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辨析
成语辨析大全

成语积累1.哀而不伤:悲哀而不过分,形容感情或行为有节制,不过分;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2.哀兵必胜:指悲愤满腔的军队勇于抗敌,一定能打胜仗。
3.安土重zhòng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4.百身何赎:愿百死己身以换回死者的生命。
表示极沉痛地悼念。
5.稗bài官野史:泛称小说及记载不见经传的轶闻琐事的著述。
泛指闾巷风俗、遗闻旧事的记录。
6.不瘟不火: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
恰到好处。
7.不经之谈: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经常指用的道理、法则等。
8.不易之论:易:改变。
不可更改的言论。
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
9.大而化之: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
后形容做事情不够谨慎,疏忽大意。
10.恶è衣恶食:意思是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11.二三其德:形容三心二意。
12.伐功矜能: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13.罪不当罚:处罚和罪行不相当14.非异人任:某事应由自己负责。
15.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
16.罪不当诛:指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17.毫发不爽:形容一点不差。
18.好整以暇:好整以暇的意思是指军队步伐严整,从容不迫。
后多用来形容在纷乱、繁忙中显得从容不迫。
19.积毁销骨:指众口不断毁谤,会致人于死地。
20.加人一等:意思是指超过别人一等。
比喻学问才能超过一般人。
也指争强好胜。
21.木人石心:形容没有感情,不为外物所动。
22.奇人共赏:奇文共赏少见的好文章大家一道欣赏。
23.穷而后工: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24.曲尽其妙:意思是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达能力很强。
25.人言啧啧:指人们不满地纷纷议论着。
26.入室操戈:意思是到他的屋里去,拿起他的武器攻击他;比喻引用对方的论点反驳对方。
27.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28.硕大无朋:大得没有比得上的。
成语辨析

信马由缰:骑着马不拉缰绳,任其自由移动。
骑着马无目的地闲逛。
比喻随便走走。
也比喻无主见,随外力而转移。
噤若寒蝉:像深秋的蝉那样不鸣叫。
比喻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中含贬意。
管中窥豹:从竹管的小孔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讳莫如深:原指事件重大,讳而不言。
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深。
尸位素餐:指的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白衣苍狗:浮云像白衣裳,顷刻又变得像苍狗。
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故步自封:比喻死守传统,不求进步。
牵丝挂藤: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
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沸反盈天: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
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目不交睫:没有合上眼皮。
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
鳞次栉比:意思是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多如牛毛:像牛身上的的毛那样多。
形容极多。
高歌猛进:高声歌唱,勇猛前进。
形容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乐观精神。
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左支右绌: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
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
文过饰非: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明知有过错而故意隐瞒掩盖。
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针砭时弊:比喻指出错误,劝人改正。
俱收并蓄:把各种不同的东西一同吸收进来,保存起来。
兼收并蓄:把性质不同的各方面东西都吸收、包罗进来。
吐故纳新:是比喻扬弃旧的、吸收新的、不断更新的意思。
大厦将倾:高楼大屋,眼看就要倒了。
比喻即将来临的崩溃局势。
尾大不掉: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
积重难返:指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
日异月殊:每天每月都有差异。
形容变化大。
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成语辨析

成语辨析
1、良莠不齐:好人、坏人混在一起,鱼龙混杂
2、扞格不入:形容彼此意见完全不合
3、背道而驰: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辨析:背道而驰和“南辕北辙”、“分道扬镳”;都有“彼此相反”的意思。
但“南辕北辙”一般比喻“人的行动和目的恰好相反”。
背道而驰没有此意;“分道扬镳”比喻各自向不同的目标前进。
4、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5、轻率上马:没有考虑成熟,就开始了
6、避重就轻:指回避重的责任,只拣轻的来承担。
也指回避主要的问题,只谈无关重要的方面。
7、习焉不察:习:习惯;焉:语气词,有“于是”的意思;察:仔细看,觉察。
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词语辨析
1、拓展——扩充
a)拓展表示范围的扩大
b)扩充表示内容的增加。
成语辨析

成语辨析良莠不齐:适用对象是人,侧重于品质。
参差不齐:可适用于人&物。
一文不名:名,占有。
表示贫困。
一文不值:毫无价值。
一蹴而就:用于否定句中。
一挥而就: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
一朝一夕:表示时间很短。
文不加点:点,改动,修改。
巧夺天工:形容人的技艺高超。
鬼斧神工:可形容人工雕琢或大自然。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批评和指责的。
无可厚非:不必过分责备。
刮目相看:看待同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
另眼相看:看待某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
侃侃而谈:谈的理直气壮。
娓娓而谈:形容人很健谈。
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破釜沉舟:褒义词孤注一掷:贬义词弹冠相庆:贬义词额手相庆:褒义词当务之急:不能说目前当务之急。
趋之若鹜:贬义词始作俑者:坏事的发起者。
休戚相关:只用于人与人之间。
息息相关:可用于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
目不暇接:主动去看应接不暇:被动去看首当其冲:首先遭受攻击。
循序渐进:多用于学习、训练,强调的是逐渐按部就班:多用于工作、计划,强调的是条理。
浮光掠影: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强调过程。
功亏一篑:失败的原因在于只差最后一点努力。
高屋建瓴:强调不可阻挡的气势。
立竿见影:比喻见效快。
卓有成效:比喻见效明显。
相辅相成:指事物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抱薪救火: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祸患。
火上浇油:有意扩大事态。
水到渠成:表示功到自然成。
顺理成章:表示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辨析成语的六个方法

