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

合集下载

简述牙合与颌位的关系

简述牙合与颌位的关系

简述牙合与颌位的关系1.引言1.1 概述牙合与颌位是牙齿和颌骨之间密切相关的概念。

牙合指的是上下牙齿之间的接触和咬合状态,而颌位则是指上下颌骨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关系。

牙合和颌位在口腔功能和口腔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牙合和颌位可以保持牙齿的稳定性、咀嚼功能以及面部形态的协调。

牙合的不正常状态或颌位的异常偏位可能导致牙齿的不稳定、咀嚼功能的受损以及面部不对称等问题。

在正常的咬合过程中,上下牙齿之间应该有良好的接触和平衡,使得咀嚼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牙合的不正常状态可能包括牙齿过拥、交叉、开合不全等,这些问题会影响到咬合力的分布和牙齿的稳定性。

颌位是指上下颌骨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关系,包括前后颌位、左右颌位以及上下颌位的平衡。

正常的颌位是保持正常牙合的基础,它可以使咀嚼力得到均衡分布,并且对牙齿、颌骨和颞下颌关节的健康起到保护作用。

牙合和颌位的关系密不可分。

只有在正确的颌位下,牙齿才能保持良好的牙合状态。

而牙合的稳定性也能够影响颌位的稳定性。

因此,正确的牙合和颌位是保持口腔功能和口腔健康的重要因素。

总之,牙合和颌位是牙齿和颌骨之间密切相关的概念。

它们在口腔功能和口腔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牙合和颌位的定义和作用,对于维护口腔健康和咀嚼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将进一步探讨牙合和颌位的相关知识,并对其重要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探讨牙合与颌位的关系。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文章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给出牙合和颌位的定义,并讨论它们在口腔功能和美学方面的作用。

我们将探讨牙合的意义,即牙齿之间的咬合关系如何影响咀嚼功能和语音发音。

我们还将讨论颌位的重要性,即上下颌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面部外形和咬合功能。

然后我们会深入探讨牙合与颌位的关系,包括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我们将介绍牙合与颌位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探讨各种不同的牙合和颌位类型。

(精)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列、(牙合)与颌位

(精)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列、(牙合)与颌位

口腔解剖生理学——第四章牙列、(牙合)与颌位(牙合)牙列(牙合)颌位牙列---分类(6个前牙)方圆型:从尖牙远中转后椭圆型:从侧切牙远中转后尖圆型:从侧切牙切缘转后牙列---排列特点(牙体长轴的倾斜情况)近远中向倾斜(牙冠的)2>3>1,4>5>6<7<83>2>1侧向观---纵(牙合)曲线凸向下前段:切牙--上6近颊--平直后段:上6近颊--上8--向上弯(补偿曲线)凹向上1-2-3-4-5-6远颊-7-8(Spee曲线)颊舌向倾斜唇侧---上下颌切牙上颌>下颌较正---上下颌尖牙及第一磨牙,上颌前磨牙颊侧倾斜----上颌其他磨牙舌侧倾斜----下颌前磨牙及其他磨牙额面观---横(牙合)曲线(Wilson曲线)(我很strong)上颌磨牙颊倾下颌舌倾同名磨牙颊舌尖连线上颌凸向下下颌凹向上(牙合)平面(垂直向)上1近中接触点--双侧上6的近颊尖下1近中切角--双侧7远中颊尖1.假想平面,2.平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3.基本上平分颌间距离。

