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以得:论语---对《诲人不倦》《高山仰止》的评课
论语听课教学评价

论语听课教学评价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听了《论语》这堂课,我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有以下评价:
1. 教学过程方面:
- 课程设计合理: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做得很好,从《论语》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到其中蕴含的思想,讲解条理清晰,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论语》。
- 教学方法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注重互动:教师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 知识拓展恰当:教师在讲解《论语》的过程中,适当地拓展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语》的内涵。
2. 教学效果方面:
- 学生对《论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对《论语》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儒家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课程中通过对《论语》中一些名言警句的解读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互动,激发了学生对《论语》和儒家文化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总的来说,这堂《论语》课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多样,注重互动和知识拓展,教学效果显著,是一堂值得肯定的课程。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论语》的现实意义。
此外,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案例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论语》中的智慧。
苏教版论语选读《诲人不倦》教学反思

《诲人不倦》教学反思湖州中学张阳成一.意图与过程《诲人不倦》简案【教学目的】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式以及重要的成语;2.通过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觉领悟或说出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3.通过场景分析,感悟孔子作为老师的巨大魅力。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三年心丧(老师死后,其弟子不着丧服,只在心里悼念,称之为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
……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
(《史记·孔子世家》)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17.21)(《克己复礼》P9)提问:是什么让孔子的学生把孔子视为他们的再生父母?二.文本初读1.这篇课文共有几节?2.如果按照以下要求给课文章节分类,你会如何分类?夫子自述:1、2 、3、8、14、15旁人介绍:4、5背后议论:7师生对话:6、9、10、12、13三.深入研读3.大家喜欢从哪部分开始讲起?(一)夫子自述(齐读)(1)夫子自述中,我们能找到几个成语?有教无类举一反三述而不作各得其所(2)初读第1、2节,孔子所说的话似乎存在矛盾之处,你能找出来吗?孔子是为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先天差别吗?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3)第8节,孔子认为应该在什么时候启发学生?(愤、悱)背诵第8节(4)第14、15节,孔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坚持“述而不作”,这是为什么?——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克己复礼》P7)小结:夫子自述从教育的作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论述了教育。
(二)旁人介绍(齐读)(1)重点字词:文、忠、言语、文学(2)从第5节看,学生各有所长,这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责备)?”(三)背后议论孔子对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学生有区别吗?从哪里看出来?远其子——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每一个学生。
张以得:论语---对《诲人不倦》《高山仰止》的评课

《论语》——传统文化的回归——对《诲人不倦》《高山仰止》的评课永强中学张以得2009.12.25周五下午温二十二中《论语》教学公开课。
第一节温二十二中张萧老师的《诲人不倦》,第二节永嘉中学厉毅老师的《高山仰止》。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一部《论语》实在是高深。
可能是为提倡国学,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新课程改革将《论语》作为高中语文课必选教材之一,这可苦了我们的老师与学生。
单从我们教师层面说,我们毕竟不是研究《论语》专家,没有能力像李泽厚那样对《论语》作出学者般的深厚的文本细读,也没有于丹的见识和口才作出通俗的形象化的解读,何况我们的学生在学识上积累之肤浅,连基础学科都没有学好,还学习国学显然有点“揠苗助长”,或是“望洋兴叹”了。
有趣的是,上过《论语》或正在上《论语》的教师们却如此轻车熟路,有板有眼地上起了《论语》这门选修课。
然而,你很难看到一些有关《论语》如何教学的文章或资料,连本《论语》教学参考书都不像样!可能是,聪明能干的改革者们真是想让我们一线教师各显神通!这种平静的表象之下,并不是说《论语》教学过程中就没有问题。
其实,《论语》作为选修课,就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新要求,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难题,这些难题正是《论语》教学活动中的困惑与矛盾。
不妨向看看《指导意见》的教学建议:《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而《〈论语〉前言》中所提到的本课程核心目标: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传统文化的能力。
