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中国语言文字
专题11 语言文字综合运用(一)(原卷版)

专题11 语言文字综合运用一(2020届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提起中国古代的科学发明,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这四大发明无疑极其是伟大的,它们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曾经有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四大发明只是中国科技文化史上很小的一部分。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科技文化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是极其辉煌的。
英国科学史家贝尔纳说,中国“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
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也指出:“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的科学知识水平。
”单就古代数学而言,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可说是;但是,对于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人们却知之甚少。
其实,中国古代数学以擅长计算,并逐步形成了自具特色的体系。
();这个体系的特点是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以算筹为主要计算工具,以十进位值制的计数系统进行运算,其内容包括算术、代数、几何等各个方面。
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它逐步走向高峰,呈现着的局势,结下累累硕果。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望尘莫及家喻户晓著称于世久盛不衰B.望其项背家喻户晓著称于世名噪一时C.望其项背耳熟能详闻名遐迩久盛不衰D.望尘莫及耳熟能详闻名遐迩名噪一时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成书于公元1世纪中叶的《九章算术》是这个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B.《九章算术》成书于公元1世纪中叶,是这个体系形成的重要呢标志C.这个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成书于公元1世纪中叶的《九章算术》D.这个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是《九章算术》,它成书于公元1世纪中叶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四大发明无疑极其是伟大的,它们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曾经有过巨大的影响。
B.这四大发明无疑是极其伟大的,它们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曾经有过巨大的影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关知识应知应会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关知识应知应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关知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交流中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和文字。
这种语言文字的运用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关的知识,供参考。
1.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定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指在一个国家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和接受的语言和文字。
它可以成为国家的官方语言,也可以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言。
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有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和交流。
2.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起到重要的统一作用。
它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各地区之间的合作和发展。
通用语言文字也有助于加强国家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国家的语言文化遗产。
3.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选择和发展选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例如国家的历史、地域、人口和文化背景等。
通常情况下,通用语言文字会基于统一的方言或地方语言发展而来,通过各种形式的规范和标准化来确保其统一性和稳定性。
4.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化为了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够被更广泛地接受和使用,需要进行规范和标准化。
这涉及到语法、词汇、拼写、发音等方面的规范,以确保语言文字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规范和标准化的过程需要由专业机构进行管理和协调。
5.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保护和传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保护国家文化和遗产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包括对语言文字进行维护和改进,防止语言文字的退化和失传。
同时,还需要通过教育和文化活动来促进通用语言文字的传承,使其得以广泛传播和使用。
6.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和推广为了提高人们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需要进行相关的教育和推广工作。
这包括在学校和社会各个层面推动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应用,培养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的正确和有效使用能力。
7.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虽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统一国家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也要注意其多样性和包容性。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成语:①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②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③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④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⑤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名句: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夏季减肥食谱中,有四种食物位于爱美女士们的黑名单,被排除在减肥食物之外,千万碰不得,否则会让你的努力____________!②可下半场的最后5分钟内,我们差点将全场的努力____________,所以说我们要拿下一场比赛还是要在5分钟之后才能确保,在最后5分钟内,对手有3次很好的机会,如果我们想要成为“英东杯”冠军,就要避免这些状况。
③这90户业主不肯退铺,让大华公司以回购商铺的方式解决大润发购物中心困境的努力____________。
A.毁于一旦功亏一篑前功尽弃B.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毁于一旦C.功亏一篑前功尽弃毁于一旦D.前功尽弃毁于一旦功亏一篑解析:毁于一旦:于,在;一旦,一天。
