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胃脘痛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胃脘痛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肿” 等, 该病 属于慢性 的病 理生 理过 程 , 是各 种 因素综合 造成 的结 果 , 禀赋不足 、 阴 阳偏盛 、 偏衰 , 脏腑 亏损是本病 发 生的内因 , 疲劳过度 、 情志刺激 、 饮食不规律 则为外 因。 对 于患者来说心气 阴两 虚 , 心 阴虚 为病理基 础 , 淤血 、 水 饮、 痰浊 内停 为病理缓解 , 病位在心 , 和肝、 脾、 肾、 肺等脏
度高于对照组 (P < 0 . 0 5 ) , 观察组住 院时间和住 院费用低于对 照组 ( P< 0 . 0 5 ) 。结论 : 采用 中医护理 临床路径 在 胃脘
痛患者护理 中能够取得 较好 的效果。 [ 关键词 ] 中医护理 ; 胃脘痛 ; 效果
随着人们 日常生 活规律 的变化 , 现代 都市 中 的年 轻 人包括一些老年人在饮食上多表现不规 律性 。由此 引起
[ 3 ] 邹海东 , 何英 , 李勇, 等. 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老年舒 张性
心力衰竭 的临床 观察 [ J ] . 中 国实 用 医药 , 2 0 1 4 , 3 ( 1 0 ) :
1 31 — 1 32.
(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0 9 . 1 5 )
中医护 理临床路径在 胃脘 痛患者护理 中的效果
王 小 ,赵 艳
( 安康市 中医医院 , 陕西 安康 7 2 5 0 0 0 )
[ 摘 要] 目的: 研 究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 胃脘痛患者护理 中的效果 。方 法: 将1 6 0例 胃脘痛患 者分 为观察组 和对照组
各8 O例 , 对照组进行常规 内科治疗与 护理 ,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 理基础上 采用 中医护 理措施 , 比较 两组临床 效果 、 住院时 间、 住 院费用和满意度 。结果 : 采用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 的观察组 总有效率 高于对 照组 (P < 0 . 0 5 ) 。观 察组患者 的满意

2014年第一季度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分析

2014年第一季度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分析

2014年第一季度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分析
2014年度,我院继续落实以“三好一满意”活动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规范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规范诊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规范有效的医疗服务,现将2014年第一季度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分析如下:
2014年第一季度,全院共开展临床路径例数986例,其中完成例数952例,变异退出例数34例,变异率为3.6%,其临床路径入组率及入组完成率绝大部分符合规范要求,职能部门通过分析患者平均住院日、诊疗效果、30日再住院率、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

通过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我们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同时降低了患者的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病种同比总费用、住院天数均较未进入路径者减少,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减少了医疗投诉和纠纷。

急性胃炎临床路径

急性胃炎临床路径

急性胃炎临床路径(2014年版)依据卫生部临床路径(2009年版)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急性胃炎临床路径文本(2014年版)”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胃炎(ICD—10:K29.101)(无并发症患者)二、诊断依据和进入路径标准根据卫生部规划教材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学》第8版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症状体征:有上腹痛、饱胀不适、恶心或黑便症状。

体征可有上腹部压痛。

2、胃镜检查提示多灶性糜烂、浅表溃疡和出血灶等急性胃黏膜病变表现。

3、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9.101急性胃炎疾病编码。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也可以进入临床路径。

三、入院后的检查项目1、必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胃镜检查及粘膜活检(包括HP检测);(4)心电图。

2、选择性检查(诊断有疑问者):(1)胸片、血淀粉酶、肿瘤标记物筛查;(2)腹部超声、立位腹部平片、X线钡餐、上腹部CT或MRI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卫生部规划教材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学》第8版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治疗项。

1、基本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饮食、避免应用致胃黏膜损伤药物或食品等;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降低胃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胃粘膜保护药、对症治疗药物。

