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丰功伟绩的层次分析
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配套教案

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学目标】1.学习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了解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的方法。
3.体会本文说明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4.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激励学生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说明顺序。
2.教学难点:掌握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本文作者周定舫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立的历史背景。
2.学习运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图片:(出示课件1)教师郑重朗读:(出示课件2)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的作者,了解这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5)周定舫(1931-1993),记者。
浙江定海人。
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
他采写的和与人合写的《建设中的北京》《北京城里里外外》《北京公用事业的服务员们》《当你们熟睡的时候》《祖国的天常蓝水常清》等作品,分别被收入《北京在前进》《人民的好总理》等书中。
(2)课文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
写作背景:(出示课件6)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8年4月22日建成,期间经历5年8个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和葬礼情况。
第二部分(3--10)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人格魅力。
第三部分(11--13)悼念马克思的离去,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
四、分段理解,提炼核心内容第一部分:恩格斯在开头先交代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葬礼情况,表达了自己和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哀悼之情。
这一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逝世的悼念和对他的身份和职务的介绍。
第二部分: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主要是对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人格魅力的评价。
恩格斯从马克思的科学成就、思想贡献、政治理论、社会活动和个人品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敬仰之情。
这一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人格魅力的评价。
第三部分:恩格斯在结尾部分再次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并向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了希望和要求,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这一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的离去的悼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都是用了讳饰的手法,表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悲痛和依恋之情。
用“心脏停止跳动”代替“停止思想”可能更加准确,但是不如原文表达的含蓄和委婉。
二)第二部分1、“在理论上”和“在实践上”两个方面,分别讨论了马克思的贡献,这种分法有何意义?明确:这种分法体现了马克思的全面性和多方面性。
马克思不仅在理论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而且在实践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这种分法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现马克思的思想和实践成果。
2、“他的理论是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基础的”中,“以……为基础”表达了什么意思?明确:表达了马克思理论的根基和基础,即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这个规律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和总结,是马克思理论的基石和核心。
3、“他的理论是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基础的,而这个发展的基础又是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中,“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表达了什么意思?明确:表达了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反思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反思《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从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真正含义,激励学生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教学设想一、本文篇事物说明文,写法上很有特色。
它在按空间方位的顺序介绍的同时,又运用了时间顺序,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大碑座上10幅浮雕的介绍,涉及的历史知识广,初一学生尚未系统学过,所以略讲,只作一般性了解。
三、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重在学生能力上的培养。
五、课前预习:1.速读课文一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查字、词典,解决生字、生词。
