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
建国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建国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浙江冯伟庆按照《共同纲领》规定的“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建立了相应的外交战略,其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联苏反美——“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中国民主革命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中国将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其基本方针是:第一,“另起炉灶”。
即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第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即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第三,“一边倒”。
也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在当时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将发展与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外交关系放在第一位。
根据上述基本方针,建国之后,我国的外交工作逐步开展。
一是与苏联、东欧及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二是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是同美国的侵略政策和侵略行径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如在朝鲜战场上给美国以沉重打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就是典型例子;四是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地区的发展前途问题;五是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二、反苏反美——“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动荡、分化;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
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外交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同时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下,开拓前进。
其表现在:一是展开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
面对苏联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压力和威胁,中国政府为捍卫自己的神圣主权与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简述新中国成立前后外交政策的变化

简述新中国成立前后外交政策的变化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中国外交政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前,外交政策集中于恢复与前帝国主义国家的正常关系,于是乎在1951年,恢复与美国正常关系,新中国也加入了联合国,并重新建立了与东欧国家的友谊关系,这标志着新中国正式进入国际舞台,并正式成为一个国际社会的积极参与者。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
在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又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这也极大地帮助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
另外,中国也采取了“一边倒”的政策,即同苏联建交,拒绝与西方国家建交,这一政策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变化。
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从恢复与世界先进国家正常关系走向了“一边倒”,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向了“统一战线”,从全面友好走向了“反对美帝国主义”,这些都是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重要内容。
尽管中国外交政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政府一直坚持着中国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统一战线和反对帝国主义”,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始终依靠自身力量,把自己置于中心,不断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也是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重要原因。
四、总结
总之,中国外交政策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的“和平共处、统一战线和反对帝国主义”,到现在的“互
利合作”,中国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更加重要
的角色。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 作用: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 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 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2、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 熟 作用: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 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 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到60年代末 ➢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第一阶段
➢ 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 ➢ 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内容(三大外交政策):“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 特点:“一边倒”以及后期的“两只拳头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 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 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
影响:进一步促进我国外交工作新局面的出
现。
➢ 背景 ➢ 过程 ➢ 意义
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消息,如同一股旋 风,迅速刮向全球,引起各个国家和各方人士的震惊。 震动力度最大的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新 中国成立以后,日本政府一直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政策。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急速转弯,日 本政府顿感措手不及。在日本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 动下,日本政府明确表示: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 过去了。日本现在应该采取负责的行动,独立作出决定。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建国初所取得的重要外交成就

建国初所取得的重要外交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首先,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1949年10月1日,中华
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布成立,当时共有45个国家承认新中国,其中包括苏联、英国、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
1951年,新中国加入联合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标志着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认可。
其次,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新中国政府采取了“和平外交”的政策,与世界
上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1954年,新中国与越南签署《中越友好合作条约》,标志着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1956年,新中国与印度签署《中印友好合作条约》,标志着新中国与南亚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1971年,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新中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地位得到了认可。
最后,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边倒”的政策,与世界上
许多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新中国政府采取了“和平外交”的
政策,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
边倒”的政策,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新中国政
府采取了“和平外交”的政策,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五十年代
• 日内瓦会议 • 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的提出 • 万隆会议
•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姿态登上国际 舞台,第一次开展多边外交活动,第一次尝试以 和平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停会期间,周恩 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并分别与印、缅两国总 理签署联合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原则 • 亚非国际会议:召开于1955年4月18日—4月24 日 ,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 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
周恩来的三条补充方针
• “礼尚往来”
• “互通有无” • “团结世界人民”
• 不久,在阐述新中国实行的和平外交政策 时,周恩来又补充了三条方针,即:“礼 尚往来”,在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时,按照后发制人的原则,根据情况采取 对应的外交行动;“互通有无”,按照平 等互利的原则与外国做买卖;“团结世界 人民”,巩固国际和平力量,扩大新中国 影响。毛泽东和周恩来先后提出的这六条 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初期我国和平外交政 策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外交思想带来的重要外交成果
•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国和日本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 随后又确定实现中美建交为即将启动的改革开放提供一个 更稳定、更有利的国际环境。 •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致力于推动南北对 话、南南合作。 • 努力使中苏关系正常化,继续发展同西方国家和东欧国家 的政治经济关系。 • 运用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国际地位,积极参与以 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 • 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原则,中国同英国和葡萄 牙分别举行谈判并签署了“联合声明”,祖国统一大业取 得重大进展。
重 返 联 合 国
八十年代
• 具有鲜明特色的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形成 • 邓小平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基本的外交政策第一是反对霸权 主义,第二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 结和合作 • 1985年3月,他第一次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 大问题” • 党在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对外政策上发生的“两个重要的 转变” • 1986年3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一次把中国外交 政策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详细阐述了这 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至此,外交方针政策的调 整基本完成。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建国初期:外交的国际环境复杂严峻,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包括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建立正常国家关系、争取国际支持等。
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一政策旨在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和侵略行为。
2.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这段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更加积极,坚定地支持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解放运动。
中国积极参与亚非大陆会议,提出“亚洲深层次国际问题”,并支持非洲国家在联合国争取独立和平等的地位。
此外,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在一系列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援助朝鲜抵抗美国侵略、支持越南抗法斗争等。
3.文化大革命时期:外交政策受到革命理论的影响,中国强调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反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主张打破“大国霸权”。
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国内政治动荡,外交政策受到影响,国际交往受限。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内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并倡导和平崛起和公平正义。
中国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进行贸易,同时倡导多边主义,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
中国于1971年恢复对联合国合法代表性,重塑了其在国际社会的声誉。
从那时起,中国就致力于多边主义、国际合作和国际制度的改革。
5.新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进一步从注重国内改革和经济建设转向全球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和合作机制,如“一带一路”倡议、亚信、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
中国也加大了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大国的沟通和合作,通过外交手段参与解决一系列的国际问题,如朝核问题、气候变化等。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保卫国家安全到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从在国际事务中扮演“弱者”的角色到积极主动推动国际合作的变化。
三大外交方针是哪三个

