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C仪使用操作规程
TOC简易操作书个人版

总有机碳分析仪TOC-4100简易操作手册(仅供用户操作使用)一、仪器的开机当仪器需要开机时,请按如下步骤操作:1、打开载气供气源(以下专指氮气)。
(注意观察减压阀的出气压力表的指针,应在0.25Mpa,若不在此位置,应作调整。
)2、打开电源开关(开关位于仪器的右侧)。
(仪器开始初始化,初始化完后屏幕进入最初画面如下图,注意观察仪器内部的供气压力表及流量计,压力表的指针应指在150Kpa上,喷射气流量计的指针应指在50上,载气流量计的指针应指在100上,若指针位置不对,应作调整。
)最初画面3、打开电炉开关(开关位于仪器的右侧)。
(电炉开始升温,此时可通过最初画面的[菜单]进入[监视器]来查看电炉的温度,应在往上升温,直至680度,如下图所示。
若电炉的温度、电子除湿器的温度及基线的状态均为OK,仪器的READY灯,说明仪器已准备就绪。
)监视器二、人机对话接口仪器的人机对话接口位于仪器的前面板的上部,主要包括LCD画面、键盘及指示灯,如下图所示:数值键开始/停止键清除键选择键报警键走纸键打印键其含义为:・LCD画面液晶显示屏。
・电源灯电源指示灯。
・准备就绪灯仪器准备就绪指示灯。
・报警灯报警发生时点亮。
・数值键用于数值输入。
・确认键数值或选择确认。
・方向键移动光标使用。
・软键屏幕画面出现的按键。
・通用功能键(F1~F4)配合软键使用的功能键。
・开始/停止键测定的开始或停止时使用。
・报警键当有报警时按此键能从画面上看到报警信息。
・走纸键让打印机走纸。
・打印键打印LCD画面出现的图文。
・清除键清除输入的文字或项目。
在测量中按此键使画面回到测量画面。
・选择键当多个项目需要选择时使用此键。
三、仪器的操作对用户而言,操作主要包括在线测量操作、离线测量操作和标准曲线校正操作。
这些操作均从最初画面进入。
1、在线测量操作从最初画面中按[在线]按扭,屏幕进入如下画面:先在此画面中进行在线测量的一些设置。
其显示内容的含义为:①定条件号码:选择[测定条件登记]画面上设定的测定条件编号。
总有机碳分析仪操作说明书

总有机碳分析仪操作说明书操作说明书一、总有机碳分析仪概述总有机碳分析仪是一种用于测定样品中总有机碳(TOC)含量的仪器。
它采用先进的氧化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水样、土壤样品等中的总有机碳含量。
二、仪器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1) 确保总有机碳分析仪已经连接电源并处于工作状态。
(2) 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氧化剂和催化剂。
(3) 将样品采集容器放在样品台上,并确保台面清洁,无杂质。
2. 样品处理(1) 将待测样品倒入样品采集容器中。
(2) 确保样品采集容器密封良好,防止样品外泄。
(3) 将采集容器放置在仪器的样品台上。
3. 参数设置(1) 打开仪器的显示屏,按照菜单提示选择“参数设置”选项。
(2) 根据样品的特性和要求,设置合适的分析参数,如温度、时间等。
(3) 确认参数设置无误后,保存并退出设置界面。
4. 启动分析(1) 在仪器的显示屏上,选择“开始分析”选项。
(2) 仪器开始进行样品的氧化处理和碳含量分析。
(3) 等待分析完成。
5. 结果读取(1) 当仪器分析完成后,显示屏会显示分析结果。
(2) 记录或导出分析结果,包括样品的总有机碳含量。
(3) 检查结果是否符合要求,并进行必要的质控验证。
6. 清洁与维护(1) 分析结束后,关闭仪器的电源。
(2) 清洁仪器,去除样品残留物和污渍。
(3) 定期维护仪器,保持其正常运行。
三、注意事项1. 在操作过程中,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包括手套、护目镜等。
2. 使用仪器时,遵循仪器制造商提供的操作指南和安全注意事项。
3. 样品处理过程中,严禁将有害或腐蚀性物质接触到仪器或人体。
4. 遵循规定的样品量和仪器参数,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分析完成后,及时关闭仪器的电源,做好仪器的清洁和维护工作。
总有机碳分析仪操作说明书到此结束。
祝您使用愉快!。
总有机碳分析仪使用方法

