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结合简易浮针治疗肩臂疼痛为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研究
浮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中的应用与探析

浮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中的应用与探析一、浮针疗法简介浮针疗法,又称微针刺灸术,是一种源自中国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
浮针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使用细微的针刺刺激,以调节人体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浮针疗法的针刺过程非常细致,通常使用的是直径0.12毫米的特制浮针,浮针的长度为13毫米左右,因其细小,所以在针刺过程中产生的疼痛感极小。
浮针疗法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伤、疗效迅速等特点,因而在治疗颈肩腰腿痛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浮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中的应用1. 颈部疼痛颈部疼痛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疼痛感,很多时候是由于颈部肌肉和关节的损伤或者疾病引起的。
针对颈部疼痛,浮针疗法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有助于缓解颈部疼痛,并且可以改善颈椎的灵活性,提高颈部功能。
2. 肩部疼痛肩部疼痛同样是人们常见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因为长期处于办公桌前,或者进行重型工作,肩部容易出现疼痛。
浮针疗法对于肩部疼痛同样有良好的疗效,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舒缓肩部肌肉的紧张,促进淋巴液循环,从而加速疼痛的恢复。
3. 腰部疼痛腰部疼痛是很多人困扰的问题,特别是中老年人群中更为普遍。
浮针疗法在治疗腰部疼痛中也有良好的效果,通过刺激腰部穴位,可以调理脊柱周围的肌肉和韧带,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腰部疼痛,同时对于椎间盘突出等疾病也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4. 腿部疼痛腿部疼痛通常分为髋关节疼痛和膝关节疼痛两种,浮针疗法在治疗腿部疼痛中同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整局部肌肉和骨骼的功能,缓解疼痛,同时对于慢性髋关节炎和膝关节炎等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三、浮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中的临床疗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了浮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中的良好疗效。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经过一定周期的浮针疗法治疗,患者的疼痛感明显减轻,部分病例甚至达到了疼痛完全缓解的效果。
在治疗期间,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整体满意度较高。
针刺配合肩部理筋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刺配合肩部理筋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通过针刺配合肩部理筋手法治疗进行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的分析。
方法:文章在研究中选择了我院2013年7月到2015年5月期间6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为31例。
其中实验组的患者采用了针刺配合肩部理筋手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了单纯的针刺治疗方式。
每组患者每日治疗一次,将五次作为一个疗程,并在一个疗程之后休息两天,在进行下一个疗程的诊治,最后在三个疗程之后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中,实验组中治愈人数为9,效果显著的人数为19,无效人数为3人,有效率达到了90.3%;对照组中治愈人数为5人,效果显著的为14人,无效人数为12,该种治疗的有效率为61.3%,通过对比两组结果有显著性的统计差异(P<0.05)。
结论:通过针刺配合肩部理筋手法治疗可以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针刺配合肩部理筋手法;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3-114-01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而言,其表现通常以手麻、肌力减退以及颈肩臂等多种部位的酸痛为主要表现,同时属于一种颈椎间组织功能退变或是继发性病理改变的症状,是脊椎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病症形式。
在社会发展的环境下,人们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所以年轻患者呈现出趋势化的发展变化,因此,在康复治疗的环境下出现了牵引、推拿以及理疗等治疗手法。
通过针刺配合肩部理筋手法的运用,可以实现神经根型脊椎病的合理医治,其具体的临床效果统计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文章在研究中选择了我院2013年7月到2015年5月期间6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为31例。
其中实验组中男性患者为15例,女性患者为16例,年龄在20-75岁之间,其病症均为神经根型;对照组中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为11例,年龄在25-64岁之间,其病症均为神经根型。
《浮针多点进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

《浮针多点进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一、引言肩周炎,也称为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和肌肉僵硬等症状。
