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
对于闹的沸沸扬扬的“毒胶囊事件”,你怎么看?

【题目】对于闹的沸沸扬扬的“毒胶囊事件”,你怎么看?解析:负面现象。
可以从“危害或社会影响”、“产生原因”(主体分析法)、“解决措施”等角度来答题。
引题、表态:简要说一下“毒胶囊事件”,表明态度或立场。
开门见山。
“毒胶囊事件”的曝光,令人震惊,使得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再次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影响极其恶劣,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严厉打击(表明立场和态度)。
引出其危害或社会影响(对群众、社会、行业、政府等的影响)。
首先,“毒胶囊事件”的出现,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定程度上引起群众的恐慌,加剧社会的信任危机;影响到医药行业市场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医药产业的发展,损害的是整个医药产业界;“毒胶囊事件”出现后,监管部门备受质疑,暴露出了监管力度的不足,严重影响到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
从不同的角度(主体分析法),分析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
其次,“毒胶囊事件”之类的食品药品事件的频繁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企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缺乏行业自律意识和法制意识;二是政府“把关不严、监管不力、管理不到位”,存在一定程度的“庸政、懒政现象”,甚至存在权钱交易等寻租行为;部分地方政府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三是法制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企业违法成本低;四是对于政府监管部门失职渎职行为的问责力度不够,机制不健全,不作为、乱作为的成本低。
提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措施,针对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最后,食品药品安全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儿,需要引起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多措并举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以食品药品监管的新成效取信于民。
要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荣辱观教育和法制教育,使企业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增强企业法制意识;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管,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打造无缝隙监管体系,形成监管合力;要健全法制,严格依法行政,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违法行为惩处力度,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使得企业“不敢为”;要完善行政问责机制,加大对失职渎职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使得监管部门时刻绷紧神经,不敢触碰高压线,对于本次“毒胶囊事件”有关企业的责任人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要依法严惩和问责;要加强行政检察机关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媒体和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等,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就毒胶囊事件引发的公关危机处理及策划方案 以修正为案例[荟萃精制]
![就毒胶囊事件引发的公关危机处理及策划方案 以修正为案例[荟萃精制]](https://img.taocdn.com/s3/m/af2a1770aeaad1f347933f92.png)
4月19日发布“关于疑似铬超标羚羊感冒胶囊处理进程的通告”,称
目前已经召回199件疑似铬超标羚羊感冒胶囊,并通过网站对公众表
示歉意。
•
通告说,目前修正药业羚羊感冒胶囊生产线已全部停产自查,同
时安全小组已展开内部质检、采购、流通等环节的检查和责任追溯,
并积极配合国家药监机构对胶囊产品的检验。
•
修正药业还表示,计划在未来2年内,投资3亿元自建胶囊生产企
行业学习
11
修正药业代言明星盘点