在一天的工夫全被毁掉。
多指长期劳动的成果一下子被毁掉。
适合②空;功亏一篑: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
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
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适合③空;前功尽弃:功,功劳;尽,完全;弃,丢失。
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
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适合①空。
答案:D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这一APEC北京会议鲜明的主题,体现出中国对亚太持久发展繁荣所作的深入思考和安排。
专题08语言文字运用(简答题)-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解析卷)

专题08:语言文字运用(简答题)(2023·全国·统考新高考I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 A ,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
而超强记忆力往往是以牺牲抽象、泛化能力为代价的。
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有一位记者,①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
②他虽然能轻松地记住一长串数字,③却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④他脑海里充满各种孤立的事实,⑤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
⑥这促使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⑦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
⑧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⑨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⑩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
也许正是牺牲了一部分记忆,我们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
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 B ,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
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A:自己拥有遗忘的能力B:记住所有的信息2.语句①可修改为:拥有人们难以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
语句⑥可修改为:这导致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
语句⑨可修改为:但是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由“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可知,我们希望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而“其实”意味着前面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庆幸的是自己拥有与过目不忘相对的能力,根据后面的“因为遗忘可以……”可知,此处可填“自己拥有遗忘的能力”之类的内容。
专题7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7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是指在表达思想、观点、感情等时,使用适当的词汇、
句法和修辞手段来达到准确、生动、有影响力的目的。
语言文字运用主要
包括用词得当、修辞妙用、句式多样、语言规范等多个方面。
1.用词得当。
准确选择恰当的词汇,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精确、明确。
避免词语的模糊、含糊不清,尽量用具体、具有明确意义的词语来描
述事物或表达观点。
2.修辞妙用。
修辞是一种利用特殊的表达方法来增强表达效果的手法。
比如使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对所表达的意思产生共鸣和感受。
3.句式多样。
运用丰富多样的句式结构,使文章内容更有变化和层次感。
选用不同的句式可以使语言更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也能使阅读更加
流畅。
4.语言规范。
运用正确、规范的语法结构、词序和标点符号,避免出
现错误的语法用法或标点错误,使语言更加规范、规则化。
总而言之,语言文字运用是将正确的词汇、丰富的修辞手法、多样的
句式结构和规范的语言运用于表达中,以达到更加准确、生动、有影响力
的目的。
语言文字运用的巧妙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吸引人,增强表达的清
晰度和可读性。
专题11:语言文字运用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题型 原卷版(全国通用)

专题11: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一批青年科研人员①____,持续创新,把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不断推向更高水平。
温宗国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主要从事城市固废处置与资源化、行业碳减排系统工程研究。
在科研中他始终认为,科研人员要把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真正结合到一起,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典型的问题导向学科,研究就是要奔着解决问题去。
厘清塑料包装代谢机理,识别材料回收替代路径,是推动绿色低碳包装、提升环境泄漏率的一个科学问题,为了解决“塑料废物管理”这个当前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他曾经尝试从3500万份外卖订单中,分析外卖包装的材料组成和对环境的影响;他针对10多种细分包装材料,建立本地化环境影响科学数据,进行支撑绿色低碳包装的生态设计;他开展万余次实证检测,精准刻画城市级500米网格化废弃规律;他应用高清摄像和光谱图像识别算法,开发塑料包装废物智能化分选技术……小小的外卖包装废弃物,就这样被温宗国“吃干榨净”,变成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方向。
“做科研,坚持比天赋更重要。
”温宗国②____,“搞科研需要坚守,③____自己有兴趣,相信自己做的方向是正确的,每天就会保持着对研究的热情投入。
”正是依靠长期的坚持和积累,他收获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1.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填入文中画横线的空白处,每处选填一个词语即可。
只要只有尽管坦诚坦陈坦白墨守成规矢志不渝沆瀣一气2.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第二段画横线部分突出了温宗国对研究的热情投入,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为概括或凸显主要人物的品性,《红楼梦》常在回目上主要人物的名字前加一个字,即所谓“一字评”,如“勇晴雯”“酸凤姐”“呆香菱”“俏平儿”“憨湘云”等。
请从《红楼梦》中选一人,结合原著内容,写出该人物的“一字评”并谈谈你对该人物“一字评”的理解。
2024届高三语文备考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练习

2024届高三语文备考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题组一(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食客们早已习惯了“中华美食甲天下”的尊荣,街边商厦的小吃店的墙上往往喜欢挂一段上逾千年的传说——虽然食客大多也不会把这些动辄与乾隆、诸葛亮、秦始皇甚至是黄帝、女娲的故事当真,但换个视角将华夏五千年历史视为五千年美食史,似乎也不算太夸张。
然而,历史真相往往令人感到意外。
中国历史虽然,但中华美食文化异常晚熟:“南食”“北食”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分野,土豆、玉米、番茄、辣椒等食材直到明代才传入中国,“四大菜系”直到清初才成型。
