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管理制度与标准

合集下载

中国的环境管理制度

中国的环境管理制度
1973年11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若干规 定(试行草案) 》。(第一个综合性的环境保护法规 )
1973年12月颁发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2021/3/27
CHENLI
3
创建阶段(1979年——1988年)
法律法规及重要文件
1978年国家颁布了新宪法,宪法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 治污染和其它公害。”
1990年12月,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的决定》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环境 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
199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 大对策》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可持续发展方面的 综合性文件《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 与发展白皮书》
这次会议是环境管理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2021/3/27
CHENLI
6
发展阶段(1989年——1995年)
重要会议
1989年4月,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巴西里约热内卢 1993年,国家环保局与国家经贸委联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
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 1995年12月,全国环境保护厅局长会议在江苏省张家港市
机构: 1979年3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在成都成立 1980年2月,中国环境管理、经济与法学学会在太原市成立 1980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成立 1984年5月,国务院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 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并将原国务院环境 保护领导小组撤消,其办公室并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称环境保护局。 1984年底,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局升格为部委归口管理的国 家局,对外称国家环境保护局。 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国家环境保护局从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独立出来,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我国主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8项制度

我国主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8项制度

我国主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8项制度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为了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的健康和安全,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制度。

下面将重点介绍我国主要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8项制度。

一、环境保护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该法律于1979年颁布,目的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该法律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和监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该法律对企业进行了环保主体的界定,并规定了企业与环保部门的职责以及企业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处罚措施。

2.《大气污染防治法》该法律于2015年颁布,是我国首部具有专门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基础性法律。

该法律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大气污染监督、执法和处罚力度,同时也规定了大气污染治理目标和考核制度等相关内容。

二、环境保护法规1.《环境影响评价法》该法规于2003年颁布,是我国重要的环境保护法规之一。

该法规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标准,要求所有建设项目在策划和实施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公示,以便公众参与监督和评价。

2.《土壤污染防治法》该法规于2018年颁布,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法规。

该法规规定了土壤污染防治的目标和职责,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土壤污染治理力度,同时对土壤污染防治的审批机制、行业准入制度、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三、环境管理制度1.排污许可制度排污许可制度是指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排污单位,依据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污染排放的资格、标准和条件的许可管理制度。

该制度可以加强排水许可管理,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2.环保产权交易制度环保产权交易制度是指以环境产业为核心的产权交易市场。

现行环境管理制度

现行环境管理制度

现行环境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改善环境管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国内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体经营者等。

第三条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加强环境管理,按照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标准、规范和政策要求,制定并实施相适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第四条环境管理制度应当与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营管理体系相结合,实行全过程的环境保护管理,确保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全面贯彻执行。

第二章环境管理责任第五条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明确环境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机构,制定并实施环境管理制度,确定环境管理的目标和责任,实施环境保护措施,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贯彻执行。

第六条环境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履行以下职责:(一)制定和实施环境管理方针和目标,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贯彻执行;(二)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意识;(三)建立并健全环境管理档案,定期进行环境管理评估和监测,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情况;(四)处理环境污染事故,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减少损害;(五)接受环境保护监督检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公开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条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履行以下职责:(一)贯彻执行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范和政策;(二)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员工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技能;(三)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贯彻执行;(四)建立并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五)控制和减少污染排放,管理和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六)监督检查环境保护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保护问题。

环境的管理制度

环境的管理制度

环境的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环境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和检查。

第三条环境管理制度的原则是依法管理,科学规范,保护环境,预防污染,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环境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在既有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环境质量。

第五条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加强环境管理工作,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第六条环境管理工作要注重公众参与,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形成共识,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

第七条加强环境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法律法规的知晓率。

第八条基层单位要制定本单位的环境管理制度,并加强执行和监督。

第二章环境保护第九条本单位要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保证生产经营活动不对环境造成损害。

第十条本单位要加强对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源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排放。

第十一条本单位要建立、健全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的发放、监管和检查制度。

第十二条本单位要加强对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物的管理,建立健全废物处理和处置制度,确保废物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十三条本单位要建立、健全环境应急预案,做好环境应急工作,确保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及时、有效的处置。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十四条本单位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不得违法占用资源、破坏生态环境。

第十五条本单位要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建设,实施植树造林,开展生态环保工程。

第十六条本单位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不得违法占用水资源,不得排放污水侵扰水体。

第十七条本单位要加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降低排放污染物的浓度,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第十八条本单位要加强对土壤环境的保护,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制度,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我国八大环境管理制度

我国八大环境管理制度

我国八大环境管理制度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1 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和意义•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指在建设项目实施前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和管理的活动。

•EIA的意义在于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决策的制定。

1.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为EIA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EIA项目管理,包括项目预审、审查和审批等环节,确保项目的环境影响得到适当控制。

•公众参与环节的设立,将社会公众引入EIA决策过程,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和公示等,确保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公开性。

