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张煌言是怎样联合郑成功反抗大清朝的

合集下载

《南明北伐檄文》作者张煌言简介

《南明北伐檄文》作者张煌言简介

《南明北伐檄文》作者张煌言简介张煌言生于明朝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人,南明名将、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杰出的抗清英雄。

崇祯时张煌言中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

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南京失守后,张煌言起兵抗清。

后张煌言奉鲁王朱以海,联络十三家明末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

《南明北伐檄文》即发布于公元1662年南明残余势力准备北伐抗清之前,可惜最终未能真正进行。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随着永历帝、监国鲁王、郑成功等人相继死去,张煌言见大势已去,于南田的悬嶴(ào)岛(今浙江象山南)解散义军,隐居不出。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张煌言被俘,10月25日于杭州遇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

张煌言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有《张苍水集》行世。

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

清国史馆为其立传,清代张廷玉所撰写《明史》中有张煌言传。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清朝廷追谥张煌言为忠烈,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以此可见,即使是作为敌人的清廷也对张煌言这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抗清英雄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赞许,而对如同洪承畴、吴三桂给满清立下汗马功劳的明朝降将降臣,全部归入《贰臣传》。

千秋万代之后,公道自在人心,不论哪国哪代,人们对忠臣义士、爱国英雄永远都是充满崇敬之情的,而对卖国求荣、背叛祖宗、国家和民族的行径永远是鄙夷、唾弃,不可原谅的!让我们以张煌言就义前的两首诗来纪念这位名垂千秋、万古流芳的抗清英雄其一揶揄一息尚图存,吞炭吞毡可共论?复望臣靡兴夏祀,祗凭帝眷答商孙。

衣冠犹带云霞色,旌旆仍留日月痕。

赢得孤臣同硕果,也留正气在乾坤。

其二不堪百折播孤臣,一望苍茫九死身。

独挽龙髯空问鼎,姑留螳臂强当轮。

谋同曹社非无鬼,哭向秦廷那有人!可是红羊刚换劫,黄云白草未曾春?张煌言。

被淡忘的历史:南明抗清第一将张煌言

被淡忘的历史:南明抗清第一将张煌言

被淡忘的历史:南明抗清第一将张煌言被淡忘的历史:南明抗清第一将张煌言张煌言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史学界素将他与郑成功、李定国并举,认为是抗清斗争后期涌现出来的三位最突出的爱国将领。

