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诗圣”杜甫生平事迹大汇总
杜甫的生平事迹介绍

杜甫的生平事迹介绍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杜甫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杜甫的生平经历1.仕途不顺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
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战乱流离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杜甫生平介绍最终版

杜 甫 草 堂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安史之乱----人生转折点 开始了自己的流亡生涯
(三)流亡时期(公元755-759)
《春望》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写下的。杜甫 在投奔新皇帝的途中被俘虏,后来冒险逃出。 在后来的为官中,又因触怒了皇帝而使他失 去了做官的兴趣,于是,历经千辛万苦,来 到了四川。这一时期中,由于杜甫深入了人 民的生活,并真正投入到了战斗中去,所以 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比如著名的“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等。
第二个打击,父亲病故。
杜甫的父亲在长安以西的奉先县做县令,
杜家的生活来源由他父亲一个人把持着, 他的父亲一死,这个责任就落到了杜甫的 身上,这下,可把杜甫给难住了,一个文 弱书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这么重的 担子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杜甫怎么来维持 一家人的生活呢?杜甫的父亲的死,给他 又来了一下重的打击。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杜甫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

杜甫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之中,不可多得的人物”。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表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事迹、诗歌作品、思想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简要概括。
一、生平事迹杜甫生于唐代贞元二年(712年),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时,他的父亲杜审言也是一位文人。
杜甫自幼聪慧多才,善于诗词歌赋,十五岁时便已经娴熟于文。
但是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他的人生经历也颇为曲折。
他先后经历了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唐玄宗李隆基迁都成都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生活经历十分丰富。
他曾经历贫困、疾病和被贬谪等遭遇,但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成为了诗歌世界中的大家。
杜甫的文学成就在他的晚年显得尤为突出,他曾任梓州司功参军、检校太傅左庶子、成都郡丞等职,逐渐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他在唐代晚期因赋诗寄托怀抱而受到资政殿翰林孔融的赞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文学巨匠。
唐代末年,杜甫病逝于成都市,享年61岁。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激情,他的诗歌创作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可贵的文学遗产。
二、诗歌作品杜甫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接地气,描绘手法独特,饱含情感和思想深刻。
诗歌作品数量达到了1500余首,代表作包括《赋得古原草送别》、《春夜喜雨》等。
其中,《赋得古原草送别》是杜甫生平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让人感受到了他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命运的态度。
诗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概括了他对人生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抓住自己的时机,勇敢面对现实。
三、思想体系杜甫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对于社会和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是他的创作核心。
他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不可侵犯的,认为只有社会公正才能保证人的尊严得以实现。
他的思想主张中也反映了对于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重视,他批评了一些士人对待文化传统的不负责任态度,并对国家文化繁荣的期许渗透在了他的作品内。
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吧!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因曾居住在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所以从前人们叫他做杜少陵。
他生在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死于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终年五十九岁。
他处在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剧烈时代。
由于隋朝末年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唐朝开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基础,在政治、经济上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才出现了初唐和盛唐的经济较为繁荣、政治比较开明的局面,以人口来说,开元二十八年已达到四千八百多万,超过了隋朝。
又如陇右养马,开元元年只二十四万匹,开元十三年就增加了一倍左右,杜诗所谓“当时四十万匹马”(《天育骠骑歌》)便是。
物价低廉,贞观四年米每斗三、四钱,开元十三年东都米斗十钱,青齐米斗五钱,较之其后每斗千钱以上甚至数万钱得简直无法比较。
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开明也必然促进文化的发展。
但是,由于封建社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是不能解决的根本矛盾,这就注定了较为繁荣、开明的局面只能是短暂的,甚或是表面的,而长期的、内在的和本质的趋向却是衰微和混乱。
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就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当时政治日益败坏,封建最高集团日益腐化,唐玄宗、杨贵妃姊妹、李林甫、杨国忠等都是十分骄奢淫逸,使人民租税负担日益加重,社会矛盾更行激化。
到了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便发生了安史之乱,社会生产大遭破坏,人民被杀戮和由于饥饿、流离失所而死的难计其数。
