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解剖学

合集下载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断层解剖学是一门研究地质构造中断层的形成、性质和变形规律的学科。

它通过对断层的解剖和分析,揭示地壳运动与地质变化的内在机制,对于认识地球演化历史和研究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断层的定义、分类、形成机制及其作用等方面对断层解剖学进行详细解释。

1. 断层的定义断层指的是岩石体中由地壳应力超过岩石体强度而发生的断裂面。

断层具有明显的位移,可以导致地层错动和断裂岩体的相对位移。

断层可以是水平的、倾斜的或垂直的,根据位移的方向不同,可以分为正断层(向上位移)、逆断层(向下位移)和走滑断层(相对水平位移)。

2. 断层的分类按照断层的发生形式和位置,可以将断层分为以下几类:(1) 大断层: 通常指地质构造中的主要构造断裂,具有较大的位移量和广泛的影响范围。

如三峡断裂带、北安曲线断裂等。

(2) 中小型断层: 位移量较小,影响范围相对较小的断层,如裂隙、裂缝、节理等。

(3) 断层带: 多条平行或近平行的断层构成的带状地质构造,例如长江三角洲断裂带、阿尔卑斯山断裂带等。

3. 断层的形成机制断裂地壳中,断层的形成主要受到构造应力的作用。

构造应力可以是水平的、竖直的或者倾斜的,不同的构造应力会产生不同方向和形态的断层。

在岩石体内,当构造应力超过岩石体的抗压强度时,岩石会发生断裂,从而形成断层。

断层的形成还受到岩层的性质、岩石脆性和断层面的滑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4. 断层的作用断层在地质演化和地壳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存储和运移矿产资源: 断层可以形成矿床的构造控制因素,如金矿床、铜矿床等。

(2) 形成地质景观: 断层错断和巨大的相对位移可以形成峡谷、断崖、露头等地质景观。

(3) 形成地震: 当断层发生断裂运动时,会释放巨大能量,产生地震现象。

(4) 导致地质灾害: 断层错动和位移会引发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总结:断层解剖学是研究断层形成、性质和变形规律的学科,通过对断层的解剖和分析,可以揭示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的机制,对于认识地球演化历史和研究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断层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断层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断层解剖学的学习方法断层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分支,故应遵循人体解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

但它亦有自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欲学断层,先修整体断层解剖学是解剖学与医学影像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而形成的边缘学科,因此必须在掌握坚实宽广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知识,以及熟悉医学影像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学好断层解剖学。

2.整体与断层相结合,培养断层解剖思维人是统一的整体,每一个断层均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应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断层,从断层出发重塑整体,即建立“从整体到断层,再由断层回到‘整体’”的断层解剖思维,切忌从断层到断层的错误的学习方法。

这就要求学生:①在学习某一断层之前,首先应了解其在整体中的位置,还应了解断层标本的制作法和B超、CT、MRI的扫描方式;②不能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个或几个断层的所有结构上,而要一个器官或一个结构地逐一连续追踪学习,以求掌握其全貌及连属关系。

3.标本与影像相结合,完成从尸体向活体的过渡断层解剖学的学习方法不能从实物至实物(缺乏实用性),更不能从影像到影像(缺乏形态基础),而要从实物到影像(基础与临床相结合)。

因此要求学生重视实验课,在掌握断层标本的基础上,学会正确地阅读B超、CT和MRI图像。

4.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断层解剖学的目的是为了学好医学影像学等临床医学课程。

因此,要学会利用断层解剖学的具体知识去解决临床影像学的实际问题。

如学习肺段与肝段的断面划分时,应联系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学习腹膜腔和筋膜间隙时必须联系积液的定位、扩散和介入治疗;学习淋巴结时必须结合癌的转移途径等。

总之,学生应在上述基本的学习方法基础上,发扬勤奋、刻苦和创造性学习的学风,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形成自已的学习方法,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断层解剖学。

断层解剖学理论教学大纲

断层解剖学理论教学大纲

断层解剖学理论教学大纲一、引言断层解剖学是医学生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学科之一。

