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 唾液腺讲解

合集下载

口腔解剖知识点总结归纳

口腔解剖知识点总结归纳

口腔解剖知识点总结归纳口腔是人体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是进行摄取、咀嚼、咽喉以及开始消化的重要器官。

因此,了解口腔的解剖结构对于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口腔解剖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口腔的整体结构口腔是由口腔腔膜、口腔骨骼、口腔肌肉和其他软组织构成的。

口腔的主要结构包括口腔前庭、舌、颊黏膜、软腭、硬腭、牙龈、牙齿、口腔腺体等。

1. 口腔前庭:口腔前庭是位于口腔内侧和颧骨、上颌骨之间的一段骨性腔隙。

它与牙龈黏膜相衔接,其下缘为颊粘膜,上缘为颌黏膜。

口腔前庭内覆盖有相对固定的颊黏膜,颊黏膜粘膜下层紧密贴附于颊部黏膜固定组织表面,其上缘为颊黏膜表面上的上皮下层。

2. 舌:舌头主要有舌体和舌根两部分组成。

舌体前端尖尖,称为舌尖,舌根位于舌体腱膜所在位置,有乳头众多,有大小不一、形状不同可分为疣状乳头、顶状乳头、颗粒乳头、盲管乳头。

舌的肌肉含有从外圆肌和内圆肌构成的横、纵、斜三层,内圆肌为辅助运动。

3. 颊黏膜:颊黏膜是下颌骨外面被覆的粘膜,它与硬腭黏膜从硬腭颊角处延延伸至舌黏膜。

颊黏膜的黏液层细胞含有大量的分泌颊腺、舌腺分泌物,能使粘膜表面保持湿润。

4. 软腭:软腭是口腔的上壁,是由平滑肌和其覆盖的黏膜组成的。

软腭在口腔后部下垂,咽部可活动。

软腭呈半圆形,被分为咽部表面和口腔表面。

5. 硬腭:硬腭是口腔的上壁,是一个平坦的呈半圆形的结构,硬腭由总下切、颚嵴、横形腱膜、提肌组成。

硬腭前面为上唇,后面为软腭。

6. 牙龈:牙龈也称为牙龈脏所,在口腔结构中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牙龈是颌骨上颌部和下颌部颊黏膜的一部分组成,分布于上下颌牙的周围组织内。

牙龈由颌骨上的齿槽骨组成,其上部由固有的与牙槽骨顶部区域一样的黏膜表面居住所组成。

7. 牙齿:牙齿咀嚼和发音的一个重要工具,牙齿通过与颌骨紧张咀嚼和动物食管的运动,可显示出将食物粉碎的作见。

牙由齿冠、牙根和咬槽膜三部分组成。

齿冠部分的颈部与牙所分布于较固的牙龈结合,及其外与基质膜相衔接,内面有一薄层象牙组织。

口腔助理医师笔记大全

口腔助理医师笔记大全

口腔助理医师笔记大全一、口腔解剖生理学。

1. 牙体解剖。

- 牙的组成:从外部看有牙冠、牙根和牙颈。

牙冠又分为解剖牙冠(牙体外层被釉质覆盖的部分)和临床牙冠(暴露于口腔,被牙龈覆盖部分以外的牙体部分)。

牙根有单根牙、双根牙和多根牙之分。

- 恒牙的萌出顺序:上颌多为6 - 1 - 2 - 4 - 5 - 3 - 7或6 - 1 - 2 - 4 - 3 - 5 - 7;下颌多为6 - 1 - 2 - 3 - 4 - 5 - 7。

萌出时间有一定的年龄范围,例如第一磨牙(6岁左右)、中切牙(7 - 8岁)等。

- 牙体组织:- 釉质:是人体中最硬的组织,由釉柱和柱间质组成,无细胞结构,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结晶。

- 牙本质:构成牙体的主体,硬度比釉质低,有许多牙本质小管,管内有造牙本质细胞突。

- 牙髓:位于牙髓腔内,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包含细胞(成牙本质细胞、牙髓细胞等)、纤维、血管、神经等。

- 牙骨质:覆盖于牙根表面,有细胞牙骨质和无细胞牙骨质两种类型,在牙颈部较薄,根尖和根分叉处较厚。

2. 牙列与咬合。

- 牙列形态:根据牙列的形态特征,可分为方圆型、尖圆型和椭圆型。

- 牙弓的长度和宽度:长度是指从一侧第一恒磨牙远中面到另一侧第一恒磨牙远中面的距离;宽度是指左右侧同名牙之间的距离。

- 咬合关系:正常咬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垂直距离称为覆合,水平距离称为覆盖。

