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全球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

合集下载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

阅 读
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
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
到200万人,而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英国人把沾染天花病毒的衣物、 天花病毒让整个南美州人口
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❶由于欧洲人用白银购买亚洲的商品,大量白银流 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也刺激着明朝商品经 济的活跃。
❷西方殖民者侵扰中国的东南沿海,给中国人民带 来了灾难,这也是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 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角贸易”中的三角航程
欧洲
三角贸易一次航行6个月,做买卖3次,获利600%-800%
少量 货物
资本
三角贸易的影响 ① 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 造成非洲长期落后; ② 为美洲的开发提供劳动力; ③ 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④ 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洲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我国农史学家石声汉认为:
史 纵
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是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以后由海外引
横 入;冠以“番”字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历史上两次大规模的食物引进.一次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以后,从国外陆续引进了许多农作 物到国内进行栽培;另一次是16世纪后期(明朝时期),一些美洲的农作物经由菲律宾传到南洋各地,并进一步传 到中国。 下面是按照时间顺序不同时期传入我国的农作物: 西汉:石榴 葡萄 蚕豆 黄瓜 大蒜 魏晋南北朝:茄子 扁豆 唐朝:菠菜 开心果 无花果 芒果 宋朝:占城稻 绿豆 哈密瓜 明朝:番薯 南瓜 番石榴 胡椒 马铃薯 花生 辣椒 玉米 向日葵 腰果 烟草 菠萝 清朝:木瓜 草莓 生菜 菜花 洋葱 洋白菜 从美洲引入中国的八大农作物:玉米、番薯、花生、辣椒、烟草、马铃薯、木瓜、番茄等 它们之所以今天能成为我们的桌上佳肴得从新航路的开辟说起,因为北宋时期指南针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世界航海 业的发展,所以自美洲被哥伦布发现后,整个美洲和世界的关系都变的更加密切起来,而这八大农作物都是明朝 时从美洲相继引入的中国。

全球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

全球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

“全球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学术研讨会简讯
发布者:zhangjin 发布时间:2014/11/12
2014 年 10 月 10 日至 13 日,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主办、郑州 大学历史学院承办的 “全球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 学术研讨会在郑州 大学举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 民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等 74 所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的 150 余名专家、 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我校西部边疆研究院教师韩香副教授, 王超副教 授应邀参会,并提交论文参加发言讨论。


会议分为主题发言和小组讨论, 主要探讨了 “信息化时代的中外关系 研究” , “历史上的边疆与海域” ,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与互动” , “丝绸之中与中外文化交流” 等主题。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 究院韩香副教授提交了《中古胡人驯狮活动与五方狮子舞》,王超副 教授提交了《试论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传播流向》,得到与会学者的热 烈响应。


本次研讨会受到与会专家、 学者的高度评价, 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教 授与年轻学者共聚一堂, 热烈讨论各自关心的问题。

大家认为此次研 讨会议题新颖,采用新史料、新视角、新方法,凸显了全球视野,推 动了中外关系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王超 供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优质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优质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案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教材分析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真正意义的世界历史由此开始。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物种交换、商品流动与殖民扩张,加速了世界文明区域的交流与碰撞,世界由分散走向联系。

本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主要讲述世界走向整体的背景、过程”,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侧重于新航路开辟后产生的历史影响。

新航路开辟、世界联系的加强为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创造条件,体现了“世界的发现”到“人的发现”的历史发展线索。

以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认识新航路带来的影响,解读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教学目标1.基于史料研读及地图,知道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物种大交换的基本史实。

运用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全球范围的人口迁移、物种交流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双重作用。

2.运用地图,能简要描述“三角贸易”,理清欧洲殖民扩张的地域范围和基本的历程,培养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

3. 基于史料研读,概括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背景、主要国家、方式手段、影响,提高史料实证和多角度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4. 联系今天我国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引导学生树立包容开放的文明观与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多元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教学难点:辩证分析殖民扩张的多重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20年的春节是令人终身难忘的一年,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心。

