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中国文化第六讲方言与移民的关系

合集下载

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

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

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1.方言意义钱乃荣(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方言是最自然本质地表达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

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汉族人(包括北京人)的母语即生下来最初学会的语言(或者说不需学的语言),都是方言,也就是说,他们最自如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都是方言。

胡适在《序》中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

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

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如果消灭了各种方言,实现了语言文化的“大一统”,我们的语言文化就不会这样五彩缤纷。

一方地域的语言文化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的创造,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

捍卫文化的多样性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切不可分的。

每个1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

2.方言与移民人口不断往东南迁徙,使得北方中原汉语和南方语言分别演化,改变了中国的语言分布格局。

追溯历史,由北族南下引起的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的情况,肇始于公元4世纪。

中原居民首先南迁江淮,进而进入长江三大湖流域,或再沿东南沿海和赣湘远徙岭南闽粤桂。

而中原居民的大量南迁,促使当地土著的语言汉语化而融入汉人,“他们学习汉语,采取简便的原则,各个民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方言,”郑张尚芳指出由于移民带来的“交流”在历史上还不止一次,有的移民活动发生在汉代,有些是在晋代,有些是在宋代。

这更导致了方言的复杂化。

移民有时会造成一些有趣的方言现象。

比如杭州虽然地处吴方言区内,但其方言词汇、发音等却与周围地区的方言略有不同,而出现一些北方方言的特征。

原因是宋人南渡,将杭州作为都城,并将原都城开封的方言带了过来,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方言岛”。

至今杭州话里的一小部还保留着开封话的遗迹。

想知道古代官话怎么样,只要看看杭州话与周边吴语地区有哪些不同就行了。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王鲁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里是“大红鹰·世纪大讲堂”,我是王鲁湘,大家好。

说起中国,大家都会用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来形容它,其实中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语言丰富,方言众多。

说起方言,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同是浙江人,但是温州人说话杭州人听不懂,同是湖南人,我这个涟源人说话长沙人就听不懂,所谓“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甚至在有些地方还形成了方言岛。

为什么汉语会产生这么多的方言?方言是怎么形成的?方言和一种民族共同语又是什么关系?方言又和文化有什么关系?中国文化又怎么样地随着方言的演化而扩散?所有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有请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的张洪明教授,他同时也是我们南开大学的客座教授来给我们主讲,他主讲的题目是“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张洪明简历张洪明,1984年获上海复旦大学汉语史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执教,于1987年赴美留学。

1990年至1992年,张洪明分别获美国加州大学普通语言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受聘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1998年获得终身教授资格。

此外,张教授还担任各类有关“中国语言学研究丛书”的主编或执行主编,各类国际性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论文的审稿人,并多次在各种国际性和地区性的学术会议上担任主题演讲和特邀演讲。

1999年起担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的执行秘书长,负责整个学会的实际运作。

其主要研究领域为音系学理论、语音与语法的界面问题、历史语言学、方言学、诗律学等。

王鲁湘:说起方言,其实我们所有的人,出生以后说的就是方言,没有人说出生以后他说的是普通话,即使是北京人,他说的也是北京的方言,和北京很近很近的天津就是现在的天津话。

我就觉得很奇怪,同样我们都是汉族,我们都叫汉人,我们说的都是汉语,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汉语呢?怎么回事这是?张洪明:汉语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往往很容易把汉语跟普通话、北京话等同起来。

2018文化地理尔雅课课后习题

2018文化地理尔雅课课后习题

2018文化地理尔雅课课后习题1.1地理学思想史1.什么是现代地理学所依托的基础?地理大发现2.地球是圆的这一理论是被()的航海切身经历证实麦哲伦3.历史上通过欧亚大陆腹心地带以陆上交通形式进入到中国的路径被称为()。

丝绸之路4.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与文化现象的形成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1.2近代地理学与地理学家1.()提出了纬度地带性,为科学地理学的创立做出巨大贡献。

洪堡2.近代地理学和地理学家早期以()为中心。

德国3.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对近代地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

区域地理的描述4.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认为哪三种地理因素支配人类迁移及发展?()位置、空间、界限5.康德的星云说是目前解释宇宙最接近事实的假说。

