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化学溶解度总复习
中考化学溶液 溶解度20篇(附带答案解析)经典

中考化学溶液溶解度20篇(附带答案解析)经典一、溶液选择题1.甲和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通过降温可以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C.20℃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等于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D.3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同时降温至20℃,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答案】D【解析】A.1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不是大于,故A错误;B.通过升温可以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不是降温,故B错误;C.20℃时,在甲乙的饱和溶液中,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等于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必须指明在饱和溶液中,故C 错误;D.3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同时降温至20℃,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因为在20℃,甲、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40g,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1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通过升温可以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20℃时,在甲乙的饱和溶液中,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等于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3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同时降温至20℃,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因为在20℃,甲、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40g。
2.不含结晶水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时,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B.t1℃时,甲、乙两种物质各25g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70 gC.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答案】B【解析】A、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所以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故A错误;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所以各25g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70g,故B正确;C、t2℃时,溶液的饱和状态不确定,所以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C错误;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所以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不一定大于乙,故D错误。
2018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溶质质量分数》真题练习

一、选择题1.(2017山东省聊城市)下列关于溶液说法正确的是(D)A.将氯化钠和植物油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都能形成溶液B.把20%的蔗糖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C.向20℃时的蔗糖饱和溶液中加入食盐,食盐不再溶解D.配制50g16%的氯化钠溶液一般经过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装瓶存放等步骤2.(2017河池)一杯7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若不考虑溶剂的蒸发,则剩余溶液与原溶液相比(A)A.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B.溶质质量不变C.溶液质量不变D.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3.(2017辽阳)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做法正确的是(B)A.用托盘天平称取5g氯化钠B.用50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C.溶解氯化钠时,使用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玻璃棒D.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广口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4.(2017荆州)实验室配制100g 10%的NaCl溶液,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A)A.酒精灯B.托盘天平C.胶头滴管D.烧杯5.(2017日照)在实验室中,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用于制作“叶脉书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将NaOH固体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B.NaOH有强烈的腐蚀性,实验时最好戴防护眼镜C.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增大NaOH的溶解度D.若在量取水时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则配制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10% 6.(2017辽宁省沈阳市)按下列方法配制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是( A )A.称取5.0g氯化钾,溶解在95mL水中,充分搅拌B.称取5.0g生石灰,放入95mL水中,充分搅拌C.量取5.OmL浓盐酸,倒入95mL水中,充分搅拌D.称取5.0g二氧化锰,放入95mL水中,充分搅拌7.(2017年湖南省株州市)除质量分数以外,人们有时也用体积分数来表示溶液的浓度。
例如,52%的饮用白酒就是100体积的饮用白酒中含有52体积的乙醇。
第18讲 溶解度-中考化学一轮总复习基础通关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知识点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怎么去判断呢?有几种方法?图1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判断方法(1)实验法:在同一温度下继续加此溶质,观察是否继续溶解。