每天,许多人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及时了解今日我国和国外疫情发展情况,关注世界范围抗新冠肺炎病毒疫苗研制情况。

新冠病毒的肆虐不仅威胁到人们的生命,也对严重依赖中国市场的世界许多行业带来连锁反应。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件(27张)优质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件(27张)优质PPT
——(美)克罗斯比《哥伦 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 响和文化冲击》
新航路开辟以后,人口的流动状况是怎样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2020年春季教材《地理·必修二》
人口的迁移流动,有什么影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葡萄牙主导(跨三大洋)
材料二: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新航路开辟后各地之间的联系有何变化?
——《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1 人口的迁移与物种交换 2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3 早期殖民扩张
探究一:全球物种大交换的表现和影响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 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 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 开始。这种生态学上的变革,便 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
世界市场扩大
据统计,从1502年 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 洲得到18600吨注册白银 和200吨注册黄金,到16 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 量中有83%被西班牙 占有。
——摘编自齐世荣等《世界通史》
价格革命
大量金银流入
货币贬值
物价上涨
封建领主 (依靠固定地租收入)
地位下降
商业资产阶级 (商品市场拥有者)
太 西 洋
大西洋沿岸
太平洋 印度洋
1.印度洋贸易——欧洲商人逐渐占据优势
1525年葡萄牙轮船在亚洲的分布情况
战船
各 种 商 船
海盗船
葡萄牙的 殖民据点
——转摘自赵婧《葡萄牙帝国对印度洋贸易体系的影响》
2.大西洋贸易——三角贸易
出 业程 品从 到欧 非洲 洲载 “上 换武 取器 ”和 黑廉 奴价 三角贸易示工意图

全球史观下中国历史

全球史观下中国历史

探讨全球史观下中国历史事件全球史观认为,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

这一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历史。

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对其产生影响的诸多环境因素,特别是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因为中国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许多方面都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

如果人为地割断中外历史的联系,用孤立、片面的观点去研宄中国的历史,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全面科学地解释历史现象,更不能科学地探究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事卖上,新课标教材就体现了中外合编特色,要求用全球的视野来分析中外历史问题。

因此,教学中必须遵循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把历史发展作为一个整体一个过程,把具体的历史事件当作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方面,将具体的历史事件放到宏观的历史大背景中去分析认识,以深刻理解其实质,切不可把具体的历史事件作僵化处理,孤立地去分析理解。

一、联系世界史知识对中国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背景进行分析。

具体做法是在中国史教学中将同一时期一些世界史内容罗列在一起,从中进行分析探讨,得出结论。

如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的分析,书上只是说“英国等侵略者从鸦片战争中获得了种种特权……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它们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

鸦片战争后,英国资产阶级原以为凭借《南京条约》就可以迅速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

但中国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没有改变,对外国商品的进入有顽强的抵抗作用,因此英国的工业品没能占领中国市场。

1854年英国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条约》,以进一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得到的权益,并得到法国、美国的支持。

在清政府拒绝了其“修约”要求后,英、法、美叫嚷要诉诸武力,但为什么没有立即出兵?而要等到1856年呢?一则,可联系本教材中1856年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全盛时期,清政府统治出现危机。

二是,引导学生回忆世界史中这一时期的内容。

探究全球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

探究全球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

探究全球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2014年10月11-12日,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主办、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承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的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信息化时代的中外关系史研究”、“历史上的边疆与海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与互动”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等四项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信息化时代的中外关系史研究。

信息化时代为中外关系史研究提供了新视野与新方法。

研讨期间,专家学者利用信息化媒介,对海外汉学、犹太史研究、中西交往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海外汉学方面,耿异对法兰西学院汉学讲座及执掌该讲座的顶级汉学家进行了介绍,指出此讲座不仅是西方大学中最早研究汉学的殿堂,而且影响了欧洲和中国域外的汉学研究,并特别论述了专门为伯希和设置的“西域语言、历史和考古”讲座在释读多种西域民族已消逝的语言文字上做出的特殊贡献。

