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通道用户界面设计技术综述.

合集下载

人机交互多通道人机交互ppt课件

人机交互多通道人机交互ppt课件
使用户利用多个通道以自然、串行/并行、 协作的方式进行人机对话
通过整合来自多个通道的、精确的和不 精确的输入来捕捉用户的交互意图,提 高人机交互的自然性和高效性
MMI




击键/指点 通
语音

眼神







2D/3D 多媒体信息
图5-1 多通道人机界面概念模型
应用例程
多通道用户界面研究的目标
互补性可能存在一个“优势通道 (Dominant Modality)”,并需要其他通道 予以辅助,例如,用语音直指(“This city”),则需鼠标在屏幕对象上指点
指派性
指派性是指某通道是完成特定交互任务唯 一途径的情形,即某通道必须被用于实现 特定交互任务而没有其他通道可以替代
指派性可分为两种情形
多通道用户界面主要关注人机界面中用 户向计算机输入信息以及计算机对用户 意图的理解
交互的自然性
使用户尽可能多地利用已有的日常技能与计算机 交互,降低认识负荷;
交互的高效性
使人机通讯信息交换吞吐量更大、形式更丰富, 发挥人机彼此不同的认知潜力;
与传统的用户界面特别是广泛流行的 WIMP/GUI兼容
交替而独立地使用不同的通道不是真正 意义上的多通道技术,必须允许充分地 并行、协作的通道配合关系
允许非精确的交互
人类语言本身就具有高度模糊性,人类 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并大量使用非精确 的信息交流
允许使用模糊的表达手段可以避免不必 要的认识负荷,有利于提高交互活动的 自然性和高效性
多通道人机交互技术主张以充分性代替 精确性
有关视踪原理和技术的研究 二是在使用这种交互方式后,人机界面的设计技术和原

多路径传输技术研究综述

多路径传输技术研究综述

多路径传输技术研究综述1. 多路径传输技术研究综述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多路径传输技术已经成为实现高效、可靠通信的关键手段。

多路径传输技术是指通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径同时传输数据信号,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鲁棒性和吞吐量。

在本综述中,我们将探讨多路径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多路径传输理论主要研究多路径传输系统中的信号干扰和噪声问题。

通过对多径信号的建模和分析,可以得出信道容量、误码率和信干比等关键性能指标。

这些指标为多路径传输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为了提高多路径传输系统的性能,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多路径传输算法。

这些算法包括:多径功率分配算法、多径定时同步算法和多径信道估计算法等。

这些算法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了多路径传输系统的优化。

多路径传输系统的实现需要解决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挑战,在硬件方面,需要设计高性能的天线、射频前端和基带处理模块。

在软件方面,需要开发高效的信号处理算法和通信协议。

多路径传输系统的实现还需要考虑系统的兼容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等因素。

多路径传输技术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卫星通信、无线局域网、车载网络和物联网等。

在卫星通信中,多路径传输技术可以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和可靠性;在无线局域网中,多路径传输技术可以实现多用户同时接入,提高网络容量;在车载网络中,多路径传输技术可以增强车辆间的通信能力,提高道路安全;在物联网中,多路径传输技术可以实现大量设备的互联互通,降低网络能耗。

多路径传输技术作为实现高效、可靠通信的关键手段,其研究和发展对于无线通信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增长,多路径传输技术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值得我们继续关注和研究。

1.1 多路径传输技术概述多路径传输技术是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实现高效数据传输的方法。

它通过在多个信道上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包,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系统容量。

多路径传输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利用无线信道的特性,如时变性、空间特性等,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

多媒体界面的设计

多媒体界面的设计

多媒体界面的设计汇报人:2023-12-28•引言•界面布局与设计•交互设计目录•内容与信息架构•设计原则与实践•设计工具与技术01引言主题介绍多媒体界面设计是指利用图形、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元素,为用户创造一个友好、易用的交互界面的过程。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界面设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教育、娱乐、商业等。