3、标准药物治疗方案1)预防性运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2)合并HP感染者进行抗HP治疗(质子泵抑制剂PPI联合2种相关抗菌药物三联疗法,或加用铋剂的四联疗法,疗程1~2周)五、出院标准腹痛减轻或消失。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共5篇)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共5篇)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共5篇)第一篇: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胃脘痛(慢性胃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我科继续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

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102例,完成98例,平均住院日8.9天/人次,平均住院费用2784.34院/人次,患者满意度达100%。

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98.1%,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完成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脾胃湿热证53例,肝胃不和证19例,脾胃虚弱(寒)证11例,胃阴不足证8例,寒热错杂证5例,胃络瘀阻证2例。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98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46例(46.94%),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4例(75.51%),针灸治疗25例(25.51%),中药热奄包治疗87例(88.78%),内科基础治疗84例(85.71%),其他疗法26例(26.53%)。

二、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疗效评价分析(一)总体效果评价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症状改善93例(94.9%),体征改善93例(94.9%);临床痊愈41例(41.84%),好转52例(53.06%)。

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94.9%。

(二)疗效评价1.评价标准(1)对症状体征的评价包括对胃脘痛病主要症状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的评价。

(2)对胃镜下及镜检所见进行评价采用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在大连制定的标准及《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进行评价。

(3)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胃痛中医临床路径

胃痛中医临床路径

□心电图。□胸部透视或
X 线片。
□X 线钡餐。
□胃镜检查及黏膜活检。
□幽门螺杆菌检测。
□腹部超声。
□其他检查
主 □护理常规
□按照医嘱执行
要 □完成护理记录
诊疗护
护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 理措施
理 措施
□饮食指导
工 作
□安抚疏导、健 康教育
病 □无
□有,原因: □无 □有,原
情 1.
因:
变 2.
1.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进行中医证候 工作□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 判断

□注意防治并发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症
□完善辅助检查
□完成病历书写
□防治并发症
和病程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 记录
及注意事
□上级医师查

房:评估治
疗效果,调整或
补充诊疗
方案
□完善入院检查
长期医嘱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分级护理
□饮食:低渣易消化食物 □饮食:低渣易
□中医辨证
消化食物
年 月日 (第 8-14 天) □上级医师查房与 诊疗评 估 □完成上级医师查 房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 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 断 □注意防治并发症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饮食:低渣易消 化食物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中医辨证

2.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中成药 □针灸 □中药穴位贴敷 □热敏灸疗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完善入院检查 □对症处理
□按照医嘱: 1. 2.
□有,

“胃痛”患者临床诊断思路和治疗原则

“胃痛”患者临床诊断思路和治疗原则

“胃痛”患者临床诊断思路和治疗原则发表时间:2013-08-02T08:41:50.9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4期供稿作者:祝汉廷[导读] 在我们临床工作中,特别是在消化内科,经常遇到以“胃痛”为主诉的求治患者,给予止痛药或治胃痛药处理,是草率的做法。

祝汉廷(思南县计划生育妇幼保健中心 565100)在我们临床工作中,特别是在消化内科,经常遇到以“胃痛”为主诉的求治患者,给予止痛药或治胃痛药处理,是草率的做法。

这在我们的一些医生尤其是在乡村医生常有发生。

正确的做法是不管什么原因,你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认真完成临床检查和分析,明确疾病的诊断。

我们在基层经常遇到胃痛的患者来看医生,不能盲目地诊断和治疗,首先脑海里应该有一个诊断方面的思维,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程序,不能始于医生自己的直觉或经验下定论,要从患者身上查找相关信息找出真正的疾病所在,予以正确的治疗。

