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三角形理论分析毒胶囊事件

三角形理论分析毒胶囊事件

3、预防“ 毒胶囊”舞弊事件重演的治理措施
( 二)强化内部控制措施 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内部控 制认识不足,风险意识淡薄,企业制度不健全,组织机构设臵不 合理不完善,很多企业重经营、轻管理造成内部控制失控; 二是 偏重事后控制,而不是在事前、事中进行详细的筹划。只有当企 业出现问题时才想方设法进行控制弥补,亡羊补牢,收效甚微, 结果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控制成本。制药行业还需要建立更健全 的监管机制。首先,董事会应组织成立药品风险管理委员会来防 范风险, 由企业内部高级管理人员组成; 其次, 建立一套A D R监测网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制药行业作为药品的供应者, 应该担负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 不应只关心产品的销售和利润, 还要关注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消费者提供健康放心的药品, 这样才是企业长远发展之根本。而这次“ 毒胶囊” 事件的主要 漏洞就出在原材料采购环节上, 对于药品制造行业更应该着力把 重要的材料采购管理上升到管理层面,以消除企业舞弊。
“毒胶囊”案例分析
1、事件简介
2、舞弊三角理论透析“ 毒胶囊”事 件 3、 “ 毒胶囊”舞弊事件的治理措施
目 录
1.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 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 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 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 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 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 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 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 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 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 属铬含量超标。
( 一)压力因素分析
2.企业管理层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在压力 胶囊生产的相关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节省成本, 竟弃用达标胶囊,主动选用铬超标胶囊。现在公司管 理层的薪酬大部分都与业绩息息相关。管理层尽可能 创造更多的财富,财富的增加就是利润的增加。而 “毒胶囊”正是给企业带来了超额利益的根源。当企 业经营业绩不如预期那么好的时候,管理者为了获取 较高的报酬,保住自己的职位就有很强的动机进行舞 弊。

毒胶囊事件分析

毒胶囊事件分析

总结
“毒胶囊”等药害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其 中既有企业的责任,也有市场机制不健全、 相关制度不完备的问题,还有监管乏力的 弊端。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综合性的,解决 问题也应当多方治理,否则头疼医头、脚 疼医脚,还有可能重蹈覆辙
THANK YOU!
解决此类事件的长远对策


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铭记为人民越多才能赚 得越多,注意公共关系危机的预防 政府:省级药监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建立一个统 一的部门来管理食品安全,避免以前的那种互相 推诿的情况 建立惩罚性赔偿机制,完全剥夺企业造假 的收益 增加监管人员和高技术机械 消费者:增强自身鉴别能力
毒胶囊事件分析
内容简介

胶囊事件简介
胶囊事件产生的原因 胶囊事件的影响
各方对事件的处理
解决此类事件的长远对策
胶囊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 目 《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 造药用胶囊”曝光。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 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 最终流入 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 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 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 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 含量超标。

各方对事件的处理

政府:浙江河北查封相关问题企业 公安部部署彻查严打“毒胶囊”犯罪
务犯罪
最高人民检察院坚决查处“问题胶囊”事件所涉职 卫生部要求停购停用问题胶囊
各部门对所有胶囊产品批批检验
药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通知严禁非药用明胶生产胶囊
各方对事件的处理

消费者:中国黑客警告药厂要做良心药

毒胶囊的作文及素材分析

毒胶囊的作文及素材分析

毒胶囊的作文及素材分析关于毒胶囊的作文及素材分析【焦点回放】药品安全,关乎人命。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药品质量安全。

国务院就印发了《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要求医药企业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科学监管的原则,落实药品安全责任,确保药品质量,降低药品安全风险,并且要求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规划出台不到百天的时候,胶囊类药品就出现了问题。

2012年4月,随着“毒胶囊”事件被媒体曝光,小小胶囊背后的“惊天秘密”深深触痛了普通百姓的神经。

事情还要从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的“胶囊里的秘密”说起,这期节目通过记者的翔实调查,让公众了解到了非法厂商是如何用皮革下脚料制造药用胶囊的。

