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毒胶囊事件”谈企业经营

合集下载

时事热点小论文-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

时事热点小论文-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

时事热点小论文-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学生时政小论文--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了“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事件。

河北的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后,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这种劣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人们食用后,对身体会产生严重伤害。

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毒胶囊”事件。

毒胶囊事件的发生让我们深恶痛绝的同时,也让我们反思这一类恶性事件屡屡出现的原因在哪里?1,药品生产厂商的利欲熏心,为了挣钱不顾一切,法制观念淡薄,为了降低生产药品的成本,不惜降低药品的质量违法使用工业用品代替药用辅料。

2,社会风气不正,多年来各种添加剂,非法替代材料等等事件频频曝光,结果不法分子并没有得到非常严重的惩罚,于是大家就都变得肆无忌惮。

3,该事件的发生与“唯低价招标”的政策导向是有关联的,在企业竞争中,一些企业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不惜采用违规的原料。

种种原因,使毒胶囊问题存在许多年才被世人所知。

我们应该从毒胶囊事件中反思我们的错误。

采取有效的措施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1,毒胶囊事件不是少数药品企业的孤立事件,而是一个行业问题,我们应该从系统整治的高度上进行深刻认识。

毒胶囊事件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少数几家大型药企,而是一个跨地域、全行业的全国性事件。

所以,对毒胶囊事件不能仅仅进行个别案例进行处理,而必须从源头入手,进行综合系统的全方位整治,彻底斩断罪恶的利益链条。

2,毒胶囊事件不是个人的失职,而是监管部门的失职,监管乏力已成为威胁药品安全的一个巨大因素。

要让毒胶囊之类事件不再发生,政府相关部门就必须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承担起国家人们赋予的责任,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3,毒胶囊事件的出现,源于巨大的利益诱惑。

因此,对不法分子,一经查实,我们绝不能有半点心慈手软,必须让它们受到法律的严惩。

毒胶囊事件 品牌与管理

毒胶囊事件 品牌与管理

2012毒胶囊事件-企业品牌建设与管理的反思一、公司背景:修正药业集团:修正药业集团于1995年5月由董事长修涞贵创立,是集中成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的科研生产营销、药品连锁经营、中药材标准栽培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民营制药企业。

目前,集团拥有66个全资和控股子公司,有员工80000余人,总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资产总额75亿元。

修正药业拥有两个总公司、“修正、通药、斯达舒”三个国家级驰名商标、和十四个销售平台的发展格局,自2000年起,连续10年在吉林省医药企业综合排序中位居榜首,2004年起在全国中药企业利润排序中第一名,销售额和利润居中国医药行业前十强。

2010年完成产值16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71亿元。

2000-2010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52.2亿元。

通化金马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化金马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医药为主导,多元化发展的现代企业集团。

16条生产线均通过国家GMP认证,可以生产注射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栓剂、口服液、浓缩丸、水丸、蜜丸、糖浆剂等10多个剂型。

公司形成了“三大产品系列”,一类是高科技新药系列:主要有参莲胶囊、壮骨伸筋胶囊、清热通淋胶囊、治糜灵栓等20余个产品,产品均为国家级新药,以中药和生物化学药品为主。

二类是市场畅销的OTC品种系列:主要有脑心舒、清肝健脾口服液、活力源、天麻丸、三七伤药片、六味地黄丸等70多个品种。

三类是功能较好的保健品系列:主要有雪蛙油、深海鱼油、大蒜油、卵磷脂、液体钙、多种维生素片、柠檬酸钙片等近20个品种。

二、事件过程:儒岙镇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是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有几十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年产胶囊一千亿粒左右,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三分之一。

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

调查者在当地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胶囊出厂价差别很大,同种型号的胶囊按一万粒为单位,价格高的每一万粒卖六七十元,甚至上百元,低的却只要四五十元。

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

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

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摘要: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家朱兰博士曾经说过: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从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向市场提供客户满意的高质量产品。

质量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高度关注的主题。

近期发生的有关毒胶囊事件的药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关注,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关键词:质量药品安全毒胶囊监管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由于涉嫌铬超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1央视质量报告曝光:用皮革厂鞣制过的下脚料制作工业明胶,再被制成药用胶囊,进入大小药厂。

