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0诗歌鉴赏之形象与感情(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专题10+诗歌阅读选择题(练习含答案)-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讲精练

专题10+诗歌阅读选择题(练习含答案)-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讲精练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阅读之:选择题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

②侧径:狭窄的路。

篮舁:竹轿。

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两联描写场景,后两联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二首(其二)黄庭坚东京望重两并州,遂有汾阳整缀旒。

翁伯入关倾意气,林宗异世想风流。

君家旧事皆青史,今日高材未白头。

莫倚西斋好风月,长随三径古人游。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两并州”“汾阳”皆是郭姓名人,直言郭姓人才辈出,郭子仪更是立下大功。

B.诗歌颔联“翁伯”和“林宗”两句对仗工整,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古人的怀想。

C.诗歌颈联写这些与友人同姓之人已成为历史,称赞友人年富力强且才华极高。

2020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情感题专题训练(解析版)

2020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情感题专题训练(解析版)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情感题专题训练古典诗歌鉴赏内含情感训练专题一、高考真题示例(2019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14、【答案】C【解析】诗人领略许道宁的画作所表现的辽阔万里的意境,“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的解释不符合生活情景和实际逻辑。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我仅仅通过距离画作一窗之距就领略到了。

15、【答案】(1)诗的尾联意思是,这幅画作可以激发诗人创作出绝美的诗文,甚至吟诵出的诗文远远超出画作本身。

(2)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画作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画作中山水等景物,意境苍茫阔远,可以说是“画中有诗”,极具艺术魅力,能激发出诗人浓浓的诗情。

【解析】诗句的含义和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二、解题技法点拨(一)一般答题步骤和要领:诗歌内涵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0诗歌鉴赏之形象与感情讲含解析 教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0诗歌鉴赏之形象与感情讲含解析 教案

诗歌鉴赏之形象与感情(讲)考向一鉴赏形象之人物形象1.讲高考(1)考纲要求能够鉴赏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

(2)命题规律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设问方式一般为“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中刻划了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等,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少数省市也有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例:【2018年高考某某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寄和州X使君①X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①X使君,指唐代诗人X禹锡,时任和州刺史。

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0.根据前两联,概括X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5分)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案】10.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

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11.对X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X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分析近三年的某某高考试题中诗歌鉴赏的第一题,可以发现,其实这几年在第一题的设置上一直很稳定,2015年“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2016年“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2017年“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2018年“根据前两联,概括X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都是针对人物形象考查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先圈出题干中的引文,如今年的“闲”,理解其意思,即“闲适”或“没事干”,然后圈出诗句中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概括表现并分析具体的原因。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0)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0)

一、(2019·甘肃兰州市高三诊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 ①这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钜官军收复西京洛阳的捷报而作的。

当时武钜知均州,故诗人称其武均州。

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

北宋诸皇帝陵墓在今洛阳东边的巩义市。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钜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人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传布,彰显出诗人的信心。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D项,“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错误,诗中并无此情感。

2.诗歌以景语结束全篇。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此处用景语描写“寒食”盛况的妙处。

(6分)答:答案①以寒食节时朝陵使途经的驿道上处处盛开的梨花,渲染驿道上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②以梨花代表春日风景,暗示了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③化虚为实,通过联想方式,强化了诗人兴奋愉悦的情绪。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以景结情,描写寒食时节驿路上梨花处处盛开,以盛开的梨花渲染朝陵驿道上使者骑马奔驰的热烈氛围;作者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经过洛阳,这里化虚为实,通过联想想象,突出了诗人激动兴奋愉悦畅快的感情;本诗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后作的,梨花处处开的春日美景,寄寓着作者对国家中兴收复失地的美好祝愿。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丰富情感题型(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丰富情感题型(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丰富情感题型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登太白峰【1】李白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2】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3】去,何时复更还?注释:【1】此诗作于李白入长安而无所成之时。

【2】泠风:清风。

【3】武功:武功山,在陕西武功县西。

1.下列关于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句开门见山,从正面写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为下面写星写月作了准备。

B.诗歌三、四句想象丰富,与太白星侧耳倾谈,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

C.诗歌中两个“太白”分别指山峰名和星宿名。

作者运用相关联想,登太白峰而见太白星,极富情趣。

D.诗歌的五、六句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语意,灵活自然,并不显斧凿痕迹。

2.诗歌内涵丰富,抒发了诗人多种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屈山人大均自关中至①顾炎武弱冠诗名动九州,纫兰餐菊旧风流。

