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动力学中的连接体问题 课件(11张)
合集下载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 第3章-第5讲-连接体问题-整体法与隔离法 新人教版

精选课件
(4)选方向——选定坐标系和正方向. (5)列方程——根据受力和运动列出动力 学方程、运动学方程、辅助方程. (6)解方程——求解方程,对结果进行检 验,讨论或说明.
精选课件
1.怎样选择整体法和隔离法?
解答:解答问题时,应该把这两种方法 结合起来,从具体问题的实际情况出发,灵 活选取研究对象,按合理顺序使用整体法和 隔离法.
gsin, 方 向 沿 斜
面向
下.
即人
相对木板向上加速跑动,而木板沿斜面向下滑动,所
以 人 相 对 斜 面 静 止 不 动 .精选课件
2.连接体问题 例2:如图353所示,5个质量相同的木块 并排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当用水平向右 推力F推木块1,使它们共同向右加速运动时, 求第2与第3块木块之间弹力及第4与第5块木 块之间的弹力.
一般来说,若所求的力为外力,先用隔 离法求加速度,再用整体法求外力;若所求 的力为内力,则先用整体法求加速度,再用 隔离法求内力.
精选课件
2.怎样应用质点系牛顿第二定律?
解析: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时,若研究对 象为一物体系统,可将系统所受的外力及各 物体加速度按选定的正交坐标系进行分解, 则有:
∑F外x=m1a1x+m2a2x+…+mnanx ∑ F外y=m1a1y+m2a2y+…+mnany 此时可不考虑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内力),这样能达到简化求解的目的.
第5讲 连接体问题 整体法与隔离法
精选课件
1.连接体问题
两个或两个以上存在相互作用或有一定关联的 物体系统称为连接体,分析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 有:
整体法:把系统当作一个整体来分析,此时要 求系统内各物体具有共同的加速度,只需考虑系统 外其他物体对该系统的作用力(外力),不必考虑系 统内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内力).
(4)选方向——选定坐标系和正方向. (5)列方程——根据受力和运动列出动力 学方程、运动学方程、辅助方程. (6)解方程——求解方程,对结果进行检 验,讨论或说明.
精选课件
1.怎样选择整体法和隔离法?
解答:解答问题时,应该把这两种方法 结合起来,从具体问题的实际情况出发,灵 活选取研究对象,按合理顺序使用整体法和 隔离法.
gsin, 方 向 沿 斜
面向
下.
即人
相对木板向上加速跑动,而木板沿斜面向下滑动,所
以 人 相 对 斜 面 静 止 不 动 .精选课件
2.连接体问题 例2:如图353所示,5个质量相同的木块 并排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当用水平向右 推力F推木块1,使它们共同向右加速运动时, 求第2与第3块木块之间弹力及第4与第5块木 块之间的弹力.
一般来说,若所求的力为外力,先用隔 离法求加速度,再用整体法求外力;若所求 的力为内力,则先用整体法求加速度,再用 隔离法求内力.
精选课件
2.怎样应用质点系牛顿第二定律?
解析: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时,若研究对 象为一物体系统,可将系统所受的外力及各 物体加速度按选定的正交坐标系进行分解, 则有:
∑F外x=m1a1x+m2a2x+…+mnanx ∑ F外y=m1a1y+m2a2y+…+mnany 此时可不考虑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内力),这样能达到简化求解的目的.
第5讲 连接体问题 整体法与隔离法
精选课件
1.连接体问题
两个或两个以上存在相互作用或有一定关联的 物体系统称为连接体,分析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 有:
整体法:把系统当作一个整体来分析,此时要 求系统内各物体具有共同的加速度,只需考虑系统 外其他物体对该系统的作用力(外力),不必考虑系 统内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内力).
高级中学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简单联接体模型 (共12张PPT)

F(Mm )a ………(1)
以B物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图2
FABma
………(2)
解上面方程组可得: FABMmmF 。
【原题拓展模型一】
如果在原题中地面不是光滑的,A和B和地面的摩擦因 数均为μ,同样用F恒力推着一起加速前进,则A对B的 弹力大小又为多少?
