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第十二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及习题
2020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文本感悟)教学设计冀教版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文本感悟)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奇光异彩、眩惑、赏心悦目、尘烟障目、温文尔雅”等词语,自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能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能够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文章所蕴涵的道理,明白森林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产生的作用。
明白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乐曲”的主旋律。
3、认识、领略异国风情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理解并感受维也纳人与自然友好、亲密、融洽的关系,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1、感受维也纳森林的特点,理解维也纳森林故事的内涵。
2、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1、理解“维也纳森林”的内涵。
2、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里被誉为“音乐之都”吗?——闻名遐迩的“音乐之都”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南面是深幽的山谷和开阔的平原,是一座典雅、美丽、清洁的花园城市。
蓝色的多瑙河从市区静静流过,水秀山青,风景幽雅。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游记散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一起走进“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去感受那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异域风情。
二、整体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教师巡视,当学生需要时给予适当帮助和点拨。
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自学本上,想办法记住它。
并借助工具书或者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不懂的生字词。
(2)想想课文围绕“维也纳森林”讲了哪些内容?三、验收自学第一项。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
过程:4人学习小组中1号同学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
2号同学负责汇集自学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记录在合作探究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并解决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六年级语文教案-河北版语文第2018册教案维也纳森林的

河北版语文第12册教案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目标: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明:课文选自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游记散文《维也纳情感》。
同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约翰·施特劳斯用优美的乐曲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挚爱,冯骥才则以包含深情的文字抒写自己对异域风情的赞美。
全文共11节,写了维也纳森林景色美,面积广,作用大的特点。
从运用的材料看,作者貌似四处放枪,却是枪枪有的:美好的环境,和谐的家园,都需要我们共同创建。
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反复品读课文中的关键段落,体会重点词句,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再从表达形式上认识并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风格,通过归纳和梳理文本材料把握文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为游记散文,课文描写生动,文字优美,表达灵活,应指导学生沉入文字,反复品读,涵咏体会,理解感悟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说明:鉴于游记散文文字优美,内涵丰富,材料颇多等特点,应该设置一个让学生在感知课文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理解文本的关键在于品读语言的工夫与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重心放在引导学生有效的品读上,让学生读中有悟,读中有感,读中生情。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①在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的前提下,使用幻灯片出示检测题,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
(重点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文基本内容的了解程度。
)②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
③主动询问学生预习过程中对课文的印象。
1、在预习中能扫除文字障碍。
2、交流了解到的维也纳城市的位置、人文、环境特点。
3、交流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4、介绍作家的有关情况。
5、交流预习中对课文的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继续培养学生课外预习的良好习惯,了解学情,以便在教学中不再教学生已懂了的内容。
语文冀教版六年级下册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描写、叙述、说明、议论四种表达方法的表达效果★理解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法能够使文章既优美又深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正确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探究表现方法教学难点:通过课堂交流掌握四种表达方法各自的表达效果及综合运用后的表达作用教学流程:一、导入。
1、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柴可夫斯基,都喜爱在维也纳森林中漫步,施特劳斯更是创作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一世界名曲。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片与众不同的森林,经能够神奇地激发起音乐家无限的艺术灵感?2、呈现维也纳的电子幻灯图片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圈划生词,交流疏通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笔下的维也纳森林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圈划你认为有意义,值得体会的关键语句。