总有机碳分析仪使用方法总有机碳(TOC)是指样品中的所有有机物质的总量。
总有机碳分析仪是一种用于测量样品中总有机碳含量的仪器。
本文将介绍总有机碳分析仪的使用方法,以帮助用户正确地操作该仪器。
仪器准备在使用总有机碳分析仪之前,确保进行以下准备工作:1.确认仪器已经正确连接到电源和气源。
2.检查仪器的各部件是否干净,无损坏。
3.准备好标准样品用于校准仪器。
校准仪器在每次使用总有机碳分析仪之前,都需要对仪器进行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校准仪器的步骤如下:1.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校准。
将标准溶液注入样品室中,按照仪器说明书的步骤进行校准。
2.选择合适的校准曲线,并确认校准曲线的斜率和截距值。
3.根据校准曲线的斜率和截距值,计算样品中的总有机碳含量。
测量样品在测量样品之前,需要按照以下步骤准备样品:1.将样品加入适当的样品容器中。
2.将样品容器放置到样品室中。
3.按照仪器说明书的步骤设置测量参数。
分析数据测量完成后,可以通过仪器提供的软件分析数据。
在分析数据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确认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2.比较不同样品之间的总有机碳含量,分析数据的差异性。
维护保养为了确保总有机碳分析仪的长期稳定运行,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1.清洁仪器的各部件,确保仪器表面干净。
2.定期更换耗材和易损件。
3.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和验证。
结论总有机碳分析仪是一种用于测量样品中总有机碳含量的重要仪器。
正确使用和维护总有机碳分析仪将有助于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希望本文提供的使用方法能够帮助用户正确操作总有机碳分析仪,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
以上是总有机碳分析仪的使用方法,请遵循上述步骤进行操作。
TOC分析仪操作及维护保养规程

目的:建立TOC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延长设备寿命,保证产品质量。
范围:适用TOC分析仪的操作与保养。
职责:TOC分析仪的操作人员对本程序的实施负责。
内容:
1.基本操作
1.1开机接通电源,将仪器背面的开关按至“NO”即为开机,开机会有数秒钟的时间检测才会进入主界面。
1.2开始分析确认仪器背面的进样管接通水源,排水管已连接。
按触摸屏的“Start Analysis”开始分析即可,在按了“Start Analysis”后即显示为。
1.3 结束分析分析时需要结束分析,按“Stop Analysis”即可,在按了“Stop Analysis”
后即显示为“Start Analysis”,此时仪器已停止了分析工作。
1.4关机停止了分析工作,即仪器不在分析状态,即主界面有个“Start Analysis”按钮,即可将仪器背面的开关按至”OFF”状态,否则不可关机,若未停止分析关电源会对仪器有一定的损害。
2 维护保养
2.1定期检查并重新加注去离子水容器。
2.2定期更换化学试剂。
2.3更换紫外线灯紫外线灯应在每使用6个月后更换一次。
2.4更换样品泵管。
样品泵管每年必须更换一次,以确保分析仪可以获得正确的流量。
2.5更换离子交换树脂。
2.5.1使用银色支架时更换树脂层。
2.5.2使用铜色支架时更换树脂层。
2.6更换在线过滤器元件。
2.7设置新耗材的安装或失效日期。
2.8冲洗试剂注射器。
2.9清洁分析仪。
toc分析仪的使用步骤及检测流程

toc分析仪的使用步骤及检测流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toc分析仪的使用步骤TOC分析仪是一种用于检测有机污染物总量的仪器,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水质分析、药品生产等领域。
TOC分析仪的使用方法

TOC分析仪的使用方法1.准备工作1.1向冷却器中加纯水至冷凝水排水管位置,向加湿器中加纯水至Hi。
1.2准备稀释水:2mol/L的HCl.2绘制标准曲线2.1配制标准溶液2.1.1配制1000ppm的TC标准溶液1)邻苯二甲酸氢钾在105-120℃下干燥1小时,在干燥器内冷却,2)准确称量2.125g溶解在1L容量瓶中,加零水至容量瓶标线。
2.1.2配制1000ppm的IC标准溶液1)碳酸氢钠预先在硅胶干燥器中干燥2小时,碳酸钠预先在280-290℃下干燥1小时,在干燥器内冷却。
2)准确称量碳酸氢钠3.5g及碳酸钠4.41g,溶解在1L容量瓶中,加零水至容量瓶标线。
2.2测定标准浓度的AREA值接通电源,预热10分钟,打开液压钢瓶,将外接载气压调到300-600kpa,打开TOC分析仪前门,旋转载气压阀门(ARRIER GAS)调节载气压至200kpa,旋转载气流量阀门(PRESSURE)调节载气流量至130ml/min。
1)将TC和IC的标准溶液稀释成不同梯度浓度的溶液(比如:5mg/L、10mg/L、20mg/L···)。
2)按cal键后选择F2设定TC的标准曲线(F3设定IC的标准曲线),选择空白序号后按Enter键进入标准曲线设定界面,设定不同梯度的浓度值,按向右键(→)可增加梯度浓度的标准值。
最后设定Inj#为2,Max#of inj为3.3)将进样管放入对应的梯度浓度的TC(或IC)标准溶液中,标有HCl的水管放入2mol/L的HCl中,稀释水管放入纯水中,然后按next键开始测定对应的AREA值。
4)将标准梯度溶液的浓度值和测得的AREA值绘制成标准曲线(TOC分析仪会自动生成)。
3分析测定按Measure Sample键设置测定样品名称,选择F2(或F3)来选择TC (或IC)的标准曲线,后按Enter键设置Inj.volume值(一般为50ul),Inj#为2,Max#of inj为3,后将进水管放入水样中,标有HCl的水管放入2mol/L的HCl 中,稀释水管放入纯水中,然后按next键开始测定水样的AREA值,后根据测定的AREA值和标准曲线计算出TC和IC值(TOC分析仪会自动求出TOC值)。
TOC检测仪标准操作规程

