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
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公共艺术进驻乡村

Vol.42/No.08/Westleather 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公共艺术进驻乡村朱文婷(贵阳学院,贵州贵阳550005)摘要:公共艺术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被引入以来,凭借着自身的公共属性在我们现今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走进乡村,对美丽乡村的建设同样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关键词:公共艺术;乡村建设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20)08-0067-01近年来,贵州省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目标,深入开展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旨在推动乡村从“一片美”向“整体美”、从“外在美”向“内在美”提质转型,打造新农村建设%公共艺术自20世纪90年代被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引入以来,凭借着自身的公共属性在我们现今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下公共艺术走进乡村为建设美丽乡村赋能,重燃乡土文化自信同样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1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贵州乡村在近年的乡村建设、大扶贫、村村通等惠民政策的背景下,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交通便利、互联网通畅,城乡的界限渐渐模糊,乡村也不仅仅是以往单一的农耕文化价值存在,目前已将演变成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乡村%乡村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原有民居、历史遗迹、村民传统生活方式、文化秩序渐行渐远,乡村中出现了信仰缺失、历史断裂的文化病%乡村发展放到历史的长河中,他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但作为乡村建设的建设者、旁观者,在尊重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以“最小干预获取最大利益”的原则,公共艺术便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与手段%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发展、参与乡村文化及生产建设的可行性,在世界多地区得到了验证%日本的越后妻有每年有半年时间大雪封山,交通不便年轻人外出求学打工,当地多是老人留守,大雪封山的时间里只能靠村落间相互扶助维生,为改变现状当地引入艺术家,举办大地艺术节为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艺术家与村民共同搭建,艺术深植于这片大地的梯田、山沟、树林中与当地共生,借以提高了当地的生产生活,并打造出了新的旅行方式%2乡村公共艺术的设计表达方式及设计原则现阶段的公共艺术内容形式是多样的,不仅包括传统的雕塑、壁画、景观、装置艺术,它还包括展演、节日、礼仪活动等,借知识分子、艺术家之手用偶发或者有意塑造的方式,利用现有的资源派生成乡村故事、乡村文化,为美丽乡村建设赋能。
贵州省”四在农家_美丽乡村”—小康路工程技术导则

2 通村沥青(水泥)路 ...................................................................................5 2. 1 路线 ..........................................................................................................5 2. 2 路基 ..........................................................................................................9 2. 3 路面 ........................................................................................................13
从“四在农家”向“旅居农家”乡村旅游转型发展——以余庆县为例

第57卷 第10期 广 东 蚕 业 V ol.57,No.10 2023年10月GUANGDONG CANYE Oct . 2023130DOI :10.3969/j .issn .2095-1205.2023.10.40从“四在农家”向“旅居农家”乡村旅游转型发展——以余庆县为例赵 薇(中共余庆县委党校 贵州遵义 564400)摘 要 “四在农家”创建活动起源于余庆县。
近年来,余庆县基于“四在农家”探索出“旅居农家”乡村旅游转型发展新模式,已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文章以余庆县为例,介绍了其乡村旅游资源与“四在农家”向“旅居农家”转型的发展成效,分析了当前余庆县“旅居农家”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建议,以期有助于余庆县发展和巩固“旅居农家”乡村旅游新模式,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关键词 四在农家;旅居农家;乡村旅游;余庆县 中图分类号:F592;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205(2023)10-130-03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新的要求[1]。
近年来,贵州省余庆县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新模式,推进从“四在农家”向“旅居农家”转型升级,发展成效斐然。
据统计,2021年余庆县全年共计接待游客276.56万人次,县域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26.56亿元[2],提升了乡村旅游质量,助力了乡村全面振兴。
然而,当前余庆县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部分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1余庆县乡村旅游资源概述余庆县地处黔中腹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
依托当地特色自然风光,余庆县政府开发出多样化的旅游项目,如飞龙湖休闲度假旅游区、余庆榨溪古村落开发项目、千年土司古镇——敖溪、古佛山休闲度假区以及“云上新寨”康养度假区等[3]。
贵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