牙列---生理意义1.互相支持2.避免嵌塞3.衬托面型4.容纳舌体5.发音言语(牙合)---建立开始---6个月结束---2.5岁动力:前后--- (前)咀嚼肌力+舌肌---(后)唇颊肌内外---舌肌+唇颊肌上下---咬合关系乳牙(牙合)2.5~62.5~4岁4~6岁牙排列紧密无间隙牙排列不紧密有间隙无显著磨耗显著磨耗乳牙位置较正覆(牙合)较深覆盖较小深覆(牙合)减小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上颌第二乳磨牙的稍前方(近中)混牙(牙合)/(替牙(牙合))特征(6~12)替牙期暂时性错(牙合)(1)上唇系带位置过低(2)中切牙间间隙(3)中切牙、侧切牙牙冠偏远中(4)暂时性前牙拥挤(5)暂时性远中(牙合)(6)暂时性深覆(牙合)(牙合)---基本(牙合)关系ICO(牙尖交错(牙合))---上、下颌牙牙尖相互交错咬合,达到最广泛、最紧密的接触关系---正中(牙合):下颌相对于颅骨位于正中---特点1.尖窝相对,一对二2.(牙合)关键—上下6关系3.尖牙关系---上3近中对下3远中4.覆(牙合)覆盖覆(牙合)覆盖覆(牙合)---垂直距离--中1/3-颈1/3-超颈1/3覆盖---水平距离--3/5/7意义---提高咀嚼效率---保护软组织---影响下颌运动切道和切道斜度切道---对刃返回ICO,下颌切缘所走的路径切道斜度---切道与(牙合)平面的交角影响因素---与覆盖反比,与覆(牙合)正比---ICO生理意义1.接触面积最大化---提高咀嚼效率2.分散牙合力---避免创伤3.延缓牙齿移位---稳定咬合前伸侧方(牙合)前伸(牙合)---ICO---沿切导---前下运动—咬合关系---对刃(牙合)功能最大---切缘相对,后牙无接触—磨耗—平衡牙合侧方(牙合)(尖牙保护)---ICO---沿尖牙导---侧向运动—咬合关系---工作侧尖牙接触,非工作侧不接触---尖牙支撑,保护余牙侧方(牙合)(组牙功能)---ICO---沿后牙导---侧向运动—咬合关系---工作侧后牙或和尖牙接触,非工作侧不接触---分散(牙合)力,减少创伤颌位---牙尖交错位(ICP)定义:ICO时下颌的位置正中(牙合)位:ICO时,下颌处于颅骨正中位置特征:1.可重复,相对稳定,非永恒不变2.咀嚼肌肌力闭合道的终点3.咀嚼肌---协调有力4.关节----髁突位于中央窝,功能面与中间带密切接触颌位---后退接触位(RCP)和正中关系正中关系(CR)—下颌居中,髁突在关节窝最上最中位---下颌对上颌的位置,CR是1个范围,不是一个下颌位正中关系位(CRP)---髁突对上颌的位置正中关系(牙合)(CRO)---CR时后牙区最初咬合接触关系后退接触位(RCP)---CR的最上位下颌后退接触位(下颌的铰链位)---下颌可以做侧向运动---下颌的生理性最后位---髁突功能最后位,铰链运动,18~25mm开口范围---前牙不接触,只有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吞咽时下颌经常达到的位置,咀嚼硬物时下颌也常到此位颌位---下颌姿势位(MPP)定义:端坐,头直立,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下颌休息状态上下牙弓自然分开不接触,下颌骨的位置特征:1.相对稳定,可变2.升颌肌处于最小的收缩状态克服重力3.息止牙合间隙—前大后下的楔状间隙---间隙宽度1~3mm---此间隙基本恒定颌位---ICP、RCP、MPP、MCP相互关系肌接触位(MCP)---下颌提升到初始的(牙合)接触—下颌位置---通常与牙尖交错位一致协调关系--同一个位置,或者前后自如滑动。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牙合)的生长发育建(牙合)的动力平衡及影响因素牙列正常位置和正常(牙合)关系有赖于适宜的动力平衡,即作用于牙列的向前力与向后力的平衡,向内力与向外力的平衡。

(牙合)咀嚼压力周围肌肉压力前后的动力平衡1)向前的动力:①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收缩所发出的咀嚼力。