3.按说明文的结构特征,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六、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安排: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明确体裁、解题复习、思考、圈画2 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字、词、结构等)阅读、讨论、思考3 创设问题情境: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组织学生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朗读、讨论、思考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分析课文第2—5节重点了解这一部分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阅读、勾画、思考2 组织学生自己分析6—10节的说明顺序;完成表格讨论、交流、思考、自由发言3 学习评价:你认为文题中的“人民英雄”究竟包括哪些人?思考、自由发言4 组织交流:如果要在纪念碑上补充建国以来的人民英雄,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畅所欲言第三块:语文活动:我来做导游“向您介绍我们的**中学”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组织、参与活动:出示中学平面图讨论、自由发言、个别发言第四块:课后学习与作业:1. 到网上去收索更多有关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资料,小组交流,把收集的资料了出一期板报。
2. 课后请收集为国捐躯的顺德烈士的事迹,并讲给家人或同学听。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篇二教学目的一、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立意深远的辞章之作

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立意深远的辞章之作1. 引言1.1 概述王勃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滕王阁序》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篇辞章以娴熟而优美的词句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和富丽堂皇的场景,并通过对于滕王故事的传奇描述,将其与当时社会政治背景相结合,展现了诗人深远的立意与思想内涵。
本文将对《滕王阁序》进行全面分析解读,并探讨其修辞手法与艺术特点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论述:首先概述《滕王阁序》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然后突出唐代社会背景以及王勃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接着详细分析《滕王阁序》的主题、意义、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并指出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与意义。
随后,我们将探讨《滕王阁序》所使用的样式、修辞手法以及其美学价值的特点,并探讨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启示和影响力。
最后,我们将对《滕王阁序》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价值进行评述,指出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与启示,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通过全面解读与分析,揭示该篇辞章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所蕴含的丰富意义和思想内涵,并探讨其艺术特点、修辞手法及美学价值。
同时,我们将重点关注《滕王阁序》对于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与启示,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价值评述。
本文也希望为进一步研究《滕王阁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2. 突出背景与历史背景:2.1 唐代社会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和开放的一个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最灿烂的时代之一。
此时,唐朝的政权稳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在经济方面,广阔的土地开垦和渠道交通的改善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与此同时,随着进口货物的增多,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接触也日益增加。
文化方面,唐朝积极借鉴了前代文化传统,并吸收了外国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多元化的文化风貌。
2.2 王勃的时代地位和影响力:王勃(650年-676年)是唐朝初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因为历史人物的评价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要准确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历史人物往往具有多重性格和多面性,他们的行为和言论也常常受到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采用科学的方法,以求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的个人品德和行为举止来评价他们。
一个历史人物的品德和行为举止往往能反映出他们的为人处世和道德水准。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的言论和行动来了解他们对待人民和国家的态度,以及对待权力的态度。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他们的生平事迹来了解他们的为政理念和治国才能。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品德和行为举止进行评价,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们的为人和为政之道。
其次,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的成就和影响来评价他们。
一个历史人物的成就和影响往往能反映出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来评价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他们对后世的影响来评价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成就和影响进行评价,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来评价他们。
一个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往往受到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也需要考虑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他们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环境来评价他们的言行举止和为政理念。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来评价他们的成就和影响。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和环境进行评价,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言行举止和为政理念。
综上所述,评价历史人物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的个人品德和行为举止、成就和影响,以及时代背景和环境来评价他们。