经过八年,安史之乱虽然最后被平定,唐朝的统治还继续维持了一百五十年左右,但在大乱期中,国事紊乱如麻,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而且乱定以后,优势吐蕃、回纥的侵扰,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这些在杜甫的诗中都有比较深刻地反映。
他对国事很关心,对人民表示了一定的同情。
杜甫生平经历

杜甫生平经历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多描绘社会万象,关注人民疾苦,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被后世称为“抒怀诗”的集大成者。
下面将为你详细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12年)的河南巩县,家境殷实,祖上是世袭官员。
他家境优渥,但杜甫从小心思敏捷,常观察天象,探究自然现象,不喜欢奢侈浪费的生活。
他聪明好学,熟读经典,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在20岁时考中进士,得到了官职。
然而,杜甫的政治梦想并未实现,相反,他的政治生涯遭遇了多次挫折。
他曾被任命为杂职官员,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华,因此辞去官职,选择放浪形骸的生活。
在他多次辗转各地,面对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深受触动。
他的诗作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他对朝政腐败和人民疾苦的关注。
他的诗作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怀,揭示了他对正义和公平的渴望。
在他的一生中,杜甫经历了多次命运的起伏和家族的变故。
他曾多次被流放至偏远地区,并屡遭贫困之苦。
然而,这些苦难并没有压垮杜甫,反而激发了他对民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愤怒。
他在流亡途中勇敢面对困境,积极寻求救济,并不断写作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指责。
杜甫的诗作大部分描绘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民的疾苦,但他也不乏描写自然之美和个人情感的作品。
他的诗句雄浑有力,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他的诗作在当时的文坛备受推崇,他的朋友辛弃疾称赞他为“子美诗寄江东客、总角声名共凤翼”,杜工部也盛赞他的诗句:“宫词八骏状豪奇,肃肃白日悬青墀。
”这一切都显示出杜甫诗才的高度评价。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不如意,在晚年时他更是遭遇了丧子之痛。
770年,他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58岁。
他的去世对当时的文坛和他的亲密友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杜甫的诗作在他逝世后被称为“杜工部诗集”,广为流传。
他的诗歌风格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总的来说,杜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生平经历饱经沧桑,遭受严重的苦难,但他的诗作却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的心灵。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内容广泛,包括抒发个人哀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的批判等。
杜甫生平充满坎坷和辛酸,但也见证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一、早年生活和文学创作杜甫出生于大唐开元(712年)年间,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家族曾经历过贫困。
他自幼好学,勤奋好问,尤其对文学充满热情。
早年的杜甫曾在家乡的私塾学习,后来经过多地游学,广泛涉猎古代经典和文史名著。
通过刻苦的学习和赋诗写作,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二、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杜甫的文学创作极富个性,他的诗作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他关注农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以及国家面临的种种难题。
其中,杜甫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田园诗和慷慨悲愤的政治诗。
他通过田园诗展现了对纯真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而他的政治诗则直接表白了他对当时政府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味。
三、一生的坎坷和困顿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困顿,他多次遭遇财产的损失和政治上的打击。
他曾因遭遇灾荒而家破人亡,也曾因揭露官员贪污腐败而受到迫害。
身世得不到认同以及种种磨难,让杜甫的心灵充满悲伤和忧愤。
然而,即使遭受了种种打击,他仍然坚持写作,坚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晚年的驱逐和离世杜甫晚年的生活被命运所压抑,他屡遭驱逐和逼迫,无数次地流亡和离散。
晚年的杜甫无家可归,备受疾病的折磨,在身心疲惫之际,他的诗作依然展现出坚韧和力量。
770年,他不幸去世,享年58岁。
然而,他所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总结:杜甫是一位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伟大诗人。
他通过自己的诗作,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的诗作承载了他的悲愤和抱负,展现出了他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尽管生活中曾遭受许多困难和不幸,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为后人留下了一片真挚热诚的诗歌海洋。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概括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概括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精美绝伦,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杜甫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他的诗人身份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一生。
接下来,本文将对杜甫的简介以及生平经历进行概括。
一、杜甫的简介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生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12年),卒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70年)。