• 孙红雷代言斯达舒 • 徐峥代言修正肺宁 • 范明代言唯达宁。 • 陈建斌代言六味地黄丸
行业学习
12
行业学习
13
事件背景
铬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容易进入人体蓄积,具
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这导致救命的药变 成了“毒药”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给皮铬是一种毒性很大的 重金属,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革废料进行 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 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记 者调查发现,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 属铬含量超标,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中国 药典》明确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的原料明胶至
管部门查封,除召回问题胶囊销毁外,对于其他19种胶囊产品也已暂 停销售和使用,将全部召回待检验合格后重新销售使用。
修 • 涉毒事件将对他们造成什么影响?据悉,2010年, 正药业实现销 售收入171亿元,2011年公司宣称有可能接近300亿元,其中有13个 品种单品销售额超过1亿元。目前修正药业胶囊类药品共有67款,其 召回的总市值或将是个天文数字。而通化金马召回19个胶囊产品亦重 创营收。2011年这些产品销售收入8108万元,占总收入18147万元的 44.68%。
毒胶囊事件反思

毒胶囊事件反思【篇一:毒胶囊事件的深刻反思】毒胶囊事件却再一次让我和我可怜的同类目瞪口呆。
我的“性本善”的同胞啊,看到老人跌倒了你不扶也算了,看到被两辆车辗压后奄奄一息的小悦悦你不抱也算了,我理解你,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是“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也相信你,那不是你的本意,不是你内心的表达。
可是,现在,面对毒胶囊,我的“性本善”的同胞啊,你又作何解释?你还有脸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么?看看吧,我的亲亲的祖国,你的一位名叫重庆子衣的美丽的女诗人在怎样的无奈和疼痛中写下了这样的诗行:“在五毒俱全的现实里,我们还得对着祖国说爱/还得对这个剧毒中的国度/说着泪水,忧虑,说着应该说着的赞美”!从地沟油到苏丹红,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我们能吃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少,到如今,连治病救人的药也不能吃了!我曾经说过,口水是诗,下半身是诗,废话是诗,试问,还有什么不是诗?而现在,我只想问,我亲亲的祖国啊,还有什么能吃?【篇二:毒胶囊事件的反思】1、胶囊市场供需关系:本来,空心胶囊市场供大于求,在原料成本的巨大差别下,一些不良企业,为暴利铤而走险。
于是便有了造劣、卖劣的专业链条出现。
2、相关法令法规不健全,执行力度较差:与造劣、卖劣的专业链条对应的是法律法规的弱化。
空心胶囊以前是按药包材管理,近年才划归辅料管理,在《药品管理法》及《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对药包材的监管要求比较明确,而对辅料的要求相对较弱。
在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有关方面完善了对胶囊用明胶的详细规定,并制订了一些新的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版标准中对于“明胶空心胶囊”有七大详细要求。
而此次事件却表明了《中国药典》对“明胶空心胶囊”规定的苍白与无力。
3、监管模式存在问题,多部门交叉无法明确责任:监管流于形式、以“罚”代管也是积习已久,“无利不跑”、“脚软难跑”等现象长期存在。
“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模式,容易造成监管真空,从而带来责任认定模糊、相互推责等问题。
毒胶囊事件的反思和体会

品监督管理局通过其官方网站表示,药用空心胶囊铬
超标一事,已经会同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开展有
关监督检查和产品抽验工作,并对报道涉及的药用空
心胶囊生产企业进行检查,尽快查明所用原料明胶来
源、质量检验、生产工艺及产品销售去向等情况。现
在国家对毒胶囊一事非常慎重,按理说已经不需要老
百姓担忧,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人们的心中还
a
24
a
25
a
26
a
27
a
28
a
29
a
30
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到达
延长药物作用。第二类是肠溶胶囊,这类药物
主要是治疗肠道疾病的,为防止药效遭到胃液
的破坏,肠溶胶囊需要在肠道内崩解,才能发
挥最大作用。还有一类药物因为味道特殊,或
许味道太怪、太苦,用胶囊包裹可免去“苦口