通过对断层图像进行解剖学分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人体内部结构以及器官间的关系。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详细的断层解剖学理论教学大纲,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学习断层解剖学。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理解断层解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断层图像的解读和分析方法;3. 熟悉常见断层图像技术,并理解其应用;4. 通过断层图像进行人体解剖学研究;5.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三、课程内容1. 断层解剖学简介1.1 断层解剖学的定义和历史;1.2 断层解剖学在临床和研究中的应用。

2. 断层图像的基本原理2.1 X射线断层扫描的基本原理;2.2 计算机断层摄影(CT)的基本原理;2.3 磁共振成像(MRI)的基本原理;2.4 断层图像的质量评价。

3. 常见断层图像技术3.1 CT图像的解读和分析;3.2 MRI图像的解读和分析;3.3 超声波断层图像的解读和分析;3.4 放射性同位素断层扫描的解读和分析。

4. 人体解剖结构在断层图像中的表现4.1 头部和颈部解剖结构在断层图像中的表现;4.2 胸部解剖结构在断层图像中的表现;4.3 腹部解剖结构在断层图像中的表现;4.4 骨盆和下肢解剖结构在断层图像中的表现。

5. 断层解剖学在临床和研究中的应用5.1 断层解剖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5.2 断层解剖学在手术规划中的应用;5.3 断层解剖学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6. 学生实践和评估6.1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断层图像的解读和分析;6.2 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项目和研究报告;6.3 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

四、教学方法和评估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研究、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等。

评估形式将包括课堂考试、项目报告和个人表现评估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旨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断层解剖学考试重点

断层解剖学考试重点

断层解剖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 半卵圆中心:是大脑半球断面内的髓质,是由投射纤维,联络纤维,连合纤维组成。

以最大断面的半卵圆中心髓质(半卵圆中心中部)层面分为半卵圆中心上部层面、半卵圆中心层面和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

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是大脑内部结构最为复杂的层面,髓质丰富。

2. 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构成一个肺段。

3. Glisson系统(Glissonsystem):由血管周围纤维囊包绕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形成,三者在肝内的分支与分布基本一致。

4. 颈动脉鞘:颈深筋膜在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周围形成的筋膜鞘,上至颅底,下连纵隔,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

5. 上眶耳线: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及减少颅骨的伪影。

6. 胸骨角:是胸骨柄和胸骨体的连结处向前微突形成的角,易在体表摸到,与第2肋平对,是计数肋序数的重要标志。

7.门腔间隙: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空隙。

8.第一肝门:在肝下面的横沟处,是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肝的部位9. CT值:CT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来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

在工作中,通常将吸收系数换算成CT值,单位为HU。

10. 尿生殖膈:由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及覆盖于它们上、下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

11. 肺韧带:位于肺根下方,有前、后两层纵隔胸膜重叠形成的三角形皱襞,呈冠状位,连于肺下叶和后纵隔之间。

12.肺门:是肺纵隔面中央椭圆形的凹陷处,是肺动脉、肺静脉、主支气管、支气管动脉和静脉、神经及淋巴管等出入肺的部位。

13. 肝段:就是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一般肝分为左、右半肝,5叶和8段。

14. 坐骨肛门窝:在闭孔内肌内侧为耻骨直肠肌,该肌系肛提肌的一部分,起自耻骨内面,肌束向后呈“U”字行环绕直肠会阴曲,其厚度约4mm,两侧充满脂肪组织的三角形区域。

解剖学中的断层解剖学

解剖学中的断层解剖学

解剖学中的断层解剖学断层解剖学是一种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的方法,通过叠加层面图像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解剖信息。

本文将介绍断层解剖学的原理、应用以及其对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断层解剖学原理断层解剖学基于断层成像技术,采用了X射线、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方法,通过对人体进行层面成像,获得连续的解剖信息。

详细而言,断层解剖学依靠射线经过人体后的吸收程度来获取图像信息,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图像进行处理和叠加,形成层面图像。