二、环境保护税制度2.1 环境保护税的引入与意义•环境保护税是指国家采取的一种对环境污染和排放行为征收的税费制度。

•引入环境保护税制度的意义在于增加环境成本,促使企业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治理。

2.2 环境保护税制度的主要特点和内容•税制的适用范围,包括涉及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领域的污染与排放行为。

•征税的基础和税率问题,根据不同污染物和排放强度确定税费标准。

•税制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税费的征收和使用符合法律规定。

三、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制度3.1 环境污染责任追究的背景和意义•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制度是指对环境破坏者在法律上进行惩处和追究责任的制度。

•环境污染责任追究的意义在于加强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惩处力度,起到震慑和警示作用。

3.2 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制度的主要内容•环境损害赔偿,要求环境破坏者对其造成的环境损害进行赔偿。

•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行政和刑事责任的追究。

•公民举报和社会监督的鼓励和支持,提高环境污染问题的曝光率和追究效力。

四、环境信息公开制度4.1 环境信息公开的背景和意义•环境信息公开是指政府和相关部门主动公开环境信息,增加公众对环境问题的了解和参与度。

•环境信息公开的意义在于推动信息公开的透明化和提高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中国环境管理制度与标准

中国环境管理制度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可能影响环境 的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开发建设及区 域经济发展规划或其他一切可能影响 环境的活动,在事前进行调查研究的 基础上,对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 进行预测和评定,为防止和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方法》规 定,环境影响报告书由建设单位在项 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建设项目 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报告书的预审, 大、中型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的技术 改造项目报告书经省级环保部门审批 ,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严格报告书 的审批手续,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真正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八、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限期治理是以污染源调查、评价为 基础,以环境保护规划为依据,突出 重点,分期分批地对污染危害严重、 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物、污染源、污 染区域采取的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 容及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是人民 政府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对排污单位 采取的法律手段。
对限期治理制度的正确理解是限期 治理必须突出重点,分期分批解决污 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源 与污染区域。要经过科学的调查评价 明确污染源、污染物的性质、排放地 点、排放状况、迁移转化规律、对周 围环境的影响等各种因素,并且要在 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二、中国环境管理机构的职能
在国务院机构改革进程中,中国的 环境管理机构从1971年在国家计划委 员会下设立环境保护办公室到2008年 设立国家环境保护部,其建设不断得 到加强,其权限范围不断扩大。归纳 起来,中国环境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 为:
(1)拟定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 和法规,制定行政规章;受国务院委 托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 以及重大经济开发计划进行环境影响 评价;拟定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组织 拟定和监督实施国家确定的重点区域 、重点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和生态保护 规划;组织编制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规划与管理4中国的环境管理体系与制度

环境规划与管理4中国的环境管理体系与制度
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
排污收费 排污费管理
23
排污收费
排污收费对象: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排污收费的范围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征收排污费。对机动车、飞机、船舶等流动 污染源暂时不征收废气排污费;
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征收排污费。若超标排放污染物,加倍征收 排污费;
若没有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处置设施、场所, 征收固体废物排污费;若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不符合国家有关 规定的,征收危险废物排污费;
《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 境防治法》……
自然保护法
《草原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野生动物保护 法》、《矿产资源法》、《渔业法》……
环境行政管理法
通过制定法规的形式对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职权、行政管理 程序、行政管理制度,以及行政处罚程序等作出规定。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 例》、《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环 境统计管理暂行办法》……
2
第二节 中国环境管理体系
中国环境管理的方针和政策体系 中国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环境管理的制度体系 中国环境管理的机构体系
3
一、中国环境管理的方针和政策体系
4
中国环境管理的方针
1972年,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 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
1984年底,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局升格为部委归口管 理的国家局,对外称国家环境保护局。
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国家环境保护局从原城乡建设环境 保护部独立出来,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199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职能配置、 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设置正部级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总局内共设置10个职能司(厅)。

中国的环境管理体系与制度

中国的环境管理体系与制度
1973年12月颁发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2
❖ 法律法创规及建重阶要段文件(1979年——1988年)
1978年国家颁布了新宪法,宪法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 治污染和其它公害。”
1979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1981年5月,国家计委、建委、经委、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联合颁发 了《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1974年12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
❖ 行动:
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 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 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1973年11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若干规 定(试行草案) 》。(第一个综合性的环境保护法规 )
4
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83年12月
❖ 党和政府明确宣布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 提出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 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 益统一”的战略方针
❖ 确定了符合国情的三大环境政策
❖ 会议明确提出了把强化环境管理作为环保工作的中心环 节,实现了思想认识和工作方式上的重大转变。
3
❖ 重要会议 1979年3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召开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1982年8月,全国工业污染防治会议在北京召开。 1983年12月,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 机构: 1979年3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在成都成立 1980年2月,中国环境管理、经济与法学学会在太原市成立 1980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成立 1984年5月,国务院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 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并将原国务院环境 保护领导小组撤消,其办公室并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称环境保护局。 1984年底,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局升格为部委归口管理的国 家局,对外称国家环境保护局。 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国家环境保护局从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独立出来,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