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国留守儿童统计数据

合集下载

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组图)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2013年05月10日08:55 |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 |保存到博客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0日讯(记者苏琳)全国妇联今天在京发布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据悉,为及时准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成长发展状况,掌握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迫切需求,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支持,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一、研究目标与方法1、研究目标:一是全面准确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数量、地域分布等基本状况;二是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认识他们的分层特征和需求差异;三是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制定落实和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服务。

2、对象界定: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指流动儿童是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儿童年龄界定在18岁以下(0-17岁)。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研究部分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教授等承担,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数据中抽取126万人口样本量,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留守流动儿童的数量、区域分布、年龄及性别特征等。

定性研究由全国妇联特聘专家王梦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湖南农业大学高志强教授等承担,主要通过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研,客观分析留守流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总体现状(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征1、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六千万,总体规模扩大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

2020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调查报告

2020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调查报告

2020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调查报告调查发现,非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帮助和监督者是父母,而留守儿童则是老师。

接受访谈的留守小学生认为,父亲外出后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遇到难题没人问了。

代替父母照顾孩子的祖辈监护人较多,他们学历偏低,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的学习。

(三)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1.留守儿童家庭支持弱化父母和同学朋友是农村儿童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

非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是母亲(52.92%)、父亲(43.02%)和同学朋友(34%),留守儿童则是是母亲(41.54%)、同学朋友(34.92%)和父亲(30.38%),留守儿童来自父母的支持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

虽然留守儿童获得祖辈的支持(17.02%)高于非留守儿童(10.9%),但远不及同学朋友。

2.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朋辈性倾向明显,易受不良团伙影响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同辈成为留守儿童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有30.5%的留守儿童认为在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有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

3.教师的情感支持不明显有47.8%的四年级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主要求助于老师,显著高于第二位的同学朋友(36.6%)。

在青少年时期,父母与教师是儿童的两个“重要他人”,尤其是小学中低年级的留守儿童,当父母远离时,教师就成了情感依恋对象。

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

在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你的心里话主要跟谁说、你和谁最亲近等情况中,老师在留守儿童身边的人群中排位都靠后。

4.两成留守儿童感知不到社会支持有17.56%的留守儿童表示社会支持主要来源是自己,22.6%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这表明他们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国内外诸多研究证明,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本研究也得到同样的结论。

2019全国留守儿童统计数据

2019全国留守儿童统计数据

2019全国留守儿童统计数据
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报告显示,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师资队伍向好发展。

超过八成的乡村教师愿意继续留守乡村任教。

2017年全国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95.26%,其中农村为93.80%;全国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84.63%,其中农村为81.10%,城乡差距较2016年有所缩减。

但截至2019年,报告得出数据:仍有1550万留守儿童
报告显示,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1406.63万人,较上年增加0.85%,占在校生总数的9.68%。

其中,小学1042.18万人,初中364.45万人。

2017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到79.67%,其中,小学为79.00%,初中为81.60%。

报告称,超过一成的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为农村留守儿童。

2017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1550.56万人,比2016年减少175.73万人,减幅为10.18%。

其中,小学有1064.48万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10.55%,初中有486.08万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10.94%。

报告称,全国城镇(包括特大、超大城市)普遍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开放中等职业教育,但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入普通高中仍面临较大压力。

其中,2017年全国有初中阶段毕业生1397.4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为800.05万人,普通初中升普通高中的比率为
57.25%。

当年共有初中随迁子女毕业生125.07万人,但考入普通高中的随迁子女只有42.81万人,随迁子女的普通高中升学率仅为34.23%,随迁子女比当地考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机会平均少23.02个百分点。

留守家庭数据分析报告(3篇)

留守家庭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留守家庭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家庭主要指因家庭成员外出务工而形成的家庭,其中儿童和老年人成为留守家庭的主要成员。

本报告通过对留守家庭的数据分析,旨在揭示留守家庭现状、存在问题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教育部、民政部等官方统计数据,以及相关学术研究和调查报告。