【原题拓展模型二】 如图3所示,在θ角的斜面上,用同样的恒力F推着 AB二个物体,物体与斜面之间不考虑摩擦,同样求 A对B的作用力大小。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2021/11/102021/11/102021/11/1011/10/2021
•7、“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观察是 思考和识记之母。”2021/11/102021/11/10November 10, 2021
•8、普通的教师告诉学生做什么,称职的教师向学生解释怎么做,出色的教师示范给学生,最优秀的教师激励学生。 2021/11/102021/11/102021/11/102021/11/10
为了增加轻绳对A的拉力,可行的办法:A仅减小A的 质量;B仅减小B的质量;C仅增加动摩擦因数;D仅 减小θ
例题展示:如图所示,在粗糙的水平面上,质量 分别为m和M(m:M=1:2)的物块A和B,用轻弹 簧相连,两物块与地面的摩擦因数相同,当用 水平力F作用于B上且两物块以相同的加速度向 右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1;当 用同样大小、方向竖直向上的力F作用于B上且 两物块以共同加速度竖直向上匀加速直线运动 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2,则x1:x2=
【课件】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7)连接体+课件-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B.若F=8.0N则a=4.0m/s2
C.若F=10N则a=3.0m/s2
D.若F=15N则a=4.0m/s2
地面粗糙,AB粗糙
F
如图所示,小物块A叠放在长方体物块B上,B置于粗糙水平面上。A、B质量分别为mA=2kg,mB=1kg,
A、B之间动摩擦因数μ1=0.3,B与地面之间动摩擦因数μ2=0.1,现对A施加水平力F且F从0开始逐渐增
大,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F小于6N时,A、B都相对地面静止
B.当F增大到6N时,A、B开始发生相对滑动
C.当F等于9N时,B的加速度为1m/s2
D.当F增大到12N时,A、B开始发生相对滑动
地面粗糙,AB粗糙
F
(多选)如图所示,物块A、B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B受到大小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拉力F作用,
)
A.在相同时间内物块A、B运动的路程之比为1∶2
B.物块A、B的加速度之比为2∶1
C.轻绳的拉力为
2
D.B下落高度h时速度为 ℎ
如图所示,小车静止在平直路面上,车中挂着一个质量为m=2kg的小球,绳AC与水平车顶的夹角
θ=53°,绳子BC水平,重力加速度g=10m/s2,cos53°=0.6,sin53°=0.8.求: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伸长量为x3,如图所示.则( )
A.x1= x2= x3
B.x1 >x3= x2
C.若m1>m2,则 x1>x3= x2
D.若m1<m2,则 x1<x3= x2
一列列驰骋的中欧班列将急需的防疫及生产生活物资送至沿线各国,为战胜疫情增添了信心和力量,成
C.若F=10N则a=3.0m/s2
D.若F=15N则a=4.0m/s2
地面粗糙,AB粗糙
F
如图所示,小物块A叠放在长方体物块B上,B置于粗糙水平面上。A、B质量分别为mA=2kg,mB=1kg,
A、B之间动摩擦因数μ1=0.3,B与地面之间动摩擦因数μ2=0.1,现对A施加水平力F且F从0开始逐渐增
大,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F小于6N时,A、B都相对地面静止
B.当F增大到6N时,A、B开始发生相对滑动
C.当F等于9N时,B的加速度为1m/s2
D.当F增大到12N时,A、B开始发生相对滑动
地面粗糙,AB粗糙
F
(多选)如图所示,物块A、B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B受到大小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拉力F作用,
)
A.在相同时间内物块A、B运动的路程之比为1∶2
B.物块A、B的加速度之比为2∶1
C.轻绳的拉力为
2
D.B下落高度h时速度为 ℎ
如图所示,小车静止在平直路面上,车中挂着一个质量为m=2kg的小球,绳AC与水平车顶的夹角
θ=53°,绳子BC水平,重力加速度g=10m/s2,cos53°=0.6,sin53°=0.8.求: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伸长量为x3,如图所示.则( )
A.x1= x2= x3
B.x1 >x3= x2
C.若m1>m2,则 x1>x3= x2
D.若m1<m2,则 x1<x3= x2