二、断层解剖学的应用1. 临床诊断:断层解剖学在临床诊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断层解剖学的图像,医生可以获取更加清晰和准确的人体解剖信息,从而辅助诊断。

例如,在肿瘤诊断中,通过断层解剖学可以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2. 教学工具:断层解剖学为医学生和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教学工具。

通过观察断层解剖学的图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结构,加深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解剖学专业素养和临床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3. 研究方法:断层解剖学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

研究者可以利用断层解剖学的图像进行人体解剖学的定量分析,探索解剖学与生理学、病理学等领域的关系。

这为深入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提供了直观的研究手段。

三、断层解剖学对医学的重要意义断层解剖学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它可以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进行诊断和手术规划,提高医疗水平,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断层解剖学的发展也为解剖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思路,推动了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

总结:断层解剖学作为一种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的方法,通过层面成像技术为医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它的原理简明扼要,应用广泛,同时对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断层解剖学将会在医学领域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影像专业《断层解剖学》学习指南

影像专业《断层解剖学》学习指南

影像专业《断层解剖学》学习指南一、课程简介(一)课程目标断层解剖学是用断层的方法研究和表达人体正常器官结构的形态、位置、相互关系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学,它是独立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之外,随着CT、MRI和B超等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主要结构在连续断层中的形态、位置及其变化规律,为疾病的现代影像学诊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断层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以精讲多练、学生观察断层标本为主,辅以局解标本、模型、绘制断层结构图、组织讨论和作业等多种形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理解基本理论,加深巩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

断层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对照学习连续断层标本与CT、MRI和B超图像。

因我学生未开设局部解剖学,本门课程讲述前需简要介绍局部解剖学内容,如重要器官、结构的位置及毗邻,筋膜间隙的位置及连通等,为学习断层解剖学奠定基础。

1. 知识目标(1)了解人体各局部断层的常用基线和观察方法。

(2)掌握人体主要结构在连续断层中的形态、位置及其变化规律。

(3)熟悉重要层面上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技能目标(1)通过观察标本、组织讨论和作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绘图能力和运用解剖术语描述的能力。

(2)通过观察断层标本,培养学生与CT、MRI和B超等医学影像学横向联系的能力和精确的形态学定位能力。

(3)通过常见病例的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素质目标(1)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培养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能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即观察标本的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自学能力、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描述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等。

(3)体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断层解剖学

断层解剖学

断层解剖学的发展前景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不断更新换 代及其在解剖学研究中的应用,断层 解剖学正从横断层向多维断层、从描 述向量化、从尸体向活体、从厚片向 薄层、从宏观向微观、从断面向三维 和四维、从单纯形态相结合功能和代 谢等方向迅速发展。
在具体内容上,将开展以下六个方 面的研究: • 影像断层解剖学研究 • 显微断层解剖学研究 • 实验断层解剖学研究 • 发育断层解剖学研究 • 介入放射解剖学研究 • 数字化虚拟人研究
断层解剖学
Sectional Anatomy
戴景兴 南方医科大学
断层解剖学的定义和特点
断层解剖学是用断层方法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 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学,其基本任务是探索各种结构 在连续断层内的形态﹑位置和毗邻等的变化规律, 为临床学科提供形态学依据。
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相比,断层解剖学 有以下特点:
性别 年龄
男 38 女 59 男 33岁
时间
1994.11 1995.11 2001.03
切片间距 mm 1.0 0.33 0.2
切片总数
1878 5189 8590
分辩率 像素
2048×1216 2048×1216 3040×2008
中国上海 男 中国上海 女 中国重庆 男 中国广州 女 中国重庆 女 中国广州 男 中国广州 女
• 由于VHP血管等信息从上述数据中抽取和分割 的困难,尚未见到血管模型。
• 美国可视人计划采用的技术,已经是10年前的 水平,获取数据的分辨率及精度有限,限制了 进一步的发展应用。
• 数字化虚拟人体的研究具有广泛性。如 Martonen开发的虚拟肺具有2000万个气道,已 经在英国和加拿大作临床试验;
3.1885年,美国的Dalton出版了 脑的横、矢、冠状断层解剖学图谱, 共三本。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断层解剖学是解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解剖学中的断层,以及断层与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等的相关性。

