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文化的世界意义

合集下载

中国地理多元的民族与地方文化

中国地理多元的民族与地方文化

中国地理多元的民族与地方文化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

地理多元不仅体现在中国的地理环境上,也反映在各民族和地方所形成的独特文化中。

本文将从民族和地方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地理多元的民族与地方文化。

一、民族多元的地理民族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等。

这些文化元素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得到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

1. 汉族文化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也是中华文化的主体。

汉族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各地的文化传统。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汉族地方文化,如华北的京剧、豫剧,江南的苏州评弹,西南的川剧等。

2. 少数民族文化中国的少数民族分布广泛,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例如,西南的藏族、羌族,西北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保留着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音乐舞蹈、手工艺制作等,为中国的多元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二、地方多元的地理与地方文化中国地理环境多样,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点和文化风情。

不同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形成了中国地理多元的地方文化。

1. 南方地方文化南方的地理环境以江河湖泊众多,气候湿润,植被丰富为特点。

这些自然条件促进了南方地方文化的形成。

南方地方文化注重养生养性,以养生功法如太极、气功等闻名于世。

南方的禅宗佛教文化和茶文化也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 北方地方文化北方地理环境干旱,草原辽阔,深受游牧民族的影响。

北方地方文化以勇武、豪放为特点。

例如,北方的民间武术文化,如太极拳、形意拳等,体现了北方人民特有的精神风貌。

3. 西部地方文化中国西部地区地理条件恶劣,地势险峻,民族众多。

西部地方文化以民族特色鲜明为主要特点。

西部的藏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和哈萨克族文化等,保留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4. 东部地方文化东部地理环境优越,沿海地带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孕育了独特的东部地方文化。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重大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区域发展方面,同时涉及到国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1. 经济发展意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发展潜力巨大。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可以促进西部地区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优化,推动更多的技术和产业走向西部地区。

通过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可以有效地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实现“东西协作,南北联动”的跨越式发展。

2. 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通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可以促进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互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人口流通,提高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区域协调发展局面。

不仅可以缩小地区差距,还可以为更广泛的区域合作提供示范和引领作用。

3. 国家统筹意义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对于国家的统筹规划和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以促进全国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推动国家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也有利于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稳定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4. 社会意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可以推动西部地区居民脱贫致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此外,推动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加深与东部地区的文化融合,有利于拉近西部地区与全国的感情纽带。

在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中,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也有助于推进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综上所述,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更是国家全局性战略的一部分。

只有深入实施该战略,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和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实现全国各个地区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意义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意义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意义
意义:
1、中外文化交流对促进中华文化有重要意义。

一是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二是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是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是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实际文化的共同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长期以来各民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该民族得以生存、繁荣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3、文化交流既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同时也是保持世界文化多样化的内在要求。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摘要:一、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和意义二、西部大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三、西部大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四、西部大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的重要性五、政策举措及未来展望正文:西部大开发是我国政府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政府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和意义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受地理、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助于挖掘西部地区的潜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西部大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明显加快。

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经济指标稳步提升,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西部地区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繁荣,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

三、西部大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东西部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加强,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为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西部大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的重要性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提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强化环境治理。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政策举措及未来展望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财政支持、优化税收政策、鼓励民间投资等。

在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大开发将不断创新思路,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总之,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西北地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西北地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西北地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影响中国,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

这个文化源远流长的大国,无论是在其内部地域上,还是在周边的各个地区,都有着广泛的文化传承和影响。

而西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区域之一,也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地之一,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一、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西北地区,指的是以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为主的一个区域。

在中国历史上,这个地区一直是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

早在西汉时期,西北地区就被划为一个行省,随后在唐、宋、元等朝代中,又先后设立了陇右、陕西、西北等行省,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州、县、郡等行政机构。

这些历史遗迹的存在,不仅是西北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的重要文化财富。

在古代,西北地区也是一个贸易繁荣、文化交流频繁的地区。

由于这个地区是靠近丝绸之路的沿线地区,因此不仅吸引来自欧亚各地的商人,也吸引了来自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