一列列驰骋的中欧班列将急需的防疫及生产生活物资送至沿线各国,为战胜疫情增添了信心和力量,成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3讲运动图像和连接体问题课件

B有:FAB-μmg=ma,两式联立得FAB= F
2
F。
2
,所以不论地面光滑与否,均为FAB=
3.如图(a)所示,一轻质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上端放置一物体(物 体与弹簧不连接),初始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现用竖直向上的拉力F作 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拉力F与物体位移x的关系
如图(b)所示(g=10 m/s2),则正确的结论是 ( D )
定律对③ 整体 列方程求解的方法。
2.隔离法
当求系统内物体间相互作用的④ 内力 时,常把某个物体从系统中⑤ 隔离 出来,分析其受力和运动情况,再用牛顿第二定律对⑥ 隔离 出来的物体列方程求解的方法。
三、临界极值问题
1.动力学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中,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不同时, 物体有可能处于不同的状态,特别是题目中出现“最大”“最小”“刚 好”等词语时,往往会有临界值出现。
2.产生临界问题的条件
(1)接触与脱离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或脱离,临界条件是弹力FN=① 0。
(2)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且处于相对静止时,常存在着静 摩擦力,则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静摩擦力达到② 最大值 。 (3)绳子断裂与松弛的临界条件:绳子所能承受的张力是有限的,绳子断 与不断的临界条件是绳中张力等于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绳子松弛的 临界条件是FT=③ 0 。 (4)加速度最大与速度最大的临界条件:当物体在受到变化的外力作用 下运动时,其加速度和速度都会不断变化,当所受合外力最大时,具有最 大④ 加速度 ;合外力最小时,具有最小⑤ 加速度 。 通常当出现速度有最大值或最小值的临界条件时,物体处于临界状态, 所对应的速度便会出现最大值或最小值。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单元 动力学四大模型之四——连接体

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 μ=0.1。工件滑上 A 端瞬时速度 vA =4 m/s,达到 B 端的瞬时速度设为 vB,则( )
A.若传送带不动,则 vB=3 m/s B.若传送带以速度 v=4 m/s 逆时针匀速转动,vB=3 m/s C.若传送带以速度 v=2 m/s 顺时针匀速转动,vB=3 m/s D.若传送带以速度 v=2 m/s 顺时针匀速转动,vB=2 m/s
[答案] BD
[跟进训练]
2.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不同种雪橇在倾角为 θ
的倾斜雪地上滑雪,大人和小孩(大人和雪橇的
质量较大)之间用一根轻杆(杆与斜面平行)相
连。发现他们恰好匀速下滑。若大人、小孩同时松开轻杆,则
可能的情况是
()
A.大人加速下滑,小孩减速下滑,两者加速度大小相同
B.大人加速下滑,小孩减速下滑,两者加速度大小不同
轻杆连接体
题型 简述
用轻杆(不计重力)作为连接体牵引物体,运动过程 中杆与物体相互作用,是较常见的物理模型,可 涉及到物体的运动、受力和能量等知识点。
先明确物体的合速度(物体的实际运动速度),然后 方法 将物体的合速度沿杆方向及垂直杆方向分解(要防 突破 止与力的分解混淆),并且抓住沿杆方向的分速度
速运动。
(3)如图甲,若 v0>v 且 μ<tan θ: ①物块一直以 a=μgcos θ+gsin θ 向上匀减速运动。
②物块先以 a=μgcos θ+gsin θ 向上匀减速运动再以 a=
gsin θ-μgcos θ 向上匀减速运动。
4如图乙,若 0≤v0<v 且 μ>tan θ: ①物块一直以 a=μgcos θ+gsin θ 向下 匀加速运动。 ②物块先以 a=μgcos θ+gsin θ 向下匀 加速运动再向下匀速运动。 方 法 (5)如图乙,若 v0>v 且 μ>tan θ: 突 ①物块一直以 a=μgcos θ-gsin θ 向下匀减速运动。 破 ②物块先以 a=μgcos θ-gsin θ 向下匀减速运动再向 下匀速运动。 (6)如图乙,若 0≤v0<v 且 μ<tan θ: ①物块一直以 a=μgcos θ+gsin θ 向下匀加速运动。 ②物块先以 a=μgcos θ+gsin θ 向下匀加速运动再以 a =gsin θ-μgcos θ 向下匀加速运动。