〞的痛苦。第四类是药物本身刺激性很大,如
果直接服用会造成食道损伤、烧灼。即使有些
胶囊包裹药粉吞咽。专家提醒,胶囊药是否能拆开吃,
要先向医生或药剂师进行咨询。一般来讲,肠溶胶囊
和缓释胶囊是不能拆开服用的。
网友说:“买一馒头(包子、发糕也可以,要热
软),捏成凹片,拧开胶囊倒药进去捏口成团(为保证
能吞进去,最好分为两颗)。〞还有一些网民表示,自
己现在干脆就把胶囊拆开扔掉,直接吞下药粉。还有
毒胶囊名单13种药品牵涉其中,检测胶
囊中的铬超标,铬,是一种毒性很大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重金属,容易进入人体细胞,对肝、肾
等内脏器官和DNA造成损伤,在人体内
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
• 经检测,被查获的空心胶囊及生产原料 中,重金属铬的含量均超标,最高的超
解读“毒胶囊”事件

深入探究“毒胶馕”事件为了躲避wan恶的河螃蟹,请自行用word的替换功能将“焗”换成“局”,“胶馕”换成“胶囊”,“怏”换成“央”,“囯”换成“国”,“琺”换成“琺”,“an全”换成“an全”一、“毒胶馕”是怎样炼成的2012年4月15日,怏视《每周质量报告》的节目《胶馕里的秘密》,对一些非琺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馕进行了曝光。
在被称为“全国胶馕之乡”浙江新昌,胶馕厂采用便宜的皮革下脚料加工成的所谓“蓝皮胶”做成药用胶馕。
这些有毒重金属铬含量严重超标的“毒胶馕”,除了偷偷流入一些小药厂、保健品厂、医院和药店之外,甚至还卖到了海外制药、修正药业等一些大药厂。
这种“蓝皮胶”大多来自河北、江西等地。
位于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的河北学洋明胶蛋白厂正是“蓝皮胶”的来源地。
像一个垃圾回收场,到处各种各样的碎皮子,散发着刺鼻的臭味。
这种碎皮子正是“蓝矾皮”,业内俗称“蓝皮”,实际上就是从皮革厂鞣制后的皮革上面剪裁下来的下脚料。
这些便宜的皮革下脚料被他们加工成所谓的“蓝皮胶”卖给胶馕厂,做成药用胶馕。
那么,这种被明令禁止使用的工业皮革废料究竟是如何变成药用胶馕原料的呢?据有关人士亲眼目睹,这些又脏又臭的碎皮子首先要进行前处理。
主要就是先用生石灰处理,然后经强酸强碱中和进行脱色漂白和多次清洗。
就这样,原本又脏又臭的工业皮革废料,经过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中和脱色、多次清洗等一系列工序处理后,变得又白又嫩,看上去跟新鲜动物皮原料没什么两样。
在熬胶车间,清洗后的皮子被放入一口直径达三四米的熬胶锅里熬成胶液,熬出来的透明胶液,再经过浓缩、凝胶、干燥、粉碎等工序,就摇身一变,成了淡黄色的所谓“蓝皮胶”。
这种工业明胶被分别装入两种包装袋,一种包装上赫然印着“工业明胶”的字样,另一种包装上则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产品标识。
标明工业明胶的卖给各种工厂作为工业粘合剂,无任何产品标识的白袋子胶,则卖到浙江等地的胶馕厂加工药用胶馕。
毒胶囊事件读出医药企业的危险信号

毒胶囊事件读出医药企业的危险信号毒胶囊事件是指以聚酰胺为原材料制作的一批假冒药品,在一段时间内流入市场,引发恶劣影响。
此事件的发生一方面暴露了我国安全监管措施上存在的漏洞,另一方面,却也为今后医药企业提供了一些危险的信号,这些信号一旦被忽略,势必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一、医药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环节中需要更多的安全监管和合规要求。
毒胶囊事件的发生正是制造商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中没有足够的合规要求和高标准的安全监管,使得假药可以轻易流入市场。
在研发过程中,企业需要对原材料和产品的质量进行管控,严格对照审批标准,确保药品的质量可控;在生产环节中,更要严格执行国家制药工艺规范,保证药品的制造符合规范,质量有保障;在销售环节中,则需要制订完善的配药和监管措施,保证药品安全性和准确性。
第二、医药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声誉维护。
假药事件一旦发生,企业的声誉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这对于企业经营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企业需要加大对品牌建设和声誉维护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品牌形象,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信任,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从而确保企业品牌的稳健和市场份额的稳定。
第三、医药企业需要注重团队管理和员工培训。
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其实都离不开人,员工的素质、责任感、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等,都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和运作效率。