(2)观察法:当溶液底部有剩余固体存在,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时,为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1)一般规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可以表示为:增加溶质,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①对大多数固态溶质的溶液,固体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②熟石灰[Ca(OH)2]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在通过升温和降温实现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转化中,要特别注意Ca(OH)2的特殊性。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植物油与水混合一定形成溶液B .将100g 10%的氯化钠溶液倒掉一半,剩余溶液的质量分数变为5%C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D .生活中利用洗涤剂清洗油污属于乳化现象答案:D解析:A 、植物油难溶于水,植物油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溶液具有均一性,将100g 10%的氯化钠溶液倒掉一半,剩余溶液的质量分数仍为10%,故选项说法错误。
C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为稀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生活中利用洗涤剂清洗油污属于乳化现象,故选项说法正确。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混合物B.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溶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D.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答案】D 【解析】解:、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一定是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A 错;B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故B 错;C 、大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C 错误;D 、由于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所以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故D 正确。
人教版中考化学 溶液 溶解度专题复习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中考化学溶液溶解度专题复习练习(含解析)一、溶液选择题1.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a2℃时仍是饱和溶液B.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C.a2℃时,在 100 g 水中加入 60 g 甲,形成 160 g 溶液D.a1℃时,甲和乙各 30 g 分别加入 100 g 水中,均形成饱和溶液【答案】D【解析】A、由图象可知,甲、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a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a2℃时变为不饱和溶液,错误;B、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a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不是a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不等,错误;C、a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在100g水中加入60g甲,形成饱和溶液,并有10g甲溶解不了,错误;D、a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均为30g,所以甲和乙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均形成饱和溶液,正确。
故选D。
2.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t2℃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甲的质量大C.升高温度可将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D.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答案】B【解析】【分析】由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详解】A、由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故A正确;B、将等质量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甲的质量大,故B不正确;C、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可以将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故C正确;D、t1℃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故D正确。
故选B。
3.氯化铵和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B.a℃时,氯化铵与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C.将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会变为不饱和溶液D.40℃时,5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充分搅拌,得到质量分数约为39%的硝酸钾溶液【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从图中看出,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故A不正确;B、a℃时,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相交,此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其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否相等无法确定,故B不正确;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大,将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后会析出晶体,剩余的溶液仍然是低温下的饱和溶液,故C不正确;D、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4g,则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2g,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2g100%39%32g+50g⨯≈,故D正确。
中考化学总复习《物质的溶解度》专项测试卷(带有答案)

中考化学总复习《物质的溶解度》专项测试卷(带有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如图为甲、乙两固体(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B.T1℃时的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T2℃时,将60g甲放入100g水中,可以得到160g甲溶液D.降低温度可以使不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2.小明在家中用蔗糖和其他常见物品进行了以下家庭小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温度/℃01020406080100蔗糖的溶解度/g181191204238287362497A.甲中得到的是蔗糖饱和溶液B.0℃时,可配得70%的蔗糖溶液C.蔗糖在水中无法解离出离子D.丙中的蔗糖溶液下层比上层甜3.将5g固体M分别投入到盛有不同温度下1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均有固体剩余,数据如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20℃时,M的溶解度为20gC.烧杯I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D.将I、℃两个烧杯中的溶液,分别升温至40℃,此过程中,析出的固体质量相等4.提纯含少量NaC1杂质的KNO3部分实验过程如下。