胡志宏对陆威仪的《中国古代空间结构的研究》进行梳理,认为西方汉学家从空间研究中看到了中国古人的政治意识及儒家政治哲学的价值。

杨福泉对西方首部纳西学专著《磨些研究》作了探讨,认为该书标志着西方纳西学研究进人了比较系统的阶段。

犹太史研究方面,张倩红通过阐释战后史学界对纳粹大屠杀罪行的反思,强调尊重事实、理性包容的民族心态与健康的历史意识相辅相成,正确的历史态度是德国重建民族认同的必由之路。

刘百陆从跨文化表达与宗教传播角度对开封犹太人几个宗教词汇汉译过程进行了梳理。

马丹静考察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支持犹太农业垦殖运动的原因。

卢镇围绕犹太学术界对16-17世纪犹太史学产生的两种认识进行了分析,指出“擅变与转型”是该时期犹太史学最典型特征。

张铁江分析了犹太人在近现代哈尔滨新闻报刊传播活动的过程、内容和作用。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 三角贸易、商业革命、价格革命
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
同影响。
4、唯物史观: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体会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
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
5、家国情怀:历史上和当今中国在全球化发展中所做的 贡献,树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家国情怀。
文明的发展
(4)人口迁移影响:
①对非洲:三角(黑奴)贸易罪恶深重,丧失大量劳动力,导致 非洲的发展滞后与社会混乱; ②对美洲:美洲遭到殖民掠夺,给印第安人带来巨大灾难;黑奴 贸易客观上促进了美洲的开发;(金银开采业、种植园经济) 美洲族群混合 ③对欧洲: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 本主义的发展 ④对世界:改变世界人口地理分布格局;促进世界物种交换、利 于世界物质和人文交流;促进族群混合;导致各种疾病传播蔓延; 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新民族和文化融合,民族国家产生
人类文明的产生(独立发展,多元特征):
古希腊
古巴比伦
古埃及
古印度
中国
文明(Civilization)
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文明特征。这些特征 包括:城市中心、由社会制度确立的国家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 等级,巨大的建筑物、艺术和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P50
美洲大陆上劳作的黑奴
一、全球联系的初文步明建的立发展—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2、物种交换
(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徙促进了世界动植物
的大交流。
(2)表现:
欧亚→ 美洲
美洲 → 世界
植物 小麦、燕麦、大麦、 裸 马铃薯、玉米、番茄、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案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认识全球航路开辟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能够通过有关史实,理解全球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全球性物种的交流;能够通过历史地图,感受全球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能够运用有关史料,从不同角度理解欧洲国家早期殖民扩张改变了东西方关系格局;通过探究,能够体会全球航路的开辟,使人类日益从分散走向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世界联系的全局眼光和国际视野。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重点】全球航路开辟对人类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探究并理解全球航路开辟的影响【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情境设置、问题探究、师生对话模式,步步推进。

【导入新课】投影:15、16世纪世界地图教师:对比两张图,给你的直观感受是什么?是什么事件带来这些变化?学生:略教师过渡:新航路的开辟,带来的第一个明显的结果是,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

设计意图:用地图和问题把学生带入教学情景,从而为讲授新课内容做准备。

教师过渡:新航路的开辟不仅导致了新的全球性视野,随着全球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进入到了全面更新的时代。

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究竟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推进新课】推进步骤:第一步:提出探究问题:全球航路开辟对世界产生哪些重要影响?第二步: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研读教材,依托教材子目设置,从不同角度探究全球航路开辟的具体影响。