但历来是知道郑成功的人多,知道张煌言的人并不那么多。

前不久,有人提出岳飞、文天祥不配称民族英雄,中国数千年历史只有郑成功等才配称民族英雄。

在这场有关民族英雄之争中,很多人无所适从,迷失了方向。

为了让后人不要忘记先辈的报国丹心,有必要搜集一些有关张煌言的生平事迹来向网友们作个介绍。

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

他自幼胸怀大志,“慷慨好论兵事”。

明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人。

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军南下。

与故明刑部员外郎钱肃乐在宁波起兵抗清,并联合附近各郡县义军,奉鲁王朱以海至绍兴监国,被任为翰林院编修、兵科给事中。

次年,清军渡过钱塘江,鲁王兵败航海走。

张煌言归与父母妻子决,随鲁王次石浦,加右佥都御史。

鲁监国二年(1647),清江南提督吴胜兆拟反正,张煌言同富平将军张名振率军五万往援,至崇明遇飓风,舟覆,二人被清军所执,七日后被人救出,复回浙东。

张煌言招义兵屯于平虞平冈,与大岚山寨的王翊义军联合破上虞,克新昌,拔浒山,威震四明山方圆八百里。

鲁监国四年(1649),定西侯张名振率部拥鲁王至舟山建行朝。

次年,鲁王招张煌言入卫,授兵部左侍郎。

鲁监国六年(1651),清军兵分三路攻舟山。

张煌言和张名振力图围魏救赵,奉鲁王率军北上攻吴淞。

然而舟山却遭到清兵的重兵围攻而失陷。

张煌言、张名振只得率部泛海至厦门依郑成功。

因唐鲁不和所造成的历史原因,加之张军新败,毁谤者也多。

郑成功初见张名振,颇为轻慢。

张名振袒背露出刺绣甚深的“赤心报国”四字,郑成功这才肃然起敬。

而郑对张煌言却一直相当敬重,曾称赞他始终忠于鲁王“与吾岂异趋哉”。

二张在依附郑成功期间,始终保持着军队相对的独立性,避免了被吞并的危险。

关于郑成功的励志故事有哪些(2)

关于郑成功的励志故事有哪些(2)

关于郑成功的励志故事有哪些(2)郑成功反清的故事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拢络,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

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

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

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

“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

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

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

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

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

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

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当时为一小岛,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起)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曾经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

期间,降清的郑芝龙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写信给郑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诏册封郑成功为靖海将军海澄公,郑成功坚辞不受;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被清廷截获,以通敌罪流徙郑芝龙于宁古塔。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

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永历六年九月,台湾发生郭怀一起义,郑成功多方支持台湾人民这一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被忽视的福摩萨》有如下的记述:“岛上中国居民认为受公司压迫过甚,渴望自由。

郑成功北伐的背景是什么

郑成功北伐的背景是什么

郑成功北伐的背景是什么郑成功北伐又称郑成功北伐金陵,是指从清顺治十四年四月到清顺治十六年六月,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的郑成功联合大陆西南地区的南明永历政权和东部的张煌言一起北伐抗清的军事行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郑成功北伐的背景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郑成功北伐背景郑成功是明朝将领郑芝龙的儿子,虽然父亲投降清朝,但是他却坚持反清复明,具有坚定的爱国信仰。

在清朝取代了明朝政权后,他于1657年到1659年在东南沿海集结势力,联合其它地区的势力一起北上抗击清朝军队,但最终失败。

郑成功北伐背景是指他坚持多年抗清累积一定实力并且稳固了东南沿海势力。

郑成功祖辈都是明朝将领,虽然明朝末期政治腐败国势衰败被清朝攻占,但是郑成功并没有轻易放弃效忠明朝而对清军投降。

与他父亲郑芝龙不同,他选择与清朝对抗。

明朝残余势力在他的带领下在南方一带势力逐渐壮大。

郑成功作为领袖,带领明军抗清,逐渐形成了一只主力部队。

经过养精蓄锐,军队实力达到最强盛时期,在1646年就开始主动攻打清朝南方的统治区。

主要是现代的福建地区,并且还取得了胜利,在1650年攻占厦门,建立了据点。

郑成功的海军实力强大,远比清朝北方军队的海上作战能力强。

1656年,郑成功建立据点后,逐渐稳定了东南沿海的势力。

他以为可以依托这片地区,向北方的清朝统治展开攻击,通过北上进军江南来集结天下反清势力。

于是他开始和其他地方势力联合,与广西的桂王联盟,希望能让西南地区的南明之师集合,分别进攻江南地区。

这就是当时郑成功北伐背景。

郑成功北伐背景有一个最重要的政治环境,就是清朝对广西地方势力的打击。

他正是借着清朝南征而乘机与地方势力联合才形成了围攻南京的局面。

郑成功北伐经过郑成功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将领,一直率领明朝残余势力在南方沿海一带和清朝对峙,在福建一带形成了地方各级势力。

坚持十多年,南明军队得到发展,并于1657年开始联合其他地方割据势力主动经过。

下面简要介绍下郑成功北伐经过。

多尔衮自称皇父,抗清名臣借题发挥打舆论牌,忽视了他的最大意图

多尔衮自称皇父,抗清名臣借题发挥打舆论牌,忽视了他的最大意图

孝庄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一事,同时代人张煌言的《建夷宫词》,被后人作为一大证据。