3、交流:作者笔下的维也纳森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文中是否有具概括性的关键语句?三、把握主题、理清脉络。
1、全文中哪一句话是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起到揭示整篇文章写作意图的作用?2、从文中看,“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的关系”具体指的是什么?文中有没有语句能够为“和谐与亲密的关系”作注解?维也纳人与森林互惠互助,相依相存3、如果从森林与人类的关系的角度将文章划分为两个部分,你会怎么划分,依据是什么?1-6小节:主要表现维也纳森林对人类的作用身心的享受(赏心悦目)、面积广袤、调节气温7-11小节:主要表现人类对森林的保护订立法律、珍爱森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四、品味语言。
1、在具体写维也纳森林及其与人的关系时,作者充分采用了描写、叙述、说明(讲解)、议论(评价)等多种表达方法。
请从文章中找出与这些表现方法相对应的句子,谈一谈它在文中的作用(表达效果)。
2、学生交流,教师深入,合作归纳描写:形象生动,使文章增添了美感,使人能够加深对于维也纳森林优美景致的印象。
叙述:对维也纳美好的生活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
说明:为散文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依据,为表现主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教案标题: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景观,并讨论为什么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阅读活动:2. 分发《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的故事书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故事。
3. 学生个人阅读后,组织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理解活动:4.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在维也纳森林中做了什么?b. 故事中提到的维也纳森林有什么特别之处?c. 为什么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我们可以如何保护自然环境?表达活动:5.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创作一段小对话或小短剧。
6. 每个小组选择代表,表演他们的作品,并与全班分享。
拓展活动:7. 组织学生进行维也纳森林的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维也纳森林的美丽和重要性。
8. 学生回到教室后,让他们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并与同伴分享。
评估活动:9. 分发评估表格,让学生回答关于故事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问题。
10.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评估他们对故事和环境保护的理解程度。
教案延伸:- 可以邀请环保专家或相关机构代表来学校进行讲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 学生可以参与学校或社区的环保活动,如清理垃圾、植树造林等,实践环保意识。
注: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教案中的活动和评估方式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冀教版

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过程:一、导入1.媒体演示,师述: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更让人难忘的维也纳时时离不开音乐。
2.出示第一小节,齐读。
3.今天,我们将来到维也纳又一个著名的景点,一起去《穿越维也纳森林》。
二、整体了解1.打开书本,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初步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维也纳留给你的印象。
2.学生交流,教师梳理,小结板书:优美的景色动人的故事。
三、学习课文(一)优美的景色1.课文是怎样描写维也纳的美景的?2.交流,出示:这片苍翠而幽静的森林从维也纳市的西南部向南绵延展开,连绵起伏。
美丽的美伦纳河悠悠流过,溪泉淙淙,百鸟争鸣。
两岸葱郁的树木倒映水中,水清林绿,荡游其间,妩媚万分。
(1)正音:淙、妩,理解词语。
(2)指导读句。
(3)带着美好的感受读这段话。
(4)指名读,齐读。
(二)动人的故事1.维也纳森林的优美景色确实令人陶醉,但我想他之所以闻名天下,绝不仅仅因为这些。
(引读第三节一、二句)2.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惊世之作,这样动人的故事,你又了解了哪些呢?简单交流。
3.选择你喜欢的故事,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这个故事会留给你那么深刻的印象?4.交流:施特劳斯的故事(1)指名交流(2)理解:触景生情。
(3)播放录像,创设情境,体会施特劳斯在森林中触景生情,谱写了惊世之作。
(4)完成练习:在维也纳森林中,施特劳斯欣赏到了这样美丽的画面___________,他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于是,他__________________。
(5)指导朗读。
贝多芬(1)指名交流。
(2)出示补充资料,体会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指导读句。
(3)贝多芬之所以称得上伟大就在于他并没有屈服于命运,出示补充资料。
(4)谈谈此时最大的感触?指导读句。
(5)整段朗读。
舒伯特(1)交流所见。
(2)我们是不是也能通过这些来想象当年的场景。
出示:磨坊菩提树水井舒伯特故居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清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第一章:维也纳森林的概述1.1 介绍维也纳森林的位置和地理特征1.2 讲述维也纳森林对维也纳城市的重要性1.3 介绍维也纳森林中的主要树种和植被第二章:维也纳森林的历史和文化2.1 介绍维也纳森林的历史背景和发展2.2 讲述维也纳森林与音乐的关系2.3 介绍维也纳森林中的文化景点和传说故事第三章:维也纳森林的自然生态3.1 介绍维也纳森林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3.2 讲述维也纳森林中的动植物种类和特点3.3 介绍维也纳森林中的自然保护区和保护措施第四章:维也纳森林的休闲娱乐4.1 介绍维也纳森林中的休闲活动和设施4.2 讲述维也纳森林中的旅游景点和景观特色4.3 介绍维也纳森林中的户外运动和体验活动第五章:维也纳森林的教育和研究5.1 介绍维也纳森林的教育资源和设施5.2 讲述维也纳森林中的科学研究和监测项目5.3 介绍维也纳森林中的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项目第六章:维也纳森林的生物多样性6.1 探究维也纳森林中的植物多样性6.2 介绍维也纳森林中的动物种类及其生活习性6.3 讨论维也纳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第七章:维也纳森林的生态旅游7.1 介绍维也纳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7.2 讲述维也纳森林生态旅游的亮点和特色7.3 探讨生态旅游对维也纳森林保护的影响第八章:维也纳森林的环境教育8.1 介绍维也纳森林环境教育项目8.2 讲述环境教育在维也纳森林的重要性8.3 探讨维也纳森林环境教育的成效和未来发展第九章:维也纳森林的科学研究9.1 介绍维也纳森林科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9.2 讲述维也纳森林科学研究的重要发现9.3 探讨维也纳森林科学研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第十章:维也纳森林的未来展望10.1 分析维也纳森林面临的主要威胁和挑战10.2 讲述维也纳森林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0.3 展望维也纳森林的未来发展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维也纳森林的概述重点关注内容:维也纳森林的位置和地理特征,以及对维也纳城市的重要性。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同步练习及解析)_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精品】六年级下语文备课同步资料包(同步练习及解析)冀教版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一、请为下列加下划线的黑体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公顷(qǐ ng qǐ n g) 颁发(pā n bā n) 柏树(bā ibó)骤然(zhóujù) 眺望(tiā otiā o) 炫目(xùā nxùā n) 参考答案:公顷(qǐ n g) 颁发(bā n) 柏树(bā i)骤然(zhóu) 眺望(tiā ó) 炫目(xùā n)(解析:注意“骤然”的“骤”的读音。