《中国药典》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的原料明胶至少应达到食用明胶标准。

按照《食用明胶》行业标准,食用明胶应当使用动物的皮、骨等作为原料,严禁使用制革厂鞣制后的任何工业废料。

而河北的一些企业,竟然对该规定视而不见,冒天下之大不韪,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其中部分产品超标90倍。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警方也已介入案件,浙江4名涉案企业负责人已被控制。

【观点】关键词一:良知爱扬格告诉人们:“丧失了良知的才智比没有才智更糟。

”一旦商家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失去道德良知,留给世界的恐怕只是人人自危了。

“良心药、放心药、管用的药”,这是修正药企为自己做的广告。

很久以来,人们相信,修正正如其宣称的一样,是用“良心”进行生产的,毕竟,药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是救死扶伤的。

然而,谁能想到,就是这个打着“良心药”“放心药”招牌的企业,生产出来的空心胶囊居然涉嫌铬超标,而且其中部分产品超标90倍。

百万粒毒胶囊案例分析

百万粒毒胶囊案例分析

百万粒毒胶囊案例分析参赛队员:韩岸芳10公共管理戴金承10公共管理潘政烨10公共管理团队介绍:我们凭着对本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对案例分析过往的经验特此以近期发生的药品安全问题进行案例分析。

目录标题——————————————2案例背景————————————2案例的问题———————————2—3解决方案————————————3—4反思和讨论———————————4—7标题百万粒毒胶囊事件出现的案例分析案例背景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案例的问题为什么会有毒胶囊事件的出现?有三个因素导致了“毒胶囊”事件的发生。

首先是企业的法制观念淡薄,违法使用工业用品代替药用辅料,企业的违法行为是导致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因素。

要依法严惩违法企业。

第二,虽非这次事件的因果关系,但与“唯低价招标”的政策导向是有关联的,这种导向的结果可能造成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

第三是监管缺位。

事件从检举、揭发到检验都非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

举报的是媒体,检验部门是个研究单位,药监局也是在媒体报道后才知道的。

监管缺位必须扭转。

与中国药品生产和产业链质量意识缺失,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市场恶性竞争,以价取胜,药品招标忽略质量等因素有关。

也与部分制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道德诚信度低,公司内部管理差有关。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包括法律制定、法律约束、法律制裁有待完善。

此外,我国的监管机制相对较为特殊,地方监管部门缺乏独立运作机制,重视为企业服务,忽略监管,受约于地方政府行政干预,形成地方保护主义。

解决方案为了有效解决毒胶囊事件,我们的公共部门必须全力以赴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形成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牵头,公安、监察、卫生、质检等部门参加的密切协作、配合办案的工作机制,全面清理整顿明胶生产和药用胶囊生产使用情况。

2012年危机案例解析——毒胶囊事件

2012年危机案例解析——毒胶囊事件

危机传播管理案例分析——毒胶囊事件解析姓名:王会珍学号:U200917739班级:广告0901班毒胶囊事件:黑心药VS良心药食品为人延续生命,药品则为人挽回健康,当食药品安全得不到保障时,最为普通公众,我们该何去何从?2012年,一把胶囊,一个行业“潜规则”,牵扯出了多少出“皮鞋很忙”的闹剧?毒胶囊事件是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食药品领域的又一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铬超标”、“毒胶囊”严重触动了药品安全的底线,黑心企业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和商业伦理,一切都让人不寒而栗。

值得注意的是,“毒胶囊”事件所引发的大范围的指责舆论和愤怒情绪,不但指向了涉事的9家药企,更把相关政府部门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是对我国政府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一、案例回顾1.危机周期分析2012年4月9日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在微博上称“不要再吃老酸奶和果冻,内幕很可怕”,引发了人们对工业明胶的关注,问题胶囊浮出水面。