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诗史之巨星”,其作品从风景名胜、政治军事到道德理念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关注和反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杜甫盛年时期,以“杜工部”自称,后被追赠为太师。
二、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的家庭生活非常贫困,他的父亲是居民官,年少时,由于家庭的贫穷和生活的不顺,他曾经离家外出过,游历云南和广西等地。
后来到了成都,受到荀清泰和王叔文等文学家的培养,加入了“蜀派”,成为了该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始唐乱后,杜甫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写诗,但是在中唐时期树立起诗人的名望。
他的许多诗歌篇目都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尤其是安史之乱。
他曾历任承事郎、温州刺史、杭州刺史,后辞官南下成都,避难于安史之乱后的山区。
在安史之乱后,杜甫的生活变得更加不稳定,经常流离失所。
他与朱天子、李白等人为好友,渡过了许多难关。
杜甫的诗歌作品除了表现自己的生存之外,还表现了对国家、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他的代表作《登高》寥寥数语,却表达出对当时混乱的社会情感的哀怨和惋惜。
另外,他的《城南逢谢康》、《三吏》、《阿房宫赋》等作品,也对国家的政治风险和人民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描写,使人们深刻地反思历史,思考当代社会的发展。
总体来说,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系中华民族美学的巅峰之作。
杜甫的成就是卓越的,不仅仅体现在其才华和作品的重要性上,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和创作原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思想是固执,在其整个创作过程中,杜甫的思想、写作习惯,并没有受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杜甫的简介生平事迹

杜甫的简介生平事迹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承袭了汉乐府的传统,强烈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深受后人推崇,被誉为“诗圣”。
杜甫出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家境贫寒。
早年家道中落,他曾经流落四方,历经战乱,甚至亲眼见到了当时社会上的贫困和苦难。
这些经历影响了他的创作,他的诗歌充满了悲愤和对社会现实的呼吁。
杜甫年少时曾入学,但因家庭贫困而不得不辍学。
他一直酷爱文学,自学成才,在唐代文学界崭露头角。
他的作品内容广泛,主要包括抒情、咏史、议论等,其中以咏史最为著名。
由于他的作品暴露了唐朝官吏的贪污腐败,被认为是反唐的,所以多次被贬谪,深受流放所带来的孤苦与磨难。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创作,仍然坚持写作,不断谱写了一部唐代文学中声名独特的佳作。
杜甫曾多次被收录到了唐官方的文集,也被赵光义、李白等的文集所收录。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被喻为“旷古未有之才”。
杜甫离世后,其名声不断壮大。
唐朝中后期的文学界,自杨炯、司空图以来,文风庸陋,丧失了唐代前期的那股浩然之气。
直到唐末五代,诗歌才能重新兴起,彰显出杜甫的文化地位深远。
如今,杜甫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之朴茂的象征,人们视其为中国文化中最具备时代元素和革命意义的文学巨匠之一。
在现代的中国文学艺术中,杜甫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高峰之一,他的作品永远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成为文学艺术的不可替代的瑰宝。
总之,杜甫的诗歌承载了他对社会的热爱和理想的执着追求,他的一生充满了艰难与挫折。
然而,他的创作却是一直在探究着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自尊、自立和自爱,这与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了深刻的联系。
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他的作品,从中汲取正能量,共同迎接未来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时候读杜甫,总觉得这个老头有点太老了,满脑子的苦难伤 焯《白雨斋词话》解释:“若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哭啼,“文章憎命达,魑魅喜 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今人王明居解释得更加
人过”的悲叹,“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的凄凉,“万里悲 形象,他说:“杜甫沉郁,其体重,其气浊,故沉沉下坠,潜入心
推脱更不躲避。就是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 的时候,在“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 依旧,军声动至今”。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高于传统的儒家,儒 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 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 要谋其政,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尽管“身已要人扶”,他却说 “拔剑拨年衰”;尽管“处处是穷途”,他还是“不拟哭穷途”;尽管“万 国尽穷途”,他依然“艰危气益增”。他用诗歌作为记录,记述了他“穷 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的一生。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兵车行》
这是一首具有标志意义的诗歌,它既代表着杜甫沉郁诗风的成 熟,也代表着杜甫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哭的诗歌内容的开始,它就 像宣言书,从此,杜甫开始了他表达人民思想、情感、要求、愿望 的诗歌创作。国家不幸诗家幸,宋人方回说:“唐中叶衰,却只成就 得老杜一部诗也。”在这国家不幸的时候,有人放歌山水,有人隐姓 埋名,有人自顾自命,更有人趁火打劫浑水摸鱼,杜甫却用他那羸 弱瘦削的肩膀扛起了人民的苦难国家的不幸,虽然他那肩膀太瘦弱 了。他没有力量,却用尽了自己全部的勇气。有人说杜甫的诗中泪 水太多,而我想,如果杜甫的泪水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不幸而流,那 他也不过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而已,可他不是,或者说他多愁善 感,却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他把自己的忧愁和人民的痛苦、国家的 前途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从自己的苦难中想到了百姓的苦难、国 家的安危。这个时候,杜甫的忧愁就不再是单纯的小夜曲,而是层 次丰富、情感深厚的交响乐。“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这种推己及人的高贵情操在杜甫诗中俯拾皆是。
今人湖南李元洛先生用他的慧心妙笔做过一次“唐诗之旅”,他把 这次旅行的题目叫做《怅望千秋》。
怅望千秋,透过千秋,我看到了杜甫回旋激荡沉郁顿挫的 呼号,如山谷雷鸣,震聋发聩。当代诗人西川先生也听到这呼号声 了吗?