)二、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 )宜人温( )尔( ) 层层( )( )( )( )所及无边( )( ) 赏心( )( )1、森林上空,树叶( ),密不透风。
2、今天天气晴朗,只要( ),那些远山上的树木,都看的清清楚楚、3、放眼望去,辽阔的大海真是( )。
参考答案:景色宜人温文尔雅层层叠叠目力所及无边无际赏心悦目1、层层叠叠2、目力所及3、无边无际三、判断正误、①世人明白维也纳森林,是因为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②维也纳人的所有骄傲与福气都来自她们的森林、()③维也纳森林的面积是370万公顷,占国土的44%、()④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内被绿色所包围的地方、()参考答案:√、╳、√、╳(解析:熟读理解课文,答案即可得。
)四、按原文填空、◆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她们生活在( )的( )包围之中。
◆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 )的( )。
多少树木才汇成这( )一样( )的森林?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被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 )与( )的颜色。
◆一出城市,到处是如此的景象:向阳的上坡上,( );背阴的上坡上,()像一片埋伏在那儿( )的兵阵。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 ),更是缘于( )对这种()的( )。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

了描写,表达、说明、议论等表达方法。请分别从文中找出描写、表达、 深层次内涵产生严厉 的思索,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说明、议论等表达方法,说说它们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作为一篇散文,是如何做到既能保证语言的优美,内容的丰富,
又能清晰精确地表达出深刻的思想主题的?
第2页共2页
文章之所以既能够做到语言优美又能做到思想深刻,多种表达方法的
3、学生沟通,教师深入,合作归纳
敏捷运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描写:形象生动,使文章增添了美感,使人能够加深对于维也纳森林
1、根据所学的多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仿照课文第四小节,写一段介
优美景致的印象。
绍校内的短文。要求至少运用到描写、表达、说明、议论等方法中的三项。
第1页共2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7-8 小节 人类爱护自然〔集体——订立法规;个人——呵护备至〕
这篇文章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承转自然,敏捷贴切:描写的贴切,说
9-11 小节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孔雀与乐队的合奏〕
明的精确,议论的深刻,使人既能对维也纳森林优美的景致、维也纳人美
表达:对维也纳美妙的生活留下鲜亮生动的印象。
2、课堂完成并沟通
说明:为散文提供了精确的科学根据,为表现主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
议论:议论能够更加深刻的反映本质,揭示主题。
四、总结与迁移
1、这篇文章的写作中心是什么,写这篇文章时,中国刚刚经受了 1998
年的全国特大洪水,你认为写这篇文章有怎样的意图?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教版第十二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及习题教学目标: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2、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教具准备:搜集资料、著名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前老师让每一位同学都听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曲子,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对这首曲子的了解有多少?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首著名的圆舞曲,同学们在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
身处城市中的我们,一定觉得森林离我们很遥远,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二、初读课文1、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答疑解惑眩惑:迷惑。
张目:睁眼。
颁布:公布,发布。
清爽宜人:清洁凉爽,合人心意。
埋伏:在估计敌人要经过的地方布置兵力,伺机出击。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
目力所及:视力能达到的地方。
和谐:配合的适当均匀。
森森然:树木茂盛繁密惑军队整齐威严。
和谐:配合的适当匀称。
2、指名读课文,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思考:①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②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1)景色美;(2)面积广;(3)作用大。
3、请学生回答相关的语句,并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景色美“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使一朵绿色的浪花。
多少棵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
”指导朗读,读出维也纳森林的美。
(2)面积广“维也纳的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40平方千米……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
”“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这是一个反问句,把它变成陈述句该怎么说?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3)作用大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的调节着气温。
”“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站在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林间更是烟雾飞扬,真是壮观!”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来说一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如:打铁时,夏季下雷阵雨时,壶里的水溢到炉子上时……(水遇热形成的水蒸气即烟雾)4、质疑:皇家猎宫为何建在此处?说明维也纳空气清新。