而且这个能力还要由几个方面组成的: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与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但是,真正要怎样去上教《论语》,却只有理论上的说教!在《论语》教学实践中,可能会深切体会到在教学上亟需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2.高山仰止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引人入胜“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的?是不是象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的象神仙那样的人。
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的太厉害了。
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
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说得很对。
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
……[课前预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訚.訚如也(yín)行.行如也(hàng)暴虎冯.河((píng)乘桴.(fú)自牖.(yǒu)喟.然(kuì)莞.尔而笑(wǎn)斐.然(fěi)侃.侃(kǎn)由之瑟.(sâ)子恸.矣(tîng)墙数仞.(rân)(二)通假字1.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材”通“哉”,句末语气词。
)2.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
)3. 夫子矢.之曰(“矢”通“誓”,发誓。
)(三)一词多义①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名词,有条理的花纹)②下笔成章.(名词,文章)③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名词,章法)①子行.三军(动词,统帅、治理)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行动)③必能使行.阵和睦(名词,队伍,军队)①从我者,其.由与(表猜测语气,大概)②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代词,他)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连词,相当于“而”)①吾党之.小子狂简(结构助词,的)②子之.武城(动词,到、往)③天厌之.!天厌之(人称代词,我)④伯牛有疾,子问之.(人称代词,他)①用.之则行(动词,任用)②礼之用.,和为贵(动词,应用)③用.心一也(动词,用)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连词,就)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那么、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动词,是、就是) ①归与.!归与(句末语气词) ②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共事) ③则与.斗卮酒(给予、授予) (四)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使…丰富) (五)古今异义1. 不知所以..裁之 古义:用来…方法 今义:因此2.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 古义:围墙 今义:皇宫的城墙3.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古义:行不通 今义:不好,不可以4.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妻子(六)文言句式1.省略句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子服景伯以告子贡2.判断句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3.宾语前置句子行三军,则谁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4.状语后置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贡贤于仲尼5.固定句式予所否者(所……者:当时誓词中的惯用格式)(七)成语积累1.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七年级语文《论语》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论语》评课稿今天我们听了晁**老师讲授的阅读课《论语》十则。
课文所选的《论语》中的十则语录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孔子的治学态度和精神,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
我觉得这节阅读课最大的优点在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亮点一: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
晁老师在讲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从介绍孔子的生平,然后简单的介绍孔子的'著作《论语》,为学生听后产生想学习论语的兴趣和欲望。
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利用讲故事带领学生一起探究第一则。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第一则的内容有所了解,完成了第一则的教学任务:“不患人知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接着晁老师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了第四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并且,通过第一则和第四则的学习,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这两则的方法,并进行了学法指导。
如“读——释——拓”等。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则自主学习,然后分组汇报。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还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古文的方法,是孩子终生受用的。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并且是每个孩子都有尝试探究的机会,饱尝和经历了自主学习过程带来的乐趣,增强了学习新知识的自信心。