TOC检测仪标准操作规程1 目的规范耶拿multi N/C UV HS 型TOC检测仪的使用,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
2 范围适用于耶拿multi N/C UV HS 型TOC检测仪。
3 职责质量管理部检验中心相关人员负责本规程的执行。
质量管理部负责人负责本规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4 内容4.1 开机及启动软件4.1.1打开氮气瓶总阀,调整氮气减压阀的分压阀至0.2-0.5兆帕(MPa)之间。
4.1.2 打开仪器电源开关,然后打开计算机至Windows操作系统界面出现。
4.1.3 双击“multiWin”图标,启动“multiWin”软件。
4.1.4 输入软件口令(Admin),然后点击【确认】。
4.1.5 进入操作界面,选择初始化仪器。
仪器发出嗡嗡的响声,进入初始化状态,此过程需要5~10分钟。
4.1.6 初始化完毕后,系统操作界面左上角出现“系统状态”栏,字体颜色均为黑色表示系统运行正常。
气体流量应为140±10 ml/min,制冷器温度应低于14℃,NDIR为检测器,UV灯为紫外灯。
若有红色字体出现,则表明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和操作,应立即对出现红字的相关部位进行检查。
4.2 校准曲线的制作选择【测量】,点击下拉菜单“校正”,再次点击“是(Y)”确定采用当前方法,编辑校准曲线的标准样品份数(4个以上),输入标准液浓度(mg/L)。
点击“测量”,然后点击“开始(start)”开始自动测量。
校准曲线做好后,仪器将自动弹出校准曲线表,通过选择标准样品点数来修改校准曲线。
校准曲线修改后,点击与连接方法,点击“yes”确定此方法,点击“接受”,校准曲线的K1、K0将变为新值。
点击“close”关闭当前对话框,再关闭校准曲线对话框,校准曲线制作完毕。
4.3 方法设定单击【方法】选择“载入”,选择载入已存方法(NPOC-TEST),点击“确认”,或者新建一个方法,进行常规参数设置。
在编辑中对“名称”“测量参数(NPOC)”“进样次数(最少2,最多3)”“进样体积(10000 µL)”“吹扫时间(180s~300s)”“积分准则(采用系统自带参数)”等参数进行设置。
toc总有机碳测定仪操作规程

