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仪器分析》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仪器分析》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第二章电化学分析法

1.电极电位是否是电极表面与电解质溶液之间的电位差?单个电极的电位能否测量?

答:电极电位是电极表面与电解质溶液之间的电位差. 就目前为止,单个电极的电位不能测量.

2. 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离子活度时,若使用标准加入法,试用一种最简单方法求出电极响应的实际斜率。

答:标准加入法

3. 根据1976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UPAC)推荐,离子选择性电极可分为几类?请举例说明。

答:三类:晶体膜电极;.非晶体膜电极;敏化电极;

4. 电极电位和电池电动势有何不同?

答:电池电动势等于阴极电极电位减去阳极电极电位

5.简述一般玻璃电极的构造和作用原理。

答:玻璃电极下端是由特殊成分的玻璃吹制而成的球状薄膜,膜的厚度为30~100 μm。玻璃管内装有pH值为一定的内参比溶液,通常为0.1 mol/LHCl溶液,其中插入Ag-AgCl 电极作为内参比电极。敏感的玻璃膜是电极对H+,Na+,K+等产生电位响应的关键。它的化学组成对电极的性质有很大的影响。石英是纯SiO2结构,它没有可供离子交换的电荷点,所以没有响应离子的功能。当加入Na2O后就成了玻璃。它使部分硅-氧键断裂,生成固定的带负电荷的硅-氧骨架,正离子Na+就可能在骨架的网络中活动。电荷的传导也由Na+来担任。当玻璃电极与水溶液接触时,原来骨架中的Na+与水中H+发生交换反应,形成水化层。即

-+

+

+

+

+

-

Na

G

H

=

G

+Na

H

上式中,G代表玻璃骨架。由图可知,在水中浸泡后的玻璃膜由三部分组成,即两个水化层和一个干玻璃层。在水化层中,由于硅氧结构与H+的键合强度远远大于它与钠离子的强度,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水化层表面钠离子点位基本上全被氢离子所占有。在水化层中

H +的扩散速度较快,电阻较小,由水化层到干玻璃层,氢离子的数目渐次减少,钠离子数

目相应地增加。

6.计算[OH –] = 0.05 mol/L ,p (O 2)=1.0×103 Pa 时,氧电极的电极电势,已知O 2

+2H 2O+4e= 4OH –

,φθ=0.40 V 。 解:根据能斯特方程

()ln (Re )

RT a Ox nF a d θ??=+ 代入数据计算得?=0.438V 7. 试从有关电对的电极电势,如?θ(Sn 2+/Sn )、?θ(Sn 4+/Sn 2+)及?θ

(O 2/H 2O ),说

明为什么常在SnCl 2溶液加入少量纯锡粒以防止Sn 2+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

答:?θ值较大的电对中的氧化态物质能和?θ值较小的电对中的还原态物质反应。所以

在SnCl2溶液加入少量纯锡粒以防止Sn2+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

8. 下列电池反应中,当[Cu2+]为何值时,该原电池电动势为零

Ni(s) + Cu 2+(aq) → Ni2+(1.0mol/L )+Cu(s)

答: ?(+)=φθ(Cu 2+/Cu)+(0.0592/2) lgc(Cu 2+)=0.3402+(0.0592/2) lgc(Cu 2+)

?(-)=?θ(Ni 2+/Ni)=-0.23V

E=?(+)-?(-)=0 即0.3402+(0.0592/2) lgc(Cu 2+)=-0.23

所以c(Cu 2+)= 4.69?10-20

9.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电池正极所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

(2)?θ值越大则电对中氧化态物质的氧化能力越强;

(3)?θ值越小则电对中还原态物质的还原能力越弱;

(4)电对中氧化态物质的氧化能力越强则其还原态物质的还原能力越强。

答:正确的是(2)

10. 由标准钴电极和标准氯电极组成原电池,测得其电动势为1.63 V ,此时钴电极为

负极。现已知氯的标准电极电势为+1.36 V ,问:

(1)此电池反应的方向如何?

解:氯被还原,钴被氧化

(2)钴标准电极的电极电势是多少(不查表)?

解:-0.27 V

(3)当氯气的压力增大或减小时,电池的电动势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当氯气的压力增大,电池的电动势增大

(4)当Co 2+

离子浓度降低到0.1 mol/L 时,电池的电动势将如何变化?

答:电池的电动势增大

11. 下述电池中溶液,pH = 9.18时,测得电动势为0.418 V ,若换一个未知溶液,测得

电动势为0.312 V ,计算未知溶液的pH 值。 玻璃电极)(H x s a a 或+饱和甘汞电极 答:根据pH 的实用定义公式:F

/RT .E E 3032s x pHs pHx -+=, 代入数据得 pH=7.39

12. 将ClO 4-

离子选择性电极插入50.00 mL 某高氯酸盐待测溶液,与饱和甘汞电极(为

负极)组成电池,测得电动势为358.7 mV ;加入1.00 mL 、0.0500 mol /L NaClO 4标准溶液

后,电动势变成346.1 mV 。求待测溶液中ClO 4-浓度。 答:根据/0.059(101)s s

x n E x c V c V ±?=-,代入数据

C x =1.50?10-3mol/L

13. 将钙离子选择电极和饱和甘汞电极插入100.00mL 水样中,用直接电位法测定水样

中的Ca 2+。25℃时,测得钙离子电极电位为-0.0619V(对SCE),加入0.0731mol/L 的Ca(NO 3)2

标准溶液1.00 mL ,搅拌平衡后,测得钙离子电极电位为-0.0483 V(对SCE)。试计算原水样

中的Ca 2+浓度?

答:由标准加入法计算公式

S=0.059/2

Δc=(Vs cs)/V o=1.00×0.0731/100

ΔE=-0.0483-(-0.0619)=0.0619-0.0483=0.0136 V

cx =Δc(10ΔE/s -1)-1=7.31×10-4(100.461-1)-

1 =7.31×10-4× 0.529=3.87× 10-

4 mol/L 试样中Ca 2+ 的浓度为3.87×10-4mol/L 。

14. 下表是用0.1250 mol /L NaOH 溶液电位滴定50.00 mL 某一元弱酸的数据。

体积

mL

pH 体积 mL pH 体积 mL pH 0.00

2.40 36.00 4.76 40.08 10.00 4.00

2.86 39.20 5.50 40.80 11.00 8.00

3.21 39.92 6.57 41.60 11.24 20.00

3.81 40.00 8.25

(1)绘制滴定曲线;(2)从滴定曲线上求出滴定终点的pH 值;(3)计算弱酸的浓度。

答:根据已知数据绘制滴定曲线,(1)(2)略,当体积为40.00mL 时,达到滴定终点,pH 为

8.25

(3)一元弱酸浓度计算如下:

C 样=(CV )NaOH /V 样=0.1250?40.00/50.00=0.1mol/L

15. 测定尿中含钙量,常将24 h 尿样浓缩到较小的体积后,采用KMnO 4间接法测定。如果

滴定生成的CaC 2O 4需用0.08554 mol /L KMnO 4溶液27.50 mL 完成滴定,计算24 h 尿样钙

含量。

答:Ca 2+ +C 2O 42-→CaC 2O 4

n(MnO 4-)=2/5 n(C 2O 42-)= )

(2)(5Ca M Ca m m(Ca)=25c(MnO 4-)V(MnO 4-)M(Ca)= 2

5?0.08554?27.50?10-3?40.08=0.2357g

2+

2+424222MnO +5C O +16H 2Mn 10CO 8H O --=++

第三章极谱与伏安分析法

1.在极谱分析中干扰电流有哪些?如何消除?

答:(1)残余电流:电解电流是由于残留在溶液中的的氧和易还原的微量杂质引起的,如溶解在水中的微量氧气、及水和试剂中存在的极微量的金属离子(如铜、铁离子等),都可以引起残余电流。当使用的水和试剂都很纯时,电解电流是很微小的,因此在分析微量组分时,要十分注意水和试剂的纯度。

(2)迁移电流:迁移电流的大小与被测离子的浓度之间无一定的比例关系,干扰被测离子的测定,所以必须消除。消除的办法是在试液中加入大量的强电解质,例如KCl,它在溶液中电离成为大量的正、负离子,正极的静电引力对溶液中所有的负离子都有作用,负极的静电引力对溶液中所有的正离子都有作用,分散了静电引力对被测离子的作用力,使到微量被测离子的静电引力大大减弱,从而消除了迁移电流的影响。

(3)极谱极大:抑制极大的最常用的方法是在测定溶液中加入少量的表面活性物质,如动物胶、聚乙烯醇或TritonX-100等,就可抑制极大而得到正常的极谱波。这些表面活性物质被称为极大抑制剂。应该注意,加入的抑制剂的用量要少,例如加入的动物胶的量一般不超过0.01﹪,否则,会降低扩散系数,影响扩散电流,甚至会引起极谱波的变形。

(4)氧波:除氧方法有以下两种:

①通入对极谱分析无干扰的惰性气体。

一般可将N2、H2、或CO2通入溶液中约10 min达到除氧目的。N2和H2可用于所有溶液,而CO2只能用于酸性溶液。

②化学法除氧。

例如,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可加入SO32ˉ除去溶液中的溶解氧;在pH为3.5~8.5的溶液中,可加入抗坏血酸除氧;在强酸性溶液中,可加入Na2CO3产生CO2;加入纯铁粉或硫酸亚铁产生H2以除氧。

(5)氢波: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为降低,氢离子在更负的电位下才开始还原,因此氢波的干扰作用大大减少。

(6)前波:最常遇到的前波干扰有铜(Ⅱ)波和铁(Ⅲ)波。铜(Ⅱ)波的消除可以用电解法或化学法将铜分离出去;在酸性溶液中,可加入铁粉将二价铜还原为金属铜析出。铁(Ⅲ)波的消除可在酸性溶液中加入铁粉、抗坏血酸或羟胺等还原剂将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或在碱性溶液中使三价铁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从而消除干扰。

(7)叠波:一般可采取如下方法消除叠波干扰:

①加入适当的络合剂,改变极谱波的半波电位使波分开。

②采用适当的化学方法除去干扰物质,或改变价态达到消除干扰目的。

2.残余电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对极谱分析有什么影响?