教师巡视咨询各组讨论情况,收集学生讨论中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备针对性点拨。

第三步:学生展示交流,教师补充相关材料,进行点拨,深度挖掘教材,进行拓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踊跃投入课堂学习中,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锻炼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有利于互相弥补思维,培养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进过程:师生交流,梳理全球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影响一、扩展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教师讲解:人们对海洋和陆地的了解逐渐加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全球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14年10月11-12日,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主办、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承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的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信息化时代的中外关系史研究”、“历史上的边疆与海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与互动”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等四项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信息化时代的中外关系史研究。

信息化时代为中外关系史研究提供了新视野与新方法。

研讨期间,专家学者利用信息化媒介,对海外汉学、犹太史研究、中西交往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海外汉学方面,耿异对法兰西学院汉学讲座及执掌该讲座的顶级汉学家进行了介绍,指出此讲座不仅是西方大学中最早研究汉学的殿堂,而且影响了欧洲和中国域外的汉学研究,并特别论述了专门为伯希和设置的“西域语言、历史和考古”讲座在释读多种西域民族已消逝的语言文字上做出的特殊贡献。

胡志宏对
陆威仪的《中国古代空间结构的研究》进行梳理,认为西方汉学家从空间研究中看到了中国古人的政治意识及儒家政治哲学的价值。

杨福泉对西方首部纳西学专著《磨些研究》作了探讨,认为该书标志着西方纳西学研究进人了比较系统的阶段。

犹太史研究方面,张倩红通过阐释战后史学界对纳粹大屠杀罪行的反思,强调尊重事实、理性包容的民族心态与健康的历史意识相辅相成,正确的历史态度是德国重建民族认同的必由之路。

刘百陆从跨文化表达与宗教传播角度对开封犹太人几个宗教词汇汉译过程进行了梳理。

马丹静考察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支持犹太农业垦殖运动的原因。

卢镇围绕犹太学术界对16-17世纪犹太史学产生的两种认识进行了分析,指出“擅变与转型”是该时期犹太史学最典型特征。

张铁江分析了犹太人在近现代哈尔滨新闻报刊传播活动的过程、内容和作用。

中西交往问题中,丘进阐述了清末基督教士柏格理在石门坎从事的传道文教、经济医疗等活动,强调这些活动虽有传教目的,但不可否认其为该地区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李木妙从经济角度考察了郑和下西洋,指出此举缔建了洲际贸易网,将明代贡舶贸易推向了历史高潮。

张晓川分析了“神豆汤”故事的真相及
其在华传播的情况,认为这其实是晚清外交官张德彝用以警醒中国禁绝鸦片而编造的故事。

王雪梅分析了19世纪末巴蜀地区外资企业通过引进西方经营模式,使该地区商业文化走向新型开放的情况。

二、历史上的边疆与海域。

近年我国与周边国家处于领土、海洋争端“多发期”,如何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权益成为考验中国学者的迫切议题。

与会专家从交通地理、经济贸易、边疆海防、郑和下西洋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交通地理方面,陈佳荣探讨了中国航海自秦汉出现最早海外航线记载后,历经两宋针盘导航、元明航海针经至清以后针路簿、水路簿、更路簿的历史变迁,揭示了这一演变不仅反映了我国航海交通事业的发展,也体现了中西势力的消长等历史变迁。

孙卫国辨析了天启辛酉刘鸿训的朝鲜使行,认为虽然此行在开通曾断绝的朝鲜海上贡道方面意义重大,但其贪墨留下了极坏影响。

经济贸易问题。

戚印平探讨了16世纪葡萄牙人人居澳门之后,经葡澳商人输往日本的中国丝绸品交易情况。

任志宏分析了宋钱外流给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带来的不同影响。

冯立军分析了18-19世纪东南亚中国海商垄断中国与东南亚海参、燕窝贸易的原因。

张应
龙探讨了鸦片战争后福建茶叶出口贸易由盛及衰的过程。

边疆海防问题。

赵现海以晚明东亚海域地缘政治变迁为背景考察了明朝为加强海疆安全管理而颁布的措施。

赵树国认为明朝永乐时期通过打造海防链条初步建立起环渤海区域作战体制。

赵红讨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山东海防形势、清廷筹海策略、海防实效及原因。

关雪莲认为辽朝通过对西北边疆征服治理,加强辽军战斗力,稳定了政权。

关威指出李鸿章对中法战争的态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认为其虽然只是政策的执行者,但对“不败而败”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于郑和下西洋,朱亚非关注郑和下西洋对我国的有益启示,强调重温历史有助于维护我国海洋权利。

