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腹痛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痛经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痛经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痛经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首先,对于痛经的诊断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信息,并进行身体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对痛经的影响,确立痛经的诊断。

其次,在确定了痛经的诊断后,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常规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选用止痛药、抗炎药等缓解疼痛和炎症,也可以选用口服避孕药等调节激素水平。

非药物治疗包括热敷、按摩、针灸等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痛经症状。

除了治疗,痛经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还应包括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

医生需要向患者详细介绍痛经的相关知识,指导患者正确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痛经,减轻痛苦。

此外,痛经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还需要包括对治疗效果的评估和随访。

医生需要定期对患者进行复诊,评估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痛经得到有效控制。

总的来说,痛经临床路径实施方案需要包括全面的诊断评估、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和随访。

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临床路径实施,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缓解痛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医生们能够重视痛经的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小儿腹部不适综合疾病临床路径表格

小儿腹部不适综合疾病临床路径表格
小儿腹部不适综合疾病临床路径表格
疾病名称:小儿腹部不适综合疾病
疾病定义:
小儿腹部不适综合疾病是指儿童腹部出现不适感觉,包括疼痛、胀气、饱胀等症状的一组疾病。
临床路径表格:
病情描述
诊断依据
治疗方案
腹痛,进食后加重,伴有呕吐
体格检查,X射线、超声检查
非手术治疗,口服药物控制症状,卧床休息
பைடு நூலகம்腹部胀气,排便困难,腹痛缓解后症状减轻
体格检查,血液检查,超声检查
饮食调节,口服药物促进排气和排便
反复发作的胃痛,伴有食欲不振
体格检查,特殊检查(胃镜、肠镜等)
个体化治疗,饮食管理,药物治疗
饭后胃部胀满,腹胀不适
体格检查,血液检查
饮食调节,个体化治疗,定期复查
反复呕吐,腹部不适,恶心
体格检查,超声检查,胃镜检查
饮食管理,药物治疗,观察进展
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有拉肚子
体格检查,血液检查,粪便检查
个体化治疗,饮食管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注意事项:
1.疾病治疗需要依据具体病情,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
2.定期复查和观察病情进展,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3.药物治疗时应遵循医生指导,不得超量使用药物。
提供以上信息供参考,但具体治疗方案应由专业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脾胃病科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脾胃病科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腹痛的门诊患者一、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腹痛(ICD-10编码:F45.4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功能性腹痛协作组制定的“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腹痛临床常见证候:肝郁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郁脾虚证中虚脏寒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功能性腹痛协作组制定的“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腹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功能性腹痛的患者。

2.慢性腹痛、反复发作、除外器质性腹痛者,可进入本路径。

3.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如胰腺炎、消化道肿瘤、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等引起的腹痛,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3)血脂、血糖、电解质;(4)腹部X线检查;(5)电子肠镜或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6)心电图;(7)腹部超声;(8)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9)血尿淀粉酶。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腹部CT或MRI、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胶囊内镜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2)脾胃湿热证: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腹痛待查的临床路径

腹痛待查的临床路径

腹痛待查的临床路径急性腹痛的临床路径(一)概述腹痛是腹腔内器官或组织发生问题后发出的一种警示信号。

其病因隐蔽, 疾病涉及多科室, 病情多变化,急性腹痛( 包括急腹症) 的处理要求时效性强, 需当机立断; 慢性腹痛多为疑难病例。

正确的临床思维对各类腹痛的诊断非常重要,从3个方面对临床思维进行阐述:(1)从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收集相关腹痛的资料;(2)通过分析、综合、推理与判断, 认识腹痛的本质和原因; (3)观察追随病情的发展变化并及时处理。

(二)初诊病例诊断腹痛部位腹痛部位及其所放射的区域与腹腔内组织器官的定位有一定关系。

所以, 首先要询问腹痛的部位。

内脏性痛的部位一般含混不清, 近腹中线; 当病变接近体表腹膜壁层时, 疼痛趋于尖锐, 反映到相应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区。