②舌肌向前,上下颌骨发育中皆有在其后缘增生新骨的倾向。

2)向后的动力:主要来自唇颊肌,如口轮匝肌、提上唇肌、降下唇肌、提口角肌、颧肌、颊肌及颏肌等。

内外的动力平衡上、下牙列内侧有舌肌的力量,外侧有唇颊肌的力量,达到内外动力平衡。

这种平衡不仅促进上、下颌骨适当地向前发育,也可促进牙弓向侧方发育。

在内外动力平衡状态适宜时,牙列的宽度发育正常。

上下的动力平衡上、下牙列间正常的尖窝嵌合关系,制约着每一牙齿的上下方向位置关系,使之保持稳定。

如牙列发生缺损而未及时修复,则缺损部位的上下动力平衡将遭到破坏,牙齿发生移位(倾斜、伸长等),必然对(牙合)接触关系产生影响。

(牙合)的发育阶段及影响因素建(牙合)6个月乳牙(牙合)2.5岁~6岁替牙(牙合)6岁~12岁恒牙(牙合)12岁以后乳牙(牙合)特点乳牙早期乳牙晚期2.5~4岁4~6岁牙排列紧密无间隙牙排列不紧密有间隙无显著磨耗显著磨耗乳牙位置较正覆(牙合)较深覆盖较小深覆(牙合)减小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上颌第二乳磨牙的稍前方(近中)混牙(牙合)(替牙(牙合))特征替牙期暂时性错(牙合)(1)上唇系带位置过低(2)中切牙间间隙(3)中切牙、侧切牙牙冠偏远中(4)暂时性前牙拥挤(5)暂时性远中(牙合)(6)暂时性深覆(牙合)早期恒牙(牙合)特征在替牙期,大多数恒牙已经建(牙合),只余第二、第三恒磨牙。

第二恒磨牙约在12~14岁萌出,其所占的位置间隙,大部分是由于面部的前2/3向前增长,小部分则由面部的后1/3向后方增长所获得。

第三恒磨牙约在17~21岁之间萌出,其萌出位置的获得与第二恒磨牙相同。

口腔生理—颌位(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

口腔生理—颌位(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

下颌姿势位(MPP)
定义: 头直立,两眼平视前方,口腔无功能活动 下颌处于休息状态时的位置。
息止合间隙(free way space) 下颌姿势位时,上下牙无接触,上下颌牙之间 保持一个前大后小的楔形间隙。 垂直距离:鼻底到颏点之间的面下1/3高度 space)
前提:牙尖交错合存在(牙位) 正常标志: 口颌系统协调 合 肌肉 关节 正中合位(COP)
正常牙尖交错位的特点
牙尖交错合位于颌面部中央,牙列与咬 合都是很规范的,牙列中线与颌面部一 致,与唇系带一致。
两侧TMJ对称。 两侧咀嚼肌张力均等,下颌运动无偏斜。
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标志。
正常牙尖交错位的特点
尖牙 3对¯34颊外展隙 ¯3对23舌外展隙
合关键:第一磨牙的咬合关系
牙尖交错牙合
正常标志:
1.上下牙列中线对正 2.每牙都与对颌的两牙相对应接
触(除8 ▔1) 3.尖牙关系正常 4.第一磨牙为中性关系 5.前后牙的覆合覆盖正常
牙尖交错牙合
异常情况 错合:形态学异常 安式I类错合---- 面型正常
关系正常
第一磨牙
安式II类错合
面型 下颌后缩 上下颌第一磨牙为远中合关系 II类I分类:上颌切牙唇向倾斜 II类II分类:上颌切牙舌向倾斜
安式III类错合
面型 下颌前伸 第一磨牙为近中合关系
牙尖交错合
乳牙期(2.5岁~6岁)
早期(2.5岁~4岁)特征:
1.牙齿排列紧密无间隙 2.牙冠直立,无尽远中向及颊舌向的倾斜 3.牙合曲线不明显 4.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成垂直平面(平齐末端)
4+5<IV+V 5.前牙轻度拥挤:4+5<IV+V 6.暂时性深覆合:5 7 建牙合,

解剖生理--牙列与颌位(共46张PPT)

解剖生理--牙列与颌位(共46张PPT)