A.若传送带不动,则 vB=3 m/s B.若传送带以速度 v=4 m/s 逆时针匀速转动,vB=3 m/s C.若传送带以速度 v=2 m/s 顺时针匀速转动,vB=3 m/s D.若传送带以速度 v=2 m/s 顺时针匀速转动,vB=2 m/s
[答案] BD
[跟进训练]
2.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不同种雪橇在倾角为 θ
的倾斜雪地上滑雪,大人和小孩(大人和雪橇的
质量较大)之间用一根轻杆(杆与斜面平行)相
连。发现他们恰好匀速下滑。若大人、小孩同时松开轻杆,则
可能的情况是
()
A.大人加速下滑,小孩减速下滑,两者加速度大小相同
B.大人加速下滑,小孩减速下滑,两者加速度大小不同
轻杆连接体
题型 简述
用轻杆(不计重力)作为连接体牵引物体,运动过程 中杆与物体相互作用,是较常见的物理模型,可 涉及到物体的运动、受力和能量等知识点。
先明确物体的合速度(物体的实际运动速度),然后 方法 将物体的合速度沿杆方向及垂直杆方向分解(要防 突破 止与力的分解混淆),并且抓住沿杆方向的分速度
速运动。
(3)如图甲,若 v0>v 且 μ<tan θ: ①物块一直以 a=μgcos θ+gsin θ 向上匀减速运动。
②物块先以 a=μgcos θ+gsin θ 向上匀减速运动再以 a=
gsin θ-μgcos θ 向上匀减速运动。
4如图乙,若 0≤v0<v 且 μ>tan θ: ①物块一直以 a=μgcos θ+gsin θ 向下 匀加速运动。 ②物块先以 a=μgcos θ+gsin θ 向下匀 加速运动再向下匀速运动。 方 法 (5)如图乙,若 v0>v 且 μ>tan θ: 突 ①物块一直以 a=μgcos θ-gsin θ 向下匀减速运动。 破 ②物块先以 a=μgcos θ-gsin θ 向下匀减速运动再向 下匀速运动。 (6)如图乙,若 0≤v0<v 且 μ<tan θ: ①物块一直以 a=μgcos θ+gsin θ 向下匀加速运动。 ②物块先以 a=μgcos θ+gsin θ 向下匀加速运动再以 a =gsin θ-μgcos θ 向下匀加速运动。
4.3牛顿定律应用连接体问题—【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课件

4m
3m
2m
m
• 习题3:在光滑的地面上,水平外力F拉动小车和木块
一起做加速运动。小车质量为M,木块质量为m,设加 速度大小为a,木块和小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在 这个过程中,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
•A、μmg
•B、ma
f’
•C、mF/(M+m)
•D、F-Ma
f
a
F
▪小车、木块加速度 a相等
a=
=
F -F21
m1
= F12
m2
F12 = F21 =
m2 m1+m2
F
• 习题2:四个相同的木块并排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当
用力F推1使它们共同加速运动时,第1块对第2块的作用 力大小是多大?
F
1234
F12
234
整体法 隔离法
F23
34
▪物体1、2、3、4加速度 a相等 F34 4
a= F = F12 = F23 = F34
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果它们分别受到水平推
力F1和F2作用,而且F1>F2,则1施加给2的作用力大 小为
• A. F1 • B. F2
F1
F2
1
2
C. ( F1 + F2 ) 2
D. ( F1 - F2 ) 2
整体法
F1
1
F2
2
隔离法
F1
F21
1
▪物体1、2加速度 a相等
F12
F2
2
例
a=
F1-F2
线断瞬间
•T=0,
选C
•TBA= TAB不变
• 习题4:一根轻弹簧两端各系着物体A、B,已知mA=
2放m手B,,然在后这拿一着瞬A间物,体物把体弹A簧、竖B的直加吊速起度,各待是静:止后,突然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四章专题:连接体问题(共11张PPT)

水平面上,先用水平拉力F拉动A、B,使两物体一起
向右加速,试分析B对A的拉力FT;(已知物体质量分别 为mA、mB,A、B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均为μ)。
• 二.处理方法: • 1.将两具有共同加速度a的物体视为一个整
体,分清内力和外力,内力一律不考虑;
• 如下图:对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有: • F-fA-fB=(ma+mb)a
FAB=10N
F AB
• 当堂检测2.如图,物块A的质量m=0.2kg,物块B 的质量M=1.8kg,B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
μ=0.5,现在对B施加一个水平向右大小为12N
的力F,作用一段时间后又撤去了F,已知整个 过程A、B始终保持相对静止,g=10m/s2,试求:
A
F
B
(1)F作用在B上时,A、B一 起做什么运动?此时B对A的 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如何?