因此,企业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管理,把员工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打造高素质、高效率的专业团队,同时,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确保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总之,毒胶囊事件的发生,提醒医药企业更加注重多方面的安全监管、品牌建设、声誉维护、团队管理和员工培训等方面,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应该更加全面地考虑当前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以及社会责任和长远利益作为企业行为准则,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不断扩展企业市场份额,发展事业和贡献社会。
有关毒胶囊事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并非是一次孤立的事件,而是在当前的医药行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毒胶囊事件引发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由“毒胶囊”事件引发的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思考班级:城市经济0901班小组成员:黄微刘长玺冯丹张蔓辰潘琦珍朱梦娇张增正郭占广刘涛孙健褀王振龙小组说明:我们组的讨论主要是围绕一个案例展开,演讲主要以演讲为主,ppt和电子杂志为辅。
小组任务流程:1、大家先自己查资料,找最近一段时间的社会新闻;2、小组第一次开会,确定新闻,确定主题,然后对该主题要从哪些方面讨论分工。
然后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每个人负责记录一部分,也是自己撰写的那部分。
最后明确分工;3、每个人回去完善自己的那部分;4、第二次开会,资料汇总,细节修改;5、PPT演讲的演练。
小组分工:黄微:案例分析报告的整理汇总修改刘长玺:PPT的制作、电子杂志制作以及演讲冯丹:企业对投资者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讨论记录与撰写朱梦娇:企业对员工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讨论记录与撰写张蔓辰:企业对顾客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讨论记录与撰写潘琦珍:企业对投环境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讨论记录与撰写郭占广:企业对竞争者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讨论记录与撰写张增正:企业对社会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讨论记录与撰写刘涛:视频的收集与剪切孙健褀:PPT模板的筛选王振龙:总结由“毒胶囊”事件引发的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思考“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2012,皮鞋很忙。
”这是最近在网络上很火的一句话,说得便是引起各界关注的毒胶囊事件。
近年来,我国可谓食品安全事故不断,从三鹿事件以来,再到双汇瘦肉精、老酸奶加工业明胶等等,让人们选择饮食慎之又慎,然而这些事件还没有淡出人们的记忆,马上有爆出救命药居然使用毒胶囊的消息,这无异于给本来就缺乏可信度的药食企业雪上加霜。
药物本该替人解毒,但没想到它本身成了祸害身体的帮凶。
“毒胶囊”事件引发大家对药物质量的担忧。
毒胶囊的诞生,大概经历这样的流程:以废皮革制成工业明胶,工业明胶被药用,制成空心胶囊,药企采购这样的胶囊,带“毒”药品就产生了。
毒胶囊事件解析

• 4月23日 郑州排污明渠, 一夜之间突然出现 大量被丢弃的空心 胶囊,绵延300多米 长,形成“彩虹 河”;修正埋单 “毒胶囊”:召回 全部胶囊产品 。
4月24日 最高检派员督办“问 题胶囊”所涉渎职等职务 犯罪; 武汉15家药企承诺:严格依 法依规清理“毒胶囊”。 4月25日 明星代言毒胶囊赚百 万,难追究责任; 东宝生物10天翻倍, 受益“毒胶囊”事件。
媒体监管治标不治本
但无数事实证明媒体曝光保不了食品安全,也同样无 法保住药品安全,不从监管体制上查找原因,不从监管 上重下功夫,痛定思痛,“毒胶囊”还是会发生的! 此前,媒体已经通过向专业检测机构送检产品得到 了结果,涉嫌药品均存在铬超标情况,有图有真相。国 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的说法是,暂不能确 定问题胶囊铬超标,将进行抽检,也就是说,媒体得到 的结果不予采信。 也许这是出于审慎、严谨的考虑,但这一说法,似 乎在把人往模糊的地方引。模糊之处在于,不能确定问 题胶囊铬超标,也就意味着这个事情还说不准,这样一 来,一些地方此前的处理是不是恰当的就成了问题。
• 如果说赵普真的有问题的话,我想这个问题也是在我们预 料之中的。是什么问题呢?