良好的多媒体界面设计可以提高用户体验,增强用户对产品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有效的多媒体界面设计可以引导用户快速了解产品功能和操作方式,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和满意度。

创新、独特的多媒体界面设计可以提升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为产品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设计的重要性02界面布局与设计1 2 3界面布局应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的元素和信息,突出核心内容,使用户能够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简洁明了保持界面布局的一致性,使用户在不同页面之间切换时能够快速适应,提高用户体验。

一致性通过合理的层级关系,将信息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使用户能够按照逻辑顺序浏览信息。

层次感界面布局图标和按钮应直观易懂,能够快速传达其功能和意义,避免用户猜测或尝试。

直观性统一风格大小与形状图标和按钮应保持统一的设计风格,与整体界面设计相协调,提高视觉效果。

根据使用场景和功能需求,合理设计图标和按钮的大小与形状,以满足用户操作习惯和视觉需求。

030201图标与按钮设计色彩能够表达情感和氛围,应根据界面主题和功能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提高用户体验。

情感表达字体选择应考虑易读性和可读性,确保用户在浏览信息时不会感到疲劳或难以阅读。

易读性色彩和字体应与品牌形象相符合,提升品牌认知度和形象。

品牌形象色彩与字体选择03交互设计通过平滑的动画效果实现页面之间的过渡,提高用户体验。

动画过渡在界面中加入动态元素,如飘动的图标、闪烁的光效等,以增强视觉效果。

动态元素通过交互动画实现用户与界面的互动,如按钮按下时的反馈动画。

交互动画动画效果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营造氛围,增强用户体验。

多点触控(Multi-Touch)屏幕技术综述

多点触控(Multi-Touch)屏幕技术综述

多点触控(Multi-Touch)屏幕技术综述摘要:随着iPhone等触控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日益火爆,人机互动领域成为新时尚热点,人们追求这种效果华丽、科技感强大的触控技术产品。

多点触控技术,支持复杂的姿势识别,通过手势操作,可以实现放大缩小图像等功能。

从此,人们可以甩开鼠标键盘,用双手就可以浏览图片、拖拽文件,甚至大玩游戏,一点一拨之间就轻松体验到充满科技乐趣的全新产品。

本文将从多点触控技术的定义,发展,当前应用,主要的研究方法分类和发展前景这几个发面对多点触控技术进行综述。

关键词:多点触控;Multi-touch;多通道交互技术1、多点触控(Multi-Touch)屏幕技术定义多点触控(又称多重触控、多点感应、多重感应,英译为Multi-touch或Multi-touch)是一项由电脑使用者透过数只手指达至图像应用控制的输入技术。

是采用人机交互技术与硬件设备共同实现的技术,能在没有传统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等)的情况下进行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操作[1]。

多点触控系统特点:1、多点触控是在同一显示界面上的多点或多用户的交互操作模式,摒弃了键盘、鼠标的单点操作方式。

2、用户可通过双手进行单点触摸,也可以以单击、双击、平移、按压、滚动以及旋转等不同手势触摸屏幕,实现随心所欲地操控,从而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对象的相关特征(文字、录像、图片、卫片、三维模拟等信息)。

3、可根据客户需求,订制相应的触控板,触摸软件以及多媒体系统;可以与专业图形软件配合使用。

2、多点触控(Multi-Touch)屏幕技术发展历史多点触控技术始于1982年由多伦多大学发明的感应食指指压的多点触控屏幕。

同年贝尔实验室发表了首份探讨触控技术的学术文献。

1984年,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一种能够以多于一只手控制改变画面的触屏。

同时上述于多伦多大学的一组开发人员终止了相关硬件技术的研发,把研发方向转移至软件及界面上,期望能接续贝尔实验室的研发工作。

人机交互地的综述

人机交互地的综述

人机交互综述1引言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HCI)是研究人、计算机以及它们间相互影响的技术。