时平呈现了满刺加建国初的社会景象,评析了郑和下西洋对满刺加国际地位转型的影响。

徐作生考证了郑和军士本头公的生平,认为其为白居易后裔。

孙竞昊围绕中外学者对郑和下西洋中的政治军事干预行为所产生的不同定义及评价进行辨析。

三、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与互动。

与会专家围绕中国周边12个国家展开讨论,其中关注最多的为日韩两国,其次为东南亚国家。

讨论主题以政治、外交
为主,尤为关注双边往来。

中日交往方面,修斌依据佩里舰队返美后提交的《日本远征记》考察了琉球与中日关系问题,指出当时琉球“主权”在华,“治权”在日本。

田永秀以民初中日关税交涉为对象,分析了日本决策过程、国内态度及反对原因。

陈小法以杭州神社为例,通过探讨其历史揭露了侵华日军宗教侵略和殖民教育本质。

与朝鲜半岛交往。

万明通过解读中国藏李朝档案孤本《朝鲜迎接天使都监都厅仪轨》,强调明代中朝外交最鲜明的特征是礼仪外交,礼仪文化构成两国关系紧密纽带。

乌云高娃分析了明清时期蒙汉合璧分类辞典编撰,并探讨了其对朝鲜司译院类解书的影响。

刘永连对汉唐以来中国学士东迁朝鲜半岛进行了考察,认为东迁“学士”罕见真正有学士身份者,这主要与唐宋“学士”概念泛化、俗化及朝鲜社会慕华心理有关。

朴彦考察了明辽东高丽人数量、地理分布、生活习俗等,并探讨了其中国化趋向。

杨雨蕾论述了万历年间朝鲜与琉球使臣在北京交往的史实,指出以明朝为中心的册封朝贡体制为双方沟通和重新建交提供了通道。

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

于向东从世界宏观历史进程和中越关系角度探讨了奠边府大捷和日内瓦协议签
署的历史意义。

李渡梳理了中国及西方地缘政治理论,关照中国当前在东南亚的地缘政治环境并提出了战略应对。

李东屹重述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轨迹,剖析了20世纪后半期以来区域化对双方关系的影响。

古小松从互信缺失、历史观问题探讨中越关系,呼吁编写好两国关系历史的教科书。

四、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当前,丝绸之路研究由于被赋予了特殊的时代意义而受到高度关注。

与会学者围绕该主题分别从路线问题、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路线方面,张一平阐述了海南岛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其不仅是古代远洋航船补给站,也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贸易口岸。

方铁从中原王朝治边及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过程审视了西南丝路与海上丝路之间的联系、丝路兴衰更替以及主要功能等相关史实。

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方面,孙乱对东北亚地区发现的胡俑进行分类研究,认为胡人在丝绸之路中充当了商品贸易的中继者或向导,并分析了其在东北亚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吴伯娅对清代福建督抚反对天主教的奏疏进行了述评,指出这些封疆大吏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天主教对中国影响,这反映了中西文化撞击。

韩香论述了胡人驯狮活动及狮子舞的流行,认为这体现了中古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武斌围绕《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介绍了其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规律的认识及意义。

萧成对近20年影响“海上丝绸之路”诸国华文文学发展的因素、新趋向进行了论述,指出华文文学是意识形态在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反映。

除了上述议题外,与会专家还对中国中外关系史学科建设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丘进在回顾中国中外关系史发展历程后,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提出了建议与期望。

其他学者围绕如何利用信息化媒介及网络资源助力于学科研究也提出了宝贵意见。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