的但丁,在诗人维吉尔灵魂的救护下,穿越了地狱与炼狱。

在地狱里的灵魂,带着沉重的罪孽接受严重的惩罚,在魔鬼的鞭笞之下,承受着无尽的折磨。

形形色色的灵魂与鬼怪,地狱的世界是黑暗而没有希望的。

然而,但丁所描写的却并非是地狱的绝望与痛苦,而是更接近于现实的描写。

在地狱里饱受煎熬的灵魂,未必十恶不赦,违背了中世纪禁欲主义与道德礼教的约束,如保罗和佛兰切丝卡这对痴情恋人,但丁的言语中没有丝毫隐藏对其同情与感动。

虽然有所矛盾,然而,对爱情的肯定,一定程度上是对人本性的肯定。

而另一方面,对于颠倒善恶,破坏国家安定的教会,干着买卖圣职,敲诈勒索、荒淫无度、迫害教徒等丑恶的行为的教皇、主教、教士,尽数落入了地狱之中。

这无疑表达了但丁对于这些“日夜在那里用基督的名义做着买卖”的人,强烈的批判与痛斥。

《神曲天堂篇》是神曲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亦是灵魂经过了地狱与炼狱,洗涤罪孽后得到救赎的最后一重境界。

如同噩梦之后的美好,但丁化身为那幻游的灵魂,在迷失中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天堂所在。

贝阿特丽切出现,带着耀眼而慈爱的光芒,她曾经是一位修女,却为“惯于为恶甚于为善的人”从修道院抢走,这其中的苦痛只剩下“上帝”知晓。

然而,自她出现开始,始终环绕着希望与神圣的光芒,一度让他无法睁开眼睛。

中世纪的世界,带有特定时期的宗教性与蒙昧性。

然而,《神曲》之中,但丁即使挣脱了地狱与炼狱,到达了天堂,描绘着极乐世界,仍旧并未摆脱其现实性——而从他们的对话之中,虽然没有鲜明直白的披露,却对可清晰感受到但丁对于教会腐败的批判,为恶的人们披上了教士的长袍,虚与委蛇;新兴市民阶级的贪图私利,对金钱的追逐,使资本主义关系渐渐滋生罪恶。

在这样的现实之中,该如何唤醒渐渐为黑暗与罪恶所蒙蔽的人心?“如果受强迫者对强迫他的暴行毫不妥协时,才是受暴力强迫,那么,这些灵魂就不能因此得到原谅;因为,意志如不愿意,就未熄灭……世上独一无二的真理,若不照耀我们的心智,我们的`心智就永远不能满足……”但丁将真理比喻作神圣的溪流,清晰地表达出了当自己心中疑虑得到解答后的豁然——而贝阿特丽切就像是一盏明灯,瞬间将周遭混沌的黑暗打破,为但丁指引了方向,也揭示出关于真理的探讨,更是强调了人类应具有的“绝对意志”,不应为恶,更不应屈服于任何暴力或其他因素。

《神曲》读后感

《神曲》读后感

《神曲》读后感
《神曲》是著名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盖利创作的长诗,以宏大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人类的精神历程。

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神曲》通过描写诗人在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旅程,展现了人类精神的各个方面。

诗人将自己作为主人公,与各种著名人物进行对话,反映了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问题。

这部作品具有百科全书性质,不仅涵盖了哲学、神学、历史等多个领域,还隐约透露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读完《神曲》,我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但丁通过生动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悲哀、社会的悲哀以及生活的悲哀。

这些悲哀来自于人类的罪恶、贪婪、无知和恐惧。

但丁以诗人的敏锐和哲学家的深刻,揭示了这些悲哀的根源,并试图寻找解脱之路。

在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旅程中,我看到了人类的善恶冲突和道德选择。

但丁通过这些场景,让我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世界是复杂而多元的,有着无数的可能性和选择。

而这些选择,往往决定了我们的命运和归宿。

此外,《神曲》的艺术成就也让我叹为观止。

但丁以优美的诗歌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类精神的种种景象。

他的诗歌既有哲学的深刻,又有文学的韵味,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思
想的启迪。

总的来说,《神曲》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以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描绘了人类的精神历程。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思想的启迪。