断层是指人体某一特定区域在解剖学上的分割,通过研究断层,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体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和相互关系。

断层解剖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包括:1. 平面断层扫描(CT):平面断层扫描是一种利用计算机重建的断层图像技术,通过对人体进行多个平行面的扫描并记录各个平面的重建图像,使医生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内部解剖结构。

2. 纵切断层:纵切断层是垂直于身体纵轴的平面,通过纵切断层的观察,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结构的前后关系和层次。

3. 横切断层:横切断层是平行于地面的平面,通过横切断层的观察,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结构的上下关系和层次。

4. 胸腔断层:胸腔断层是躯干断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胸腔的断层观察,可以了解心脏、肺部、食管、大血管等内部结构的位置和形态。

5. 腹腔断层:腹腔断层是躯干断层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腹腔的断层观察,可以了解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内部结构的位置和形态。

6. 骨盆断层:骨盆断层是下肢断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骨盆的断层观察,可以了解骨盆内部骨骼、脏器、血管、神经等结构的位置和形态。

7. 被膜断层:被膜断层是通过对人体进行不同位置不同岗位的切片,了解整个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内部器官分布。

8. 光学断层扫描(OCT):光学断层扫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断层成像技术,通常被用于眼科领域的研究,可以以高分辨率观察和评估眼部组织的内部结构。

9. 超声断层:超声断层是利用超声波通过人体组织产生的回声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形成的断层图像。

超声断层广泛应用于妇产科、心血管科、肝胆外科等领域。

10. 断层解剖图谱:断层解剖图谱是将断层扫描和解剖学知识相结合,将人体内部的断层图像与解剖结构进行对应,形成可视化的图谱,使医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断层图像所呈现的解剖结构。

断层解剖学的发展与应用对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层解剖学》学习指南目录第一单元绪论 (1)第二单元头部(一) (1)第三单元头部(二) (9)第四单元颈部、耳 (15)第五单元胸部(一) (25)第六单元胸部(二) (26)第七单元腹部 (36)第八单元盆、会阴 (48)第九单元四肢 (56)第十单元脊柱区 (62)第一单元绪论学习要求:1.掌握断层解剖学的常用术语。

2.熟悉断层解剖学的定义、特点、研究范围和意义。

3.了解断层解剖学的历史、现状、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

重点难点解析:断层解剖学的常用术语:断面断层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回声CT值T1和T2加权像第二单元头部(一)学习要求:1.掌握颅脑(颅骨、脑主要沟回、基底核区、脑室、脑池、蝶鞍区)的连续横断层解剖及其CT、MRI图像。

2.熟悉脑表面主要沟回和脑内部基底核区、连合纤维、脑室、脑池的位置及形态。

3.了解人体头部断层解剖学的常用基线。

重点难点解析:1.大脑的外形及内部结构脑的重要沟回、基底核、连合纤维和内囊的位置、形态及分部。

2.脑室和脑池侧脑室、第三和第四脑室的位置、构成、分部及交通;小脑延髓池、鞍上池、帆间池、大脑大静脉池、交叉池的位置及形态。

3.头部断层的常用基线眦(眶)耳线、Reid基线、上眶耳线、连合间线(AC—PC线)、经外耳门中点与眦耳线的垂线、正中矢状线。

4.颅脑连续横断层解剖中央沟、顶枕沟及距状沟的辨别;半卵圆中心的位置及形成;背侧丘脑、基底核和内囊的位置及分部;脑室的位置、围成及形态特点;脑池的位置、连通、形态特点及意义。

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眶耳线(orbitomental line)2.连合间线(intercommissural line)3.岛盖(operculum)4.外囊(external capsule)5.半卵圆中心(centrum semiovale)6.髓突(medullary process)7.辐射冠(corona radiate)8.禽距(calcar avis)9.侧副隆起(collateral eminence)10.毯(tapetum)11.内囊(internal capsule)12.蛛网膜下池(subarachnoid cisterns)二、填空题1.是识别横断层面上缘上回和角回的标志。