而用户界面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对话接口,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机交互和用户界面有紧密的联系,但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强调的是技术和模型,后者是计算机的关键组成部分。

计算机是20世纪的一项伟大发明,它对21世纪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带来深刻影响。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不仅是处理器速度、存储器容量飞速提高的历史,也是不断改善人机交互技术的历史。

人机交互技术,如鼠标器、窗口系统、超文本、浏览器等已对计算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将继续影响全人类的生活。

人机交互技术是当前信息产业竞争的一个焦点,世界各国都将人机交互技术作为重点研究的一项关键技术。

美国总统信息技术顾问委员会的“21世纪的信息技术报告”中将“人机交互和信息管理”列为新世纪4项重点发展的信息技术(还包括软件、可伸缩信息基础设施、高端计算)之一,它的目标是研制“能听、能说、能理解人类语言的计算机”,并指出“现在美国40%以上的家庭拥有计算机,然而,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计算机仍然难以使用。

调查表明,由于不理解计算机正在做什么,用户浪费了12%以上的上机时间。

更好的人机交互将使计算机易于使用,并使使用者更愉快,因而可提高生产率。

考虑到现在经常使用计算机的人数多,研制这种计算机的回报将非常巨大。

最理想的是,人们可以和计算机交谈,而不像现在这样仅限于窗口、图标、鼠标,指针(WIMP)界面”。

微软中国(后改为亚洲)研究院从成立一开始,就将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作为其主要研究方向。

ACM图灵奖1992年获得者、微软研究院软件总工程师Butler Lampson在题为“二十一世纪的计算研究”报告中指出“计算机有三个作用:第一是模拟;第二是计算机可以帮助人们进行通信;第三个是互动,也就是与实际世界的交流”;“人们希望计算机能够看、听、讲,甚至比人做得更好,并能够进行实时处理”。

多媒体交互系统中的用户界面设计指南

多媒体交互系统中的用户界面设计指南

多媒体交互系统中的用户界面设计指南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交互系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普遍。

无论是在家庭娱乐领域、教育培训行业还是商业广告界,多媒体交互系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一个成功的多媒体交互系统,离不开一个用户友好、直观、易用的用户界面设计。

本文将为您介绍多媒体交互系统中的用户界面设计指南,希望能够对设计师们在这一领域中提供一些有用的指导。

1. 界面布局和导航1.1 易于理解的布局:用户界面应该以一种有逻辑性的方式来呈现信息,让用户能够轻松地找到自己所需的功能。

1.2 目录和导航栏:通过清晰的目录和导航栏,使用户能够快速浏览和访问系统中的不同功能和内容。

1.3 优化响应时间:保证系统的响应时间在可接受范围内,否则用户体验会大打折扣。

2. 图形和视觉设计2.1 一致的风格和颜色:为用户界面选择一致的风格和颜色,以增强用户对系统的可识别性和易用性。

2.2 合理使用图形元素:使用图形元素来凸显重要信息和功能,但要注意不要过度使用,以免造成混乱和视觉疲劳。

2.3 强调重点:通过对信息的大小、颜色、样式等方面的调整,强调重点,帮助用户更快地理解和使用系统。

3. 交互设计3.1 易于操作的控件:使用常见的交互控件,如按钮、输入框和滑块等,以使用户能够直观地操作系统。

3.2 简化输入过程:尽量减少用户的输入操作,可以通过默认设置或自动填充等技术简化输入过程。

3.3 反馈和提示:在用户操作时给予明确的反馈和提示,让用户知道他们的操作是否成功。

4. 多媒体元素使用4.1 视频和音频播放:确保视频和音频的播放控制按钮清晰可见,并提供音量控制和进度条等功能,以方便用户控制媒体的播放。

4.2 图片和图标:使用高清晰度的图片和有意义的图标,以增加用户对界面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4.3 动画和过渡效果:适量使用动画和过渡效果,以提高用户对界面的吸引力和可视化效果。