辨析成语的六个方法:
注意成语的语义和范围:成语的语义往往比较精炼,一个成语可能只包含一个特定的概念或形象。
在理解成语时,要特别注意其原始意义和比喻意义,以及其适用的范围。
注意成语的来源和背景:很多成语都来源于历史故事、典故或者民间传说,理解其背后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
注意成语的语法结构:成语的语法结构往往比较固定,不能随意改变。
例如,“半途而废”不能改作“半途而返”,“喜出望外”不能改作“喜出望外”。
注意成语的修辞手法:很多成语使用了一种或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夸张等。
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
注意成语的情感色彩:成语往往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如褒义、贬义、中性等。
理解其情感色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并正确地使用。
注意成语的搭配对象:不同的成语有不同的搭配对象,理解其搭配对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并正确地使用。
以上就是辨析成语的六个方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成语辨析

高考语文成语辨析(一)1.欢声雷动:欢笑的声音象雷一样响着。
形容热烈欢呼的动人场面。
2.欣喜若狂:欣喜:快乐;若:好象;狂:失去控制。
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示例:全班同学~,向取得第一名的同学庆祝。
3.载歌载舞:边唱歌,边跳舞。
形容尽情欢乐。
示例:春节晚会上,穿着节日盛装的各族代表,在舞台上载歌载舞,欢庆节日。
4.灯火辉煌:形容夜晚灯光明亮的繁华景象。
5.春暖花开: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优美。
比喻游览、观赏的大好时机。
示例:~,我带着孩子们在田园里做活。
6.春色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
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出处: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7.春光明媚:明媚:美好,可爱。
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
8.春意盎然:意:意味;盎然:洋溢,深厚。
春天的意味正浓。
示例:北国依然春寒料峭,南国却已~了。
9.精卫填海:古代神话中的鸟名。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
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
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10.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示例: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发扬~的精神。
11.百折不回:折:挫折。
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12.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14.痛痒相关: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15.情深似海:形容情爱深厚,像大海一样不可量。
16.恩重如山:恩情深厚,像山一样深重。
示例:神僧~,寡人酬谢不尽。
17.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示例:她通常是从一个角度写,而不是从几个角度写;还只是~地写,而不是错综交叉地写。
18.由浅入深:从浅到深。
19.日积月累: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
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
20.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21.漫山遍野:漫:满;遍:到处。
言语理解成语辨析

言语理解成语辨析
在言语理解中,成语辨析是一种常见的题型,主要考察考生对成语含义、用法、语境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语辨析:1.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后背,比喻可以赶得上或达到。
而“望尘莫及”则表示无法赶上或达到,多用于指人的能力或水平等方面。
2.屡试不爽:多次尝试都没有失败,表示很成功。
而“屡战不殆”
则表示多次作战都不会失败,强调不断取得胜利。
3.目不暇接:眼睛看不过来,形容眼前的东西太多或太杂乱。
而“目
不转睛”则表示眼睛一直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4.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就能完成。
而“易如反掌”
则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完成,好像翻转手掌一样。
5.登峰造极:比喻成就达到最高境界,也比喻做坏事猖狂到了极点。
而“急流勇进”则表示在急流中勇往直前,不畏困难,奋勇前进。
6.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表示不予理睬。
而“置之度外”则表示将某些事情放在心上,不重视或不在乎。
7.息息相关:形容事物关系密切,互相影响。
而“休戚相关”则表
示彼此间的祸福互相关联,强调利害相关。
8.画龙点睛:比喻在事物上加上某种点缀,使其更生动有力,也比
喻在文章或讲话中加入关键性的语句,使其更精辟深刻。
而“画蛇添足”则表示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负面作用。
9.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或实现。
而“手到擒来”则表示做
事迅速、容易成功。
10.志同道合:形容彼此的志向和兴趣相同。
而“臭味相投”则表示
彼此的习性或爱好相同,多用于贬义语境。
成语辨析方法