2. 研究方法:本报告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留守家庭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留守家庭现状1. 留守儿童数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较2018年减少17.8万人。

尽管留守儿童数量有所下降,但仍有大量儿童处于留守状态。

2. 留守老人数量据统计,2019年全国留守老人数量为2770万人,占总人口的2.0%。

留守老人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3. 留守家庭分布留守家庭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尤其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根据调查数据,约70%的留守家庭位于中西部地区。

四、留守家庭存在问题1. 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家庭教育和监护缺失,导致他们在学习、心理和社交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具体表现在:(1)学习成绩不佳: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尤其体现在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

(2)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社交能力差: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和社交环境,导致其社交能力较差。

2. 老龄化问题留守老人由于缺乏子女的关爱和照顾,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健康状况恶化。

具体表现在:(1)生活自理能力差: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家务劳动等方面存在困难。

(2)健康状况恶化:留守老人容易患心血管疾病、慢性病等。

(3)精神空虚:留守老人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较为匮乏。

五、影响因素分析1. 家庭因素(1)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更容易出现留守儿童现象。

2020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精品】

2020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精品】

全国妇联年5月发布《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报告中根据《中国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 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 . %。

与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 7人、校长42人。

一、总体情况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

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 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 .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 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

二、成长中的九个突出问题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有2 .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 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

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上学迟到、逃学的比例;而不想学习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

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 .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 .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

关爱留守儿童方案(2篇)

关爱留守儿童方案(2篇)

关爱留守儿童方案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现代社会中,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按照中国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底,中国有约918万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长期离开家乡,到外地或者国外打工,留下未成年的儿童在家乡生活。

长期的分离和缺乏父母的陪伴给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包括:情感上的孤独感、缺乏安全感、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的下降、身体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发展和成长。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个综合的方案来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1.2 研究目的本方案旨在提供一套可行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方案,通过提供心理、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1. 了解留守儿童的需求和问题;2.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3. 提供教育支持,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4. 提供健康支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5. 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引起社会的关注。

第二章:研究方法2.1 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留守儿童的需求和问题。

问卷内容包括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情感需求、学习情况、健康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根据问卷结果,分析留守儿童的问题和需求,并制定相应的支持计划。

2.2 心理支持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支持活动。

可以组织情感交流活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2.3 教育支持活动提供教育支持,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

可以组织课后辅导班、夏令营等活动,提供学习和社交的机会,帮助他们开发潜能,提高学习成绩。

2.4 健康支持活动关注留守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开展健康支持活动。

可以组织体育运动、健康讲座等,提升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和保健意识,预防疾病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之比较

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之比较

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之比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影响到他们的教育机会和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到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本文将针对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比较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基本情况介绍1.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城市务工,儿童留在农村寄宿或在家里自己照顾自己。

据官方统计,中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经高达6000万以上。

由于父母的工作需要,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亲人的陪伴下生活,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面临着生活上的很多困难。

2.城市儿童城市儿童一般指在城市生活并接受良好教育的儿童群体。

由于城市的教育和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备,城市儿童的生活相对比较安逸和舒适。

他们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更好的医疗保障,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城市儿童孤独感也相对较少。

二、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比较1.生活品质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的生活品质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主要体现在饮食、穿着、居住等方面。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的饮食、穿着等方面都比较单调和简陋。

而城市儿童的生活品质则更加优越,尤其是在大城市中生活的孩子们,他们能够享受到更多的优质生活资源。

2.亲情关爱亲人的陪伴和关爱对于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

但由于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亲情的陪伴和关爱,孩子们长期处于孤独和寂寞状态,心理健康容易出现问题。

相比之下,城市儿童则更容易得到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心理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3.学习环境教育环境也是影响儿童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生活环境单一和缺乏优质教育资源,他们的知识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而城市儿童则更容易接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文化,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和幸福感。

4.心理健康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长期处于孤独和寂寞状态中,心理健康容易出现问题。

2023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心得-(通用4篇)

2023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心得-(通用4篇)

2023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心得-(通用4篇)2023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心得共四--第一篇(3511)字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聚集。