()√1.3文化地理的概念及其发展脉络1.()是源于希腊人的“文化”所代表的内容?耕作、教育、教养2.()不属于自然地理学的范畴。

交通3.哪个时期的文化指的是培养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品质和能力?()古罗马时期4.中世纪的“文化”与宗教活动有直接关系的认知是否正确。

()√5.自然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是系统地理学的两个分支。

()×1.4文化地理的地位及其研究的内容1.()理论是西方在探讨文化源地过程中最早提出来的?泛埃及论2.在营造文化景观过程中,人作为文化之中的一个核心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指()?文化生态3.文化区是文化地理研究的终结点,文化源地是一切问题的起始点。

()√4.世界文化的唯一源地在埃及属于泛埃及论。

()√2.1文化的起源1.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哲学家是()。

马克思2.()时期建成的巴黎凯旋门。

拿破仑时期3.中国古人把圣人或者祖宗归结为文化的起源。

()√4.世界文化源地具有单一性,两河流域是世界文化的中心。

()×2.2文化的积累和发展1.在文化积累过程中,文化发展新阶段的代表是()的增加。

异质文化2.中国古人认为()是帝王之尊?北方3.()不属于中国古人排序方式。

6 汉语方言与华夏文化

6 汉语方言与华夏文化

Page
22
of 35
四、方言与地域文化
早在唐代,广州就是一个对外贸易的港口,商 品经济意识深入人心。一方面,有很多诸如将“猪 肝”说成“猪脷”的词语避讳现象,另一方面,人 们觉得在生意场上的竞争有时是要靠运气的。在广 东话里,“衰”的本义是运气不好、倒霉,也引申 为糟糕、缺德、下贱。广府人不怕死,却怕衰。在 岭南先民眼中,衰败比生病、死亡更加可怕,因为 它是无法预料也难以挽救的。“衰”常用来骂人: “衰人、衰公、衰仔、衰婆、衰女、衰神”。
Page
15
of 35
四、方言与地域文化
2.不同方言区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方言 词语及其含义也不同。 北方人对冰雪分得很清楚,带“冰”的 词语很多:冰灯、冰城、冰雕、自然冰、人 造冰、冰棍儿、冰镇、冰厂、冰场、冰鞋、 冰车、冰船、滑冰、冰窟窿、旱冰、冰撬、 冰碴儿、冰挂,等等。在广州一带终年不见 冰雪,以致把“冰”说成了“雪”。如北京 的“冰棍儿、冰淇淋、冰箱、旱冰鞋”,广 州话说成“雪条、雪糕、雪柜、雪屐”,广 州人还把“冰厂”、“冰镇”说成“雪厂”、 “雪藏”。
Page
17
of 35
四、方言与地域文化
历史上北京人挖井饮水,出现许多带“井”的 街道和胡同名称,如“王府井、苦水井、三眼井、 大井、小井、高井”等。 方位词的使用也存在着南北差异。在南方,因山 区和丘陵多,四季阴雨天不少,见到阳光的机会相 对较少,难以靠日出日落去辨认东西南北方向,因 而习惯以人体的前后左右定出方向,使用“往右、 往左、再往前”等词语。北方有辽阔的平原,大部 分时间为晴朗天气,日出日落清晰可辨,北京人能 把东西南北区分得清清楚楚。在北京问路的时候, 北京人总爱告诉你“往东、往南、再往东”,不用 “往前、往右、再往左”等词语。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与方言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与方言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与方言差异地球上有着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方言差异。

这些背景和差异是由历史、地理和社会因素所决定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方言差异。

中国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它的文化背景非常庞大和复杂。

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了汉字、书法、茶艺、武术等等。

由于中国的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非常明显。

中国的方言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体现。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方言。

不同的方言可能有着不同的语音、发音和词汇,这些方言差异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美国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它拥有着众多不同的种族和文化背景。

美国的文化背景可以追溯到不同的欧洲移民和美洲原住民。

美国的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电影、音乐、体育、时尚、艺术等等。

美国的方言也是非常有趣的。

美国英语被分为多种方言,尤其是南方的美式英语和波士顿的英语,它们拥有着不同的语音和用语,反映了美国地域间的文化差异。

日本日本是一个深具文化底蕴的国家,它的文化背景涉及到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因素。