答:在极谱分析中,外加电压虽未达到待测物质的分解电位,但仍有一微小电流通过溶液,这种电流称为残余电流。

3.在极谱分析中影响扩散电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测定中如何注意这些影响因素?

答:温度的影响;溶液组成的影响;毛细管特性的影响

4.极谱分析用作定量分析的依据是什么?有哪几种定量方法?如何进行?

答:从尤考维奇(Ilkovic)方程式可知,当其他各项因素不变时,极限扩散电流与被测物质的浓度成正比,这是极谱定量分析的基础。

定量方法有直接比较法;工作曲线法;标准溶液加入法

5.简单金属离子的极谱波方程式在极谱分析中有什么实用意义?

答:半波电位可根据极谱波方程式用作图法求得,根据对数图,不但可以准确测量半波电位,而且可求得电极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数。还可判别极谱波的可逆性。

6.为什么要提出脉冲极谱法?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脉冲极谱法具有灵敏度高、分辨能力强以及较强的抗前放电物质能力等优点。

7.极谱法测定水样中的铅,取水样25.0 mL,测得扩散电流为1.86 μA。然后在同样条件下,加入2.12×10-3 mol/L的铅标准溶液5.00 mL,测得其混合溶液的扩散电流为5.27 μA,求水样中铅离子浓度?

答:由将数据代入得C = 1.77×10-3 mol/L

8.某金属离子在盐酸介质中能产生一可逆的极谱还原波。分析测得其极限扩散电流为44.8μA,半波电位为-0.750 V,电极电位-0.726 V处对应的扩散电流为6.000 μA.试求该

金属离子的电极反应电子数。

答:从尤考维奇方程式可知,当其他各项因素不变时,极限扩散电流与被测物质的浓度成正比,根据金属离子的极谱波方程式:

E de=E1/2+(RT/nF)㏑(i d-i)/i

代入数据n=1.99≈2

第四章电解和库仑分析法

1.以电解法分析金属离子时,为什么要控制阴极的电位?

答:由于在电解过程中,待测金属离子浓度随着电解的延续不断下降,因此阴极电位在不断发生变化,阳极电位和电流亦在改变。因此在电位控制中,借控制外加电压来进行电解,往往是困难的。为了用电解法对金属离子进行分离、分析,较精密的办法是控制阴极电位。

2.库仑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根据法拉第电解定律,在电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与通过该体系的电量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测量电解时通过的电量来计算反应物质的质量,这即为库仑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3.为什么在库仑分析中要保证说电流效率100%?在库仑分析中用什么方法保证电流效率达到100%?

答:由于在库仑分析法中是根据通过体系的电量与反应物质之间的定量关系来计算反应物质的质量的,因此必须保证电流效率100%地用于反应物的单纯电极反应。

可以通过控制电位库仑分析和恒电流库仑滴定两种方式保证电流效率达到100%。

4.为什么恒电流库仑分析法又称库仑滴定法?

答:这种方法是往试液中加入适当的辅助剂后,以一定强度的恒定电流进行电解。由电极反应产生一种“滴定剂”,该滴定剂与待测物质迅速按照化学计量作用,反应完全时,根据所消耗的电量及化学反应的计量关系,可求出待测物的含量。该方法类似滴定分析法,其滴定剂由电解产生,所以恒电流库仑分析法又称恒电流滴定分析法,简称库仑滴定法。

5.在控制电位库仑分析法和恒电流库仑滴定中,是如何测得电荷量的?

答:在控制电位库仑分析法中,是用精密库仑计来测定电量的.

在恒电流库仑滴定中,由于电流是恒定的,因而通过精确测定电解进行的时间及电流强度,即可计算出电量。

6.试说明用库仑法测定As(Ⅲ)时,双铂指示电极指示电解终点的原理。

解:在电解到达终点之前,溶液中有As(V)/ As(III),因为它是不可逆为不可逆电对,因此在指示电极上外加一个小电压(10~200mV)时不产生电流,当到达电解终点时,溶液中出现2I-/I2可逆电对,因此在指示电极上产生电流,指示终点到达。

7.将含有Cd和Zn的矿样1.06g完全溶解后,在氨性溶液中用汞阴极沉积。当阴极电位维持在﹣0.95V(vs.SCE)时,只有Cd沉积,在该电位下电流趋近于零时,与电解池串联的氢氧库仑计收集到混合气体的体积为44.61mL(25℃,101 325Pa)。在﹣1.3V时,Zn2+还原,与上述条件相同,当Zn电解完全时,收集到的氢氧混合气体为31.30 mL。求该矿中Cd和Zn的质量分数。

解:依据:m=VM/(0.1741×96485n)

所以Cd %=m Cd/1.06=44.61×112/(0.1741×96485×2×1.06)=14.03%

Zn %= m Zn /1.06=31.30×65/(0.1741×96485×2×1.06)=5.71%

8.取某含酸试样10.00mL,用电解产生的OH-进行库仑滴定,经246s后到达终点。在滴定过程中,电流通过一个100Ω的电阻降为0.849V。试计算试样中H +的浓度。

解:依据:Q=it=V/R×t=0.849/100×246=2.088(C);

所以Q/F=2.088/96485=2.16×10-4 mol/L

故:[H+]=2.16×10-4 mol/L×10/1000=2.16×10﹣3mol·L﹣1

9.将9.14mg纯苦味碱(M苦味碱=228.93g·mol-1)试样以1mol·L﹣1HCL完全溶解后,全部移入汞阴极池中,用恒电位库仑法[0.65V(vs.SCE)]进行电解。当电解完全,与电解池相/串联的库仑计求得的电荷量为65.7C,求此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n?

解:根据m= MQ/n F可得:

n = MQ/ mF=228.93×65.7/(9.14×10-3×96485)=17

10.欲测水中钙的含量,于一预先加有过量Hg(NH3)Y2-和少量铬黑T(做指示剂的)50mL 氨性试样中,用汞阴极经0.018A的恒电流电解3.5min到达终点(以Pt片为阳极)(1)写出工作电极和辅助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

(2)计算每毫升的水样中含有CaCO3多少毫克。

(3)辅助电极要不要隔离?为什么?

NH +2e-=Hg+2NH3+HY3- (工作电极) 解:(1)Hg(NH3)Y2-+

4

H20-2e-=1/2O2+2H+(辅助电极)

(2)m=Mit/nF=100×0.018×3.5×60/(2×96485)=1.96×10-3g

p=1.96/56=0.039(mg/mL)

(3)要隔离。若不隔离,辅助电极上电解出来的H+将影响溶液的pH值,从而影响Ca2+和HY3-配合反应的完全和指示剂的变色。

第五章气相色谱分析法

1.简要说明气相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答:借在两相间分配原理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气相色谱就是根据组分与固定相与流动相的亲和力不同而实现分离。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不断进行溶解、挥发(气液色谱),或吸附、解吸过程而相互分离,然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

2.气相色谱仪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件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气相色谱仪的分离原理:当混合物随流动相流经色谱柱时,与柱中的固定相发生作用(溶解、吸附等),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理化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发生作用的大小、强弱不同,在同一推动力作用下,各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滞留时间不同,从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按一定顺序从柱中流出。

气相色谱仪一般由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和记录与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气路系统的作用:为色谱分析提供纯净、连续的气流。

进样系统的作用:进样并将分析样品瞬间汽化为蒸气而被载气带入色谱柱。

分离系统的作用:使样品分离开。

检测系统的作用:把从色谱柱流出的各个组分的浓度(或质量)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记录与数据处理系统的作用:把由检测器检测的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后由记录仪记录和进行数据处理。

3.试述热导、氢火焰离子化和电子捕获检测器的基本原理,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热导检测器是基于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热导系数。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稳定性好,灵敏度适宜,线性范围宽。

电子捕获检测器是基于响应信号与载气中组分的瞬间浓度呈线性关系,峰面积与载气流速成反比。它的特点是高选择性,高灵敏度。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基于响应信号与单位时间内进入检测器组分的质量呈线性关系,而与组分在载气中的浓度无关,峰面积不受载气流速影响。它的特点是死体积小,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响应快,线性范围宽。

4.当下列参数改变时: (1)柱长增加,(2)固定相量增加,(3)流动相流速减小,(4)相比增

大,是否会引起分配比的变化?为什么?

答: k'=K/β,而β=V M/V S ,分配比除了与组分,两相的性质,柱温,柱压有关外,还与相比有关,而与流动相流速,柱长无关。

故:(1)不变化,(2)增加,(3)不改变,(4)减小

5.当下列参数改变时:(1)柱长缩短,(2)固定相改变,(3)流动相流速增加,(4)相比减少,

是否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为什么?

答:固定相改变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因为分配系数只与组分的性质及固定相与流动相的性质有关。所以

(1)柱长缩短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

(2)固定相改变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

(3)流动相流速增加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

(4)相比减少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

6.当下述参数改变时: (1)增大分配比,(2) 流动相速度增加, (3)减小相比, (4) 提高

柱温,是否会使色谱峰变窄?为什么?

答:(1)保留时间延长,峰形变宽;

(2)保留时间缩短,峰形变窄;

(3)保留时间延长,峰形变宽;

(4)保留时间缩短,峰形变窄。

7.为什么可用分离度R 作为色谱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

答: (2)(1)

121/2()R R t t R Y Y -=+

分离度同时体现了选择性与柱效能,即热力学因素和动力学因素,将实现分离的可能性

与现实性结合了起来。

8.试述“相似相溶”原理应用于固定液选择的合理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答:样品混合物能否在色谱上实现分离,主要取决于组分与两相亲和力的差别,及固定

液的性质。组分与固定液性质越相近,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越强。

根据此规律:

(1)分离非极性物质一般选用非极性固定液,这时试样中各组分按沸点次序先后流出色

谱柱,沸点低的先出峰,沸点高的后出峰。

(2)分离极性物质,选用极性固定液,这时试样中各组分主要按极性顺序分离,极性小

的先流出色谱柱,极性大的后流出色谱柱。

(3)分离非极性和极性混合物时,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这时非极性组分先出峰,极性

组分(或易被极化的组分)后出峰。

(4)对于能形成氢键的试样、如醉、酚、胺和水等的分离。一般选择极性的或是氢键型

的固定液,这时试样中各组分按与固定液分子间形成氢键的能力大小先后流出,不易形成氢

键的先流出,最易形成氢键的最后流出。

(5)对于复杂的难分离的物质可以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固定液。

以上讨论的仅是对固定液的大致的选择原则,应用时有一定的局限性。事实上在色谱柱

中的作用是较复杂的,因此固定液酌选择应主要靠实践。

9.色谱定性的依据是什么?主要有哪些定性方法?