这既是他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然而,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限制,农民工的“空间城镇化”并不代表身份的市民化,也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享受和市民同等的社会权利和公共服务,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公共服务和福利作为一种社会屏蔽机制依然在起着身份区隔的作用。

同时,受制于家庭经济能力、社会关系网络、城市社会排斥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他们在流动过程中作出了携带或不携带子女进城就学的家庭决策,从而形成了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问题。

随迁子女问题主要表现在入学机会、就学途径、经费保障等方面,问题显而易见且相对紧迫,同时他们的空间流动会对城市教育资源分配形成冲击,触及了相关主体的教育利益,因而更容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也较早成为政策议题。

而农村留守儿童则主要表现为安全、生活、学习和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较少直接触及其他主体的利益,自然难以形成“利益冲突式“的社会关注效应。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相对滞后,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弱势和弱小群体,作为家庭结构肢解化的承受者,作为中国城镇化不完全发展的代价承受者和衍生现象,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据全国妇联课题组2019年报告,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1]。

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估算的2443万留守儿童数量相比,[2]十年间约增加了1.5倍。

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数量多、增长快的态势,可以预见,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征途中,农村留守儿童将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

当前,学术界对农村留守儿童多持“问题化”的研究进路,存在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夸大化、标签化甚至污名化的倾向,把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

从区域分布看,四川农村留守儿童规模最大,为76.5万,其次为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和贵州,以上7省农村留守儿童总人数为484.4万,占全国总数的69.5%。

从监护情况看,96%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隔代照料,其余的4%是由其他亲友照料。

截至2018年底,31个省份全部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政策规定和保障措施。

201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启用,31个省份全部完成农村留守儿童信息采集及数据录入工作。

据《报告》统计,2017年度纳入孤儿、特困人员供养、最低生活保障三项制度范围的困境儿童数总计775.7万名。

在儿童生活保障方面,去年15省份提高孤儿津贴标准,其中,江苏、吉林两省集中供养孤儿津贴标准增长率最高,江苏集中养育孤儿津贴标准提高到1978元/人月,较2017年增长36%;吉林集中养育孤儿津贴标准提高到不低于1300元/人月,增长34%。

辽宁、安徽两省社会散居孤儿津贴标准增长率最高,辽宁社会散居孤儿津贴提高到1200元/人月,较2017年增长50%,安徽社会散居孤儿津贴提高到900元/人月,增长50%。

此外,天津、内蒙古等14个省份已经界定为事实无人抚养的儿童发放孤儿津贴。

从津贴标准来看,天津、北京和上海的补贴金额在全国领先,天津为2420元,北京和上海均为1800元。

江西、湖南、
四川、青海和新疆保障标准较低。

其他省份补贴介于500元-1400元之间。

全国普惠性幼儿园增至18.29万所占比68.57%
在儿童教育方面,《报告》显示国内学前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入园难”问题得到缓解。

2018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1.7%。

2018年全国幼儿园数量达26.67万所,比上年增长4.6%,创历史新高。

其中,普惠性幼儿园18.29万所,比上年增长11.14%,普惠性幼儿园占全国幼儿园的比重为68.57%。

据统计,去年全国幼儿园共有专任教师258.14万人,比上年增长6.14%。

残疾儿童受教育权也得到了更好保障。

根据《报告》,2018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152所,比上年增长2.1%。

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在校生66.59万人,比上年增长15.05%。

2018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5.87万人,比上年增长4.78%。

特殊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实现30万人口以上的县独立设置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基层儿童社会服务体系已基本实现全覆盖。

2016年国务院第36号文件《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村(居)民委员会要设立由村(居)民委员会委员、大学生村官或者专业社会工作者等担(兼)任儿童主任。

《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儿童主任共计61.53万人,已经基本覆盖全国所有村和社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陆士桢认为,近十年中国儿童福利保障飞速发展,在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下,“儿童福利进入了历史上
最好的时期”。

不过,目前国内没有关于儿童福利的专门法律,需加快该领域立法,同时加强儿童福利政府机构的建设,保障儿童权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