日本的文化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包括了匠人精神、日式料理、和服、歌舞伎等等。

日本的方言也比较独特。

日本有许多方言和地方性的口音,尤其是冲绳方言和关西方言,它们拥有着不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反映了日本的地理和文化背景。

总结本文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方言差异。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拥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方言差异,这些背景和差异是由历史、地理和社会因素所决定的。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和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从而建立更好的跨文化交流。

同时,文化背景和方言差异也对语言学习和翻译产生了影响。

在学习外语时,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方言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语言和文化,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和准确度。

在进行跨语言翻译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方言差异,正确地表达目标语言的意思和文化内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游汝杰、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简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游汝杰、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简评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5 —o 7 作者简介 : 韩松航 ( 1 9 8 7 一) , 女, 吉林 四平人 ,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 院, 硕士 。研究方 向: 汉语言文字学。
1 21
法, 它用 最质朴 最真 实 的方Leabharlann 式反 映生活 , 它 的语 言合
如果方言对某一类事物的称呼使用特别多 , 也 辙押韵 , 大俗 大雅 , 调 侃娱 乐色彩 浓 。东 北建 立相对 是人们对某类事物的使用频率高的体现 , 使用不 同 较晚 , 后经历闯关东等事件才促进 了东北 的开发和 的词语加以区分 , 以提高语言的使用效率 , 从而也反 民族的融合 , 同时也促进 了方言间的融合。二人转 映 出这一方 言 区的此类 文化 的发达程 度 。本 章 中列 得 以发 展是后 来人们 的物 质生 活和心理状 态 相对稳 举 的“ 炭” 和“ 蟹” 就属 于此类情况 , 再如 , 我 国古代 定, 才有人专门进行研究 , 它的起源也众说纷纭。它 对马的使用率特别高 , 所 以根据不同的用途 , 马的名 的形成 与东北 黑 土地 的独 特 文 化 是分 不 开 的 , 东北 称被分成很多种 , 为人们在劳作 中的使用提供 了方 地 区一 年 只种一 次作 物 , 所 以有 大 半 年 的时 间是 空 便, 随着时代 的发展 , 人们的交通工具 的发达, 马的 所 以相 应 的名称就缩 减 了 ; 再如 越 闲的, 漫长 的冬季使 人们 少 了户 外 的活动 , 人 们聚集 用途越 来越 少 了 , 在室 内 , 为 了寻乐 , 互相调侃 , 充 分展示 自己的才艺 , 南 因经常下 雨 , 所 以根据 下 雨 的程 度 也分 成 了很 多 种, 每一种也各有其不同的名称, 这种 自然情况至今 充分展 示东 北人豪 爽 的性 格 。 所 以这些名称也被保存了下来。 二 人 转具 有较 浓 的 口语 色 彩 , 有些 方 言词 是普 仍然存在 , 承接第三小节“ 方言中忌讳词和吉利词所见心 通话里 没有 的 , 因此 记 录较 困难 。二人 转后 来 能 够 一节 , 谈一个东北方言中的例子 : 虎, 这个 很快得 到 推广 , 很 大 一部 分 原 因在 于 二 人转 的说 唱 理状态” 一个是指 哺乳 动物 , 性 用 的是 东北 方言 , 更 接 近 于普 通 话 。二 人转 所 用语 词在 东北方 言 中有两个 含义 , 凶猛 、 力大的老虎; 还有一个就是表现出非人类常态 言更新特别快 , 它不拘泥于一种 固定的说词 , 但唱腔 如: “ 虎呵的” 、 “ 虎 巴 大都相 同。本章作者将地方戏 曲分为: 昆 曲、 高腔、 的詈语 或有 哗 众 取 宠 的意 味 , 巴” 、 “ 虎嘲嘲” 等 , 产生 了一定 的声音效果 , 使语言 梆子 、 皮簧 。但二 人 转有 其 独 特 的艺 术 形式 及 产 生 的感情色彩浓厚 , 富有表现力。这些忌讳语 的使用 方式 , 我们 认为它 并不分 属 于其 中一 种 。 同时反 映着 方 言地 区的价值 系统和信 念 。 二、 第七章— —方 言与 民俗 最后 一 节 中 阴历 除夕 或春 节 , 长 辈送 压岁 钱 给 语 言 随着社 会 的发 展 而发 展 , 语 言 因人类 对 事 东北 有 一 种 说法 叫“ 压腰 儿” , 也 是 一 段 民俗 物的认识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向着人们需要的方向不 晚辈 , 文化 的缩 影 。 断完善, 进而也 留下了它成长的轨迹。各地 因不 同 新词语随着时代的产生而产生, 同时也被 时代 的人 情风 俗 、 生 活条 件 而产 生 同物异 名 和 同名 异 物 一 旦 回到故乡 , 虽然 的现象 , 这都从不 同的侧面反映 了各地文化风貌 的 考验 着 。一个人 在外 时间久 了 , “ 乡音未改” , 但故乡 的语 言特别是词汇却 有 了变 差异 及文 化史上 被掩 盖的种 种事实 。通过 列举 各地 新词 的产 生 , 旧词 的 消亡 , 所 以虽是 故 乡但 有 些 亲 属称谓 差异 , 可 以看 出不 同 的 民俗 风 情 对称 谓 的 化 , 话语 可 能会 听不懂 了。 影响, 验证 了 “ 一 部 民族 文 化发 展 的历 史 也 就 是 民 三、 结语 族语 言发 展 的历 史 ” 。 本书是 中国方 言与历史文化交叉 的开 拓性研究 。 亲属称谓的泛化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 东北方 既称开拓, 那么 自 然是对此项工作提供了很多参考的 言 中也是 如此 。称谓 泛化在 一定形 式上 已成 为我们 但也正因开拓使得许多问题并未进行深入的讨 对 外交 际 的一 种重要 手段 , 对于不 认识 的年轻 男��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方言研究——评《方言与中国文化》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方言研究——评《方言与中国文化》