拿比较正式的言辞回答,赵普的言行违背了组织程序, 也就是说赵普有点抢风头的韵味,在央视没有曝光之前, 赵普率先在微薄把这个事捅破,引发了全民关注,此事 一发不可收拾,不仅让央视有点仓促应变,更让相关部 门措手不及,在事件之初有点“失态”。此次曝光的 “胶囊门”成为即瘦肉精、地沟油引爆的食品领域安全 事件后,在药品领域可谓是一个大炸弹,如此的现实不 仅抽大众一个响亮的“耳光”,这恐怕也让相关部门难 堪至极。
赵普(微博)发帖引发职务微博之争
• 这条微博在网上疯传,被视为“问题胶囊”风波的源头。公 众人物特别是媒体人的职务微博,如何处理个人表达和所 供职的媒体关系,在新闻界引发严肃思考。 传媒人张力奋 认为,赵普率 先披露明胶丑 闻,是“基于公 共利益”。还有 人认为微博发 声,有利于冲 破报道阻力,“ 倒逼真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
摘要: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家朱兰博士曾经说过: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从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向市场提供客户满意的高质量产品。
质量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高度关注的主题。
近期发生的有关毒胶囊事件的药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关注,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关键词:质量药品安全毒胶囊监管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由于涉嫌铬超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1央视质量报告曝光:用皮革厂鞣制过的下脚料制作工业明胶,再被制成药用胶囊,进入大小药厂。
这种胶囊铬超标最高达90倍,而铬这种重金属是剧毒致癌物,极易对肝、肾等器官造成损伤。
吉林海外、修正药业、青海格拉丹东、四川蜀中制药这些赫赫有名的药厂,竟然也使用工业明胶制作的胶囊。
痛心:毒胶囊抽了我们一个耳光
用工业明胶制作药用胶囊,治病的药品却变成了毒药。
“胶囊门”用如此沉重的现实,抽了我们一个响亮的“耳光”。
作为普通大众,作为病患,我们真的没有这样奇思妙想的智商,以至于我们看了新闻之后,一时找不到那脆弱之心的安放位置。
倘若我们对食品安全接连爆出隐患已经不足为怪,在吃东西的时候,我们尽量管好自己的嘴,不会再轻易去吃一些不放心的食物。
但是,我们实在无法接受这样惨痛的现实,连药品都无法让我们放心,因为生病吃药是我们别无选择。
我们习以为常对药品信任有加,至少对其期望值和信任度远高于食品。
但是,层层审批,层层检验,事关患者健康与生命安危的药品,也爆出了隐患,而且这个隐患不是技术问题,不是药物反应问题,是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漏洞问题。
感冒胶囊、消炎胶囊,这是我们经常服用的药剂,就是这种包装药剂的药用胶囊让药品成了名副其实的毒药。
用工业明胶制作药用胶囊,有网友很恰当的比喻“用我们的烂鞋子给我们做胶囊”。
我们吃惊不已的是,无论是生产商还是药企,在明知道应该去检验的情况下,却省略了这项最为重要的检验工序,直接导致有毒胶囊流向了医患。
更痛心的是,一些国内知名药企,辜负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广告上说的什么“放心药、良心药”,现在成了名副其实的“坑爹药”。
更让人耻笑的是,有药企负责人居然拿国家标准出台时差来说笑,这真让人嗤之以鼻,说什么国标之前未曾要求检验铬含量,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打自招了吗!明明知道有害,却不去检验,起码的良心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放心药!
原因:为何会发生毒胶囊事件?
毒胶囊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利用因果图分析法从环境、人员、物料、方法、设备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结果如下图所示:
毒胶囊事件发生原因的因果图分析
评判:更可怕的是“毒监管”
“毒胶囊”虽然可怕,但终究是可以有效措施阻止的,我们也可以选择不用,真正可怕的是,监管身染“剧毒”而不可解。