在这种商贸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西北地区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多元化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西北地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影响1.文化交流的背景如上所述,古代的西北地区因为毗邻丝绸之路,所以不仅是商业交流的中心,同时也成为了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因此,在古代,也正是在这种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下,西北地区形成了其自身特有的风格和特色,成为了一个具有东方和西方文化融合的区域。

2.历史名称的影响在古代,西北地区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也被赐予了许多重要的名称。

比如,唐代的“陇右”,是指现在的甘肃、宁夏和陕西的一些地区。

由于唐朝时期这个地区繁荣,所以后来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中,也出现了许多涉及“陇右”地区的作品。

这些名称的存在,也让中华文化中的西北地区影响更加深远。

3.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由于历史背景的特殊性,西北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比如,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莫高窟、敦煌石窟等等,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

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

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中国西部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旅游资源。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藏、维、哈萨克、蒙古等众多民族和他们的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

一、地理环境中国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包括高山、河流、湖泊、戈壁等多种地貌类型。

这些自然地理条件为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例如,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西部地区还有祁连山、昆仑山、天山等著名的山脉,这些山脉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也孕育了多个民族的文化。

二、民族文化中国西部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其中,著名的藏族文化是西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藏族文化以藏传佛教为核心,融合了宗教、语言、艺术、建筑等多个方面的元素。

例如,拉萨的布达拉宫是藏族文化的象征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此外,西部地区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民族文化也各具特色。

维吾尔族的古丝绸之路文化、哈萨克族的骑马文化、蒙古族的草原文化都是西部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

三、旅游资源中国西部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其中,自然景观是最吸引人的旅游资源之一。

青藏高原的雪山、湖泊和草原,祁连山的奇特地貌,天山的冰川和峡谷等都是西部地区独有的自然景观。

此外,西部地区还有世界遗产地甘肃敦煌莫高窟、新疆喀纳斯湖和吐鲁番火焰山等著名景点。

这些旅游资源不仅展示了西部地区的自然美景,也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自然景观,西部地区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

例如,西部地区的古丝绸之路遗址展示了古代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吸引了众多的历史爱好者。

此外,西部地区的民族村寨、传统节日和手工艺品也是游客喜爱的旅游资源。

【专题3】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专题3】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专题3】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知识梳理】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物质文化:丝、瓷、茶等,四大发明制度文化:律令、科举制、学校教育等(东亚文化圈)思想文化:儒家思想中国文化外传的重要时期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唐:丝绸之路的全盛宋元:陆海交通空前发达明清:欧洲新航路开辟中国文化外传的重要媒介活跃于唐丝绸之路的粟特人四大文明的西传与阿拉伯人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行纪》儒学的西传与耶稣会士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中国文化对15、16世纪西方崛起的影响一、东亚(儒家)文化圈1.概念从秦汉至19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东亚诸国形成的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汉字文化圈)。

涵盖范围:越南(前3C)、朝鲜(1C)、日本(6C)2.三个层面物质文化:衣食住行、生产技术、天文、医学等制度文化:律令制度、科举制度、政治制度等思想文化:儒家思想、中国化的佛教、汉字3.影响①中国古代文化推动了东亚地区文明的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②儒学的传播,使东亚各地逐渐形成相似的价值取向、伦理观念,这从更深层面塑造出东亚人特有的民族性。

二、中国古代文化对近代西方的影响1.物质文化(1)中国的商品(丝、瓷、茶等)①中国的丝瓷茶等是近代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促进了西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改变了欧洲的生活习惯。

②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15、16世纪西欧社会演变(2)四大发明①火药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战胜封建贵族起到积极作用。

②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必要条件。

③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思想文化(儒家思想)18世纪的许多启蒙思想家深受启发,大加赞赏,孔子与儒学由此成为启蒙运动中的一面思想旗帜。