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KNO3的溶解度不变B.℃→℃,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不变C.℃→℃,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不变D.℃→℃,溶液中KNO3的质量减小5.常温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粉末,如图是溶液中溶质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ab段溶液始终处于饱和状态B.生石灰溶解导致bc段溶质增加C.c点时未溶解固体为加入的生石灰D.d点溶质质量分数小于a点溶质质量分数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时,可以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甲溶液B.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C.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甲的质量比析出乙的质量大D.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t1℃时,溶质质量分数为乙>甲=丙KNO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7.如图,是3A.饱和硝酸钾溶液从b点降温到a点,有晶体析出B.60C时,b、c点对应的都是饱和溶液C.将a点的饱和溶液从20C升温到60C时,仍是饱和溶液60gKNO,得到不饱和溶液D.60C时,向50g水中加入38.室温下将一铜块悬挂在盛有含少量硝酸钾固体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如图所示),另一端与弹簧秤相连(铜块不参与反应),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固体,恢复室温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弹簧秤的示数减小B.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大C.烧杯内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不变D.烧杯内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不变9.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中含有少量乙,可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B.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到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大于乙C.t1℃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到t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D.t2℃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压强为101kPa下,硝酸钾和氨气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中考化学溶解度计算专题

溶解度曲线一直是历年中考化学试卷中必考知识点之一,一般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将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提纯等知识点与题中所给出的溶解度曲线图相结合起来综合考察。
一、溶解度曲线定义溶解度曲线是指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
例如:图中A点表示该物质在t℃时的溶解度为80g。
二、溶解度曲线含义1、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2、曲线的走向表示某物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例如:图中溶解度曲线表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例如:A点表示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4、曲线上面的各点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未溶晶体,曲线下面的各点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例如:图中Q点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未溶晶体,N点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三、溶解度曲线应用1、查找某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例如:查找图中甲物质在t3℃时的溶解度,就是Q点对应的纵坐标,也就是说,在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80g;2、比较某一温度下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例如:比较乙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从图上可知,乙的溶解度是大于丙的;3、选择使某种物质从溶液中的结晶方法。
结晶的方法一般分为三种,分别是降温结晶、蒸发结晶和升温结晶。
降温结晶(又称冷却热饱和溶液),它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例如图甲或硝酸钾;蒸发结晶,它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图乙或氯化钠;升温结晶,它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例如图丙或熟石灰。
四、典型例题1、下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在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D.在t1℃时,100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5g2、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相同B.保持20℃,蒸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C.30℃时,将40g甲物质加人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80gD.10℃时,将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3、下图是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根据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要配制相同浓度的Y、Z饱和溶液,需要把温度控制在________℃.(2)t1℃时,将X、Y、Z的饱和溶液都升温到t3℃,溶液仍然饱和的是________的溶液.(3)t3℃时,将X、Y、Z的饱和溶液都降温到t1℃,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4、如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________℃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________乙(填“>”“<”或“=”).(3)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A.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B.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C.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D.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E.该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学到唯一的一个定律,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也是中考化学的热点内容。
2018中考化学知识点:溶解度的计算

2018中考化学知识点:溶解度的计算