诸如大盘鸡、螺蛳粉等为人们所的小吃美食、菜肴菜式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诞生,而“菜系”作为一个专有词条,直到1992年才被收录到《中国烹饪辞典》中,如今“八大菜系”的说法又被“34菜系”所取代。
中华美食荣光背后,是其发展的漫漫长路。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动。
中华美食是美好的,华丽的,精致的,同时也是坚韧的,顽强的,隐忍的;中华美食文化是古老悠远的,同时也是厚积新成的。
五千年时光仿佛是一场漫长的蛰伏,为的只是在某一个时间,爆发出最绚烂的华章。
食客们在、推杯换盏之时其实不难发现,中国美食自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兼容并蓄的气度和能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林林总总源远流长津津乐道觥筹交错B.琳琅满目渊远流长津津有味杯盘狼籍C.林林总总源远流长津津有味杯盘狼籍D.琳琅满目渊远流长津津乐道觥筹交错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悟。
B.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动。
C.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悟。
2022届高考语文模拟专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附答案解析)

2022届高考语文模拟专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7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____________、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___________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
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___________、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
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繁荣稳定,保持香港、澳门长期和平发展,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____________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一穷二白宁死不屈同舟共济互利共赢B. 积贫积弱不屈不挠同心同德互惠互利C. 一穷二白宁死不屈同舟共济互惠互利D. 积贫积弱不屈不挠同心同德互利共赢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保持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继续奋斗。
B. 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保持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继续奋斗。
C. 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全体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特征。
语言文字既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们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语的历史汉语的历史与特点汉语有悠久的历史。
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语言的各种要素——词汇、语音、语法——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 第1 页================汉语词汇发展与其它语言一样,是积累式的。
新词不断产生,各个历史时期都在产生新词,因此,总的词汇量逐渐积累增多。
越是社会变革时期,词汇积累的速度越高。
语言接触是丰富汉语词汇的重要途径。
汉语远在汉代就吸收了不少外来词。
20世纪以来吸收的外来词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多。
旧词的消亡,有一些是反映了旧事物的消亡,有一些词不再使用了,是由于人们思维的发展及社会生活的变化,淘汰了那些概括性太差的词,而代之以短语。
虽然词汇系统在不断变化,但历史上的基本词汇却保存至今。
================ 第2 页================汉语词汇在语音形式上的发展规律是由以单派生为主,逐渐变为以双音合成为主。
双音合成词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汉唐以至现在,双音合成词一直在持续增长。
汉语中还有一种连绵词,这些双音词或双声,或叠韵,带有音乐美,一般用来描写各种情状,诗词和韵文中更为常见,带有浓厚的汉语特色。
汉语语音的变化在不同的方言区表现是不同的。
声母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浊音清化。
韵母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入声韵尾的消失。
声调方面,普通话的调类,即阴阳上去四声,在元代已经形成。
汉语声母、韵母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过一段繁化丰富时期后,逐渐简化。
现代普通话中,韵母只有39个。
================ 第3 页================汉语语音的变化是有系统性的。
一方面,声韵调的变化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另一方面,语音的变化往往是整个系统中符合某一个条件的一律发生变化。
语法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在整个汉语史上,汉语句子的基本词序是变化不大的。
汉语语法是逐步发展,其总的发展趋势是朝着不断严密的方向发展。
虚词是汉语非常重要的语法手段,也是语法发展过程中变动较大的部分,虚词不断丰富,每个虚词功能的分工逐渐明确,增强了汉语语法的严密性。
汉语虚词中表示关系的连词、介词和一部分助词,大多是实词虚化造成的。
================ 第4 页================句式日渐丰富,句子结构日益严密化,是汉语语法发展的又一趋势。
这种趋势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虚词增多,句法手段多样化,表达同一意思就可以采取不同的手段达到不同的传意效果;另一方面也与受外来语的影响有关。
汉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言文是脱节的。
古代汉语(文言)和现代汉语(白话)是时代距离很远的汉语不同阶段的语言,两者的差异是显著的,但他们不但有纵向的关系,而且有每个时代书面语与口语的横向相互影响,所以,它们之间的关联十分明显,是彼此沟通的。
汉语是世界上最具有悠久历史又最富于稳固性的语言之一,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对于学习、理解和研究现代汉语来说,古代汉语知识是不可缺少的。
================ 第5 页================汉语的特点及其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按照语法结构,汉语是孤立语的一个代表。
按照语言的亲属关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汉语是汉藏语系中最古老的一种语言。
与世界上其他语言相比,汉语具有自己的特点。
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
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很严格,不能随便改动。
================ 第6 页================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
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美化”和“梅花”,“简短”和“间断”等等都是声调不同构成的不同词语。
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因为多词同音,所以单凭语音会发生理解的歧义,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单凭听到的语音无法领会语义汉字的历史与特点汉语的历史中国不仅是一个多语种的国家,还是一个多文种的国家,汉字是中华民族的通用文字。
中国的文明在黄河流域诞生,它是独立发展的。