何期绝塞千山外,幸有清樽十日留。

独漉②泥深苍隼没,五羊③天远白云秋。

谁怜函谷东来后,班马萧萧一敞裘。

[注]①屈大均,明末清初广东文学家,一生投身抗清斗争,多次从南方北上,联络志士,力图匡复。

康熙五年(1666年)六月,顾炎武与屈大均在雁门相遇,两人志趣相投,引为知己。

②独漉,即涿鹿,位于河北境内,有涿水出。

③五羊,广州别称。

3.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用“纫兰”“餐菊”的典故,是为赞扬屈原高洁的品行,表达对屈原的仰慕之情。

B.颔联中“千山外”突出两人相隔遥远,相遇不易;“十日留”写两人一见如故,畅饮长谈。

C.颈联描述北方的水深泥浊与南方的天高云淡,两种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D.尾联点题,写屈大均从函谷关远道而来,为匡复大业奔波辛苦,令人感慨。

4.诗歌尾联情感丰富,寄寓深远,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州①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刘长卿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2020高考诗歌鉴赏---情感题

2020高考诗歌鉴赏---情感题
[答题步骤示意图]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答题步骤示意图],分步答题) 步骤一 情感①:表达对战争必胜的信心。 描述对象①: 颔联描绘饯行的隆重和出征时军威的雄壮,
颈联想象行军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示战斗必将胜利。
步骤二 情感②:表达对友人荡平敌寇的鼓励和祝愿。 描述对象②: 尾联想象友人运筹帷幄的雄姿,展望荡平
(2)人——人生感受。 ① 第一种情感:单纯伤春悲秋。 例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杜甫 例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纱》 ② 第二种情感:感慨时光易逝,青春不在。 例.“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 ③ 第三种情感:世事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 合诗句简要分析。
春日京中有怀①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②,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③,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 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 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 ②游秦:此处指游长安。③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答题步骤示意图]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答题步骤示意图],分步答题) 步骤一 情感①:喜爱山中夜景。 关键词①: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
步骤三 情感③: 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感情。 同类意象③(尾联): 写诗人“西北望”,“鹧鸪飞”指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思想情感类题】检测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思想情感类题】检测卷附答案解析

2020 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思想感情类题】检测卷1.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1) ~ (2) 题。

(11 分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斜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1)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这首诗抓住从黄昏到深夜的特点,描述了一幅“山间初夜图”:斜阳西下、群壑蒙烟、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欲归、烟鸟栖定。

B.“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清泉而感山幽,仔细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激动心情,很有神韵。

C.“孤琴候萝径”写诗人独抱古琴,孤零零地屹立在洒满月色、长满藤萝的小径,痴痴期盼友人丁大的到来,期望知己之象绘声绘色。

D.诗人运用视觉、感觉、听觉等写景,笔意在若隐若现间运用自如,点染空灵,将暮后山中风景勾画得极具特点,并寓情于景。

E.从表面上看,前六句不过写景,只有结尾两句才写候友,其实否则,诗人一开始就在写候友,不过诗人隐藏在光景中没有露面罢了。

分析:选 AB A 项,“樵人欲归”剖析不妥,“归欲尽”的意思是差不多走尽了。

B 项,“激动心情”剖析不妥。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表现了将要见到友人的舒适。

★ (2) 诗中抒发了如何的思想感情?抒怀主人公拥有如何的心态?(6 分 )答:分析:诗题中的“待丁大不至”限制了诗作的感情范围,前三联的环境描绘酝酿了感情基础,“孤琴候萝径”集中显现了诗人的感情所向。

参照答案:抒发了对丁大归宿的期盼之意和对丁大的牵挂与相信之情。

抒怀主人公不心焦,不诉苦,表现出异样沉静的心态。

[ 诗歌鉴赏 ]此诗写在山间夜宿,期望友人不至。

前六句尽写夜色:斜阳西下,万壑蒙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樵人归尽,暮鸟栖定;后两句写期望故人来宿而未至,于是抱琴等候。

全诗不单表现出山中从黄昏到深夜的季节特点,并且交融着诗人期盼知己的心情,境地清爽清静,语言委宛委宛。

2020高考复习专题之诗词鉴赏含例题及答案

2020高考复习专题之诗词鉴赏含例题及答案

高考复习专题诗词鉴赏一、分析形象型1.提问格式: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解答分析: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形象与感情(练)一练高考一、【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答案】14.BD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之前,考生应先明确典故的类型以及诗人运用典故的目的。

典故一般分为两大类,一为国家,一为个人。

运用前者,多为借古讽今,讽谏君王;运用后者,多为仰慕前人,感怀自己,或者抒发同病之悲等。

故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关注典故的内容,本题中的典故是“李揆因担心被扣留而否认是‘大唐第一人’”,而苏辙出使契丹与李揆之行相同,故苏轼有与李揆一样的担忧。

1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首联中,“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又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那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双襟!【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点染一词是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