这种病症多发生在中年人群,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传统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物理治疗及手术等。
近年来,浮针多点进针治疗方法逐渐成为肩周炎治疗的备选方案。
本文将探讨浮针多点进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及其机制。
二、浮针多点进针治疗的理论基础浮针疗法是一种结合了中医经络理论和西医解剖学原理的现代治疗方法。
其理论基础在于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目的。
多点进针治疗则是浮针疗法中的一种技术,通过在多个点位进行进针治疗,以更全面地刺激经络和穴位,提高治疗效果。
三、治疗方法与过程浮针多点进针治疗肩周炎的过程主要包括诊断、定位、消毒、进针、留针和拔针等步骤。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进针点位,利用浮针进行多次浅刺,以刺激相关经络和穴位。
同时,医生还需结合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疗效观察本文收集了近一年来接受浮针多点进针治疗的肩周炎患者数据,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活动范围及生活质量等指标,观察治疗效果。
数据显示,经过浮针多点进针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活动范围扩大,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此外,通过对患者的随访发现,浮针多点进针治疗的疗效持久稳定,未见明显复发。
五、讨论与机制分析浮针多点进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首先,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其次,浮针浅刺能够松弛肌肉,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最后,浮针治疗能够刺激机体的自愈能力,促进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
此外,多点进针治疗能够更全面地刺激相关经络和穴位,提高治疗效果。
六、结论通过对近一年来接受浮针多点进针治疗的肩周炎患者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浮针多点进针治疗肩周炎具有显著的疗效。
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扩大活动范围、提高生活质量,且疗效持久稳定。
浮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中的应用与探析

浮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中的应用与探析
浮针疗法是指将针刺入皮肤表面浅部,通过轻轻抖动针头,使其产生微弱的震动,以
达到治疗作用的一种传统针灸方法。
浮针疗法具有简便、安全、无痛、无损伤等优点,因
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颈肩腰腿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由于工作压力增加、生活习惯不良等原因,导致机体姿势调整失衡,引起局部肌肉及关节的慢性疼痛。
这种病症对于工作及其它日常
活动的影响非常大,而浮针疗法能够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舒缓疼痛神经等方式,有效
缓解这些症状。
1. 颈椎病
颈椎病是由于长期不良的工作姿势、颈部外力损伤等原因引起的一种病症,其主要症
状为颈部疼痛、肩背部疼痛等。
借助浮针疗法,能够刺激颈部关节周围的肌肉组织,增加
局部血液供应,舒缓肌肉痉挛,减轻疼痛症状,并对改善颈椎病的康复效果有重要作用。
2. 肩周炎
肩周炎是肩部周围软组织炎症的称谓,主要症状为肩部疼痛、关节运动受限等。
通过
浮针疗法的刺激,可以缓解疼痛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肩部组织恢复健康。
3. 腰痛
腰痛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疼痛症状,通常与腰椎间盘突出、肩背部疾病等有关。
采用
浮针疗法刺激局部肌肉、缓解肌肉痉挛,增加血液供应,有利于腰部疼痛的治疗,促进康复。
4. 腿痛
总体来说,浮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中的应用,能够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肌
肉痉挛等多个方面的治疗效果,成为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治疗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需要进
行针灸治疗的患者,在选择针灸机构时需注意医生是否具有相应的资格,以防针灸操作不
当引起意外情况的发生。
浮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分析

指征者 , 结核 、 肿瘤导致的颈椎骨骼实质性病变 , 肩
严重 脏器 功能 损害 等患 者 。将 所有 患者 随机分 为 浮 针组 和对 照组 各3 0 例 。浮针组 男 1 6 例, 女l 4 例; 年龄 4 5 ~ 6 5 岁, 平均年龄 ( 4 9 . 8±2 . 7 ) 岁; 病程3 个月~ 3 年 不等 , 平 均病 程 ( 1 . 2±0 . 4 ) 年 。对 照组 男 l 7 例, 女l 3 例; 年龄4 4 ~ 6 4 岁, 平 均年 龄 ( 4 7 . 6±3 . 1 ) 岁; 病程 3 个 月~ 2 . 8 年, 平均 病程 ( 1 . 1 ± 0 . 3 ) 年 。两组 患 者在 上 述
双侧 风池 和局 部压 痛点 , 伴肩 背酸 痛者 关节周 围炎 , 网球肘 , 尺神经 、 桡神经损伤 以及合并 椎 的夹 脊穴 、
般 资 料方 面 的 比较 差 异无 统 计 学意 义 ( P> 0 . O 5 ) ,
具有 可 比性 。
1 . 2 治 疗 方 法
・
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剧烈 , 向患者解释清楚 , 使患者
派福科 技公 司提 供 的一 次性 针具 ; 患者 取坐 位 , 充 分
浮针疗法治疗颈肩部软组织伤痛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浮针疗法治疗颈肩部软组织伤痛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颈肩部软组织伤痛是现代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该病痛苦程度较大,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目前该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但疗效欠佳,病人易复发。
因此探究其他治疗手段显得格外重要。
浮针疗法源于中国传统医学,已有多年的临床应用。