同时,《神曲》也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我未来的思考和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米文库汇编之但丁《神曲》读后感【但丁《神曲》读后感篇一:】现在脑海中的但丁,应该是一个眼神坚定,有硬朗的脸部轮廓,却又有因当骑士而留下的伤疤的迷人意大利男子吧。

他有政治理想,对黑暗现实不满,对理性的初识,肯定意大利俗语的作用,用文学作品来揭露现实、唤醒人心等等,这种形容怎么好像很熟悉,让人怎么能不想起我们更为熟悉的鲁迅先生。

他们同样处于黑暗混乱的时代背景之下,他们同样探讨民族的命运,探讨时代的发展,两个人在时空上虽相差了好几百年,但思想上却有出奇的一致性。

鲁迅先生应该是多少有受到但丁的影响吧,虽然他曾说:“在年轻时候,读了伟大的文学者的作品,虽然敬服那作者,然而总不能爱的,一共有两个人,一个是陀斯妥耶夫斯基,还有一个,就是但丁。

”在当时黑暗的时代背景下,他一定也想起了《神曲》中所提到的地狱。

传说中的“地狱”、“净界”、“天堂”是个什么形状?住着什么样子的灵魂?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谁也不明白,但丁则通过自己的想象作出了回答。

诗中的“地狱”,形似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内分九圈,罪恶的灵魂便分布在九圈中受苦,越向下,罪孽越深。