只有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采用科学的方法,我们才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语文教案(精选)

03
群众与敌人关系
群众在敌人的残酷统治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受到敌人的剥削
和压迫,但同时也孕育着反抗的力量。在革命斗争中,群众逐渐觉醒,
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取得胜利。
04
主题思想探讨与启示意义
主题思想概述
课文通过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伟景象,表达了作 者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之情。
群众形象
通过描绘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 表现,展现他们的觉醒、成长和力 量,以及他们对烈士的敬仰和怀念 之情。
人物性格特点分析
烈士性格特点
勇敢、坚定、无私、奉献。他们为了 革命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展 现出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群众性格特点
善良、纯朴、有觉悟。他们在革命斗争 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积极 投身革命,成为革命的力量源泉。
思考题与课堂讨论话题设计
思考题
人民英雄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人民英 雄精神?
课堂讨论话题
结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人民英雄的理 解和认识。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就如何学习和传承人民英雄精 神展开讨论。
07
课堂总结与回顾
关键知识点总结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 史背景和意义
叙事手法
采用多样的叙事手法,讲述英 雄的光辉事迹和感人故事,如 通过倒叙、插叙、顺叙等叙事 方式,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引人入胜。
创作实践指导:如何写出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
80%
选材
选择具有代表性、感人至深的英雄 事迹作为创作素材,挖掘英雄身上 的闪光点,展现其崇高的精神品质。
100%
构思
在选材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构思, 设置悬念、安排情节、塑造人物形 象等,使故事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分析

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分析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社会体系,存在着丰富多样的阶级结构。
这些阶级关系不仅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也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机会分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
首先,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可以分为贵族、士人、农民和工匠等几个主要阶层。
贵族是社会最高层的阶级,他们通常拥有土地、财富和政治权力。
贵族的地位和权力往往是世袭的,他们享有特权和优待,可以参与政治决策,并享受豪华生活。
其次,士人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知识分子阶层,包括文人、学者和官员等。
士人通过考试取得功名,进入官僚体系,成为国家的管理者和决策者。
他们在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望和地位,并且可以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努力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农民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和劳动者,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为社会提供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农民的地位相对较低,他们通常受到地主和官员的剥削和压迫。
然而,农民也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他们可以自由选择经营方式,并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状况。
工匠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手工业者,他们以技艺熟练而著称,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
工匠的地位相对较低,他们通常受到社会上层阶级的限制和控制。
然而,工匠也有一定的社会声望和经济收入,他们通过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阶层,中国古代社会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次要的阶级。
例如商人、奴隶、妇女等。
商人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群,他们通过贸易和商业活动积累财富,并逐渐在社会中崭露头角。
奴隶是最底层的阶级,他们失去了自由和人权,成为贵族和富人的财产。
妇女在古代社会中地位较低,受到男性的压迫和限制,但也有少数例外,如一些女性统治者和女性知识分子。
总之,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体系,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不平等。
这些阶级关系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机会分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练习 (含答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一、翻译诗歌,理解含义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二、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9分)霜风①陆游霜风近海夜飕飕,敢效庸人念褐裘。
关吏虽通西域贡,王师犹护北平②秋。
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
愿补雁行③身已老,区区畎亩亦私忧。
【注】①本诗写于南宋宰相韩侂胄北伐之时。
②北平,指西汉右北平郡(今辽宁凌源市西南)。
③雁行,队伍的前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第一句中“霜风”既照应了标题,又为诗中所涉及的北伐之事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B. 第二句中的“敢”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只能成为一个只关心衣食之事的庸人的无奈。
C. 第三、四句说明南宋朝廷一方面在派使者与金人和谈纳贡,另一方面在加强防备,防御金兵。