(1)a=8m/s2, 沿斜面向下;
(2) μ=0.25
• 动摩擦因数μ;
• (3)小物块向上运动的
• 最大距离.
(3)X=4m.
(1)向右做匀加速直线 (2)将F撤去以后,A、B一起
运动,加速度大小1m/s2 做什么运动?此时B对A的摩
B对A的摩擦力0.2N,方 向水平向右
擦力的大小及方向如何?
(2)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5m/s2 B对A的摩擦力1N,方向水平向左
当堂训练3.如图,质量为M=10kg的滑块放在水平 地面上,滑块上固定一个轻杆ABC,∠ABC=45º。 在A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2kg的小球,滑块与地面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3。现对滑块施加一个水 平向右的推力F1=96N,使滑块做匀加速运动。求 此时轻杆对小球的作用力F2(取g=10m/s²)
向右加速,试分析B对A的拉力FT;(已知物体质量分别 为mA、mB,A、B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均为μ)。
• 二.处理方法: • 1.将两具有共同加速度a的物体视为一个整
体,分清内力和外力,内力一律不考虑;
• 如下图:对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有: • F-fA-fB=(ma+mb)a
FAB=10N
F AB
• 当堂检测2.如图,物块A的质量m=0.2kg,物块B 的质量M=1.8kg,B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
μ=0.5,现在对B施加一个水平向右大小为12N
的力F,作用一段时间后又撤去了F,已知整个 过程A、B始终保持相对静止,g=10m/s2,试求:
A
F
B
(1)F作用在B上时,A、B一 起做什么运动?此时B对A的 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如何?
(1)a=8m/s2, 沿斜面向下;
(2) μ=0.25
• 动摩擦因数μ;
• (3)小物块向上运动的
• 最大距离.
(3)X=4m.
(1)向右做匀加速直线 (2)将F撤去以后,A、B一起
运动,加速度大小1m/s2 做什么运动?此时B对A的摩
B对A的摩擦力0.2N,方 向水平向右
擦力的大小及方向如何?
(2)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5m/s2 B对A的摩擦力1N,方向水平向左
当堂训练3.如图,质量为M=10kg的滑块放在水平 地面上,滑块上固定一个轻杆ABC,∠ABC=45º。 在A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2kg的小球,滑块与地面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3。现对滑块施加一个水 平向右的推力F1=96N,使滑块做匀加速运动。求 此时轻杆对小球的作用力F2(取g=10m/s²)
动力学的图象问题和连接体问题课件

习题课3 动力学的图象问题和连接体问题
动力学的图象问题 1.常见的图象形式 在动力学与运动学问题中,常见、常用的图象是位移图象(x -t 图象)、速 度图象(v-t 图象)和力的图象(F-t 图象)等,这些图象反映的是物体的运动规律、 受力规律,而绝非代表物体的运动轨迹. 2.图象问题的分析方法 遇到带有物理图象的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图象,先从它的物理意义、点、 线段、斜率、截距、交点、拐点、面积等方面了解图象给出的信息,再利用 共点力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及运动学公式解题.
