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理论内容整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点内容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2.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3.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4.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什么叫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1.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2.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3.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民主义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 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2. 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间经验和历史经验,见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 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与时俱进1.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1. 新民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四、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 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3.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4.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6.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7. 中国特色社会主和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8.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9.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1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理论。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 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注: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毛中特知识点大纲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1.2毛泽东思想1.2.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2.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1.2.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1.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1.4思想路线与理论精髓1.4.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1.4.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1.4.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2.1.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2.1.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2.3.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2.3.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3.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3.1.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3.1.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3.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3.2.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3.2.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3.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4.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4.1.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4.1.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4.1.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4.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5.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5.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5.1.3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5.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5.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5.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6.1 社会主义的本质6.1.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6.1.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6.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6.2.1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6.2.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6.3.3坚持科学发展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6.3.1“三步走”发展战略6.3.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3.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7.1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7.1.1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7.1.2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7.2 全面深化改革7.2.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7.2.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7.2.3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7.3 扩大对外开放7.3.1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7.3.2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7.3.3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8.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8.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8.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8.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8.1.4把握经济新常态8.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8.2.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8.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8.2.3全面依法治国8.2.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8.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8.3.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8.3.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8.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8.4.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8.4.2保障和改善民生8.4.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8.5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8.5.1树立社会主义神态文明新理念8.5.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8.5.3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9.1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9.1.1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9.1.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9.1.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9.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9.2.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9.2.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9.2.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9.2.4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12.1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2.2.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12.2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2.2.1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2.2.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12.2.3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12.3全面从严治党12.3.1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12.3.2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结合12.3.3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12.3.4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毛中特理论内容整理

此份毛中特资料凝聚了5班广大同学的汗水和智慧,在此感谢参与资料整理的宋晓婷、辛花花、王梓楠、安帅、王凯丽、孟艳迪、由雅文、李承龙、郭琳同学的辛勤付出,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工作量繁重,不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敬请广大同学批评指正。
————2010级临本5班毛中特资料整理小组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为什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⑴(现实应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⑵(将来必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⑶(历史已然)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融性。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⑴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①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样建设党的问题③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不同点:①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②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③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相同点:①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②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③根本任务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是被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特征。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6.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7.对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⑴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⑵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⑶尊重人民首创精神⑷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⑸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⑹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⑺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⑻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⑼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⑽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8.(09、11考研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条件:⑴理论基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⑵时代背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⑶历史依据: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科学总结⑷现实依据: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2023考研政治毛中特第一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2023考研政治毛中特第一章重要知识点总结1500字2023考研政治毛中特第一章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具有以下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我国发展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党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形成。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主要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主要特点包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执政方式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体系的基本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途径。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途径;全面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治保障的根本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保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点内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点内容一、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是当代中国进步的根本保障。
二、为什么要“突出党的领导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统摄性地位”?第一,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事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和根本保证。
第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第三、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既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国家学说揭示的科学真理,也是新时代统揽“四个伟大”、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
其中首要的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三、如何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第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最大优势毫不动摇,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也是实现“中国之治”最大的政治优势。
第二、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制度优势,同时,补齐制度短板,保持并不断增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第三、提升制度执行能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要强化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四、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毛中特核心知识点总结

毛中特核心知识点总结毛中特,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知诂点,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
毛中特的核心思想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毛中特的核心知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对中国革命的目标和策略作了周密的思考和探讨,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提出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基本策略,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和路线。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总结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观点,指出农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和根据地,城市则是革命的主要目标和领导者,为中国革命运动的胜利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持。
毛泽东还提出了“革命的根本问题是问题”的观点,即革命是一场全面的、彻底的社会变革,需要解决国家政权、土地所有制、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二、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四个新”理论,即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和新民主主义政治体制,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三大改造”的理论,即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城市工商业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革,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以工农兵为主体的文化建设”、“发展全民教育”、“扶植国民文化”等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重视智育、体育、劳动、军事”等重大原则,鼓励科学文明和社会主义道德,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毛中特知识点总结

毛中特知识点总结毛中特章节重点知识点整理绝密版★★★★★☆★☆毛中特重要知识点梳理☆★☆1.选择(放弃)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P178)2.★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是它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了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三是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结合而形成的经济制度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3.主要概念:经济制度=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1关系总和。
它构成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其核心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即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的社会方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了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包括计划_和平均_)4.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答: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共性):(1)经济关系市场化......(2)企业经营自主化(3)宏观调控间接化(4)经济运行法制化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区别: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注▲●▲加引号的还有:“三个代表”、“三农”、“一国两制”)标准的..........民的利益为出发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性的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常考类型:1.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
2.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份毛中特资料凝聚了5班广大同学的汗水和智慧,在此感谢参与资料整理的宋晓婷、辛花花、王梓楠、安帅、王凯丽、孟艳迪、由雅文、李承龙、郭琳同学的辛勤付出,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工作量繁重,不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敬请广大同学批评指正。
————2010级临本5班毛中特资料整理小组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为什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⑴(现实应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⑵(将来必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⑶(历史已然)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融性。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⑴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
论问题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
么样的党、怎么样建设党的问题
③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
运的重大问题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不同点:①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②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
③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相同点:①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②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③根本任务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是被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特征。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6.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7.对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
⑴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⑵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⑶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⑷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⑸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⑹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⑺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⑻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⑼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⑽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8.(09、11考研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条件:
⑴理论基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
⑵时代背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
⑶历史依据: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科学总结
⑷现实依据: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3.简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⑴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
⑵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⑶毛泽东思想的完备成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⑷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
14.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三大来源:
⑴理论来源:马克思列宁主义
⑵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文化
⑶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15.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
⑴主要内容:
①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③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④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⑵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6.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⑵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17.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⑴和平发展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⑵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18.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阶段
⑴十一届三中全会,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⑵党的十二大,1987年党的十三大
⑶党的十三大,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⑷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
19.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⑴科学体系:①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首要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③基本问题: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
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
⑵内容: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③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0.“三个代表”的科学含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⑴(国际环境)就国际形势来讲,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⑵(国内环境)就国内形势,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
⑶(党内环境)就中国共产党内形势而言,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
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好的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22.先进生产力:一般来说,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高素质的劳动者通过先进的管理方式、运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改造自然、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23.先进文化:只反映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
24.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5.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