答:根据组分在色谱柱中保留值的不同进行定性。

主要的定性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根据色谱保留值进行定性

(2)利用相对保留值r21进行定性

(3)混合进样

(4)多柱法

(5)保留指数法

(6)联用技术

(7)利用选择性检测器

10.在一根2 m 长的色谱柱上,分析一个混合物,得到以下数据:苯、甲苯、及乙苯的保

留时间分别为1′20″, 2′2″及3′1″;半峰宽为0.211cm, 0.291cm, 0.409cm ,已知记

录纸速为1200mm.h -1

, 求色谱柱对每种组分的理论塔板数及塔板高度。

解:三种组分保留值用记录纸上的距离表示时为:

苯: (1+20/60)×[(1200/10)/60]=2.67cm

甲苯:(2+2/60) ×[(1200/10)/60]=4.07cm

乙苯: (3+1/60) ×[(1200/10)/60]=6.03cm

11. 分析某种试样时,两个组分的相对保留值r 21=1.11, 柱的有效塔板高度H=1mm ,需

要多长的色谱柱才能完全分离?

解:根据公式

212121211111()=()44r r L R n r H r --=??有效有效

得L=3.67 m

12. 已知记录仪的灵敏度为0.658mV.cm -1,记录纸速为2cm.min -1

,载气流速为F 0=68mL.min -1

,进样量12℃时0.5mL 饱和苯蒸气,其质量经计算为0.11mg ,得到的色谱峰的实

测面积为3.84cm 2.求该检测器的灵敏度。

解:∵10

2c AF S c m =

∴S=(0.658×3.84×68)/(2×0.11)=780.99 mV ?mL? mg -1

13.某一气相色谱柱,速率方程中A, B, C 的值分别为0.15cm, 0.36cm 2.s -1和4.3 ×10-2

s ,

计算最佳流速和最小塔板高度。

解:u opt = (B/C)1/2 =(0.36/4.3 ×10-2)1/2=2.89cm.s -1

H min = A + 2(BC)1/2 = 0.15 + 2 ×(0.36 ×4.3 ×10-2)1/2 = 0.40cm

14. 有一A 、B 、C 三组分的混合物,经色谱分离后其保留时间分别为:t R (A )=4.5min ,t R (B )=7.5min ,t R (C )=10.4min ,t M =1.4min ,求:(1)B 对A 的相对保

留值;(2)C 对B 的相对保留值;(3)B 组分在此柱中的容量因子是多少?

解:(1) γB,A =t 'R(B)/ t 'R(A)= (7.5-1.4)/(4.5-1.4)=1.97

(2) γC,B =t 'R(C)/ t 'R(B)= (10.4-1.4)/(7.5-1.4)=1.48

(3) k 'B = t 'R(B)/t M =(7.5-1.4)/1.4=4.36

15.丙烯和丁烯的混合物进入气相色谱柱得到如下数据:

组分

保留时间/min 峰宽/min 空气

丙烯

丁烯 0.5 3.5 4.8 0.2 0.8 1.0

计算:(1)丁烯在这根柱上的分配比是多少?

(2)丙烯和丁烯的分离度是多少?

解: (1)k 丁烯= t 'R(丁烯)/t M =(4.8-0.5)/0.5=8.6

(2) R = [t R(丁烯)-t R(丙烯)]×2/(Y 丁烯+Y 丙烯)=(4.8-3.5) ×2/(1.0+0.8) =1.44

16.已知在混合酚试样中仅含有苯酚、0-甲酚、m-甲酚、p-甲酚四种组分,经乙酰化处理后,测得色谱图,从图上测得各组分的峰高、半峰宽以及测得相对校对因子分别如下:

化合物

苯酚 0-甲酚 m-甲酚 p-甲酚 峰高/mm

半峰宽/mm

相对校正因子(f ) 64.0 1.94 0.85 104.1 2.40 0.95 89.2 2.85 1.03 70.0 3.22 1.00

求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解:w 1= A 1f 1/(A 1f 1+ A 2f 2+A 3f 3+A 4f 4)

=64.0×1.94×0.85/(64.0×1.94×0.85+104.1×2.40×0.95+89.2×2.85×1.03+7

0.0×3.22×1.00)=105.54/830.13=12.72%

同理:w 2=237.35/830.13=28.59%

w 3=261.85/830.13=31.54%

w 4=225.40/830.13=27.15%

17.有一试样含甲酸、乙酸、丙酸及不少水、苯等物质,称取此试样1.055g 。以环己酮作内标,称取环己酮0.1907g ,加到试样中,混合均匀后进样,得如下数据:

化合物

甲酸 乙酸 环己酮 丙酮 峰面积/cm 2

相对校正因子(f ) 14.8 3.83 72.6 1.78 133 1.00 42.4 1.07

求甲酸、乙酸和丙酸的质量分数。

解:根据公式

由于以环己酮作内标 所以w i =A i f i m s /( A s f s m)

w 甲酸=14.8×3.83×0.1907/(133×1.00×1.055)=7.70%

w 乙酸=72.6×1.78×0.1907/(133×1.00×1.055)=17.56%

w 丙酸=42.4×1.07×0.1907/(133×1.00×1.055)=6.17%

第六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

1.高效液相色谱仪一般分为几部分?

答:由流动相输送系统、进样系统、色谱分离系统、检测记录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2.高效液相色谱仪高压输液泵应具备什么性能?

答:高效液相色谱仪高压输液泵应具备:无脉动、流量恒定、流量可以自由调节、耐

高压、耐腐蚀及适于梯度洗脱等。

100%100%i i i s i s s m A f m m A f m ω=?=??

3.在液相色谱中,提高柱效的途径有哪些?其中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

答:液相色谱中提高柱效的途径主要有:

①提高柱内填料装填的均匀性;

②改进固定相:减小粒度,选择薄壳形担体;

③选用低粘度的流动相;

④增加柱长,或梯度洗脱等。

其中,减小粒度是最有效的途径。

4.选择流动相应注意什么?

答:流动相选择的一般要求

①化学惰性好。如液-液分配色谱中用作流动相的溶剂应与固定相不互溶,高纯度,以防所含微量杂质在柱中积累,引起柱性能的改变。液固色谱中,硅胶吸附剂不能用碱性溶剂(如胺类);氧化铝吸附剂不能用酸性溶剂。

②选用的溶剂性能应与所使用的检测器相互匹配。如使用紫外吸收检测器,就不能选用在检测波长有紫外吸收的溶剂。

③溶剂对样品有足够的溶解能力,以提高测定的灵敏度,同时避免在柱头产生沉淀。

④选择的溶剂应具有低的粘度和适当低的沸点。使用低粘度溶剂,可减少溶质的传质阻力,利于样品的纯化。

⑤应尽量避免使用具有显著毒性的溶剂,以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

5.高效液相色谱选择检测器应注意什么?

答:应注意对被测成分的适用性,另外还要与流动相相匹配。

6.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的主要异同点。

答: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二者都是根据样品组分与流动相和固定相相互作用力的差别进行分离的。二者均可与MS等联用,均具分离能力高、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操作方便等优点。

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流动相不同:GC用气体做流动相,载气种类少,性质接近,改变载气对柱效和分离效率影响小。HPLC以液体做流动相,且液体种类多,性质差别大,可供选择范围广,是控制柱效和分离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固定相差别:GC多是固体吸附剂或在担体表面上涂渍液体固定相,且粒度粗。HPLC 大都是新型的固体吸附剂、化学键合相等,粒度小(一般为3~10μm);

③使用范围更广:GC主要用于挥发性、热稳定性好的物质的分析,但沸点太高的物质或热稳定性差的物质难以用气相色谱进行分析,因此,GC只能分析占有机物总数15%~20%的物质。HPLC可分析高沸点、难挥发和热不稳定的化合物、离子型化合物和高聚物乃至生物大分子等物质。

④HPLC采用高灵敏度检测器,如紫外检测器的最小检测量可达纳克(10-9g)级、荧光检测器的灵敏度可达10-11g。而气相色谱的检测器主要采用热导检测器、氢焰检测器和火焰光度检测器等。

7.何谓化学键合相?常用的化学键合相有哪几种类型?分别用于哪些液相色谱法中?

答:化学键合相是利用化学反应通过共价键将有机分子键合在载体(硅胶)表面,形成均一、牢固的单分子薄层而构成的固定相。常用的化学键合相有非极性键合相,用于反相色谱;中等极性键合相,用于正相或反相色谱;极性键合相,用于正相色谱。

8.什么叫正相色谱?什么叫反相色谱?各适用于分离哪些化合物?

答:流动相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称为正相分配色谱法。它对于极性强的组分有较大的保留值,常用于分离强极性化合物。

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的称为反相分配色谱法。它对于极性弱的组分有较大的保留值,适合于分离弱极性的化合物。极性大的组分先流出,极性小的组分后流出。

9.简述反相键合相色谱法的分离机制。

答:典型的反相键合相色谱是将十八烷基键合在硅胶表面所得的ODS柱上,采用甲醇-水或乙腈-水作流动相,分离非极性和中等极性的化合物。其分离机制常用疏溶剂理论来解释。当非极性溶质或溶质分子中的非极性部分进入到极性流动相中时,由于疏溶剂效应,分子中的非极性部分与极性溶剂分子间产生排斥力,和键合相的烃基产生疏溶剂缔合。此时溶质的保留主要不是由于溶质分子与键合相间的色散力。非离子型溶质分子与键合相非极性烃基间的缔合反应是可逆的。流动相的表面张力越高,缔合力越强。反之,若溶质分子有极性官能团存在时,则与极性溶剂间的作用力增强,而不利于缔合。

10.离子色谱法的原理及应用范围?