根据患者主诉的腹痛部位, 结合体检时该区发现的阳性体征, 可推测腹腔内病变的组织和器官。

腹痛的病程病程应包括腹痛发生的时间、起病的缓急、疼痛为持续还是间歇等。

这些特点结合患者的周身状况、生命体征等, 对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有很大帮助。

(三)熟悉各科疾病腹痛的特点腹痛的性质和特点对诊断具有提示作用比如,绞痛常表示空腔器官( 如肠、胆管、输尿管) 的痉挛;钝痛多为实质器官(如肝、脾) 包膜撑胀或系膜牵拉所引起; 烧灼痛多为胃酸等化学物对损伤黏膜的刺激所致。

急性腹痛的产生可由腹内、腹外, 或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引起。

它可涉及到各个专业或全身各个系统, 但不同专科的腹痛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般内科腹痛的部位多不固定, 可伴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

临床上以急性胃肠炎多见, 无需手术治疗。

外科腹痛的部位和疼痛的性质多明确, 可伴发热, 但发热多出现在腹痛之后, 部分需手术治疗。

延误诊治将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危害甚至死亡。

妇科或其他科疾病均有其专科疾病的特点, 应予B 超、CT 等辅助检查, 必要时腹腔盥洗穿刺对诊断有很大帮助。

(四)注意留观或住院期间病情变化注意腹痛的发展变化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 疾病也是。

盆腔炎临床路径

盆腔炎临床路径

盆腔炎诊治流程图盆腔炎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盆腔炎(ICD—10编码为:N73。

9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8版(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诊疗方案”。

盆腔炎临床常见证候:(1)湿热瘀结证:主证:低热起伏,小腹隐痛或刺痛,或腹胀痛,拒按,腰骶酸痛,经期或过劳后加重,胸闷纳少,口干不欲饮,带多色黄或黄白相间,质粘稠,有异味,大便秘结或溏稀,小便色黄,舌质偏红,苔黄腻,脉细弦数。

(2)热毒壅盛证:主证:高热恶寒,无汗,下腹剧痛拒按,口干溲赤,大便秘结或溏稀,带多色黄,如脓样,臭秽,胸闷烦燥,泛恶纳呆,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弦数.(3)气滞血瘀证:主证:少腹部胀痛或刺痛,经行腰腹疼痛加重,经血量多夹块,瘀块排出痛减,带下量多,婚久不孕,经情志抑郁,乳房胀痛,舌紫黯,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4)寒湿瘀滞证:主证:小腹冷痛,或坠胀疼痛,经行腹痛加重,喜热恶寒,得热痛减,经血量少,色黯,带下淋沥,神疲乏力,腰骶冷痛,小便频数,舌暗红,苔白腻、脉沉迟. (5)气虚血瘀证:主证:下腹疼痛结块,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经行加重,经量多有块,带下量多,精神不振,疲乏无力,食少纳呆,舌体暗红,有瘀点,苔白,脉弦涩无力.3.临床表现(1)症状:急性期病情严重者,起病较急,可有高热、寒战,下腹剧痛.头痛,食欲不振.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或血性并有臭味。

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阴道不规则出血.有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及尿频尿急,里急后重等膀胱直肠刺激压迫症状.慢性期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时仅有低热,易疲劳。

痛经(门诊路径)

痛经(门诊路径)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l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和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 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

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等提示。

(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三)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

腹痛临床路径实验报告

腹痛临床路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腹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病因复杂,涉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妇科等多个领域。

为了提高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效率,本研究采用临床路径方法,对腹痛患者进行系统性管理和治疗,以观察其疗效。

二、实验目的1. 通过临床路径管理,提高腹痛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有效率。

2. 规范腹痛患者的诊疗流程,缩短患者就诊时间。

3. 为临床腹痛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三、实验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腹痛患者100例,其中男50例,女50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5±10)岁。

2. 研究方法:(1)根据腹痛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疑似消化系统疾病组、疑似泌尿系统疾病组、疑似妇科疾病组和其他疾病组。

(2)对疑似消化系统疾病组、疑似泌尿系统疾病组、疑似妇科疾病组采用临床路径管理,包括:a. 确定诊断目标;b. 制定治疗方案;c. 实施治疗方案;d. 评估治疗效果。