第三种方法:
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 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例如:班会上,他夸夸其谈, 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佩服。
第四种方法:
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 和场合是否成张冠李戴。
例如: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 汽车滔滔不绝。
第五种方法:
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 桂 林,那里的行云流水,让人感 到美不胜收。
第一种方法:
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 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例如:从高处眺望,辽阔的绿色
大平原上,几座白色的油井房星 罗棋布,煞是好看。
第二种方法:
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 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 用或小词大用。
例如: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又无系 统的训练,小张的工作总是千疮百孔, 很让领导和同事无奈。
第六种方法:
看成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构 成语素的位置而造成形近混 淆。
例如:在日常学习中,如果我们 合理运用统筹方法,就会事倍 功半。
第七种方法:
看成语是否因忽视成语的整体 性,只断取其中个别语素的意义 而造成成语意义与句意相悖。
例如:当我国羽坛健儿在今年的苏迪
曼杯决赛中,以三比零战胜印尼队勇 夺冠军的那一刻,体育馆内爆发出振 聋发聩的欢呼声。
第八种方法:
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 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例如:听了这个幽默的故事, 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设误类型
1、褒词贬用
2、贬词褒用
1、《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回,活画了 蒋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腐儒形象。 2、侵华日军在南京疯狂屠杀中国平民,这是有 口皆碑的事实,任何狡辩都改变不了。
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 心口如一。
褒词贬用
碑:纪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纪功碑。比 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 3、他出狱后,仍不思悔改,和一个盗车犯同心 同德,半年之内偷了三辆摩托车。 心、德:都指思想认识。思想认识一致、行动 一致
“萍水相逢”指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逢,常与“不 期而遇”相混。 “相濡以沫”指同处困境,互相救助,常与“和 睦相处”相混。
"眉飞色舞"只用于人,不用于其他事物;"相提并 论"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老气横秋"可用于三类人: (1)老练而自负的人,(2)没有朝气的年轻人,(3) 摆老资格的老年人。
错误举隅
指女性。用于男性:技压群雄 4、这老哥俩都七十多岁的人了,丧妻失子,如今只能相依 为命,白头偕老了。 夫妻相亲相爱,一直到老 5、小刘是我青梅竹马的朋友,我们俩常像亲兄弟一样在一 起聊天。 男女幼时亲密无间
谦敬错位
6、你身为师傅的入室弟子,却干出这种丢人的事, 真是忝列门墙。 属谦辞,“忝”表示自己位列其中会让余者蒙 羞。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 7、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 8、呵呵,既然你这么说,那我就不客气了,我不 吝赐教吧,谈点自己的看法,跟你商榷。
(2)义相近而用法有别的
某些成语尽管意义相近,但由于语境不 同,又造成了它们的用法有细微差别。比如: “目不暇接”和“应接不暇”。前者指“东 西太多,看不过来”,后者指“来人或事件 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意义相近,但细 细推敲,你会发现前者偏向主动,后者偏向 被动,因此,“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 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 ”一句只 能选择“应接不暇”。
(七)搭配不当
成语依据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 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比如说修饰语 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 能带宾语等等。 1、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2、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讽刺得很 有力量,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大。 态度冷漠,毫不关心
(3)义相近而感情色彩不同的
感情的褒贬也会影响成语选择,因此认 真地辨别成语的感情指向也很重要。比如: “半斤八两”和“平分秋色”,两者都指彼 此不分上下,但细细推敲,前者多含贬义, 后者是褒义词。因此“陕西剪纸粗犷朴实, 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 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一句中成语“半 斤八两”的使用肯定是错误的。
4)义相近而适用范围有别的
如“狼狈为奸”和“朋比为奸”,二 者都指坏人勾结起来干坏事,但前者适用 范围要小一些,指几个人,而后者多指一 大批人。因此“这一伙人狼狈为奸,干尽 了坏事”一句中成语应该换成“朋比为奸” 更恰当。
成语误用类型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 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 还含有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 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 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辨明容易混淆的成语的角度
(1)形相近而义有别的 比如“骇人听闻”和“耸人听闻”。两 个成语一字之差,且两者都有“听了使人震 惊”义,但细微差别在于:“耸人听闻”指 “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而 “骇人听闻”指 “已经发生的坏事本身令人 吃惊”。这样一比较,“今年春节期间,山 西某地发生了一起 _____假酒案”的 填空也就迎刃而解了。
正确使用成语
明确高考要求
高考对成语(熟语)的考查要 求是“正确使用成语(熟语)”, 即能够正确理解成语(熟语)的含 义,并正确运用到语境中去。
学好成语要像我
正确运用成语首先 要在平时苦下功夫,要 懂得一些基本知识,以 了解成语的含义、出处、 感情色彩,同时还要注 意它在使用中的变通情 况。
成语辨别和运用注意点
4、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 没料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誉:称赞) 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5、企业家应该像军事家一样,具有沉着的心态、超 人的智慧,这样才能出奇制胜获取胜利,打败竞 争对手。 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6、你就别再为难她了,她既然不肯讲,就一定有难 言之隐的苦衷。 隐藏在内心深处不便说出的原因或事情
1、费力地从车门里钻出的某著名演员,虽然浓妆 淡抹,穿着入时,但是神色十分憔悴。 淡雅和浓艳两种不同的妆饰打扮