答:离子色谱法指固定相为离子交换树脂,流动相为电解质溶液,通常以电导检测器为通用检测器的色谱法。离子色谱法分为化学抑制型离子色谱法(双柱离子色谱法)和非抑制型离子色谱法(单柱离子色谱法)两大类。以典型的双柱离子色谱法,简要说明其检测原理

及特点。该法是用两根离子交换柱,一根为分析柱,另一根为抑制柱,两根色谱柱串联,用电导检测器检测。由于抑制柱装有与分析柱相反的离子交换剂,因而高浓度的酸、碱洗脱液(流动相)通过抑制柱后变为水,消除了其高电导本底,以利于对样品离子信号的检测。另一特点是离子色谱仪的泵及流路等,用耐腐蚀材料制成。

离子色谱法应用很广,不但可以分析无机与有机阴、阳离子,而且可以分析氨基酸,以及糖类和DNA、RNA的水解产物等。

11. 在高效液相色谱法中流动相使用前为什么要脱气?

答:流动相使用前必须进行脱气处理,以除去其中溶解的气体(如O2),以防止在洗脱过程中当流动相由色谱柱流至检测器时,因压力降低而产生气泡。气泡会增加基线的噪音,造成灵敏度下降,甚至无法分析。溶解的氧气还会导致样品中某些组份被氧化,柱中固定相发生降解而改变柱的分离性能。若用FLD,可能会造成荧光猝灭。

常用的脱气方法比较:

氦气脱气法:利用液体中氦气的溶解度比空气低,连续吹氦脱气,效果较好,但成本高。

加热回流法:效果较好,但操作复杂,且有毒性挥发污染。

抽真空脱气法:易抽走有机相。

超声脱气法:流动相放在超声波容器中,用超声波振荡10-15min,此法效果最差。

在线真空脱气法:Agilent1100LC真空脱机利用膜渗透技术,在线脱气,智能控制,无需额外操作,成本低,脱气效果明显优于以上几种方法,并适用于多元溶剂体系。

12. 基线不稳,上下波动或漂移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答:a.流动相有溶解气体;用超声波脱气15-30分钟或用充氦气脱气。

b.单向阀堵塞;取下单向阀,用超声波在纯水中超20分钟左右,去处堵塞物。

c.泵密封损坏,造成压力波动;更换泵密封。

d.系统存在漏液点;确定漏液位置并维修。

e.流通池有脏物或杂质;清洗流通池。

f.柱后产生气泡;流通池出液口加负压调整器。

g.检测器没有设定在最大吸收波长处;将波长调整至最大吸收波长处。

h.柱平衡慢,特别是流动相发生变化时;用中等强度的溶剂进行冲洗,更改流动相时,

在分析前用10-20倍体积的新流动相对柱子进行冲洗。

13.欲测定二甲苯的混合试样中的对-二甲苯的含量。称取该试样110.0 mg ,加入对-

二甲苯的对照品30.0 mg ,用反相色谱法测定。加入对照品前后的色谱峰面积(mm 2

)值为,

对-二甲苯:对A 40.0,'对A 104.2;间-二甲苯:间A 141.8,'间A 156.2。试计算对-二

甲苯的百分含量。

解: %1.20%1000

.1101.22%)(1.228.141/0.403.156/2.1048.141/0.400.30///=?=

=-?=-''?=对间对间对间对对对?mg A A A A A A m m

14.测定黄芩颗粒中的黄芩素的含量,实验方法同例1。测得对照品溶液(5.98μg/ml)

和供试品溶液的峰面积分别为:706436和458932,求黄芩颗粒中黄芩素的含量。

解:

%55.1%1001255

.050101098.57064364589321255.0501010%66=?????=????=--对对试黄芩素C A A ?

15.测定生物碱试样中黄连碱和小檗碱的含量,称取内标物、黄连碱和小檗碱对照

品各0.2000g 配成混合溶液。测得峰面积分别为3.60, 3.43和4.04cm 2。称取0.2400g

内标物和试样0.8560g 同法配制成溶液后,在相同色谱条件下测得峰面积为 4.16,

3.71和

4.54cm 2。计算试样中黄连碱和小檗碱的含量。

解:

43

.360.3A /m A /m f S s ==黄连黄连黄连

%2.268560

.010016.471.32400.043.360.3A A m f %S s =???=??=黄连

黄连黄连 %3.278560.010016.454.42400.004.460.3A A m f %S

s =???=?

?=小檗碱小檗碱小檗碱

第七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

1.名词解释

共振线,激发能,离子线,灵敏线,分析线,自吸,自蚀,最后线。

答:共振线——凡是由电子激发态与电子基态能级之间的跃迁所产生的谱线,叫共振线。

由激发态跃迁回基态所产生的谱线称为发射共振线,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产生的谱线称为

吸收共振线。

激发能——原子从基态跃迁到发射该谱线的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该谱线的激发能

或激发电位。

离子线——离子外层电子受激发后所产生的谱线称为离子线。

灵敏线——每种元素的原子光谱线中,凡是具有一定强度、能标记某元素存在的特征谱

线,称为该元素的灵敏线。

分析线——用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特征谱线称为分析线。

自吸——原子在高温区发射某一波长的辐射,被处在边缘低温状态的同种原子所吸收的

现象称为自吸。

自蚀——当样品达到一定含量时,由于自吸严重,谱线中心的辐射完全被吸收,称为自

蚀。

最后线——当元素含量减少到最低限度时,仍能够坚持到最后出现的谱线,称为最后线

或最灵敏线。

2.原子发射光谱的特点?

答:(1)具有多元素同时检测能力;(2)灵敏度高;(3)选择性好;(4)准确度较高;(5)样品

用量少,测定范围广。

3.原子发射法定性及定量分析原理?

答:根据某元素的特征频率或波长的谱线是否出现,即可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该种原子,

这就是定性分析的原理;分析样品中待测元素浓度越高,在激发源中该元素的激发态原子数

目也就越多,相应发射的特征谱线的强度也就越大,将它和已知含量标样的谱线强度相比较,

即可测定样晶中该种元素的含量,这就是原子发射光谱的定量分析的原理。

4.简述ICP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答:ICP的工作原理:等离子炬管为一个三层同轴石英管,石英管外绕以高频感应线圈,利用高频电流感应线圈将高频电能耦合到石英管内。工作时,电火花引燃使引发管内的气体放电,形成等离子体,当这些带电离子达到足够的导电率时,就会产生垂直于管轴方向的环形涡电流,几百安培的感应电流瞬间将气体加热到近9 000一10 000K的高温,在石英管内形成高温火球,当用Ar气将火球吹出石英管口,即形成感应焰炬。样品被雾化后由载气将其带入等离子体内,加热到很高的温度而激发。

特点:(1)ICP的焰炬一般具有环状结构,端视时,放电形状如同一个“轮胎”,中心较暗,周围是一个明亮的圆环形外区。环状结构是ICP具有优良分析性能的根本原因。

(2)由于形成环状结构,等离子体表层温度高,中心轴线温度低,有利于从中央通道进样而不影响等离子体的稳定性。从外围向中央通道气溶胶加热,不会出现光谱发射中常见的因外部冷原子蒸气造成的自吸现象,使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达4-6个数量级,明显优于其他光源。

(3)ICP光源的工作温度较高,等离子体外温度达10 000K,中央通道温度也有6000~8000K,激发能力强;在惰性气氛下,不发生化学反应;而且Ar气背景干扰少,信噪比高,有利于难熔化合物的分解和元素的激发。因此,对于大多数元素都有很高的灵敏度。

5.选择内标元素和分析线对有什么要求?

答:(1)待测元素和内标元素的蒸发性质应相近;

(2)分析线和内标线的波长和强度应尽量接近,它们的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最好也应尽量接近;

(3)分析线和内标线应无自吸或自吸极小,且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4)若内标元素是外加的,在分析样品中,该元素的含量应极少或不存在。

6.摄谱法是如何进行定量分析的?

答:摄谱法是利用感光板记录拍摄原子发射光谱,然后用测微光度计通过测量感光板上谱线的黑度(S)进而求得物质含量的。

当测定条件(感光乳剂和曝光时间等)一定时,黑度S与谱线强度f的关系为

如果采用内标法(即相对强度法)则

由于是在同一感光板上记录分析线和内标线的黑度,其感光乳剂特性、曝光时间、显影条件相同,,故分析线对黑度差

利用△S与lg c的线性关系,即可进行定量分析。

7.用火焰光度法在404.3nm测量土壤试液中钾的发射光谱强度,钾标准溶液和试液的数据如下,求试液中钾的质量浓度。

钾溶液质量浓度/(μg·mL-1) 空白 2.50 5.00 10.00 15.00 试液

相对发射光谱强度0 12.4 24.3 50.0 72.8 44.0

答:以钾的浓度为横坐标,相对发射强度为纵坐标作图。

从图中找出发射强度44.0处所对应的钾溶液的浓度为9.00μg· mL-1。

第八章原子光谱吸收法

1. 名词解释

自然宽度;多普勒(Doppler)变宽;压力变宽;洛伦兹变宽;赫鲁兹马克变宽;物理干扰;

化学干扰;电离干扰;光谱干扰;背景干扰。

答:自然宽度——没有外界影响时,谱线仍有一定的宽度,称为自然宽度。

多普勒(Doppler)变宽——又称热变宽,是由于原子不规则的热运动引起的变宽,通常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量条件下,多普勒变宽是影响原子吸收光谱谱线宽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压力变宽——由于原子吸收区气体原子之间相互碰撞导致的谱线变宽。根据碰撞的原子不同又分为:洛伦兹(Lorentz)变宽和赫尔兹马克(Holtsmark)变宽。

洛伦兹变宽——是指待测元素原子与其他种粒子碰撞引起的变宽,它随原子区内气体压力增大和温度升高而增大。

赫鲁兹马克变宽——是指待测元素原子之间相互碰撞而引起的变宽,也称为共振变宽,只有在待测元素的浓度高时才起作用。

物理干扰——指样品在转移、蒸发和原子化过程中,由于溶质或溶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思考题与习题答案.doc