这种胶囊铬超标最高达90倍,而铬这种重金属是剧毒致癌物,极易对肝、肾等器官造成损伤。

吉林海外、修正药业、青海格拉丹东、四川蜀中制药这些赫赫有名的药厂,竟然也使用工业明胶制作的胶囊。

痛心:毒胶囊抽了我们一个耳光用工业明胶制作药用胶囊,治病的药品却变成了毒药。

“胶囊门”用如此沉重的现实,抽了我们一个响亮的“耳光”。

作为普通大众,作为病患,我们真的没有这样奇思妙想的智商,以至于我们看了新闻之后,一时找不到那脆弱之心的安放位置。

倘若我们对食品安全接连爆出隐患已经不足为怪,在吃东西的时候,我们尽量管好自己的嘴,不会再轻易去吃一些不放心的食物。

但是,我们实在无法接受这样惨痛的现实,连药品都无法让我们放心,因为生病吃药是我们别无选择。

我们习以为常对药品信任有加,至少对其期望值和信任度远高于食品。

但是,层层审批,层层检验,事关患者健康与生命安危的药品,也爆出了隐患,而且这个隐患不是技术问题,不是药物反应问题,是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漏洞问题。

感冒胶囊、消炎胶囊,这是我们经常服用的药剂,就是这种包装药剂的药用胶囊让药品成了名副其实的毒药。

用工业明胶制作药用胶囊,有网友很恰当的比喻“用我们的烂鞋子给我们做胶囊”。

我们吃惊不已的是,无论是生产商还是药企,在明知道应该去检验的情况下,却省略了这项最为重要的检验工序,直接导致有毒胶囊流向了医患。

_毒胶囊_拷问企业社会责任_文伯

_毒胶囊_拷问企业社会责任_文伯

7SHANGHAI ENTERPRISEMay 2012卷首语 Preamble 央视曝光“毒胶囊”事件真相,令人瞠目结舌,实在后怕:先是河北一些不良厂商、作坊,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用于熬制工业明胶;然后将其卖给浙江的一些胶囊生产企业代替药用明胶制成空心胶囊;最后流入各地的制药厂家被灌成药囊而进入病家口中。

然而,皮革加工中所使用的鞣制剂含铬,由此造成“空心胶囊”的重金属铬严重超标,有的超标70余倍,成为名副其实的“毒胶囊”。

谁没吃过?从奥美定到齐二药假药;从欣弗劣药到多起疫苗事故;再到今天铬超标的“毒胶囊”,一系列的药品安全事件,一再成为国人之“痛”。

这,怎能不叫人揪心,人人自危。

原本吃药是为了恢复健康,谁知吃药竟真正成了“吃药”!治病救人的药品竟成为残害健康的工具,甚至是杀人的凶器,落入“不吃药等死,吃了药寻死”的尴尬境地。

这不得不令我们众多企业经营者反省:厂家的商业伦理、老板的道德良心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切不可漠视!社会责任,是一双“看不见的手”,要求企业必须超越视利润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受制于经济行为道德的约束。

强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否则是“走不远的”。

今天,我们的企业经营者,要勇于擎起社会责任大旗,守住道德与良心的底线,从食(药)品安全的源头抓起,注重安全意识,在扩大资本积累的同“毒胶囊”:拷问企业社会责任文 伯 文时,加厚企业自身的道德资本。

因为,我们人人都是消费者,不能以“我从不吃自己公司的产品”而躲过不安全食(药)品对自己健康的危害;更不能无视我们“衣食父母”的生命健康于不顾而利欲熏心。

正如马克思所言“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

”那一粒粒“毒胶囊”就是一个个突出例子,它膨胀着企业的利益,却泯灭了厂商的良知。

食品、药品安全丑闻,是社会、国家之耻。

毒胶囊事件案例报告

毒胶囊事件案例报告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报告一、“毒胶囊事件”的概述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永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通知的13种胶囊药品是:脑康泰胶囊、愈伤灵胶囊、盆炎净胶囊。

苍耳子鼻炎胶囊、通便灵胶囊、人工牛黄硝锉胶囊、阿莫西林胶囊、诺氟沙星胶囊、羚羊感冒胶囊、抗病毒胶囊、清热通淋胶囊、胃康林胶囊、炎立消胶囊。

目前国家有关机关已经严肃地办理了这起严重的药品安全事件······毒胶囊事件的反响:几年前就有专家披露用蓝矾皮生产的工业明胶被无良商家用来做药用胶囊,可见毒胶囊的存在不是什么新鲜事。

近年来社会反响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不少都是媒体曝光后有关部门才出面进行查处的,可见地方监管部门的失职。

截至17日,河北省阜城县公安机关已抓获涉嫌生产假冒产品的学洋明胶蛋白厂的犯罪嫌疑人8名,其中刑事拘留7名,1人因哺乳期取保候审;公安,质监等部门共查封这家企业的产品200余吨。