从12岁第 二恒磨牙 萌出到18
岁第三恒磨 牙萌出,恒 牙列基本形 成,建立恒 牙牙合。
牙合的建立
牙合的建立
前后向动力平衡 向前的动力 颞肌、咬肌、翼内肌、
舌肌、颌骨生长
向后的动力
来自于唇颊肌
牙合的建立
牙列的完整, 牙与牙之间 的相互支持, 在维持咬合 前后动力平 衡方面起重 要作用。
下颌髁状突中心 和下颌中切牙近 中接触点的连线 与牙合平面的交 角(约26°)。
意义:表明了关节 与牙合之间的关系。
面部标志及面部协调关系
下颌骨的双侧髁状突中 心与下颌中切牙近中切 角相连,构成了一个边 长为的等边或等腰三角 形。
意义:从解剖学上阐明 了口颌系统的左右两侧 的对称性,它是下颌在 张闭口运动中正中不偏 的解剖基础。等边三角 形者颌骨较宽,等腰三 角形者颌骨较窄。
牙合的建立
内侧:舌体肌肉 的作用,使牙弓 外扩。
外侧:唇颊肌的 作用,使牙弓向 内而限制 外扩。
牙弓在两种肌肉的 作用下,保持一定 的宽度和大小。
牙合的建立
上下颌牙弓 的密切稳定 的咬合接触 关系,闭口 肌与开口肌 之间的动力 平衡,维持 了牙槽骨和 牙萌出的高 度。
长正中(long centric):RCP直向前滑动1mm到ICP
替牙期(6~12岁)
暂时性错合的表现:
1.上唇系带位置过低:面部颌骨发育不完善
2.上中切牙出现间隙:侧切牙牙胚挤压牙根 3.上切牙牙冠偏远中:牙胚挤压牙根
4.暂时性远中牙合:I+II+III<1+2+3 4+5<IV+V
5.暂时性拥挤:4+5<IV+V
6.暂时性深覆合:增加咬合高度,自行消失

牙列、牙合与颌位(口腔解剖生理学)

牙列、牙合与颌位(口腔解剖生理学)
面接触:由发育沟、牙窝等凹形
结构和牙尖、边缘嵴、横嵴、斜
嵴等凸形结构组成,目前认为其
主要的牙合接触特征:
①上颌前磨牙舌尖与下颌同
名牙远中边缘嵴接触,下颌
前磨牙颊尖与上颌同名牙近
中边缘嵴接触或者与上颌同
名牙近中边缘嵴和上颌同名
牙近中邻牙的远中边缘嵴接
触②上颌磨牙近中颊尖正对
着下颌同名牙的近中颊沟:
③上颌磨牙近中舌尖与下颌
上颌第一磨牙牙冠平直
下颌第一、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冠较正
上下颌第二、三磨牙倾斜程度依次变大
(二)牙体唇(颊)舌向的倾斜情况
从牙弓(断面)的近中或远中方向观察,
前后有不同的倾斜情况,这种倾斜称为唇
(颊)舌侧倾斜
(二)牙体唇(颊)舌向的倾斜情况
➢ 上下切牙的切端均
向唇侧,与颌骨前
端牙槽突的倾斜度
牙列长度
宽度
三、正常牙排列的倾斜规律
正常牙排列的倾斜意义





使咀嚼运动中牙合力沿牙体长轴传导
牙列中牙之间接触广泛紧密,防止食物嵌塞,保
护和维持牙周组织健康。
增大上下牙接触面积,提高咀嚼效率
保护唇、颊、舌组织健康,便于舌运动
衬托唇、颊,保持面下三分之一的形态
(一)牙体近远中向的倾斜情况
从牙弓的唇侧或颊侧方向观察,前后具有不同的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牙尖交错牙合
牙尖交错牙合(intercuspal occlusion,ICO)
上下颌牙牙尖交错,牙合面最广泛、最密切的咬合
接触关系。
牙尖交错牙合(正面观)
牙尖交错牙合(侧面观)
(一)ICO的唇(颊)舌向关系
❖覆牙合:ICO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