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标准一、富在农家1、注重产业发展。
示范点有村级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效果显著。
2、促进农民增收。
各项经济指标高于当地(县、市、区)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高于当地(县、市、区)平均水平300元以上。
3、增强服务功能。
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基层党组织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不断增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和农民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二、学在农家1、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组织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实用技术等各类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本领和劳务就业能力,有一批致富带头人和技术骨干。
每年集中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不少于5次,示范点80%以上农民掌握一门以上农业适用技术。
2、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用民间舆论的力量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广泛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
3、营造勤学上进的浓厚氛围。
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村寨”、“学习型家庭”活动。
经常组织农民学政策法律、学农业技术、学技工技能、学经营本领、学民间手艺,示范点80%以上农民参加读书用书活动,学习风气浓厚。
三、乐在农家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
有村文化活动室、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民文化家园、农家书屋、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农民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
村组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建有文化小广场、小舞台和宣传栏。
文体设施和环境卫生有专人管理和维护,确保能正常使用,室内场所每周开放3天以上,室外场所实现全天候开放。
2、社会事业发展进步。
农村教育、卫生、社保等服务水平和质量有明显改善,建有村卫生室和计生服务室,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计划生育率和义务教育率达100%,无黑网吧、无辍学、失学现象。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名词解释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名词解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指的是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四个方面的美丽乡村建设。
生态宜居生态宜居是指农村环境整洁美丽、空气清新、水质清澈、生态保护得到有效保障。
美丽的乡村需要有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美景,需要有清水明流、蓝天白云的自然环境,需要有干净整洁、卫生有序的村庄、集市、田野和山林。
同时,美丽乡村的建设也需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推动绿色发展,打造可持续的生态农业。
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指农村经济有活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乡村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美丽乡村需要发展特色产业,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结合自身优势,推动乡村产业向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指农村道德风尚良好、村风民风优美、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发挥作用、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美丽乡村需要注重发扬崇尚科学、尊重劳动、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美德,不断弘扬正能量,培育形成新时代农村文明新风尚。
同时,也需要注重村民自治组织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治理中的作用。
治理有效治理有效是指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美丽乡村需要强化农村基层治理,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和基层党组织,加强法制观念,依法治理,加大反腐力度,保障群众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总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的意见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公布日期】2013.05.24•【字号】黔农发[2013]117号•【施行日期】2013.05.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会计正文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的意见(黔农发〔2013〕117号)各市(州)农委,各县(市、区)农牧(农业、农村)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农委决定在全省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确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
以“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本领、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省基层干部群众的伟大创造和生动实践。
实践证明,“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符合贵州实际、特色鲜明,已经成为我省农村“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平台,成为贵州新农村建设的一张名片,成为农村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进一步解决我省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理念、内容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和促进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
二、总体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紧紧围绕与全国同步小康的目标和“四化同步”战略,结合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乡村旅游、传统民族村落保护等工作的开展,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着力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建设新环境、发展新文化,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起到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的作用。
“四在农家

“四在农家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汇报XX区四在农家办根据市委、市政府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总体部署,贯彻执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 XX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 20**)14号和《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黔党办发(20** ) 17号文件精神,落实《XX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六盘水党办发(20** ) 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升级版,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以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契机,以村庄规划为先导,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和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带动农民旅游创收实现城乡同步建成小康。
现将XX区20**年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2014 年我区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我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和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品质的提升,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品位的提升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结合旅游产业规划,以“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遵照美观实用的原则,按照小康房标准打造升级版新民居 3000户,要求新建和改建后的民居内有水冲式卫生间,有功能分开的客厅和卧室,确保民居的舒适性与实用性。
经过摸底调查后,对 3000户升级版新民居经行了分解,汪家寨镇 1115户,大河镇 848 户,大湾镇 529 户,月照乡 508 户。
目前已开工建设 230 户,其中汪家寨镇 50 户,大河镇 80 户,大湾镇 55户,月照乡 45 户。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我区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指导,依据“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新农村建设项目为载体,把业务工作和创建活动有机结合,形成工作为创建,创建促工作的良好氛围。
关于实施高速公路沿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实施高速公路沿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实施高速公路沿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各相关乡镇党委、政府,县直相关工作部门:为加快毕威高速公路沿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培育乡村文明,打造示范亮点,展示XX县卫生美丽的良好形象,县委、县政府决定全面推进毕威高速公路沿线(XX镇开华村、XX镇矿村、盐仓镇三寨村、大路村、四埔村、XX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确保实现三美三整洁(即家庭美、环境美、村庄美,居民家中整洁、房前屋后整洁、地面墙壁整洁),使文明卫生创建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现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目标,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文明素质提升、家居有序整洁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全面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确保实现村庄整洁、乡村文明的目标,不断促进农村环境大改善、农民卫生习惯大改变、农村面貌大改观,努力建设设施配套完善、环境整洁优美、家园宜居宜业、社会和谐繁荣、精神健康向上的富裕和谐美丽新XX县。
基本原则(一)坚持政府主导与村民自愿的原则。
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惠民工程,书记、乡镇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亲自管,村支两委干部作为直接负责人,要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农民群众是直接受益者,也是实施的主体。
因此,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由政府指导群众积极参加,自觉自愿实施。
(二)坚持注重方法和梯级推进的原则。
要注重群众工作方法,充分发挥政府、群众、学校的力量,政府发动,群众主动、学校协助,把政策给群众讲明,把利益给群众说清,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开展专题课程和讲座的形式,以学校教育学生,以学生反推家长,协同推进。
要以户为单位,按照抓完一户,示范一户,带动一片,推进整村的方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