【典型例题】1.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1. 引言说到西部大开发,大家可能会想,这是什么东东?其实啊,这是我们国家为了推动西部地区发展而推出的一个战略,目标就是要让西部不再是“慢半拍”,而是追赶上东部的脚步,甚至超过!这可是关乎老百姓生活、经济腾飞的大事啊,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战略的重要意义,顺便轻松一下,嘿嘿!2. 西部的潜力2.1 资源丰富首先,西部地区可是宝藏藏得深,资源丰富得不得了。

矿产、油气、水源,一个不少!可惜,过去的发展不够,导致这些宝贵的资源就这么躺着,没人去挖掘,真是可惜得很!就像家里那块老祖宗留下的翡翠,别人一辈子不懂得珍惜,最后只当是个装饰品。

而通过大开发战略,这些资源就像被发现的宝藏,能够为国家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想想看,咱们的石油、天然气如果能好好利用,那可真是“有钱花不完”啊!2.2 人口红利再说了,西部地区的人口也是一大优势。

虽然说有些地方人少得可怜,但年轻人却不少。

他们都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萌新”,这可是未来的希望啊!通过西部大开发,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回乡发展,简直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这样一来,西部的经济自然会越来越好,大家的日子也会越过越滋润。

3. 经济发展3.1 交通建设说到发展,交通可真是重中之重。

想象一下,西部地区的山山水水,如果没有好的交通,那就像一碗没盐的面,没味儿!而大开发战略正是瞄准了这一点,致力于修建公路、铁路、机场,让四通八达成为现实。

这样一来,西部的货物能快速流通,农民的产品也能更容易卖出去,真是双赢的局面。

3.2 产业升级当然,单靠资源和交通可不够,咱们还得考虑到产业升级。

过去,西部的发展有些“捉襟见肘”,产业结构单一,主要靠传统农业和矿业,想要飞跃发展,得靠科技和创新。

西部大开发就像给这个地区注入了“强心剂”,鼓励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兴起。

想象一下,未来的西部,科技园区林立,旅游景点遍地,真是风景如画,令人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就是尊重和肯定了各民族的文化价值和谋求本 民族发展的权利。 这种多样性的文化生态,在社会转型期又面临 着一次新的考验。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随着条件 的变化,文化也会发生转型。西部文化以自然经济 为基础,商品经济的介入必然导致文化转型。保护 和传承并不是要把该地区人民同现代生活隔绝开 来,还应通过转型使当地人民适应工业文明、都市 文明;通过创新和开发文化资源提高文化的品位, 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同时享受到现代文明。 “考 察世界范围内的语言、种族、文化、思想意识和技 术,或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区域文化特征正在消 失。文化移入和文化交流的现象并不鲜见……然而 在这个思想意识不断交流和扩散的世界上,具有强 烈的文化印记的地理区域仍然存在。实际上,它们 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加强而不是削弱了。例如, 在亚洲、非洲的大部分地区,殖民主义的消失使长 期压抑的传统得到复活,在那里区域肖像再一次出 现。西方世界持续的繁荣不仅强化了其自身的特 点,而且使之与欠发达地区的对比更加明显。因 此,文 明 的 世 界 仍 然 是 一 个 分 裂 的 世 界。 ”
[!]
化本身具有一种流动性,它既处于外在环境广泛影 响之中,又保持着一种对历史传统抵制和兼容的状 态。中国西部地区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民族走廊, 如河西走廊、藏彝走廊、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等, 在这些走廊上,各民族文化发生着频繁的碰撞和融 合,发展成今天多民族交错分布和文化多样性格 局。这一过程充分说明了西部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亦 具有流动性,即处于一种抵制和兼容共存的状态。 无论是抵制还是兼容,都决定于各民族文化模式所 体现的各民族的价值观念。如果能够发挥民族文化 中兼容性因素,无疑有助于解决现代化与民族传统 文化保护的关系。西部开发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 程,文化的发展作为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具有自身的实力、潜力和凝聚力,可对西部地 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技术和精神动 力。因而,西部文化的历史性转型,必须着眼于全 球文化走向多极化的世界潮流,必须注重源远流长 的历史文化与丰富多彩的现实文化相融合,必须突 破现存的封闭状态,承传西部文化本来就具有的开 放性和兼容性的历史个性,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吸收 来自不同文化的营养,努力培养出兼容区域文化、 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科技文化等多种