思考题与习题 1.一台直流测速发电机,已知电枢回路总电阻R a=180Ω,电枢转速n=3000r/min ,负载电阻 R L=2000 Ω,负载时的输出电压U a=50V,则常数K e =__________,斜率 C=___________。 2.直流测速发电机的输出特性,在什么条件下是线性特性产生误差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是什么 3.若直流测速发电机的电刷没有放在几何中性线的位置上,试问此时电机正、反转时的输出特性是 否一样为什么 4. 根据上题 1 中已知条件,求该转速下的输出电流I a和空载输出电压U a0。 5.测速发电机要求其输出电压与_________成严格的线性关系。 6.测速发电机转速为零时,实际输出电压不为零,此时的输出电压称为____________ 。 7.与交流异步测速发电机相比,直流测速发电机有何优点 8. 用作阻尼组件的交流测速发电机,要求其输出斜率_________,而对线性度等精度指针的要求是 次要的。 9.为了减小由于磁路和转子电的不对称性对性能的影响,杯形转子交流异步测速发电机通常是 () A.二极电机 B.四极电机 C.六极电机 D.八极电机 10.为什么异步测速发电机的转子都用非磁性空心杯结构,而不用鼠笼式结构 11.异步测速发电机在理想的情况下,输出电压与转子转速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非线性同方向变化; C.成正比; D.非线性反方向变化 答案 1、.一直流测速发电机,已知电枢回路总电阻R a=180Ω,电枢转速n=3000r/min ,负载电阻 R L=2000 Ω,负载时的输出电压U a=50V,则常数K e =,斜率 C=。 U a Ke n Cn =50 R a 1 R L C=50/3000= K e=C(1R a)= X (1+180/2000)= R L 2、直流测速发电机的输出特性,在什么条件下是线性特性产生误差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是什么 答:直流测速发电机,当不考虑电枢反应,且认为励磁磁通、 R 和R 都能保持为常数时可认为其特性是线性的。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思考题答案

班级名称: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2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研究生 第一章引注作用课程提纲 1、引注的作用是什么?与文学作品相比,学术论文在引注使用 方面有哪些不同? 答:引注的作用是(1)认知功能;(2)道德功能。引注以其标记技术直接显示所引内容的存在处所,方便人们核实,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全面地把握所引内容的准确意义。另外,引注直观地表明作者对事实和前人劳动的尊重,展示自己的道德人格。 学术论文的引注注重格式规范,应该按照GB/T 7714-201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应该列出原引自期刊、学位论文、专著等的详细信息,文献注释的方式包括页下脚注、文章末或书的章节末的尾注、随文注与参考文献列表相结合;文学作品的引注多为在在行文中引用的话,对作品的引用,概括较多,概括中适量地直接引用原文,可以是引一两句关键的话,也可以只引-一些关键的或独特的词语。如果需要把作品中某段文字作为比较重要的材料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的话,可以有较长的引文,包括可以让引文独立成段。 2、列出两门课的提纲。 答:如以下图表所示。

班级名称: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2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研究生 《学术规范》 引注 功能历史类型要素意义盲区 引注内容 引注意义 学术不端 行为 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学术成果 伪造科研数据 伪造注释 提供虚假学术信息 买卖论文、违规署名 一稿多投、一稿多发、重复发表 危害预防处理 人际关系 导师-学生 合作-竞争 与公众、课题资 助者之间 同行评议 利益冲突 知识产权 著作权 署名权 伦理原则 受试者相关 的伦理问题 伦理审查《论文写作》 套路方法技巧 优秀高水平论文写 作技巧 规范严谨 结合专业 认识深入SCI写作技巧 文献追踪 数据处理 投稿 返修 写作投稿技巧 寻找目标期刊 组织文章结构 学术写作语言 同行评议价值 学术伦理道德 著作权 利益冲突 同时提交 研究欺诈 剽窃

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思考题与习题 1 1- 1 回答以下问题: ( 1)半导体材料具有哪些主要特性? (2) 分析杂质半导体中多数载流子和少数载流子的来源; (3) P 型半导体中空穴的数量远多于自由电子, N 型半 导体中自由电子的数量远多于空穴, 为什么它们对外却都呈电中性? (4) 已知温度为15C 时,PN 结的反向饱和电流 I s 10 A 。当温度为35 C 时,该PN 结 的反向饱和 电流I s 大约为多大? ( 5)试比较二极管在 Q 点处直流电阻和交流电阻的大小。 解: ( 1)半导体的导电能力会随着温度、光照的变化或掺入杂质浓度的多少而发生显着改变, 即半导体具 有热敏特性、光敏特性和掺杂特性。 ( 2)杂质半导体中的多数载流子是由杂质原子提供的,例如 供一个自由电子,P 型半导体中一个杂质原子提供一个空穴, 浓度;少数载流子则是由热激发产生的。 (3) 尽管P 型半导体中空穴浓度远大于自由电子浓度,但 P 型半导体中,掺杂的杂质原子因获得一个价电子而变成带负电的杂 质离子(但不能移动),价 电子离开后的空位变成了空穴,两者的电量相互抵消,杂质半导体从总体上来说仍是电中性的。 同理, N 型半导体中虽然自由电子浓度远大于空穴浓度,但 N 型半导体也是电中性的。 (4) 由于温度每升高10 C ,PN 结的反向饱和电流约增大 1倍,因此温度为 35C 时,反向 饱和电流为 (5) 二极管在 Q 点处的直流电阻为 交流电阻为 式中U D 为二极管两端的直流电压, U D U on ,I D 为二极管上流过的直流电流, U T 为温度的 电压当量,常温下 U T 26mV ,可见 r d R D 。 1- 2 理想二极管组成的电路如题 1- 2图所示。试判断图中二极管是导通还是截止,并确定 各电路的输 出电压。 解 理想二极管导通时的正向压降为零, 截止时的反向电流为零。 本题应首先判断二极管的工 作状 态,再进一步求解输出电压。二极管工作状态的一般判断方法是:断开二极管, 求解其端口 电压;若该电压使二极管正偏, 则导通; 若反偏, 则截止。 当电路中有两只或两只以上二极管时, 可分别应用该方法判断每只二极管的工作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 当多只二极管的阳极相连 (共阳 极接法)时,阴极电位最低的管子将优先导通;同理,当多只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共阴极接法) 时,阳极电位最高的管子将优先导通。 (a) 断开二极管 D ,阳极电位为12V ,阴极电位为6V ,故导通。输岀电压 U O 12V 。 (b) 断开二极管 D 1、D 2, D 1、D 2为共阴极接法,其阴极电位均为 6V ,而D 1的阳极电位 为9V , D 2的阳极电位为5V ,故D 1优先导通,将 D 2的阴极电位钳制在 7.5V ,D 2因反向偏置而 截止。输岀电压 U O 7.5V 。 N 型半导体中一个杂质原子提 因此 多子浓度约等于所掺入的杂质 P 型半导体本身不带电。因为在

(完整版)模拟电路第七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七章 习题与思考题 ◆◆ 习题 7-1 在图P7-1所示的放大电路中,已知R 1=R 2=R 5=R 7=R 8=10k Ω,R 6=R 9=R 10=20k Ω: ① 试问R 3和R 4分别应选用多大的电阻; ② 列出u o1、u o2和u o 的表达式; ③ 设u I1=3V ,u I2=1V ,则输出电压u o =? 解: ① Ω=Ω==k k R R R 5)10//10(//213,Ω≈Ω==k k R R R 67.6)20//10(//654 ② 1111211010I I I o u u u R R u -=-=- =,2226525.1)2010 1()1(I I I o u u u R R u =+=+=, 2121217932)5.1(10 20 )(I I I I o o o u u u u u u R R u +=---=-- = ③ V V u u u I I o 9)1332(3221=?+?=+= 本题的意图是掌握反相输入、同相输入、差分输入比例运算电路的工作原理,估算三种比例电路的输入输 出关系。 ◆◆ 习题 7-2 在图P7-2所示电路中,写出其 输出电压u O 的表达式。 解: I I I I o u R R u R R u R R u R R u ])1[()()1(4 5124 512 ++=--+ = 本题的意图是掌握反相输入和同相输入比例 电路的输入、输出关系。

◆◆ 习题 7-3 试证明图P7-3中,)(1122 1 I I o u u R R u -= )+( 解: 11 2 1)1(I o u R R u + = ))(1()1()1()1()1()1(122 122112122111221221121I I I I I I I o o u u R R u R R u R R u R R u R R R R u R R u R R u -+=+++ -=+++-=++- = 本题的意图是掌握反相输入和同相输入比例电路的输入、输出关系。 ◆◆ 习题 7-4 在图P7-4所示电路中,列出u O 的表达式。 解: 反馈组态应为深度电压串联负反馈,因此有uu uf F A &&1= I o R R I o uf uu u R R u u R R u R R R R R A R R R F )1()1(11 7373737373313+=???→?+=?+=+=?+==若&&

第1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 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简单组成规则间有何关系? 答:最基本的三角形规则,其间关系可用下图说明: 图a 为三刚片三铰不共线情况。图b 为III 刚片改成链杆,两刚片一铰一杆不共线情况。图c 为I 、II 刚片间的铰改成两链杆(虚铰),两刚片三杆不全部平行、不交于一点的情况。图d 为三个实铰均改成两链杆(虚铰),变成三刚片每两刚片间用一虚铰相连、三虚铰不共线的情况。图e 为将I 、III 看成二元体,减二元体所成的情况。 2.实铰与虚铰有何差别? 答:从瞬间转动效应来说,实铰和虚铰是一样的。但是实铰的转动中心是不变的,而虚铰转动中心为瞬间的链杆交点,产生转动后瞬时转动中心是要变化的,也即“铰”的位置实铰不变,虚铰要发生变化。 3.试举例说明瞬变体系不能作为结构的原因。接近瞬变的体系是否可作为结构? 答:如图所示AC 、CB 与大地三刚片由A 、B 、C 三铰彼此相连,因为三铰共线,体系瞬变。设该 体系受图示荷载P F 作用,体系C 点发生微小位移 δ,AC 、CB 分别转过微小角度α和β。微小位移 后三铰不再共线变成几何不变体系,在变形后的位置体系能平衡外荷P F ,取隔离体如图所 示,则列投影平衡方程可得 210 cos cos 0x F T T βα=?=∑,21P 0 sin sin y F T T F βα=+=∑ 由于位移δ非常小,因此cos cos 1βα≈≈,sin , sin ββαα≈≈,将此代入上式可得 21T T T ≈=,()P P F T F T βαβα +==?∞+, 由此可见,瞬变体系受荷作用后将产生巨大的内力,没有材料可以经受巨大内力而不破坏,因而瞬变体系不能作为结构。由上分析可见,虽三铰不共线,但当体系接近瞬变时,一样将产生巨大内力,因此也不能作为结构使用。 4.平面体系几何组成特征与其静力特征间关系如何? 答: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静定结构(仅用平衡条件就能分析受力) 有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超静定结构(仅用平衡条件不能全部解决受力分析) 瞬变体系?受小的外力作用,瞬时可导致某些杆无穷大的内力 常变体系?除特定外力作用外,不能平衡 5. 系计算自由度有何作用? 答:当W >0时,可确定体系一定可变;当W <0且不可变时,可确定第4章超静定次数;W =0又不能用简单规则分析时,可用第2章零载法分析体系可变性。 6.作平面体系组成分析的基本思路、步骤如何? 答: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先设法化简,找刚片看能用什么规则分析。