(3)对其他疾病组采用常规诊疗方法。

(4)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治疗有效率、就诊时间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1. 诊断准确率:临床路径管理组诊断准确率为90%,常规诊疗组诊断准确率为70%。

2. 治疗有效率:临床路径管理组治疗有效率为85%,常规诊疗组治疗有效率为65%。

3. 就诊时间:临床路径管理组就诊时间为(7±2)天,常规诊疗组就诊时间为(12±3)天。

五、讨论1. 临床路径管理在腹痛诊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路径管理组在诊断准确率、治疗有效率和就诊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常规诊疗组。

2. 临床路径管理有助于提高医生对腹痛诊疗的重视程度,规范诊疗流程,提高诊疗效率。

3. 临床路径管理有助于缩短患者就诊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

六、结论本研究表明,临床路径管理在腹痛诊疗中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治疗有效率和就诊时间。

建议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腹痛临床路径管理,以提高腹痛诊疗水平。

痛经首次病程记录

痛经首次病程记录

年X月X日 17:20:14 首次病程记录患者XXX, 性别:女, 年龄:32岁,农民。

因“下腹部胀痛伴月经不调半年,加重1周”于X年X月X日 16:50:10由门诊以“盆腔炎”收入住院。

值班医师于X年X月X日 16:58:40到病房及时查视患者。

病例特点:1、现病史: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感下腹部胀痛,时而拒按、胸胁乳房胀痛、脘腹胀满、烦躁易怒、带下量多、色白质稠、月经先后不定,量或多或少,色紫暗有块排出不畅反复发作,曾在院外治疗(具体不详),近日感病情加重急来我院就诊,妇科超声检查示;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由门诊以“盆腔炎”收住院。

入院症见:患者感下腹部胀痛,时而拒按、胸胁乳房胀痛、脘腹胀满、烦躁易怒、带下量多、色白质稠、月经先后不定,量或多或少,色紫暗有块排出不畅,患者神清语利,精神可,平素饮食欠佳,夜寐可,二便调。

2、既往史:既往体健。

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疟疾等传染病史,否认重大外伤史、手术史及输血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预防接种史不详。

3、体格检查:T:36℃ P:78次/分 R:19次/分BP:120/85mmHg患者一般情况差,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对答切题,言语清楚,体型适中,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急性痛苦病容,抬入病房,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未见斑疹、色素沉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双眼睑无浮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mm,对光反射灵敏,鼻外形正常,鼻窦区无压痛,鼻通气良好,鼻中隔无偏曲,鼻无出血。

耳廓正常,外耳道无分泌物,乳突无压痛,双耳听力无障碍,颜面无发绀,口唇红润,黏膜正常,腮腺导管开口正常,舌、齿龈无红肿出血,齿齐,伸舌居中,扁桃体无肿大,咽部无充血及淋巴滤泡增生,声音正常,颈对称,无抵抗感,气管居中,无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逆流征阴性,颈动脉无异常搏动,双侧甲状腺无肿大,质软。

胸廓正常,乳房无异常,胸壁无静脉曲张、皮下气肿等,呼吸运动对称无异常,无肋间增宽或变窄,呼吸动度可,语颤对称无增强、减弱,无胸膜摩擦感、皮下捻发感等,双肺叩诊清音,肺下界及肺下界移动度无异常,双肺呼吸规整,呼吸音正常,双下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语音传导无异常,无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于锁骨中线内侧第五肋间0.5cm,无弥散,心尖搏动正常,心前区无异常博动,心尖搏动正常,无震颤及心包摩擦感,叩诊心浊音界无增大、移位,心率78次/分,S1、S2正常,无S3、S4,律齐,A2>P2,无心音分裂、额外心音、杂音及心包摩擦音,脉搏节律规则,强度适中,动脉壁弹性可,紧张度无异常,无异常血管征,全腹外形正常,胸式呼吸存在,胃肠型、蠕动波阴性,无凸脐、色素、曲张静脉、疝等,腹部平坦,腹壁柔软,液波震颤阴性,腹部无包块,肝胆脾肾未触及异常,墨菲征阴性,肋脊、肋腰、季肋、上中输尿管点无压痛,未触及膀胱,肝上界在第五肋间,肝浊间界无异常,肝区叩痛阴性,无移动性浊音,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无气过水声,无振水音及血管杂音等,肛门及外生殖器无异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的门诊患者。

