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山中》译文《山中》鉴赏及赏析
王勃《山中》原文及赏析

王勃《山中》原文及赏析 山中原文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注释 注:此诗原题《思归》,为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所写。
山中的诗意/山中的意思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
黄叶在漫山飘飞。
山中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 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 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 在异乡、 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 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 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 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 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 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
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 “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 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 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 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 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 《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 江流日夜, 客心悲未央”。
这里, “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 “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 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 似出自宋玉 《九辩》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 而 《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 之岁。
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 如果从前面提到的 《羁游饯别》 、 《别人四首》 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 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
山中的原文及翻译

山中的原文及翻译山中的原文及翻译《山中》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绝,作于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
此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山中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原文山中唐代: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译文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
弯曲的山路上原本没有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就要润湿了人的衣裳一样。
注释1.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
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
一作“溪清”。
2.红叶: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3.元:原,本来。
4.“空翠”句:形容山中翠色浓重,似欲流出,使人有湿衣之感。
空翠:指山间青色的潮湿的雾气。
鉴赏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
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
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
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
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
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
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
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
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
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
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
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
《山中》王勃原文阅读翻译赏析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他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
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相思诗则抒发了千里之外羁客的情感:思念家乡,怀念亲友,伤春感怀,如《羁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
本期和诗友分享一首《山中》,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
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⑴滞(zhì):淹留。
一说停滞,不流通。
⑵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⑶况属:何况是。
属:恰逢,正当。
高风:山中吹来的风。
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译文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
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
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672年(唐高宗咸亨二年),是王勃旅蜀后期时的作品。
王勃被逐出沛王府后,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
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长江悲已滞”,滞(zhì):淹留。
一说停滞,不流通。
这句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
故发出,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的感叹。
这句诗有两个艺术特色:其一、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
其二、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
王勃山中原文及翻译

王勃山中原文及翻译【原文】《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⑴,万里念将归⑵。
况属高风晚⑶,山山黄叶飞。
【注释】⑴滞(zhì):淹留。
一说停滞,不流通。
⑵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⑶况属:何况是。
属:恰逢,正当。
高风:山中吹来的风。
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白话译文】长江滚滚我悲叹久留异地,远隔万里内心盼望把家归。
况且正赶上秋风晚间吹起,山山岭岭都只见黄叶纷飞。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是王勃旅蜀后期时的作品。
总章二年(669)王勃入蜀,在《入蜀纪行诗序》里他写道:“五月癸卯,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经。
”在游《游山庙序》里也说:“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
”表面看他离开长安的态度似乎很洒脱,而内心是很复杂的。
被逐出沛王府后,他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
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作品介绍】《山中》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绝,作于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
此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
起句“长江悲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次句“万里念将归”紧承首句,具体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第三句转为写物候,承接上两句含义,在深秋寒风飒飒之夜令人感伤不已;结句“山山黄叶飞”写深秋的景象,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突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
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王勃山中原文及翻译

王勃山中原文及翻译王勃山中原文及翻译“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出自王勃的《山中》。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
【原文】《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⑴,万里念将归⑵。
况属高风晚⑶,山山黄叶飞。
【注释】⑴滞(zhì):淹留。
一说停滞,不流通。
⑵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⑶况属:何况是。
属:恰逢,正当。
高风:山中吹来的风。
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白话译文】长江滚滚我悲叹久留异地,远隔万里内心盼望把家归。
况且正赶上秋风晚间吹起,山山岭岭都只见黄叶纷飞。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是王勃旅蜀后期时的作品。
总章二年(669)王勃入蜀,在《入蜀纪行诗序》里他写道:“五月癸卯,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经。
”在游《游山庙序》里也说:“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
”表面看他离开长安的态度似乎很洒脱,而内心是很复杂的。
被逐出沛王府后,他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
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作品介绍】《山中》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绝,作于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
此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
起句“长江悲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次句“万里念将归”紧承首句,具体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第三句转为写物候,承接上两句含义,在深秋寒风飒飒之夜令人感伤不已;结句“山山黄叶飞”写深秋的'景象,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突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
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王勃《山中》翻译及赏析

王勃《山中》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译文】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
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
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赏析】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
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
可以参证的有作者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
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
这新奇的想象,既缘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
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
所以,这句诗中长江悲伤滞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
悲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相互感发、契合、共鸣,强烈地感染了读者的情绪。
王勃《山中》原文赏析

王勃《山中》原文赏析王勃《山中》原文赏析王勃《山中》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勃《山中》原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翻译注释译文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
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
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注释⑴滞(zhì):淹留。
一说停滞,不流通。
⑵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⑶况属:何况是。
属:恰逢,正当。
高风:山中吹来的风。
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诗词赏析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
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
可以参证的有作者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
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
王勃《山中》全诗翻译赏析

王勃《山中》全诗翻译赏析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滞:留滞。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何况是。
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红叶飞。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
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
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勃《山中》译文《山中》鉴赏及赏析
《山中》是由王勃所创作的,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
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山中》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山中》
唐代: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译文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何况是高风送秋的傍晚时分,深山重重,黄叶在漫山飘飞。
《山中》注释
滞(zhì):淹留。
一说停滞,不流通。
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何况是。
属:恰逢,正当。
高风:山中吹来的风。
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山中》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
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第一句是主观化地写景:“长江悲已滞”。
长江不会有悲感,有悲感的是诗人;长江日夜奔流不息,并无半点停滞,认为它滞重不畅的也是诗人。
诗人为什么会有此感觉?第二句就清楚地说了出来:“万里念将归”。
原来,他远离家乡滞留于此地山中已太久太久。
“万里念将归”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
“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句。
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
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
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
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
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直接抒发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
诗的前两句中“长江”和“万里”是从空间上表述自己远在外地他乡,归家的路途遥远。
“已滞”和“将归”是从时间上表明诗人长期滞留他乡,还没有归去。
从字面上看“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两句单纯是写景,但其实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而凄楚的心情。
诗人在山中望见了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这些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同时表现诗人内心的萧瑟、凄凉。
正因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这就更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
此二句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
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兴”之意。
从“兴”的作用来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
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
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又使读者增添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
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
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
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
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之妙。
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
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
这样,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绪无穷的艺术效果。
该诗首尾三句写景,第二句抒情叙事,采取景情景的结构。
由于情在诗结尾处藏于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含蓄而耐人寻味。
《山中》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672年(唐高宗咸亨二年),是王勃旅蜀后期时的作品。
王勃被逐出沛王府后,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
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山中》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
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
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
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
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
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
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
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
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
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
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
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
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
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
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
两诗参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变化。
《山中》作者介绍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