该疗法不依赖于药物,运用针刺技能,通过“针刺可以通经络、扶正祛邪、调气血、调阴阳”的原理,直达病因所在,起到镇痛、消炎、改正骨骼、肌肉、血管及神经系统功能等作用。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探究浮针疗法治疗颈肩部软组织伤痛的疗效及安全性。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研究对象:40例颈肩部软组织伤痛患者。
研究方法:将4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
对照组给予传统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浮针疗法治疗。
两组疗程均为2周。
治疗前后均采集患者数值化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反应和不良反应,对治疗安全性进行评价。
四、预期结果
预计浮针疗法治疗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下降,且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同时预期治疗过程中将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探究浮针疗法治疗颈肩部软组织伤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不仅能证实浮针疗法的有效性,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一种非常规的治疗方式。
浮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效 果具有 明显优 势 , 对减 少患者病痛 , 降低 患者 病残, 提 高患者生 活质量有一 定的 临床 意义 。 关键词 : 浮针 ; 神 经根 型颈椎病 ; 临床 疗效 中图分类 号 : R 2 7 4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4 ) 2 7 — 0 0 6 9 — 0 2
一
中外 医学研 究 , 2 0 1 2 , 1 7 : 6 7 — 6 8 . 【 6 ] 曾明 广. 针 灸与 药 物 治疗腰 椎 间盘 突 出症根 赵彬 . 神 经妥 乐平 治 疗腰 椎 间盘 突 出引起 的神 经 根 性 疼 痛 的 比 分析 『 J 1 . 中 国卫生 产 业, 2 0 1 2 , 1 8 : 1 7 4 .
2 0 1 4 年第 2 7期
示 ,治 疗 后观 察 组 的视 觉模 拟 评分 与对 照 组 相 比具 有 十 分 明显 疗 效评 价f J ] . 中国现代 医生 , 2 0 1 3 , 0 8 : 1 5 0 — 1 5 1 .
的 改善 , 改善 程度 要 远 远大 于对 照组 。从 治疗 的 有效 率 来 看 , 观 【 3 ] 何 星. 针 灸 治疗 腰 椎 闭盘 突 出性 疼 痛 的 临床 体会 f J 】 .中医 临
此 类 劳 损性 改变 影 响 到 颈部 神经 根 , 或颈部脊髓, 或 颈 部 主要 血 1 . 2 . 2 治 疗组 : 在 对 照组 治疗 的 基 础上 加 浮针 疗 法 。浮针 疗 法 : 患 自然 放 松 , 女 性松 开胸 衣 , 在 患侧 颈 、 肩、 臂 上 由远 端 管等, 即可 发 生 痹 痛 型 、 瘫痪 型 、 眩晕 型等 病 证 , 临 床 上 统 称为 颈 者 取坐 位 , 椎病. 其 中最 为 多 见 的痹 痛 型 , 是 以 颈 肩臂 疼 痛 麻 木 为 主 要症 状 开 始 , 寻 找肌 筋 膜 触 发点 ( M T r P ) , 距离 M T r P点 5 - 1 0 e m 处 确 定
浮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中的应用与探析

浮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中的应用与探析
浮针疗法是一种中医经络穴位疗法,主要通过针刺经络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以
达到治疗各种疾病的目的。
近年来,浮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取得了
不错的疗效。
首先,针刺穴位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气血循环,减轻疼痛,这是浮针疗法
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主要作用机制。
浮针疗法针刺的穴位主要包括“四大皆空”、“三个一线”、“一级点”等。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畅通,使局部疼痛得到缓解。
其次,浮针疗法可以改善局部的肌肉松弛度和肌肉韧性,增加局部的稳定性。
这对于
颈肩腰腿痛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这些症状的产生多与局部肌肉的紧张、疲劳、损伤等
有关。
通过针刺浮针,可以促进局部肌肉的放松、休息和修复,从而改善颈肩腰腿痛的症状。
此外,浮针疗法还可以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
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这对于各种疼痛症状的治疗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浮针疗法只是中医经络穴位疗法之一,并不是适用于所有颈肩
腰腿痛患者的。
在进行浮针疗法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疾病类型
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在进行浮针疗法治疗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总之,浮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疗效。
但是,需要结合个
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加强对浮针疗法的研究和探索,
不断提高其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带来更加优质的中医治疗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法结合简易浮针治疗肩臂疼痛为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研究发表时间:2013-06-09T09:35:00.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6期供稿作者:汤小星王鸣凯陆锦贵葛芳清[导读] 观察龙氏手法结合简易浮针治疗肩臂疼痛为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探讨治疗机理。
沈彤尹伦辉 (通讯作者) 谌凌燕周伟凌(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广东广州 510120)【摘要】目的观察龙氏手法结合简易浮针治疗肩臂疼痛为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探讨治疗机理。