二、事件原因分析(一)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追求利益最大化毒胶囊的问题属于道德问题,是部分医药企业和胶囊生产企业相互勾结,为了谋求利益不顾消费者人身安全,丧失道德底线的丑闻。

原料供应企业明知道自己是用工业废料生产的“工业明胶”,却强迫胶囊生产企业同自己签订“食用明胶”供货合同以推脱责任,而胶囊生产企业为了图便宜居然毫无异议,甚至是药品生产企业明知这种胶囊危及患者身体健康却也投入药品生产使用,明胶厂、胶囊厂、药厂都了解“毒胶囊”来龙去脉,都丧失了企业的道德底线,置企业的社会责任于不顾,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毒胶囊事件读出医药企业的危险信号

毒胶囊事件读出医药企业的危险信号

毒胶囊事件读出医药企业的危险信号毒胶囊事件是指以聚酰胺为原材料制作的一批假冒药品,在一段时间内流入市场,引发恶劣影响。

此事件的发生一方面暴露了我国安全监管措施上存在的漏洞,另一方面,却也为今后医药企业提供了一些危险的信号,这些信号一旦被忽略,势必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一、医药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环节中需要更多的安全监管和合规要求。

毒胶囊事件的发生正是制造商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中没有足够的合规要求和高标准的安全监管,使得假药可以轻易流入市场。

在研发过程中,企业需要对原材料和产品的质量进行管控,严格对照审批标准,确保药品的质量可控;在生产环节中,更要严格执行国家制药工艺规范,保证药品的制造符合规范,质量有保障;在销售环节中,则需要制订完善的配药和监管措施,保证药品安全性和准确性。

第二、医药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声誉维护。

假药事件一旦发生,企业的声誉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这对于企业经营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企业需要加大对品牌建设和声誉维护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品牌形象,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信任,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从而确保企业品牌的稳健和市场份额的稳定。

第三、医药企业需要注重团队管理和员工培训。

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其实都离不开人,员工的素质、责任感、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等,都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和运作效率。

因此,企业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管理,把员工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打造高素质、高效率的专业团队,同时,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确保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总之,毒胶囊事件的发生,提醒医药企业更加注重多方面的安全监管、品牌建设、声誉维护、团队管理和员工培训等方面,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应该更加全面地考虑当前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以及社会责任和长远利益作为企业行为准则,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不断扩展企业市场份额,发展事业和贡献社会。

有关毒胶囊事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并非是一次孤立的事件,而是在当前的医药行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毒胶囊”事件拷问药企社会责任

“毒胶囊”事件拷问药企社会责任

“毒胶囊”事件拷问药企社会责任作者:沈志勇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12年第05期2012年,皮鞋很忙!谁也不曾想到,一只破皮鞋竟然一步步挑动舆论的神经,先是打破了老酸奶的传说,紧接着又踢了果冻一脚,最后跑到胶囊里,在医药行业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毒胶囊丑闻,令人震惊。

毒胶囊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管理问题,而是道德问题,是部分医药企业和胶囊生产企业沆瀣一气,为追逐利益罔顾消费者人身安全,丧失道德底线的丑闻。

如果说,工业原料堂而皇之地进入药企成为治病救命的药品令人震惊,那么,从毒胶囊曝光到现在当事药企应对公关危机的态度则更令人失望。

央视在4月15日曝光“毒胶囊”事件后,涉嫌“涉毒”的9家药企中,部分企业在第一时间为自己辩护,修正药业董事长修涞责接受媒体采访时极力否认央视曝光产品是修正药业的产品,直到4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公布第一批抽检结果后,公众才等到修正药业和通化金马的道歉,但是更多的企业至今没有表态。

而就两家企业道歉的内容而言,也显然缺乏诚意。

以修正药业为例,“毒胶囊”事件曝光后,修正药业于4月16日发布《官方声明》,于4月19日发布《关于疑似铬超标羚羊感冒胶囊处理进程的通告》,两份声明都没有对毒胶囊事件的受害者——已经使用和正在使用铬超标药品的消费者和患者表示丝毫关心和安抚,从标题到内文都缺少人情味。

另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情是,在修正药业的官网首页上,这两份声明也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较早之前发布的“成果表彰”之类的新闻,声明需要在二级页面才能找到。

事件曝光至今,几乎没有任何一家涉事企业主动对外发布事件的进展,也没有企业站出来回应民众的关切,但电视广告却照播不误,当事企业对其社会责任的漠然令人气愤。

但是当事企业的沉默并不能因此逃避必须承担的责任,据媒体报道,相关问题胶囊已经陆续被召回,修正药业正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召回全部胶囊类产品。