毒胶囊事件自此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引发了全国医药用品界的轩然大波,公众对我国药品安全问题充满了疑问,导致了社会的恐慌。

这一公共危机事件引起的恶果持续至今,公众对我国药品的质量问题尚未完全消除疑心。

下面我们从危机周期的角度来分析毒胶囊事件。

1.1、 萌芽期(2004年5月~2012年4月14日)2004年,央视《生活》栏目播出了一期名为“入口胶囊 卫生堪忧”的节目,揭露了素有“中国明胶生产基地”之城的河北阜城和山东博兴一些地区的胶囊生产企业,在生产直接入口的药用胶囊时使用来路不明的原料明胶,而且其生产环境恶劣、生产空间不封闭、卫生状况差、工作人员徒手操作等内幕。

图1-1-1央视《生活》栏目曝光垃圾明胶生产过程危机阶段 标志事件不法行为被媒体曝光后,当地政府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治理整顿。

但问题胶囊只在小范围内得到清查,未得到国家药监局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及时在全国范围内对胶囊行业进行清理,为毒胶囊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毒胶囊事件案例报告

毒胶囊事件案例报告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报告一、“毒胶囊事件”的概述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永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通知的13种胶囊药品是:脑康泰胶囊、愈伤灵胶囊、盆炎净胶囊。

苍耳子鼻炎胶囊、通便灵胶囊、人工牛黄硝锉胶囊、阿莫西林胶囊、诺氟沙星胶囊、羚羊感冒胶囊、抗病毒胶囊、清热通淋胶囊、胃康林胶囊、炎立消胶囊。

目前国家有关机关已经严肃地办理了这起严重的药品安全事件······毒胶囊事件的反响:几年前就有专家披露用蓝矾皮生产的工业明胶被无良商家用来做药用胶囊,可见毒胶囊的存在不是什么新鲜事。

近年来社会反响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不少都是媒体曝光后有关部门才出面进行查处的,可见地方监管部门的失职。

截至17日,河北省阜城县公安机关已抓获涉嫌生产假冒产品的学洋明胶蛋白厂的犯罪嫌疑人8名,其中刑事拘留7名,1人因哺乳期取保候审;公安,质监等部门共查封这家企业的产品200余吨。

二、事件原因分析(一)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追求利益最大化毒胶囊的问题属于道德问题,是部分医药企业和胶囊生产企业相互勾结,为了谋求利益不顾消费者人身安全,丧失道德底线的丑闻。

原料供应企业明知道自己是用工业废料生产的“工业明胶”,却强迫胶囊生产企业同自己签订“食用明胶”供货合同以推脱责任,而胶囊生产企业为了图便宜居然毫无异议,甚至是药品生产企业明知这种胶囊危及患者身体健康却也投入药品生产使用,明胶厂、胶囊厂、药厂都了解“毒胶囊”来龙去脉,都丧失了企业的道德底线,置企业的社会责任于不顾,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毒胶囊事件的反思和体会

毒胶囊事件的反思和体会

品监督管理局通过其官方网站表示,药用空心胶囊铬
超标一事,已经会同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开展有
关监督检查和产品抽验工作,并对报道涉及的药用空
心胶囊生产企业进行检查,尽快查明所用原料明胶来
源、质量检验、生产工艺及产品销售去向等情况。现
在国家对毒胶囊一事非常慎重,按理说已经不需要老
百姓担忧,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人们的心中还
a
24
a
25
a
26
a
27
a
28
a
29
a
30
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到达
延长药物作用。第二类是肠溶胶囊,这类药物
主要是治疗肠道疾病的,为防止药效遭到胃液
的破坏,肠溶胶囊需要在肠道内崩解,才能发
挥最大作用。还有一类药物因为味道特殊,或
许味道太怪、太苦,用胶囊包裹可免去“苦口
〞的痛苦。第四类是药物本身刺激性很大,如
果直接服用会造成食道损伤、烧灼。即使有些
胶囊包裹药粉吞咽。专家提醒,胶囊药是否能拆开吃,
要先向医生或药剂师进行咨询。一般来讲,肠溶胶囊
和缓释胶囊是不能拆开服用的。
网友说:“买一馒头(包子、发糕也可以,要热
软),捏成凹片,拧开胶囊倒药进去捏口成团(为保证
能吞进去,最好分为两颗)。〞还有一些网民表示,自
己现在干脆就把胶囊拆开扔掉,直接吞下药粉。还有
毒胶囊名单13种药品牵涉其中,检测胶
囊中的铬超标,铬,是一种毒性很大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重金属,容易进入人体细胞,对肝、肾
等内脏器官和DNA造成损伤,在人体内
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
• 经检测,被查获的空心胶囊及生产原料 中,重金属铬的含量均超标,最高的超