亮点二: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晁老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主宰,而是自觉地转移了角色,使自己成为善于激发学生兴趣以至灵感的导演,成为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朋友,并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鼓励学生闪现出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师生双方积极、主动的参与,沟通,交流,营造出崭新的师生互动局面。
教法上可以说是能弃旧图新,改弦易张,为学生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做得很好。
亮点三:扭转了文言诗文教学囿于一隅、自成一家的局面,将自学能力推上新的台阶。
注重促进学生在文言诗文学习中具备更高思维层次上的融会贯通能力,将自学能力推上新的台阶。
语文版-语文-高二-《高山仰止》文章评析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高山仰止》文章评析文章评析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
所以,孔子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
但同时又指出他在鲁国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这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
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他非常刚强。
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
师之爱生,人之常情。
孔子的这种担心,就说明了这一点。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
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
“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这一段文字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评价。
他先是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当其它门人都不尊敬子路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
这是就演奏乐器而言的。
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应该讲是比较客观的,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
但他也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乘筏到海外去。
他认为子路有勇,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
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
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是“欲行霸道”。
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
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
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精心校对版本。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论语》评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论语》评课稿一、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与整理。
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化遗产,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论语》的教材设计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该教材的评课,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论语》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
二、教材评析1. 教材内容《论语》作为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的主要教材,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和思想。
教材按照主题分为十二章,并在每章后附有精选课文。
2. 教材目标该教材旨在通过学习《论语》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
具体目标包括:•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行为;•掌握《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 教材特色该教材以《论语》为基础,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教材特色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造能力;•通过与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加深学生对《论语》的理解;•强调对学生品格、语言和行为的熏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建议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论语》作为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著作,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中的内涵和价值。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和理解书中的名言警句。
2. 与现实生活结合教师可以将《论语》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道理。
通过对现实案例的引导和分析,学生可以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并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
