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解》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2024年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样本(3篇)

2024年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样本(3篇)

2024年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样本此书实为一本极具魅力之作。

首先谈及钱先生的注解,虽未涉猎其他版本,但钱先生倾注心血、情感真挚的注解,无疑令人深感动容。

其注解风格严肃而不失灵活,独立思考而不流于空谈,细致入微而不拘泥于细节,通俗易懂而不失高雅,恰如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

当然,更为重要的乃是《论语》本身。

此书之可爱,源于孔子其人。

孔子以温润之姿,阐述大道与经验,毫无倨傲之气;他又以严谨之态,记录日常琐事、趣闻轶事,展现出其多面性。

读者既可正襟危坐,严肃研读,亦可随意翻阅,轻松愉悦。

从中,我们既能窥见宇宙天命、世界人心的深邃大道,亦能收获宽慰与快乐,真正实现了开卷有益。

我尤为喜爱子路这一人物。

他性格鲜明,讲义气,能治国,且活泼可爱。

每当老师夸奖其他同学时,他总急于询问自己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老师用诗句表扬他时,他更是反复吟诵,得意非凡;谈及志向时,他更是迫不及待地表示要治理千乘之国;老师与南子会面时,他虽不悦却未失礼节;老师落魄时,他愤慨世道不公;老师生病时,他更是表示要为其祈福;甚至在老师病重时,他还与同学们冒充属臣,以求老师能得到体面的葬礼(尽管孔子最终并未离世)。

他还曾对路边的野鸡作揖以示敬意;在推荐小同学做官被老师批评后,他亦能开口狡辩。

子路跟随孔子多年,其淳厚与野性并存的气质始终未变。

遗憾的是,子路最终却死于卫国乱政之中,先孔子而去。

在劣势与危难之际,他仍坚守职责,整理衣冠以示尊严。

最终惨遭杀害,被剁成肉泥,正如孔子所预言的那样未能善终。

子路之死对孔子打击甚大,以至于他此后再未食用过肉酱。

以上即为我对该书及子路人物的看法。

2024年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样本(二)《论语》一书,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珍贵记录,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若欲探讨中国人的思想根源,则不可回避《论语》中深植的仁爱孝悌理念;而论及教育,孔子所倡导的“有教无类”原则,对民间教育之发展影响深远,其蕴含的政治智慧,在应对当今复杂社会问题时,仍不失为明智之选。

论语新解的读后感

论语新解的读后感

论语新解的读后感读完《论语新解》,我深受启发,不禁对论语的智慧与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书以现代的视角解读了《论语》,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方式,丰富了我的思考和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论语新解》中的深入解读所震撼。

作者针对每一篇章节,通过对原文的分析和解释,为读者透彻地阐释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思想观点。

从这些解读中,我了解到孔子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并对其思想的现代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

通过了解孔子的思想,我认识到孔子不仅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有着丰富人生智慧的人。

其次,《论语新解》给我带来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书中对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之间的亲师传承关系进行了详细解读。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师徒关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注重个人的利益和竞争,而忽视了与他人的交流和学习。

然而,孔子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榜样,他通过师徒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传播了他的思想和智慧。

正因为如此,他的学说才能够广泛传播并影响后世。

对我而言,最吸引人的是《论语新解》中对孔子思想的现代应用。

作者通过对每个章节进行思考和解读,将孔子的智慧与现代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指出了孔子思想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面对道德沦丧、社会风气败坏的现象时,孔子的思想教导我们要从个人做起,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思考问题。

另外,孔子的亲师传承关系也告诉我们,当代人要注重学习和借鉴前辈的经验和智慧,以达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总体而言,我对《论语新解》的阅读令我受益匪浅。

通过透彻解读孔子的智慧,我得到了对人生、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我从中学会了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如何建立健康、有益的人际关系。

我相信,将这些智慧理念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将会对我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论语新解》的阅读,我不仅对孔子思想有了更好的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和智慧。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对孔子思想的解读,更是一本帮助人们找寻智慧和改善生活的指南。

钱穆《论语新解》读后感

钱穆《论语新解》读后感

钱穆《论语新解》读后感《论语》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呢,就像是给这宝贝又加了一层闪闪发光的外衣。