溶解度的计算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量的关系,可进行如下的有关计算。
(1)根据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饱和溶液里的溶质和溶剂的量,求这种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求该温度下一定
量的饱和溶液里含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3)根据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求如果溶剂质量减少(蒸发溶剂)时,能从饱和溶液里析出晶体的质量。
(4)根据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求如果温度变化(降温或升温)时,能从饱和溶液里析出或需加入晶体的质量。
(全国版)中考化学复习 主题一 身边的化学物质 专项(一)溶解度曲线课件

两条曲线
4.[2018·泸州] 氯化钾(KCl)和氯酸钾(KCl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G14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30 ℃时,K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5%
B.60 ℃时,a点对应KCl溶液恒温加水可变饱和
C.K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比KClO3大
D.90 ℃ 150 g KClO3饱和溶液降温到10 ℃可析出(xīchū)45 g晶体
KClO3饱和溶液中含有氯酸钾质量为50 g,降温到10 ℃,氯酸钾的溶解度为5 g,析出晶体质量为50 g-5 g=45 g。
第八页,共23页。
类型(lèixíng)二
两条曲线
5.[2018·娄底] 如图G1-5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xiānɡ tónɡ)
)
A.烧杯(shāobēi)②中的上层溶液是饱和溶液
B.烧杯(shāobēi)①中溶液的溶质是硝酸钾
C.烧杯(shāobēi)①中溶液质量比烧杯(shāobēi)②中溶液质量大
D.将温度升高到t2 ℃,烧杯(shāobēi)②中的固体全部溶解
图G1-10
第十九页,共23页。
类型(lèixíng)四
. +
(只列计算式)
。
(3)将a点对应的溶液升温到70 ℃,其质量分数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欲使KNO3溶液的状态从b点转化为c点,可采取的措施是
第五页,共23页。
增加溶剂
。
类型一
一条(yī tiáo)曲线
[解析] (1)a点位于曲线(qūxiàn)上,对应的溶液是饱和溶液。(2)a点对应的溶解度为45.8 g,则溶质的质量分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考化学溶解度总复习【典型例题】类型一、考查溶液的有关概念、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以及溶液的配制1.要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烧杯和玻璃棒B.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应该将砝码放在左盘,药品放在右盘C.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1:202.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相同B.保持20℃,蒸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C.30℃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80gD.10℃时,将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3.在下表①-④组的X溶液中,滴加Y溶液至过量,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与加入Y溶液的质量关系符合下图的是()X溶液Y溶液①CuCl2溶液和HCl溶液NaOH溶液②Na2SO4溶液和H2SO4溶液BaCl2溶液③NaCl溶液和HCl溶液NaHCO3溶液④Na2CO3溶液和NaOH溶液H2SO4溶液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4.如图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图,某同学在20℃时进行了如下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保持温度不变,若在④中加入4.5KNO3固体可得到饱和溶液B.②③⑤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①③④均为不饱和溶液D.④→⑤可析出53.9gKNO3晶体【思路点拨】根据题图中信息分析解答:①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则加入20克硝酸钾全部溶解;②加入30克硝酸钾只能溶解11.6克;③加热至50℃时,50克硝酸钾全部溶解;④再加入30克硝酸钾,全部溶解,因为在50℃时,其溶解度为85.5克;⑤降温至20℃时,有晶体析出,只能溶解31.6克。
故可知正确答案。
【答案】C【解析】经分析知④中的溶质为80g,在50℃时,其硝酸钾溶解度为85.5克,所以应在④中加5.5克KNO3,溶液才达到饱和,故A错误。
②中的溶质是20g+11.6g=31.6g;③中的溶质是50g,⑤中的溶质是31.6g,所以②③⑤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相等,故B错误。
由以上分析知,①③④均为不饱和溶液;故C正确。
④→⑤可析出的晶体为:80g-31.6g=48.4g,故D错误.【总结升华】此题是过程与图象结合题,是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考查。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结合图象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举一反三:【变式1】如图所示,A图表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B图中甲、乙两支试管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
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试管中的固体减少,乙试管中的固体增加,则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A.浓硫酸B.氢氧化钠固体C.氧化钙固体D.氯化钠固体【答案】D【解析】由图A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由图B可知,甲、乙两试管中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当向烧杯中加入某物质时,甲试管中的硝酸钾溶解,乙试管中的氢氧化钙固体增加,说明溶液的温度是升高的,由此可知:加入水中的物质溶解或与水反应放出热量。
【变式2】如图为甲、乙两种盐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不相等B.将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蒸发或降温的方法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15%D.t2℃时,将30克乙物质放入10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30克【答案】B【解析】A.溶解度大小比较需要指明具体的温度,故A错误;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需要蒸发或降温,故B正确;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所以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100%<15%,故C错误;D.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小于30g,此温度下,将30克乙物质放入10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小于130克,故D错误。
类型二、考查与溶质质量分数有关的综合计算题5.某同学去我市的风景区游玩时,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它采用了以下的方法对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取这种石灰石样品6g,把4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