《医学信息检索》题库集——思考题

《医学信息检索》题库集——思考题 1.简述信息、知识、文献的概念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 2.文献按载体形式不同分为哪几种类型,并举例说明。 3.文献的级别及其相互关系。 4.在计算机检索中,如何缩小检索范围? 5.获取文献全文的方法有哪些? 6.常用的检索途径有哪些? 7.简述信息检索的原理 8.计算机检索通常包括哪些步骤? 9. 简述IM主题索引的编排规则。 10.《医学主题词表》(MeSH)字顺表的参照系统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意义。 11.按照存储内容的不同,数据库通常分为哪些类型? 12.什么叫主题词的扩展检索,它的优越性何在? 13.什么是查全率和查准率,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14.影响查全率和查准率的因素有哪些? 15.独立型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16.如何提高检索的查全率? 17.如何提高检索的查准率? 18.依据我国专利法专利有哪几种类型各种类型的专利有效期为多长? 19.信息检索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0.何谓数据库的顺排文挡和倒排文挡? 21.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要工具有哪些? 22. 核心期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3.试述因特网搜索引擎的概念、类型。 24.简述会议论文的概念和特点,国内和国外会议论文的检索系统有哪些? 25. 周红同学在检索一个课题时,第一次检索的结果有172 条文献,你建议一下她采用何种方式来缩小检索范围? 26.Medline和Pubmed有什么区别? 27.专利文献的概念及特点是什么? 28.如果要查找有关“乙型肝炎流行病学”方面的中外文文献,可以选择哪些数据库?请选择其中一种数据库,简要检索策略。 29.通过哪些检索系统可以查明济宁医学院图书馆是否有“computer communications”这本期刊? 30. 请列出5个Google高级检索语法,并举例说明其用法。 31. 在CBMWin4.0版中的查找某作者发表的文献有几种方式?分别是什么? 32. 循证医学证据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33. 列举6种可以检索引文的数据库。 34. 文献的种类 35. 文献法的一般过程 36、试述文献法的概念和特点 37、文献检索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38、现有毕业论文的题目定为"国内外加密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论文初步拟定包括

第2章思考题及习题2参考答案

第2章思考题及习题2参考答案 一、填空 1. 在AT89S52单片机中,如果采用6MHz晶振,一个机器周期为。答:2μs 2. AT89S52单片机的机器周期等于个时钟振荡周期。答:12 3. 内部RAM中,位地址为40H、88H的位,该位所在字节的字节地址分别为 和。答:28H,88H 4. 片内字节地址为2AH单元最低位的位地址是;片内字节地址为A8H单元的最低位的位地址为。答:50H,A8H 5. 若A中的内容为63H,那么,P标志位的值为。答:0 6. AT89S52单片机复位后,R4所对应的存储单元的地址为,因上电时PSW= 。这时当前的工作寄存器区是组工作寄存器区。答:04H,00H,0。 7. 内部RAM中,可作为工作寄存器区的单元地址为 H~ H。答:00H,1FH 8. 通过堆栈操作实现子程序调用时,首先要把的内容入栈,以进行断点保护。调用子程序返回指令时,再进行出栈保护,把保护的断点送回到,先弹出的是原来中的内容。答:PC, PC,PCH 9. AT89S52单片机程序存储器的寻址范围是由程序计数器PC的位数所决定的,因为AT89S52单片机的PC是16位的,因此其寻址的范围为 KB。答:64 10. AT89S52单片机复位时,P0~P3口的各引脚为电平。答:高 11. AT89S52单片机使用片外振荡器作为时钟信号时,引脚XTAL1接,引脚XTAL2的接法是。答:片外振荡器的输出信号,悬空 12. AT89S52单片机复位时,堆栈指针SP中的内容为,程序指针PC中的内容为 。答:07H,0000H 二、单选 1. 程序在运行中,当前PC的值是。 A.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前一条指令的地址 B.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地址。 C.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下一条指令的首地址 D.控制器中指令寄存器的地址。 答:C 2. 判断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无机化学第四版第七章思考题与习题答案讲课教案

第七章固体的结构与性质 思考题 1.常用的硫粉是硫的微晶,熔点为11 2.8℃,溶于CS2,CCl4等溶剂中,试判断它属于哪一类晶体?分子晶体 2.已知下列两类晶体的熔点: (1) 物质NaF NaCl NaBr NaI 熔点/℃993 801 747 661 (2) 物质SiF4SiCl4SiBr4 SiI4 熔点/℃-90.2 -70 5.4 120.5 为什么钠的卤化物的熔点比相应硅的卤化物的熔点高? 而且熔点递变趋势相反? 因为钠的卤化物为离子晶体,硅的卤化物为分子晶体,所以钠的卤化物的熔点比相应硅的卤化物的熔点高,离子晶体的熔点主要取决于晶格能,NaF、NaCl、NaBr、NaI随着阴离子半径的逐渐增大,晶格能减小,所以熔点降低。分子晶体的熔点主要取决于分子间力,随着SiF4、SiCl4、SiBr4、SiI4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力逐渐增大,所以熔点逐渐升高。

3.当气态离子Ca2+,Sr2+,F-分别形成CaF2,SrF2晶体时,何者放出的能量多?为什么?形成CaF2晶体时放出的能量多。因为离子半径r(Ca2+)NaCl。所以NaF的熔点高于NaCl。 (2)BeO的熔点高于LiF;由于BeO中离子的电荷数是LiF 中离子电荷数的2倍。晶格能:BeO>LiF。所以BeO的熔点高于LiF。 (3)SiO2的熔点高于CO2;SiO2为原子晶体,而CO2为分子晶体。所以SiO2的熔点高于CO2。 (4)冰的熔点高于干冰(固态CO2);它们都属于分子晶体,但是冰分子中具有氢键。所以冰的熔点高于干冰。 (5)石墨软而导电,而金刚石坚硬且不导电。石墨具有层状结构,每个碳原子采用SP2杂化,层与层之间作用力较弱,同层碳原子之间存在大π键,大π键中的电子可以沿着层面运动。所以石墨软而导电。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采用SP3杂化,属于采用σ键连接的原子晶体。所以金刚石坚硬且不导电。

思考题是与习题参考答案(第2章)[1]

第二章溶液与离子平衡 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 E 2. E 3. T 4. E 5. E 6. T 7. T 8. E 9. E 10. E 11. E 12. E 13. T 14. E 二、选择题 15. C 16. A 17. C 18. C 19. C 20. B 21. A 22. C 23. D 24. B 25. B 26. A 27. D 三、填空题 28. 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渗透压29. D>C>A>B 30. 红红黄同离子效应31. K s°= (b(Ag+)/b°)2(b(CrO42-)/b°)2s = (K s°/4)1/3 33. 右34. 空轨道孤电子对35. HPO42-H[PtCl6]-SO42-[Fe(H2O)5OH]2+36. 5.68 10-10NH4+, H3PO4, H2S PO4, CO3, CN, OH, NO2-[Fe(H2O)5OH], HSO3-, HS-, H2PO4-, HPO4, H2O 四、问答题 38. 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与溶液的组成有何关系? 答难挥发非电解质的稀溶液的沸点上升和凝固点下降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 即随溶质的粒子数的增多而增大, 而与溶液的组成(溶质的本性)无关. 39. 怎样衡量缓冲溶液缓冲能力的大小? 答缓冲能力大小的衡量尺度为缓冲容量. 当缓冲组分比为1:1时, 缓冲溶液有最大的缓冲容量. 40. 试讨论怎样才能使难溶沉淀溶解. 答若要使沉淀溶解, 就必有ΠB(b B/b°)νB< K s°, 因此, 必须必须设法降低饱和溶液中某一组