毒胶囊案例分析

毒胶囊案例分析

毒胶囊案例分析第一篇:毒胶囊案例分析PB11204050毒胶囊案例分析一、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因为有些药品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有较大的刺激性,所以需要用胶囊包起来才便于服用,胶囊作为药品的重要辅料同样也会被人体消化吸收。

在调查中调查者发现,这小小的胶囊里却隐藏着大秘密。

儒岙镇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是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有几十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年产胶囊一千亿粒左右,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三分之一。

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

调查者在当地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胶囊出厂价差别很大,同种型号的胶囊按一万粒为单位,价格高的每一万粒卖六七十元,甚至上百元,低的却只要四五十元。

在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一名销售经理透露,他们厂生产的药用胶囊主要供应东北、江西等地一些药厂,所用原料主要就是明胶,因此胶囊价格悬殊跟明胶原料有很大关系。

在前后长达8个月的调查中,记者走访了河北、江西、浙江等地的多家明胶厂和药用胶囊厂,发现河北学洋明胶蛋白厂和江西弋阳龟峰明胶公司两家明胶生产企业,采用铬超标的“蓝矾皮”为原料,生产工业明胶,然后套上无任何产品标识的白袋子包装,通过一些隐秘的销售链条,把这种白袋子工业明胶卖到浙江新昌地区,这种铬含量严重超标的工业明胶由于价相对便宜,被当地一部分胶囊厂买去作为原料,生产加工药用胶囊。

这种被检出铬超标的药用胶囊最终流入青海格拉丹东、吉林长春海外制药等药厂,做成了各种胶囊药品。

根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记者调查中掌握的线索,记者分别1在北京、江西、吉林、青海等地,对药店销售的一些制药厂生产的胶囊药品进行买样送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胶囊案例分析一、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因为有些药品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有较大的刺激性,所以需要用胶囊包起来才便于服用,胶囊作为药品的重要辅料同样也会被人体消化吸收。

在调查中调查者发现,这小小的胶囊里却隐藏着大秘密。

儒岙镇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是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有几十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年产胶囊一千亿粒左右,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三分之一。

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

调查者在当地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胶囊出厂价差别很大,同种型号的胶囊按一万粒为单位,价格高的每一万粒卖六七十元,甚至上百元,低的却只要四五十元。

在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一名销售经理透露,他们厂生产的药用胶囊主要供应东北、江西等地一些药厂,所用原料主要就是明胶,因此胶囊价格悬殊跟明胶原料有很大关系。

在前后长达8个月的调查中,记者走访了河北、江西、浙江等地的多家明胶厂和药用胶囊厂,发现河北学洋明胶蛋白厂和江西弋阳龟峰明胶公司两家明胶生产企业,采用铬超标的“蓝矾皮”为原料,生产工业明胶,然后套上无任何产品标识的白袋子包装,通过一些隐秘的销售链条,把这种白袋子工业明胶卖到浙江新昌地区,这种铬含量严重超标的工业明胶由于价相对便宜,被当地一部分胶囊厂买去作为原料,生产加工药用胶囊。