书名:方言与中国文化 作者:周振鹤、游汝杰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 年 ISBN:9787208157767 定价:78 元
到方言的音乐性及其对当地文 化 风 貌 的 展 现 。 最 后 ,本 书 阐 述了在不同语言的接触与碰撞 之 中 的 文 化 交 流 ,不 仅 探 讨 了 外 来 文 化 和 汉 语 外 来 词 ,还 涉 及汉语外借词和汉文化的西 渐 ,以 及 域 外 方 言 和 汉 文 化 的 外传。
关 系 ,简 述 了 汉 语 方 言 分 化 的 历史背景以及现代中国的语言 和 方 言 的 现 状 ,并 梳 理 了 汉 语 方言的研究史。本书中所论及 的中国方言不仅是汉语方言, 还 包 括 了 少 数 民 族 的 语 言 ,并 且强调了不同方言在差异之中 的交流互鉴。第一章通过对方 言 学 和 移 民 史 的 研 究 ,作 者 为 读者揭示了移民是方言地理格 局 形 成 的 主 要 原 因 ,并 进 一 步 说明了移民的特征与方言演化 的 关 系 ,移 民 方 式 和 方 言 渊 源 对方言地理分布类型的影响, 以及方言的历史层次和移民的 历 史 层 次 的 内 在 联 系 ,同 时 也 阐明了移民对文化的影响。第 二 章 采 用“ 历 史 行 政 地 理 分 析 法 ”对 方 言 地 理 与 人 文 地 理 展 开 了 多 角 度 、多 层 次 的 比 较 研 究。第三章着重对先秦时代诸 夏 语 言 区 域 以 及 两 汉 、西 晋 和 宋金时代的方言区划进行了拟 测 ,并 深 入 考 究 了 其 文 化 背 景 。 第 四 、第 五 章 分 别 从 植 物 的名称和地名的历史变迁中透 视 了 方 言 中 的 文 化 内 涵 ,比 如 同物异名和同名异指之中体现 出 的 地 方 文 化 差 异 ,以 及 方 言 中忌讳词和吉利词所反映出的 不 同 心 理 状 态 。 第 六 、第 七 章 则 是 通 过 对 方 言 与 戏 曲 、小 说 以 及 民 俗 、民 歌 的 互 动 关 系 的 考 察 ,让 读 者 感 受 到 戏 曲 、小 说 因 方 言 而 丰 满 多 彩 ,也 了 解