正常覆合为上切牙切缘盖过下切牙唇面的切1/3以内,正常覆盖为上切牙切缘到下切牙切缘的水平距离在3mm以内。

3. 口腔颌面颈部解剖。

- 颌面部的表面标志:如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5cm处,是眶下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部位)、颏孔(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或第一、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下颌体上、下缘连线的中点,是颏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部位)等。

- 腮腺咬肌区:腮腺是最大的唾液腺,分为浅叶、深叶和峡部。

咬肌起自颧弓下缘及内面,止于下颌支外面和咬肌粗隆。

- 颈部的境界与分区:上界为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下界为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和肩峰至第七颈椎棘突的连线。

口腔理论必学知识点总结

口腔理论必学知识点总结

口腔理论必学知识点总结一、口腔解剖学1.1 口腔解剖结构1.1.1 口腔的组成部分口腔是人体内一个包括牙齿、舌头、颊腔、唇等组织的空间。

牙齿主要用于咀嚼食物,舌头用于言语和咀嚼食物,颊腔和唇则用于包围和保护口腔内部的组织。

1.1.2 牙齿的结构牙齿主要由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组成。

牙冠位于牙龈之上,牙根则插入牙槽骨中,通过牙周膜与牙槽骨相连。

1.1.3 唇舌颊腔的结构唇舌颊腔是口腔内的软组织,包括唇、舌、颊腔等部位。

唇主要用于言语和表情,舌主要用于言语和咀嚼,颊腔则包围口腔内的牙齿和黏膜。

1.2 口腔解剖生理学1.2.1 唾液腺的结构和功能唾液腺主要分为大唾液腺和小唾液腺。

它们分别分泌唾液,帮助咀嚼和吞咽食物,同时有助于口腔内的消化和清洁。

1.2.2 咽喉的结构和功能咽喉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交界处,它主要用于控制口腔和鼻腔之间的通道,同时还扮演着咽喉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促进食物通过咽喉的作用。

1.2.3 唇舌颊腔的功能唇舌颊腔主要用于言语、咀嚼和咽喉,它们共同协调完成人体的呼吸、咀嚼和言语功能。

二、牙体病理学2.1 牙体病理的概念牙体病理学是牙齿和牙周组织的疾病学,它主要包括牙体疾病和牙周疾病两个方面。

2.2 牙体病理的分类2.2.1 牙体疾病包括牙齿的缺损、髓腔炎、龋齿等疾病。

牙齿的缺损主要是指因外伤、龋齿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牙齿表面的物质缺失。

髓腔炎是指由于牙齿疾病导致的髓腔内的炎症。

龋齿则是因为齿菌作用或机械损伤导致牙齿的病变。

2.2.2 牙周疾病包括牙周炎、牙周病等疾病。

牙周炎是指由于牙菌斑、牙结石等引起的牙周组织炎症。

牙周病则是一种慢性牙周炎,其症状主要是牙龈红肿出血、牙周袋形成等。

2.3 牙体病理的诊断和治疗2.3.1 牙体病理的诊断通过口腔检查、X光检查和临床检查等手段,可以诊断出牙体病理的具体病情。

2.3.2 牙体病理的治疗对于牙体病理的治疗,主要包括牙齿的修复、根管治疗、拔牙等方式,以及牙周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洁牙、手术治疗等方式。

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

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

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口腔解剖生理学是指对于口腔内部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研究。

它包括口腔的解剖结构、口腔内的生理过程、口腔内器官的功能以及口腔内部的变化和调节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口腔解剖生理学进行探讨。

一、口腔的解剖结构口腔是指人体口腔内部的空腔,由口腔前部的口腔门、口腔上颌和下颌骨、颊部、唇、舌、牙齿以及口腔后部的咽部组成。

口腔内部还包括牙龈、牙齿、舌苔、舌头、颊粘膜、口腔黏膜等。

二、口腔内的生理过程口腔内的生理过程主要包括咀嚼、吞咽、唾液分泌、语音发声等。

咀嚼和吞咽是口腔内的基本生理过程,而唾液则是口腔内的一种重要分泌物,它能够帮助食物的消化,保持口腔湿润,防止口腔疾病的发生。

此外,口腔内的舌头和口腔黏膜也是语音发声的重要器官。

三、口腔内器官的功能口腔内的器官主要包括牙齿、舌头、唾液腺等。

牙齿是口腔内的重要器官,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咀嚼食物、保护口腔黏膜和维护面部外貌。