一、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经行腹痛(TCD编码:BFY1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痛经(ICD-10 编码:)(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 263-266)
患者表现为行经前后和经期小腹冷痛坠胀,伴随经血量少色暗有块,形寒肢冷,带下量多色白,或腰部酸痛,肛门坠胀,恶心呕吐,头晕乏力,严重时面色发白出汗,甚至休克等全身不适症状。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制定的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杰.妇产科学[ M]. 第7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47 )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发生阵发性小腹疼痛为主, 并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3 次以上, 以致影响工作和生活, 生殖系统
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者。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床常见证候:
气滞血瘀型: 经行不畅, 常于经前1-2 天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 疼痛较(北京:
(乐
, 连续
剧, 拒按, 或有胸闷、乳房胀痛、两胁胀痛, 经色紫红而夹有血块, 下血后疼痛缓解, 脉沉涩或弦, 舌质暗或有瘀斑。

寒湿凝滞型: 平时多坐卧湿地, 或经期有淋雨涉水史, 或有过食寒凉生饮史。

经行时出现小腹冷痛, 喜暖, 经水排出不畅, 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 得热则缓, 面色青紫,四肢不温, 舌质淡, 苔薄白, 脉沉迟紧。

气血亏虚型: 平时虚弱多病, 行经时小腹疼痛绵绵不休, 腹痛多在经后, 小腹柔软,喜按, 经量少, 质清稀, 伴有腰酸肢倦,面色无华, 头晕心悸, 舌淡, 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3 个月经周期。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符合上述原发性痛经中、西医诊断标准者。

2.月经周期基本正常:( 28+7)天。

3.数字评分法( 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疼痛评分分值>3。

4.2 周内未使用影响疗效判断的药物。

5.14 V 40 岁。

6.自愿参加本临床路径。

7.签署知情同意书。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证、次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
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妇科检查
(2)妇科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基础体温、内分泌检测、血常规、宫腔镜等。

(八)治疗方法
1.经前期:隔姜灸+中药熏蒸+推拿治疗
隔姜灸:
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肾俞配穴:取穴以任脉、督脉、足少阴和足阳明经穴为主。

操作:用厚3 毫米左右生姜一片, 中间用针刺十余个孔放在穴位上, 施术者点燃艾条置姜片上方施灸,每次20 分钟,隔日一次。

中药熏蒸:
I —J 八、、八、、•
主穴:关元、神阙用药:当归、茯苓、熟地、赤芍、桃仁、肉桂、红花、车前子、小茴香、艾叶、炒五灵脂、香附、元胡、炒蒲黄选穴依据:经间期以后,阳气逐渐增长,已达到“重阳”的状态,此期阴精与阳气皆充盛,子宫、胞脉气血充盈,则在阳气的鼓动下,子宫、胞脉通达,泄而不藏,经血得以下泄。

治疗以活血为主。

操作:中药熏蒸将药袋降温至40C后,放于患者脐部及小腹部熏蒸,药凉后换袋持续熏蒸
40min。

推拿治疗:
①患者仰卧位,医生坐于右侧,用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小腹部治疗;一指禅推法或揉法在气
海、关元穴施治。

②患者俯卧位,一指禅推法或扌衮法施术在腰部脊柱两侧及骶部,按法于肾
俞、八髎穴使之有酸胀感,擦八髎穴使之有温热感。

随证加减:
①气滞血瘀:按揉章门、期门、肝俞、膈俞,每穴约半分钟,并拿血海、二
阴交,以酸胀为度。

②寒湿凝滞: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以透热为度;按揉血海、二阴交,每穴约1 分钟。

