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整理[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维目标上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理清文章脉络。

2•过程与方法目标:补充交流,合作学习,通过情景导入,探索鲁迅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重难点体味童真、童趣。

C《教法学法》.情景创设法、设疑激趣法、朗读法等。

「《课前准备》查阅有关鲁迅、《朝花夕拾》及与本课有关的资料,精心编辑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精彩课堂》一,精景导人生成问我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让我们来共同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且介亭杂文》等。

2•作品简介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来捡,又以“朝花”比喻美好的童年生活,“拾”是对往事的回忆。

3•生难字词⑴字音确凿(Z&0) 菜畦(qi) 桑根(sh@n) 油蛉(ling)♦•♦•蟋蟀(shuGi)斑螯(mGo)拥肿(yOng)攒成(cuGn)••••珊瑚(shan hu)收敛(昭n)脑蒯sui)罕至(优n) ♦♦•♦♦竹筛(sh初枇谷(bi)倜傥(ti宿ng)蝉蜕(tui)••••♦拗但o)窦(d6u)叵(p6)锡箔(b6) ♦・♦♦(2)词义【倜傥】洒脱:不拘束.【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新部编本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新部编本

优选授课授课方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授课方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授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授课方案11、《春》授课方案一、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认知目标:A. 识记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B. 理解领悟本文寓情于景,情况交融的写作特色。

C. 应用学习本文仔细察看,抓住光景的主要特色进行生动描绘的方法。

D. 综合经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光景描绘的方法,将感情寓于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2. 能力形成目标:经过学习本文,领悟本文寓情于景、情况交融的特色,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观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 素质培养目标:经过学习本文,领悟春天的美。

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

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擅长在平庸的生活中搜寻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二、达成目标策略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色。

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典范,给学生以启迪。

适合地址拨、引导,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构造美、情味美。

教师要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绘的对象、描绘的次序、描绘的方法、描绘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授课要点与难点1.要点:推测文中正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色和作用。

授课时数3课时授课过程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希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活力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经常身不由己地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节气,当春乃发生。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所选课文都与“学习”这一主题有关,共包括两篇回忆性散文和一篇文言文。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根据自己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亲身经历,叙童趣,述真情,回忆了自己年少时的嬉戏和读书生活;海伦·凯勒在《再塑生命的人》中,回忆了自己作为盲聋哑人的童年学习生活,通过具体的事件,表现了安妮·莎莉文老师循循善诱、耐心慈爱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深情;《〈论语〉十二章》是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十二则讲述学习与做人道理的内容,给人以哲理启示。

本单元重点是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和精神上的启发,激发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热爱。

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重点培养学生一气呵成默读完全文的习惯;在学习《再塑生命的人》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揣摩关键语句来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学习《〈论语〉十二章》时,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

本单元写作的主题是“写人要抓住特点”,记叙文写作除了记事,离不开写人。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特点又表现在不同的细节中,蕴含在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中。

所以要想写好人物,学生就得留心生活、观察细节、体悟情感,才能在写作中把人物写“活”,表现出人物的独特之处。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1.积累生字词,背诵优美语句、经典章节以及儒家名言。

2.学习运用准确的动词、生动的形容词。

3.掌握默读方法,训练默读速度,在默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4.学习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关键语句理清文章内容及主旨的方法。

10.再塑生命的人 111.《论语》十二章 2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 2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2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知识梳理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知识梳理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知识梳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的主题为“人与自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单元共安排了4篇文章,分别是《草原》、《丝绸之路》、《大自然的语言》和《观鸟》。

这些文章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也有介绍历史文化的,还有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

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但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生字词、长句子等困难,需要教师给予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一些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可能不太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在写作方面,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但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2.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写作水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写作指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给予评价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便于学生跟读、模仿。

2.教学PPT:展示课文内容、重点字词、写作技巧等。

3.相关资料:介绍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4.写作练习纸:供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部编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备课【第三单元】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有的与学校生活密切相关。

有的反映家庭式的特殊教育,有的涉及整个少年时期的学习与实践。

这些内容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

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领悟。

每个人都从成长中走来,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但每个人的经历并不相同,因而拥有不同的成长体验,本单元的课文给正漫步在成长道路上的我们以莫大的鼓舞、激励、启迪和警示。

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本单元的几位作家,积累有关文学常识。

2、学习默读。

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

3、准确读写本单元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4、深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学习研读、揣摩、赏析含义深刻且富于情感的精彩语句。

2、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感知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

2、学习体验性阅读和多角度理解。

教学措施1、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

2、略读课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

3、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4、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单元教学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单元预习学案 2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课时论语十二章 1课时写作 2课时群文阅读 2课时复习课 1课时第三单元学习生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预习学案【总第课时】【教师寄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预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再塑生命的人》两篇文章,读准字音,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汇编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汇编

第三单元本单元教学大纲教学导航【主题分析】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

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领悟。

每个人都从成长中走来,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但每个人的经历并不相同,因而拥有不同的成长体验,本单元的课文给正漫步在成长道路上的我们以莫大的鼓舞、激励、启迪和警示。

【教学目标】1.了解本单元的几位作家,积累有关文学常识。

2.准确读写本单元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3.深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学习研读、揣摩、赏析含义深刻且富于情感的精彩语句,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感知能力。

2.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和多角度理解。

【教学指导】1.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2.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课时《再塑生命的人》 1课时《窃读记》 1课时《<论语>十二章》 2课时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导航【教学内容】课本第38—43页【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3.揣摩本文的语言。

4.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种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播撒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

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

今天我们来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童年的记忆。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2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2)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菜畦、石井栏。 (3)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如此生动、美 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 乐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 长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 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 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 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不被大人看得上眼的百草园, 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去探索它的奥秘。这当然是“我” 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了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他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 描写出来,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4)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爱? 鲁迅先生用色彩绚丽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百草园的可爱。多角度写景,色形声味 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 “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 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 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 桑椹、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 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妙。 (5)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把这百草园的可爱之景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 呢? 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活泼多姿。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 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 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 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结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 多姿。 (6)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心重、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作者曾对百草 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 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此才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7)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4.小结:第 2 自然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是写景的精彩之处。它描写了百 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 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请同学们注意作者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 法。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鲁迅及《朝花夕拾》。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境的写法;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3、学习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重、难点分析]1、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2、理解“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

3、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围绕教学重难点,采用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素材,把所学的方法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学会写作。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分析教材,准备PPT课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借助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语。

[说课]本文是作者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

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本文,课先分别品读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板块,然后分析两部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理解本文主旨,把握课文的结果技巧。

第一课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介绍作家作品;掌握字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3、分析“百草园”的内容。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童年是一首歌,节凑活泼欢快;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多姿。

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请你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

(学生活动)下河捉泥鳅,上树抓知了,采摘邻居家的花儿,偷尝隔壁家的枇杷,或是在树林间捉迷藏,在春天里放风筝……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体味童真与童趣。

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简介作家作品1、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

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而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