这种被检出铬超标的药用胶囊最终流入青海格拉丹东、吉林长春海外制药等药厂,做成了各种胶囊药品。

根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记者调查中掌握的线索,记者分别在北京、江西、吉林、青海等地,对药店销售的一些制药厂生产的胶囊药品进行买样送检。

检测项目主要针对药品所用胶囊的重金属铬含量,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反复多次检测确认,9家药厂生产的13个批次的药品,所用胶囊的重金属铬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2mg/kg的限量值,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

二、官方评价与结论1,卫生部2012年4月21日,卫生部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药监部门,召回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检验不合格批次药品,立即暂停购入和使用相关企业生产的所有胶囊剂药品。

卫生部部长陈竺今天下午表示,药物胶囊重金属限量早有标准。

“毒胶囊”曝光后,有患者自行打开胶囊,只服用药粉。

对此陈竺表示,服用胶囊药品一定要遵医嘱。

企业家、科学家应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卫生部发出《关于配合召回和暂停使用部分药品生产企业胶囊剂药品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药监部门召回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检验不合格批次药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立即暂停购入和使用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所有胶囊剂药品,待检验合格后方可购入和使用。

2,公安部“毒胶囊”事件曝光后,公安部高度重视,第一时间部署河北、浙江、江西、山东等地公安机关介入侦查,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查处工作。

截至目前,各地公安机关已立案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3名,查封工业明胶和胶囊生产厂家10个,现场查扣涉案工业明胶230余吨。

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在会上指出,“毒胶囊”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中央领导同志对公安机关迅速有力坚决打击“毒胶囊”犯罪给予充分肯定,要求公安机关进一步加大力度,彻查“毒胶囊”犯罪。

尽管目前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但打击“毒胶囊”犯罪活动是保卫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和餐桌安全的迫切需要,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公安机关的职责使命所在。

各地公安机关一定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毒胶囊”犯罪的现实危害,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决依法严厉打击此类犯罪。

3,国家药监局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获悉,该局公布第一批抽检结果,根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和部分省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检验报告,修正等9家药品生产企业使用的胶囊铬含量超标,并责成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违法违规企业予以严肃处理。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全面开展药用明胶和药用空心胶囊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要求药用空心胶囊企业严格原料把关和质量检验,严防工业明胶流入药用胶囊生产环节;要求药品生产企业从有资质的企业采购药用空心胶囊,严防不合格药用胶囊流入药品生产企业。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坚决维护公众利益,与公安部门密切配合,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

4,最高人民检察院“问题胶囊”事件发生后,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领导当即指示最高检渎职侵权检察厅及时掌握情况,关注事态发展,派员督办事件背后的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最高检渎职侵权检察厅日前向全国各省级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部门发出通知,要求从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和食品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查办“问题胶囊”事件背后渎职等职务犯罪的重要性,增强大局意识和政治敏锐感,主动与有关部门加强联系配合,发现和查办“问题胶囊”事件背后的渎职等职务犯罪。

目前,河北、浙江、江西、山东等省检察机关已迅速行动,采取有力措施介入事件的调查工作。

5,当地政府据浙江省新昌县委宣传部发布新闻,截至2012年4月15日18时,新昌县已紧急查封媒体曝光涉嫌使用工业明胶制作空心胶囊的相关问题企业,公安机关已对4名企业负责人实行控制。