分的平衡浓度. 可以根据沉淀的性质, 利用酸碱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或配合反应等措施, 以达到使沉淀溶解的目的. 41. 试用平衡移动的观点说明下列事实将产生什么现象. (1) 向含有Ag 2CO 3沉淀中加入Na 2CO 3. 答 根据同离子效应的原理, Ag 2CO 3沉淀的溶解度变小. (2) 向含有Ag 2CO 3沉淀中加入氨水. 答 加入氨水时, Ag +与NH 3生成了稳定的[Ag(NH 3)2]+, 使溶液中b (Ag +)降低, 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 Ag 2CO 3沉淀的溶解度增大. 当氨水足够量时, Ag 2CO 3沉淀将完全溶解. (3) 向含有Ag 2CO 3沉淀中加入HNO 3. 答 加入HNO 3时, CO 32-与HNO 3反应, 使溶液中b (CO 32-)降低, 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 Ag 2CO 3沉淀的溶解度增大. 当CO 32-足够量时, Ag 2CO 3沉淀将完全溶解. 42. 试说明什么叫螯合物. 答 螯合物是指含有多齿配位体并形成螯环的配合物. 43. 酸碱质子理论与电离理论有哪些区别? 答 (a) 对酸碱的定义不同; (b) 质子理论中没有盐的概念; (c) 酸碱反应的实质不同; (d) 适用的溶剂不同. 五、计算题 44. (1) 14.6% (2) 0.454 mol ?dm -1 (3) 0.54 mol ?kg -1 (4) 0.991 45. 186 g ?mol -1 46. 2327.53 Pa 326.4 kPa 47. (1) b (H +) = 9.4 10-4 mol ?kg -1 b (Ac -) = 9.4 10-4 mol ?kg -1 α = 1.88% (2) b (H +) = 3.5 10-5 mol ?kg -1 b (Ac -) = 0.025 mol ?kg -1 α = 0.07% (3) b (H +) = 0.025 mol ?kg -1 b (Ac -) = 3.52 10-5 mol ?kg -1 (4) b (H +) = 1.76 10-5 mol ?kg -1 b (Ac -) = 0.025 mol ?kg -1 48. 0.01 mol ?kg -1的某一元弱酸溶液, 在298K 时, 测定其pH 为5.0, 求: (1) 该酸的K a °和α; (2) 加入1倍水稀释后溶液的pH, K a °和α. 解: (1) pH = 5.0, b (H +) = 1 10-5 mol ?kg -1 HB = H + + B - b (eq)/mol ?kg -1 0.01-1 10-5 1 10-5 1 10-5 52 8a 5 (110)1100.01110 K ---?==?-? 5110100%0.1%0.01 α-?=?= (2) HB = H + + B - b (eq)/mol ?kg -1 0.005-x x x K a ° = 1.0 10-8, (0.005-x ) ≈ x , 28a 1100.005 x K -==? b (H +) = 7.07 10-6 mol ?kg -1 pH = 5.15 6 7.0710100%0.14%0.005 α-?=?= 49. 计算20℃时, 在0.10 mol ?kg -1氢硫酸饱和溶液中: (1) b (H +), b (S 2-)和pH; (2) 如用HCl 调节溶液的酸度为pH = 2.00时, 溶液中的为S 2-浓度多少? 计算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多元统计分析习题分为三部分思考题验证题和论文题

《多元统计分析》习题分为三部分:思考题、验证题和论文题 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多元统计分析? 2﹑多元统计分析能解决哪些类型的实际问题? 第二章聚类分析 1﹑简述系统聚类法的基本思路。 2﹑写出样品间相关系数公式。 3﹑常用的距离及相似系数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4﹑利用谱系图分类应注意哪些问题? 5﹑在SAS和SPSS中如何实现系统聚类分析? 第三章判别分析 1﹑简述距离判别法的基本思路,图示其几何意义。 2﹑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有何异同? 3﹑简述贝叶斯判别的基本思路。 4﹑简述费歇判别的基本思路。 5﹑简述逐步判别法的基本思想。 6﹑在SAS和SPSS软件中如何实现判别分析? 第四章主成分分析 1﹑主成分分析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2﹑主成分分析的主要作用有那些? 3﹑什么是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其意义何在? 4﹑为什么说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能反映主成分中所包含的原始变量的信息? 5﹑为什么要用标准化数据去估计V的特征向量与特征值? 6﹑证明:对于标准化数据有S=R。 7﹑主成分分析在SAS和SPSS中如何实现? 第五章因子分析 1﹑因子得分模型与主成分分析模型有何不同?

2﹑因子载荷阵的统计意义是什么? 3﹑方差旋转的目的是什么? 4﹑因子分析有何作用? 5﹑因子模型与回归模型有何不同? 6﹑在SAS和SPSS中如何实现因子分析? 第六章对应分析 1﹑简述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 2﹑简述对应分析的基本原理。 3﹑简述因子分析中Q型与R 型的对应关系。 4﹑对应分析如何在SAS和SPSS中实现? 第七章典型相关分析 1﹑典型相关分析适合分析何种类型的数据? 2﹑简述典型相关分析的基本思想。 3﹑典型变量有哪些性质? 4﹑典型相关系数和典型变量有何意义? 5﹑典型相关分析有何作用? 6 ﹑在SAS和SPSS中如何实现典型相关分析? 验证题 第二章聚类分析 1、为了更深入了解我国人口的文化程度,现利用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聚类分析。分析选用了三个指标:(1)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DXBZ);(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都占全部人口的比例(CZBZ);(3)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WMBZ),分别用来反映较高、中等、较低文化程度人口的状况。计算样品之间的相似系数,使用最长距离法、重心法和Ward法,将上机结果按样品号画出聚类图,并根据聚类图将30个样品分为四类。 2、根据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对世界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只要采用6个指标:(1)Call—每千人拥有电话线数,(2)movecall—每千户居民蜂窝移动电话数,(3)fee—高峰时期每三分钟国际电话的成本,(4)Computer—每千人拥有的计算机数,(5)mips—每千人中计算机功率(每秒百万指令),(6)net—每千人互联网络户主数。计算样本之间的距离采用欧式距离,用最长距离法、重心法、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计算。

计算机网络课后题答案第七章

第七章网络安全 7-01 计算机网络都面临哪几种威胁?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的区别是什么?对于计算机网 络的安全措施都有哪些? 答:计算机网络面临以下的四种威胁:截获(),中断(),篡改(),伪造()。 网络安全的威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 主动攻击是指攻击者对某个连接中通过的进行各种处理。如有选择地更改、删除、 延迟这些。甚至还可将合成的或伪造的送入到一个连接中去。主动攻击又可进一步 划分为三种,即更改报文流;拒绝报文服务;伪造连接初始化。被动攻击是指观察和分析某一个协议数据单元而不干扰信息流。即使这些数据对 攻击者来说是不易理解的,它也可通过观察的协议控制信息部分,了解正在通信的协议 实体的地址和身份,研究的长度和传输的频度,以便了解所交换的数据的性质。这种被 动攻击又称为通信量分析。 还有一种特殊的主动攻击就是恶意程序的攻击。恶意程序种类繁多,对网络安全威胁 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计算机病毒;计算机蠕虫;特洛伊木马;

逻辑炸弹。 对付被动攻击可采用各种数据加密动技术,而对付主动攻击,则需加密技术与适当的 鉴别技术结合。 7-02 试解释以下名词:(1)重放攻击;(2)拒绝服务;(3)访问控制;(4)流量分析; (5)恶意程序。 答:(1)重放攻击:所谓重放攻击()就是攻击者发送一个目的主机已接收 过的包,来达到欺骗系统的目的,主要用于身份认证过程。(2)拒绝服务:( )指攻击者向因特网上的服务器不停地发送大量 分组,使因特网或服务器无法提供正常服务。 (3)访问控制:()也叫做存取控制或接入控制。必须对接入网络的权限 加以控制,并规定每个用户的接入权限。 (4)流量分析:通过观察的协议控制信息部分,了解正在通信的协议实体的地址和 身份,研究的长度和传输的频度,以便了解所交换的数据的某种性质。这种被动攻击又 称为流量分析()。 (5)恶意程序:恶意程序()通常是指带有攻击意图所编写的

大气环境化学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

《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1.大气中有哪些重要污染物?说明其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 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若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两大类;若按形成过程则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按照化学组成还可以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素化合物。主要按照化学组成讨论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如下: (1)含硫化合物 大气中的含硫化合物主要包括:氧硫化碳(COS)、二硫化碳(CS2)、二甲基硫(CH3)2S、硫化氢(H2S)、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硫酸(H2SO4)、亚硫酸盐(MSO3)和硫酸盐(MSO4)等。大气中的SO2(就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来说)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SO2约有50%会转化形成H2SO4 2-,另外50%可以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中消除。H2S主要来自动植物机或SO 4 体的腐烂,即主要由植物机体中的硫酸盐经微生物的厌氧活动还原产生。大气中H2S主要的去除反应为:HO +H2S→H2O+ SH。 (2)含氮化合物 大气中存在的含量比较高的氮的氧化物主要包括氧化亚氮(N O)、一氧化氮 2 )。主要讨论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用通式(NO)和二氧化氮(NO 2 NO x表示。NO和NO2是大气中主要的含氮污染物,它们的人为来源主要是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NOx最终将转化为硝酸和硝酸盐微粒经湿沉降和干沉降从大气中去除。其中湿沉降是最主要的消除方式。 (3)含碳化合物 大气中含碳化合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以及有机的碳氢化合物(HC)和含氧烃类,如醛、酮、酸等。 CO的天然来源主要包括甲烷的转化、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的排放以及森林火灾和农业废弃物焚烧,其中以甲烷的转化最为重要。CO的人为来源主要是在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大气中的CO可由以下两种途径去除:土壤吸收(土壤中生活的细菌能将CO代谢为CO2和CH4);与HO自由基反应被氧化为CO2。

信息检索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 学号姓名专业 一、单选题 1、信息素养的核心是c A、信息意识; B、信息知识; C、信息能力; D、信息道德 2、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类要向着___b__发展. A、终身学习; B、学习型社会; C、创新发展; D、信息素质 二、多选题 1、简单地说,信息素养就是“ abcd 信息的技能或能力。” A、发现; B、检索; C、分析; D、利用 2、一般来说,信息素养主要包括 abcd 四个方面的内容 A、信息意识; B、信息知识; C、信息能力; D、信息道德 3、提高信息素养的途径是abcd A、系统的“信息检索课”; B、参加信息素养培训; C、利用网络和多媒体; D、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 三、简答题 1、高校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养的6个一级指标是什么? 答:○1鉴别信息及其来源○2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3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4将检出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基础 ○5有效地利用信息去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 ○6合理、合法地获取和利用信息 2、美国图书馆协会(ALA)1989对“信息素养”的定义是什么?