据报道,由于修正药业并未公布胶囊剂产品的实际销售额,因此尚无法估算实际可能造成的损失。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

一虎一席谈2012-04-28制售企业和相关企业该不该从重处罚?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变成了毒胶囊,一只变成了皮鞋,真恐怖,真奇怪。

不能做酸奶的胶囊不是好皮鞋。

宋华琳:药品和食品没有绝对的安全,有风险,是固有的风险,现在由于媒体的关注,公共对于风险的认知不够,政府对于风险信息没有及时的发布,造成我们高估了今天的风险。

西方研究证明,公众的情绪会使风险比原来增加一万倍,我们缺少科学的证据去证明,我们究竟在面临怎样的风险。

孙忠实:生产者使用者都有很大的责任,但是作为消费者应该冷静的对待,现在把胶囊作为洪水猛兽,拆开吃,是不对的,我们国家的标准,一公斤的明胶只允许有两个毫克的铬,按这个标准来讲,我们每一个胶囊,大概只有零点一个微克的铬,我们的身体每天需要50到200个铬,它是必须的营养元素,我们的食品和水里面都含有铬。

这样一算,我们每天吃的铬远远比这六个胶囊多的多。

这是实情发生之后和发生之前的概念,你已经吃了,那么不要恐慌,不是说,你没吃,现在就要六粒的意思。

铬本身是无毒的,有害的铬是六价铬,而我们人体需要的是三价铬,我们大家恐慌的不是铬在胶囊里的危害,我们真正恐慌的是政府的监管,导致了现在一种无序化的状态,是对政府信誉和执政能力的一个怀疑。

我们谈的是冰山已经曝光的部分,那冰山之下呢,是不是还值得大家挖掘。

工业明胶不只是流向工业,更多是流向食品行业。

药品比食品控制严格的多,我们药品GMP认证要求批批需要检验,进来出去紧要检验,总共要过八道关,而食品只过三道关。

对于毒胶囊制造者的责任问题,一,经济上罚的倾家荡产,让制作毒胶囊不合算,而是依法治理,行政处罚,美国有FDA,监管主体非常明确,执法权非常的强大,监管体制相当顺畅,相关的法律也是相当完善的。

中国的集约化生产还没完成。

完善法制,加强监管,推动行政问责力度的加强。

《食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明胶的生产环节,药品企业,中间还有一个环节即走胶人,联系明胶的生产厂家和药品企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央视主持人赵普微博曝光“皮鞋做果冻”起,便由此引起了“皮鞋果冻、明胶、毒胶囊”等一系列连锁新闻,也引发了公民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担忧,一些企业更是因此而付出“品牌名誉受损”和“客户信任度降低”等严重代价。

企业的正常运营是建立在客户认可和支持之上,而客户的购买则取决于产品质量、客户服务、产品售价、广告宣传等其他方式,其中“质量”是客户最为关键的促成购买因素所在。

没有质量,一切都是空谈。

在此次“毒胶囊事件”中,修正药业就是事例的最好证明。

修正药业是国内最大的医药企业之一,仅仅是每年广告代言人的费用就在千万之上。

适合各个年龄段客户群、影视歌三栖发展、数量庞大的广告代言人团体,加上“修正药,良心药,放心药”等一系列打动人心的广告语及视频策划,确实虏获了不少客户的芳心。

但“毒胶囊”事件发生后,公民非但对修正产生怀疑,甚至还把代言人也一并“质疑”,可见“广告好,不如质量好”是绝大多数客户的观念。

那么作为企业主,在“毒胶囊事件”中,我们应该在及经营上有什么反思呢?
一次“失望”会丢失大批客户
企业经营应该时刻保持“若冬涉川、如履薄冰”,不能怀有任何侥幸。

在产品研发、生产、储存、运输、或销售的任何一个环节中,都需要真正的将“质量就是生命”作为经营根本,而不是只一句空话。

当然,任何企业都不敢保证不出状况。

出了事,应该怎么应对,如何处理,势必要以“让消费者认同和原谅,甚至让消费者认为情有可原”为处理导向。

两年前轰轰烈烈的惠普“蟑螂门事件”就是企业推避责任而闹的笑话,惠普也为这次事件丢掉不少客户口碑。

不可预料的事件确实难以控制,但企业经营如果能时刻保持“羊圈里只有一只羊”的心态,不怀“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不给任何“侥幸、大意”机会,才可以保证口碑常佳,企业长青。

愈是领头羊,越要“做表率”
这次“毒胶囊事件”中,涉案的企业多有数十家,但基本上媒体的枪炮都对准了修正,正是由于修正药业相对于其他涉事的地位更高、规模更大、实力更强。