一弹簧一端固定在倾角为 37°的光滑斜面的底端,另一端拴住质 量为 m1=4 kg 的物块 P,Q 为一重物,已知 Q 的质量为 m2=8 kg,弹簧的质 量不计,劲度系数 k=600 N/m,系统处于静止,如图 3 所示,现给 Q 施加一 个方向沿斜面向上的力 F,使它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已知 在前 0.2 s 时间内,F 为变力,0.2 s 以后,F 为恒力,求:力 F 的最大值与最 小值.(sin 37°=0.6,g 取 10 m/s2)
图3
思路点拨:①0.2 s 时 P、Q 两物块恰好分离.②两物块分离瞬间加速度 仍相同,而相互作用力恰好为零.
【解析】 从受力角度看,两物体分离的条件是两物体间的正压力恰好
为 0,从运动学角度看,一起运动的两物体恰好分离时,两物体在沿斜面方 向上的加速度和速度仍相等.
设刚开始时弹簧压缩量为 x0.
思路点拨:①恒力 F 的方向不变,而摩擦力的方向随速度方向的改变而 改变.②v-t 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③v-t 图象与 t 轴所围面积表示物 体的位移.
【解析】 (1)设物体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a1,则由 v-t 图象得 a1=2 m/s2
动力学的图象问题 1.常见的图象形式 在动力学与运动学问题中,常见、常用的图象是位移图象(x -t 图象)、速 度图象(v-t 图象)和力的图象(F-t 图象)等,这些图象反映的是物体的运动规律、 受力规律,而绝非代表物体的运动轨迹. 2.图象问题的分析方法 遇到带有物理图象的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图象,先从它的物理意义、点、 线段、斜率、截距、交点、拐点、面积等方面了解图象给出的信息,再利用 共点力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及运动学公式解题.
一弹簧一端固定在倾角为 37°的光滑斜面的底端,另一端拴住质 量为 m1=4 kg 的物块 P,Q 为一重物,已知 Q 的质量为 m2=8 kg,弹簧的质 量不计,劲度系数 k=600 N/m,系统处于静止,如图 3 所示,现给 Q 施加一 个方向沿斜面向上的力 F,使它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已知 在前 0.2 s 时间内,F 为变力,0.2 s 以后,F 为恒力,求:力 F 的最大值与最 小值.(sin 37°=0.6,g 取 10 m/s2)
图3
思路点拨:①0.2 s 时 P、Q 两物块恰好分离.②两物块分离瞬间加速度 仍相同,而相互作用力恰好为零.
【解析】 从受力角度看,两物体分离的条件是两物体间的正压力恰好
为 0,从运动学角度看,一起运动的两物体恰好分离时,两物体在沿斜面方 向上的加速度和速度仍相等.
设刚开始时弹簧压缩量为 x0.
思路点拨:①恒力 F 的方向不变,而摩擦力的方向随速度方向的改变而 改变.②v-t 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③v-t 图象与 t 轴所围面积表示物 体的位移.
【解析】 (1)设物体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a1,则由 v-t 图象得 a1=2 m/s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平3 N的拉力作用在物体A上,如图所示,则 A对B的拉力等于( A.1 N ) C.2 N D.3 N B.1.5 N
解析 设 B 物体的质量为 m,A 对 B 的拉力为 F,对 AB 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 3 = ,对 B 有 F=ma,所以 F=1 N。 答案 A m+2m
备选训练
2. 如图示,两块粘连在一起的物块a和b,质量分别为ma和mb,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现同时 给它们施加方向如图所示的水平推力Fa和水平拉力Fb ,已知Fa>Fb,则a对b的作用力( ) A.必为推力 B.必为拉力 C.可能为推力,也可能为拉力 D.不可能为零
mA=1 kg和mB=2 kg 的物块A、B放在长木板上,A、B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 =0.4,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现用水平拉力F拉A,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 改变F的大小,B的加速度大小可能为( A.1 m/s2 B.2.5 m/s2 C.3 m/s2 ) D.4 m/s2
备选训练
3. 如图所示,有材料相同的P、Q两物块通过轻绳相连,并在拉力F作用下沿斜面向上运
动,轻绳与拉力F的方向均平行于斜面。当拉力F一定时,Q受到绳的拉力( A.与斜面倾角θ有关 B.与动摩擦因数有关 C.与系统运动状态有关 D.仅与两物块质量有关
解析
)
解题策略 推导Q受绳拉力的关系式, 对关系式进行讨论!