浅谈汉语方言与移民、种植、地名的关系

浅谈汉语方言与移民、种植、地名的关系

助和启 发 。而语 言和 文化 的 密切 关 系, 也充 分体现 在 汉语 方言 与汉 文化 之 间 。所 以 , 文 本 就汉语 方 言与移 民、 种植 、 地名 的 关 系作 了一 番 简略 的论 述 , 而可 以进 一步 地 见证 语 言 从 与文化 的 密切 关 系。
关键 词 : 汉语 方 言 文化 移民 种植 地 名
如果移民在政治 、 经济 、 文化方面的地位远逊
于土著 , 口 对较少或分散而处于土著的包 围 人 相
维普资讯
6 20 年第 1 8 06 期
唐功敏
张芷嘉 黄
英: 浅谈汉语方言与移民、 种植、 地名的关系 了出来 , 开创 了能动改造 自然界 , 使之为人类服务 的伟大历程。栽 培植物使劳动得以分工 , 为科学 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创造 了先决条件。所以栽培 植物史在人类文化史 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中国的栽培植物 品种繁多 , 历史悠久 , 分布面
h171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交往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语言的产生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诞生可以说文化和语言是共生的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促进语言更加丰富和细密
维普资讯
总第 子机 械 高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C E G U E E T O C A IA O L G H N D L C R ME H N C LC L E E
说 , 化和语 言 是共 生 的 , 文 语言 是文 化产 生和 发展
间集中, 那么移 民所带来 的方言就有可能取代土 著的方言。最典 型 的例子 就是西晋 永嘉丧乱 之 后, 北方移民的方言取代 了江南宁镇地区原有 的 吴方言。据史料记载 , 西晋前宁镇地 区属于纯粹 的吴语 区。流传至今的南朝乐府歌 中有一类题名 为“ 吴声歌 曲” 就是指 当时用吴方言传唱的 民间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另一方面,一些原来聚居在此地的北方移民则继 续南下,进入赣南、闽西,由于地形闭塞,这部 分移民长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走上了独立的 发展道路,最终形成了客家民系和客家话。
粤语
• 粤语的形成晚于吴语、湘语,未见于上古文 献。西周以前,岭南一带土著居民基本上是 越族。春秋战国时,楚人逐渐进入岭南。
• 江西《伍吴子一越胥带春奔介秋吴至》于江记南中载楚遇:渔和吴之间,是所谓的 “吴夫,头渔楚夫尾所唱”吴的歌过与楚渡地带,汉时属豫章郡, 与湘辞很地接开近发: 大体同步,其人口同一时期也 从35万日已增西至兮1,66万。安史之乱后,长安、洛 阳土族余心及忧鄂悲北, 、豫南一带百姓又大批涌入 湖南、月已江迟西兮。,
• 楚悼王还派吴起发兵平定百越,使楚文化进 一步渗入岭南。
• 秦统一六国即派50万大军平岭南,家眷随军 就地驻扎,设立桂林、南海、象三郡,设置 官吏,又派遣大量士兵、罪犯等戍守岭南, 这些官员和士卒使用的语言就成为日后粤语 的先声。古粤语当由楚语、越语和北方汉语 融合而成。
地安 江江湖湖河四陕山山甘合 区徽 苏西北南南川西东西肃计
侨 70 93 3 56 4 18 32 28 21 1 2 328 州 郡 数
2.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
• (1)南迁原因以及区域 • (2)唐代后期至五代时期各阶段北方移民
分布表 • (3)本次移民路线的特点
(1)南迁原因
•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末农民大起义造 成中国历史上第二股移民大潮。