3. 注重学生的感悟与表达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引导他们通过阅读《论语》中的课文和名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提高他们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互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
细读文体,精彩生成——《诲人不倦》教学有感

细读文体,精彩生成——《诲人不倦》教学有感《诲人不倦》是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的第十一课,主要阐述孔子的教育观,其中有不少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耀眼的光芒,这一课的教学本是这样预设的:为什么要“诲人”,“诲”哪些人,怎样“诲人”以及给我们的启示借鉴。
课堂教学的主问题是让学生结合文本概括孔子是怎样“诲人”的?然后谈谈这些教育思想给你的启示。
按照预设的方案,一切都在老师掌控之中,学生概括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一视同仁”“启发式教学”等教育思想,概括得差不多了。
本想由此进入下一个问题:请谈谈这些教育思想给你的启示。
就在这个时候,语文课代表的回答让我颇感意外,犹如给平静的湖水投了一块石头激起层层涟漪,这也是我在备课过程没有注意到的。
她说:“老师,我从3·8章的‘起予者商也!’这句话中看出孔子提倡一种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在他眼里,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教和学是互动的,学生的回答对老师也是一种学习,会给老师带来很大启发。
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的回答是‘绘事后素’,子夏马上联想到‘礼后乎’,即‘礼是不是后于仁呢?’孔子对子夏的这个回答颇感意外,是孔子事先没有想到的,也给了孔子很大的启发,所以他不由的感叹‘起予者商也!’启发我的是卜商(即子夏)啊!而且我觉得这句话的标点也很好,是感叹号,表明孔子当时是非常高兴的,一是学生他能举一反三,同时也是因为学生的回答给了他很大启发,这种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他的回答顿时引来同学们的满堂喝彩。
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意外,是能将学生引入文本细读的“药引子”。
于是我说:不愧是语文课代表啊!能从短短的“起予者商也”几个字挖掘出如此多的蕴藏资源,非常不错。
其实,我们如果再次细细地品味字词语段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有更多的语句值得品味,请同桌之间讨论交流,力争品味出字词语句背后蕴含的孔子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传统文化的回归——对《诲人不倦》《高山仰止》的评课永强中学张以得2009.12.25周五下午温二十二中《论语》教学公开课。
第一节温二十二中张萧老师的《诲人不倦》,第二节永嘉中学厉毅老师的《高山仰止》。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一部《论语》实在是高深。
可能是为提倡国学,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新课程改革将《论语》作为高中语文课必选教材之一,这可苦了我们的老师与学生。
单从我们教师层面说,我们毕竟不是研究《论语》专家,没有能力像李泽厚那样对《论语》作出学者般的深厚的文本细读,也没有于丹的见识和口才作出通俗的形象化的解读,何况我们的学生在学识上积累之肤浅,连基础学科都没有学好,还学习国学显然有点“揠苗助长”,或是“望洋兴叹”了。
有趣的是,上过《论语》或正在上《论语》的教师们却如此轻车熟路,有板有眼地上起了《论语》这门选修课。
然而,你很难看到一些有关《论语》如何教学的文章或资料,连本《论语》教学参考书都不像样!可能是,聪明能干的改革者们真是想让我们一线教师各显神通!这种平静的表象之下,并不是说《论语》教学过程中就没有问题。
其实,《论语》作为选修课,就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新要求,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难题,这些难题正是《论语》教学活动中的困惑与矛盾。
不妨向看看《指导意见》的教学建议:《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而《〈论语〉前言》中所提到的本课程核心目标: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传统文化的能力。
而且这个能力还要由几个方面组成的: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与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但是,真正要怎样去上教《论语》,却只有理论上的说教!在《论语》教学实践中,可能会深切体会到在教学上亟需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2009.12.25周五下午温二十二中《论语》教学公开课。
第一节温二十二中张萧老师的《诲人不倦》,第二节永嘉中学厉毅老师的《高山仰止》。
温二十二中的张萧老师的《诲人不倦》公开课的基本思路有以下几个环节:1、教师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叨陪鲤对”的典故用填空的形式导入新课;2、直奔教学内容(16.13),学生齐读课文,检查批注情况3、教师质疑:(1)、文言字词“而”“之”(2)、提出六个疑问,要求学生集中地问题中进行批注解决,得出孔子不论亲疏都一视同仁的做法。
4、齐读(11.22),两学生问同一问题,孔子回答却不同,是否一视同仁?请学生批注阅读。
师生共同解决文言字词,回忆初中文言字词的用法,得出孔子因材施教,用心良苦。
5、问题探究:我们学校实行分层次教学,这是不是因材施教,请说说你的理由。
6、朗读全文。
永嘉中学厉毅老师的《高山仰止》公开课的基本思路有以下几个环节:1、从“高山仰止”为何意思引入,请快速找出带“高”的语句,引入(9.11),请学生读出其语气。
2、齐读(19.23),写出了孔子怎样的“高”?并提示还有那些章节讲到“高”的。
学生找出章节,主要是在诵读语气的指导与体验上下功夫,并解决字词与句式。
3、孔子是在什么语境下被学生所称赞的?孔子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否就这么完美?通过完美与不完美的比较阅读,引出(5.17)(6.28)(17.4)(9.11)4、那些章节最能体现孔子对学生的关心?(7.11)(5.22)(11.9)(11.10)。
依然重在诵读指导与语气的体验上下功夫。
5、提升:1、“高山仰止,欲罢不止”,孔子“高”在哪些?要求学生回忆内容进行归纳;2、仅仅是用“仰”吗?回归(9.11),齐读结束。
两堂课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去解读《论语》中某章节的教学内容,有值得探讨与学习借鉴的地方。
《诲人不倦》这堂课主要突出批注式阅读来落实文言内容,教师预设质疑,集中解决疑惑,突出重点,落实基础。