2.顶下沟起自扣带沟,止于的后方,其上方为,下方是扣带回。

3.、和、合称后说话区(wernicke区)。

4.杏仁体、和三者恒定的位置关系是横断层面上识别杏仁体的标志。

5.中脑的横断层面自前向后分为、、和四部分。

6.首次出现的层面是颅脑横断层面上识别外侧沟后支的标志。

7.和的出现是冠状层面上中央前回下部出现的标志。

8.在颅脑冠状层面上,侧脑室三角区的外侧壁与视辐射之间的白质板称,由纤维形成。

9.成对的脑池包括、、和等。

10.幕上不成对的脑池包括背侧的、、和腹侧的、、。

11.幕下不成对的脑池包括背侧的、和腹侧的、。

12.大脑外侧窝池在横断层面上的典型表现呈横置的“”形,主干在岛叶表面分为前、后支,前支较短伸向,后支较长伸向。

13.池、池和池围绕于中脑周围,并勾画出了其轮廓。

14.四角形鞍上池的4个角分别为、、和,其周围的脑组织分别为前方的、后方的和两侧的。

15.鞍上池的形态因成像层面和个体差异,可呈、和等不同形态,其由池、池或池组成。

16.“Y”形小脑幕之间的脑组织为,小脑幕两侧的脑组织是。

17.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外侧沟可分为、和3支。

18.额下回以外侧沟的前支和升支为界分为、和部,其中和又称Broca区,为前说语区。

19.楔前叶为顶叶的主要部分,其前界为,后界是,下界为。

20.距状沟以与其汇合处分为前、后两部分,距状沟前部较恒定,在侧脑室后角的内侧壁上形成一隆起称。

21.岛盖覆盖岛叶,由、和三部分组成。

22.在横断层面上,自外侧沟至正中线的结构依次是、、、、、和。

23.岛叶皮质呈三角形,其尖的内侧稍隆起称;岛叶皮质被岛中央沟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为,后部是。

