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高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高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语】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以下是xx为大家推荐的有关高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如果觉得很不错,欢送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1.“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假设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解析:1894年9月,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

邓世昌命官兵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时,不幸为一条鱼雷所中而漂浮。

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答案:C2.1894年10月西方列强报刊评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

〞这揭露了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野蛮暴行是()A.朝鲜丰岛海面不宣而战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C.在旅顺对和平居民进行*D.出兵*东学党起义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内容分析“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分析,应是日在旅顺进行*。

答案:C3.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

这里的“要求〞是指()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正值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此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成以资本输出为主。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开设工厂的特权,正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答案:B4.下列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影响()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的能力。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刺激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

1897年冬,从德国侵占胶州湾开始,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C5.《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解析:此题学生易误选D项或B项,主要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马关条约》中每一项内容对中国的危害。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是什么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当时的日本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越来越强,因为产业革命出现了高潮,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因此急于寻找对外扩张的出路。

定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沉沦,此时的中国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处处尔虞我诈,纪律十分松弛。

当时欧美方面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都盯上了中国这块宝地,为日本实现侵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甲午战争是哪一年每个国家都有着隶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更是如此,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涉及范围之大难以想象,其中关于历史年份记录的方式方法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那么中国年份记录究竟采取的什么方法,运用这个方法是否可以推论甲午战争是哪一年发生的,又是如何推论甲午战争是哪一年发生的,推论出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与历史上的记录是否相符?中国古代的年份记录方法被称为纪年法,纪年法又分为年号纪年、星岁纪年、干支纪年和生肖纪年,甲午战争就是采取的干支纪年方式,那么什么是干支纪年,通过这个方法推论出甲午战争具体是哪一年发生的?干支具体是指天干和地支,天干共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地支共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将天干和地支循环搭配,周而复始循环使用,这种纪年的方法被称为是干支纪年法。

比如甲子对应的就是1,乙丑对应的就是2……癸亥对应的就是60。

应用干支纪年法,通过逻辑计算和反推计算,可以算出甲午年对应的公历年份可能是1834、1894年、1954年等相距60年左右年份,再通过查阅历史资料,便可以明确确定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间是公元1894年。

甲午战争时间的确认既可以通过干支纪年法查阅,也可以通过历史资料查阅,从而再一次印证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及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及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及影响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及影响1甲午中日起因战争起因及双方军事准备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

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

明治政府抓紧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扩军备战。

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建成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现役兵力12.3万人。

甲午战争中,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国外参战。

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共达6.2万余吨。

还派遣大批特务,到中国和朝鲜搜集军事情报,绘制详细的军用地图。

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觉,北洋大臣李鸿章曾指出日本将为“中土之患”。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后,尤其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以京师门户北洋为设防重点,主要防御对象为日本。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编练成军,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

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和旅顺(今属辽宁大连)三大基地建成。

然清朝政治腐败,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体制不顺,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清军首批部队于6月8日抵朝。

早在6月2日,日本内阁就作出入侵朝鲜,进而直接与清军开战的决定。

日方先以欺骗手段诱使清军入朝,继则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

同时设立战时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机构。

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由于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那么,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吧!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外侵略扩张。

资本输出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它们一面把殖民地作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另一方面把殖民地作为资本输出的重要投资场所。

同时,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强,美、德、日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占有殖民地较多的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挑战,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而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经济优势的削弱和丧失,要求更多的榨取殖民地。

上述情况,导致19世纪晚期资本主义列强“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极其尖锐的程度”(列宁语)。

甲午中日战争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爆发的。

2、日本从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

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日本在政府保护下,产生垄断组织。

首先,日本垄断资本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

表现在政治上,封建军阀、贵族和地主官僚、垄断财阀三位一体,控制了近代日本国家的政治生活,劳动人民无民主权利可言;表现在经济上,垄断资本家有的由旧式封建特权商人转化而来,有的本身是大地主,封建剥削残余大量存在,劳动人民生活贫困,造成国内市场狭小。

其次,日本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一开始就受国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压迫。

由此,代表军阀、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天皇政权更具有强烈的侵略性和野蛮性。

日本统治集团急需通过对外侵略扩张以转移国内矛盾,争夺国外市场。

它们极力发展军国主义,大力推行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迅速走上了“征韩侵华”的道路,这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浅论中日甲午战争所带来的深层次影响

浅论中日甲午战争所带来的深层次影响

浅论中日甲午战争所带来的深层次影响
刘振雨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年(卷),期】2016(000)0S1
【摘要】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平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当时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作为后人,应该好好回眸这段历史,吸取其中的教训。