求:(1)6g 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为_____________;(2)m =____________;(3)样品中CaCO 3的质量分数;(4)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所给数据之间的关系,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1)通过表中次序3和次序4的数据比较,可判断此时的石灰石中CaCO 3已完全反应,且其中所含杂质的质量为0.6g ,所含CaCO 3的质量为:6g -0.6g =5.4g ;(2)第一次加入10g 盐酸,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0g ,说明10g 盐酸消耗了2g CaCO 3,因此第二次加入10g 盐酸后所消耗CaCO 3的质量共为4g ,。
【答案与解析】(1)0.6g (2)2(3)样品中CaCO 3的质量分数为:g g 64.5×100%=90% (4)解:设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100 732g 10g·xx g g ⋅=10273100 x =146%.答: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6%。
【总结升华】本题属于综合计算题,包括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第(4)问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时,只能用前两次所用盐酸中的任一次,不能根据第三次或第四次盐酸的质量计算,因为这两次盐酸有剩余。
6.烧杯中盛有20.4g Na 2CO 3和NaCl 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 盐酸。
放出气体的质量与所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1)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 点时,烧杯中溶液的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
(2)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 液(常温),通过计算求出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0 73 146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放出气体 的 质 量 /gA B【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找到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及反应的关键所在,从图中可知,当向20.4g 固体混合物中加入73g 稀盐酸时,反应恰好完全,根据HCl 的质量(73g×10%=7.3g )可以求出其它物质的质量。
【答案与解析】(1)NaCl 和HCl(2)解:设固体混合物中Na 2CO 3的质量为x ;Na 2CO 3和稀盐酸反应生成NaCl 的质量为y ,生成CO 2的质量为z 。
当滴加稀盐酸至A 点时,消耗HCl 的质量=73g×10%=7.3gNa 2CO 3+2HCl 2NaCl+H 2O+CO 2↑106 73 117 44x 7.3g y zx 106=g3.773 g 3.773= y 171 g 3.773=z 44 x =733.7106g ⨯=10.6g y =733.7171g⨯=11.7gz =733.744g ⨯=4.4g则固体混合物中NaCl 的质量=20.4g-10.6g=9.8g A 点时溶液中溶质NaCl 的总质量=9.8g+11.7g=21.5gA 点时溶液中溶质NaCl 的质量分数为:g g g g4.4734.205.21-+×100%=24.2%答:A 点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4.2%。
【总结升华】在关于生成物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中,重点在于计算生成物溶液的质量。
生成物溶液的质量有两种求法:第一种方法(常用)是用质量守恒定律来求,生成物溶液的质量=反应前所加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反应生成的气体质量一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如有不溶的杂质也应减去)。
第二种方法是生成物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在计算溶剂的质量时要考虑反应是否生成了水,还要考虑反应物溶液中的水。
溶液配制过程中溶液浓度出现偏差的分析。
举一反三:【变式1】如图是实验室所用盐酸的试剂瓶标签上的部分内容,请仔细阅读后计算。
(1)欲配制14.6%的稀盐酸1000 g,需用这种盐酸多少毫升(计算结果精确到0.1)(2)小强在家庭装修的废料中看到一些大理石碎料,他想探究大理石中碳酸钙的含量。
于是他取部分大理石带到实验室,砸碎后称取25 g,加入100 g上述新配制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求:①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②反应生成CO2的质量是多少?③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答案与解析】(1)解:设需用稀盐酸的体积为x。
则1000 g×14.6%=x·1.18 g/cm3×36%x≈343.7 cm3=343.7 mL(2)解:设大理石中CaCO3的质量为x,生成CO2的质量为y,生成CaCl2的质量为zCaCO3 + 2HCl = CaCl2 + H2O+CO2↑100 73 111 44x 100g×14.6% z y100∶73=x∶(100 g×14.6%) x=20 g73∶44=(100 g×14.6%)∶y y=8.8 g73∶111=(100 g×14.6%)∶z z=22.2 g则大理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20 g×100%=80%25 g所得溶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100%≈20%=22.2 g+-20 g100 g8.8 g答: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8.8g,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变式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固体混合物充分加热至恒重,其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另取相同质量的该混合物溶于水得到106.6 g溶液,向该溶液中加入100 g 7.3% 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已知:2NaHCO 3Na2CO3 +CO2↑+H2O,碳酸钠受热不易分解。
)计算:(1)混合物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与解析】解:设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z2NaHCO 3Na 2CO 3 +CO 2↑+H 2O2×84 (44 + 18)x 3.1 gx = 8.4gNaHCO 3 +HCl = NaCl + CO 2↑+H 2O84 448.4 g yy = 4.4g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13.7g -8.4g= 5.3gNa 2CO 3 +2HCl = 2NaCl + CO 2↑+H 2O106 445.3 g zg 3.5106= z 44z = 2.2g13.7 g 混合物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是6.6 g反应后溶液的质量:106.6 g+100 g-6.6 g =200 g根据氯元素守恒,设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mHCl ~NaCl36.5 58.5100 g× 7.3% mg3.75.36=m58.5m = 11.7g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11.7g200g×100%=5.85%答:混合物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6g,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