口腔生理—牙合(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

口腔生理—牙合(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

前伸合杠杆现象
• 由力点、支点、重点组成 • 力学原理:力×力臂=重×重臂 • 正常时,III类杠杆
• 后牙有接触点时, 支点为接触点,重 臂变短,前牙受力 变大
三、侧方合
• 下颌向左侧或右侧作咬合运动时,所向 侧为工作侧
• 根据咀嚼过程中,工作侧与非工作侧的 接触情况分为: 单侧平衡合:尖牙保护合和组牙功能合 双侧平衡合
覆合: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 唇颊面垂直距离; 覆盖: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 唇颊面水平距离。
唇 舌向关系:
覆合
正常:上颌前牙盖过下颌前牙唇面的切1/3以内,超过
者为深覆合;
类型:
中覆合 切1/3-2/3之内 深覆合 >切2/3 重度深覆合 超过颈1/3到达牙龈部位
覆盖:超合
正常:水平3mm之内 类型 中覆盖>3mm
牙在颌骨位置较正 牙合曲线不明显 齐平末端 覆牙合较深、覆盖较小
• 2) 4~6岁期间乳牙牙合
牙间隙形成 显著磨耗 末端平面—— 暂时性深覆牙合减小
替牙合期特点
1) 上唇系带位置过低 2) 上中切牙间隙 3) 上切牙牙冠偏远中 4) 暂时性远中合 5) 暂时性拥挤 6) 暂时性深覆合
二、前伸合
尖牙保护合
• 只有工作侧尖牙接触,其余牙不接触 • 尖牙作支撑,对其他牙齿有保护作用
尖牙的优势
• 尖牙位于牙列转弯处,在咀嚼运动中构成第III类杠杆, 重臂长,故尖牙处合力已明显减弱,同时能抵御较大 的咀嚼力。
• 尖牙有粗壮而长大的牙根,因此支持合力的牙周膜面 积大。
• 尖牙有比任何牙都占优势的冠根比例。 • 尖牙具有适合作为制导的舌面窝,可导致合力趋于轴
• 下颌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至前牙切缘相对咬合状态。 • 特征:前牙对刃,后牙无接触或部分接触

牙合及颌位

牙合及颌位

• 第一磨牙的牙根多、粗壮、长大,上颌第一磨牙位于骨质致密的上颌 骨颧弓根的垂直峭内,这也使得该牙萌出后位置比较恒定,可成为引 导其余牙在正常位置萌出的引导因素。
• 第一磨牙位于牙列前后方向的中段,接近咀嚼肌在颌骨上附着部位, 各肌的合力作用点与该牙很接近,使该牙承受的合力最大,而且由于 该牙的形态特征(牙合面大、尖窝及斜面较多、牙根粗壮),使其成 为牙列中承受咀嚼负荷最重要的牙。
垂直距离 水平距离
垂直距离
• 正常覆牙合(<1/3) • 深覆牙合:轻度( 1/3 -2/3)
重度(>2/3)
水平距离
• 正常覆盖(<1/3) • 中度覆盖( 1/3 -2/3) • 深覆盖 (>2/3)
牙尖交错牙合:咬合接触特征
前牙超覆合类型
• 深覆牙合 • 深覆盖 • 对刃牙合 • 上颌前突,下颌前突(反牙合) • 开牙合 • 下颌后缩
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MPP)
• 当人直立或坐正时,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说话、 也不吞咽时,下颌所处的位置称为下颌姿势位。
• 下颌在此位时,处于休息状态,没有功能,故称其为 下颌休息位或息止颌位。
前伸牙合
是指下颌前伸至上下切牙切刃相 接触的咬合状态。这种状态只发 生在以下三种情况 • 用切牙咬断细线或薄纸时 • 非进食时,下颌故意前伸,至上 下切丸相对应 • 人在发怒时,咬牙切齿,上下前 牙切丸相对
第一磨牙关系——牙合关键
牙尖交错牙合:咬合接触特征
• 第一恒磨牙是恒牙中最早萌出的牙,其牙合面形态尖窝多,因而在上 下颌第一磨牙萌出达到牙合接触以后易于保持稳定。这样,在其近中 或远中陆续萌出的磨牙就可以在其稳定的咬合关系状态下达到各自相 应的牙合关系。因而第一磨牙的牙合关系正常是保证其它牙合关系正 常的重要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合)与颌位知识点(牙合)的生长发育建(牙合)的动力平衡及影响因素牙列正常位置和正常(牙合)关系有赖于适宜的动力平衡,即作用于牙列的向前力与向后力的平衡,向内力与向外力的平衡。

(牙合)咀嚼压力周围肌肉压力前后的动力平衡1)向前的动力:①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收缩所发出的咀嚼力。