为此,对甲午战争始末中日两国的情况分析与这场战争所带来的影响的分析就是不可或缺的。

【总页数】1页(P344-)
【作者】刘振雨
【作者单位】吉林省镇赉县第四中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6.3
【相关文献】
1.浅论中日甲午战争所带来的深层次影响 [J], 刘振雨
2.深层次培训带来的效益——关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乡“农民技术员培训班”的调查 [J], 谢廷芳
3.Lp(a)临床研究中的问题新的手段和方法带来更深层次的认识 [J], 余国膺
4.SARS和禽流感带来的深层次思考 [J], 黄文平
5.高温干旱可能给土壤带来深层次负面影响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甲午战争概括100字

甲午战争概括100字

甲午战争概括100字
甲午战争是19 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一场战争,发生于1894 年7 月25 日至1895 年4 月17 日。

1894 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派兵开赴朝鲜,日本则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派兵入朝。

7 月25 日,日本不宣而战,在黄海丰岛海面击沉清朝的运兵船“高升”号,日本陆军随后向驻牙山的中国军队发动了进攻,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以及清军装备落后,导致清军连战连败。

最终,清朝战败,于1895 年4 月17 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

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

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军事实力差距其实,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败日本。

尤其是在守朝鲜平壤时,别说是守上几个月,就算是守上个一两天,就可以扭转整个局势。

当时,中国守军子弹、粮食堆积如山,而日军粮食少,子弹少。

日军在攻平壤城,一天下来,日军伤亡比清军多。

日军开始在议论要不要在攻平壤,经过日军商量,在攻一天平壤,如果攻不下,就撤军。

这时,守城的清军因心慌,而放弃平壤,向外突围,结果全军覆没。

平壤就这样落入日军的手里。

总结一下,洋务运动虽然改变了清军的装备,但是却没有改变清军的软弱。

二、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

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三、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

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用心可以理解。

但他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

历史证明,一些小国依附大国尚可在夹缝中谋求生存,但大国此路不通。

庞大而虚弱的中国,如果不能自强自立,把反侵略战争的立足点放到自身力量上,就会成为被宰割的对象。

要想求得和平,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靠别人也是靠不住的,必须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黄 海 海 战
邓世昌
名族英雄
邓世昌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海军将领之一。1849年10月4日生于广东番禺一 茶商之家,1867年考入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1年被派至“建威”舰练习航 海,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嘉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 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当年日军侵台,邓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补千 总。1880年调北洋水师。同年到英国接“扬威”巡洋舰,回国后任“扬威”管带。1887年 再到英国接“致远”巡洋舰,任“致远”管带,职中军中副将。是北洋海军管带中,唯一 一位未曾出洋留学或实习的管带。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 “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在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因“致远”舰受伤,弹药用尽,难以继续战斗,邓世昌语曰: “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舰,则我军可以集事。”便意图撞沉日舰旗舰“吉野” ,但 “致远”舰因为日舰攻击引起鱼雷爆炸而沉没,邓世昌决心与战舰同存亡,从而在落水后 拒绝救援,与爱犬“太阳”一同壮烈殉国。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 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还赐给其 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追赠太 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邓家用此款在原籍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为邓世昌 修了衣冢,建起邓氏宗词。抗日战争日军侵占广州期间,日军士兵慑于邓世昌的威望和英 气,不敢破坏邓氏宗祠。 虽然钦佩邓为国捐躯,但个人觉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邓但是活下来,应该可以 斩杀更多的敌人,保护他所在意的人和事的。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时年慈禧太后六 十岁,她希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 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中国境 外的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 黄海海战,其次还有旅顺战役和威海卫战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钓鱼岛是中国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至1860年间发生于中国本土,英国与法国联手进攻清朝的战争。

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又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Arrow War)、“英法联军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

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
甲午战争
《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

被认为是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一,是一丧权辱国的条约。

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

洋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无语
当年,武松怒杀西门庆后,潘金莲知道大祸临头,慌忙跑出来逃命,她想啊,这事全是西门庆给惹的,西门不吉利,往东门逃。

最后发现没路了只得漂洋过海,在一个小岛上存身。

肚子里的孩子出世了,几年过后,孩子长得又矬又矮,她知道这是武大郎的,可给孩子起个啥名儿呢?叫太郎吧。

你不信?日本人有叫太郎、一郎的,从来没有叫大郎的,就因为武大郎是他们的祖宗。

日本人的身材就是武大郎的遗传基因造成的。

母子二人在岛上生活。

那浪蹄子忍不住寂寞,打起儿子的主意,终于,母子俩成了好事,附近鱼船上的人们纷纷指责,那浪蹄子大骂:“俺儿子日的是本人,自产自销,管你们啥事”,于是到后来,大家伙儿就叫他们“日本人”了。

孩子越养越多,太郎想,我何不成立一个国家,过一把当皇上的瘾。

国家要有国旗,潘金莲一听,说道:“你爹是卖炊饼的,就在被单上画个炊饼算了”,于是,国旗有了。

为了老武家能交好运,又特地在旗子上写了四个大字:“武运长久”!
国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