以(16.13)为范示,抓住“孔子是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的讨论引入(11.22)进行比较阅读,结合学生的批注解读,展示名家的批注做比较。
教学思路清晰,内容突出,能在字词落实中结合文本回顾初中已学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很值得回味。
但在具体的字词上还没有真正深入,如:“诸”,因由其在句中与句末之分,故释义也有“之乎(于)”之分,教师在讲课中既然提到,但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比较落实。
既然是“批注阅读”,我觉得应首先是在学生理解文本得基础上进行批注会有收获,而本堂课读得少,感受不足。
至于展示名家的批注,此处设计不错,建议不妨先展示名家的批注做样板,引导学生学会一点批注的方法。
否则,在这样的批注式阅读中学生收获不是很多,特别是方法的培养方面。
不过,这与学生的知识积淀有关,这种方法也不妨值得提倡与借鉴。
《诲人不倦》还有一个教学重点:领悟孔子“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于是教者设计一个探究问题“我们学校实行分层次教学,这是不是因材施教,请说说你的理由”。
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对分层次教学与因材施教两者关系与内涵的理解,教者有偏差,提问欠妥,以致学生给予否定。
“分层次教学”是站在学生群体的角度来说的,是行政管理的一种方式,而“因材施教”是侧重于学生个体的“材”如何得到潜力挖掘,慧眼识才。
不过,能给学生这样的辨论也不妨是一种“活动体验”,其实这是学校行政管理所考虑的范畴,可谓为难学生了。
整堂课有学习借鉴之处,但整体上还留于形式,未能真正彰显“批注式阅读”的真谛,以及容量不足,只有(16.13)(11.22)两章节的内容。
《高山仰止》这堂课没有采用多媒体教学,可显教学设计的切入点之可妙,教学勇气之可嘉;主要是突出诵读指导与体验,很值得探讨与赞许。
教者抓住“高”字步步深入,以点概面,体现教学的智慧。
课堂气氛活跃,能引起学生对孔子的景仰,集中教学篇章,覆盖面大,有利于学生解读文本。
整堂课以诵读指导为重点,落实文言字词句式,体验语言的张力,展示孔子的人格魅力,在体验中体会孔子的“可爱”之处。
问题设计有亮点:1、评价孔子时,教者设计“孔子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到底完美与不完美”的问题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孔子的崇拜与景仰,点出“礼乐”的重要性。
2、“高山仰止,欲罢不止”,孔子“高”在哪里?要求学生回忆内容进行归纳;进而深入提问“仅仅只用“仰”,可以吗”?回归(9.11)章节,在诵读中提升对孔子整体形象的理解。
教者抓住“诵读”为切入点,突出诵读语气体验,教学一气呵成,水到渠成。
对于“传统文化经典教学”的立足点,愚以为有以下几点同商榷:第一,《论语》教学一定要诵读的。
学生没有诵读出情感,关键在于教师过于着急,教师太在意自己的教学设计,缺少了对章句的品味。
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性地了解,而且要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语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读书境界。
”《论语》的语言质朴,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这恰好适合诵读吟唱。
一位教师的范读要是准确而富有感染力,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各章句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文意初步地领会应是没有问题的。
要是老师说自己不会范读就免了,那么我们对有一句话应该知晓:“不会范读是你的错,不会指导更是你的错。
”因为,正音是靠读来实现的,而且句子的语气也是靠读的。
只有诵读,才能读出语气、读出语势。
不同的语气表达的语感是不同的,陈述、疑问、判断、祈使、感叹等语气的传达,就是作者情绪的传达。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章句有大量的语气词,如“也、哉,乎、与、矣、而已”等,如“乡原,德之贼也”中的“也”,透着孔子对好好先生的愤怒,语气不可谓不坚定,读时要显出短促而坚决的语气,如果我们不读何以感受孔子的温暖(于丹说要读出温暖的孔子)。
所以在这一点上,第一节课显然不如第二节课的魅力之所在,自然就失去了语文味了。
第二,抓准教学点。
《论语》选修课是按主题的形式来编排的,其实每一篇的标题就很明显。
如果我们没有扣准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不仅会做无用功,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知识建构),更谈不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了。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曾说:“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
”那么站在这一点上看《诲人不倦》这节课,教师虽然引导学生做批注谈感受,想办法让学生热闹起来,可惜学生“肚底没货”难以招架,批注就显得零碎不精炼,虽略有一点感悟也难以表述。
加之内容局限于两章节,开始没有批注的样板,教学中自然就是随意谈感受而不在于理解孔子的“诲人不倦”了。
所以我就试想,我们不如这样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诵读与对各章句的重点字词句进行疏通,《论语》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文”“言”要并重,“言”也是不可偏废的,有必要做一些词句意义与用法方面归纳。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批注式阅读,是否比先宾夺主式的教学要有效些呢?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有着这样的认识:一堂好的语文课,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
不说一堂这样的课能提高“人”的多少素质,至少会改变学生一些心灵上的东西,也体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味。
第三,深入理解章句内涵,少让学生谈感受。
《论语》虽作为选修课,这选修是让我们选几篇自己认为有兴趣的章句,但选修了就要精读的,不能泛泛而谈,也没有必要时时让学生谈什么感受,谈多了课堂就显得飘浮了。
以精读的姿态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循循善诱中感受孔子的真性情,学生自然会有兴趣去读《论语》,这也符合正确理解孔子的真实,也是一种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论著的基本方法,可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为了已有的教学设计而忽视了这种精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