舌头是掌握语言的重要器官,它能够识别口腔内的味道、分泌口腔内的唾液、帮助咀嚼和吞咽等。

而唾液腺则是分泌口腔内的唾液,帮助消化和保护口腔黏膜。

四、口腔内部的变化和调节口腔内部的变化和调节包括口腔内的血液循环、神经调节等。

口腔内的血液循环主要是指口腔内的血液供应和回流,它能够维持口腔内的正常代谢。

神经调节则是指通过神经系统对口腔内的器官进行调节,维持口腔内的正常功能。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对于口腔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研究,它包括口腔的解剖结构、口腔内的生理过程、口腔内器官的功能以及口腔内部的变化和调节等方面。

对于口腔健康的维护和口腔疾病的治疗都有重要的意义。

口腔解剖生理学 唾液腺PPT共90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 唾液腺PPT共90页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Hale Waihona Puke 以寄傲,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口腔解剖生理学 唾液腺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口腔解剖生理学,剪切效应

口腔解剖生理学,剪切效应

口腔解剖生理学,剪切效应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口腔结构与功能、生理过程以及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剪切效应是指在口腔中,当流体在两个表面之间流动时,由于不同表面之间流速不同所产生的受力现象。

在口腔中,剪切效应通常由唾液在牙齿表面或舌面上的流动引起。

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的液体,具有润滑、清洁、消化、保护口腔黏膜等功能。

当唾液在口腔中流动时,它会产生一定的剪切力。

这种剪切力对口腔中的牙齿、舌面以及其他口腔组织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在牙齿表面,剪切效应可以清除食物残渣和细菌,减少蛀牙的发生。

另外,唾液的剪切效应还能够减少牙菌斑的形成和牙石的沉积。

通过保持口腔内清洁,剪切效应有助于维护良好的口腔健康。

在舌面上,剪切效应有助于辅助咀嚼和咽喉运动。

当食物受到唾液剪切力的作用时,它可被切割成更小的块,从而更容易被咀嚼和消化。

此外,剪切效应还有助于促进舌面的运动,并在发音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之,剪切效应在口腔解剖生理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清洁口腔、保护牙齿和舌面,并促进咀嚼和发音功能。

口解——唾液腺

口解——唾液腺


2、深叶:位于下颌支内 侧,突入下颌后窝内。深叶 有三面,其尖部近邻咽旁间 隙。 • (1)上面:小而凹陷,与 外耳道软骨、颞下颌关节后 面相邻。 • (2)前内侧面:与下颌支 后缘、咬肌后部相邻,并延 伸到翼内肌深面。 • (3)后内侧面:于胸锁乳 突肌、二腹肌后腹、乳突、 茎突、茎突诸肌相邻。

2、深部:绕过下颌舌骨肌后缘到该肌上面,在下颌舌骨肌与舌骨舌肌之间 进入舌下间隙,前行至舌下腺后端。 • 下颌下腺导管:从下颌下腺深部发出,长约5cm,管壁较薄,行于下颌舌骨 肌与舌骨舌肌之间,向前内方开口于舌系带两侧的舌下肉阜。导管走行途中 有部分舌下腺导管汇入其中。(下颌下腺导管长而弯曲,自后下斜向前上走 行,唾液在导管内运行缓慢,同时由于导管开口较大,牙垢和异物容易进入 导管,常形成钙盐沉积的核心,逐渐形成导管结石,因此,下颌下腺导管结 石比腮腺常见。
• • •
2、血管分布: 动脉:主要为颈外动脉的分支; 静脉:主要由下颌后静脉汇入颈外静脉。
• • • •
3、淋巴回流: 腮腺淋巴→腮腺浅、深淋巴结→颈浅淋巴结、颈深上淋巴结。 腮腺浅淋巴结:位于腮腺鞘浅面。 腮腺深淋巴结:位于腮腺实质内。
• • • • • • • •
二、下颌下腺 submandibular gland (一)位置、形态、毗邻 位置:下颌下三角内,在下颌体的内侧,舌骨舌肌和茎突舌肌的外侧。 形态:外部有颈深筋膜浅层形成的鞘包裹。腺体分为浅部、深部,两部在下颌舌骨肌后缘处相 连。 1、浅部:大,卵圆形,居下颌舌骨肌下方,其后缘达下颌角,紧邻腮腺下端,两者间有茎突 下颌韧带分隔,前缘达二腹肌前腹,并有一部分伸入到下颌舌骨肌深面。浅部分三面: (1)外侧面:紧邻下颌体内侧面、翼内肌下部; (2)下面:被颈阔肌、颈深筋膜浅层覆盖,并有面神经下颌缘支、面静脉在其表面走行; (3)内侧面:前部与下颌舌骨肌相邻,后部借茎突舌肌、茎突舌骨韧带、舌咽神经与咽侧壁 相邻。