以此为据者,忽视了几个关键性问题:一、张煌言的政治立场。

浙江宁波人张煌言,为崇祯十五年举人,爱读兵书,擅长骑射,但在混乱的明末,时运不济,取得会试资格却没有机会登龙门,就遇到李自成大军攻陷京师,明王朝灭亡。

随之,清军入关,入主中原。

外族入侵,张煌言投笔从戎,响应前明刑部员外郎钱肃乐举事,恭请鲁王朱以海北上监国,多次组织军队,三入长江,抗击清军。

永历帝封其为兵部左侍郎。

他是永历朝的联郑抗清、联闯抗清的主战派代表人物。

后来被封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与延平郡王兼招讨大将军郑成功几番联手,成为清军统一大业的拦路虎。

二、战乱中的情报真伪。

张煌言的抗清大业,主要活动在浙江一带,远在紫禁城的千里之外。

即便有间谍传递情报,但未必对满洲宫闱秘闻了若指掌,难免捕风捉影而臆断成说。

《大清风云》张丰毅版多尔衮与许晴版孝庄两国交兵,两军博弈,张煌言针对最恨的敌情,不免酒后起兴,口占一绝,即便误传而来,正好一泄心中巨大的憎恨和礼教的挞伐。

谤诗也可让遭受清军武力征服和民族压迫的广大汉人共鸣,集体对满洲统治者的反伦常行为,更加不齿。

多尔衮强势推出的剃发、圈地、投充、缉捕逃人等恶政,已严重损害了汉人的民族情感,即便是已被迫降清的前明官员和士大夫,也遭受着无颜见先人的礼教侮辱。

三、舆论战的政治需要。

南明军队人数众多,如左良玉曾纠集近百万兵力,但是,鱼龙混杂,各自为政,内部倾轧。

李自成、张献忠留下的大顺军、大西军,进行联明抗清的战略重选。

而对于义军的联合抗清,南明阵营采取联而排挤,结果在清军强大的攻势中节节败退。

张煌言虽然执掌兵部,但主要兵权在郑成功和大西军李定国、孙可望等人手中。

张煌言不免要借汉人的礼教观念,攻击满洲统治者伦常缺陷,于是,此诗一出,真假难辨,但通俗易懂,正好流传。

今日流行的营销炒作术,虚实掩映,又何尝不是从古代这样的攻心术、舆论战中学来的呢?更何况,多尔衮自太宗暴卒夺位不得,以退为进做了摄政王,却不满足于皇叔父的荣耀,而要过把皇父瘾。

历史趣谈孝庄太后的秘密 死后37年不下葬竟是因为这个

历史趣谈孝庄太后的秘密 死后37年不下葬竟是因为这个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孝庄太后的秘密死后37年不下葬竟是因为这个
导语:我们对孝庄文皇后一点儿也不陌生,多年前,一部电视剧《孝庄秘史》把孝庄和皇太极、多尔衮乃至降臣洪承畴之间的感情刻画得那叫一个细腻,尤
我们对孝庄文皇后一点儿也不陌生,多年前,一部电视剧《孝庄秘史》把孝庄和皇太极、多尔衮乃至降臣洪承畴之间的感情刻画得那叫一个细腻,尤其是咆哮哥马景涛扮演的多尔衮死去的那一集,不知赚了多少眼泪。

还有一部《康熙王朝》,斯琴高娃扮演的孝庄则大气磅礴智勇兼备,一派女强人形象。

有人说,这孝庄其实挺悲情的,丈夫在时人家爱的是关雎宫宸妃,庄妃生个儿子福临还早死,不但早死,还是个彻底的多情种子,庄妃自己死了不能和丈夫皇太极合葬昭陵,还被排斥在了河北遵化清东陵孝陵外。