2、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 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众多的学生 3、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因人成事,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新中 国。
依凭别人办成事情
4、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 逢了。 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5、罪犯在作案时不可能不留下或明显或不明显的蛛丝马迹。 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马蹄的印子可以 查出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六)语义重复
1、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 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指忍不住要发笑 2、某些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被人贻笑大 方,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让内行人笑话
3、绵延七八年,祸及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造成 了人民的生灵涂炭。 意为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 “生灵”与前面的“人民”意思重复。
3、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 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4、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会突然在脑海中闪现,于 是问题便茅塞顿开,这种一下子使问题解决的顿 悟,便是所谓灵感。
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5、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 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如果只知其一,以偏概全,就会误用。“标 新立异”作中性时,可解为“独创新意,立 论与人不同”;作贬义时,则可解为“为了 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又如“呼风唤 雨”,作褒义时,可比喻群众具有支配自然 的伟大力量;作贬义时,则指反动势力的煽 动。
成语的指代对象有人和物 之别。用于人方面的成语,有 主客、男女、尊卑、长幼、谦 敬之分。
形容书籍存放很多。用牛运输,牛累得出汗; 书堆满屋子,顶到栋梁
4、辩论会上,听了同学们慷慨激昂的发言,张教 授真有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 比喻同有品德且学识高尚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有些成语,词义有共同之处, 但又有不同之处。例如“信口开河” 和“信口雌黄”。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 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 检查一下,成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 表现是自相矛盾或前后矛盾。
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火:火星。
5、小李得了冠军,尾巴翘到天上,对朋友竟 然也侧目而视。
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憎恨或鄙视的样子
6、叶圣陶先生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 的标本。这次去苏州游览了几个园林,果然 觉得名正言顺。
只有名义正当,道理才说得通
有些成语根据对象、场合不同,会有不同 的褒贬色彩。 如“标新立异”作中性时,可解为“独创 新意,立论与人不同”;作贬义时,则可解为 “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 又如“呼风唤雨”,作褒义时,指能够支 配自然的巨大力量;作贬义时,则指反动势力 猖獗。
1、他挪用了两万多元公款,虽然有错,但毕竟 罪不容诛。 罪恶极大,处死也不能抵罪
2、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 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街巷里的人都出来了,形容欢迎、庆祝、游乐等盛况
3、我们齐心协力,这点事情还办不来自,三人成 虎嘛。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4、七月流火,早晚穿一件汗衫都热得受不了。
1、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 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人工制作精巧胜过天然
2、博物馆里保藏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 上面的各种花鸟虫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 轮美奂。 盛大,鲜明,亮堂。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 丽堂皇。轮,高大的样子。奂,繁富的样子
3、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 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理解关键词的含义
成语的理解应从整体上把握,但往往其中一 个字又会影响我们的整体理解,因此在平时注意理 解成语中关键词的含义尤为重要。比如“文不加点” 一词,其中的“点”不是指“标点”,而是指“涂 上一点,表示删去”,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 把意思搞成“写文章不加标点”,而实际上它的意 思是“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另外如 “不刊之论”一词,其中的“刊”是“删改”义, 如果理解为“刊登、刊载”,那意思就与实际义大 相径庭了。
请人指教的客气话
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多用于感谢别 人。
9、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 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自谦以粗浅的见解 引出别人的高见
人与物之间的误用
1、打假活动是长期的,如果我们稍有疏忽,冒牌货 就会东山再起。
东晋谢安辞官后在东山隐居,后来又出任要职。比喻失 势后又重新恢复地位
形容花的品种繁多,五颜六色,景色艳美
2、凝望的视野里,是凝重的海岸线和喧闹的街 道,如今的小镇便像一座鳞次栉比的盆景。
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 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易用错对象的成语还有 : “青梅竹马”指男女幼年两小无猜;
“妙手回春”指医术高明; “悬壶济世”指行医济事; “草长莺飞”是形容江南的春天的景色的; “破镜重圆”指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聚; “举案齐眉”形容夫妻相敬;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 “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势力庞大,不大听从调动指挥,现在也指组 织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粉墨登场”原指演员装扮好了,登场演戏,现多指坏人登上了政 治舞台;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遭受灾难; “面目全非”形容改变很大,多指变的不好; “日理万机”指高级领导人工作繁忙; “同日而语”多用于否定句中; “空穴来风”“望其项背”也用于否定句中; “长此以往”用于对将来不好的情况的假设,不可以用于陈述已有 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