东西方文化史上曾经有两件非常富有启示意义 的事件,一件是《史记》所载:中国的道教创始人 老子,把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留给世人之后, 乘一头青牛飘然出函谷关,消逝在西天流沙之地; 另一件是在西方有着鼎鼎大名的英国文化学家阿诺 尔德 ・汤因比,当有人问他愿意生在何时何地时, 他毫不迟疑地回答道,他愿意生活在公元一世纪左 右的西域。生活的时间跨度达两千五百多年的两位 世界文化伟人,都把中国西部选定为人生归宿之 地,这给我们留下了远远超出事件本身的意味深长 的文化启示。
西部高地:历史与地理的双重聚合
西部这片地处欧亚大陆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 在两到三千米以上,属自然地理上的高地;西部又 处于世界四大古代文化过渡地带,是东西文化的融 汇点,也成为人文地理上的高地。由于历史悠久和 民族众多,西部文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多姿多彩, 地理单元的独特性与相对封闭性,造就一方天地生 生不息的文化品格;历史的连贯性与延续性,又延 伸着本区域的薪火相传的文化。在历史演变中形成 了六大文化圈层,即新疆伊斯兰文化圈层、青藏藏 传佛教文化圈层、陕甘儒道释文化圈层、蒙宁蒙古 西夏文化圈层、巴蜀儒道释文化圈层、滇黔桂多神 崇拜文化圈层。在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七大文化板 块,即秦陇文化板块、宁夏文化板块、内蒙文化板 块、西域文化板块、雪域文化板块、巴蜀文化板
!""# 年 $ 月 第 #) 卷第 * 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01 ,2 3,.456&74 3,.801 9/:;&.7:4<( %,=:01 %=:&/=&7)
%&’( !""# >,1?#) 3,?*
中国西部文化的世界意义
彭岚嘉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摘 BC""B")
文化生态: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型
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 展的状态。而文化生态则是把人和人所赖以存在的 地理环境看成一个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对自然环 境适应、加工、改造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 状态。文化生态也就是文化的行为方式、交往规则 和生存形态。西部各民族不是被动地适应独特的自 &&
要]中国西部不仅是自然地理上的高地,而且也是文化地理上的高地。历史与地理的双重聚合,造就了这片土
地的文化多样性。而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型,又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文化气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曾经融合 了东西方文化而形成多样性的中国西部文化,对全人类而言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西部文化;历史传统;现代转型;世界意义 [中图分类号] D "C [文献标识码] E [文章编号])"")@$)A! (!""#) "*@""#C@&化多样性的宏 观特征,但就其微观而言,在六大圈层与七大板块 中又包含着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 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历 史上曾经是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区域。西部文化 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腊玛古猿、元 谋猿人、蓝田猿人证明这片土地曾是人类起源的关 键地区,大地湾遗址、半坡遗址、三星堆遗址与马 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则是人类原始生活留下的浓重 的历史痕迹。原始文化、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这 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成胚胎,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 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就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而 言,西部毫无疑问可以称得上是三分天下而居其 一。在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 !$ 处中,西部就 占了 )) 个,多于 ) F C。$$ 座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 城中,西部就有 C# 座,占 ) F C。))$ 处国家级重点 名胜 区 中, 西 部 多 达 #C 处, 占 ) F C 略 强; 而 在 )!AG 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西部共有 CGG 处,约占 ) F C。中国 !" 世纪 )"" 项考古大发现中, 西部总共有 CC 项,恰好为 ) F C。再看看历史演变过 程中青藏高原上的古格王朝、象雄帝国,云贵高原 上的大诏王国,四川盆地的巴蜀王朝,银川平原上 的西夏王朝,蒙古高原的元蒙帝国,以及西域和河 西历史上的大大小小的王朝政权,就不难想象到历 史上西部地区的辉煌。 中国西部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等 都比较复杂,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南北两个亚区。西