②舌肌向前,上下颌骨发育中皆有在其后缘增生新骨的倾向。

2)向后的动力:主要来自唇颊肌,如口轮匝肌、提上唇肌、降下唇肌、提口角肌、颧肌、颊肌及颏肌等。

内外的动力平衡上、下牙列内侧有舌肌的力量,外侧有唇颊肌的力量,达到内外动力平衡。

这种平衡不仅促进上、下颌骨适当地向前发育,也可促进牙弓向侧方发育。

在内外动力平衡状态适宜时,牙列的宽度发育正常。

上下的动力平衡上、下牙列间正常的尖窝嵌合关系,制约着每一牙齿的上下方向位置关系,使之保持稳定。

如牙列发生缺损而未及时修复,则缺损部位的上下动力平衡将遭到破坏,牙齿发生移位(倾斜、伸长等),必然对(牙合)接触关系产生影响。

(牙合)的发育阶段及影响因素建(牙合)6个月乳牙(牙合)2.5岁~6岁替牙(牙合)6岁~12岁恒牙(牙合)12岁以后乳牙(牙合)特点乳牙早期乳牙晚期2.5~4岁4~6岁牙排列紧密无间隙牙排列不紧密有间隙无显著磨耗显著磨耗乳牙位置较正覆(牙合)较深覆盖较小深覆(牙合)减小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上颌第二乳磨牙的稍前方(近中)混牙(牙合)(替牙(牙合))特征替牙期暂时性错(牙合)(1)上唇系带位置过低(2)中切牙间间隙(3)中切牙、侧切牙牙冠偏远中(4)暂时性前牙拥挤(5)暂时性远中(牙合)(6)暂时性深覆(牙合)早期恒牙(牙合)特征在替牙期,大多数恒牙已经建(牙合),只余第二、第三恒磨牙。

第二恒磨牙约在12~14岁萌出,其所占的位置间隙,大部分是由于面部的前2/3向前增长,小部分则由面部的后1/3向后方增长所获得。

第三恒磨牙约在17~21岁之间萌出,其萌出位置的获得与第二恒磨牙相同。

牙列上下颌牙齿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向和位置排列,其牙根生长在牙槽窝内,牙冠连续排列成近似抛物线的弓形,称为牙弓或牙列。

牙列分类牙列形态特征分型牙弓长度的测量(1)牙弓长度的测量:以左、右侧最后一颗牙远中最突点间连线为底线,由中切牙近中接触点向底线作垂线为牙弓的总长度。

(2)牙弓宽度的测量:左、右第二磨牙颊面间最宽的距离。

牙列长度与宽度牙齿排列特点及生理意义牙体唇(颊)舌向的倾斜规律上颌其他磨牙略向颊侧倾斜;下颌前磨牙及其他磨牙则略向舌侧倾斜。

牙体垂直向关系(牙合)平面为参考平面。

(牙合)平面:从上颌中切牙的近中切角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该平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基本上平分颌间距离。

上颌中切牙、尖牙、前磨牙颊尖与该平面接触,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与该平面接触;侧切牙与该平面不接触;磨牙的其他牙尖距离该平面的距离,从前向后依次增大。

联系:口腔修复学全口义齿牙齿排列方法及原则:牙列生理意义牙与牙之间紧密邻接,在咀嚼运动中互相支持、分散咀嚼压力、提高咀嚼效能,而且避免食物嵌塞,有利于牙的稳固。

牙体的倾斜方向使咀嚼产生的力沿着牙体长轴传导,有利于咀嚼能力的发挥和维护牙周组织健康。

使上下牙列之间广泛而紧密地接触,有利于咀嚼,并避免咬伤黏膜。

牙体的倾斜有利于衬托唇颊,使口腔本部较大,便于舌的活动,保持面下1/3丰满。

(牙合)曲线·纵(牙合)曲线·横(牙合)曲线纵合曲线:下颌:(Spee 氏曲线)凹向上切牙段→尖牙→第一磨牙远中颊尖→第二,三磨牙平直逐渐降低最低逐渐升高横牙合曲线:又称Wilson曲线。

上颌两侧磨牙在牙槽中的位置均略向颊侧倾斜,使舌尖的位置低于颊尖,因此连接两侧同名磨牙的颊尖、舌尖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称横(牙合)曲线。