• 战国以后,楚国活动中心迁至淮河流域,今湖南境内的古 楚语又慢慢演化成湘语。由于古吴语与古楚语形成时代差 不多,所以二者比较接近,今天吴语和湘语也还有不少相 同之处,如浊声保留完整。
现代湘语的分布
• 主要分布在湖南的湘水、资水、沅水流域以及 广西的全州、兴安、灌阳和资源。湘语分为长 益、娄邵、吉溆三个片,包括长沙、益阳、衡 阳,娄底、邵阳、全州,吉首、溆浦等61个市 县。
移民原居地 移民新居地
移民特征
方言演变
移民数量的多少 迁徙时间的长短 迁徙距离的远近
移民方言
土著方言
1.移民方言取代土著方言
2.移民放弃自己的语言而用当地语言
3.移民语言和当地语言融合
4.移民远距离转移仍保持固有方言
• 海外闽语粤语
5.移民的原有方言在新居地演变成新方言
6.移民造成民族错居并引起方言的更替
• B西线是指关中移民沿陆路从金牛道(南栈 道)进入四川。
• C另外,部分来自关中地区和洛阳一带的居 民沿汉水南下,进入今陕西汉中和湖北襄 樊一带,形成中线。
• 总的来说,这次移民主要来自今山东、河 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以及安徽、 江苏二省的淮北地区,其中尤以山东和河 南输出人口最多。
(3)东晋南朝侨州郡分布表
• 此外,今甘肃、陕西西部地区也有部分汉人在吐 蕃东侵的推动下进入四川和鄂西。
安史之乱时 藩镇割据时期 唐末
五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合计
江南(2)唐数量代后期4至7 期五代时11 期各阶4段6 北方移34 民分布1表38
百分比
35
17
11
21
18
四川
数量
18
12
141
60
231
百分比
14
18
35
38
30
淮南
数量
16
7
35
11
69
百分比
12
11
9
7
9
江西
数量
25
8
23
12
68
百分比
19
12
6
8
9
福建
数量
2
11
92
22
127
百分比
1
17
23
14
17
荆襄
数量
10
8
13
7
38
百分比
8
12
3
4
5
湖南
数量
12
5
30
8
55
百分比
9
8
7
5
7
岭南
数量
3
3
21
5
32
百分比
2
5
5
3
4
合计
数量
133
65
401
159
758
百分比
100
100
• 古楚语何事以寝和渡急吴为兮语, 将奈差何别!不是太大。
• 三国东吴辖区及于湘地,吴语和湘语更趋 混同。
赣语的分布
• 主要分布在赣江中下游和抚河流域及鄱阳 湖地区,以及湖南东部、西南部,湖北东 南部,安徽南部,福建西北部。赣语分为 昌靖、宜浏、吉茶、抚广、鹰弋、大通、 耒资、洞绥、怀岳九个片,包括南昌、靖 安、平江,宜春、浏阳,吉安、茶陵,抚 州、广昌、建宁,鹰潭、弋阳,大冶、通 城、岳阳,耒阳、资兴,洞口、绥宁,怀 宁、岳西等101个市县。赣语的主要特点是, 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读为送 气清音。
• ⑥吴语的最终确立
• 吴语最晚到三国魏晋 时已经完全形成,晋 以后流行以婉约细腻 著称的吴歌,歌中女 性以“侬”自称, “吴侬”即成为吴人、 吴语的别称。
现代吴语的分布
• 分布在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及其毗 连的赣东北、闽北地区;此外安徽南部也有14 个市县穿插吴语。吴语分为太湖、台州、瓯江、 婺州、处衢、宣州六个片,包括常州、苏州、 上海、杭州,天台,瓯海、温州,金华,衢州、 上饶,铜陵等128个市县。
——《史记吴太伯世家》
• ②吴越合一
《吕氏春秋贵直篇》: 夫齐与吴地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 夫吴之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 习俗同,言语通。
• ③古吴语的范围 • 根据《左传哀公十二年》记载,古吴语的北端在今江苏如
皋东。 • 三国时期,东吴以京口(今镇江)、建业(南京)为都城,
江淮一带居民大批涌入江南,同时安徽、江西一带居民也 则向东迁移,吴语北界遂开始由淮河向长江退缩,西界则 向江浙东移。此次吴语边缘地区向中心区的移民史籍多有 记载: • 古吴语还包括闽越(今福建闽语地区)。闽越一带周时归 越国统治,秦初属会稽郡,秦征服东欧(今温州一带)、 闽越后,析置闽中郡,汉时分封为东海国、闽越国,闽越 后来仍属会稽管辖。