5. 可访问性和可用性5.1 考虑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用户界面设计应兼顾不同年龄、性别、能力、文化背景等用户群体的需求,确保其易用性和可访问性。

Altium+Designer+原理图和PCB多通道设计方法介绍-pkkong

Altium+Designer+原理图和PCB多通道设计方法介绍-pkkong

原理图和PCB多通道设计方法介绍Pk.kong 080827 qq:123175518 设计原理图和PCB的过程中,你是否遇到过多幅一模一样的电路,但是不得不重复设计?原理图显得繁复,可读性差。

而特别是在设计PCB,不得不重复布局,重复布线,不仅枯燥乏味而且也容易出错、或者电路不美观等等。

下面介绍一种专门针对这类电路的设计方法,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以上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里有点类似我们写程序的时候,把一段经常用的代码,封装为一个函数,减少重复劳动增加可读性。

首选给大家介绍,何谓多通道设计。

简单的说,多通道设计就是把重复电路的原理图当成一个原件,在另一张原理图里面重复使用。

下面介绍一个例子,在范例里面理解这个概念。

一个有16路mos管输出电路。

如下图是一路mos管电路:如果按照常规设计,在原理图里这个相同的电路不得不copy 16次,这样电路图必然巨大无比,而且十分难读。

下面用多通道设计试试。

把单路《mos管》电路设计好以后,咱们保存,然后在同一个工程下面新建一个空原理图。

打开新原理图,在里面做文章。

首先选择place-》sheet syombl。

激活该命令以后,在新原理图下拖动,将出现以绿色块。

如下图这个绿色块就是《mos管》电路的替代品了(也可以把他当中一个原件,或者一个函数入口)。

这个元件究竟是代表那张原理图呢?咱们先双击设置一下,双击出现如下界面:选择左下角filename 的…。

马上弹出choose document to reference界面,在多个电路图(这里只有一个,但很多情况有多个)里面选择你需要那个电路图,点ok。

顺便介绍下filename上面那个栏的designator:repeat(Mos,1,16)。

这个是干嘛的?聪明的你也许能猜到了。

Repeat就是重复mos这个原理图。

重复几次?就是从1-16,就是16次啦。

记住这里一点只能从1开始,不能从0开始。

在我们经常画总线的时候习惯性把总线设置为:0-7或者0-15。

210975341_智能汽车交互界面用户体验评估方法体系综述

210975341_智能汽车交互界面用户体验评估方法体系综述

包 装 工 程 第44卷 第6期12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3年3月收稿日期:2022–11–10谭浩,唐诗妍(湖南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长沙 410082)摘要:目的 对智能汽车人机界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总结归纳用户体验评估对象、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从学术的角度建立智能汽车交互界面用户体验评估方法体系。

方法 通过系统文献综述,对纳入系统综述的文献进行信息提取,从而得到基础数据;通过总结归纳的方式,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分析了汽车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对汽车交互界面用户体验设计与评估的影响,从评估对象、评估指标、评估方法三个方面总结智能汽车领域用户体验研究进展。

提出产品类型以及构成产品的产品要素(物理特征和虚拟要素)两个评估对象维度,基于人机系统优化层次重点阐述了安全、效能、感性体验三类评估指标,基于研究对象、方法属性和质量效率构建三个评估方法维度,为评估方法选择提供参考,并详细分析了不同研究中评估工具的应用。

