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12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课件:第1部分 现代篇 专题12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课件:第1部分 现代篇 专题12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材料二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 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 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 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 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 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下面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A [题干中的地图反映了 1945~1949 年被占领的德国,D 项可以直接排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9 年,在美国 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 主共和国,德国分裂。造成德国分裂的主要原因是美苏“冷战”对峙。当时 围绕德国领土问题,美苏两国没有出现热战,排除 B 项。华约建立于 1955 年,排除 C 项。故答案为 A 项。]
D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盟国由战时 联合走向分裂对峙的根本原因是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故选 D 项。]
4.(2016·江苏高考)1946 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 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 8 000 字的“长电报”。 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 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 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 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强化练习题: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强化练习题: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1.“帝国主义”可泛指一定国家、民族对外扩张,并对别的国家、民族建立政治、经济、文化控制的政策、主张或活动。

但“帝国主义”一词是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确立其经典含义的。

以下符合“帝国主义”经典含义的是( )A.鸦片战争B.英法的殖民战争C.杜鲁门主义D.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2.1947年6月,美国颁布了新的《劳资关系法》,限制工人参加工会,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集体谈判和共产党员担任工会领导职务;规定工会罢工前须先发通知并静候政府调查。

罗斯福新政以来工人的权利被剥夺殆尽。

这一法案( )A.表明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B.意在消除罗斯福新政的影响C.导致美国工人运动持续低迷D.受到了美国国际战略的影响3.(2019江苏苏州期末)20世纪50年代,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一系列黑人民权诉讼案中,否定了种族隔离制度,并强调“若美国决心充当世界领袖,必须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

美国此举意在( )A.巩固殖民统治B.缓解两大阵营间的矛盾C.提升国际形象D.遏制民族独立解放运动4.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发展了万隆精神,团结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1974年,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

上述现象( )A.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C.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D.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5.(2019江苏南通二模)不结盟运动自成立以来以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为任务;进入21世纪,则着重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

这一变化表明当今世界( )A.霸权主义威胁已解除B.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C.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D.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6.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由前期积极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方针,转变到后来的包庇、扶植。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交相辉映的多极化与全球化——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交相辉映的多极化与全球化——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交相辉映的多极化与全球化——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娄底市高三模拟]1948年4月至1952年2月,美国向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提供了129.9亿美元援助,同时约定:这些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且受援国要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制和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做出让步。

由此推知,美国此举()A.遏制了苏联势力的扩张B.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C.推动了欧美之间的合作D.有利于扩大美国的出口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在接受美国经济援助的同时,需要购买美国物资并对美国敞开市场,有利于美国对欧洲的商品出口,故D项正确。

A项,题干未体现对苏联的遏制,排除。

B项,题干体现了美国相对其他国家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不利于其他国家对欧洲商品的出口,不符合经济全球化趋势,排除。

C项,题干反映的是战后美国对欧洲的援助并实行附加条件,反映了美国借机对欧洲的经济入侵,并非欧美合作,排除。

答案:D2.[2019·惠州市高三模拟]1961年美国《对外援助法》出台后,肯尼迪政府通过出售、借贷和赠送等方式,向缺乏粮食的国家出售农产品。

苏联也每年平均向这些国家提供6.83亿美元经济援助,3.3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

这反映了()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多极政治格局已经形成C.美苏冷战局面的结束D.美苏争夺中间地带国家解析:材料反映了美苏两国都积极援助缺乏粮食的国家,这说明美苏通过各种形式争夺中间地带国家,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美苏两国都积极援助缺乏粮食的国家,没有体现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排除A项;多极政治格局已经形成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美苏冷战局面结束于1991年,表述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C项。