方法将80例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龙氏手法结合简易浮针治疗组40例和牵引对照组40例进行治疗。
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量表及疗效标准评定疗效并观察半年复发率。
结果治疗组:治愈25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0例,愈显率92.5%。
对照组:治愈18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7例,愈显率67.5%。
两组的愈显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半年,治疗组复发率7.5%(3/40),对照组复发率27.3%(9/33),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McGill疼痛评分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治疗后同组McGil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组的McGill评分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龙氏手法结合简易浮针治疗肩臂疼痛为主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手法简易浮针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率约占60%-70%,临床表现以颈肩臂疼痛、麻木,颈后有压痛并有放射痛为主。
如治疗不当,会导致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笔者于2008年10月-2011年10月运用龙氏手法结合简易浮针治疗肩臂疼痛为主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标准1.1.1诊断标准:采参照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制订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理分型诊断标准[1]。
1.1.2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②症状以肩部疼痛伴患肢上臂外侧疼痛为主者,查体出现颈部C4-7压痛并向肩部及上臂外侧放射。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为阳性。
颈椎X线片显示异常变化( 颈椎小关节错位、颈曲异常、骨刺形成、椎间隙变窄等);③知情同意,能够配合完成治疗疗程及调查表的采集者。
1.1.3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②非颈椎病因素引起的上臂外侧疼痛者;③推拿手法禁忌症者;④服消炎镇痛类药物者。
1.2一般资料本研究共收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来源于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门诊病例。
按患者首次就诊次序,随机分到龙氏手法结合简易浮针治疗组和牵引对照组,每组各40例。
所有患者患病初期均经外院治疗,效果不佳。
其中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7±4.5)岁,病程(18.5±12.7)个月;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8±4.3)岁,病程(19.1±12.3)个月。
两组资料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治疗前SF-MPQ疼痛评分(S、A、T、VAS、PPI评分)等方面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3研究方法1.3.1设计:本研究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1.3.2治疗方法(1) 治疗组:采用龙氏手法结合简易浮针方法,患者仰卧于治疗床,全身放松先用揉捏手法对颈肩部、肩胛区,小圆肌及上臂痛区进行软组织放松松解治疗大约10分钟,待软组织完全放松后进行正骨手法治疗,每个患者也要针对颈椎不同的错位形式采用不同的正骨手法,如低摇正法、挎角搬按法、俯卧冲压法、仰卧推正法等[2]。
以上手法结束后,嘱患者仰卧,双手轻扶床边,医者一手托患者枕部,另一手托患者下颌,对其进行徒手牵引约1分钟。
手法结束后,进行简易浮针治疗,先明确肩臂部痛点或压痛点等阳性反应点,在距离阳性反应点上下左右约5cm处确定1-2个进针点,常规消毒,选用0.35mm×40mm毫针,在进针点进针,针尖与皮肤约成15°向着疼痛点,到达距痛点约2cm处,针刺深度不超过肌层,患者应没酸麻胀痛等感觉,若有须将针退回重新进针,之后左右扇形摇摆针柄,使针身也呈扇形摆动,操作2-3min,留针30min后取针。
(2)对照组:应用QY-7型牵引椅,患者面向牵引架端坐,放松肢体,术者将枕颌带套于患者下颌部和枕部,在下颌部垫上海绵垫以减缓牵引时的喉部不适,扣好固定带,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病情及体质等情况每个病人选用不同的牵引重量,一般为 12-20kg,摇动转盘手柄,使患者处于牵引状态下即可,每次牵引10min。
(3)治疗疗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隔日治疗一次,治疗6次为一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后进行评估。
1.3.3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参照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制订的标准[1]。
痊愈:原有各型症状完全消失,肌力正常,颈、肩、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显效:原有各型症状明显减轻,病情程度改善一个等级以上,疼痛程度改善一个等级以上或目测类比定级法 (VAS)减少3以上。
有效:原有各型症状减轻,病情或疼痛有改善,但均不显著。
无效:症状没有改善,同治疗前。
(2)复发率治疗后半年,对两组治疗后痊愈、显效及有效的患者进行复发率随访。
(3)疼痛量表评分采用简化McGill 疼痛问卷表(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aire,SF-MPQ)[3],根据疼痛分级指数PRI感觉分S、情绪分A和总分T、视觉模拟量表VAS及现有疼痛强度PPI等指标综合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缓解情况。