最后总结评估对象、评估指标以及评估方法,形成该领域的方法体系。

结论 在智能汽车时代下,技术发展使汽车人机交互界面日趋复杂,用户体验评估被证明有利于提供反馈,以帮助开发者设计和改进产品并完成产品迭代。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为车辆开发人员提供有关如何进行成功的用户体验评估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智能汽车;人机交互;人机界面;用户体验评估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23)06-0012-13 DOI :10.19554/ki.1001-3563.2023.06.002User Experience Evaluation Methodology of Interactive Interface in Intelligent VehicleTAN Hao , TANG Shi-yan(School of Design,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ABSTRACT: The work aims to conduct systematic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human-machine interface (HMI) of intelligent vehicles, summarize the objects, metrics, and methods for evaluation of user experience (UX) to develop a methodology for UX of HMI in intelligent vehicles. System literature review (SLR) was conducted and information was extracted from literature included in the systematic review to obtain basic data and conduct analysis. The effect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lligent vehicles on UX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vehicle HMI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UX was summarized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included evaluation objects, evaluation metric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It put forward two dimensions of evaluation objects: product types and product elements (including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virtual elements), and emphatically elaborated three types of evaluation metrics (namely safety, performance, and experi-ence), based on the optimization layer of human-machine system. Three evaluation method dimensions were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attribute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s, which included research objects, the method attributes, and the quality -efficiency,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evaluation methods. Besides, the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tools in different studies was analyzed in detail. Finally, the objects, metrics and methods of evaluation were summarized.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t vehicles,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has increased the complexity of HMI. UX evaluation has been proved to be beneficial to provide feedback to help developers design and improve products and complete product itera-tions. This method can provide vehicle developers with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on how to conduct UX evaluation successfully.KEY WORDS: intelligent vehicle;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human-machine interface; user experience evaluation第44卷第6期 谭浩,等:智能汽车交互界面用户体验评估方法体系综述 13智能汽车正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机交互基础教程实验报告实验题目:多通道用户界面设计技术综述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姓名班级学号教师指导单位计算机软件学院日期教师评语教师签名:年月日成绩评定备注一、实验目的1) 了解常见的多通道用户界面2) 查找资料,熟悉一种多通道用户界面并写出综述二 、预备知识为适应目前和未来的计算机系统要求,人机界面应能支持时变媒体,实现三维、非精确及隐含的人机交互,而多通道人机界面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

80年代后期以来,多通道用户界面成为人机交互技术研究的崭新领域,在国内外受到高度重视。

综合采用视线、语音、手势等新的交互通道、设备和交互技术,使用户利用多个通道以自然、并行、协作的方式进行人机对话,通过整合来自多个通道的、精确的和不精确的输入来捕捉用户的交互意图,提高人机交互的自然性和高效性。

多通道用户界面主要关注人机界面中用户向计算机输入信息以及计算机对用户意图的理解,所要达到的目标可归纳为如下方面:1)交互的自然性MMI用户 手 嘴 … 眼手… 2D/3D 多媒体信息 应用例程 击键/指点 通 语音 道 眼神 整 … 合使用户尽可能多地利用已有的日常技能与计算机交互,降低认识负荷。

2)交互的高效性使人机通讯信息交换吞吐量更大、形式更丰富,发挥人机彼此不同的认知潜力。

3)与传统的用户界面特别是广泛流行的WIMP/GUI兼容。

(1) 多通道用户界面的基本特点1)使用多个感觉和效应通道2)允许非精确的交互3)三维和直接操纵4)交互的双向性5)交互的隐含性(2)涉及的主要技术1)多媒体使用多种表示媒体,如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使人机交互技术最终要向着更接近于人的自然方式发展,使计算机具有听觉和视觉,以更自然的方式与人交互。

多媒体技术引入了动画、音频、视频等动态媒体,大大丰富了计算机表现信息的形式,拓宽了计算机输出的带宽,提高了用户接受信息的效率,使人们可以得到更直观的信息,从而简化了用户的操作,扩展了应用范围。

2)虚拟现实又称虚拟环境,虚拟现实系统向用户提供沉浸和多感觉通道体验。

在虚拟现实中,人是主动参与者,复杂系统中可能有许多参与者共同在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的虚拟环境中协同工作。