一、临床资料采集和分析1.发病史:询问并根据发病的形式,时间长短,伴随症状体征、诱发因素等进行分析,疼痛发作突然,中上腹可以忍受的胀痛烧心感,伴恶心,为胃粘膜急性损伤,常因大量饮酒,或口服损害粘膜的药物(如头痛粉等)或进食大量辛辣食物,或其他有毒物,伴有呕吐腹泻,脐周痛,有不洁饮食史,考虑急性胃肠炎的表现;有慢性上腹疼痛史,常夜间发作,饥饿疼痛,进食缓解,则有十二指肠溃疡的可能,素往有慢性疼痛史,周期性的发作,多在餐后半小时疼痛持续1-2小时,逐渐消失,再次进餐疼痛重复,则有胃溃疡的可能,疼痛性质因人而异,有不适感、钝痛、灼痛、或剧痛和刺痛等[1]。

尤其要关注的是疾病本身不在胃的上腹部疼痛,如心包,心肌疾病引起的上腹部疼痛,肝胆道系统疾病,肺底胸膜疾病引起的上腹部疼痛,特别要注意的是胰腺疾病,阑尾炎早期引起的上腹部疼痛,要详细询问相关病史作相关检查,认真加以鉴别。

如患者平素体健,无胃肠道病史,因受突发因素的刺激,发生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吐血,要考虑应激性胃粘膜病变的可能。

2014年度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

2014年度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

*****医院2014年度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2014年我院按照《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实施细则》及省、市、县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不断规范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在各相关科室的共同努力下,我院11个临床科室中,计划开展44个病种,实际累计运行30个病种,截止11月底,全院列入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患者数****人,进入路径****人,入径率87.1%,完成路径****人,完成率96.36%,完全达到市卫生局关于二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的管理指标(实施临床路径病种数不低于15个/院,入径率60%以上,完成率70%)。

在一年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绩(一)进一步完善管理组织,落实责任,不断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由于医院领导班子的变化和分管工作的重新调整,医院新成立内四科、内五科等科室,部分临床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人员进修和变动等原因,为使该项工作有序持续开展,我们按照卫计委《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的要求,适当调整了“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管理组织和管理成员,同时细化职责,落实责任,使此项管理工作从院方到科室组织健全、人员到位、职责明确,为顺利开展今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调整和细化管理内容,使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按照“二甲”复审标准要求,从第二季度起,废除了以前所有统计表格,增加了“入组登记本”、“临床路径知情同意书”,“临床路径病人满意度调查表”,新的表格增加了“出院30日内再住院率”、“非预期再手术率”、“并发症合并症率”、“死亡率”等质量与安全指标,并要求科室认真执行。

(三)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指标。

年初,与各临床科室进行研究讨论,调整和增加了15各临床路径病种,截止11月底,全院共有11个科室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计划开展临床路径病种数44个,运行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数30个,全院列入临床路径病种患者数****人,进入路径****人,完成路径****人,变异166人,入径率87.1%,变异率13.17%,出径率3.14%,完成率96.36%。

2014年度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和改进措施

2014年度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和改进措施

2014年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和改进措施我科临床路径工作,截至到2014年12月底共开展3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符合路径的有3个病种,进入路径例数共计?例,完成路径?例,变异0例,平均住院日为?天,单病种次均费用:项痹总费用??3511元,其中药费461元;膝痹总费用4236??元,其中药费507?元;腰痹总费用2224元,其中药费327元;现将2014年临床路径试行工作实施情况总结如下:一、临床路径实施成效1、医疗服务效率有所提高,平均住院天数较前有所下降,减少院内等候时间,平均住院日缩短;2、不必要的检查和用药减少,医疗费用有所下降;3、通过与临床路径标准的比较,及时分析实际运行情况与临床路径标准的差异,分析原因,及时查找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高。

二、临床路径管理试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1)理念问题。

部分医务人员认为每个病人病情有各自特点,不赞同标准化管理;(2)实施临床路径,医护人员除本身工作外还需和医技、后勤等部门不断沟通协调才能按时完成路径内容,增加了工作量;(3)各种记录表单及登记增加了额外工作量;(4)医院尚缺乏与临床路径管理相配套的考核激励机制。