解析 将 a、b 看作一个整体,加速度 a= ,单独对 a 进行分析,设 a、b 间的作用力 ma+mb Fa+Fab Fa+Fb Fbma-Famb 为 Fab,则 a= = ,即 Fab= ,由于不知道 ma 与 mb 的大小关系, ma ma+mb ma+mb 故 Fab 可能为正(为拉力)、可能为负(为推力)、也可能等于 0。故只有选项 C 正确。答案 C Fa+Fb
解析 A、B放在轻质长木板上,长木板质量为0,所受合力始终为0,即A、B所受摩擦 力大小相等。由于A、B受到长木板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关系为fAmax<fBmax,所以B始终 相对长木板静止,当拉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A相对长木板滑动,B受到的最大合力等于 A的最大静摩擦力,即fB=fAmax=μmAg,由fB=mBaBmax,可知B的加速度最大为2 m/s2,选 项A正确。 答案 A
(2017· 广东深圳罗湖模拟) 如图 6 所示,在建筑工地,民工兄弟用两手对称水平
施力将两长方体水泥制品夹紧并以加速度 a 竖直向上匀加速搬起,其中 A 的质量为 m, B 的质量为 2m,水平作用力为 F,A、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在此过程中,A、B 间 的摩擦力为( A.μF C.m(g+a) ) 1 B. m(g+a) 2 3 D. m(g+a) 2
动力学中的连接体问题
01
课堂互动
02
题组剖析
03
规律总结
04
备选训练
课堂互动
1.连接体
多个相互关联的物体连接(叠放、并排或由绳子、细杆联系)在一起构成的物体系统称 为连接体。连接体一般具有相同的运动情况(速度、加速度)。 2.解决连接体问题的两种方法
题组剖析
命题角度 1Leabharlann 例6加速度相同的连接体问题
解析 对 A、B 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2Ff-(m+2m)g=(m+2m)a;再隔离物体 A,根 1 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f-mg-FfBA=ma。联立解得 FfBA= m(g+a),选项 B 正确。答案 B 2
题组剖析
命题角度2 加速度不同的连接体问题 [例7] 质量为2 kg的木板B静止在水平面上,可视为质点的物块A从木板的左侧沿木板
规律总结
加速度不同的连接问题的处理方法
若系统内各物体的加速度不同,一般应采用隔离法。分别以各物体为研究对象,
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和运动状态分析,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建立方程,并 注意应用各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联立求解。
备选训练
1. (2016· 武汉市二模)物块A、B放在光滑的水
平地面上,其质量之比mA∶mB=2∶1。现用
上表面水平冲上木板,如图7甲所示。A和B经过1 s达到同一速度,之后共同减速直至
静止,A和B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g=10 m/s2,求: (1)A与B上表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 (2)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3)A的质量。
转到解析
题组剖析
[变式训练3]
如图所示,一块足够长的轻质长木板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质量分别为
设 P、Q 的质量分别为 m1、m2。Q 受到绳的拉力大小为 FT,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
因数为 μ,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整体分析,有 F-(m1+m2)gsin θ-μ(m1+m2)gcos θ=(m1 m2 +m2)a;对 Q 分析:有 FT-m2gsin θ-μm2gcos θ=m2a,解得 FT= F,可见 Q 受到绳 m1+m2 的拉力 FT 与斜面倾角 θ、 动摩擦因数 μ 和系统运动状态均无关, 仅与两物块质量和 F 有关, 选项 D 正确。答案 D
解析 设 B 物体的质量为 m,A 对 B 的拉力为 F,对 AB 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 3 = ,对 B 有 F=ma,所以 F=1 N。 答案 A m+2m
备选训练
2. 如图示,两块粘连在一起的物块a和b,质量分别为ma和mb,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现同时 给它们施加方向如图所示的水平推力Fa和水平拉力Fb ,已知Fa>Fb,则a对b的作用力( ) A.必为推力 B.必为拉力 C.可能为推力,也可能为拉力 D.不可能为零
mA=1 kg和mB=2 kg 的物块A、B放在长木板上,A、B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 =0.4,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现用水平拉力F拉A,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 改变F的大小,B的加速度大小可能为( A.1 m/s2 B.2.5 m/s2 C.3 m/s2 ) D.4 m/s2
备选训练
3. 如图所示,有材料相同的P、Q两物块通过轻绳相连,并在拉力F作用下沿斜面向上运
动,轻绳与拉力F的方向均平行于斜面。当拉力F一定时,Q受到绳的拉力( A.与斜面倾角θ有关 B.与动摩擦因数有关 C.与系统运动状态有关 D.仅与两物块质量有关
解析
)
解题策略 推导Q受绳拉力的关系式, 对关系式进行讨论!