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

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

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口腔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口腔结构和功能的科学领域。

它涵盖了口腔组织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以及与食物摄入、言语、呼吸等相关的生理过程。

以下是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1.口腔结构:口腔解剖生理学研究口腔内部的结构,包括唇、颊、舌、硬腭、软腭、牙齿、牙龈、咽喉等。

了解这些结构对于理解口腔的功能和相关疾病至关重要。

2.消化过程: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点,其中包括唾液腺分泌唾液,其中包含消化酶。

这些酶的作用开始了食物的分解,为后续的消化提供基础。

3.咀嚼和吞咽:口腔解剖生理学研究咀嚼和吞咽过程,包括牙齿和舌头在食物处理和推送食物下咽的作用。

4.言语和发音:口腔结构对于言语和发音至关重要。

舌头、唇、颊等结构参与了发音和语音产生的过程。

5.呼吸:口腔也与呼吸过程有关。

鼻腔和喉部与口腔相连,喉部的声带在语音和呼吸中发挥作用。

6.咽喉结构:咽喉是连接口腔和食道/气管的重要结构。

它在吞咽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确保食物进入食道而不误入气管。

7.口腔疾病:口腔解剖生理学也研究口腔相关的疾病和疾病的发生机制,如龋齿、牙周疾病、口腔癌等。

8.唾液腺:唾液腺的解剖和生理功能也是口腔解剖生理学的一部分。

唾液的分泌对于食物的润湿、消化和保护口腔健康至关重要。

总之,口腔解剖生理学研究口腔结构和功能,包括与消化、言语、呼吸等相关的生理过程。

这一领域对于口腔健康、疾病的理解以及口腔医学和牙科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口腔系统的复杂性,并为口腔健康的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小唾液腺——唾液——小开口直接或微小 导管间接——口腔
分类
• 1、浆液性腺:腮腺 • 2、黏液性腺:大多数小唾液腺 • 3、混合性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腮腺
(parotid gland)
浆液性腺
唾 下颌下腺
混合性腺

(submandibular gland) 浆液性腺为主
腺 舌下腺
混合性腺
(sublingual gland)
下颌下腺导管 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节 下颌下腺
容易形成导管结石的原因
混合腺体 粘蛋白、钙盐高 下颌下腺导管走向下-上、导管较长、口底后部有弯曲、
附着于颧弓
附丽于乳突与胸锁乳 突肌筋膜相延续
浅层筋膜 下颌角
咬肌筋膜相连
特点
茎突 下颌 韧带
腮腺鞘
第一节 腮腺
浅面的筋膜比较致密与腮腺表面紧密相连 向腮腺实质内延伸将腺体分为许多小叶 深面的筋膜薄弱而且不完整 在茎突与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腮腺深叶与咽旁相通
茎突和下颌角之间的部分筋膜纤维增厚而形成该韧带
毗邻
乳突前缘、胸锁乳突肌前缘、 二腹肌后腹、茎突、茎突的诸肌、 面神经干
浅面
皮肤、浅筋膜、颈阔肌、 深筋膜、耳大神经
第一节 腮腺
腮腺下极
毗邻
面神经下颌缘支、颈支、 面后静脉
前内侧面与后内侧面相交的内 侧缘与咽上缩肌紧邻
第一节 腮腺
副腮腺 accessory part of parotid gland
第七章 唾 液 腺 salivary gland
本章重点掌握内容
• 腮腺的毗邻 • 腮腺鞘的特点 • 颌下腺导管的解剖特点 • 颌下腺分泌的神经支配 • 舌下腺的位置和毗邻
• 唾液的作用
概述
• 唾液腺又称涎腺
• Major & minor salivary gland