1.3.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17.0 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两组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间疗效比较例(%)注:经Ridit分析,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治疗后半年复发率比较:结果见表2。
治疗后半年,对两组治疗痊愈、显效及有效的患者进行复发率随访,经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表明治疗组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表2 两组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比较例注: 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P<0.01。
2.3两组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评分比较:结果见表3。
经t检验,治疗前两组间SF-MPQ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治疗前后组内SF-MPQ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种疗法均能减轻或缓解肩臂疼痛为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治疗后两组间SF-MPQ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龙氏手法结合简易浮针疗法对肩臂疼痛为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疼痛改善优于牵引疗法。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评分的比较 (x±s)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3 讨论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肩颈痛”、“肩背痛”、“项强”的范畴。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由于颈部神经根受刺激或受压引起神经根所支配区域出现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而起病。
颈椎小关节错位、骨刺形成、椎间隙变窄都可以造成椎间孔变形或变窄进而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引起临床症状[2]。
临床中常见以肩臂外侧疼痛为主的经其他医院多方治疗效果不佳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其疼痛是在颈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颈椎小关节错位、颈神经后支、肩胛背神经受卡压、小圆肌缺血受损伤的共同作用下引发的[4]。
本研究采用龙氏手法结合简易浮针治疗肩臂疼痛为主神经根型颈椎病,并与单纯牵引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在愈显率、SF-MPQ疼痛指数的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半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同组治疗后SF-MPQ疼痛指数的改善优于治疗前。
颈椎牵引已证实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肯定疗效,但在临床中常见到颈牵后效果不佳甚至症状加重者。
我们分析这是由于部分患者颈椎关节错位较严重,导致椎间孔变形或变窄,神经受到卡压。
在未进行手法复位,解除神经卡压之前进行牵引,只会加重神经卡压,增加对神经根的刺激,使症状加重。
对于轻度颈椎小关节错位、椎间隙变窄造成颈神经根受刺激或受压的患者采用牵引则效果较佳。
本研究证明了在已有颈肩部肌肉慢性劳损、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基础上,颈椎关节错位,使神经受到卡压是引起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进行治疗时,应先有针对性进行关节复位,再配合牵引等治疗,才能取得较佳疗效。
本研究针对肩臂疼痛为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因,有针对性地运用龙氏手法对颈肩部、肩胛区、小圆肌上痛性硬结、条索状物进行松解,对错位关节进行复位。
龙氏手法注重三步定位诊断,在充分放松颈部肌肉的基础上,通过精确定位,施以针对颈椎错位为主的正骨推拿手法治疗,可达到调整椎体关节紊乱、解除肌肉紧张痉挛、恢复颈曲及变形的椎间孔的目的,从而使局部失衡的生物力学状态趋向平衡,起到稳定颈椎的作用。
手法结束时给予徒手牵引,可理顺复位的关节,牵开重叠的小关节或嵌顿的关节膜,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使神经卡压得以解除。
再结合对软组织镇痛作用较好的浮针,对肩臂部痛区进行镇痛。
浮针疗法是在传统针灸理论和现代针灸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与中医学皮部理论、近治理论、以痛为腧理论以及《内经》刺法理论等都有联系。
对软组织伤痛有很好的疗效[5]。
本研究未采用套管浮针,只采用普通毫针,是由于套管浮针留针时间过长,往往24h,且留针部位位于肩臂等经常活动部位,有时肩臂活动范围稍大时,会使软套管方向偏差,还会导致局部瘀肿,影响疗效。
而以普通毫针代替特殊浮针针具,操作简便,留针时间短,易被患者接受。
研究结果表明简易浮针与龙氏手法配合治疗肩臂疼痛为主神经根型颈椎病,针对性强,因而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的牵引疗法,且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本研究也提示我们在运用一种治疗方法治疗脊椎病达不到理想效果时,不妨运用多种针对性较强的治疗方法,往往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1]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S].中华外科杂志,1993,31 (8):472-476.[2]魏征,李维礼,龙层花,等.脊椎病因治疗学[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97- 103,158-161.[3]罗跃嘉.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的临床应用评价.中国康复,1992,7(4):160.[4]李世刚,尹伦辉,段俊峰.以上臂外侧疼痛为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5,12(20):199.[5]符仲华.再谈浮针疗法[J].针灸临床杂志,1998,14(1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