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独立产生的,它和埃及圣书字、古代苏美尔文字、原始埃兰文字和克里特文字等,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 第7 页================一般认为汉字起源于图画,只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已出土的文物中没有看到作为汉字前身的传递信息的图画和图画文字,因此汉字起源上限难以从实际上确定下来。
至于汉字起源的下限,我们可以从小屯殷墟甲骨文往上推测。
小屯殷墟甲骨文已是能够完整记录汉字的文字体系,这个文字体系形成的开端应当在夏商之际。
商人在灭夏时,已经有了记事典册。
从古史文献也可以看出,夏代是中国第一个有完整世系流传下来的朝代。
那么,汉字字符开始积累的年代,似可估计为夏初,也就是公元前2100年左右。
这样,汉字起源的过程就是从公元前6000年左右至公元前2100年左右。
================ 第8 页================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汉字是殷商甲骨文,此后经历了西周金文、春秋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汉代隶书和魏晋以来的楷书。
汉字的历史变化主要表现在书写和构造两个方面。
汉字已经有八千年的发展历史。
在漫长的岁月和汉字所经历的实际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发展的几个规律和趋势:(一) 汉字一直顽强地坚持表意特点,不断采用新的方式,增强个体符形和整个符号系统的表意功能。
(二) 汉字在易写与易识的矛盾中,不断对个体符形进行调整,以实现简繁适度的优化造型(三)汉字在不断发展中不断完善和简化自己的构形体系。
(四)汉字必须在自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人为的规范。
================ 第9 页================汉字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字中的地位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个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表意和表音是图画文字发展的两个大的趋势。
汉字和其它古老的文字一样,都经过由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而它与其它古老的文字一样,那些古文字在演变中有的停止使用而丧失了生命力,有的变成了拼音文字,有的甚至不可识读,被外来文字取代,惟有汉字,从未间断地被使用至今,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代表着世界文字================ 第10 页================的这一重要发展方向。
汉字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汉字的形体和意义之间关系十分密切。
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成的。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们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化事象之一,同时又是中国文化中其它文化项的载体。
一\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化事象,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 第11 页================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首先,汉语的诞生意味着中国文化的诞生。
其次,汉语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汉民族创造的宝贵文化财富。
汉字也是重要的中国文化事象。
首先,汉字的出现是中国文化从“史前时期”走向“有史时期”的界碑。
其次,汉字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二、汉语汉字又是中国文化中其它文化项的主要载体,它记录了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代码,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媒介,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汉语汉字可以传达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只有通过汉语汉字的传播,文化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得到交流、发展和长存。
================ 第12 页================三、中国文化对汉语汉字的发展演变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汉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语言的各要素中,文化对词汇的影响最明显,词汇常常会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而变化,如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许多表示封建社会称谓的词语,随着那个时代的消亡而不再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许多新词语在社会上流传开来。
中国文化对汉字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中国文化的发展不断对汉字提出新的要求,促进汉字不断向前发展。
解放后,为了解决繁体汉字难学、难记、难认、难读的问题,推行了《简化汉字方案》,对汉字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和调整,这种改革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是巨大的。
================ 第13 页================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汉语汉字除了作为中国文化的记录工具以外,汉语汉字本身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在语言的个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词语的发源、词汇的发展、词义的系统以及汉语的地域差异等都体现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汉语词源意义包含了中国古人的传统观念。
从某些词的词源里,还可以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变化。
文化的发展变化直接记载在各个时代的词汇中。
汉语的地域差异,往往是地域文化差异的反映。
汉字的原始构形理据及形体发展演变的脉络反映出浓厚的文化信息。
汉字是因为它所记录的词的意义而构形的。
构形时,选择什么对象,采用哪些物件来组合,都要受到造字者和用字者文化环境和文化心理的影响。
================ 第14 页================从字形构造还可以看到一些古代社会历史状况。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又以词义和意义所指对象作为自己的构形理据,因此,它的形体便会随着记录词的音义变化和所指对象的变化而发展变化,这种演变中,时时可以窥见某些文化因素。
除了这些反映人类认识进化的明显信息外,从有些构件的构造意图中还能反映出一些较深层次的文化信息。
================ 第15 页================汉语汉字与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汉语也为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汉字是汉族文化的主要载体,随着汉民族的迁徙,汉字承载着汉文化向四周传播。
汉字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汉语汉字在境外的传播是中国文化向境外传播的重要纽带,同时汉语汉字也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吸收其它语言的营养来丰富自己。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地位的提高,在世界上又掀起了一股学习和研究汉语汉字汉文化的热潮,汉语汉字必将再现昔日辉煌。
================ 第16 页================谢谢同学们!================ 第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