为明确文章中心句作铺垫。
五、情感升华1、整体回顾,深入体会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指导朗读。
3、完成练习:维也纳森林,你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迷人的魅力: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作业阅读冯骥才的相关作品或了解中国环境问题并提出宝贵的建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在保护自然方面,维也纳人做了哪些事?①颁布了《森林法》②视草地如居室内的地毯③不肯使用汽车内的空调④与动物的和谐相处3、这种和谐生活的创造凭借的是什么?文章中有关键句提示吗?“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是缘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的倍加珍爱。
”师:是大自然与人类的友好、亲密、融合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珍爱,大自然需要人们的保护,人们生活的环境也依赖着大自然。
4、师:维也纳森林的一切得益于上天的恩赐,更离不开维也纳人祖祖辈辈对这土地的珍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看到了这一幕幕美景,同学们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可联系生活的情景。
提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相处方面。
6、小结:同学们,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我们跟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
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存空间!二、读读背背①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或者句群。
说说喜欢的理由,大声朗读,争取背过。
②同桌互背,速记练习。
三、拓展练习①仿写句子▲放眼远望,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仰望夜空,世人只知道……哪里知道……②学了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动手写一写。
四、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的感想整理好写在“小本本”上。
板书设计: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景色美特点面积广作用大①颁布了《森林法》②视草地如居室内的地毯办法③不肯使用汽车内的空调④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觉得很成功。
根据本课的特点:形散神聚。
我先让学生小组内找出: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在找出维也纳人为了维护森林采取的办法。
学生兴趣高涨。
是学生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做环保小标兵。
我想:我们也应该保护环境、树木。
让仅有的资源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每一花草树木,让绿色更加苍翠;让绿色更加茂密;让绿色充满阳光。
让我们在绿色森林中饱览群书、吸收氧气,更好地去创建美好活。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习题精选快乐起飞一、读拼音,写汉字。
二、请为下列加下划线的黑体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公顷(qǐng qīng)颁发(pān bān)柏树(bǎi bó)骤然(zhòu jù)眺望(tiào tiǎo)炫目(xuán xuàn)三、找出下列字的形近字,并分别给它们组词。
顷()榆()赐()颁()()()()()四、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宜人温()尔()层层()()()()所及无边()()赏心()()1.森林上空,树叶(),密不透风。
2.今天天气晴朗,只要(),那些远山上的树木,都看的清清楚楚。
3.放眼望去,辽阔的大海真是()。
自由翱翔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完成练习。
森林不单使人(),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
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只要钻到树荫里,便立刻()。
中午与早晚,温差非常分明。
即使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也会很快凉爽下来。
维也纳人在夏天夜里也要盖被子睡觉,特别是一场雨后,()。
1.找出本段的一个中心句,抄写在下面。
2.仿照黑体字的句子,用加下划线的词写一句话。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山中访友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度过对岸,滚滚水送向远方。
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水中的那人影、鱼影、月影。
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就。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清脆,每棵树都在望着我。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胳膊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的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喂,淘气的云雀,你叽叽喳喳的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起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突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
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该回家了,我轻轻的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1.作者到山中都拜访了哪些好朋友呢?2.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和()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你有过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经历吗?写写你的经历和感受吧。
多彩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维也纳森林从市西部向南绵延达数十公里,因斯特劳斯谱写《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乐曲而名闻全球。
森林中有许多美丽而幽静的小村,几个世纪以来,众多的音乐家、诗人、画家在此度过漫长的时光,创作了不少扬名世界的传世之作。
被誉为“华尔兹之王”的斯特劳斯的名曲《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在这幽静的丛林中找到灵感的。
森林中布吕尔小村边的磨坊、水井、雕花和彩绘的木头房子,酒馆门前挂的小灯,无疑在告诉人们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姑娘》就诞生在此。
维也纳森林属阿尔卑斯山的前沿高地,山毛榉挺拔秀丽,苍翠欲滴,微风袭过,松涛阵阵,鸟儿的啼鸣,泉水的呜咽,微风的低吟,空气的芬芳,使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