答:信息素养是指个人具有察觉何时需要信息,且能有效的查询、评估、组织与利用信息的能力。 3、简述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关系。 答: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第二章思考题 学号姓名专业 一、单选题 1.参考文献的标准著录格式是____A________。 A、著者篇名来源出处; B、篇名著者来源出处 2.请标出文献:马品仲. 大型天文望远镜研究. 中国的空间科学技术,1993,13(5)P6-14,ISSN1000-758X 属于哪种文献类型___A_________。 A、图书; B、科技报告; C、期刊; D、报纸 二、多选题 1. 下列哪项属于按出版类型分类的文献类型______BCD______。 A、光盘; B、图书; C、期刊; D、学位论文 2. 下列哪项属于文献三要素_____ABC_______。 A、知识; B、载体; C、记录方式; D、信息

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思考题与习题1 1-1回答以下问题: (1) 半导体材料具有哪些主要特性 (2) 分析杂质半导体中多数载流子和少数载流子的来源; (3) P 型半导体中空穴的数量远多于自由电子, N 型半导体中自由电子的数量远多于空 穴, 为什么它们对外却都呈电中性 (4) 已知温度为15C 时,PN 结的反向饱和电流I s 10 A 。当温度为35C 时,该 PN 结的反向饱和电流I s 大约为多大 (5) 试比较二极管在 Q 点处直流电阻和交流电阻的大小。 解: (1) 半导体的导电能力会随着温度、光照的变化或掺入杂质浓度的多少而发生显着改 变,即半导体具有热敏特性、光敏特性和掺杂特性。 (2) 杂质半导体中的多数载流子是由杂质原子提供的,例如 N 型半导体中一个杂质原 子 提供一个自由电子,P 型半导体中一个杂质原子提供一个空穴,因此多子浓度约等于所掺 入的杂质浓度;少数载流子则是由热激发产生的。 (3) 尽管P 型半导体中空穴浓度远大于 自由电子浓度,但 P 型半导体本身不带电。因 为在P 型半导体中,掺杂的杂质原子因获得一个价电子而变成带负电的杂质离子 (但不能移 动),价电子离开后的空位变成了空穴,两者的电量相互抵消,杂质半导体从总体上来说仍 是电中性 的。同理,N 型半导体中虽然自由电子浓度远大于空穴浓度,但 N 型半导体也是电 中性的。 (4) 由于温度每升高10 C , PN 结的反向饱和电流约增大 1倍,因此温度为35C 时, 反向 饱和电流为 35 15 I s 10 40 A (5) 二极管在Q 点处的直流电阻为 的电压当量,常温下 U T 26mV ,可见r d R D 。 1-2 理想二极管组成的电路如题 1-2图所示。试判断图中二极管是导通还是截止,并 确定各电路 的输出电压。 解 理想二极管导通时的正向压降为零, 截止时的反向电流为零。本题应首先判断二极管 的工作状态,再进一步求解输出电压。二极管工作状态的一般判断方法是: 断开二极管,求 R D U D I D 交流电阻为 r d U D U T i D 式中U D 为二极管两端的直流电压, U D U on , I D 为二极管上流过的直流电流, U T 为温度

普通物理学第二版第七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七章 刚体力学 7.1.1 设地球绕日作圆周运动.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角速度为多少rad/s?估算地球赤道上一点因地球自转具有的线速度和向心加速度.估算地心因公转而具有的线速度和向心加速度(自己搜集所需数据). [解 答] 7.1.2 汽车发动机的转速在12s 内由1200rev/min 增加到3000rev/min.(1)假设转动是匀加速转动,求角加速度.(2)在此时间内,发动机转了多少转? [解 答] (1)22(30001200)1/60 1.57(rad /s )t 12ωπβ?-?= ==V V (2) 2222 20 ( )(30001200)302639(rad) 2215.7 π ωω θβ --= ==? 所以 转数=2639 420() 2π=转 7.1.3 某发动机飞轮在时间间隔t 内的角位移为 球t 时刻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解 答] 7.1.4 半径为0.1m 的圆盘在铅直平面内转动,在圆盘平面内建立O-xy 坐标系,原点在轴上.x 和y 轴沿水平和铅直向上的方向.边缘上一点A 当t=0时恰好在x 轴上,该点的角坐标满足2 1.2t t (:rad,t :s).θθ=+求(1)t=0时,(2)自t=0开始转45o 时,(3)转过90o 时,A 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在x 和y 轴上的投影. [解 答] (1) A ??t 0,1.2,R j 0.12j(m/s). 0,0.12(m/s) x y ωνωνν====∴==v (2)45θ=o 时,

由 2 A 1.2t t,t0.47(s) 4 2.14(rad/s) v R π θ ω ω =+== ∴= =? v v v 得 (3)当90 θ=o时,由 7.1.5 钢制炉门由两个各长1.5m的平行臂AB和CD支承,以角速度10rad/s ω=逆时针转动,求臂与铅直45o时门中心G的速度和加速度. [解答] 因炉门在铅直面内作平动,门中心G的速度、加速度与B或D点相同。所以: 7.1.6 收割机拔禾轮上面通常装4到6个压板.拔禾轮一边旋转,一边随收割机前进.压板转到下方才发挥作用,一方面把农作物压向切割器,另一方面把切割下来的作物铺放在收割台上,因此要求压板运动到下方时相对于作物的速度与收割机前进方向相反. 已知收割机前进速率为1.2m/s,拔禾轮直径1.5m,转速22rev/min,求压板运动到最低点挤压作物的速度. [解答] 取地面为基本参考系,收割机为运动参考系。 取收割机前进的方向为坐标系正方向 7.1.7 飞机沿水平方向飞行,螺旋桨尖端所在半径为150cm,发动机转速2000rev/min.(1)桨尖相对于飞机的线速率等于多少?(2)若飞机以250km/h的速率飞行,计算桨尖相对于地面速度的大小,并定性说明桨尖的轨迹. [解答] 取地球为基本参考系,飞机为运动参考系。 (1)研究桨头相对于运动参考系的运动: (2)研究桨头相对于基本参考系的运动: 由于桨头同时参与两个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匀速圆

思考题及习题8参考答案

第8章思考题及习题8参考答案 一、填空 1、AT89S51的串行异步通信口为(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答:全双工。 2. 串行通信波特率的单位是。 答:bit/s 3. AT89S51的串行通信口若传送速率为每秒120帧,每帧10位,则波特率为 答:1200 4.串行口的方式0的波特率为。 答:fosc/12 5.AT89S51单片机的通讯接口有和两种型式。在串行通讯中,发送时要把数据转换成数据。接收时又需把数据转换成数据。 答:并行,串行,并行,串行,串行,并行 6.当用串行口进行串行通信时,为减小波特率误差,使用的时钟频率为 MHz。答:11.0592 7.AT89S51单片机串行口的4种工作方式中,和的波特率是可调的,与定时器/计数器T1的溢出率有关,另外两种方式的波特率是固定的。 答:方式1,方式3 8.帧格式为1个起始位,8个数据位和1个停止位的异步串行通信方式是方式。答:方式1。 9.在串行通信中,收发双方对波特率的设定应该是的。 答:相同的。 10.串行口工作方式1的波特率是。 答:方式1波特率=(2SMOD/32)×定时器T1的溢出率 二、单选 1.AT89S51的串行口扩展并行I/O口时,串行接口工作方式选择。 A. 方式0 B.方式1 C. 方式2 D.方式3 答:A 2. 控制串行口工作方式的寄存器是。

A.TCON B.PCON C. TMOD D.SCON 答:D 三、判断对错 1.串行口通信的第9数据位的功能可由用户定义。对 2.发送数据的第9数据位的内容是在SCON寄存器的TB8位中预先准备好的。对 3.串行通信方式2或方式3发送时,指令把TB8位的状态送入发送SBUF中。错 4.串行通信接收到的第9位数据送SCON寄存器的RB8中保存。对 5.串行口方式1的波特率是可变的,通过定时器/计数器T1的溢出率设定。对 6. 串行口工作方式1的波特率是固定的,为fosc/32。错 7. AT89S51单片机进行串行通信时,一定要占用一个定时器作为波特率发生器。错 8. AT89S51单片机进行串行通讯时,定时器方式2能产生比方式1更低的波特率。错 9. 串行口的发送缓冲器和接收缓冲器只有1个单元地址,但实际上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寄存 器。对 四、简答 1.在异步串行通信中,接收方是如何知道发送方开始发送数据的? 答:实质就是如何检测起始位的开始。当接收方检测到RXD端从1到0的负跳变时就启动检测器,接收的值是3次连续采样,取其中2次相同的值,以确认是否是真正的起始位的开始,这样能较好地消除干扰引起的影响,以保证可靠无误的开始接受数据。 2.AT89S51单片机的串行口有几种工作方式?有几种帧格式?各种工作方式的波特率如何确定? 答:有4种工作方式:方式0、方式1、方式2、方式3; 有3种帧格式,方式2和3具有相同的帧格式;方式0的发送和接收都以fosc/12为固定波特率, 方式1的波特率=2SMOD/32×定时器T1的溢出率 方式2的波特率=2SMOD/64×fosc 方式3的波特率=2SMOD/32×定时器T1的溢出率 3.假定串行口串行发送的字符格式为1个起始位、8个数据位、1个奇校验位、1个停止位,请画出传送字符“B”的帧格式。 答:字符“B”的ASCII码为“42H”,帧格式如下:

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含答案)

社会科学方法论 1.什么是科学? “科学”(sc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scio,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的福泽瑜吉把它译为“科学”。在中国,科学一词的意义对应于“格致之学”。1893年,康有为最早将“科学”一词引进中国。 所谓科学,是一种理论化、体系化的知识。狭义的科学指的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广义的科学泛指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人类的观察与技术都是科学的起源。 科学具有:可证伪性;假设与简化;内部逻辑一致;逻辑与经验的一致等特征。 2.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的科学,也就是狭义的科学。即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总称,其载体是各门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代表性学科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呈现出连续过渡的特征。社会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兼具二者的特征。 斯蒂芬·科尔用六个变量将科学分成不同等级。相比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理论的成熟性上,具有高度成熟的理论,其研究更受范式指导、具有更高水平的严密性;在定量化上,自然科学的思想更习惯于用数学来表达;在认知共识上,自然科学在理论、方法、问题的意义以及个人贡献意义上有更高水平的共识;在语言能力上,具有运用理论做出可证实的预言的能力;自然科学的旧理论的过时具有更高比例,作为目前工作的参考———表明知识进行有意义的积累;自然科学的“进步”或新知识增长的速度相比社会科学更快。 3.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辞海》没有区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日常用语中,对此也很少加以区分。 虽然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分是相对的,但为了研究的方便,作这样的区别还是必要的。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侧重于研究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及其背后的机制,包含的基础学科有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则侧重于研究人的价值、心理、心灵、情感、思维和精神活动,包含的基础学科有文学、语言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神学等等。 科学是总称,其载体是各门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代表性学科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呈现出连续过渡的特征。社会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兼具二者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