答案:D3.[2019·菏泽市高三模拟]1969年2月,戴高乐接见英国新任驻法大使索姆斯,表示希望看到英国和西欧其他国家发展经济合作关系,在政治上和防务上加强合作,认为西欧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于北大西洋公约的防务。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互动探究 史料研读
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
课后作业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 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 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教你读史] 史料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尖锐对 立,说明美苏冷战的根源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下的国家利益。史料 二中两则史料来源于美、苏两国,作者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马歇尔 计划是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一段史料说明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 复;第二段史料说明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史料三列举了学 术界对美苏“冷战”的评价,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史观去认识和评价历史 事件。
要力量。 [轻巧识记] 欧共体的形成
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互动探究 史料研读
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
课后作业
[问题探究5] 日本经济的崛起有哪些启示?
提示:(1)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发展经济要面向国际市场。 (3)要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盛行一种反传统、风格迥异的戏剧流派——荒诞派。现代派音乐、美术发展
也十分迅速。二战后,电影艺术的发展以及整个世界文艺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
第1讲
战后世界 政治格局的演变
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一 美苏“冷战” 1.
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互动探究 史料研读
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
[特别提示] 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1)政治: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2)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 团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易错提醒]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是“一超多强”,多极化格局尚未形 成,只是一种趋势。

专题十二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冲刺复习必备课件 (共60张PPT)

专题十二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冲刺复习必备课件 (共60张PPT)

答案 A
解析 材料强调欧洲联合的重要性,否则“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欧洲联合是摆脱困境的必然出路,故A项正确; 材料强调欧洲联合是可以改变欧洲衰落趋势的,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欧洲联合的关键,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欧洲联合是为了摆脱“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而非与美苏分 庭抗礼,故D项错误。
答案 A
找错点 19世纪晚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19世纪中后期越 来越多亚非拉国家被卷入世界体系;二十国集团只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 论坛而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
对点训练
3.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 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 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第 三种力量。”其旨在强调 A.欧洲联合是摆脱困境的必然出路 B.战后欧洲衰落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C.欧洲联合的关键是政治上的联合 D.欧洲联合起来可与美苏分庭抗礼
答案 A
解析 1973年随着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美国的经济地位,所 以导致美国的黄金储备实力与其经济发展不一致,最终不得不宣布美元 贬值,故A项正确; 货币“多元”指的是多种货币充当世界货币,而经济的多元化指的是多 极经济力量的发展,不具有一致性,故B项错误;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仍是重要的国际货币,故C项错误;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是美元占主导地位的解体,不是对金融市场有序 性的否定,故D项错误。
答案 D
抓题眼 漫画中几个人在听到无线电广播内容——“斯大林格勒水力发 电站开始建设”后被“吓倒”,说明这一时期苏联进行经济建设引起了 它的“敌人”的恐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苏联推行了“遏制”政策。
对点训练
1.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 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这表明“马 歇尔计划” A.与杜鲁门主义手段相同 B.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 C.彻底颠覆了杜鲁门主义 D.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不一致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总结: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总结: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总结提升 三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二)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考题例证1】[2018·山西孝义质检] 1956年8月1日,中共中央指出:“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

”这一表态()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B.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C.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D.促进了人民教育不断进步二、不同时期新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特点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1)特点:“一边倒”。

(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线束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格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新中国只有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才能避免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处于孤立地位。

(3)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1)特点:“两只拳头出击”。

(2)原因: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和越南战争威胁中国,苏联对华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

(3)作用:中国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20多个国家建交,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1)特点:“一条线、一大片”,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2)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居守势;苏联陈兵中苏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3)作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在世界上的影响。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13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13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含解析)

专题限时训练(十三)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对应学生用书第167页)(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武汉调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西方盟国对在德国实行的“非工业化政策”进行反思,他们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隔的时期内,德国在欧洲市场上的强大地位并不是体现于它对欧洲经济的主宰,而是反映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对许多国家来说,德国在正常的年代里,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也是最重要的受货国。

”其主要目的在于()A.重建世界经济秩序B.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C.扶植德国对抗苏联D.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C[据材料“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也是最重要的受货国”可知,主张加强同德国的经济联系,西方盟国主要目的在于冷战的需要,故A项错误;此举有利于化解法德之间的固有矛盾,但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可知,其主要目的在于扶植德国对抗苏联,故C项正确;这一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但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2.(2017·石家庄模拟)美国《1952年移民法》在加强政治安全甄别的同时,还规定:凡申请就业的移民和临时劳工,都须申明入境后从事的职业。