下颌可以形成凹向上的横(牙合)曲线。

(牙合)与颌位(牙合)(牙合)为上下颌牙发生接触的现象。

牙尖交错(牙合)牙尖交错(牙合)是上、下颌牙牙尖相互交错咬合,达到最广泛、最紧密的接触关系。

当牙尖交错(牙合)的下颌位置对于颅骨处于正中时,牙尖交错(牙合)又可称为正中(牙合)。

牙尖交错(牙合)特点及生理意义1.上下颌牙齿为尖窝相对的交错咬合关系2.覆盖与覆(牙合)关系牙尖交错(牙合)特点及生理意义(1)覆盖:亦名超(牙合),指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

前牙,即指上颌切牙切缘到下颌切牙唇面的水平距离。

后牙,它是指上后牙颊尖盖至下后牙颊尖的颊侧,两颊尖顶之间的水平距离。

在正常情况下,距离在3mm以内,超过者称为深覆盖。

超过3mm者为Ⅰ°深覆盖;超过5㎜者为Ⅱ°深覆盖;超过7mm者为Ⅲ°深覆盖。

(2)覆(牙合)指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距离。

如在前牙,盖过的部分不超过下前牙唇面切1/3者,称为正常覆(牙合)。

超过者,称为深覆(牙合)。

深覆(牙合)的程度取决于下颌前牙切缘咬在上颌前牙舌面的部位而定,咬在切1/3以内者,称为正常覆(牙合);咬在中1/3以内者,称为Ⅰ°深覆(牙合);咬在颈1/3者,称为Ⅱ°深覆(牙合);超过颈1/3者,称为Ⅲ°深覆(牙合)。

反(牙合):下颌牙反盖着上颌牙;对刃(牙合)(对(牙合)):牙尖交错(牙合)时,上下牙齿彼此以切缘相对,或以颊尖相对;开(牙合):牙尖交错(牙合)时,上、下牙列部分前牙甚至前磨牙均不接触;锁(牙合):牙尖交错(牙合)时上后牙的舌尖咬在下后牙颊尖的颊侧;反锁(牙合):牙尖交错(牙合)时下后牙的舌尖咬在上后牙颊尖的颊侧。

后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分类覆盖、覆(牙合)的生理意义提高咀嚼效能保护软组织切道指在咀嚼过程中,下颌前伸到上、下颌切牙切缘相对后,在返回牙尖交错位的过程中,下颌前牙切缘所运行的轨道。

切道斜度是指切道与(牙合)平面相交所成的角度。

其斜度大小,为上、下颌前牙间所存在的覆盖与覆(牙合)程度所影响。

3.上、下颌第一磨牙关系4.尖牙接触特征5.上下颌牙齿对位接触情况面的对位接触关系尖与窝的对位接触关系尖与沟的对位接触关系尖与隙的对位接触关系6.正常牙尖交错(牙合)的标志中线→上颌唇系带一牙对两牙尖牙关系正常第一磨牙中性关系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前伸(牙合)和侧(牙合)的特征1 前伸(牙合)当下颌由牙尖交错(牙合)位依切导向前、下运动的过程中,上下牙列间的咬合关系皆为前伸(牙合)关系。