读完这本书,哎呀呀,那感觉就像是和孔子老爷爷来了一场亲密的对话。

以前觉得《论语》里的话都是高高在上的大道理,读了钱先生的新解,才发现原来这些道理就在咱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呢。

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前就觉得不就是学习然后复习嘛,有啥好高兴的。

但看了钱先生的解释,才明白这里面的深意。

学习可不只是为了考试拿高分,而是让自己不断成长、进步呀。

就像咱平时学个新技能,学会了那得多开心呀,还能时不时拿出来显摆显摆,可不就是“说乎”嘛。

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太实在啦!自己不喜欢的事儿,就别强加给别人啦。

就好比说,你自己不喜欢吃香菜,就别硬往别人碗里夹呀,人家可能也不喜欢呢。

这多浅显易懂的道理呀,可咱平时还真不一定能做到。

再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哎呀,以前总觉得只有那些厉害的大人才是老师。

读了这新解才知道,原来身边的小伙伴也能当咱老师呀。

说不定人家哪方面比咱强,咱就能从人家身上学到东西呢。

以后可不能小瞧任何人啦。

钱穆先生的解读让《论语》里的这些话都活起来啦,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

就好像孔子老爷爷在我耳边唠唠叨叨,告诉我该咋做人,咋做事儿。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还时不时想起自己的一些经历呢。

有时候觉得自己做错事儿了,对照着《论语》里的话,哎呀,可不就是没做到嘛。

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做对了,心里还美滋滋的,感觉自己也有点孔子说的君子的样子啦。

这本书真的就像一个智慧的宝库,每次打开都能有新的收获。

它不是那种一读就懂的书,而是需要慢慢品味,慢慢琢磨。

就像一杯好茶,越品越香。

我觉得吧,《论语》里的这些道理,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通用的。

虽然时代变了,但是人的本性还是差不多的嘛。

那些善良、诚实、勤奋的品质,啥时候都不会过时。

总的来说呢,钱穆《论语新解》让我对《论语》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论语新解学生读后感范文

论语新解学生读后感范文

论语新解学生读后感范文论语新解学生读后感篇1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新解学生读后感篇2君子自古就是被赞颂的对象,他们主忠信,性如菊,居于竹,周而不比,品格高洁。

一本《论语》读毕,我对君子的理解更加透彻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君子将食、住视为身外之物,即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对待他人,以温、良、恭、俭、让为主,亲和待人。

《论语新解》的读后感

《论语新解》的读后感

《论语新解》的读后感今天,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态度,即客观、科学、礼敬。

这是还孔子本来面貌的现实条件。

又有了新的发展理念,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这是还孔子本来面貌的历史维度。

本书所做的努力,就是要回到《论语》,下功夫读懂本来的《论语》,借以认识本来的孔子。

《论语新解》的读后感篇1今年接触和气来读书会之后,开始读钱穆的《论语新解》,在这之前,虽然一直知道《论语》是一部非常有思想的著作,但是一直不敢去读它,它成书距今已隔几千年,那些古时的用语与环境和现在大不一样。

论语在千年的历史上是被评价很高的书,也是近代受到严厉抨击的一本书,读之不可不慎。

注释论语的书实在是太多了,不知道哪一本该值得信任地去读一读。

之前接触到的有关论语的书籍,也不过是一些书中对论语的评价与看法之类的,接触的很少,也从来没认真看过一本讲解论语的书或文章。

这和我的脾气有关吧,没有找到觉得可以放心花时间去读的书,那其他这些花边类的书,我是不会过于认真地去看,看过了,就这样带过了。

因此,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算是我的第一本与《论语》有关的书吧。

并不是觉得读完这本书,我就可以在这里聊《论语》,聊孔子,这一本书对于论语,对于儒学来说,也不过就像是树上的.其中一片叶子而已,要想看一颗树,看一片叶子是不够的,但是每片叶子都是应该必须去看的,写一篇读后感,只是希望在不断地朗诵与阅读中记下自己的读书想法,写读后感的同时可以激发自己思想,亦可以让自己坚持著去读书,不时地写写感想,当几年后再回首看看自己的读后感,应该会有种成就感吧,嘿嘿,我就喜欢那种成就感,哈哈。