[!] 用,但西方化并不是现代化。 ” ( "#$%)在现代社
会,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消亡是一个渐进过程,一个 自觉过程,它遵循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法 则,倘若有一天它所凭借的环境改变了,在此基础 上产生的文化模式肯定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可见, 各区域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各民族不同的历史背景是 形成西部文化生态多样性的重要原因。文化是表达 价值观念的符号体系,文化多样性现象是各民族历 史上形成的价值观念的差别所致,所以充分了解西 部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尊重和保护这种文化多样
[$] 文化形态于一体的文化生态系统。 西部文化要以
("#$!)这种分裂对文化来 说,无 疑 是 一 大 幸 事。 经济的一体化与文化的多元化应当是世界的两大发 展趋势。不管是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 还是德国学者哈拉尔德 ・ 米勒的“文明共存论” ,都 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情景下,对世界文化区域的构成 所采取的一种现实的态度。可以这样说,亨廷顿的 “文明冲突论”和米勒的“文明共存论”都是文化 存在的一种暂时状态,冲突也只是文明共存的一种 特殊形式而已。实际上, “历史上每一次文明冲突 的结果往往是进一步形成文明共存与融合,而每一 次经过文明共存与融合产生的新的文明又会孕育着 更为深刻的文明冲突。文明冲突和文明共存引发世 界文明的变迁、演进、发展和多样化,不同文明在 交融中发生碰撞而走向整合。 ” 西部文化的历史变 迁证明了这一点,而西部文化的转型也将会经历这 样一个过程。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西方文化与中国 文化的矛盾在西部地区表现为一条崎岖的“现代 化”之路:整个西部地区处于社会文化转型期,由 于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在裂变 过程中尚未整合为新的民族文化时,已出现了令人 担忧的现象。西部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又是多 种文化的结合部。但文化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文
然环境,而是积极主动地调整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以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统一关系也正 是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在人与自然的协 调发展过程中,人们形成对自然的看法,产生了利 用自然的实践知识,而各民族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 自然的知识又体现了各自的价值观念,这些认识和 知识便通过不同的文化模式控制着人们处理与自然 的关系。 西部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从存在方式上看,不同 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反映着不同民族的 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艺等。从地理形态上 看,西部的大山把文化区分割成了最小单元,出现 了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狩猎文化、山地文化、走 廊文化、盆地文化等不同的样态。在西部不同民族 甚至同一民族因自身的特殊性,形成了各民族自身 的文化体系,进而促成了文化的多样性。西部文化 的多样性在不同民族文化的兼容性中体现。各民族 的文化一方面具有封闭性即地方性,一方面又具有 开放性即扩张性。地方性与扩张性成为各民族文化 多样性的内涵和外延。各民族为了自身文化的保存 与发展,历史上总以频繁的民族战争与频繁的民族 迁徙的方式而付诸实施。即使到现在,尽管各民族 文化相互借鉴与相互融合的条件更为成熟,相对先 进的那一民族的文化更具有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渗 透与同化的能力,使其他民族文化自觉不自觉地显 现出某种程度不同的依附性。 “现代化所指的是精 神与物质活动的层次与时代的生产与科学技术水平 相契合,由于时代的发展必然推动生产与科学的进 步,所以与时代发展是同步的。居于时代相对先进 的水平的发展状态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解,现代化的影响也是相当的, 并不是所有产生于当时时代的新潮都是现代化…… 历史如此,当代也是如此,现代化不是西方文化的 普及。我们并不否认西方文化对于现代化有推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