目前虽然医院多次强调,科室总认为是增加负担,没有开展的必要。

2、目前病案管理模式,不利于相关数据统计及变异信息分析和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考核,给诊治工作增加了额外工作量,必须开发基于临床路径的病案管理信息系统,以保障此项工作更好的开展。

3、医疗费用控制不理想,实施效果无法有效评价。

4、在实施临床路径过程中患者不愿意按照路径要求配合治疗。

如部分患者要求单一的诊疗方式,而不愿意按照路径要求。

5、临床路径实施中可能引起相关的医疗纠纷及其法律问题。

如果医生没有完全遵守临床路径而患者得了并发症,医生面对医疗事故投诉将处于不利的地位。

一旦偏离路径,易导致医疗纠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一、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
胃脘痛(慢性胃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我科继续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

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102例,完成98例,平均住院日8.9天/人次,平均住院费用2784.34院/人次,患者满意度达100%。

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98.1%,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完成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脾胃湿热证53例,肝胃不和证19例,脾胃虚弱(寒)证11例,胃阴不足证8例,寒热错杂证5例,胃络瘀阻证2例。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98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46例(46.94%),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4例(75.51%),针灸治疗25例(25.51%),中药热奄包治疗87例(88.78%),内科基础治疗84例(85.71%),其他疗法26例(26.53%)。

二、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疗效评价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症状改善93例(94.9%),体征改善93例(94.9%);临床痊愈41例(41.84%),好转52例(53.06%)。

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94.9%。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对症状体征的评价
包括对胃脘痛病主要症状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的评价。

(2)对胃镜下及镜检所见进行评价
采用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在大连制定的标准及《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进行评价。

(3)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
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2.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为评价指标。

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
(1)改善症状
98例患者主症改善93例(94.9%);次症改善87例(88.78%),未改善5例(5.1%)。

98例患者改善的主症中,上腹部疼痛改善93例,腹胀改善87例,食欲减低改善88例。

(2)改善胃粘膜病变程度
因大多数患者症状好转后不再接受胃镜检查,故对胃粘膜病变的评价困难。

(3)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98例患者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中,83例可正常工作,食欲恢复正常,11例患者经多次入院治疗后恢复正常,4例患者病情无改善。

三、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的作用分析
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中医临床路径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减轻了患者胃粘膜损害程度,改善了临床症状,减轻了痛苦程度,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体分析如下:
1.控制症状: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期出现恶心、呕吐、泛酸、胃脘灼热,食少纳呆、疼痛较剧。

中医药治疗有助于症状减轻。

尤其对于疼痛较剧、腹胀辨证属于脾胃湿热的患者,采用连朴饮为主方的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症状,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等。

2.减轻神经功能紊乱: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程度,针对胃脘痛肝胃不和、胃络瘀阻的基本病机,采用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及理气行郁,活血化瘀法治疗,已经得到广泛共识,并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这两种治法在本组病例中应用较多,对于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3、减轻大便时干时稀、粘滞不爽:针对胃脘痛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院内名老中医德贤认为,寒热错杂证患者多是恣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胃气壅滞,郁而化热,再复进寒凉生冷,或外感寒邪,郁闭气机,此时如果再进温补香燥之品,势必加重病情,久治不愈,提出脾胃病以寒热错杂最为多见,治疗多采用寒热并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标本兼治,健脾清胃,升清降
浊的原则,使寒热平调、阴阳和谐、升降复常中气振作,确是治疗以寒热互结、中焦痞塞、升降失调、胃气不和为病机的胃脘痛的良方。

4、采用针灸、中药熏洗和中药热奄包、艾灸、拔罐等治疗方法,配合饮食调摄,辨证施护、心理开导等可明显减轻复发程度。

四、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的问题
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限制了临床路径实施,如针灸方法,适用于胃脘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恶心、嗳气的患者;
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临床路径实施,如中药封包等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
3.国家医保、新农合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路径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