在但丁想象中地狱入口处在北半球,以耶路撒冷为顶点,直插入地心。

在地狱最深处住着反叛上帝的魔鬼——撒旦。

那儿有一条狭窄小路,可通往南半球。

故但丁从北半球进入地狱,而从南半球出来。

“净界”在但丁想象中是在南半球的海中,那儿人是不能去的。

净界是一座可分七层的平顶山。

这是灵魂洗涤罪孽的地方,只有在净界洗涤了人类七种罪恶:骄、妒、怒、惰、贪财、贪食、贪色之后,才是纯洁的灵魂,才可进入天堂。

净界由底层到上层均有阶梯相通,岩石小径崎岖难走,越往上越狭(与地狱相反)。

但丁和贝亚德在山顶——“地上乐园”相会为全诗高潮。

“天堂”在传说和人们想象中,没有但丁设想的天堂复杂。

但丁把天堂分作九重,天层越高,居住在那里的灵魂越纯洁。

每重天都是透明的气体和光,神的形体是看不见的,他们只是一片光明。

在九重天之上有一天府,为纯洁灵魂居住地,称为“幸福者的玫瑰”。

但丁的天体学说是把地球当作宇宙中心,各大行星都是围绕地球转的(其中包括太阳),这是错误的。

它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宇宙以太阳为中心的学说相矛盾。

通过想象,但丁把基督教的信仰具体化和形象化了。

《神曲》从头至尾都充满象征的意义。

一般认为:开头的黑森林象征着中世纪政局的黑暗。

狮子象征残暴的封建统治者,豹指逸乐好财的政治野心家,母狼指贪婪的教会,也是罗马教皇的象征。

维吉尔对但丁说:“你应当另寻一条出路;因为那只母狼决不让一个人经过那里,除非把它杀掉。

它的性质非常残酷,肚子从来没有饱足的时候,愈加吃得多,反而愈加饥饿。

”这和但丁一贯反教皇的思想是一致的。

同时母狼是罗马城徽的标志(相传罗马城始祖罗姆鲁斯是母狼乳大的),加上教皇住在罗马,但丁用母狼暗指罗马不无道理。

维吉尔是人智(理性)的代表,贝亚德为神智(信仰)的化身。

“地狱”象征黑暗社会,“天堂”为理想境界,“净界”是人类由黑暗走向光明必经的痛苦历程。

幽明三界的旅行是“人类精神”由罪恶到净化直至幸福之境的发展过程。

至于作品中具体人物象征更多。

如《净界》第一篇中看守大海的伽东是“意志”的象征,因为他生前宁可牺牲生命,也不愿失去自由。

第29篇中半鹰半狮的怪物象征耶稣,言其“人而神”也;他拉的“车子”象征教堂。

在车子右边起舞的三位贵妇象征神学上的三种美德:白色为信仰,绿色为希望,红色为慈爱。

在车子左边起舞的四个贵妇象征行为的四种美德:谨慎、正义、勇敢、节制。

其中一女子有三只眼睛在前面作引导,代表过去、现在、未来。

诗中幽明三界色彩和情调截然不同,象征着人处于不同的精神境界。

《地狱》黑暗阴森,精神痛苦;《净界》柔和平静,心情舒坦;《天堂》绚烂明丽,使人赏心悦目。

谁能想到这样一部被称为伟大的作品的写作初衷竟然是为了一位心仪的女子,还是单相思。

一开始会被他那份感情打动,可是又不禁会想,但丁一生都在爱慕着思念着那位叫贝雅特丽齐的女子,颂扬她的文学作品那么的多,对他那位从未在作品中提到过的妻子来说,她又是否知晓,又是否会觉得难过。

如果当时他能够和心爱的贝雅特丽齐在一起,是不是还会有这种浓重的爱意敬意,是不是还会有这部旷世之作。

或许得不到的才是最美的,或许也就是这种浪漫、这种矛盾的因子才能使得他写出这样的作品吧。

【但丁《神曲》读后感篇二:】恩格斯曾这样说:“封建的中世纪终结和古代新纪元的开始,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记的。

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诗人但丁。

”《神曲》是但丁最巨大的作品,但丁毕生的教训包含恋情、政治、人生观、宗教观、宇宙观均反应其中。

《神曲》的外壳固然是宗教的,但诗中所写的见闻,大都以事实为题材。

诗人与亡灵念叨的是国度的兴衰,听他们倾诉本人的悲苦哀怨,揭穿他们的丑行劣俗。

《神曲》共分三篇:地狱、净界、天堂,每一部分由33章组成,加上最前面的序章,全书共100章。

基础情节架构看似简略:一天,但丁在森林中迷路,危急之际,罗马诗人维其略受贝亚德之拜托,率领但丁穿过地狱、净界。

这段旅程中,但丁看到了有些功臣在地狱因生前不同之罪过而遭遇不同的处分,另一些罪人则在净界里尽力洗除自己的罪孽,后来贝亚德呈现,接替维其略的向导位置,在迫使但丁对自己的差错作一番告白后,亲身领导但丁游历天国,但丁最后终于见到上帝。

在但丁的笔下,《神曲》中的地狱是意大利现实情形的映射,天堂是人类幻想到达的净界,炼狱则是人类从现实走向净界时所必需阅历的苦难。

但丁盼望人能意识本身的罪行,改过自新,去达到感性天堂的净界。

和很多中古文学作品一样,《神曲》除了字面的意思外,还有寓言的意。

“从字面说,《神曲》的主题是逝世后灵魂的状态;从寓言上说,主题就是人凭自在意志去行善行恶,理当受到公平的赏罚。

”然而但丁自己也提到“全诗和其中各局部不是为思辨而设的,而是为可能的行动而设的;假如某些章节的探讨方式是思维的方法,目标不在思辨,而在实际行为”这里断定了他写《神曲》是为了影响人的实际举动,就由于如斯因此存在强烈的政治偏向。

在〈地狱〉、〈净界〉、〈天堂〉三篇中,诗人在作品中普遍地、深入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

他一方面感慨意大利的决裂和局面凌乱,悲叹“意大利是奴隶”、“是苦难的旅舍”、“不再是各省的女主,而是一个倡寮”、“意大利各城市充斥了暴君”;他也严格谴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卢道夫一世和阿尔伯特一世只愿在德国裁减权势,竟不来意大利行使天子的权力,“放任帝国的花园荒凉”;尤其对教会的揭露跟批评尤其尖利。

他震怒地叱责教皇贩卖圣职的罪恶,“你们的贪心使世界陷入悲惨的地步,把好人踩在脚下,把坏人选拔起来。

”其代表人物就是庞尼菲斯八世,因而但丁多处揭露他的罪行,并借犯贩卖圣帜罪的教皇尼古拉三世的灵魂之口,当庞尼菲斯八世还在世时,就发布他必定要入地狱。

至于《神曲》对现实的揭露方式,个别是透过人物形象进行的。

揭露者和被揭露者的对象大都是透过历或当代的有名人物。

如用号称第一代教皇的圣彼得揭露教廷的腐朽;用法国卡佩王朝的始祖休?卡佩检举腓力四世和其它后裔的罪行;用教皇尼古拉三世揭露他自己和他的后继者庞尼菲斯八世和克力门特五世的罪行。