D. 从整首诗歌来看,诗人内心依旧怀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也为自己有心无力而遗憾。
2.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陆游对待韩侂胄北伐一事在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诗歌鉴赏(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9分)减字木兰花朱敦儒刘郎①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②。
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③。
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注】①刘郎:指唐诗人刘禹锡。
他曾被贬至南方连州、朗州等地,作者此时也因战乱而流浪南方。
②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有“桃花依旧笑东风”之句。
这句是说诗人已老,花月繁华引不起他的兴致。
③浔阳江上: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作者作此词时已是在南渡之后,人已老,首句写“刘郎已老”有自比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历史人物丰功伟绩的分析学院:专业:姓名:学号:2014年4月20日历史人物丰功伟绩的分析摘要本论文针对唐太宗,汉武帝,曹操,康熙等四位帝皇的丰功伟绩进行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针对问题1:我们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查找了四位帝皇的丰功伟绩,总结出了文化、经济、军事、外交等四个因素对于历史人物评价的重要性,得出了表1至表4的历史人物丰功伟绩表。
针对问题2: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目标”、“准则”、“方案”的层次结构框架图,进而确定准则层间各准则间对比比较得出的矩阵,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出矩阵的最大特征值跟特征向量,并利用S.T.Saaty定理进行一致性指标检验,得出了准则层对方案层一致性指标验证通过的结论。
然后同同种方法再次验证方案层的权重比值以及检验其一致性指标,得出各准则中每个方案相互比较矩阵的特征向量。
最后,由‘方案’对‘目标’层次的排序权值可以得出结论四位历史人物的排序:曹操,唐太宗,汉武帝,康熙。
关键词:丰功伟绩、层次分析法、一致性判别、MATLAB一、问题重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看秦皇汉武,思太宗高祖,文韬武略,丰功伟绩,数不胜数,而他们留下的种种事迹在深深的影响着后人,因此有着许许多多评价集于一人身。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能单凭主观因素,而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评价。
通过合理的搜索,结合所学知识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解决如下问题:问题1:利用手头资料,查询曹操,汉武帝,唐太宗以及康熙的丰功伟绩,并制作成图表形式;问题2: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评价这四人的丰功伟绩,给出排序。
二、问题分析问题1 的分析,此问题答案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所得,但需客观选取。
问题2的分析,此题可以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目标”、“准则”、“方案”的层次结构框架图,再通过选取代表型的事迹并作出其参数表,进而确定准则层间各准则间对比比较得出的矩阵,用MATLAB软件计算出矩阵的最大特征值跟对应的最大特征向量,并利用S.T.Saaty定理进行一致性指标检验,得到准则层的等级,最后通过数据处理得出历史人物的综合排序。
三、模型假设3.1、假设所查资料符合史实;3.2、假设所得资料大部分人都认同。
四、符号说明符号符号说明Ti准则层中各准则Ci方案层对目标层次总排序aij准则层中各准则对比比较所得的比值xi准则层中各准则于矩阵中的行yi准则层中各准则于矩阵中的列A 准则层中各准则对比比较所得的正互反矩阵λ正互反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ω准则层对目标层的特征向量CI 一致性指标RI 随机一致性指标CR 一致性比率B i 方案层对准则层每个准则的正互反矩阵λi 准则层每个准则的最大特征值ωi 方案层对准则层的特征向量五、建立层次分析法模型和求解5.1查找相关资料,制作图表5.1.1唐太宗的丰功伟绩表1 唐太宗的丰功伟绩文化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
经济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军事外交加强了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另外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5.1.2汉武帝的丰功伟绩表2 汉武帝的丰功伟绩文化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对其他各派学说的人一概不取,独取儒生,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经济兴修水利,推行屯围、屯耕等措施,推创代田法和新农具,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军事出兵抗击匈奴,使西汉王朝的政权更加巩固,国家更加统一,为西汉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外交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5.1.3曹操的丰功伟绩表3 曹操的丰功伟绩文化发布求贤令,广纳人才,教育方面迅速发展。
经济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经济逐渐加快复苏。
军事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
外交横扫北方势力,统一北方,让北方百姓安居乐业,加快了时代的统一。
5.1.4康熙的丰功伟绩表4 康熙的丰功伟绩文化兴文重教,编撰典籍,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经济重农治河,兴修水利,废止圈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撤除三藩势力,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外交抵御外侵,缔结和约,开放海禁,废止圈地。
5.2 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5.2.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首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如下:图1 层次结构分析框架图5.2.2 确定准则层对目标层的矩阵并计算通过分析准则层中各准则对目标的关系,即各准则对比比较所得的比值,可用ij a 表示各因素x 1,···,x n 相对于目标y 的重要性,用下表数值表示:表 5 准则对比比较表x i /x j x i 等价于x j x i 比x j 重要x i 比x j 重要的多 x i 远远比x j重要 x i 最重要a ij13579若介于x i 和x j 之间则取2、4、6、8;通过查找资料以及结合历史分析,可以得到丰功伟绩中各项准则的重要性,如下表所示:表6 准则所占比重表文化T 1经济T 2军事T 3外交T 4丰功伟绩所占数3476由各准则对比比较得到比例系数,从而得到正互反矩阵,文化T 1 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经济T 2 军事T 3 外交T 4唐太宗C 1 汉武帝C 2 曹操C 3 康熙C 4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112141112131221214321A利用Metlab 语言可以求出矩阵A 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为:0104.4=λ )1281.0,1380.0,2561.0,4778.0(=ω5.2.3 一致性判别一般情况下,矩阵A 未必为一致性矩阵,为了得到较准确的结论,通常要求矩阵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所以我们要对矩阵A 进行一次性检验,一般用1max --=n nCI λ来衡量一致性,CI 越小,则一致性越好;若A 为一致性矩阵,还可用T.L.Sssty 一致性指标对矩阵A 进行一致性检验。