试想:在如此多的药厂中,不知名的小厂根本不值得成为“新闻”,而越是资历高、名头响的企业,才愈加能让读者得以关注。

所以正是客户对修正的了解,正是修正的品牌知名度高,正是修正的客户群广,才成为这次事件的“重点宣传对象”。

就像三聚氰胺中倒掉的三鹿一样。

行业内同样在奶中加入三聚氰胺的企业数不胜数,但对不起,你的事件最严重,你的知名度也很高,所以你必须为此负主要责任。

作为领头企业或行业知名品牌,一定要做好带头作用,这一点上来不得半点马虎。

如果不想成为“公众事件”的讨伐对象,就必须重视“行业中的潜规则”,不大意、不放松,这样才不要引火烧身,如果怀有“大家(同行)都这样,我也无所谓”的心态处理,就会走上“三鹿、修正”的老路子。

企业经营与宣传要“言行合一
事件发生后,修正更为苦恼的是很多消费者开始拿他的广告语开涮:“修正药:良心药,放心药,管用的药”,不可否认,广告词中的这三个“药”包含了“道德、信任、药效”三方面的暗示,简单的十个字,朗朗上口,易读易懂,贴入人心。

但毒胶囊事件后,“良心药、放心药”却成为消费者口诛笔伐的对象:这难倒就是你所说的“良心药,放心药”吗?本来是赢取客户认可的广告语,此时却成为让客户“愤怒”的原因之一,原因何在呢?
我们把记忆回到曾闹得沸沸扬扬的“艳照门事件”。

当时受害人之一阿娇为此付出的代价最为惨痛。

阿娇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反对“婚前性行为”,甚至在某媒体参访时说过“看到当众接吻觉得恶心”,事发后,阿娇的言行不一成为众人的笑柄。

广告宣传是把双刃剑,运用好可以打动消费者,但一旦出现事故,如不及时解决,合理处理,便很容易被自己“割伤”。

修正药业仅有一小部分产品跟此次毒胶囊有关,但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消费者对修正产生了信任危机。

:敢作敢当是法宝
出了事故,搪塞、推辞、逃避,非但不会息事宁人,反而会愈加把事件的危害性扩大。

做企业会遇到不同的经营危机,如何化险为夷,最关键的是责任和担当。

今年的3.15晚会,麦当劳“不幸中枪”。

经过记者暗访,曝光了麦当劳的一些问题。

新闻一出,麦当劳在最短时间(一小时内)就发布了“道歉声明”。

虽然不少客户还是对麦当劳颇有微词,但更多的网民却把麦当劳事件转换成“整个食品安全”问题。

并有不少网民提出“麦当劳要比那些使用地沟油的餐饮行业更干净”,甚至有网民认为麦当劳不应该这么急着道歉,他做的并不过分。

一场危机,在麦当劳的闪电道歉中,大事化小。

要知道通过3.15曝光的绝大多数企业都会元气大伤,但麦当劳几乎“毫发无损”,甚至还做了一次扭转局势的非常成功的“事件营销”。

在毒胶囊事件中,修正药业前两天也发表了道歉声明,这个行为是值得肯定的。

出了问题,道歉并不会让企业损失什么,反而会让一些明智的消费者看到真诚和责任。

如果一家企业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他又拿什么证明自己能生产出让客户放心的产品呢?
有企业会担心发布道歉声明是否会将责任据为己有或加重消费者的讨伐,这种担心只是“杞人忧天”。

在修正发布道歉声明,并采取召回等一系列应对措施后,已经让一部分消费者减轻了愤怒和反感,而且当这次危机事件过后,极有可能会趋于往态(恢复之前的声誉)。

做企业,就是做良心
毒大米、地沟油、假鸡蛋、毒牛奶…..在利益的驱使下,在责任的麻痹下,在监管的失察下,在处罚的轻责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开始铤而走险,试图以侥幸之心逃脱良心的谴责,但这种行为无异于作茧自缚。

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前期的收益,只能是暂时的。

天道循常,如果忽视了消费者的利益,如果将消费者作为“实验对象”,就像种下的恶果一样,终究有一天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并承担超乎寻常的后果。

做企业就是做良心,如果有一天良心“丢”了,最终为此买单的代价可能会“灭顶之灾”。

随机读管理故事:《救人》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

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要毫不犹豫地卧倒。

可上尉并没有立刻卧倒,他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在哪儿。

他顾不上多想,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

此时一声巨响,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的身上。

上尉拍拍身上的尘土,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