药用胶囊重金属铬超标对人体的危害不言而喻,除了对肝、肾等内脏器官和DNA造成损伤,还能在人体内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
因此,《中国药典》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的原料明胶至少应达到食用明胶标准……应该说,针对药用胶囊的生产和销售,我们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硬性规定。
然而,事实却是,明胶厂明知工业明胶会被胶囊厂买去加工药用胶囊,却仍然给钱就卖;胶囊厂明知使用的原料是工业明胶,为了降低成本,大量使用违禁原料加工药用胶囊;至于制药企业,更是缺少必要的把关。
“毒胶囊”之所以能一路绿灯流进药厂,显然与明胶厂、胶囊厂、药企出于利益考量有关。
但根本上,则是监管的严重缺位:一些胶囊厂连检测胶囊铬含量的设备都没有,究竟是如何获得生产许可的?一些胶囊厂在没有对重金属铬进行检测的情况下,就直接包装成箱,贴上合格证出厂了,监管部门为何没有对出厂的胶囊进行铬检测?其实,只要能够把住任何一个环节,就能使“毒胶囊”无处遁形。
遗憾的是,媒体再一次跑在了监管的前面,“毒胶囊”泛滥成灾,甚至连
知名药企也不能幸免,某种程度上折射了监管的不作为。
小小的胶囊,关系到民众的生命健康,也关系到监管部门的公信力,无论是本着对民众负责还是修复公信力的态度,监管部门的手都必须尽快硬起来。
追问:还有多少工业明胶暗中产销
本月以来食品领域最大的悬案无疑就是“明胶惊魂”。
尽管“你昨天扔出去的破皮鞋,很可能在今天吃的老酸奶中与你邂逅”似有以讹传讹的嫌疑,甚至相关协会气势汹汹说或会起诉微博博主但明胶江湖的乱象,即便没有这条“好事”的微博搅和,也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即便没有央视调查的坐实,三个问题早就令公众如鲠在喉:一者,目前国内生产食用明胶的不法小厂家有100多家,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只有20多家,那么,众多不法小厂家的食用明胶难道都“自觉分流”去了工业明胶的去处?二者,据有关人士介绍,2011年我国仅有的拥有生产许可证的大企业生产的合格明胶为5万吨左右,而这5万吨之中还有部分用作出口,这更形成了我国每年缺口1万吨合格食用明胶的尴尬局面,那么,这部分缺口谁来当了“替补”?三者,从价格上看,工业与食用明胶价格相差近三倍,而且更值得警惕的是,“少量添加难查出”,那么,在逐利冲动之下,除了小企业会打工业明胶的主意,大企业难道就不会为节约成本而“适量添加”?……种种疑问,在“胶囊秘密”的惊悚之中,揭开了意料之中的悲愤答案。
一次媒体调查,想要穷尽明胶市场的真相,显然杯水车薪,公众的疑问在于:究竟还有多少食用明胶厂暗中生产销售工业明胶?全国的工业明胶还流向了哪些正规胶囊厂?胶囊厂用工业明胶加工的药用胶囊还卖到了哪些药企?问题的最后是,患者拿了多少救命钱为这些谋财害命的工业明胶胶囊埋单?振聋发聩地咒骂是没有的,义愤填膺地控诉是徒劳的,为生活计、为生命计,重整食品市场秩序、重建监管与评价体系、重塑制度体制敬畏、重拾底线价值文化,是关系到每个公民切身利益、乃至生死存亡的大命题。
建议:重典处罚涉案药企
一些大型知名医药企业在产品质量和职业操守上的严重“失守”,这种拿消费者生命开玩笑的倒行逆施必须受到法律的严厉打击。
打击假冒伪劣药品,世界各国都是下重典。
美国制药巨头辉瑞公司曾因在营销过程中故意夸大药品适用范围,被消费者举报到药监部门,经过调查证据确凿,该企业被罚款高达23亿美元之巨。
日本斯美药品公司被查出在产品中违规掺杂了一些低档次的添加剂,被药监部门查出之后,该企业所有生产销售的产品一律统统下架等待检查,所有的生产线一律停止生产,仅此企业每天损失高达上亿美元,并被处罚14亿美元,不久就破产倒闭了。
与国外下重典惩治违法违规医药企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一些知名企业违法成本之低,让他们顾不得企业社会责任。
相关监管部门明知工业明胶在食品、药品领域的使用如此广泛,却依然采取“睁一眼闭一只眼”,明里暗里保护这些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块头”,这种看似“后知后觉”的惯性造成了监管部门的职责形同虚设,对这些违法药企的处罚常常是板子高高举起却轻轻放下,根本无法让这些作假作恶的药企有切肤之痛。
正是这种上下默契“配合”和心照不宣,使整个安全防线土崩瓦解。
眼下,我们的司法部门在对这些借“毒”降低生产成本的企业将给予何种处罚?对不合格明胶产品生产者非法经营和销售行为将给予怎样的处罚?相关监管部门又将为自己的“失察”承担何种责任?公众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