1 前伸(牙合)2 侧(牙合)下颌向一侧运动,该侧(工作侧)上下牙外侧牙尖相接触,对侧牙不接触为侧(牙合)。

(牙合)的分类及临床意义1(牙合)的分类2 平衡(牙合)的分类尖牙的有利条件(2)尖牙牙根长、粗大,支持力强。

(1)尖牙舌面窝的制导。

(3)尖牙位于牙弓前部,能抵御较大的咀嚼力。

(4)牙周韧带感受器丰富,对刺激敏感,能及时作出调整。

单侧平衡(牙合)面部结构的关系1鼻翼耳屏线指从一侧鼻翼中点到同侧耳屏中点的假想连线,该线与(牙合)平面平行,与眶耳平面的交角约15°。

牙列缺失后,常参考该线来确定(牙合)平面,以恢复牙列及咬合关系。

2 面部协调关系→唇齿关系指下颌位于姿势位时,上颌切牙切缘在上唇下缘下约1mm,下颌前牙与下唇上缘平齐。

唇部丰满适度,唇能自然闭合,口角对着上颌尖牙的远中部分或第一前磨牙的近中部分。

眶耳平面(Frankfort 平面)眶下缘最低点←→外耳道上缘特点:与地平面平行(端坐时)由眶下缘最低点到外耳孔上缘连成的平面称眶耳平面。

当人端坐、头直立时,此平面与水平面平行。

此平面可用作牙列、咬合及牙列相对运动时的对照基准平面,是口腔医学的重要参考平面。

Balkwill角从髁突中心至下颌中切牙近中切角连线与(牙合)平面所构成的交角,称Balkwill角,正常平均26°。

Bonwill等边三角形概念:双髁突中心←→下中切牙近中切角接触点。

特点:等边三角形,边长10.16cm。

后人研究表明:等腰者多(双侧对称),等边者少。

面部协调关系面部分区:三等分:分割点:(颌位)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关系。

下颌骨的三种基本位置颌位牙尖交错位(牙位,正中(牙合)位)后退接触位(正中关系?)姿势位(息止颌位,临床休息位)颌位1.牙尖交错位---ICP牙位正中(牙合)位稳定?最大牙尖交错位牙尖交错位的特点颌位-牙尖交错位上下颌牙处于牙尖交错、最广泛、最紧密的接触关系;②大部分入的髁突基本处于下颌窝中央的位置,此时髁突前斜面、关节盘中间带、关节结节后斜面三者之间保持密切接触;③双侧口颌肌群收缩对称、有力,作用协调;④牙尖交错位可重复⑤牙尖交错位在人的一生中相对稳定,但也是逐渐变化的;⑥该位置是咀嚼肌肌力闭合道的终点。

牙尖交错位的影响因素颌位-牙尖交错位①牙尖交错(牙合)异常;②肌功能异常;如一侧咬肌痉挛,可使下颌在牙尖交错位时出现偏斜,上下牙不能达到最广泛、最紧密的接触;③颞下颌关节异常、髁突发育异常、髁突重度骨质吸收、下颌骨骨折移位等,都会造成咬合接触的异常,上下颌牙不能达到最广泛、最紧密的接触。

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意义颌位-牙尖交错位①牙尖交错位是下颌的主要功能位,咀嚼、吞咽、言语等口腔功能活动均与牙尖交错位有着密切关系②由于牙尖交错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下颌的运动型(记忆型),决定下颌的闭口轨迹的终点。

③(牙合)面的解剖嵌合关系决定其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临床上常作为检查、诊断和治疗的基准位。

2.正中关系---CR是指下颌不偏左、不偏右,适居正中,髁突位于下颌窝的最上、最前(最中)位,在适当的垂直距离时,下颌骨对上颌骨的位置关系。

2.后退接触位---RCP从牙尖交错位下颌可以向后移动约1mm,此时,前牙不接触,只有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髁突位于关节窝中的功能最后位置,从此位置开始下颌可以做侧向运动,下颌的这个位置称为后退接触位,是下颌的生理性最后位。

矢状面观3.下颌姿势位---MPP息止颌位。

当头直立位,口腔在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的时候,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颌牙弓自然分开,从后向前保持着一个楔形间隙,称为息止(牙合)间隙,也称为自由间隙,约为1~3mm。

此时下颌所处的位置,称为下颌姿势位1.姿势位的形成机制颌位-姿势位下颌姿势位多被认为是当个体端坐或站立、头直立位时,为升降下颌诸肌的张力平衡所产生,即升颌肌处在最小的收缩状态以克服重力保持下颌在一个平衡位置。

下颌姿势位并不是一个稳定的位置,无论从长期和短期观察,它都是可变的。

从下颌姿势位向牙尖交错位闭合,在正常情况下,垂直运动距离与前后运动距离之比为1:1到3:1。

2.垂直距离与息止(牙合)间隙颌位-姿势位垂直距离也称为下颌姿势位时的面下1/3高度,临床上以用鼻底到软组织颏下点之间的距离表示。

姿势位时的垂直距离与牙尖交错位时的垂直距离之差即为息止(牙合)间隙值,借此大致确定无牙颌患者上下颌的垂直位置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