腮腺
• 三对大唾液腺:
下颌下腺
• 位腮腺前缘,颧弓和腮腺导管之间 • 约有35%的人存在 • 与腮腺不连续而独立存在。 • 组织结构、发生肿瘤的组织来源和
类型,均与腮腺相同,临床上行腮 腺全切治疗腮腺肿瘤时,不能遗留, 以免肿瘤复发。
关于腮腺结构的认识问题
• 长期以来:将腮腺分为浅叶、深叶及连接两者之 间的峡部,面神经从峡部横形穿过。在应用解剖 和临床诊治中有实用意义。
第二节 下 颌 下 腺 submandibular gland
• 第二大唾液腺, 10~20g。 • 浆液为主的混合腺
一、下颌下腺的形态、位置和毗邻
• 位于两侧下颌下三角内,在 下颌骨体的内侧面的下颌下 腺窝内,舌骨舌肌和茎突舌 肌之间。
• 分较大的浅部和较小的深部, 两部连接处在下颌舌骨肌后 缘。
四、腮腺的神经支配、血管分布 及淋巴回流(自学)
• 1、血管
• 颈外动脉分支;静脉由下颌后静脉汇入颈外静脉。
• 2、神经支配 • 感觉----耳大神经及耳颞神经的分支。
• 分泌-----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
• 3、淋巴回流
• 20个左右,腮腺浅、深淋巴结 颈深上淋巴结和锁 骨上淋巴结。
动脉
血管分布
局部解剖
腮腺导管 (parotid duct)
第一节 腮腺
长约5~7cm,管径约0.3~0.5cm
颧弓下缘1.5cm处从腺体前缘穿 出向前
越过咬肌表面,在其前缘处几 乎成直角向内穿过颊脂垫和颊肌, 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颊面相 对应的颊黏膜
开口处的黏膜落有隆起,称为腮腺导管乳头
体表投影:耳垂下缘至鼻翼下缘与口角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
三、腮腺管(腮腺导管) parotid duct
• 临床意义:
• 正常时:挤压腮腺见清亮唾液从腮腺管开 口处溢出。
• 炎症时:炎性分泌物(混浊、黏稠等), 且管口黏膜红肿。
• 腮腺管开口作为造影和冲洗的入口。
三、腮腺管(腮腺导管) parotid duct
• 副腮腺位于腮腺管前上方,其排泄管直接汇入腮 腺管。
• 以茎突和附着于其上的肌肉为界, 可将腮腺深部组织与位于其更深 面的颈内动脉、静脉及咽侧壁分 开。
毗邻
上面: 与外耳道紧邻
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颞浅 动脉、面神经颞支、颧支
前内侧面:翼内肌,下颌升支、 咬肌后缘
面横动、静脉、面神经颧支、上 颊支、腮腺导管、面神经下颊支、 下颌缘支
第一节 腮腺
后内侧面
• 腮腺管横过咬肌外侧面后,在咬肌前缘几乎以直角向内穿 过颊肌,约成45角在颊肌与颊黏膜之间向前走行,最终开 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颊面相对的颊粘膜上。开口处黏膜 略隆起,称腮腺管乳头。
三、腮腺管(腮腺导管)
parotid duct
• 开口部位腮腺管狭窄,穿过颊肌时形成角度,容易 形成导管结石。
• 但腮腺管较粗,唾液量大,属浆液性腺体,分泌液 稀薄。
腮 腺 parotid gland
• 大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对,20-30g,位颜面两侧部。 • 表面:皮肤和皮下组织 • 上界:颧弓下方 • 向后:外耳道及乳突 • 下界:下颌骨下缘及二腹肌后腹的上缘。
第一节 腮腺
形态 底向外、尖向内、不规则楔形
位置