边读《论语新解》边更新读后感吧。

希望自己能坚持,也希望这些能陪著我走过今年。

《论语新解》的读后感篇2在这次学习活动中,《论语新解》是我们教师必读的的读物之一,仔细品读,不难看出它告诉读者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并能把我们读者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的确如此,通过认真研读,一方面让我感悟到,打开《论语新解》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了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论语新解》摘抄及感悟

《论语新解》摘抄及感悟

《论语新解》摘抄及感悟摘要:一、引言二、论语新解的主要内容概述1.仁爱思想2.礼义制度3.忠诚敬慎4.中庸之道5.教育观念三、个人感悟1.仁爱之心2.礼仪的重要性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论语新解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家庭伦理2.社会道德3.国家治理五、结论正文:一、引言《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自古以来深受世人推崇。

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为世人提供了无穷的智慧。

本次阅读《论语新解》,让我对这部经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二、论语新解的主要内容概述1.仁爱思想《论语》提倡仁爱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仁者,爱人。

唯有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方能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2.礼义制度《论语》重视礼义制度的作用,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礼义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

3.忠诚敬慎《论语》强调忠诚、敬慎为个人品质的重要体现。

忠诚是指对家庭、国家、君主的忠实;敬慎是指对自己的行为严格要求,始终保持敬畏之心。

4.中庸之道《论语》主张中庸之道,强调过于极端的行为和观念都是有害的。

只有坚持中庸之道,方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5.教育观念《论语》提倡以德育人,强调教育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品德、才能、知识,都离不开教育的熏陶。

三、个人感悟1.仁爱之心通过阅读《论语新解》,我深刻体会到仁爱之心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2.礼仪的重要性《论语》强调礼义制度的作用,让我认识到礼仪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遵循礼义规范,有助于我们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提倡个人修养,进而实现家庭和谐、国家安宁。

我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从自身做起,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才能。

四、论语新解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家庭伦理《论语》强调家庭伦理,提醒我们关爱家人,维护家庭和谐。

在现代社会,家庭伦理观念的传承尤为重要。

2.社会道德《论语》提倡仁爱、忠诚、敬慎等品质,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论语诠释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

论语诠释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

论语诠释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论语诠释的读书心得(篇1)泡一杯香茗,手捧一卷论语,轻坐于窗前。

悄然翻看,仿佛那哲理底蕴随热气在空中袅袅升腾,氤氲了空气,舒适了心灵。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意思是“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于丹也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我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_论语诠释的读书心得(篇2)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

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在开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

相之于天地的永恒,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质量,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安康、生活态度积极、和亲人朋友。

处世:“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而自内向外油然而生的从容、宽容。

但这种宽容变有尺度,并非毫无原则的谦让、宽恕,而是以真报怨,以德报德。

其实面对自己过往的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当时有过许许多多的情绪,可是走过来回头再看的时候觉得其实也没什么,不管是帮助爱护自己的,还是曾经嘲弄甚至伤害过自己的,都不过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而已,处世为人,除了要感谢帮助爱护自己的人,同样也要感谢那些嘲讽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因为只有他们的嘲讽才更让人感觉至深,才更人觉醒与自强。

交友:“事君数,斯辱矣。

朋友数,斯疏矣。

”是对我们的忠实劝告,并提醒我们广交益友,不交损友,在与人相处的分寸把握上应“君子之交淡如水”。

慢慢品味才深深的感悟什么才是“淡如水”,水的纯净与清彻。

通篇读完综合发现,书中频频出现的一些词语定、温暖、朴素、这些就是本书所要告知我们的为人处世的真谛。

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六篇

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六篇

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六篇【篇一】近日读完钱穆先生所著的《论语新解》,对于儒家的道德学说有了一点新的感悟。

众所周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礼崩乐坏的时代,人人自危,求取自己的利益,道德准则则被弃置一旁,属于一个新旧交替、方生方死的时代。