解析 将 a、b 看作一个整体,加速度 a= ,单独对 a 进行分析,设 a、b 间的作用力 ma+mb Fa+Fab Fa+Fb Fbma-Famb 为 Fab,则 a= = ,即 Fab= ,由于不知道 ma 与 mb 的大小关系, ma ma+mb ma+mb 故 Fab 可能为正(为拉力)、可能为负(为推力)、也可能等于 0。故只有选项 C 正确。答案 C Fa+Fb
解析 A、B放在轻质长木板上,长木板质量为0,所受合力始终为0,即A、B所受摩擦 力大小相等。由于A、B受到长木板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关系为fAmax<fBmax,所以B始终 相对长木板静止,当拉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A相对长木板滑动,B受到的最大合力等于 A的最大静摩擦力,即fB=fAmax=μmAg,由fB=mBaBmax,可知B的加速度最大为2 m/s2,选 项A正确。 答案 A
(2017· 广东深圳罗湖模拟) 如图 6 所示,在建筑工地,民工兄弟用两手对称水平
施力将两长方体水泥制品夹紧并以加速度 a 竖直向上匀加速搬起,其中 A 的质量为 m, B 的质量为 2m,水平作用力为 F,A、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在此过程中,A、B 间 的摩擦力为( A.μF C.m(g+a) ) 1 B. m(g+a) 2 3 D. m(g+a) 2
动力学中的连接体问题
01
课堂互动
02
题组剖析
03
规律总结
04
备选训练
课堂互动
1.连接体
多个相互关联的物体连接(叠放、并排或由绳子、细杆联系)在一起构成的物体系统称 为连接体。连接体一般具有相同的运动情况(速度、加速度)。 2.解决连接体问题的两种方法
题组剖析
命题角度 1Leabharlann 例6加速度相同的连接体问题
解析 对 A、B 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2Ff-(m+2m)g=(m+2m)a;再隔离物体 A,根 1 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f-mg-FfBA=ma。联立解得 FfBA= m(g+a),选项 B 正确。答案 B 2
题组剖析
命题角度2 加速度不同的连接体问题 [例7] 质量为2 kg的木板B静止在水平面上,可视为质点的物块A从木板的左侧沿木板
规律总结
加速度不同的连接问题的处理方法
若系统内各物体的加速度不同,一般应采用隔离法。分别以各物体为研究对象,
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和运动状态分析,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建立方程,并 注意应用各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联立求解。
备选训练
1. (2016· 武汉市二模)物块A、B放在光滑的水
平地面上,其质量之比mA∶mB=2∶1。现用
上表面水平冲上木板,如图7甲所示。A和B经过1 s达到同一速度,之后共同减速直至
静止,A和B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g=10 m/s2,求: (1)A与B上表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 (2)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3)A的质量。
转到解析
题组剖析
[变式训练3]
如图所示,一块足够长的轻质长木板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质量分别为
设 P、Q 的质量分别为 m1、m2。Q 受到绳的拉力大小为 FT,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
因数为 μ,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整体分析,有 F-(m1+m2)gsin θ-μ(m1+m2)gcos θ=(m1 m2 +m2)a;对 Q 分析:有 FT-m2gsin θ-μm2gcos θ=m2a,解得 FT= F,可见 Q 受到绳 m1+m2 的拉力 FT 与斜面倾角 θ、 动摩擦因数 μ 和系统运动状态均无关, 仅与两物块质量和 F 有关, 选项 D 正确。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