据央视报道,在2012年4月15日,河北省相关机构的执法人员赶到河北薛洋明胶蛋白厂现场进行执法。

蹊跷的是,当执法人员到达现场的时候,厂房车间突然起火,后来,经过当地消防部门扑救,大火已经被扑灭了。

目前,该企业相关的工作人员已经被公安执法人员带走协助调查。

6,修正药业央视报道有所失实,修正药业高级副总裁王之光对此回应,央视送检的批号生产日期在新国标实施之前,此前铬元素含量并未纳入检测范围。

王之光强调,央视报道有所失实,作为制剂生产商,其明胶空心胶囊外壳由药品包装供应商提供。

央视送检的羚羊感冒胶囊供应商目前暂时未能确定,而其公司在选择明胶空心胶囊供应商时非常谨慎,且供应商也需要提供相关的产品合格文件。

在央视曝光“问题胶囊”4天后,涉事药企业之一的修正药业通过官方网站于19日发布“关于疑似铬超标羚羊感冒胶囊处理进程的通告”,称目前已经召回199件疑似铬超标羚羊感冒胶囊,并通过网站对公众表示歉意。

在这份通告中,修正药业称央视15日曝光此事后,他们立即全面召回并封存批号为100901的涉事羚羊感冒胶囊。

据了解,该批次产品主销往吉林地区,共有199件,通告中说,目前修正药业羚羊感冒胶囊生产线已全部停产自查,同时安全小组已展开内部质检、采购、流通等环节的检查和责任追溯,并积极配合国家药监机构对胶囊产品的检验。

三、个人对事件的观点与看法。

事件曝光至今,几乎没有任何一家涉事企业主动对外发布事件的进展,也没有企业站出来回应民众的关切,但电视广告却照播不误,当事企业对其社会责任的漠然令人气愤。

毒胶囊事件不仅使被曝光的9家企业名誉扫地,整个中国医药行业也面临一场公关危机,声誉和形象受到重创。

在惨痛的教训面前,药企有必要检讨和反思,那种长期存在的,以明星代言加广告狂轰滥炸拉动销售、重销售轻技术研发、重单向宣传轻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经营模式。

一个真正的品牌一定是内外兼修、知行合一、坚守企业社会责任、重视与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沟通,仅仅靠明星代言和广告以及自我标榜无法打造持久的品牌。

毒胶囊横行,源于企业集体道德失守和监管失范。

从报道中来看,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药品胶囊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为了逃避监管部门的追究和打击,原料供应企业明知道自己是用工业废料生产“工业明胶”,却强迫胶囊生产企业同自己签订“食用明胶”供货合同以推脱责任,而胶囊生产企业为了图便宜居然毫无异议;更为不可思议的是药品生产企业,明知道这种工业明胶生产的胶囊,危及患者身体健康,竟然也无所顾忌地投入药品生产使用。

明胶厂、胶囊厂、药厂,对“有毒胶囊”的来龙去脉都心知肚明,却集体失守了企业的责任底线,心照不宣地开展合作,这也暴露出监管的死角和盲区。

比如用废旧皮鞋熬制工业明胶,相关的当地卫生、工商、公安等部门,是否都尽到了管理职责?比如铬超标的空心胶囊已经流入了修正药业这样的大企业,当地的食药监局等相关部门又都是如何做的事前监督与检查?何至于相关管理与监督、检测部门的专业设备还不如记者的采访有效?媒体曝光问题药品,何尝不是在曝光行业问题监管。

毒胶囊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管理问题,而是道德问题,是部分医药企业和胶囊生产企业串通一气,为追逐利益罔顾消费者人身安全,丧失道德底线的丑闻。

如果说,工业原料堂而皇之地进入药企成为治病救命的药品令人震惊,那么,从毒胶囊曝光到现在当事药企应对公关危机的态度则更令人失望。

从毒胶囊事件不难看出,只要企业没有社会责任,那就好比企业商人没有流着道德的血液。

可是包括修正药业在内的许多大型制药企业出现的毒胶囊,不仅仅使企业陷入信任危机,更是在道德上给予谴责。

试想一下,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和缺乏道德的企业怎么能够把老百姓的生命健康问题放在一定的位置上?也许今天是铬超标,明天也可能公开造假药,制毒品!反正只要有经济利益,一切皆有可能。

参考文献1,中国广播网/china/gdgg/201204/t20120418_509470932.shtml 2,人民网/GB/17700613.html管理一班李波PB112040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