但是,孝庄真的这么悲情吗?她为何不能和丈夫合葬昭陵呢?她又为什么会被葬在孝陵围墙外呢?各位看官别急,我们给您一一道来。

孝庄不入昭陵原因扑朔迷离的“下嫁绯闻”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太皇太后薨逝,享年七十五岁。

熟悉清代后陵规制的人就要问了,一般死的比皇帝晚的皇后要在皇帝陵墓外面修建专门的后陵,可孝庄并没有。

她的陵墓非常特殊,是修建在了孝陵红墙外。

原因呢?有人说,是因为孝庄下嫁了多尔衮,改嫁了的人怎么还能和前夫葬在一块儿呢?然而,这是真事儿吗?
光绪年二十七年(1901年),史家章太炎将南明张煌言的手抄本《张苍水集》排印出版,里边有首诗是这么写的:“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这下不得了了,孝庄居住的慈宁宫大婚,还明确地写出了是“太后婚”,就因为这诗,孝庄
生活常识分享。

郑成功的抗清

郑成功的抗清

老舍说过,国家这东西,你原先就知道他是个词,可真到没了的时候,你才知道他和你连得是那么紧,就和皮跟肉似的。

撕裂皮肉的剧痛,很快的,也降临在郑芝龙家族身上。

1,分崩离析------清军南下时代郑氏家…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夜(公历4月25日),走投无路的明朝崇祯帝朱由检,在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的前夜,凄惶惶的爬上位于今天北京市景山公园内的煤山,在一棵歪脖子上用三尺白绫,结束了苦命的一生。

那挂在白绫上的躯体,沉沉一坠的瞬间,却更像拉响了一根沉默的引线,百孔千疮的明帝国土崩瓦解,战火连天。

这个改朝换代的年头,按照好听的说法,就是“群雄逐鹿”,整个中国地图上的“群雄”着实不少,占了北京的李自成,改国号为“大顺”,俨然一派新朝开国的气象,流窜西南的张献忠,也扯起了“大西王朝”的旗号,大有盘踞西南半壁的派头。

雄踞山海关宁远的辽东总兵官吴三桂,虽说地盘兵力有限,却地处明朝辽东防线的核心,手握晚明最强大的陆军“关宁铁骑”。

滚滚烟尘中,能逐到那只“鹿”的,又会是谁家?“逐”了没几天,这几位“群雄”就全变成“群熊”了。

一派新朝开国气象的李自成,根子上却还是个土匪,进了北京后依然死性不改,成日骄奢淫逸,手下的那般兵将,也各个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除了成天跑到富户家敲诈勒索,再就是攀富比阔,基本上啥正事不干。

结果三月十九日进北京,四月二十九日就被打了出来,然后如丧家犬般被一路追杀。

最后在湖北九宫山彻底覆灭。

曾与李自成齐名的另一路农民军领袖张献忠,却比李自成更不是玩意,行军打仗就知道奸淫掳掠,到四川建立了政权,还是整日奸淫掳掠,活脱脱的一个土匪政权。

而盘踞山海关的吴三桂,更是一“熊”到底,干脆勾结关外清兵入关,给清军做急先锋,一口气席卷了北方半壁。

所以滚滚烟尘中,天下的大势,却很快脉络清晰,在这场改朝换代的“逐鹿”中,胜利者,其实只有“二选一”:一方是和明王朝打了二十五年仗,雄踞北方的满清王朝。

一方则是沿长江划江而治,以正统自居的南明王朝。

张煌言事迹

张煌言事迹

全祖望笔下的张煌言抗清作者:金德章全祖望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他曾以一代大师的精湛文笔,详尽地记载了定海(舟山)抗清斗争的历史。

要了解舟山的历史,特别是了解舟山抗清斗争,对他的著作不可不读。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宁波鄞县人(今鄞州),自署鲒埼亭长,双韭山民,学者称之谢山先生。