方言与中国文化
第六讲 方言与移民的关系
导言
方言演变的两种情况
• 讲同一种语言的人向 不同地区迁徙,在不 同 的条件下经过发展
演变,成为不同的方 言。
• 说甲地方言的部分居 民在某一历史时期迁 移到乙地,久而久之, 同一种方言在甲、乙 两个地方演变成不同 的方言。
一、移民特征和方言演化的关系
• ④吴楚接触
• 《水浒传》中山东人 宋江在江州(今九江) 浔阳楼题反诗称“心 在山东身在吴”,可 见宋时仍视江州为吴 地。
• ⑤江淮官话与吴语之关系 • 永嘉丧乱后,北方人口南迁。 • 唐安史之乱后,又有大批北民南迁入吴。
• 靖康之难,宋室南渡,北民三度南迁。对 杭州话的影响甚巨。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八:四 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
移民与赣语、客家语
• 赣语和客家语的形成年代最晚。在东晋南朝时期 的第一次汉族南迁高潮中,部分移民进入赣北、 赣中地区,他们使用的语言自然成了赣、客家语 的前身。
• 中唐以后至两宋时期,赣、客家语进一步发生分 化:
• 一方面,大批北方移民源源不断地进入江西地区, 与先期的移民语言融合,形成了赣语。
客家话
• 第一次:两晋之际,河南、山西移民进入江西北部和江浙 西部地区;
• 第二次:唐末黄巢起义后,两晋以后迁居江西北部和浙江 西部的中原移民再次南下迁徙到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和广 东韶关地区;第二次南迁到达赣南、闽西,移民语言仍然 没有融入当地方言,日后独立形成了客家方言。
• 第三次:宋元之际客家人由赣南、闽西徙居粤东以及广西 钦州廉州地区;宋末蒙古元人南下,客家人第三次迁徙, 到达粤东、粤北,客家话随之扩散到那一带。“客家”之 称也许是相对于当地有土地的“主户”而言,抑或是对当 地少数民族“土家”而言。
• C.这次南下移民数量之多,分布之广,都 是空前绝后的,它对南方地区经济文化的 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强了唐后期五 代形成的全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南重北轻的 割据。江南、江西、福建等地吸收移民较 多的地区发展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水平较高 的地区,人口数量跃居全国前三位,并成 为后来人口输出的主要地区。
7.移民引起毗邻地区方言发生不同程度的质变
8.移民的方言冲淡了土著方言的特征
(三)三次大规模北民南迁的浪潮
• 西晋永嘉之乱导致晋室南迁,形成南北分裂 局面,北方汉人大规模南迁。此后,中唐安 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再度引起北人南迁的 移民浪潮。移民沿东中西三条路线南下。
1.永嘉南渡及其余波
100
100
100
(3)本次移民路线的特点
• 首先是由关中直接进入四川地区的移民数量大增, 单独形成一条西线。
• 中路则由关中和华北平原西部进入今南阳、襄阳 一带,而后再下江陵、鄂州,穿过湖南北部,进 入湘中地区和岭南。
• 在东路,移民沿大运河、汴河、泗水等水路,从 华北进入淮南、江南,而后经皖南进入江西。在 此,移民又分为两支,一支向东越过武夷山进入 福建,一支沿赣水翻过大庾岭进入广东北部。
移民与湘语
• 湘语的前身是南楚语。楚源自华夏集团祝融八姓之一的芈 姓部族。
• 湘语的形成晚于吴语。春秋时代,湖南属百越,战国初年, 楚国南取洞庭、苍梧(今湘、资流域)以后,又西并沅、 澧流域,湖南全境属楚国所有,古楚语通行全境。而楚人 也来自中原,殷商时代,楚人居住地的中心在今河南濮阳 一带。
• 殷末中原大乱,楚人鬻熊率族人西南迁徙至丹阳,成为南 方楚国的始祖,南迁楚人多用语言当然也属华夏语言,后 来才演化成楚语,时间约在西周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