你的深仁大爱容纳下了 那么多的太阳和雨水;那么多的悲苦
被你最终转化为歌吟 无数个秋天指向今夜 我终于爱上了眼前褪色的 街道和松林 在两条大河之间,在你曾经歇息的 乡村客栈,我终于听到了 一种声音:磅礴,结实又沉稳 有如茁壮的牡丹迟开于长安 在一个晦暗的时代 你是唯一的灵魂 美丽的山河必须信赖 你的清瘦,这易于毁灭的文明 必须经过你的触摸然后得以保存 你有近乎愚蠢的勇气 倾听内心倾斜的烛火 你甚至从未听说过济慈和叶芝 秋风,吹亮了山巅的明月
而拯救是徒劳,你比我们更清楚
然而二十年后,他在《南征》一诗中却感叹:“百年歌自苦,未
所谓未来,不过是往昔
见有知音。”
所谓希望,不过是命运
什么改变了杜甫?世论杜甫诗,“沉郁”一词用得最多,“沉郁顿
——西川《杜甫》
挫”这是杜甫对自己诗歌风格的概括。清人吴瞻泰在他的《杜诗提
(二)
要》中讲到:“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什么叫沉郁呢?陈廷
每读杜甫,总能让我渐渐冰冷的心又渐渐感觉到丝丝温情, 那温情不但是由己及人的关注热爱,那温情更丝丝撩拨着人的心 灵,让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热情,并因这种渴望而温暖了自 己。
一个人活着有很多种选择,高尚或卑劣,清雅或粗俗,博大或 狭隘,深刻或肤浅,骄傲或萎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每个人 都有自己的选择,而选择之后心灵的感受也只有自己能够体验。是
它出于善,趋向于纯粹
五岁落进士第后,依然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神驰太虚目
千万间广厦遮住了地平线
骋八极的激昂情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里透露着自己的雄心
是你建造了它们,以便怀念那些
壮志;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更多的是对自己诗歌的自信。
流浪途中的妇女和男人
这些诗句,就其豪迈爽快,丝毫不减任何一个豪放诗人。
乌鸦,撞开了你的门扉
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十步
皇帝的车马隆隆驰过
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来得豪迈潇洒过瘾。年长一点再读杜甫,才知
继之而来的是饥饿和土匪
道杜甫同样有过凌云壮志万丈豪情,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开元盛
但伟大的艺术不是刀枪
世,他同样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游历日子;即便在二十
最新“诗圣”杜甫生平事迹大汇总
不是,我们每选择一分高尚,我们就能多一分内心的纯粹和幸福?
怅望千秋——感悟杜甫 (一)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支交响乐队,那些充满才华的诗人们每个人 都奏出了属于自己的乐章,陈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王维的 秀丽,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刘禹锡的清俊,柳宗元的简淡, 韩愈的险怪,李贺的冷艳,白居易的轻俗,李商隐的雅艳......而无 疑,李白是这场交响乐演奏中飞扬最高、飘扬最远的一支。杜甫 呢?所幸有了杜甫,他为这支队伍压住了阵脚。
每选择一分高尚,我们就能多一分内心的平静和安然?所以,杜甫 是幸福的,他是那样高尚。
这个常常自称“老儒”的老头,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儒家标举的理想 人格——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种伟大的人格,因有了杜甫的诠 释而洗去了“腐朽”的铅华,光彩照人,令人神往。杜甫也在诗歌之外 显得愈加巍峨高大,辉耀照天。当代学者傅道彬、陈永宏在《歌者 的悲欢》一书中言杜甫为后人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说:“在这座非人 工建立的纪念碑面前,任何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都会在它的面前低下 自己仰慕感念的头颅;任何一个有民族自尊和责任感的炎黄子孙, 都会自心底深处升腾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为我们悠久的民族文化 能哺育出如此伟大高洁的人格而由衷的自豪。”
艰辛的杜甫终生流浪,流浪的路上,他把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都 一点一点地拣起,扛在了肩上,装进了心里。而他自己呢?“朝扣富 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饥饿动即向一旬, 敝衣何啻悬百结”,“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即便他已经贫得不 能再贫了,即便他已经苦得不能再苦了,贫苦一生,却也从来没有
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孤独......远没有李白“开怀大笑出门 海,感慨激荡,回旋纡折。”
是什么让杜甫诗中少了飘逸激荡之气,而多了沉郁顿挫之意?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