因为但丁信任,只有通过的人物和事件,才干感动人心,促使改造早日实现。

也因此《神曲》所塑造的各类型人物,大都性情赫然,栩栩如生,构成一座丰盛多姿的人物画廊,这在中古文学中是无与伦此的。

对于《神曲》的造诣评论部门。

有人认为《神曲》的两大因素便是爱情与政治,但丁的写作念头亦在歌唱贝亚德而作的。

但是咱们透过《神曲》的细节所表现的高度技能来看,它的重要成绩还在于高度概括和综合性。

但丁看到祖国绚丽的河山,接触社会各国阶层,加深了爱国思维,丰硕了生活经验,视线从佛罗伦斯扩展到意大利全国乃至全部基督教世界。

他看到意大利和整个欧洲处于纷争、混乱的状况,摸索了祸乱的本源和拨乱反正的道路,意识到自己担当着揭露现实,唤醒人心,给意大利指出政治上,道德上振兴之路的历史使命。

以为自己作为一个诗人,就要通过创作一部有宏大沾染力的作品,能力实现此一使命。

因此这部作品把诗人内在的生涯经验、宗教热忱、爱国思惟和政治文明方面的重大问题;把历史的和现实的、古典的和基督教的因素融会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在这一点上,《神曲》确切是十分胜利的。

难怪艾略特在他的〈但丁论〉中声称“但丁与莎士比亚平分了现代的世界,再不第三者存在。

”“莎士比亚表示出人类感情的宽度,而但丁表现出的高度和深度。

”【但丁《神曲》读后感篇三:】但丁的《神曲》原名《喜剧》,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

《神曲》是一部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的作品,但丁把这三部诗歌的内容描写的好似中国民间相传的十八层地狱一样。

但丁将自己做为主人公,积聚幻想地编译了《神曲》的故事情节。

读过《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悲哀,人类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活着的悲哀。

他把地狱、炼狱、天堂各分为9层,蕴含着深邃的道德涵义。

在描绘不同境界时,他采用不同的色彩。

地狱是惩戒罪孽的境界,色调凄幽、阴森;炼狱是悔过和希望的境界,色彩转为恬淡、宁静;天堂是至善至美的境界,笼罩在一片灿烂、辉煌之中。

多层次、多色调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精辟而又抽象的哲学、神学观点,又赋予这些境界以巨大的真实性,奇而不诡,精微致深,使人如身临其境。

《神曲》堪称一座多姿多彩、形象鲜活的人物画廊。

作为这部史诗的主人翁,但丁本人苦苦求索的品格和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刻画得最为细微、饱满。

维吉尔和贝娅特丽丝这两位向导,虽然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但仍然各具鲜明的个性。

维吉尔是导师,在对但丁的关怀和教诲中,显示出父亲般和蔼、慈祥的性格。

贝娅特丽丝是恋人,在对诗人的救助和鼓励中,显示出母亲般温柔、庄重的性格。

但丁擅长在戏剧性的场面和行动中,以极其准确、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人物外形和性格的特征。

在哀怨欲绝的悲剧性氛围中,诗人描写保罗与弗朗齐丝卡这对恋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品格,在阴暗、愤懑的情境中,诗人勾画教皇朋尼法斯八世贪婪、欺诈的性格,无不入木三分。

《神曲》中种种惊心动魄和神奇的景象,地狱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如吞噬幽灵的三个头的恶犬猞拜罗,飞翔于自杀者树林之上的人面妖鸟,长着三副不同颜色的面孔、三对庞大无比的翅膀的地狱王,满身污血、头上盘着青蛇的复仇女神,在但丁的笔下,寥寥几笑,便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

他们不只是高度写实的艺术形象,而且出色地烘托了地狱各个特定环境的氛围。

但丁在写人绘景时,常常喜欢采用来源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界的极其通俗的比喻,产生极不寻常的艺术效果。

例如,地狱里的幽灵遇见陌生来客维吉尔和但丁,惊奇地盯视着他们,好像老眼昏花的裁缝凝视针眼一样。

形容枯瘦的幽灵两眼深陷无神,好像一对宝石脱落的戒指。

在魔鬼卡隆的鞭打下,幽灵从岸边跳进地狱界河的小船,好像秋天的树叶一片一片落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