在全祖望的著作中,有《鲒埼亭集》三十八卷,其中墓志十七卷,传状四卷;《鲒埼亭集外编》五十卷,其中墓志五卷,传状四卷。

内外编共八十八卷,墓志、传状多达三十卷。

此外,在《续甬上耆旧诗集》中,全祖望为诗人所作小传,同样属于人物传记体裁。

在人物传记中,表彰“故国忠义”,则是全祖望行文的主旋律。

在他的人物传记中,就有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张煌言。

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宁波鄞县人。

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与钱肃乐等倡议,奉鲁王监国绍兴,授翰林修撰。

1646年与张名振等扈从鲁王朱以海入驻定海,曾发兵四入长江、三下闽海,两遇海难,被称为“怒海雄狮”、“海上苏武”、“义帜纵横二十年”。

1664年,张煌言散军海上,避居悬山,因叛徒出卖被俘,在杭州英勇就义。

对于这样一位同乡先辈的“故国忠义”,全祖望非常敬仰,并予高度评价。

他为张煌言撰写了《明故权兵部尚书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鄞张公神道碑铭》,详述了张煌言的抗清事迹,并深有感慨地说:“呜呼!吾乡死事诸公,公为最后,而所成亦最伟。

然世人但知夸公之忠诚,而予更服公之经略。

故涉历山海之间,且耕且屯,而民乐输赋;据抚淮北三十余城,而市不易肆;小住缑城,而陂塘之利传之无究。

惟其深仁以成遗爱,斯在古人中,诸葛孔明渭南之师,不过尔尔。

诸葛有荆、益之凭借,所以得三分之业。

而公无所资,终于赍志以死,则天也。

”关于张煌言抗清之久、艰苦之甚,有号称“浙东学派一代宗师”的黄宗羲认为,张煌言与文天祥相比,丝毫不亚于文天祥。

黄宗羲曰:“唯两公之心,匪石不可转,故百死之余,愈见光彩。

文山之《指南录》,公之《征北纪》,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张煌言是怎样联合郑成功反抗大清朝的
导语: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明永历九年),张名振与张煌言合兵三入长江,抵燕子矶,因兵力单弱,无功而返;乃会同郑成功部甘辉、陈六御等收复舟山
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明永历九年),张名振与张煌言合兵三入长江,抵燕子矶,因兵力单弱,无功而返;乃会同郑成功部甘辉、陈六御等收复舟山,张名振缟素入城,遍觅母尸,哀动三军。

岁末,张名振猝死。

死前曾言:“吾于君母恩俱未报,若母尸不获,毋收吾骸。

”言毕起坐,击床而逝,死不瞑目,犹凛凛有生气。

后葬于普陀勾山南岙村。

张名振原本遗嘱由张煌言统领其军,而郑成功却下令由陈六御接掌。

次年清军再度占领舟山,陈六御阵亡,在将士的推戴下张煌言成为原鲁监国系统军队的主要领袖,继续同郑成功联合作战。

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明永历十二年),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张煌言为兵部左侍郎。

同年清军进犯云贵,郑成功、张煌言进军浙江,攻克乐清、宁海等地,在羊山遇台风,损失巨舰百余艘,漂没战士八千余人,被迫撤回厦门。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明永历十三年),张煌言与郑成功一起,为牵制大举向云贵地区进攻的清军,再次率义军入长江作战。

先是,义军抵达并占领崇明。

张煌言对郑成功建议说:“崇明,江、海门户”,宜先将义军“定营于此”,稍事休整,务使义军“进退有所据”。

但郑成功未听从。

当时,驻防长江的清军,在瓜洲金、焦二山间横上拦江铁索(俗称“滚江龙”),且在沿江两岸遍置西洋大炮,防守颇为坚固。

张煌言却率义军乘十七条船机警巧妙地破坏了江防防线,在后援的郑军配合下,“翦江而渡”,于六月一举攻占瓜洲。

攻克瓜洲后,张煌言又向郑成功建议全力攻取镇江,然郑成功顾虑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