岛叶深面蕴藏有核。

24.胼胝体嘴的下方为,其与终板旁回合称,与联系密切。

25.第三脑室位于两侧和两侧之间,呈正中矢状位的裂隙,其前下方有和隐窝,后壁有和隐窝。

26.在胼胝体膝以前的冠状层面上,大脑半球上外侧面自上而下为、、回和、沟。

27.在颅脑冠状层面上,胼胝体膝外侧的结构依次为、、、和。

28.在胼胝体干冠状层面上,第三脑室外侧依次为、、、、、、和外侧沟。

29.在中央后回首次出现的冠状层面上,外侧沟以上的大脑半球上外侧面自上而下依次为、、、回和、、沟。

30.在颅脑冠状层面上,“人”形大脑镰和小脑幕与颅骨及其两者相连接处的硬脑膜窦分别为、和,向后汇合成。

三、最佳选择题1.在横断层面上,识别距状沟前部的标志A.禽距B.侧副隆起C.侧副沟D.海马E.海马旁回2.显示基底核区的最佳横断层面A.胼胝体干B.胼胝体压部C.松果体D.前连合E.后连合3.松果体的常见形态A.圆形B.椭圆形C.球形D.长条形E.窄条形4.识别中央旁小叶的标志A.扣带沟B.扣带沟边缘支C.中央沟D.中央前沟E.中央后沟5.内囊前肢与内囊后肢分界的标志A.豆状核B.壳C.苍白球D.尾状核E.背侧丘脑6.在冠状层面上,脑底面的颞叶与枕叶的分界标志A.侧脑室下角B.胼胝体压部C.舌回D.海马旁回E.距状沟前部7.与大脑纵裂池后部直接延续的脑池A.终板池B.交叉池C.帆间池D.四叠体池E.大脑大静脉池8.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出入内耳门时所经过的脑池A.小脑延髓池B.环池C.小脑上池D.桥池E.脑桥小脑角池9.五角形鞍上池的两侧脑组织A.直回B.海马旁回C.脑桥D.钩E.大脑脚底10.在横断层面上,小脑延髓池两侧的脑组织A.小脑扁桃体B.小脑半球C.小脑蚓D.枕叶E.舌回11.半卵圆中心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楔叶B.楔前叶C.缘上回D.外侧沟E.顶枕沟12.胼胝体干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侧脑室B.第三脑室C.尾状核D.外侧沟E.顶枕沟13.半卵圆中心以上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额叶B.顶叶C.枕叶D.颞叶E.楔叶14.胼胝体压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内囊B.外囊C.最外囊D.第五脑室E.第六脑室15.胼胝体压部横断层面上的结构A.胼胝体嘴B.胼胝体膝C.胼胝体干D.海马E.海马旁回16.经内囊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尾状核B.豆状核C.屏状核D.杏仁体E.背侧丘脑17.胼胝体压部两侧的腔隙为侧脑室A.前角B.中央部C.三角区D.后角E.下角18.经红核和黑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侧脑室B.第三脑室C.中脑水管D.胼胝体膝E.透明隔19.鞍上池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交叉池B.大脑纵裂池C.小脑上池D.环池E.大脑外侧窝池20.齿状核横断层面上的结构A.小脑上池B.小脑扁桃体C.小脑上脚D.小脑中脚E.小脑下脚21.第四脑室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中脑B.脑桥C.延髓D.小脑半球E.小脑蚓22.形成“Y”形小脑幕的结构A.大脑镰B.小脑幕C.小脑镰D.大脑镰和小脑幕E.小脑幕和小脑镰23.豆状核与屏状核之间的白质区A.内囊B.外囊C.最外囊D.视辐射E.听辐射24.紧邻扣带回峡后方的脑沟A.顶枕沟B.距状沟C.顶内沟D.顶下沟E.海马沟25.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的白质区A.内囊前肢B.内囊膝C.内囊后肢D.外囊E.最外囊26.在横断层面上,上矢状窦的常见形态A.三角形B.四角形C.圆形D.卵圆形E.不规则形27.横越第三脑室的结构A.前连合B.后连合C.穹隆连合D.丘脑间黏合E.缰连合28.枕钳出现的横断层面A.胼胝体膝B.胼胝体干C.胼胝体压部D.胼胝体嘴E.半卵圆中心29.基底核区的横断层面上最先出现A.背侧丘脑B.