目的:规范TOC总有机碳测定仪的使用操作规程。
适用范围:TOC总有机碳测定仪。
责任人:检验人员及质检负责人。
内容:1. 标准溶液的制备2. 样品预处理3. 仪器分析准备4. 仪器操作步骤一. 标准溶液的制备1.TOC 测定的标准物质:邻苯二甲酸氢钾(KHP)用于TC 标准。
碳酸钠用于IC 标准。
碳酸氢钠用于IC 标准。
2.TC 标准的制备:1000 ppm TC 标准溶液1)邻苯二甲酸氢钾(KHP)在105—120℃下干燥约 1小时,在干燥器内冷却。
2)准确称量2.125g 。
3)溶解后装入1L容量瓶中。
4)加零水至容量瓶标线。
5)密闭并在4℃下保存。
溶液可稳定 2 个月。
3.IC 标准的制备1000 ppm IC 标准溶液:1)碳酸氢钠NaHCO3预先在硅胶干燥器中干燥2小时;碳酸钠Na2CO3预先在280—290℃下干燥约 1小时,在干燥器内冷却。
2)准确称量碳酸氢钠3.50g及碳酸钠4.41g。
3)溶解后装入1L容量瓶中。
4)加零水至容量瓶标线。
5)密闭并在4℃下保存。
溶液可稳定 2 个月。
4. TN 标准的制备1000 ppm TN 标准溶液:1)硝酸钾KNO3在不高于105-110℃干燥 3 小时,在干燥器内冷却。
2)准确称量硝酸钾7.219g。
3)溶解后装入1L容量瓶中。
4)加零水至容量瓶标线。
5)密闭并在4℃下保存。
溶液可稳定 2 个月。
5.TC 和 TN 标准的制备100 ppm TC和100 ppm TN:1) 1000 ppmTC标准溶液和1000ppmTN标准溶液各100ml装入1L容量瓶中。
2) 加25ml的2MHCl(最终浓度0.05M)。
3) 加零水至容量瓶标线。
4) 密闭并在4℃下保存。
溶液可稳定 2 个月。
6.2moL/LHCl的制备1)取浓 HCl (约37%,相当于12 M)50mL,加入250mL蒸馏水,即稀释6倍。
混合均匀。
2) 转移溶液到 250 ml 瓶(标准附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限公司
设备管理标准操作规程
HTY-DI1000B型总有机碳(TOC)分析仪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HTY-DI1000B型总有机碳(TOC)分析仪标准操作规程。
2、引用标准:《HTY-DI1000B型总有机碳(TOC)分析仪使用说明书》。
3、适用范围:HTY-DI1000B型总有机碳(TOC)分析仪日常使
用、维护、保养。
4、责任:质保部QC、质保部负责人、设备部。
5、内容:
5.1工作原理
1—螺旋石英玻璃管2—紫外灯3—电导率传感器
4—延迟线圈5—蠕动泵
图5-1 工作原理示意图
5.1.1水样通过进样口进入仪器后由分流器分成相等的两份,其中一份通过延迟线圈4,进入二氧化碳传感器3检测未经氧化的样品的电导率值,另一份通过螺旋石英玻璃管1,并在紫外灯2的照射下将水中有机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进入二氧化碳传感器3检测经过氧化反应后的样品的电导率值。
TOC值则是根据水样的电导率值在UV灯氧化前后的变化,通过相应的运算取得,最后废液通过蠕动泵5,从排液管排出。
5.2使用与操作方法
5.2.1 开机接通电源,将开关调至“ON”档即开始自检后,点击触摸屏右下角的“进入”模块,进入仪器菜单界面。
5.2.2 登录电机用户菜单的“登录” 模块,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即
可登录,修改样品信息,只有登录成功才能更改仪器参数和输出数据。
5.2.3 运行分析将进样管插入样品溶液中,点击“运行分析”,界面开始显示样品进度条,带一个样品检测完毕后,记录数据(如有必要),点击“返回”键返回运行界面,更换一个样品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检品检测完毕。
5.2.4 关机样品检测完毕后,点击返回至运行分析界面,取出进样管,关闭开关,拔掉电源,即可。
5.2.5 清洁仪器,罩好防尘罩。
5.2.6 作好《精密仪器使用记录》《精密仪器维护、保养记录》(见《精密仪器管理标准》附录A),并及时交设备部归档。
5.3 仪器的日常保养与维护
5.3.1 HTY-DI1000B型总有机碳(TOC)分析仪设有面板按键:W ASH、FAST、SLOW、ALARM、SELFTEST。
仪器长期不使用或者管路进气泡时,按W ASH键进行管路冲洗。
5.3.2 注意事项:
5.3.2.1 进样管运行时应没入液面以下,管口置于溶液底部,关机状态液应让管路浸在纯化水中。
长期不使用仪器,应将管路中液体排空,并将进样管用封口膜封住,防止污染。
5.3.2.2 仪器内部管路有气泡时,监测数据会受到干扰。
若观测到透明的teflon管中有气泡时应用纯水冲洗管路直至气泡完全排出,具体方法见5.3.1.
5.3.2.3 仪器正常运行时排液管应有液体滴出。
若排液管不能正常出水,说明管路堵塞或管路内含有较多气泡,应逐步检查管路。
可连接注射器将管路中气泡或者堵塞物抽出,使管路通畅。
5.3.2.4 检测水样中含有不容性微粒时必须对水样进行过滤,滤膜
孔径应≦60µm。
5.4故障分析与排除
5.4.1 一般情况下,不允许操作人员排除故障,如有仪器故障,操作人员应按相关程序报告质管部负责人和设备部,请设备部安排进行故障分析、判定与排除。
5.4.2 下表为设备供应商提供的较为可能的故障,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