三大外交方针是哪三个: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共中央决定了在执行和平外交政策中的三大基本方针:一是“另起炉灶”。
就是同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自动继承同旧中国的一切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重建中国同外国的关系。
二是“一边倒”。
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这是一个最不寻常、最具震动性的方针。
在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新中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之内,将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外交关系放在第一位。
新中国奉行的第三项外交基本方针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帝国主义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
新中国否认蒋介石独裁政府的一切卖国外交。
对于帝国主义国家同中国建交的问题,中国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
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中国要在同它们建交之前“把屋子打扫一下”。
三大决策是1949年夏,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即三大政策。
新中国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迅速建立了外交关系。
同民族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原则上是先谈判后建交。
1950年北京、天津、上海军管会分别收回了美、英、法、荷等国的兵营。
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
1951年4月和5月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暂行海关法》和新的海关税则。
同时外贸由国家统制,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
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关于统一航运管理的指示。
外轮一般不得驶入中国内河。
从此,帝国主义者在中国所制造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侵略特权,统统予以废除。
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诞生了。
(优选)考点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我国倡导和平外交的原因
• 民族精神角度: • 世界主题角度: • 联合国创始国角度: • 国际关系准则角度:
2001年被称为“中国年”
1、上海APEC会议召开
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亚洲太平洋 地区最重要的政府间经济合作组织、区域 性经济论坛,成立于1989年。 1991年中国加入APEC后,为亚太地区经济 合作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1年10月更是成功举办了上海APEC会议。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001年被称为“中国年”
1、上海APEC会议召开
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
2001年被称为“中国年”
1、上海APEC会议召开
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
3、申奥成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独立自主,提出 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也不支持他们一方反对另一方。
坚持这样的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对待国际 事务,我们要根据什么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的 外交原则
毛泽东: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周恩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邓小平: 坚持独立自主, 不与任何大国结盟
考点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 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怎样的国际环境? 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国际上正在出现以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 帝国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局面。美国站在 了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国民党打内战。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 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 策。而苏联则对中国的民族和民主革命长 期给予了同情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
要转折点。
新中国成立后,全球各国对于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中国必须制定新的外交政策,以适应新的时代。
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确立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旨在与其他国家建立和平友好关系,并在不同意的问题上保持独立。
中国试图通过友好的外交关系,抵制美国领导下的对华遏制政策,同时也努力解决与苏联之间的分歧。
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了五项原则,这项提议得到了印
度和其他新兴亚洲国家的支持。
印度的支持对中国在新兴亚洲国家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因为在此期间,印度与中国的友谊常被视为全球第三世界运动中最具实质性的关系。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项重要外交政策,中国积极参与了亚非合作、非同盟运
动和第三世界运动等国际组织和活动,为不发达国家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发声权,努力提高其自身的国际地位。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进对外经济合作,通过经济合作使中国从重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转型。
在苏联短暂的援助后,中国便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推进工业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在制定和引导新国际
秩序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中国不愿加入军备竞赛,更不愿意采取军事手段解决国家间的问题,这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这对于中国外交政策和全
球秩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与全球的互动,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处于更积极地位。
同时,中国良好的经济表现使其在世界经济中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促使中国与更多国家建立更为紧密的贸易和经济关系。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奠定了一个安定、和平的战略思想基础。
与其他大国相比,中国采取了不同寻常的外交路径,这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并有助于中国理解并完善世界各国的认知和趋势。
今天,中国的外交政策与20世纪50年代的情况有所不同,但中国一直坚持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