虚拟现实系统具有三个重要特点:沉浸感、交互性、构想性。

3)眼动跟踪与视觉有关的人机交互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视线的控制。

如果能通过用户的视线盯着感兴趣的目标,计算机便“自动”将光标置于其上,人机交互将更为直接,也省去了上述交互过程中的大部分步骤。

4)手势识别一个简单的手势蕴涵着丰富的信息,人与人可以通过手势传达大量的信息,实现高速的通信。

将手势运用于计算机能够很好地改善人机交互的效率。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笼统地认为手势是人的上肢(包括手臂、手和手指)的运动状态。

5)三维输入许多应用(如虚拟现实系统)需要三维空间定位技术,三维空间控制器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六个自由度,分别描述三维对象的宽度、深度、高度、俯仰角、转动角、偏转角。

通过控制这六个参数,用户可以在屏幕上平移三维对象或光标,也可沿三个坐标轴转动三维对象。

在三维用户交互中必须便于用户在三维空间中观察、比较、操作、改变三维空间的状态。

6)语音识别语音识别是计算机通过识别和理解过程把语音信号转变为相应的文本文件或命令的技术。

语音识别又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与声学、语音学、语言学、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紧密相连。

7)表情识别面部表情是人体语言的一部分。

人的面部表情不是孤立的,它与情绪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的各种情绪变化以及对冷热的感觉都是非常复杂的高级神经活动,如何感知、记录、识别这些变化过程是表情识别的关键。

8)手写识别发展手写识别技术并嵌入到各种设备中,将是手写识别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联机手写识别技术的优点是不需专门学习与训练、不必记忆编码规则、安装后即可手写输入汉字,是最简单方便的输入方式。

同时符合人的书写习惯,可以一面思考、一面书写,不会打断思维的连续性,是最自然的输入方式。

9)数字墨水数字墨水是一种新的人机界面技术,它借鉴手写识别技术的同时,克服了它的许多局限性。

数字墨水在数学上是通过三阶贝塞尔曲线来描述笔输入的笔迹,它的记录格式与图像和文本格式都不同。

这种存储方式使得数字墨水文件的大小很小,从而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存储。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实验内容要求上网查找资料,熟悉一种多通道用户界面并写出综述,可以是眼动跟踪、手势识别、三维输入、语音识别、表情识别、手写识别等。

(2)实验步骤1)借助图书馆的中英文参考文献资料以及网络,确定出一种多通道用户界面;2)完成对该多通道用户界面的综述(包括定义、发展历史、当前的应用、主要的研究方法分类、以及发展前景以及中英文参考文献(至少各5篇))噪音环境下的语音识别1.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对人们的帮助越来越大,成为了人们不可缺少的好助手,但是一直以来人们都是通过键盘、鼠标等和它进行通信,这限制了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更限制了消费人群。

为了能让多数人甚至是残疾人都能使用计算机,让计算机能听懂人的语言,理解人们的意图,人们开始了对语音识别的研究.语音识别是语音学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和认知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等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2.语音识别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2.1国外语音识别的发展状况国外的语音识别是从1952年贝尔实验室的Davis等人研制的特定说话人孤立数字识别系统开始的。

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很多研究者开发了相关的特殊硬件来进行语音识别RCA实验室的Martin等人为解决语音信号时间尺度不统一的问题,开发了一系列的时问归正方法,明显地改善了识别性能。

与此同时,苏联的Vmtsyuk提出了采用动态规划方法解决两个语音的时闻对准问题,这是动态时间弯折算法DTW(dymmic time warping)的基础,也是其连续词识别算法的初级版。

20世纪70年代,人工智能技术走入语音识别的研究中来.人们对语音识别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线性预测编码技术也被扩展应用到语音识别中,DTw也基本成熟。

20世纪80年代,语音识别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识别算法从模式匹配技术转向基于统计模型的技术,更多地追求从整体统计的角度来建立最佳的语音识别系统。

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删)技术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技术。