③气血虚弱:直擦背部督脉,横擦左侧背部,以透热为度。

摩腹时加揉中脘2〜
3 分钟。

按揉脾俞、胃俞、足二里,每穴约1 分钟。

疗程:患者经前期治疗,一个月经前期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

2.月经期:针刺治疗+中药内服
针刺治疗
主穴:关元、中极、足二里、二阴交、地机
配穴:实证以中极、二阴交、地机、次髎等穴为主;虚证以关元、气海、二阴交、足二里等穴为主,配合辨证取穴;肝郁气滞取气海、太冲、二阴交,针用泻法;寒湿凝滞取中极、水道、地机,施以补法;气血虚弱取关元、气海、二阴交、足二里、脾俞、肾俞,针用补法;肝肾亏虚取肝俞、肾俞、关元、照海,针用补法
中药内服:根据患者四诊和参自拟中药口服。

肝郁气滞以逍遥散为主方加减;寒湿凝滞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气血虚弱取四物汤加党参、黄芪为主, 辅以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肾气亏损用调肝汤加减;湿热蕴结方选清热调血汤加减。

3.经后期:耳穴敷贴+中药内服+推拿治疗耳穴敷贴:子宫、肝、肾、脾、内分泌选穴依据:经期阴血下泄,经后子宫、胞脉相对空虚,尤以阴血不足为主。

此期血室已闭,子宫藏而不泄,通过肾气的封藏,蓄养阴精,使精血渐长,充盛于冲任二脉。

此为“重阴”的阶段。

治疗以滋补肾阴、调养冲任为主。

操作:耳穴磁贴每次贴3-5 个穴位,双耳交替进行,每周更换一次。

疗程:患者经后期治疗,一个月经后期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

中药内服:根据患者四诊情况自拟中药口服。

肝郁气滞以逍遥散为主方加减;寒湿凝滞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气血虚弱取四物汤加党参、黄芪为主, 辅以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肾气亏损用调肝汤加减;湿热蕴结方选清热调血汤加减。

推拿治疗:
①患者仰卧位,医生坐于右侧,用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小腹部治疗;一指禅推法或揉法在气海、关元穴施治。

②患者俯卧位,一指禅推法或扌衮法施术在腰部脊柱两侧及骶部,按法于肾俞、八髎穴使之有酸胀感,擦八髎穴使之有温热感。

随证加减:
①气滞血瘀:按揉章门、期门、肝俞、膈俞,每穴约半分钟,并拿血海、二
阴交,以酸胀为度。

②寒湿凝滞: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以透热为度;按揉血海、
三阴交,每穴约1 分钟。

③气血虚弱:直擦背部督脉,横擦左侧背部,以透热为度。

摩腹时加揉中脘2〜
3 分钟。

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每穴约1 分钟。

④经间期:悬灸+自我推拿+中药内服悬灸:关元穴、三阴交。

操作:手持艾条距离皮肤15cm 左右,点燃艾条,温灸关元穴、三阴交,以该
部皮肤潮红为度。

疗程:每次悬灸20 分钟,每周3 次,治疗至下一月经周期。

自我推拿:神阙、关元、气海、肾俞
操作:按(按揉)法、摩法和推法(平推法或擦法)轻按、摩或推以上穴位。

疗程:每次治疗10 分钟,一周2 次,治疗至下一月经周期。

中药治疗:肝郁气滞以逍遥散为主方加减;寒湿凝滞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气
血虚弱取四物汤加党参、黄芪为主, 辅以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肾气亏损用调肝汤加减;湿热蕴结方选清热调血汤加减。

疗程:月经结束开始服用,至下一月经周期。

(九)完成路径标准
经行腹痛程度缓解或消失。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不能坚持治疗者。

2.未按治疗方案接受治疗者。

3.出现了其他并发疾病或病情恶化者。

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经性腹痛(原发性痛经)(TCD编码:BFY150ICD-1O编码:)
患者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性别: _________ 年龄:_______ 岁门诊号:__________
发病时间:年_月_日入路径日期:年_月_日完成日期:年月—日
标准治疗时间:3个月经周期实际治疗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