通过计算,可得:0035.01440104.41max =--=--=n nCI λ一致性比率为:1.0030.090.00035.0〈===RI CI CR所以矩阵A 通过了一次性检验,即准则层对方案层一致性指标通过。
5.2.4构造方案层对准则层每个准则的正互反矩阵由历史史实资料以及客观分析可得题中四位帝皇的丰功伟绩中各因素所占重要性,如下表所示:表7 方案层对准则层的准则细分表唐太宗C 1 汉武帝C 2 曹操C 3 康熙C 4文化T 1 3 4 3 5 经济T 2 7 3 5 7 军事T 3 5 7 8 3 外交T 46576所以,方案层对准则层每个准则的正互反矩阵为: (B i 矩阵与历史人物中的C i 呈一一对应关系)⎥⎥⎥⎥⎥⎥⎥⎦⎤⎢⎢⎢⎢⎢⎢⎢⎣⎡=1211212122112113122311B ⎥⎥⎥⎥⎥⎥⎥⎦⎤⎢⎢⎢⎢⎢⎢⎢⎣⎡=12212121131212312222112B⎥⎥⎥⎥⎥⎥⎥⎦⎤⎢⎢⎢⎢⎢⎢⎢⎣⎡=12213121121312212133213B ⎥⎥⎥⎥⎥⎥⎥⎦⎤⎢⎢⎢⎢⎢⎢⎢⎣⎡=12122121322131121221214B 通过MATLAB 语言编程可以计算出各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以及特征向量,如下表所示:历 史人 物丰 功 伟 绩表8 方案层对准则层每个准则矩阵的计算结果i 1 2 3 4ω0.4778 0.2561 0.1380 0.1281ωi 0.4249 0.2707 0.4512 0.2707 0.1438 0.4182 0.2609 0.1205 0.2701 0.1205 0.1190 0.4182 0.1613 0.1906 0.1689 0.1906λi 4.0458 4.0710 4.0711 4.0710CIi0.0153 0.0237 0.0237 0.0237CRi0.017 0.0262 0.0263 0.0263所有CR都小于0.1,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即方案层对准则层一致性指标验证通过。
已知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向量)0707.0,1509.0,4097.0,3687.0(=ω所以各方案Ci 在目标中的层次总排序,应该为ω与ωi对应向量的两两乘积之和。
即,C1在目标中的排序权值应该为:C1=0.4778*0.4249+0.2561*0.1438+0.1380*0.2701+0.1281*0.1613=0.2971同理,可分别计算出C2、C3、C4的排序权值C2=0.4778*0.2707+0.2561*0.4182+0.1380*0.1205+0.1281*0.1906=0.2167C3=0.4778*0.4512+0.2561*0.2609+0.1380*0.1190+0.1281*0.1689=0.3205C4=0.4778*0.2707+0.2561*0.1205+0.1380*0.4182+0.1281*0.1906=0.2167所以得到方案对目标层次总排序Ci=[0.2971,0.2167,0.3205,0.2167] 结论:由准则层对目标层权重比例可以得出,这四位历史人物的的排序为:曹操,唐太宗,汉武帝,康熙。
六、模型的评价6.1 模型的优点1、层次分析法原理简单易懂,适用于错综复杂问题的定量分析。
2、方法简单易行,应用领域广。
3、用此方法解决问题,图文结合,更清晰的呈现了论文内容。
6.2 模型的缺点1、层次分析法中的成对矩阵构造过程主观性较强,且比较判断过程较为粗糙,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问题不能做出很好的决策。
2、用该方法作出的分析仅有定性关系,因此,决策者难于作出最佳决策。
3、对于准则层的因素考虑的不够全面,使得模型得出的结论不够全面。
七、模型的改进与推广6.1模型的改进1、增加准则层的准则因素,使之更全面。
7.2 模型的推广层次分析法原理简单易懂,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决策分析、预测评估、资源分配等领域,我们还可以通过次模型解决定量和定性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选择最佳旅游景点,选取最适合的手机,给论文排名次等。
八、参考文献[1] 陈汝栋,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第二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2]王正盛,MATLAB与科学计算,第一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3] /view/1f3f497a27284b73f2425018.html九、附录利用Metlab语言编程求出矩阵A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 A=[1,2,3,4;1/2,1,2,2;1/3,1/2,1,1;1/4,1/2,1,1]A =1.000000000000002.000000000000003.000000000000004.000000000000000.50000000000000 1.00000000000000 2.000000000000002.000000000000000.33333333333333 0.50000000000000 1.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25000000000000 0.50000000000000 1.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d,v]=eig(A)d =Columns 1 through 3-0.83260488381834 -0.90867218303711 -0.90867218303711-0.44627991209762 0.16091959890517 -0.23620991973368i 0.16091959890517 + 0.23620991973368i-0.24044106869361 0.08990067597245 +0.25321913013985i 0.08990067597245 - 0.25321913013985i-0.22313995604881 0.08045979945259 -0.11810495986684i 0.08045979945259 + 0.11810495986684iColumn 4-0.00000000000000-0.89442719099992-0.000000000000000.44721359549996v =Columns 1 through 34.01036290224090 0 00 -0.00518145112045 +0.20379438478709i 00 0 -0.00518145112045 - 0.20379438478709i0 0 0Column 4-0.00000000000000>> d1=d(:,1)d1 =-0.83260488381834-0.44627991209762-0.24044106869361-0.22313995604881>> a=d1/sum(d1)a =0.477831400735160.256119750991150.137988972778110.12805987549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