尾状核C.豆状核D.屏状核E.杏仁体30.尾状核的横断层面上最先出现A.尾状核头B.尾状核体C.尾状核尾D.尾状核头和尾状核体E.尾状核体和尾状核尾31.海马位于侧脑室下角的A.上壁B.下壁C.前壁D.后壁E.下内侧壁32.正中矢状面上的脑沟不出现A.顶枕沟B.中央沟C.距状沟D.扣带沟E.胼胝体沟33.在正中矢状面上,中央旁小叶前方的脑回A.中央前回B.额上回C.额内侧回D.扣带回E.楔前叶34.自正中线向外侧的基底核区矢状层面上最先出现A.尾状核B.豆状核C.杏仁体D.屏状核E.旧纹状体35.在矢状层面上,海马长轴延长线与大脑半球表面相交处的脑沟相当于A.中央沟B.外侧沟C.顶枕沟D.距状沟E.顶内沟36.在矢状层面上,听辐射途经何结构的后方达颞横回A.背侧丘脑B.壳C.苍白球D.尾状核E.侧脑室37.冠状层面上的基底核区最先出现A.尾状核B.豆状核C.屏状核D.杏仁体E.背侧丘脑38.冠状层面上的胼胝体最先出现A.嘴B.膝C.干D.压部E.体部39.冠状层面上的侧脑室最先出现A.前角B.中央部C.三角区D.后角E.下角40.尾状核头和尾状核体在冠状层面上位于侧脑室的A.内上壁B.外上壁C.下壁D.内侧壁E.外侧壁41.横断层面上的侧脑室最先出现A.前角B.中央部C.三角区D.后角E.下角42.第三脑室下壁的结构不包括A.视交叉B.漏斗C.灰结节D.乳头体E.终板43.胼胝体膝以前的冠状层面上不出现A.扣带沟B.扣带回C.直回D.眶回E.侧脑室前角44.胼胝体膝的冠状层面上不出现A.侧脑室前角B.尾状核头C.中央前回D.外侧沟E.胼胝体下区45.透明隔的冠状层面上不出现A.豆状核B.尾状核头C.内囊前肢D.第三脑室E.中央后回46.胼胝体干的冠状层面上不出现A.内囊B.杏仁体C.侧脑室下角D.中央前回E.侧脑室三角区47.中央前回下部的冠状层面上不出现A.内囊前肢B.内囊膝C.内囊后肢D.中央沟E.中央后回48.中央后回下部的冠状层面上不出现A.额上回B.额中回C.额下回D.背侧丘脑E.第三脑室49.在冠状层面上,侧脑室下角的内下壁上的弯曲结构A.海马旁回B.海马结构C.海马D.钩E.海马沟50.胼胝体压部的冠状层面上不出现A.尾状核B.内囊C.视辐射D.侧脑室下角E.侧脑室三角区51.在冠状层面上,侧脑室后角的内侧壁上的隆起A.侧副隆起B.侧副三角C.钩D.毯E.禽距52.胼胝体压部消失以后的冠状层面上不出现A.侧脑室后角B.侧脑室下角C.角回D.顶上小叶E.顶下小叶53.在冠状层面上,“人”形大脑镰与小脑幕连接处的腔隙A.上矢状窦B.下矢状窦C.直窦D.大脑大静脉E.窦汇54.顶枕沟的冠状层面上不出现A.楔前叶B.楔叶C.距状沟D.舌回E.扣带回峡55.距状沟前部的冠状层面上不出现A.顶上小叶B.顶内沟C.顶下小叶D.外侧沟E.舌回56.正中矢状面上的脑池不出现A.脚间池B.桥池C.延池D.小脑延髓池E.脑桥小脑角池57.正中矢状面上的脑回不出现A.中央旁小叶B.额内侧回C.顶上小叶D.楔前叶E.楔叶58.正中矢状面上不可能出现的脑室A.侧脑室B.第三脑室C.第四脑室D.第五脑室E.第六脑室59.正中矢状面上的硬脑膜及硬脑膜窦不出现A.大脑镰B.小脑幕C.小脑镰D.海绵窦E.直窦60.内囊膝的矢状层面上不出现A.尾状核B.背侧丘脑C.豆状核D.侧脑室E.海绵窦61.内囊膝矢状层面上的脑回不出现A.额上回B.额中回C.中央前回D.中央后回E.楔叶62.内囊膝矢状层面上的脑沟不出现A.额上沟B.中央沟C.顶枕沟D.距状沟E.扣带沟63.苍白球的矢状层面上不出现A.内囊前肢B.内囊后肢C.尾状核头D.背侧丘脑E.内囊膝64.苍白球矢状层面上的脑回不出现A.中央前回B.中央后回C.顶上小叶D.顶下小叶E.舌回65.壳矢状层面上的结构A.内囊B.外囊C.尾状核D.杏仁体E.背侧丘脑66.豆状核矢状层面上的宽阔白质区A.听辐射B.视辐射C.辐射冠D.半卵圆中心E.枕钳67.岛叶皮质的矢状层面上不出现A.额上回B.额中回C.额下回D.顶上小叶E.侧脑室下角68.外侧沟矢状层面上的脑回不出现A.顶上小叶B.缘上回C.角回D.颞横回E.额下回69.外侧沟矢状层面上的脑沟不出现A.中央沟B.中央前沟C.中央后沟D.顶枕沟E.颞上沟70.脑池中体积最大的是A.脚间池B.小脑上池C.小脑延髓池D.环池E.脑桥小脑角池71.形成辐射冠的主要结构A.联络纤维B.连合纤维C.投射纤维D.胼胝体E.基底核四、问答题1.简述中央沟在矢状层面上的识别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