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方体感。

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

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

点染分为三种类型,先点后染,先染后点,点时加染,染中有点。

此诗就是先点出离情,再以景染之,结尾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二练模拟一、【2019届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幕次忆汉上旧居王安石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注】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

刘备对许汜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忧国忘家,反而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汉上旧居周围的环境,山水相依,远离喧嚣尘世。

B.本诗两处涉及求田典故,第一处侧重于借许汜暗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C.颈联写诗人沉醉于扑面而来的美景,文思泉涌,立马提笔写诗作文。

D.汉上旧居为回忆之景,诗人由此生发自己对仕途和人生的感慨。

15.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

【答案】14.C15.①一方面,渴望超脱尘世,抛开名利,离开官场;②另一方面,担心自己归隐的行为,会被先贤元龙或类似于元龙的今人所耻笑,心中不免充满担忧和惶恐;③两种感情错综矛盾,“却”字表明后一感情更占上风,反映了诗人以国事为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进行分析。

从题目看,“幕次忆汉上旧居”中的“忆”,说明了王安石作这首诗的重要缘起,是因为回忆起了汉上旧居。

一个“忆”字,也表明首联的“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为作者回忆之景。

“岘山南路白云深”的“深”,暗示旧居远离尘世,与世俗隔绝。

颔联“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心”,意为:我怎么在担忧国家以至忘了自家的情形下,想起了远离尘世喧嚣的汉上旧居呢?这里既彰显了汉上旧居的秀美,又因为“求田问舍”代表不顾自己肩上所负载的社会责任而隐居的人生态度,结合王安石一直致力于经济变革的历史,“如何”一词,暗含诗人对自己心存归隐想法的暗暗自责。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大意是写文做诗不过是让景色增添光彩,但自己并未沉溺于清风明月之中,因此有负登临之意。

尾联“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表现了诗人内心矛盾的心情,一方渴望超脱,另一方面又害怕为先贤元龙或类似于元龙的今人所笑。

依据上述分析,考生可整理出本题的答案。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

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

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四、【2019届吉林松原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

首联写送别之地,紧扣“雨”“暮”的主题。

B.诗中的雨虽是微雨却下得细密,以致船帆涨满,鸟儿飞缓。

C.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意境开阔渺远。

D.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15.诗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中的妙处。

【答案】14.D15.①“迟”“重”二字用意精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表现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②“漠漠”“冥冥”运用叠词,生动地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更为诗歌增添音韵美,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

③作者使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渲染出自己沉重的心境,帆的形象寄托作者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写照。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

本题要求考查学生赏析“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这两句的妙处。

这两句的意思是,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这两句是写景句,可以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渲染出自己沉重的心境,帆的形象寄托作者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写照。

句中“迟”“重”这两个字用得比较形象生动,可重点赏析,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动静相结合。

表现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同时句中还运用了叠词,“漠漠”“冥冥”更加渲染出离愁别绪的浓重,使诗歌富有韵律美。

(2)今人的评论更有道理。

人马共渡,马儿扬鬃长鸣,自有情趣;候船的人在岸边柳树下歇着,十分平静;渡船经过,群鸥惊起,生动有趣;整个渡河的情景有动有静十分祥和;远山的“翠微”充满生机,“万顷江田”之上飞着的那一只白鹭,衬托出江边的清旷和寂静;看到这样一幅色彩清丽,栩栩如生,充满生机的画面,作者触景生情,自然想像范蠡一样忘却俗念,好好享受这“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三练原创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裴仲谋同年黄庭坚交盖春风汝水边,客床相对卧僧毡。

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皆少年。

白发齐生如有种,青山好去坐无钱。

烟沙篁竹江南岸,输与鸬鹚取次眠。

【注】①裴仲谋:名纶,黄庭坚友人,时为舞阳(今河南舞阳)县尉。

②叶(shè):县名,黄庭坚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被任命为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叶县)县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题目可以看出,与诗人同岁的好友裴仲谋先寄赠他一首诗,他又依照原作的韵字与次序相和了这一首诗。

B.首句诗人回忆了过去与仲谋在春天的汝水河畔相会的情景,运用“交盖”的典故,不露痕迹,意蕴丰厚。

C.第二句写诗人曾经与仲谋在僧舍中对榻而卧,倾心交谈,与上一句一气贯通,表现了二人的深情厚谊。

D.颔联写出了二人居官之地相距很近,又同样年轻,可以时常通问。

“贱子”与“公”一谦一敬,更表现了诗人对仲谋的看重。

15.尾联的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4.A15.(1)尾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江南竹林茂密的水岸,鸬鹚安详地休息,勾勒出一幅自然静谧的画面,寄寓了作者对江南的喜爱向往之情。

(2)尾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自己还不如水鸟鸬鹚,能在江南的烟沙簧竹中悠闲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诗人郁闷不乐,想弃官归隐的心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

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