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

这种做法()【导学号:96084069】A.有利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B.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的针对性C.扩大了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D.应对“滞胀”而采取的举措B[“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可知其目的是保证对国内劳动力就业不会产生冲击,故A项错误;根据“《1952年移民法》在加强政治安全甄别”可知冷战背景是其很重要的一个参照因素,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与苏联的对抗,故C项错误;“滞胀”经济出现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D项错误。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4: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展的趋势(附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4: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展的趋势(附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4: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展的趋势(附解析)考纲指导: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知识梳理本专题分为三条主线:主线一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格局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1)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主线二区域集团化趋势: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扩大的东盟、非洲联盟的成立等都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主线三经济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一方面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

常规考点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原因(1)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

(2)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实力增强,争夺世界霸权。

2.表现3.影响:一方面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欧洲走向联合(1)过程:法德和解,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2)影响: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日本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高频考点呈现】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考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考点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考点四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剖析】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考点回顾]1.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原因(1)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

(2)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表现:(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

(3)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

4.影响(1)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3)世界局势动荡不安,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考点深化]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2.“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1)相同点①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不同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背景针对“希腊、土耳其危机”二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内容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经济援助计划表现形式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影响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考题印证]1.(2019·天津高考·1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

这反映美国( )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答案】A【解析】二战结束之后,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需要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再结合题干中“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这体现出国家的政策与公司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苏联开展军备竞赛仅是美国对付“冷战”的一种措施,不是其根本国策,排除B项;在题干中没有提及美国就业人数的变化,不能推知军工订单解决了失业问题,排除C项;题干仅是提及了美国政府为了“冷战”需要,与一些国内大企业展开合作,没有提及该措施加剧了战争的危险,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

这反映出(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答案】B【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考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考点回顾]1.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1)表现:欧洲走向联合道路、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结盟、中国崛起等。

(2)影响①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②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

③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九十年代)(1)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表现①美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

②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④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⑤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

(3)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考点深化]1.全面认识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特点和影响(1)原因①西欧各国地域相连,经济结构和体制相近,政治体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也基本相同,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具有认同感。

②二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贸易往来密切,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欧洲联合成为一种需要。

③欧洲处于两极格局下,面临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

④法德逐渐实现和解,为欧洲走向联合创造了条件。

(2)特点①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领域扩展。

②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③合作范围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④合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3)影响①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欧洲各国长期保持合作和欧洲的和平发展。

②加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③加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④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和广大的市场。

2.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①多极化是指当今世界存在多个力量中心,处于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

②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迄今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

③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

④多极化趋势主要包括美国这一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俄罗斯经济的振兴及大国地位的恢复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

(2)影响①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潮流。

③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考题印证]1.(2019.4·浙江高考·25)有学者认为,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是一种实用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事业,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

……它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

”这个条约旨在( )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C.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D.建立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结合所学,上述内容指代欧洲一体化的开启,1951年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意在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排除A项;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不是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排除B项;1993年欧盟正式建立,标志着欧共体由单一经济组织变为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

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

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

这说明(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答案】C【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

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 项。

3.(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

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图1 图2①欧洲一体化进程②多极化趋势的发展③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④从经济合作为主向政治合作为主的转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欧洲该区域集团组织是欧盟,成员国扩大反映出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故①正确;欧盟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②正确;此时美苏对峙格局已经结束,故③错误;示意图反映出欧盟合作深入,从经济合作为主向经济政治合作的转变,故④错误,故④错误。

只有A项符合题意。

考点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考点回顾]1.形成(1)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2)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2.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3.影响(1)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2)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3)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考点深化]1.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原因及特点(1)必要性:经济大危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

(2)契机: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欧衰日破,美国独霸。

(3)动力:美国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4)趋势: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5)特点①加权投票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实行加权投票制度。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认缴的资金最多,获得最大的投票权。

②“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③一固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2.比较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不同点性质国际金融体系国际贸易体系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作用稳定金融秩序稳定贸易秩序,促进贸易自由化相同点原因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美国的倡导及其经济实力的强大;出于建立战后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需要目的美国进行经济扩张,建立世界经济霸权作用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1.(2016·上海单科·29)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8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牟取利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