删的研究使大词汇量连续语音识别系统的开发成为可能。

20世纪90年代,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也被应用到语音识别的研究中,并使相应的研究工作在模型的细化、参数的提取和优化以及系统的自适应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关键性的进展,此时,语音识别技术进一步成熟,并走向实用。

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已经IBM、Microsoft、 Apple、AT&T、Nrr等著名公司都为语音识别系统的实用化开发研究投以巨资。

当今,基于HMM和ANN 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而一些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方面的新技术也被应用到语音识别过程中,如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技术、进化算法(evolutionary computation)技术等。

2.2国内语音识别的发展状况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有人尝试用电子管电路进行元音识别,到70年代才由中科院声学所开始进行计算机语音识别的研究.80年代开始,很多学者和单位参与到语音识别的研究中来,也开展了从最初的特定人、小词汇量孤立词识别,到非特定人、大词汇量连续语音识别的研究工作.80年代末,以汉语全音节识别作为主攻方向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一些汉语语音输入系统已经向实用化迈进。

90年代j四达技术开发中心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推出了具有自然语言理解能力的新产品.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清华大学和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单位在汉语听写机原理样机的研制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经过60多年的发展,语音识别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对于语音识别的研究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在实验室环境下能达到很好的识别效果。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噪声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使语音识别系统的性能大幅度下降,很难达到让人满意的效果。

因此,对噪声环境下的语音识别的研究有着异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解决噪声环境下,识别语音的特征参数和模叛库中的特征不匹配的问题我们必须想办法消除噪声对语音特征参数的影响,根据语音识别过程可知,有以下三种方法:(1)假定语音模板和背景噪声无关,即无论是清晰语音还是带噪语音,都用同一套模板来识别.在这种情况下,重点在识别阶段,从带噪语音中提取出抗噪的特征参数或者采取抗噪声的失真测度.(2)在语音的识别阶段,语音识别系统加一个前端处理,从带噪语音中提取出纯净语音,然后再提取语音的特征参数.这种方法被称为语音增强。

(3)在语音识别阶段,根据识别现场的环境噪声对语音模板进行变换,使之接近根据现场带噪语音训练而成的语音模板.这种方法称为语音模板的噪声补偿.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消除噪声,我们首先要了解噪声。

根据噪声对语音频谱的干扰方式不同可以把噪声分为加性噪声和乘性噪声两类.2.3语音增强方法由于噪声的种类很多,特性并不完全相同,因此针对各类噪声必须采取不同的语音增强方法。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加性噪声的模型上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语音增强算法,总的来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时域方法,例如基于参数和模型的方法[ 3~4 ] 、子空间的方法[ 5~6 ]等;第二类是频域方法,例如减谱法[ 7~9 ] 、自适应滤波法[ 11 ] ,以及基于马尔可夫模型滤波方法[ 12 ]等;第三类是其它方法,例如小波变换法、听觉掩蔽法等。

2.4 时域方法1. 基于参数和模型的方法。

基于参数和模型的方法通常有两大类[ 10 ] :分析合成法和利用滤波器进行滤波处理的方法。

前者是把声道模型看作一个全极点滤波器,采用线性预测分析得到滤波器的参数。

通过从带噪语音中准确估计模型的参数来合成干净的语音,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如何从带噪语音中准确地估计语音模型的参数(包括激励参数和声道参数) 。

后者则是考虑到激励参数难以准确估计,采用只利用声道参数构造滤波器进行滤波处理。

而在低信噪比下,很难对模型参数进行准确估计,并且此类方法往往因需要迭代而增加算法的复杂度。

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也会把两者合并在一起相互补充。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最大后验概率估计法最大后验概率估计法是把语音看作一个全极点的模型,首先依据最大后验概率准则估计LPC线性预测参数,然后根据LPC参数的功率谱来构造一个非因果的维纳滤波器对带噪语音信号进行滤波,通过多次迭代直到满足预先设定的阈值为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