颧弓











副腮腺
腮 腺 parotid gland
–浅叶:下颌支后缘表面和面神经(主干和主要分支) 平面的浅层,占据体积大部分。
–深叶:此平面的深面,占体积的小部分。
• 现已证实:腮腺为不规则的单叶整体结构,不存 在峡部。
二、腮 腺 鞘
腮腺鞘
parotid capsule
• 由颈深筋膜浅层,在腮腺后缘分为深、浅两层,
包裹整个腮腺而形成。
• 覆盖腮腺外表面的腮腺鞘筋膜致密,与腮腺表
• 大部分腺体位于颌后窝内,即下颌 升支后方与胸锁乳突肌之间
• 小部分向前突至咬肌后1/3浅面。 • 形态很不规则,大致呈底向外侧、
尖向内侧的锥体形 • 四个面:外、上、前内侧、后内侧
腮腺大致分为四个面
外面
• 面积较大,多为底边在上的三角形, 位于咬肌后部的表面,似倒置的锥 体。
• 向后:覆于胸锁乳突肌上端的前缘 • 上达:颧弓和外耳道软骨下方。 • 下至:下颌角后下方和二腹肌后腹
• 从浅部前缘发出,在颧弓下缘下1.5cm,穿出 腮腺鞘,在腮腺咬肌筋膜浅面向前走行,与颧 弓平行
三、腮腺管(腮腺导管) parotid duct
• 腮腺管上方有面神经上颊支和面横动脉,下方
有面神经下颊支,上下支间的交通支常纵跨腮
腺管。腮腺管成为临床寻找面神经颊支的解剖
标志。
三、腮腺管(腮腺导管) parotid duct

舌下腺
• 许多小唾液腺:唇腺、颊腺、腭腺、舌腺
(被误认为黏膜炎?)
腮腺
(parotid gland)
唾 下颌下腺

(submandibular gland)
腺 舌下腺
(sublingual gland)
小唾液腺
(minor salivary glands)
概述
下颌下腺
腮腺
舌下腺
唾液的分泌
• 大唾液腺——唾液——导管系统——口腔
黏液性腺为主
小唾液腺
(minor salivary glands)
黏液性腺
概述
唾 液
唾液的作用
• 润滑和溶解食物 • 湿润和保护口腔黏膜 • 稀释和缓冲不良刺激 • 唾液中的酶:咀嚼、吞咽及消化 • 清洁、抗菌、免疫、言语及味觉
第一节 腮 腺 parotid gland
一、腮腺的形态、位置和毗邻
的淋巴
腮腺浅淋巴结
耳前 4个、耳下1~4个
输出管流入腮腺 深淋巴结和颈深
上淋巴结
淋巴回流
第一节 腮腺
腮腺深淋巴结
约5~10个,位于腮腺内 在面后静脉和面神经周围 接纳腮腺浅淋巴结、外耳道、咽鼓管、鼓室黏膜、颊部、
软腭及鼻腔后的淋巴 输出管流入颈深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腮腺与面神经 第一节 腮腺
二、腮 腺 鞘
腮腺鞘
parotid capsule
• 包裹腮腺深面的腮腺鞘薄弱且不完整,深入腮 腺实质隔成许多小叶。
• 茎突下颌韧带----腮腺咬肌筋膜在茎突与下颌 角之间增厚。将腮腺与颌下腺隔开。
腮腺鞘
(parotid capsule)
第一节 腮腺
定义:由颈深筋膜浅层向上延续,在腮腺下极分为
深、浅两层,包绕整个腮腺而形成的组织结构。
的浅面。 • 表面:皮肤和浅筋膜。
大致分为四个面
上面
• 与外耳道软骨及颞下颌关节 后部相邻
大致分为四个面
前内侧面
• 紧邻下颌支后缘 • 在下颌支外侧覆盖于咬肌
后下部 • 在下颌支内侧向前延伸达
翼内肌深面。
大致分为四个面
后内侧面
• 相邻:颞骨乳突、胸锁乳突肌、 二腹肌后腹、茎突、茎突舌肌以 及茎突咽肌。紧邻咽旁间隙。
第一节 腮腺
颞浅动脉支、面横动脉以及耳后动脉分支
静脉 经面后静脉回流至颈外静脉
神经支配
第一节 腮腺
感觉神经 耳大神经、耳颞神经腮腺支
分泌神经
交感干颈上节神经纤维围绕颈外脉及分支分 布支配
舌咽神经的鼓室神经、鼓室神经丛、岩浅小 神经达耳神经节换元后经耳颞神经分布支配
淋巴回流
第一节 腮腺
接纳额、颞、耳廊、外耳 道、上下睑外侧及鼻根部
下面
颈阔肌和颈深筋膜浅层覆盖, 表面有面静脉和下颌缘支,下 颌下淋巴结。
内侧面
前份与下颌舌骨肌相邻。 中份与舌骨舌肌相邻。 后份有茎突舌肌、茎突舌骨韧带以及舌咽神经与咽侧壁相隔。 内侧面的下方与茎突舌骨肌和二腹肌后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