为了使社会从动荡不堪解脱出来,孔子选择了复周礼的道路。

孔子认为周代礼乐制度完善,以周礼为行事的基本规范能使社会井然有序,天下安定、百姓安乐。

但是有礼还是不够的,孔子创造性地改造了古代仁的概念,将其赋予新的内容,把仁作为行礼的内在基础,从而有了儒家完整的道德学说。

一、礼——理想化的社会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仪式活动,但最初的仪式活动并不是礼。

在仪式活动发展成为礼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出现了一批专门掌管仪式活动的人员,仪式活动变为少数人垄断,成为体现少数人意志的一种活动。

显然,礼的起源是以贫富分化、等级分化为前提的,反过来,礼的起源又促进了这种分化与文明的形成。

由于特定的亲属制度和发达的祖先崇拜,礼一经产生便具有重视现实和人伦的特质。

同时,礼的关注重心是人而非神。

与殷人尊神尚鬼的作法不同,周人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把注意力集中到现世人间,通过礼的实践以行人事。

春秋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堪,方生方死的时代。

盛极一时,成功运作数百年的周代礼乐制度,这时已经行不通了。

孔子称这种情况为“天下无道”。

为了解决这样的情况,孔子提出了“复周礼”的主张。

他看到了最初的“礼”的等级分化和重视人伦的特点,看到了构建安定的社会秩序的希望。

在孔子眼中,礼与政的定义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政是“正”、而礼则是“事之治也”。

从狭义看,礼只是典礼、礼节的意思;从广义看,其含义是礼貌(好的行为);从哲学意义看,又具备了理想的社会秩序之义。

在我看来,对于孔子的“礼”的解释,最合适的是第三者,即礼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合理中节的封建社会。

孔子追求礼,毋宁说是追求一种理想社会。

这种社会人人相爱,尊敬当权者,等级分化明确,在社会上公众的拜祭喜庆符合礼乐之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学院李倩萱14308186
《论语》与君子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北宋政治家赵普称:临死时对宋太宗道,臣有《论语》一册,一半可用来助君打天下,一半可用来助君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

《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

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

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论语》字里行间。

《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是中庸、君子、礼仁等,而这次读完《论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孔子及其弟子们对“君子”的看法和观点。

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认为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

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则表明了孔子认为的君子所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

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孔子认为,
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

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自己对君子的解释:“君子不器。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

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

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

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接着是对君子的道德要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同样观点的还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
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然而这种要求在现当代看来有点不合乎人性的基本需求,我更相信,作为一个当代社会真正的君子是应该在作为满足了正常人的胜利和心理的基本需求后在通过进一步的自我提升达到的境界。

其次是对君子具体的要求:“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是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

这从社会稳定和和谐出发,把君子当成淡泊名利,甚至无欲无求的圣人来培养,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恐怕只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这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论语》一书最后一章谈君子人格的内容,表明此书之侧重点,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同时《论语》中的很多篇章还提到了君子与小人的明显不同: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这里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孔子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

这是君子与小人
之间的区别点之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

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

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

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

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当以修身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把自己修的像一块海绵一样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难,阻力,障碍。

这就是君子之道了。

容忍的力越高,所修的道也就越高;容纳的力越强,修持的境界也越强。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知道了君子与小人的习性刚好是两个极端。

那些总喜欢对别人指指点点,挑三拣四的人就是小人的某一特性。

所以这种人根本听不进去长者的教诲,本身已是满身成见,任何劝勉也听不进去,只装了一肚子垃圾,还自以为是的不懂装懂,这种人是无法培养他的君子之道的。

但在那么多孔子对君子的看法和评价中我最喜欢的是以下两句短小精悍的真理: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句话极为精炼,但含义深刻。

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

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
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应当有所警戒了。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

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

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论语》是中华古国的经典之作,虽然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糟粕,然而毕竟精华远远多于糟粕,我们应该铭记《论语》交给我们的关乎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至理箴言。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

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而《论语》在君子的问题上所提出的方方面面都让我感动,它值得我们深刻研究学习并朝着孔夫子的方向努力前进。

君子在当今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注定不容易“修成”,不过我们应当坚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